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登樓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電腦桌面圖片大全大圖 2025-08-24 18:30:04
理科沒頭發搞笑圖片 2025-08-24 18:21:39

登樓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8-24 14:08:30

❶ 《登樓》杜甫翻譯和賞析是什麼

《登樓》翻譯

繁花靠近高樓,遠離家鄉的我觸目傷心,在這全國各地多災多難的時刻,我登樓觀覽。
錦江兩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鋪天蓋地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古往今來,千形萬象,變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極星一樣最終都不會改換,西山的寇盜吐蕃不要來侵擾。
可嘆蜀後主劉禪那樣的昏君,仍然在祠廟中享受祭祀,黃昏的時候我也姑且吟誦那《梁甫吟》。

賞析

首聯:「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提挈全篇。「萬方多難」以吐蕃入秦為最烈,後邊「西山寇盜」也是指吐蕃,同時還包括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廷日益衰敗的景象。所以,「萬方多難」既是當時真是的歷史背景,也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在這樣一個萬方多難的時候,流離他鄉的杜甫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然繁花觸目,卻叫人更加黯然心傷。

頷聯:「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描述山河壯觀。錦江、玉壘是杜甫登樓所見。錦江:原出灌縣,流經成都入岷江,屬岷江支流。憑樓遠望,錦江攜著燦爛的春水從天地間奔騰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飄忽不定,使人聯想到了動嘩陪族盪不安的國家,那浮雲飄移就像是古今世勢的變幻。上句從空間上開拓視野,下句從時間上馳騁遐思,形成一片宏闊悠遠的意境,包括詩人對國家山河的熱愛和民族歷史的回憶。然而,登高望遠,視野開闊,而詩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透漏出詩人憂國憂民無限心事。

頸聯:「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主要寫國家戰事。詩人登樓遠眺,由浮雲想到了國家現實情況,雖然大唐朝廷風雨動盪,但代宗又回到了長安,可見「終不改」,這照應了上一句的「變古今」,語氣中流露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下句「寇盜」「相侵」,進一步說明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一股浩然之氣噴然而出。

尾聯:「可憐後主亂弊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詠懷古跡,諷喻當朝昏君,寄託詩人的個人懷抱。「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後主祠。」先主廟:指蜀先主劉備的廟宇,在成都錦官門外。我們共同想像一下,詩人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後主祠依稀可見。

原文

登樓

作者:杜甫〔唐代〕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注釋
客心:客居者之心亂姿。
錦江:即濯錦江,流經成都的岷江支流。
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玉壘浮雲變古今:是說多變的政局和多難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雲,古往今來一向如此。
玉壘:山名,在四川灌縣西、成都西北。
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終不改:終究不能改,終於沒有改。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當時和吐蕃交界地區的雪山。
寇盜:指入侵的吐蕃集團。
後主:劉備的兒子劉禪,三國時蜀國之後主。
還:仍然。
聊為:不甘心這樣做而姑且這樣做。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名家評價

《石林詩話》:七言難於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與「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等句之後,常恨無復繼者。

《瀛奎律髓》:老杜七言律詩一百五十九首,當寫以常玩,不可暫廢。今「登覽」中選此為式。「錦江」、「玉壘」一聯,景中寓情;後聯卻明說破,道理如此,豈徒模寫江山而已哉!

劉雲:先主廟中乃亦有後主,此亡國者何足祠!徒使人思諸葛《梁父》之恨而已。《梁甫吟》亦興廢之感也。武侯以之。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公元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寫。當時詩人已在四川居住了五年。此詩國家內憂外患,後聽說好友嚴武被任命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欣喜不已。在一個暮春,詩人登樓憑眺,有感而作此詩。

詩人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