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唾液腺包括哪些其導管各開口於何處
唾液腺,人或脊椎動物口腔內分泌唾液的腺體。口腔有大、小兩種唾液腺。小唾液腺散在於各部口腔粘膜內(如唇腺、頰腺、齶腺、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它們是位於口腔周圍獨立的器官,但其導管開口於口腔粘膜。
腮腺
最大,略呈三角楔形,位於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後部的表面,腺的後部特別肥厚,深入到下頜後窩內。由腺的前端靠近上緣處發出腮腺管,在距顴弓下方約一橫指處經咬肌表面前行,繞過咬肌前緣轉向深部,穿過頰肌開口於頰部粘膜,開口處形成一個粘膜乳頭,恰和上頜第二磨牙相對。
下頜下腺
略呈卵圓形,位於下頜下三角內,下頜骨體和舌骨舌肌之間。由腺的內面發出下頜下腺管,沿口底粘膜深面前行,開口於舌下肉阜。
舌下腺
最小,細長而略扁。位於口底粘膜深面。其排泄管有大小兩種小管約有5-15條,直接開口於口底粘膜;大管另一條常與下頜下腺管匯合或單獨開口於舌下肉阜。
唾液腺分泌唾液,可濕潤口腔,有利於吞咽和說話。人唾液中含有澱粉酶,能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澱粉。
大唾液腺
大唾液腺有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三對,它們的導管開口於口腔。
(一)唾液腺的一般結構
唾液腺為復管泡狀腺,被膜較薄,腺實質分為許多小葉,由分支的導管及末端的腺泡組成。
1.腺泡(alveoli)呈泡狀或管泡狀,由單層立方或錐形腺細胞組成,為腺的分泌部。腺細胞與基膜之間以及部分導管上皮與基膜之間有肌上皮細胞,細胞扁平,有突起,胞質內含有肌動蛋白微絲。肌上皮細胞的收縮有助於腺泡分泌物排出。腺泡分漿液性、粘液性和混合性三種類型。
(1)漿液性腺泡(serousalveolus):由漿液性腺細胞組成。在HE染色切片中,胞質染色較深。基部胞質嗜鹼性較強,電鏡下可見此處有較多粗面內質網和核糖體。核圓形,位於基部。頂部胞質內有較多嗜伊紅的分泌顆粒(酶原顆粒,zymogengranule)漿液性腺泡分泌物較稀薄,含唾液澱粉酶。
(2)粘液性腺泡(mucousalveolus):由粘液性腺細胞組成。在HE染色切片中,,胞質著色較淺,分泌顆粒不能顯示。細胞核扁圓形,居細胞底部。電鏡下則可見頂部胞質內有粗大的分泌顆粒(粘原顆粒,mucinogengranule)。粘液性腺泡的分泌物較粘稠,主要為粘液(糖蛋白)。
(3)混合性腺泡(mixedalveolus):由漿液性腺細胞和粘液性腺細胞共同組成。常見的形式是,腺泡主要由粘液性腺細胞組成,幾個漿液性腺細胞位於腺泡的底部或附於腺泡的末端,在切片中呈半月形排列,故稱半月(demilune)。半月的分泌物可經粘液性細胞間的小管釋入腺泡腔內。
2.導管是反復分支的上皮性管道,是腺的排泄部,末端與腺泡相連。唾液腺導管可分為以下幾段:
(1)閏管(intercalatedct):直接與腺泡相連,管徑細,管壁為單層立方或單層扁平上皮。
(2)紋狀管(striatedct):或稱分泌管(secretoryct),與閏管相連接,管徑相,管壁為單層高柱狀上皮,核位居細胞頂部,胞質嗜酸性。細胞基部可見垂直縱紋,電鏡下為質膜內褶和縱行排列的線粒體,此種結構使細胞基部表面積增大,便於細胞與組織液間進行水和電解質的轉運。紋狀管上皮細胞能主動吸收分泌物中的Na+,將k+排入管腔,並可重吸收或排出水,故可調節唾液中的電解質含量和唾液量。
