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這也太多了!太平天國的24個丞相都有誰
天官正丞相、天官又正丞相、天官副丞相、天官又副丞相
地官正丞相、地官又正丞相、地官副丞相、地官又副丞相
春官正丞相、春官又正丞相、春官副丞相、春官又副丞相
夏官正丞相、夏官又正丞相、夏官副丞相、夏官又副丞相
秋官正丞相、秋官又正丞相、秋官副丞相、秋官又副丞相
冬官正丞相、冬官又正丞相、冬官副丞相、冬官又副丞相
太平天國朝內官以丞相為最高,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有正、又正、副、又副四人,共二十四人。
太平天國前期職官,大抵分為朝內、軍中官和守土、鄉官三個系統。朝內官以丞相為最高,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有正、又正、副、又副四人,共二十四人;以次檢點三十六人,指揮七十二人,將軍一百人。諸官均非實職。
(1)太平天國卡通人物圖片擴展閱讀
太平天國後期,官制更為繁雜。楊韋內訌,將士離心。不但石達開部官制多所更改,高級將領也有私設官爵擅授部下的。洪秀全為籠絡人心,一再增官設爵,封賞漸趨浮濫。其間雖經洪仁玕整頓銓政,然而收效甚微。
後期有朝官、屬官之分。朝官包括列爵、諸將和丞相以下職官三個系列。列爵指王和六爵。天義、天安、天福、天燕、天豫、天侯六等爵制度,是在前期燕王、豫王貶革為頂天燕、護天豫和原置侯爵的基礎上,再由義王、安王、福王的王號演變而來,大約形成於1858年。
B. 太平天國領袖們的長相
太平天國時代據說是從頭巾看地位,甚至不能帶錯頭巾,帶錯砍頭,他們都是從顏色上來分辨的。太平天國建立後就開始實行一夫一妻,等改變時代的重要決策。
要是說這幾位領袖們具體長什麼樣子我還是真不清楚,因為畢竟活的時代不同,也沒有見過他們的真人,都是在電視劇通過演員們的出演還有歷史記載中想像出來的,不過就算不是很清楚的知道他們長什麼樣子,我們只要知道因為他們的付出而給我們的歷史才會有這么大的改變。
C. 清末太平天國起義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的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由洪秀全主導,其疆域最廣闊之時曾佔有中國半壁江山。因此它有著當時時代的顯著特徵。另一方面,洪秀全在這次起義假借了當時從西方宗教傳入的新興宗教基督教,亦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鮮。這可能與當時老百姓希望求變的思想有關。
太平天國核心人物主要是是洪秀全、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以下為大家介紹到他們的一些相關的事件及作為:
楊秀清:禾乃師贖病主左輔正軍師東王,天王第五子洪天佑承嗣,稱幼東王九千歲,天京陷落後不知下落。
蕭朝貴:右弼又正軍師西王,長子蕭有和襲爵,稱幼西王八千歲,天京失陷後,突圍至湖熟鎮犧牲。
馮雲山:前導副軍師南王,西王二子蕭有福承嗣,稱幼南王七千歲,天京失陷後,突圍至湖熟鎮犧牲。
韋昌輝:後護又副軍師北王,以罪誅,爵除。
石達開:左軍主將翼王。
秦日綱:燕王,以罪誅,爵除。
胡以晃:豫王,子胡萬勝襲爵,稱幼豫王強千歲。
後期重要的?王洪仁?、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贊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扶王陳得才、啟王梁成富、遵王賴文光、祜王藍成春。
太平天國主張有田同耕,有衣同穿的絕對平等。最後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未能繼續發展,統治集團內部的首領爭權奪利,起了內亂,加上中外勾結,最終以失敗告終,事件沉重的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
D. 被凌遲處死的太平天國六大王,哪三人是最正義的
太平天國運動是晚清時期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雖然一度以南京為中心,占據了半壁江山,但最終因為種種原因,還是以失敗告終。而對於太平天國的重量級人物——「王爺」,清廷採取的政策只有4個字:凌遲處死。理由是:震懾其他反抗者。
太平天國被凌遲的第一個洪氏宗親「王爺」是洪仁。洪秀全的族弟洪仁早期拜上帝教會員,後到國外「深造」, 「天京事變」後不久,他從香港來到了太平天國,對此洪秀全欣喜萬分,立刻加封他為干王,總理朝政。隨後,洪仁寫成《資政新篇》一書,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知識和技術來振興太平天國。1864年6月,洪秀全病危時把幼子洪天貴福託孤給洪仁。一個月後,湘軍攻破天京,洪仁攜帶幼天王洪天貴福逃往湖州找扶王陳得才,結果在途中不幸成了俘虜。洪仁在南昌凌遲時,他冷笑三聲,高呼太平天國萬歲而死。
E. 太平天國的最美女將,看似柔弱卻驍勇善戰,兵敗後結局怎樣
太平天國最美的女將就是洪宣嬌,據歷史記載這位女將不僅容貌傾城,而且還善於用兵打仗,不過在一些野史中有描述她私生活混亂等現象,不過這些文字都無從考證。當時太平天國運動可以說是轟動整個中國,給清朝政府帶來的打擊非常大,在太平天國覆滅後有傳言說洪宣嬌死在了北伐戰爭中。
