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晉南北朝時期,紡織業有哪些領先於世界的發明
漢錦西傳,用傳統工藝製作的素錦(花以經線為緯線)被西北地區的工匠模仿。 受中亞緯錦技術的影響,平織緯錦(緯紗展示花卉)應運而生。 大多數無地緯錦屬於北朝晚期。
宋代這個時期,絲織尤為突出,其中以花蘿和麒麟最為突出。 黃升、福建、墓出土200多件羅紋織物,包括素花、各種花型花、落花流水花。 肋骨的結構也很復雜。 牡丹、芍葯、芙蓉、菊花是戚穎的主要裝飾圖案。 第一次發現松竹梅的段子。 印刷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泥金、蒔繪金、印金、貼金、彩塗融為一體。 宋代,朱克柔的《蓮乳鴨圖》作為珍寶流傳下來。 棉布的生產迅速發展,代替了絲綢成為了大眾服裝。 金錦是元代最有名的紡織品。 明清時期,江南三知(江寧、蘇州、杭州)生產的貢品第一。 其中,各種圖案的化妝線、化妝線、化妝花錦、化妝緞子最具特色。 蜀錦、宋錦、織金錦和化妝花錦(雲錦)兩個民族傳統最豐富的國家統稱為「中國」.四大名單」北京,明代定陵地宮出土掛毯165卷,服裝200多件,反映了紡織生產的高水平。
2. 誰有紡織娘的卡通圖片
如圖。
3. 中國紡織工具的圖片!
紡車是用於從纖維材料如毛、棉、麻、絲中生產線或紗的設備。紡車通常有一個用手或腳驅動的輪子和一個紗錠。
中國古代紡紗工具分手搖紡車、腳踏紡車、大紡車等幾種類型。手搖紡車據推測約出現在戰國時期,也稱軠車、緯車和繀車。常見由木架、錠子、繩輪和手柄4部分組成,另有一種錠子裝在繩輪上的手搖多錠紡車;腳踏紡車約出現在東晉,結構由紡紗機構和腳踏部分組成,紡紗機構與手搖紡車相似,腳踏機構由曲柄、踏桿、凸釘等機件組成,踏桿通過曲柄帶動繩輪和錠子轉動,完成加捻牽伸工作。北宋後出現大紡車,結構由加捻卷繞、傳動和原動3部分組成,原動機構是一個和手搖紡車繩輪相似的大圓輪,輪軸裝有曲柄,需專人用雙手來搖動。南宋後期出現以水為動力驅動的水轉大紡車,元代盛行於中原地區,主要用於加工麻紗和蠶絲,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紡織機械。原動機構為一個直徑很大的水輪,水流沖擊水輪上的輻板,帶動大紡車運行。大紡車上錠子數多達幾十枚,加捻和卷繞同時進行,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一晝夜可紡紗100多斤,比西方水力紡織機械約早400多年。
漢代的紡車,其結構雖然比較簡單,但是紡紗動效已經比紡專提高大約二十倍。這種紡本上已經使用繩輪傳動,證明我國早在兩千年前就在工具機上使用繩輪傳動了。使用這種紡車,還可以加拈、並合比較均勻一致、不同粗細的絲或弦線。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叫做」漢瑟」的樂器;它的弦是用十六根單絲合股加拈成的,每一根都紡得非常均勻,能發出協調的音律,大概就是用這種紡車加工的。
這種紡車,除了可以紡紗之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製成緯紗用的纖子。過去用紡專的時候,需要另外偽工具搖纖,現在有了紡車,就能兼做這項工作了。這就可以比較大地提高生產效率。
在紡績麻、絲、棉等生產實踐過程中,為了提高質量和產量,我國勞動人民是本斷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創造的腳踏紡車和水力紡車,又進一步把我國的紡紗技術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腳踏紡豐是利用偏心輪在紡車製造上完成的一次改革。腳踏紡車的最早發明時間還有待查考,現在能見到的是公元四世紀我國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約345—406)一幅畫上的腳踏三錠紡牟。後來在元代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我國著名的農學家王幀在他所著的《農書》上也出現了三錠腳踏棉紡車和三錠、五錠腳踏麻紡車,證明了腳踏紡車從東晉以後一直都在使用。
紡車在棉紡織中應用最廣,時間也比較長。在植棉和棉紡織中,我國少數民族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雲南和海南島的少數民族很早就積累了一套棉花的紡織加工技術,就紡車來看,既使用大竹輪的紡車,一般直徑在六十一厘米,也採用小直徑的竹輪紡車,直徑三十到四十厘米,以適應棉纖維比絲麻短的紡紗需要。
