❶ 是不是真的有玉簫
玉簫比竹製的樂器多了一些塤的味道,笛子音色基本上和竹笛接近。
圖片我是在網上搜的,具體廠家什麼的不知道哎~~價格很貴,就這么支要1500,而且如果保存不當,非常容易損壞~!所以只能出現在小說中啦!呵呵~!
http://www.taobao.com/view_image.php?pic=&title=y6280tPxtdHM%2FcLkw7fLrbzS0%2FHz78n5yfnH0C3z7%2B6rt%2BfUxr6r1saw19PxtdHz7w%3D%3D&pCode=%3D&version=2
❷ 古代有寓意的禮物
1、纏臂金
何以致拳拳? 綰臂雙金環
「綰臂雙金環」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於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纏臂金的奧妙在於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所見都為數道圓環,而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般美麗。蘇東坡《寒具》詩雖然是寫一種叫饊子的食物,但詩中「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的句子更讓人聯想到一個戴著纏臂金的女子於濃睡未醒中,帶出幾許醉意的嫵媚,由此也可見臂釧為古代女性容色增輝的效果。 南宋女詞人朱淑真在她的《恨別》中寫道:
調朱弄粉總無心,瘦覺寒餘纏臂金。
別後大拼憔悴損,思情未抵此情深。
在理學禁錮日深的南宋,朱淑真是一位敢於沖破藩籬,熱烈追求個人幸福的女子,這首詩表達了她與戀人分別後肝腸欲斷的思念,思念使她日漸消瘦,憔悴,以至於纏臂金都松脫了。可惜她到底沒有見到她思念的人,因為她愛的人最終選擇了逃避,朱淑真只好寫下「待封一傷心淚、寄與南樓薄倖人。」後抑鬱而終。
2、戒指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 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 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里。《全唐詩.與李章武贈答詩》的題解中注釋說,唐時,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道: 「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
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早已憂思而死,指環只是空留悵惘。宋李昉《太平廣記》里說後來李章武與王氏子婦的靈魂神會於王氏宅中,這應該是人們對愛情結局的美好願望。 到了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為只由男子贈與女子,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贈饋方式是類似的。范攄《雲溪友議》中寫書生韋皋少時游江夏期間,與少女玉簫從相識到相戀的故事。韋皋臨回家鄉前送給玉簫一枚玉指環,發誓少則五年,多則七年後會來娶玉簫。然而七年光陰過去了,薄倖的韋皋卻不復再來,痴情的玉簫絕望地滄呼:「韋家郎君,一別七年,是不來矣!」竟絕食而死。人們憐憫玉簫這一場悲劇,就把韋皋送給她的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入葬。很多年以後,韋皋官運亨通,做到西川節度使,才輾轉得知玉簫的死訊,他悔恨不已,於是廣修經像,以懺悔過去的負心。後來有人送給韋皋一名歌姬,名字容貌竟與玉簫一模一樣,而且中指上有形似指環的肉環隱現,韋皋知道是玉簫托生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二人終於以再生緣的形式實現了隔世的結合。是耶非耶?為了人間有情人終局的美滿,只好姑妄信之了。
這個故事裡還有一段寫韋皋憑借少翁招魂之術與玉簫的魂魄相會的情節,讓現代的人們體會了一個古代痴心女子對薄情人負約的責備。相會以後,臨去時玉簫對韋皋說:「丈夫薄情,令人生死隔矣!」 生死隔矣,只緣丈夫對感情承諾的薄情!而怨言竟然是面帶著微笑說出來的,這樣的微笑卻帶著何等的沉痛。千載之後,這段文字還讓我們讀來感慨萬千,而古代女子依人為活的命運註定玉簫只能如此。當相思空擲了,還是如此難舍難棄的眷戀,望穿秋水地想念,一枚戒指誤了她這一世,她又一往無悔地戴著它到了來世。
戒指既然是定親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隋代丁六娘《十索詩》所寫「欲呈纖纖手,從郎索指環。」或許可以說明古代,甚至是現代女子對戒指的那一份難言的情懷,這個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卻最重。滿懷著希望,伸出手來讓心愛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許幸福地戴上一輩子,或許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
3、耳環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可知穿耳從三代時起至今不衰的時尚。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環、耳墜等樣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閑情偶記.生容》里將耳飾里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復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 「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是否也因為這首詩讓人覺得以耳環為信物透著悲情?元末張惠蓮悼念亡夫的《竹枝詞》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
憶把明珠買妾時,妾起梳頭朗畫眉。
郎今何處妾獨在,怕見花間雙蝶飛。
靖康之難以後,宋徽宗派官員曹勛逃回南宋,讓已經成為皇帝的兒子趙構起兵相救,曹勛帶回了趙構許多至親的隨身物品作為憑信,其中有趙構發妻的一隻耳環,當年康王與康王妃情深愛濃,耳環或許能喚起苟安的趙構解救苦難中親人的奮發,然而家國巨變,情隨事遷,半壁河山尚無力收回,更何況一個 「失節」的妻子,可憐的王妃留著另一隻耳環,殘生唯有望斷歸路淚空流了。
4、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安史亂起,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行人倉皇西狩,馬嵬坡六軍不發,唐玄宗犧牲了楊貴妃的生命,讓她獨自去承擔釀成國家戰亂的責任。楊貴妃被絞殺後,屍體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復西京以後,唐玄宗派人悄悄將她的遺體移葬,辦事宦官發現貴妃的遺體只剩下瑩瑩白骨一架,唯有臨死時佩戴在胸前的香囊還完好似昔, 他把香囊取 下復命。
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當年驪山歌舞的歡樂宛在,伊人的濃愛只留下眼前這只香囊!他把香囊裝入衣袖,不禁老淚縱橫。八十年過去後,詩人張祜感嘆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詩:
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
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
沒有人再能為玄宗解開這只小小的香囊了,說不清楚是愛還是恨的情感,除了玉環誰人能解得開呢?