(3)小葉間導管和總導管:紋狀管匯合形成小葉間導管,行於小葉間結締組織內。小葉間導管較粗,管壁為假復層柱狀上皮。小葉間導管逐級匯合並增粗,最後形成一條或幾條總導管開口於口腔,導管近口腔開口處漸為復層扁平上皮,與口腔上皮相連續。
隆凸唾液腺
隆凸唾液腺藏在喉嚨深處上部,其位置在一塊稱為咽鼓管隆凸的軟骨上,平均約1.5英寸長(3.9厘米)。
② 能幫忙給找一份詳細的口腔結構圖嗎學習音標用.謝謝了
口腔結構(圖)
口腔(oral cavity)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分。前借口裂與外界相通,後經咽峽與咽相續。口腔內有牙、舌等器官。口腔的前壁為唇、側壁為頰、頂為齶、口腔底為黏膜和肌等結構。口腔借上、下牙弓分為前外側部的口腔前庭(oral vestibule)和後內側部的固有口腔(oral cavity proper);當上、下頜牙咬合時,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之間可借第三磨牙後方的間隙相通。臨床上當病人牙關緊閉時,可藉此通道置開口器或插管,注入葯物或營養物質,同時防止舌的咬傷。
(一)唇與頰
口唇(oral lips)構成口腔的前壁,分為上、下唇。兩唇之間的裂隙稱口裂,其兩側結合處稱口角。上唇的外面正中線上有一縱行的淺溝稱為人中,是人類特有的結構,昏迷病人急救時常在此處進行針刺或指壓刺激,促使病人蘇醒。
頰(cheek)構成口腔的兩側壁,與上唇之間的淺溝為鼻唇溝。
(二)齶
齶(palate)構成固有口腔的頂。其前2/3為硬齶,主要由骨齶為基礎,覆蓋黏膜而成。軟齶後部斜向後下,稱齶帆(pala- tine velum)。齶帆後緣游離,中央有向下的突起稱齶垂(uvula)。齶垂的兩側有兩對黏膜皺襞分別連於舌根和咽的側壁,前方的一對稱齶舌弓(palatoglossal arch),後方的一對稱齶咽弓(palatopharyngeal arch)。兩弓間的窩稱扁桃體窩(tonsillar fossa),內容納齶扁桃體。齶垂、兩側的齶舌弓與舌根共同圍成咽峽(isthmus 0f fau- ces),是口腔與咽的分界線。
(三)舌
舌(tongue)位於口腔底,是一肌性器官,具有感受味覺、協助咀嚼和吞咽食物以及輔助發音等功能。
1、舌的形態 舌分為上、下兩面。上面稱舌背,其後部以呈「八」形的界溝(terminal sulcuc)分為前2/3的舌體(boay of tongue)和後1/3的舌根(root of tongue),舌體的前端稱舌尖(apex of tongue)。舌的下面正中線上有一連於口腔底的黏膜皺襞,稱舌系帶(lingual frenulum),其根部的兩側各有一小黏膜隆起,稱舌下阜(sublingual caruncle),是下頜下腺與舌下腺大管的開口處。舌下阜的後外方延續為舌下襞(sublingual fold),其深面埋舌下腺。
2、舌的構造 舌主要以骨骼肌作基礎,表面覆以黏膜而成。
舌背的黏膜呈淡紅色,有許多的小突起,稱舌乳頭(1ingual papillae)。根據形態與功能的不同分為四種:絲狀乳頭(filiform papillae)數量最多,呈白色,具有一般感覺功能;菌狀乳頭(fungi—form papillae)呈鈍圓形,鮮紅色;輪廓乳頭(vallate papillae)體形最大,排列在界溝的前方;葉狀乳頭(foliate papillae)在人類為退化的結構;後三種乳頭中含有味覺感受器。
舌根的黏膜內,有由淋巴組織構成、大小不等的小結節,稱舌扁桃體(1ingual tonsil)。
舌肌為骨骼肌,分舌內肌與舌外肌。舌肌收縮時改變舌的形狀。舌外肌收縮時改變舌的位置。舌外肌中最重要的是頦舌肌(genioglossus mus-cle)。該肌起自下頜體內面中線的兩側,肌纖維呈扇形止於舌。雙側頦舌肌同時收縮拉舌向前下方(伸舌);單側收縮時可使伸向對側。當一側頦舌肌癱瘓時,舌尖偏向癱瘓側。