宋末元初,松江烏泥涇(今上海縣烏泥鎮)童養媳出身的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約1245—?),年輕的時候曾經流落到海南島崖州(今海南省三亞市),向黎族姐妹學習了棉紡織技術,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左右回到故鄉,和當地的織婦一起,在紡織生產的實踐中,把用於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並且總結了一套紡紗技術。同時她還革新了軋棉和彈棉工具,紡紗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迅速改變了當時松江地區的落後面貌。她又總結提高了織布中的「錯紗、配色、綜線、摯花」等織造技術,使當時松江地區戌為棉紡織中心之一,精美的「烏泥涇被」運銷全國。
在王禎的《農書》中,除了對手搖和腳踏紡車作了全面總結外,更介紹了另外兩種新的紡車,大紡車和水轉大紡卒。
王禎在《農書》中詳盡地記載了他的這一重大發明,並「特圖其制度,欲使地方之民視其機括關鍵,仿效成就,可為普利」。王禎稱他的這一發明為「水轉大紡車」。從書中的文字記載和簡要圖樣來看,這種水力大紡車已經是一種相當於完備的機器。它具備了馬克思所說的「發達的機器」所必備的三部分——發動機、傳動機構和工具機。其發動機為水輪。水輪是馬克思所說的那種「接受外部某種現成自然力的推動」的發動機。傳動機構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傳動錠子,一是傳動紗框,用來完成加捻和卷繞紗條的工作。工作機與發動機之間的傳動,則由導輪與皮弦等組成。按照一定的比例安裝並使用這些部件,可做到「弦隨輪轉,眾機皆動,上下相應,緩急相宜」。工具機即加捻卷繞機構,由車架、錠子、導紗棒和紗框等構成。為了使各紗條在加捻卷繞過程中不致相互糾纏,在車架前還裝置了32枚小鐵叉,用發「分勒績條」,同時還可使紗條成型良好,作用與繰車上的橫動導絲桿相同。這里要指出的是,水轉大紡車的工具機所達到的工藝技術水平,即使是用18世紀後期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紡紗機器中的工具機為尺度來衡量也是非常卓越的。
大紡車,它不同於舊的紡車的特點是:紡紗的錠子更多,達到三十二枚,這樣它的生產力就顯著增加。一般的單錠紡豐,一天只能紡三到五兩紗,三錠也不過七到八兩,這是指棉。紡麻,用五個錠子也不超過二斤。大紡車是紡麻的,一天一夜可以紡一百斤。紡績的時候需要集中多家的麻才能滿足它的生產要求。其次,大紡車的傳動已經採用和現在的龍帶式傳動相仿的集體傳動了。
下圖所示是手搖紡車
4. 2022紡織行業未來發展趨勢是什麼
2022紡織行業未來發展趨勢是:
1、紡織行業設備間的信息化
紡織行業在5G全面應用後,通過物聯網將所有設備連接在一起,在紡紗流程中實時監測各種指標,基於強大的資料庫以及人工智慧演算法,對紗線的異常指標等做出快速反應,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2、無人化智慧紡織工廠成為現實
5G在智能製造紡織過程中,將實現工業機器人之間和工業機器人與機器設備間前所未有的互動和協調,在柔性製造模式中,5G將滿足工業機器人靈活移動性和差異化業務處理高要求。頗具科幻感的無人化智慧工廠已經成為現實。
3、可實現對設備的遠程維護
基於5G技術和機器人,可以實現對紡織行業設備的遠程維護。利用5G低時延的特性和AR技術,工程師可以遠程操作機器人對設備進行維護,大大縮短了維護時間和人力成本。
4、「短視頻+直播」為紡織行業賦能保增長
隨著短視頻時代的到來,視頻內容營銷正式成為一個現象級的熱風口,一場突發的疫情,對眾多人的生活發生了重要影響,不便出門的生活帶動線上消費流量的暴增,也使得紡織行業開始高度重視線上營銷的價值與作用,眾多紡企都看到了新的轉型方式和商機,越來越多的品牌、名人、供應鏈加入直播的賽道中。
5、在線學習成為紡織行業培訓員工的重要方式
疫情對於人們生活最大的改變,是將「雲」字帶到了各個角落。不只有雲監工,還有雲醫療、雲展覽、雲課堂、雲訴訟……大家習以為常的社交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被破壞,一種新的規則得以誕生。據調查,美國92%的大型企業(500人以上)都在使用在線學習培訓員工,其中40%的企業將之作為主要的培訓模式。
5. 最早的紡織品是什麼你知道嗎
衣食住行是人類生存的四大需要,原始人覓食之初大概還沒想到他們殺死的動物對其穿衣也有幫助。後來他們發現動物的皮毛能禦寒遮雨,至於人們知道毛能搓成線,線能織成布,則可能是碰巧發現的。目前用來製造紡織品的自然纖維,大都經過人類長期使用。許多古代民族都有用不同纖維織成的紡織品,並染成各種顏色。紡織品中最早使用的纖維應是羊毛和亞麻,1萬年以前瑞士就有種植亞麻。在和長毛象同時代的瑞士史前民族遺物中,就有亞麻魚網的殘片。埃及人在幾千年前就能織出細致耐用的布料,有些埃及墓中包裹木乃伊用的布料,質地仍然相當好。《聖經》中有許多關於紡紗織布的記錄,可見聖經時代紡織品已相當普遍。
古希臘和古羅馬最常用的是羊毛織品,羅馬人到現在還蓄養長毛的羊。
6. 現在的紡織行業怎麼樣,有發展前途嗎
行業景氣度持續走高