《晉書賈午傳》中記載了賈充的小女兒賈午與她父親賈充的幕僚韓壽相戀的故事,幽會時賈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贈,不料上朝時韓壽身上的香味被賈充察覺,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後,沒有責怪女兒,而是讓女兒嫁給了韓壽,並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這西域之香應該由賈午裝在自己親手做的香囊里相贈,才不算辱沒了貴重禮物和女兒家的一番情意。
《紅樓夢》里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著她的情思。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香囊卻是寶玉貼身戴著,怎麼會送人?當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只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成泥做土香如故,卻為誰?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5、手鐲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里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現在,手鐲作為信物的功能越來越淡了,但它仍然是女孩子們手腕上最美的風景線,古典與現代在不經意間暗暗地聯系在一起,戴著手鐲的姑娘,你可知道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鐲常常背負著盟誓的重託?
6、玉佩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五經通義》說玉「溫潤而澤,有似於智;銳而不害,有似於仁;抑而不撓,有似於義;有瑕於內必見於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墜,有似於禮。」孔子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認為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節。《詩經》里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古人給美玉賦予了那麼多人性的品格,以至於到現在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系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所以《詩經》里有 「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戀戀不舍地與其束結羅纓,這就是「結縭」,它後來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清聞人倓《古詩箋》中把「美玉綴羅纓」解釋為「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古代女子為心儀之人的佩玉結綴羅纓,心意昭昭。
《紅樓夢》第二十九回寫寶玉和黛玉慪氣,將頸上的通靈寶玉一把拽下又摔又砸,惹得黛玉大哭,襲人勸寶玉「你不看別的,你看看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給同林姑娘拌嘴的。」一句話又讓黛玉傷心不已,顧不得病搶過玉來,用剪子將自己給寶玉結的穗子剪成好幾段。書中有道「不是冤家不聚頭......人居兩地,情發一心。」一對痴情的人何苦來這樣相互折磨,其實林妹妹的一番情深都在這玉玦上,寶哥哥怎麼會不知道?
7、同心結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繁欽詩里幾次說起「結」, 「結」是一個被賦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漢字,從遠古到今天,它始終滲透在人們的生活和情感里。同心結也一直是古人表達情感的信物,所謂「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源》里有一個故事,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文胄送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作為信物,姜氏打開箱子,取出連理線,穿上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了,相對其他的信物,同心結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為它融入了戀人的巧思。 多情的古人留下許多與結相關的詩詞:六朝時錢塘名妓蘇小小《蘇小小歌》:「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泠松柏下。」里的「結同心」;唐朝著名詩人孟郊《結愛》:「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始知結衣裳,不知結心腸。坐結亦行結,結盡百年月。」里的「 結心腸」都表現了對愛情海枯石爛,誓不變心的決心。
唐長孫佐轉的妻子詩《答外》寫她給戍邊的丈夫做同心結,用同心結傾訴相思和離情之苦: 徵人去年戍邊水,夜得邊書字盈紙。揮刀就燭裁紅綺,結作同心答千里。
君寄邊書書莫絕,妾答同心心自結。同心再解不心離,離字頻看字愁滅。
結成一衣和淚封,封書只在懷袖中。莫如書故字難久,願學同心長可同。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北宋林逋所作的《相思令》: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林逋終生未娶,隱居西湖孤山種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那麼這一懷難舍的情愫,卻從何而來呢?不由得讓人猜測林逋當年是否因為同心結未成,以至苦了自己一生,或許也苦了兩個人的一生?
