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實用人體體表解剖:頭頸部(高清大圖版)
【按】 本篇文章介紹了人體頭頸部相應骨骼體表標志和肌性標志,以及體表各肌肉的起止點、運動功能以及神經支配,文中所配均為實體照片,尤其適合於從事疼痛科、骨科、針灸推拿、針刀等領域的醫務工作者。
上項線: 位於枕外隆凸的兩旁,向乳突基部伸展彎曲的橫行骨嵴,有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附著。
枕外隆凸: 枕鱗中央的骨性隆起,位於頭頸交界處,枕部正中線有項韌帶附著乳突。
乳突: 乳突為位於耳垂後方的圓丘狀骨性隆起,是顳骨乳突部的一部分。
第7頸椎: 位於頸椎與胸椎的交界處,因此形態與胸椎接近。第7頸椎棘突比其他頸椎棘突長且粗大,近似水平位的伸向後方,末端不分叉呈結節狀,往往於皮下形成一隆起,故第7頸椎又名隆椎。
甲狀軟骨: 頸部前面的方形軟骨,不成對,左右各一,由前緣相互愈著的呈四邊形的左、右軟骨板組成。愈著處稱前角,前角上端向前突出,稱喉結。
環狀軟骨: 緊接於甲狀軟骨下方,不成對,位於喉部最下方,氣管最上方,與氣管的最上一節相連成環形。
胸鎖乳突肌
部位: 位於頸闊肌深面,兩側頸部外側,分為胸骨部和鎖骨部。 起點: 胸骨柄前面、鎖骨胸骨端上緣內1/3。 止點: 顳骨乳突及上項線外側。
運動功能: 單側收縮,頭部向同側屈,並使頭轉向對側,雙側同時收縮,肌肉合力在寰枕關節額狀軸的後面使頭後伸,肌肉合力在寰枕關節額狀軸的前面則使頭前屈(如:頭頂球)。 神經支配: 胸鎖乳突肌受第十一對腦神經副神經(Ⅺ)及一部分頸叢前支的支配(C3和C4)。 練習方式: 頭頂垂直負重並轉動,如頂沙包頭頸轉動。
頸闊肌
部位: 頸闊肌位於頸前部皮下,與皮膚密切貼合的一塊薄而寬闊的肌肉。 起點: 頸闊肌下緣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筋膜,肌纖維斜向上內方,越過鎖骨和下頜骨至面部。 止點: 前部肌纖維止於下頜骨的下頜底和口角,其最前部的肌纖維左右相互交錯,後部肌纖維移行於腮腺咬肌筋膜和部分面部肌肉表面。
運動功能: 收縮時牽引口角向下,並使頸部皮膚起皺褶。 神經支配: 面神經(Ⅶ)頸支。
前斜角肌
部位: 位於胸鎖乳突肌的深面和頸外側三角內。 起點: 第3~6
頸椎橫突前結節。 止點: 第1
肋骨內緣斜角肌結節。 運動功能: 上提第1肋,使頸部外展,協助吸氣。 神經支配: 頸神經前支(C5~C7)。
中斜角肌
部位: 位於前斜角肌的後方。 起點: 第2~6頸椎橫突後結節。 止點: 第1
肋骨上面。 運動功能: 上提第1肋,使頸部外展,協助吸氣。 神經支配: 頸神經前支(C2~C8)。
後斜角肌
部位: 位於中斜角肌的後方。 起點: 第5~7
頸椎橫突後結節。 止點: 第2
肋骨外側中部粗隆。 運動功能: 上提第2肋,協助吸氣。 神經支配: 頸神經前支(C5~C6)。
斜方肌
部位: 斜方肌位於項部和背上部,一側自項胸部正中線向肩峰伸展呈三角形輪廓,底朝向脊柱,尖在肩峰,兩側斜方肌合成斜方形。 起點: 上項線內1/3部、枕外隆凸、項韌帶全長、第7頸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及棘上韌帶。 止點: 上部纖維止於鎖骨外1/3,中部纖維止於肩峰、肩胛岡上緣外側,下部纖維止於肩胛岡上緣。
運動功能: 當脊柱固定時,上部肌束收縮時,使肩胛骨上提、上迴旋、後縮,及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攏;中部肌束收縮,使肩胛骨後縮;下部肌束收縮,使肩胛骨下降,上迴旋;兩側同時收縮,使肩胛骨後縮;當肩胛骨固定時,一側上部肌束收縮,使頭向同側收縮,使頭後仰和脊柱伸直。此肌上部纖維提肩胛骨,下部纖維降肩胛骨,其癱瘓時,可出現塌肩現象。
神經支配: 受第十一對腦神經副神經(Ⅺ)支配。 練習方式: 提拉負重聳肩;負重直臂側上舉和低頭雙臂伸直外展負重(持啞鈴)擴胸。
肩胛提肌
部位: 位於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的深面。 起點: 第1~4頸椎橫突後結節。 止點: 肩胛骨脊柱緣內側角。 運動功能: 近固定時,上提肩胛骨並使肩胛骨轉向內上方。遠固定時,一側收縮,使頭頸向同側側屈、後伸和下迴旋;兩側收縮,使頸伸直。 神經支配: 頸叢的C3~C4,和臂叢的肩胛背神經。
胸骨舌骨肌
部位: 位於頸前正中線兩側。 起點: 胸鎖關節囊後面、胸骨柄和鎖骨胸骨端的後面。 止點: 舌骨體內側部。 運動功能: 下降舌骨。 神經支配: 頸襻(C1~C3)。
肩胛舌骨肌(上腹肌)
部位: 位於胸鎖乳突肌深面,分為上下二腹。 起點: 下腹起自肩胛骨上緣和肩胛橫韌帶。移行成中間腱斜向內上方轉為上腹。 止點: 舌骨體外側部下緣。 運動功能: 下降舌骨。神經支配:頸襻(C1~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