2021年以來,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總體平穩、國內外市場復甦向好支撐下,紡織行業景氣度和產能利用水平均持續穩步向好。2021年第四季度,我國紡織行業景氣指數為62.3,較第三季度上升了3.6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國內疫情控制較好,國慶假期、「雙十一」電商促銷、過年商品大促等因素帶動了消費市場持續恢復,紡織行業企業表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和活力我國紡織行業運行穩定恢復。
整體來看,2021年我國紡織行業景氣度提升,生產和需求恢復,產品出口額創新高。行業整體運行情況穩定。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紡織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7. 紡織工程專業就業方向是什麼
紡織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有廣闊的發展前途,可在紡織企業、科研機構從事紡織品設計開發、紡織工藝設計、紡織生產質量控制、生產技術改造及經營管理等工作,也能在高校從事教學與科研。
紡織工程是工科類專業,紡織工程專業方向較多。該專業培養具備紡織工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紡織企業、科研、教學等部門從事紡織廠設計、紡織品設計開發、紡織工藝設計、紡織生產質量控制、生產技術改造以及具有經營管理初步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7)紡織生產卡通圖片擴展閱讀:
核心能力
1、掌握紡織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紡織品生產技術;
3、具有紡織品設計和紡織工藝設計的基本技能;
4、熟悉與紡織工業有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紡織科技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8. 紡織工程是做什麼的
紡織工程專業包括紡織貿易和紡織服裝兩個方向。
紡織工程專業專業培養具備紡織工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紡織企業、科研、教學等部門從事紡織品設計開發、紡織工藝設計、紡織生產質量控制、生產技術改造以及具有經營管理初步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紡織工程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紡織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紡織品設計、紡織工藝設計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紡織品生產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8)紡織生產卡通圖片擴展閱讀:
紡織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一般可以在紡織企業的技術和業務管理部門從事工藝設計、生產管理、產品開發等工作。
到經營和外貿等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和專業外貿等工作,也可以在科研單位、紡織學校從事科研、教學工作。
同時,由於專業調整,畢業生就業面更廣,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進入其他行業大型公司就業,不少畢業生被合資、獨資企業錄用,部分畢業生被國外企業錄用,直接到境外就業。
9. 最早的紡織工具是什麼
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紡專、管狀骨針、打緯木刀和骨刀、繞線棒等紡織工具。
中國機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9)紡織生產卡通圖片擴展閱讀:
織布系統:
1、三原組織:平紋組織、斜紋組織、緞紋組織。
2、變化組織:以原組織為基礎,加以變化而獲得各種不同的組織。
3、復雜組織:復雜的經緯紗中,至少有一種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系統的紗線組成。
4、聯合組織: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組織按各種不同的方法聯合而成的新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