8、簪
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
搔頭是簪的別稱,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由此而來。古時規定罪犯不許戴簪,就是後妃有過錯也要退簪,因為簪還象徵著尊嚴。周宣王的姜後有一段「退簪勸政」的佳話:說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國政,明曉大義的姜後為了規勸丈夫勤政,就退去了發簪和耳墜長跪於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後的心意後感到羞愧,於是開始勵精圖治,開創了周王室的中興局面。
《鼓吹曲詞.有所思》中寫一個女子為遠方的情人准備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飾這支簪子,加上雙珠還覺不足,再加上玉飾,如此珍重,自是出於一往情深。卻不料「聞君有他心」,於是她把那簪子 「拉雜催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何苦這樣做呢?還是從心頭難以割捨的那份情意吧。
9、釵
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
釵為珠翠和金銀合製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鈿,連綴著固定發 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續漢書》中說:貴人助蠶,戴玳瑁釵。據《華陽國志》記載:涪陵山有大龜,其甲可卜,其緣可作釵,世號靈釵。可見古人尤其看重玳瑁製成的釵。五代詩人湯僧濟曾經在井中淘得一支古釵,感慨中賦詩曰:
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邊,摘花還自比,插映還自憐。
窺窺終不罷,笑笑自成妍,寶釵於此落,從來非一年。
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鮮,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傳。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詞《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濕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朱敦儒《臨江仙》「直自鳳凰城破後,擘釵破鏡分飛。天淵海角信音稀,夢回海遼北,魂斷玉關西。月解團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述說金兵攻陷汴京後,詞人與自己的愛人分離之痛。十四年間興亡滿眼,再無處追憶舊時明月,這首詞因為有國破家亡的背景而顯得格外沉痛,詞中的分釵在生離死別的大動亂里,也就不是一段僅僅陷於兒女情長的憂思了。
而在歷代關於分釵寄情的詩詞里,最讓人傷懷的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10、裙
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古時將絹稱為紈素,「紈素三條裙」指的是絹做的裙子。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古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而有「裙」的名稱。歷史上曾出現過各式各樣的裙子,如:彈墨裙、鳳尾裙、月華裙、真珠裙、鬱金裙、石榴裙等等。《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這種以百鳥之羽織成百鳥之狀的裙子, 由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創制,並在當時貴族女性中廣為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瑞鳥被捕殺殆盡,後被朝廷下令禁止。奢華的貴婦畢竟是少數,古代的平民女子都是樸素的戴荊釵、著布裙。因此,「釵裙」也是千百年來我國普通女性的代稱。
東晉葛洪《西京雜記. 趙飛燕外傳》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傳說:漢成帝與皇後趙飛燕同游太液池,鼓樂聲中趙飛燕翩翩起舞,突然間大風驟起,飛燕在風中飄然若仙。成帝擔心她被風吹去,連忙命宮女拽住她的雲英紫裙。風停之後,飛燕的裙子上留下許多縐褶,宮女看見後覺得這樣好看,於是就紛紛在裙子上折疊成襇,並取名留仙裙。唐代陸龜蒙曾寫《紀錦裙》一文, 贊嘆他所見到的南北朝時期的一條錦裙:「„微雲瑣結,互以相帶,有若皎霞殘虹,流煙墮霧,春草夾徑,遠山截空,石泓秋水,印丹漫漏,蕊粉塗染„及諦視之: 條段斬絕,分畫一一有去處,非綉非繪,縝致柔美,又不可狀也„縱非齊梁物,亦不下三百年矣。」我們現代人看到即便僅是百年前的裙子何嘗不是一樣的感慨呢?沒有哪種服裝象裙子那樣貫穿了整個服裝發展史,從悠悠遠古到工業化的今天,裙子始終在女性世界裡搖曳生姿。
漢辛延年《羽林郎》「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寫的是一個漢代少女著裙的飄逸;唐王昌齡的《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描繪采蓮姑娘的裙子與荷葉同色,面龐與荷花共顏;宋歐陽修《鼓笛慢》詞:"縷金裙窣輕紗,透紅瑩玉真堪愛"和張先《踏莎行》詞:"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褶輕垂地。」都是寫裙又寫情,牛希濟的《生查子》「春山煙欲收,天淡稀星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更是通過裙子寫出了一場難舍難分的別離,最後兩句尤為動人。它引自唐人江總之妻的《賦庭草》「雨過芊芊草,聯雲鎖南陌。門前君試看,是妾羅裙色。」郎君你瞧瞧雨後青草那嫩綠的顏色,就象我裙子的顏色一樣啊!
前面纏臂金一節提到女詞人朱淑真,她在《生查子》一詞中寫自己在無望的等待中衣裙漸寬:「寒食不多時,幾日東風惡。無緒倦尋芳,閑卻鞦韆索。玉減翠裙交,病怯羅衣薄。不忍卷簾看,寂寞梨花落。」一番期盼終成泡影。清代命運多舛的女詩人賀雙卿嫁給農夫為妻,在丈夫和婆母的虐待下仍一味地孝順姑、夫。她在《和白羅詩》中寫道「今年膏雨斷秋雲,為補新租又典裙。留得互郎輕絮暖,妾心如蜜敢嫌君?」 留下丈夫的寒衣,而把自己心愛的裙子典當補租,這樣無怨的柔情,賀雙卿的丈夫卻不曾理解,讀到此處不禁使人掩卷嘆息。
而關於裙子的情愫最讓人感慨的莫過於武則天一首《如意曲》: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詩是她為誰寫下的呢?一樣身處於千丈紅塵與茫茫人海,人世間的女子哪怕豪氣干雲如武則天,看到月光里的桂樹,仍舊沒逃得過夜夜綿長的思念,又有誰能躲得過?
