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嗩吶都是在什麼場合使用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學
一說起樂器的種類,很多人應該都能想到鋼琴,吉他,手風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嗩吶,這種樂器在之前是很常見的,但是隨著人對音樂欣賞的改變,嗩吶也慢慢的淡出了我們的視野。現在,也可能就在農村的紅白事上能夠看到,在城裡面辦酒席是很少見的。現在學嗩吶的人也比較少,為什麼會很少人學呢?下面讓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傳統文化不能丟,我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將自己的文化傳承下去。那你們覺得嗩吶一般在什麼場合使用呢?為什麼現在學嗩吶的人很少呢?快來評論區說說你們的看法吧!
Ⅱ 嗩吶指法表圖
嗩吶指法表圖
嗩吶指法表圖,嗩吶,中國傳統雙簧木管樂器,是世界雙簧管樂器家族中的一員,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樂器,擁有其獨特的氣質與音色。以下分享嗩吶指法表圖,一起來看看。
嗩吶指法表圖1
圖示是全調嗩吶, 黑圓是影響音準的嚴格按孔,黑圈是影響音準的嚴格開孔 米字圓是夾持嗩吶不影響音準的按孔。 上箭頭圓是高控制偏移吹奏,下箭頭圓是低控制偏移吹奏。 高控制,吹奏時特意提升這個位置的音。 比如把哨片夾緊些氣息大些,就使這個孔發出的音的頻率增高了。
一二,二三,五六,六七,這兩孔之間是3/4個全音150音分 所以,一三,五七,這兩孔之間是1又1/2全音300音分 就是,二,六,這兩孔處於相鄰兩孔的中間音位 這樣方便轉調更換筒音唱名低音搜5,中音來2等等 實際吹奏,偏移1/4全音50音分即可 圖示圓心到圓周是1/4全音50音分 圓周到框邊也是1/4全音50音分。
嗩吶指法表圖2
首先有的人對正確口形於嗩吶吹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正確口形又缺 乏理解不掌握,因而在吹奏過程中難免出這樣那樣的問題。
接著嗩吶吹奏使用氣牌,與民間藝人的吹奏有關。以前的嗩吶藝人(俗 稱吹鼓手) ,為了謀生,長期走付串鄉,生活無定,或為婚喪嫁娶紅 白喜事吹吹打打,或趕上集市廟會歡慶節日出力賣藝,酷暑烈日,嚴 冬冰雪,風吹雨打,飢寒交迫,不敢放過任何一個機會,而且要吹奏 得好,才不致失去謀生的來源。
然後鼓腮換氣法(這里指大鼓肥) ,必然導致唇肌松動, 口角力減退,這時氣牌就能起到彌補缺陷減輕唇肌疲勞的作用。民間 藝人在很多場合要邊走邊吹,有時一走就是幾里、幾十里,遇到高低 不平上坡下坡時,遠要抬頭彎腰,扭頭轉身,遇到人多擁擠遠會發生 碰撞,在此種情況下,要保持穩定的吹奏,除需要良好的吹功訓練外 ,氣牌起著相當重要的彌補作用。
嗩吶吹奏使用氣牌是過去民間藝人吹奏的特定環境和 條件形成的。現在,民間藝人的社會地位及吹奏的環境條件,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嗩吶吹奏的方法和技巧也在變革和提高。
採用去掉氣牌吹奏的方法訓練學生,使他們較快地掌握了正確的口形,增大了口勁,較快地提高了吹奏技巧。
最後在吹奏一些特定的樂曲,或舞台演出,或在特殊情況下較長時間用小鼓腮換氣的方法連續吹奏時,氣牌還是需要的,因此,學生同樣需要掌握戴氣牌的吹奏方法。
嗩吶指法表圖3
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學習。
1、學習嗩吶手型,右手放在嗩吶下把,左手放在嗩吶上把,雙手自然按住八孔,以不漏氣為原則,手指不能太僵硬;
2、學習口型,將哨片放在雙唇中間,下唇含哨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處,上唇靠近哨面根部約哨片的四分之一處,學習胸腹式呼吸法;
3、吹嗩吶需要很大肺活量,呼吸很關鍵,平常需要常練習吸氣與吐氣。
吹奏嗩吶技巧
吹奏嗩吶,也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滿。倘若音孔按不嚴,往往發出的聲音就不準。嗩吶的演奏技巧極為豐富,大致可分為口內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兩者結合運用。
其中有連奏、單吐、雙吐、三吐、彈音、花舌、蕭音、滑音、顫音、疊音和墊音等,還可以模仿飛禽和昆蟲的鳴叫。
