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辛棄疾詳細資料
辛棄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
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現存詞600多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公元1207年秋,辛棄疾逝世,年68歲。
『貳』 辛棄疾寫《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的背景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辛棄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干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過著投閑置散的退隱生活。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這首詞即為其中之一。
(2)辛棄疾往事知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辛棄疾的這首詞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
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
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
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並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並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麼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於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盡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
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叄』 辛棄疾被元朝俘虜做的詩
摘要 辛棄疾,是我國南宋時期最著名的抗金將領,也是一位傑出的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作為一位抗金將領,辛棄疾武功精湛;作為一位傑出的詞人,辛棄疾文采橫溢。在文學和武功上,都達到了極致的辛棄疾,締造了很多傳奇。
『肆』 哪位有高中辛棄疾詞兩首的抄寫圖片
『伍』 歷史上辛棄疾的早年經歷是怎樣的
說到辛棄疾,我們想到的就是在教科書中關於辛棄疾的各種詩詞。是一位詩人,文人,但是辛棄疾的前半生是征戰沙場,有威名赫赫。"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就是出自南宋樞密使,著名詞人辛棄疾之手。我們看完這句詞是不是有一種豪情壯志、“沖破雲霄”、報效祖國的感覺。
辛棄疾一生高開低走,年少能夠如願在沙場殺敵,回到朝廷之後不但沒有受到重用還受到各種排擠,說到底還是因為南宋朝廷懦弱,甘於偏安一隅,這才沒落了這位文武雙全的人才。
辛棄疾是一位歷史上的真實存在的英雄人物。而我國歷史也是因為有著這樣的英雄人物,才這么絢麗多彩吧。但是我們看待歷史不應該只是研究和回顧,而是應該把他們的精神運用起來。不應是僅僅擺在那裡說中國文化,而是應該貫徹到我們的生活中,成為我們國人素質的一部分,感受到這種深厚的文化氣息。
大家對辛棄疾的一生怎麼看?下方留言說說你的見解和看法。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陸』 辛棄疾故事 200字. 謝謝! 急用!!!
辛棄疾義斬義端,故事如下:
金帝完顏亮遷都燕京之後,一些長期受奴役和壓迫的漢人忍無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聲勢最浩大的一支隊伍是山東境內揭竿起義的一支隊伍,領頭的耿京是一位農民出身的濟南人。為了響應義軍的反金義舉,時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投奔耿京。
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奔義軍的還有一位叫義端的和尚。義端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戒律的花和尚,因為受不了在義軍里當差的苦頭,竟偷偷的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准備去金營里邀功。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棄疾問罪。辛棄疾理屈詞窮,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埋伏在了去往金營必經的路上,天快亮了的時候,義端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刀將義端砍下馬來。義端見是辛棄疾,嚇得魂飛魄散,當即跪地求饒,面對這樣貪生怕死的變節份子,嫉惡如仇的辛棄疾哪裡肯聽,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6)辛棄疾往事知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1、文學成就
辛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有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後的劉克庄、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2、人物評價
白壽彝: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然而,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中國通史》
鄧廣銘:胸懷中燃燒著炎炎的烈火轟雷,表面上卻必須裝扮成一個淡泊冷靜、不關心時事和世局的人。 ——《辛棄疾傳》
3、後世紀念
辛棄疾紀念館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南,佔地總面積31畝,由紀念館和辛家墳兩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建有石坊、六角碑亭、辛棄疾塑像、辛棄疾紀念祠、稼軒詞書法藝術刻石碑廊等景觀以及文物、書畫、民俗、圖片、「一代詞宗」、「義膽忠魂」6個展室。
『柒』 誰可以給我一張圖片、、、就是那種特有意境。還有辛棄疾的詩詞。挺豪壯的那種。具體的說不清楚。。
辛棄疾大都是悲壯的詞《破陣子》我建議你用岳飛的《滿江紅》
『捌』 <丑奴兒>辛棄疾(詩詞高手進)
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閑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上片寫少年不識愁滋味。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說。寓激情於婉約之中。含蓄蘊藉,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他這首詞外表雖則婉約,而骨子裡卻是包含著憂郁、沉悶不滿的情緒。……用「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樣一句閑淡的話,來結束全篇,用這樣一句閑淡話來寫自己胸中的悲憤,也是一種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語言來表達,有時更耐人尋味。
張碧波《辛棄疾詞選讀》:這首詞寫得委婉蘊藉,含而不露,別具一格。
『玖』 求辛棄疾《西江月》配圖
西江月(辛棄疾宋)
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評解:這首詞是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時的作品。著意描寫黃沙嶺的夜景。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