❸ 黃葯師居東海桃花島黃葯師的玉簫是什麼樣子的外形描寫下。
就是圖片上這樣的!
❹ 竹笛跟玉笛一般要多少錢啊
竹笛差的二三十塊的也有,但稍微有些牌子的都在100元左右。比如長鳴的笛子,不刻字的70元一隻,刻字的90。要是再好點的二三百也有,如果是上等竹子,比如紫竹到四五百也是有的,甚至有的能上千。不過一般的100左右就算可以的了
玉笛市場上一般沒有的賣,純粹是電視劇影響,現實沒什麼人吹。要買的話可以定製,首先就不便宜了,看玉質量價格也不一樣的。
希望有用!
❺ 有關簫的詩句
1、《憶秦娥·簫聲咽》 唐代|作者: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譯句:
玉簫的聲音悲涼嗚咽,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秦家的樓上正掛著一弦明月。秦家樓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橋上的凄愴離別。
2、《鳳簫吟·鎖離愁》 宋代|作者:韓縝
鎖離愁,連綿無際,來時陌上初熏。綉幃人念遠,暗垂珠淚,泣送征輪。長亭長在眼,更重重、遠水孤雲。
譯句:
離愁縈繞,看著眼前連綿無際的春草,想起與心上人同游時它們還剛在路邊吐出香馨。閨中人想到心上人要遠行,暗暗地流下淚珠,哽咽著目送遠去的車輪。
人已遠去她還痴痴地張望,可見到的已是重重遠水、片片孤雲。
3、《青玉案》宋代詞人辛棄疾
東風夜落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譯句:
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嘩。
4、《鷓鴣天·小令尊前見玉簫》 宋代|作者:晏幾道
小令尊前見玉簫。銀燈一曲太妖嬈。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雲天共楚宮遙。
譯句:
在酒席筵邊,唱的是小令,我見到了玉簫。銀燈把她映照,只一曲輕歌,便顯出嫵媚嬌嬈。在歌聲中醉倒,誰能認為遺憾產生悔恨懊惱,歌聲停歇了,帶著餘音歸來,酒意還不見微消。
春天如此靜悄,春夜如此漫長,遲遲不見破曉。仰望碧空的游雲,難道它跟楚國宮殿一樣地天遠路遙。
5、《寄揚州韓綽判官》唐代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譯句:
青山隱隱約約綠水千里迢迢,秋時已盡江南草木還未枯凋。
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這美人現在何處教人吹簫?
❻ 我是初學者,我想問一下,玉笛多少錢一支,像我這樣的初學者買什麼牌子的合適
真的玉笛太貴了。我的建議:竹笛的聲音是歡快的,玉笛的聲音是溫柔的,吹起來好聽與否也與曲子有關,用大G調的竹笛吹它的聲音也是低沉的。真的玉笛是很沉的,而且很貴很貴的,你的吹法會影響笛子的,吹的對了還好,吹的不對了,這個笛子就毀了,所以對於初學者來說還是買竹笛的先練習聯系!望採納
❼ 玉蕭金管的意思是什麼
玉簫金管,意思是泛指雕飾華美的管樂器。
拼音:yù xiāo jīn guǎn。
出處:唐代李白的《江上吟》:「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譯文:在木蘭為槳沙棠為舟的船上,吹簫笛等樂器的歌妓分別坐兩頭。船中載著千斛美酒和美艷的歌妓,任憑它在江中隨波逐流。
(7)玉簫多少錢一隻圖片擴展閱讀
關於管樂器的成語:
絲竹管弦
拼音:sī zhú guǎn xián。
釋義: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也指音樂。
出處:晉·王羲之《蘭亭集序》:「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譯文:雖然沒有絲竹管弦那樣盛大,一邊喝酒一邊吟詩,也倒適合暢快談論抒發感情。
❽ 唐代玉簫值多少錢
全是王維的
鹿 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本詩從大處落筆,狀寫襄陽一帶的壯麗山川,氣勢雄渾,意境空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一聯,成為千古名句。
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本詩用細膩的筆觸,勾畫月照、泉流、竹喧、蓮動等富有特徵性的事物,獻給讀者一幅清新秀麗、優美和諧的秋雨之後的山色圖。王孫指詩人自己,是反用了《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詩意,說山居的景色特別留人。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孕。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岩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 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聽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香積寺:故址在今陝西省長安縣南。制毒龍: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見《涅磐經》:「但我住處有一毒龍,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全詩沒有一字寫寺,所寫的都是寺外的環境,更見古寺的幽深。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曠, 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 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閑人, 傾家事南畝。
本詩描寫初夏的鄉村,雨後新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景色。
❾ 信物的定情信物
古代定情信物
我出東門游,邂逅承清塵。思君即幽房,侍寢執衣巾。時無桑中契,