演要提示:
在練習該曲時,要注意氣息合理運用,發音要平穩,每小節4拍一定妻歡展。這首樂曲三小節為一樂句,也就是3小節換一口氣。在一開始演泰的時候可能氣息不夠長、可以每小節換一次氣。樂曲中的每個音態要周吐音,吐音用符號T表示, 學嗩吶基本功很重要 不能急於求成,先練音節 喜歡嗩吶的朋友來一起學嗩吶吧
嗩吶指法表圖4
嗩吶,英文名稱souna,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由波斯傳入(Surna音譯),在西晉時期的新疆克孜爾石窟寺的壁畫中就已經出現了嗩吶演奏的繪畫,最晚在16世紀就在中國的民間流傳了。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成圓椎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
所以也稱喇叭,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廣東地區亦將之稱為「八音」。在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歷史起源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中國中原地區。 曾譯作「鎖吶」、「銷吶」、「蘇爾奈」、「鎖奈」、「唆哪」等名。
關於嗩吶的起源,一說,三世紀新疆拜城柯爾克茲石窟(約265-420)的.壁畫上已有演奏嗩吶的樂伎的形象。另一說,金元時期傳入中原,也稱「嗩叭」、「號笛」。明清時期廣泛流傳於民間,多用於婚喪喜事的吹打樂隊中,也用作民間歌舞和戲曲的伴奏樂器。 嗩吶史料始見於明代。明王圻《三才圖會》:「鎖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
「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清代嗩吶在宮廷被列入回部樂,也用於大駕鹵簿。因兩端都用銅制,又稱「金口角」。後衍生出大嗩吶、中嗩吶和小嗩吶等形制。 各民族,各地區的雙簧類樂器的形體大小不一,名稱也各異。形體相對較小的稱「海笛」。 自緬甸傳入的較大的稱「聶兜姜」。西藏佛教所用嗩吶,也稱「得梨」。嗩吶音量較大,音色高亢,富有穿透力。
適於表現熱烈歡快的音樂風格,但不少民間藝人也能用雙唇壓緊哨片,控制氣息,吹出柔潤的弱音(也稱「簫音」)來表現抒情或悲哀的情緒。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吶已在中國普遍應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
今天嗩吶已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中國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Ⅲ 吹奏樂器都有什麼(詳細點)要圖片和名稱,
吹奏樂器是樂器的一類。一般吹奏樂器由帶孔的管子組成。中國民族樂器中的吹奏樂器一般是竹製的,包括笛、簫、笙等。
笛
Ⅳ 怎樣練習吹嗩吶的基本功
嗩吶入門指法如下圖所示:
圖一
嗩吶演奏手指技巧
在嗩吶的演奏中手指技巧有許多,用10個字將其綜合為:抹、壓、揉、顫、顛、打、扣、墊、滾、倚。這10種手指上的技巧辨別是指抹音(上滑音)、壓滑音(下滑音)、揉滑音、指顫音(指花)、顛指音、打音、扣音(亦稱單揪指法)、墊音、滾指音、倚音(裝潢音)。
嗩吶一共有八個音孔(前七後一),兩只手辨別負責四個音孔。左手在上按住四個音孔,即大拇指(後面的音孔)、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極輕靠在嗩吶桿側方。右手鄙人按住四個音孔,即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大拇指不按音孔,按在嗩吶桿反面用以支持嗩吶。
其次,在按住這八個嗩吶孔的根底上,要科學地用手指部位來按住嗩吶孔,即手指自然放平。
再次,初學者練習時,可採取「三點一線」式的辦法持嗩吶,即嗩吶桿與兩個肘樞紐基本在一條直線上。既保證了手型的牢固,又可使初學者養成一個好的吹奏姿態和舞台形象。
Ⅳ 怎樣自學嗩吶