(四)牙
牙(teeth)嵌於上、下頜骨的牙槽內,分別排成上、牙弓。
1、牙的形態 牙分為牙冠、牙頸、牙根三部分。暴露於口腔內的牙冠(crown of tooth),色白而光澤;嵌於牙槽內的稱牙根(root of tooth);介於牙冠與牙根之間的部分被牙齦包繞,稱牙頸(dental neck)。
牙的內部空腔稱牙腔(dental cavity),位於牙根內的稱牙根管(root canal of tooth),與牙槽相通。牙腔內有牙髓(dental pulp),其中富含有血管和神經,當牙髓發炎時,可引起劇烈的疼痛。
2、牙的構造 牙主要由淡黃色的牙質(dentine)構成,牙冠表面覆有一層白色光澤的釉質(enamel),牙根與牙頸表面覆有一層黏合質。牙齦、牙周膜和牙槽骨共同構成牙周組織,對牙有保護、支持和固定作用。
3、牙的名稱及萌出時間 人的一生中有兩套牙發生。人出生後,一般在6個月左右開始萌出乳牙(decious teeth),3歲左右出齊,共20個。乳牙分切牙、尖牙和磨牙。6歲左右乳牙開始脫落,更換成恆牙(permanent teeth),在12~14歲出齊。恆牙分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第三磨牙萌出較晚,有些人到成年後才萌出,稱遲牙,甚至終生不萌出,成人恆牙有28--32個。
4、牙的排列與牙式 牙呈對稱性排列。臨床上為了記錄牙的位置,以被檢查者的方位為准,用「+」記號記錄牙排列形式稱牙式,並用羅馬數字I~V表示乳牙,用阿拉伯數字1--8表示恆牙。
(五)口腔腺
口腔腺(salivary dand)是開口於口腔的各種腺體的總稱。口腔腺分大、小兩類,能分泌唾液。小唾液腺包括唇腺、頰腺等。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
腮腺(parotid gland)為三對大唾液腺中最大的—對,整體略呈三角楔形,居外耳道的前下方。腮腺管(parotid ct)發自腮腺的前緣,在顴弓下一橫指處向前越過咬肌表面,最後穿頰肌,開口於上頜第二磨牙牙冠相對的頰黏膜上。
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位於下頜體的深面,略呈卵圓形,腺管開口於舌下阜。
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位於舌下襞的深面,腺管開口於舌下阜與舌下襞。
③ 三大唾液腺的位置
小唾液腺 散在於各部口腔粘膜內(如唇腺、頰腺、齶腺、舌腺)。 大唾液腺 腮腺 開口處形成一個粘膜乳頭,恰和上頜第二磨牙相對。 下頜下腺 開口於舌下肉阜。 舌下腺 其排泄管有大小兩種小管約有5-15條,直接開口於口底粘膜;大管另一端常與下頜下腺管匯合或單獨開口於舌下肉阜。
④ 唾液腺的具體位置在什麼地方
唾液腺分為腮腺和下頜下腺。
你想知道的是腮腺導管口腔位置,上六頰側。「上六」的意思是上牙第六顆。門牙是一,然後旁邊是二,尖牙是三,繼續查……如果你舌頭夠靈活,會在那裡找到一個很小的孔,唾液就是從那裡出來的。
下頜下腺的位置用舌頭跟鏡子都不容易找到,不必理會了。
⑤ 唾液腺的具體位置在什麼地方
唾液腺分為腮腺和下頜下腺。
你想知道的是腮腺導管口腔位置,上六頰側。「上六」的意思是上牙第六顆。門牙是一,然後旁邊是二,尖牙是三,繼續查……如果你舌頭夠靈活,會在那裡找到一個很小的孔,唾液就是從那裡出來的。
下頜下腺的位置用舌頭跟鏡子都不容易找到,不必理會了。
⑥ 口腔科,嘴裡下嘴唇位置,感覺兩側肉里有些小疙瘩