迫此路側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悅我顏。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魏晉南北朝以前的情詩,處處都可見到不加掩飾的真摯與熾烈,這首三國詩人繁欽的《定情詩》也是如此,詩里一對戀人用各種信物來見證他們的愛情,每一信物都被賦予了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信念。如果說在古代,男子還有接觸外界世界的自由,那麼,對那些大多數禁錮在家的女性來說,信物幾乎代表了她們的身心伴著所愛的人神遊外界,讓所愛之人隨身攜帶的信物就起到了使情人睹物思人的作用。《定情詩》中提到的信物有一些已經遠離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一些直到現在還在相愛的人之間傳遞。
纏臂金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綰臂雙金環」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於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纏臂金的奧妙在於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所見都為數道圓環,而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般美麗。蘇東坡《寒具》詩雖然是寫一種叫饊子的食物,但詩中「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的句子更讓人聯想到一個戴著纏臂金的女子於濃睡未醒中,帶出幾許醉意的嫵媚,由此也可見臂釧為古代女性容色增輝的效果。
南宋女詞人朱淑真在她的《恨別》中寫道:
調朱弄粉總無心,瘦覺寒餘纏臂金。
別後大拼憔悴損,思情未抵此情深。
在理學禁錮日深的南宋,朱淑真是一位敢於沖破藩籬,熱烈追求個人幸福的女子,這首詩表達了她與戀人分別後肝腸欲斷的思念,思念使她日漸消瘦,憔悴,以至於纏臂金都松脫了。可惜她到底沒有見到她思念的人,因為她愛的人最終選擇了逃避,朱淑真只好寫下「待封一傷心淚、寄與南樓薄倖人。」後抑鬱而終。
戒指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 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里。《全唐詩.與李章武贈答詩》的題解中注釋說,唐時,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道:
「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
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早已憂思而死,指環只是空留悵惘。宋李昉《太平廣記》里說後來李章武與王氏子婦的靈魂神會於王氏宅中,這應該是人們對這場愛情結局的美好願望。
到了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為只由男子贈與女子,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贈饋方式是類似的。范攄《雲溪友議》中寫書生韋皋少時游江夏期間,與少女玉簫從相識到相戀的故事。韋皋臨回家鄉前送給玉簫一枚玉指環,發誓少則五年,多則七年後會來娶玉簫。然而七年光陰過去了,薄倖的韋皋卻不復再來,痴情的玉簫絕望地滄呼:「韋家郎君,一別七年,是不來矣!」竟絕食而死。人們憐憫玉簫這一場悲劇,就把韋皋送給她的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入葬。很多年以後,韋皋官運亨通,做到西川節度使,才輾轉得知玉簫的死訊,他悔恨不已,於是廣修經像,以懺悔過去的負心。後來有人送給韋皋一名歌姬,名字容貌竟與玉簫一模一樣,而且中指上有形似指環的肉環隱現,韋皋知道是玉簫托生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二人終於以再生緣的形式實現了隔世的結合。是耶非耶?為了人間有情人終局的美滿,只好姑妄信之了。
這個故事裡還有一段寫韋皋憑借少翁招魂之術與玉簫的魂魄相會的情節,讓現代的人們體會了一個古代痴心女子對薄情人負約的責備。相會以後,臨去時玉簫對韋皋說:「丈夫薄情,令人生死隔矣!」 生死隔矣,只緣丈夫對感情承諾的薄情!而怨言竟然是面帶著微笑說出來的,這樣的微笑卻帶著何等的沉痛。千載之後,這段文字還讓我們讀來感慨萬千,而古代女子依人為活的命運註定玉簫只能如此。當相思空擲了,還是如此難舍難棄的眷戀,望穿秋水地想念,一枚戒指誤了她這一世,她又一往無悔地戴著它到了來世。
戒指既然是定親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隋代丁六娘《十索詩》所寫「欲呈纖纖手,從郎索指環。」或許可以說明古代,甚至是現代女子對戒指的那一份難言的情懷,這個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卻最重。滿懷著希望,伸出手來讓心愛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許幸福地戴上一輩子,或許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
耳環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我國女性用耳飾打扮自己的最早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可知穿耳從三代時起至今不衰的時尚。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環、耳墜等樣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閑情偶記.生容》里將耳飾里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復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是否也因為這首詩讓人覺得以耳環為信物透著悲情?元末張惠蓮悼念亡夫的《竹枝詞》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
憶把明珠買妾時,妾起梳頭朗畫眉。
郎今何處妾獨在,怕見花間雙蝶飛。
七夕在望,祝姐妹們孤單的找到有情人——有情人終成眷屬——眷屬要一起攜手白頭!
