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黃鶴樓的圖片.樣子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B%C6%BA%D7%C2%A5
崔顥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戚戚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號稱江南三大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相傳它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最後一次毀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大火。 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顛建樓, 首先還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但後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的游覽勝地。
歷代的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游等都曾先到這里游覽,吟詩、作賦。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戚戚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到不得,崔顥提詩在上頭」。崔顥提,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
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樓共五層,高50.4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 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 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 楹聯: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綉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參考資料:http://www.uoba.com/sight/sightmore.asp?htmlpath=18/8/90.htm
『貳』 求黃鶴樓裡面的圖片和黃鶴樓外面的圖片,圖片希望在25張以上。謝謝
『叄』 黃鶴樓實物圖片有嗎
黃鶴樓實物。圖片你說的是,黃鶴樓這個樓塔還是黃鶴樓香煙呢?如果是黃鶴樓香煙的話,它有很多個品種,價格也相差很大。你不放鬆,購物平台去搜一下看看。
『肆』 黃鶴樓晴天雨天的樣子分別是
摘要 晴天下的黃鶴樓簡直自帶濾鏡
『伍』 黃鶴樓 崔顥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樓頭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雲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在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麼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不是別的,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捨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艷陽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漢水北岸的樹木化作久久思念的親愛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陽光,給人家的溫暖。美好的憧憬與動情的追憶,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極富人情味。詩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進更為高遠的境地。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後面是夜晚,鳥要歸巢,船要歸航,遊子要歸鄉。水霧江煙,一片迷濛,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詩作以一「愁」字收篇,准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拖
『陸』 黃鶴樓的古詩的圖片是什麼樣的
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惟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趨勢。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也就是這個意思。
『柒』 作文雨中游覽黃鶴樓
雨中游覽黃鶴樓
大概是十年前,我曾經去過一回黃鶴樓。那時我們在外行走了十天,最後到武漢,一群人專程去了一趟黃鶴樓。那天去黃鶴樓是一個好天氣,可登樓望遠也不是很清晰,也只覺得是匆匆走過黃鶴樓。黃鶴樓里從唐代的模型圖到現代的模型圖給我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其餘的,也就覺得一般般。
而今年深秋,我又到了武漢,在武漢可以呆上一周,可以好好領略武漢風光,當然,黃鶴樓必定是要去的,即使曾經去過,可畢竟江南三大名樓,也可以說是武漢標志性的建築。
在一個雨蒙蒙的黃昏,我們來到了黃鶴樓。 這一次故地重遊,我心裡還是有一些期待,十年後的黃鶴樓有新變化了吧?雨中的黃鶴樓一定別有一番情致吧?撐著傘走進黃鶴樓南門,城樓式的南門,黃色琉璃瓦,飛檐翹角,掛著一塊黑色牌匾,寫著「黃鶴樓公園」幾個金色大字,下面城牆上則是飛舞著幾個綠色大字——天下江山第一樓,幾面紅旗在風雨中飄揚,古色古香,很有味道。一進門,依舊是一池綠水,這就是著名的鵝池,池邊是依依翠柳,小小拱橋架在水面,幾座亭子依水而立。最引人注目的鵝亭碑,這是座六角亭,單檐翹角,粉牆黑瓦,亭子里一塊巨大的青石碑上正是傳說中王羲之的「鵝」字。這座亭子直通一座橋,這里亭台樓閣,非常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拾級而上,擱筆亭依舊在雨中靜立迎候著我們,」樓未起時已無鶴,筆自擱後更無詩。「這就是傳說中擱筆亭,亭子對面是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的《黃鶴樓》大家耳熟能詳,「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首弔古懷鄉之作,正是詩人登臨黃鶴樓即景而生情,詩句的一氣呵成,自然宏麗不愧是千古絕唱。難怪連詩聖李白竟也說有景道不得!
擱筆亭下不能留步,還是直奔黃鶴樓,黃鶴樓就在眼前了, 一座五層的黃色樓閣,每一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宛如是展翅欲飛的鶴翼。頂樓的黑色牌匾寫著「楚天極目」,樓底的牌匾是「畫卷乾坤」。在樓下留下幾張照片,留下黃鶴樓全景,又在一層的花窗下搔首弄姿,這些朱紅格子花窗實在太有意境了,怎麼拍怎麼好看。主要是這次一起游覽的有情投意合的學友,一起可以擺拍各種姿態,彼此肯定,開心不已。開始登樓了,每一層不同的裝設,從黃鶴樓的傳說圖開始,到黃鶴樓的歷史,黃鶴樓里的詩詞,文人騷客,極盡黃鶴樓的前世今生未來。三國是黃鶴樓始建之時,當時是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後來成為觀賞樓,到唐代又為軍事而建,宋代曾為道場,每一層都是不同主題,在每一層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長江兩岸景色歷歷在目。只是我們是觀賞雨中景,只能說煙雨蒙蒙長江景。看不清外面風光,可里邊詩人們給黃鶴樓留下的詩詞倒是一首一首讀下來,口齒留香,從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到王世貞的《登黃鶴樓》,跟著詩人留下的詩句風雅一回。
這么慢慢讀著詩句,倒讓我們幾個落下了。後來下樓後我去買郵票寄明信片,和同學們走散。我獨自撐傘漫步在黃鶴樓公園里,走在雨中的公園里,格外清幽。慢慢的走下去了,才想起學友們從千禧鍾那裡過來能到這個門嗎?趕緊到南門入口處問工作人員,才知道黃鶴樓原來有三處門,東門、西門和南門,千禧鍾那裡過來到西門。咋辦?工作人員和我說南門和西門只要走十五分鍾,還好不是太遠。那就走吧!和學友說了要在西門等我。這一下我從南門往右走,走過紫竹苑、梅落軒、紫薇苑,每一處都是綠草幽幽,樹木叢生,雨落在葉子上滴滴答答響。我一人慢慢走著,沒有遊客,清凈極了!紫薇苑那很多紫薇,只是不是開花時節,我只能獨自一人看著那些紫薇樹想像著開花時的嬌艷多姿。走著走著,遇到小山,往哪裡走?一邊是一座小亭子,一邊是瀑布流瀉,那水聲嘩嘩,偶爾一兩聲鳥鳴,更顯得寧靜。幸好遇到一個拎著桶的工作人員,他帶著我走到西門。運氣真好!當我走到西門,正好遇見我的學友們正要回走,原來他們走反方向了,正好和我相遇。看來,我的個人人品大爆發,雖然和大家走散了,多走一段路,但欣賞到大家沒經過的景緻,又湊巧和大家相遇。
呵呵,就這么樂著笑著,大家一起走到東門,從東門走出黃鶴樓。彼時天色全黑了,黃鶴樓的燈亮起來了,在東門看黃鶴樓,夜色中的黃鶴樓格外壯觀 ,氣勢恢宏。黃鶴樓的對面是「江山入畫」的牌坊,還有一座大白塔。天色已暗,揮揮手,告別黃鶴樓,告別雨中的黃鶴樓。突然間崔顥的詩句湧上心來「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心裡自然又想到黃鶴一去不復返,千載光陰空悠悠。一時間浮想聯翩,空留長江水滾滾東流去。
『捌』 黃鶴樓的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