吹嗩吶,這個大多數是在農村見過,就是一些喜事,才會請一些吹嗩吶的,一般都會和敲鑼打鼓一起,吹嗩吶一般都是兩個人,那麼如何吹嗩吶呢?或者就是節日文藝演出等工具/原料嗩吶人方法/步驟1首先自己的選擇一把好的嗩吶,嗩吶的基本結構需要知道,哨片、氣盤、芯子、木桿、嗩吶碗。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2手指練習,左手上把,右手下把,自然按住八孔,手指不能太僵硬,不漏氣為原則。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3練習氣,由於吹嗩吶需要很多氣,呼吸是關鍵,吹奏嗩吶是用胸腹式呼吸法,所以需要練習吸氣與吐氣,吸氣則是鼻與口吸氣,直到氣到丹田,力量十足。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4練習口型,我們把哨片放到雙唇中間,上唇靠近哨面根部約哨片的四分之一處,下唇含哨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處(三分之二處多為弱奏),吹奏過程中,口型的控制力度要隨著吹氣強弱、音量、音色、技巧的變化而變化。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5自己先需要做的就是吹響,後面再找老師或者網路教程一步一步學習,切記不要盲目,需要階段性學習。
Ⅵ 嗩吶是哪個地方的樂器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中國中原地區。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吶已在中國普遍應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較詳細的記載見於明王圻編《三才圖會》(1607年刊): 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今天嗩吶已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中國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Ⅶ 嗩吶入門指法
手拿方式一般為三跟手指在上、四跟手指在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具體演奏方法為:
1、右手食指按住孔,左手手指全按住孔,吹1。
2、右手全放開,左手手指全按住孔,吹2。
3、右手全放開,左手食指、中指、拇指按住孔,吹3。
4、右手全放開,左手食指、拇指按住孔,吹4。
5、右手手指全按住孔,左手手指全按住孔,吹5。
6、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住孔,左手手指全按住孔,吹6。
7、右手食指、中指按住孔,左手手指全按住孔,吹7。
演奏技法
1、 循環換氣法
循環換氣一般不常用,只是在吹奏某些持續的長音時才使用。它的方法是:用小腹的力量控制呼吸,吸氣用鼻,呼氣用口。鼻子吸氣時兩肋鼓起,小腹往裡收縮,使氣息向上運行,也就是用小腹的壓力把氣息送到口腔內。
然後根據需要量把兩腮里的氣息逐漸往外排出,隨著吐氣,小腹肌肉也逐漸放鬆。吸進第二口氣時再重復上述同樣的過程。要注意在第一個過程最後,要不等控制在口腔里的氣呼完之前就要用鼻子吸進第二口氣,這樣才使兩個過程之間銜接得非常連貫,聽不出換氣的痕跡,很好地保持長音的持續。
在初練這種呼吸法的時候,可先准備一根蘆葦和一碗水,然後將蘆葦管插在碗里,並按照上述循環換氣的方法往蘆葦里吹氣,直練到水裡能連續不斷地冒泡,方法基本上就對了。這樣練好之後再嗩吶上進行練習,練時先吹第八孔音,然後再練習其他音。
2、 氣顫音
氣顫音是一種吟音,在音符上加「——」表示。它的演奏法是:吸足一口氣,小腹用力支持氣息並作有彈性的收縮,使出的音產生微微的波動,其效果如弦樂上的揉弦。這種顫音可以根據樂曲的要求有快慢和強弱區別。一般常用於長音,有時它的波動能表現不同民族或地方的風格。
3、齒顫音
齒顫音也是一種吟音,在音符號「——」上加「齒」字來表示。它的奏法是用下邊牙齒輕輕地顫動哨根,使之發出顫動的音。這種齒顫多用於吹奏戲曲、曲藝和民間風 格濃厚的樂曲中。它可以分為硬顫和軟顫兩種:硬顫是用牙齒直接接觸哨根,軟顫則把嘴唇墊在牙齒和哨根之間。齒顫音常用在一個音上,這時要注意顫動輕重的均 勻。
4、指顫音
指顫音在民間也叫「指花」,是一種用途很廣的技巧。這種技巧經常用來表現歡快、熱烈的情緒,而在抒情一些的曲子里用來裝飾某些音所表現的感情時,更是多種 多樣。在演奏上,它的特點是能夠明顯地聽出兩個鄰近的音迅速交替出現。交替動作雖然很迅速,但稜角卻要非常清楚,否則就會變成吟音的效果,而失去顫音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