圖片:北宋天鵝型金耳環 出土於江西彭澤易氏墓
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意思是:歸還你的明珠我兩眼淚漣漣,遺憾沒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作品原文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作品鑒賞
據此詩另一版本,標題下有「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李師道是當時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其勢炙手可熱。中唐以還,藩鎮割據,用各種手段,勾結、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們,韓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轉地加以勸阻。張籍是韓門大弟子,他的主張統一、反對藩鎮分裂的立場一如其師。這首詩便是一首為拒絕李師道的勾引而寫的名作。通篇運用比興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單看錶面完全是一首抒發男女情事之詩,骨子裡卻是一首政治詩,題為《節婦吟》,即用以明志。
此詩似從漢樂府《陌上桑》、《羽林郎》脫胎而來,但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
首二句說: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婦,還要對我用情,此君非守禮法之士甚明,語氣中帶微辭,含有譴責之意。這里的「君」,喻指藩鎮李師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來,直接指出師道的別有用心。
接下去詩句一轉,說道:我雖知君不守禮法,然而又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親自把君所贈之明珠系在紅羅襦上。表面看,是感師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層看,話中有文章。
繼而又一轉,說自己家的富貴氣象,良人是執戟明光殿的衛士,身屬中央。古典詩詞,傳統的以夫婦比喻君臣,這兩句意謂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緊接兩句作波瀾開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爭激烈:前一句感謝對方,安慰對方;後一句斬釘截鐵地申明己志,「我與丈夫誓同生死」。
最後以深情語作結,一邊流淚,一邊還珠,言詞委婉,而意志堅決。
詩中所說「雙明珠」是李師道用來拉攏、引誘作者為其助勢的代價,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聲名地位、富貴榮華一類的東西。作者慎重考慮後委婉的拒絕了對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貴不能淫」,像一個節婦守住了貞操一樣的守住了自己的嚴正立場。但當時李師道是個炙手可熱的藩鎮高官,作者並不想得罪他、讓他難堪,因此寫了這首非常巧妙的雙層面的詩去回拒他。
「你雖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絕。」這就是張籍所要表達的,可是它表達得這樣委婉,李師道讀了,也就無可奈何了。
此詩富有民歌風味,它的一些描寫,在心理刻畫中顯示,寫得如此細膩,熨貼,入情入理,短幅中有無限曲折,真所謂「一波三折」。
此詩情理真摯,心理描寫細致入微,全詩委婉曲折而動人。除了它所表現的是君子坦盪胸懷這一因素外,其在藝術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為名作的重要原因。
❿ 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是什麼
男子對女子
1、纏臂金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綰臂雙金環」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於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纏臂金的奧妙在於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所見都為數道圓環,而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般美麗。蘇東坡《寒具》詩雖然是寫一種叫饊子的食物,但詩中「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的句子更讓人聯想到一個戴著纏臂金的女子於濃睡未醒中,帶出幾許醉意的嫵媚,由此也可見臂釧為古代女性容色增輝的效果。
南宋女詞人朱淑真在她的《恨別》中寫道:
調朱弄粉總無心,瘦覺寒餘纏臂金。
別後大拼憔悴損,思情未抵此情深。
在理學禁錮日深的南宋,朱淑真是一位敢於沖破藩籬,熱烈追求個人幸福的女子,這首詩表達了她與戀人分別後肝腸欲斷的思念,思念使她日漸消瘦,憔悴,以至於纏臂金都松脫了。可惜她到底沒有見到她思念的人,因為她愛的人最終選擇了逃避,朱淑真只好寫下「待封一傷心淚、寄與南樓薄倖人。」後抑鬱而終。
2、戒指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 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里。《全唐詩.與李章武贈答詩》的題解中注釋說,唐時,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道:
「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
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早已憂思而死,指環只是空留悵惘。宋李昉《太平廣記》里說後來李章武與王氏子婦的靈魂神會於王氏宅中,這應該是人們對這場愛情結局的美好願望。
到了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為只由男子贈與女子,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贈饋方式是類似的。范攄《雲溪友議》中寫書生韋皋少時游江夏期間,與少女玉簫從相識到相戀的故事。韋皋臨回家鄉前送給玉簫一枚玉指環,發誓少則五年,多則七年後會來娶玉簫。然而七年光陰過去了,薄倖的韋皋卻不復再來,痴情的玉簫絕望地滄呼:「韋家郎君,一別七年,是不來矣!」竟絕食而死。人們憐憫玉簫這一場悲劇,就把韋皋送給她的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入葬。很多年以後,韋皋官運亨通,做到西川節度使,才輾轉得知玉簫的死訊,他悔恨不已,於是廣修經像,以懺悔過去的負心。後來有人送給韋皋一名歌姬,名字容貌竟與玉簫一模一樣,而且中指上有形似指環的肉環隱現,韋皋知道是玉簫托生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二人終於以再生緣的形式實現了隔世的結合。是耶非耶?為了人間有情人終局的美滿,只好姑妄信之了。
這個故事裡還有一段寫韋皋憑借少翁招魂之術與玉簫的魂魄相會的情節,讓現代的人們體會了一個古代痴心女子對薄情人負約的責備。相會以後,臨去時玉簫對韋皋說:「丈夫薄情,令人生死隔矣!」 生死隔矣,只緣丈夫對感情承諾的薄情!而怨言竟然是面帶著微笑說出來的,這樣的微笑卻帶著何等的沉痛。千載之後,這段文字還讓我們讀來感慨萬千,而古代女子依人為活的命運註定玉簫只能如此。當相思空擲了,還是如此難舍難棄的眷戀,望穿秋水地想念,一枚戒指誤了她這一世,她又一往無悔地戴著它到了來世。
戒指既然是定親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隋代丁六娘《十索詩》所寫「欲呈纖纖手,從郎索指環。」或許可以說明古代,甚至是現代女子對戒指的那一份難言的情懷,這個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卻最重。滿懷著希望,伸出手來讓心愛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許幸福地戴上一輩子,或許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