用手觸摸疙瘩表面下的組織是否也有硬塊或者腫物。如果有請請到正規醫院檢查,如果沒有應該就是息肉。
⑦ 請分別幫我解釋硬齶,軟齶,前齶在口腔哪個位置。
口腔結構是有消化道上端的一個擴大空腔,由上下頜骨、肌肉、血管、神經、唾液腺、粘膜和皮膚等組成。口腔的最前面是上下嘴唇,唇的正中有唇系帶,能控制上下嘴唇的活動。嘴唇的紅色部分叫唇紅,其毛細血管十分豐富而又分布很淺,在呼吸困難或貧血時,嘴唇通常呈現青紫色或蒼白色。
口腔的兩側是頰,在頰粘膜的中央有腮腺導管的開口,唾液的大部分就由此分泌。口腔上壁的前部是硬齶,其後部是軟齶,在軟齶的最後中央是懸雍垂(俗稱小舌頭),硬齶和軟齶將口腔與鼻腔分隔開。口腔的後面與咽部相連接,上通鼻腔,下通咽喉,是呼吸及吞咽的必經之路。
口腔內有舌和牙齒等。舌的前2/3稱為舌體,後1/3稱為舌根。舌的表面略顯粗糙,一般可以見到很多紅色和白色的小乳頭,舌根部還有8-10個呈「人」字形排列的大且扁平的乳頭。乳頭四周有很多極細小的味蕾,味蕾裡面有味覺細胞,能分辨出飲食的酸、甜、苦、辣等味道。舌尖下面粘膜正中處,有舌系帶與口底粘膜相連,能控制舌的運動。舌除有調節發音作用外,還有咀嚼、味覺和吞咽等生理功能。由於人的消化及呼吸等系統的功能變化、新陳代謝的改變、體溫的增高以及毒素的吸收等因素,舌粘膜會有許多種不同的表現。祖國醫學寶庫中有舌診的方法,主要以舌表現顏色的深淺,舌苔的多少等為參考來診斷病患。
口腔里的唾液主要是從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分泌出來的。腮腺通過細長的導管開口於頰粘膜的中央,頜下腺及舌下腺開口於舌系帶兩旁。當咀嚼食物、說話和唱歌時,腺體就會分泌唾液,再從這幾處管口流到口腔里。除此之外,口腔粘膜下還有很多小唾液腺,特別是下唇粘膜下有許多小米粒樣的「唇腺」。這些小唾液腺經常分泌出較粘的唾液。唾液不但可以使口腔經常保持濕潤,而且還能與食物混合,有助於吞咽和消化。<
口腔具有咀嚼食物、品嘗滋味、吞咽食物、幫助發音、輔助呼吸等功能
⑧ 口液是人體那個部位產生的
你好,是口腔內的唾液腺分泌的,小唾液腺散在於各部口腔粘膜內(如唇腺、頰腺、齶腺、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圖:唾液腺(右)),它們是位於口腔周圍的獨立的器官,但其導管開口於口腔粘膜。
⑨ 口腔腺名稱及開口部位
口腔腺分泌唾液,根據腺的大小和位置,分大唾液腺和小唾液腺兩類。後者小,數目多,位於口腔各部粘膜內,屬粘膜腺,如唇腺、頰腺、齶腺和舌腺等。大唾液腺有3對。
1腮腺
開口於上頜第二磨牙頰面對應得頰粘膜上
2頜下腺
開口於舌下阜
3舌下腺
開口於舌下阜
⑩ 簡述三大唾液腺的名稱和開口部位
人體有三大唾液腺,分別在口腔的不同部位,兩側對稱,所以正常有六個唾液腺,分別是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腮腺的開口位置是在上頜第二磨牙頰側的頰黏膜上,有一個乳頭型的突起稱為腮腺導管口。頜下腺的開口也在口腔內,口底舌系帶的兩側也有個小的突起,是頜下腺的導管口。
舌下腺比較分散,可能有很多個導管分別開口於舌下肉阜,也可以形成一個大管,和頜下腺共同開口於頜下腺導管口。
唾液腺,人或脊椎動物口腔內分泌唾液的腺體。口腔有大、小兩種唾液腺。小唾液腺散在於各部口腔粘膜內(如唇腺、頰腺、齶腺、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它們是位於口腔周圍獨立的器官,但其導管開口於口腔粘膜。
唾液腺為復管泡狀腺,被膜較薄,腺實質分為許多小葉,由分支的導管及末端的腺泡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