3、耳環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我國女性用耳飾打扮自己的最早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可知穿耳從三代時起至今不衰的時尚。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環、耳墜等樣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閑情偶記.生容》里將耳飾里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復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是否也因為這首詩讓人覺得以耳環為信物透著悲情?元末張惠蓮悼念亡夫的《竹枝詞》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
憶把明珠買妾時,妾起梳頭朗畫眉。
郎今何處妾獨在,怕見花間雙蝶飛。
4.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
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安史亂起,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行人倉皇西狩,馬嵬坡六軍不發,唐玄宗犧牲了楊貴妃的生命,讓她獨自去承擔釀成國家戰亂的責任。楊貴妃被絞殺後,屍體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復西京以後,唐玄宗派人悄悄將她的遺體移葬,辦事宦官發現貴妃的遺體只剩下瑩瑩白骨一架,唯有臨死時佩戴在胸前的香囊還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復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當年驪山歌舞的歡樂宛在,伊人的濃愛只留下眼前這只香囊!他把香囊裝入衣袖,不禁老淚縱橫。八十年過去後,詩人張祜感嘆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詩:
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
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
沒有人再能為玄宗解開這只小小的香囊了,說不清楚是愛還是恨的情感,除了玉環誰人能解得開呢?
《晉書 賈午傳》中記載了賈充的小女兒賈午與她父親賈充的幕僚韓壽相戀的故事,幽會時賈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贈,不料上朝時韓壽身上的香味被賈充察覺,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後,沒有責怪女兒,而是讓女兒嫁給了韓壽,並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這西域之香應該由賈午裝在自己親手做的香囊里相贈,才不算辱沒了貴重禮物和女兒家的一番情意。《紅樓夢》里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著她的情思。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香囊卻是寶玉貼身戴著,怎麼會送人?當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只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成泥做土香如故,卻為誰?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5.釵
「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
釵為珠翠和金銀合製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鈿,連綴著固定發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續漢書》中說:貴人助蠶,戴玳瑁釵。據《華陽國志》記載:涪陵山有大龜,其甲可卜,其緣可作釵,世號靈釵。可見古人尤其看重玳瑁製成的釵。五代詩人湯僧濟曾經在井中淘得一支古釵,感慨中賦詩曰:
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邊,摘花還自比,插映還自憐。
窺窺終不罷,笑笑自成妍,寶釵於此落,從來非一年。
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鮮,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傳。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詞《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濕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朱敦儒《臨江仙》「直自鳳凰城破後,擘釵破鏡分飛。天淵海角信音稀,夢回海遼北,魂斷玉關西。月解團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述說金兵攻陷汴京後,詞人與自己的愛人分離之痛。十四年間興亡滿眼,再無處追憶舊時明月,這首詞因為有國破家亡的背景而顯得格外沉痛,詞中的分釵在生離死別的大動亂里,也就不是一段僅僅陷於兒女情長的憂思了。
而在歷代關於分釵寄情的詩詞里,最讓人傷懷的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6.手鐲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
「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里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現在,手鐲作為信物的功能越來越淡了,但它仍然是女孩子們手腕上最美的風景線,古典與現代在不經意間暗暗地聯系在一起,戴著手鐲的姑娘,你可知道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鐲常常背負著盟誓的重託?
7.玉佩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五經通義》說玉「溫潤而澤,
有似於智;銳而不害,有似於仁;抑而不撓,有似於義;有瑕於內必見於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墜,有似於禮。」孔子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認為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節。《詩經》里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古人給美玉賦予了那麼多人性的品格,以至於到現在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系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所以《詩經》里有 「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戀戀不舍地與其束結羅纓,這就是「結縭」,它後來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清聞人倓《古詩箋》中把「美玉綴羅纓」解釋為「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古代女子為心儀之人的佩玉結綴羅纓,心意昭昭。
《紅樓夢》第二十九回寫寶玉和黛玉慪氣,將頸上的通靈寶玉一把拽下又摔又砸,惹得黛玉大哭,襲人勸寶玉「你不看別的,你看看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給同林姑娘拌嘴的。」一句話又讓黛玉傷心不已,顧不得病搶過玉來,用剪子將自己給寶玉結的穗子剪成好幾段。書中有道「不是冤家不聚頭……人居兩地,情發一心。」一對痴情的人何苦來這樣相互折磨,其實林妹妹的一番情深都在這玉玦上,寶哥哥怎麼會不知道?
8.同心結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繁欽詩里幾次說起「結」,
「結」是一個被賦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漢字,從遠古到今天,它始終滲透在人們的生活和情感里。同心結也一直是古人表達情感的信物,所謂「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源》里有一個故事,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文胄送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作為信物,姜氏打開箱子,取出連理線,穿上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了,相對其他的信物,同心結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為它融入了戀人的巧思。
多情的古人留下許多與結相關的詩詞:六朝時錢塘名妓蘇小小《蘇小小歌》:「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泠松柏下。」里的「結同心」;唐朝著名詩人孟郊《結愛》:「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始知結衣裳,不知結心腸。坐結亦行結,結盡百年月。」里的「結心腸」都表現了對愛情海枯石爛,誓不變心的決心。唐長孫佐轉的妻子詩《答外》寫她給戍邊的丈夫做同心結,用同心結傾訴相思和離情之苦:
徵人去年戍邊水,夜得邊書字盈紙。揮刀就燭裁紅綺,結作同心答千里。
君寄邊書書莫絕,妾答同心心自結。同心再解不心離,離字頻看字愁滅。
結成一衣和淚封,封書只在懷袖中。莫如書故字難久,願學同心長可同。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北宋林逋所作的《相思令》: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林逋終生未娶,隱居西湖孤山種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那麼這一懷難舍的情愫,卻從何而來呢?不由得讓人猜測林逋當年是否因為同心結未成,以至苦了自己一生,或許也苦了兩個人的一生?
9.簪
「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
搔頭是簪的別稱,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由此而來。古時規定罪犯不許戴簪,就是後妃有過錯也要退簪,因為簪還象徵著尊嚴。周宣王的姜後有一段「退簪勸政」的佳話:說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國政,明曉大義的姜後為了規勸丈夫勤政,就退去了發簪和耳墜長跪於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後的心意後感到羞愧,於是開始勵精圖治,開創了周王室的中興局面。
《鼓吹曲詞.有所思》中寫一個女子為遠方的情人准備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飾這支簪子,加上雙珠還覺不足,再加上玉飾,如此珍重,自是出於一往情深。卻不料「聞君有他心」,於是她把那簪子 「拉雜催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何苦這樣做呢?還是從心頭難以割捨的那份情意吧。
10.裙
「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古時將絹稱為紈素,「紈素三條裙」指的是絹做的裙子。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古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而有「裙」的名稱。歷史上曾出現過各式各樣的裙子,如:彈墨裙、鳳尾裙、月華裙、真珠裙、鬱金裙、石榴裙等等。《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這種以百鳥之羽織成百鳥之狀的裙子, 由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創制,並在當時貴族女性中廣為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瑞鳥被捕殺殆盡,後被朝廷下令禁止。奢華的貴婦畢竟是少數,古代的平民女子都是樸素的戴荊釵、著布裙。因此,「釵裙」也是千百年來我國普通女性的代稱。
關於裙子的情愫最讓人感慨的莫過於武則天一首《如意曲》: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詩是她為誰寫下的呢?一樣身處於千丈紅塵與茫茫人海,人世間的女子哪怕豪氣干雲如武則天,看到月光里的桂樹,仍舊沒逃得過夜夜綿長的思念,又有誰能躲得過?
魏晉南北朝以前的情詩,處處都可見到不加掩飾的真摯與熾烈,三國詩人繁欽的《定情詩》也是如此,詩里一對戀人用各種信物來見證他們的愛情,每一信物都被賦予了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信念。詩中提到的信物有一些已經遠離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一些直到現在還在相愛的人之間傳遞。
女子給男子
一,內衣。古代女子,貼身必著肚兜或抹胸,上綉各式吉祥圖案,少女若以此物定情,少男必時時貼身穿著,其中寓意,自不待言。如果你有錢,自然可以贈送高檔的內衣,如三言兩拍中的《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珍珠衫便是一件珍貴的定情內衣。
二,頭發。古人雲:身體發膚,父母所授,不可輕易毀棄。但一旦遇著情郎,自然女大不由娘,管他什麼規矩,拿起剪子一鉸,一束青絲贈潘安。可想而知,這一束頭發,將惹出多少情思!
三,香料。龍涎香是首選,其他有獨特芬芳的香料也不失為定情嘉品。試想,一旦你的情郎身上散發某種獨特的香氣,不是向其他女子暗示此人已經有所歸屬了嗎?這和動物們四處撒尿或以氣味佔領轄地,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年韓壽偷香的佳話,就是少女送他龍涎香給送出來的。
四,對半之物。將成雙成對的物件或搭配成對的物件拆開,各執一半,以表盟約,其作用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合同,一式二份,以後哪怕滄海桑田,只要兩邊的信物對得上,就可以再續前緣。古代少女有將胭脂盒拆開,以蓋子送情郎的,有將鏡子拆開,以一半贈情郎的。如果現在小女生要學習參照的話,建議將剪刀拆開,各人得一般,或者買一桿稱,把秤砣喂情郎,讓他鐵了心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