洪宣嬌在歷史上可以說非常有名,畢竟是太平天國中的領袖人物,她的結局卻眾說紛紜,很多說法都得不到證實,她的牙齒出現在北京城中卻是有證據能夠證明的,但是卻沒有任何這副牙齒來歷的記載。
F. 太平天國四大天王是誰
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
1、楊秀清
楊秀清,又名嗣龍,廣西桂平人,祖籍廣東嘉應州,太平天國主要領袖之一,中國近代史上的農民階級政治家、軍事家。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參與發動金田起義,拜中軍主將、左輔正軍師。永安建制之際受封「東王」,稱「九千歲」,節制其餘五王,其地位僅次於天王洪秀全。
太平天國辛開元年(1851年,清咸豐元年),被洪秀全拜為後護又副軍師、右軍主將,永安建制時封北王,稱「六千歲」。
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相繼戰死後,他上升為太平天國第三號人物,主要協助東王楊秀清打理內政。
G. 太平天國的四大美人分別有誰,結局怎樣
眾所周知,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運動,最終還是沒逃過失敗的命運。在太平天國時期,有四大美人,她們分別是洪宣嬌、蘇三娘、賴蓮英和傅善祥,但她們的結局卻都不太好。
01、洪宣嬌洪宣嬌是西王的老婆,同時也是洪秀全的義妹,她在太平天國中也是一個靈魂人物。洪宣嬌不僅生得美貌還很有作戰能力,她巾幗不讓須眉,在天京事變中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她和石達開一起除掉了當時的東王楊秀清。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在這次事變後她失去了蹤跡,歷史上再無她的相關消息。
太平天國的四大美人在我看來都沒有很好的結局,有的失蹤,有的早早離開了人世。
H. 太平天國人物職務表
洪秀全為「天王」,稱「萬歲」;楊秀清為「東王」,稱「九千歲」;蕭朝貴為「西王」,稱「八千歲」;馮雲山為「南王」,稱「七千歲」;韋昌輝為「北王」,稱「六千歲」;石達開為「翼王」,稱「五千歲」。
1、天王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小名火秀,族名仁坤,後來為了避上帝「爺火華」(「耶和華」的諧音)名諱而改為現名,太平天國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國運動領袖,民族英雄。
2、東王
楊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楊嗣龍,祖籍廣東嘉應州的客家人,出生在廣西桂平市紫荊山平隘新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以耕山燒炭為業。
3、西王
蕭朝貴(約1820—1852),族屬未定(有漢、壯、瑤、客家四種說法)。生於清嘉慶末年,廣西武宣羅淥垌人。金田起義的核心領導人之一,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的重要軍事將領,被洪秀全封為西王。
4、南王
馮雲山(約公元1815年—公元1852年),又名乙龍,號紹光。廣東花縣(今屬廣州市)禾落地村人。漢族客家人,原籍廣東龍川縣石灰窯村。
5、北王
韋昌輝(1823年-1856年),壯族,原名志正,又名正。太平天國前期領導人之一,祖籍廣東南海縣。
6、翼王
石達開(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亞達,綽號石敢當,廣西貴縣(今貴港市港北區奇石鄉)客家人,祖籍地在今廣東省和平縣。
(8)太平天國卡通人物圖片擴展閱讀:
在當時洪秀全自封為天王,楊秀清是東王,不過由於楊秀清的權力與名氣越來越大,多少很多人都知道有個東王,不知道天王,所以洪秀全為了壓制住楊秀清就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楊秀清的好朋友蕭朝貴,不過在一次戰爭中蕭朝貴犧牲了,所以就根本沒有人能夠壓制住楊秀清了。
而且因為已經的名聲越來越大,所以楊秀清也漸漸得不把洪秀全放在眼裡,洪秀全本來就沒有多少本事,所以楊秀清經常當著很多人的面指責洪秀全,而且楊秀清行為也越來越囂張。
因為之前楊秀清曾經扮過天神下凡,所以洪秀全就要求楊秀清以「天神」的口吻封自己為萬歲,不過楊秀清卻說「我為萬歲,天王應該為萬萬歲」,洪秀全在聽了這句話之後雖然沒有說什麼,但是在他回去之後就立馬寫了封要殺了楊秀清的密信,因此楊秀清34歲時被殺。
I. 太平天國主要領導人有哪些
太平天國主要領導人有: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
1、楊秀清出生在廣西桂平市紫荊山平隘新村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楊亞齊,母親古氏。他5歲喪父,9歲喪母,由伯父楊慶善撫養成人。
楊秀清成年後,由於沒有田地耕種,他只能以種山燒炭為業,經常要翻山越嶺去賣煤炭,承受著商人的剝削,換回一升半斗米,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這樣的出身環境讓楊秀清成為一個深諳世故、善於交遊的人,未曾上過學、識字也不多的他,在家鄉紫荊山一帶頗有人緣。
1850年年底,洪秀全和馮雲山在花洲山人村部署起義工作,下達團營令,要求各地拜上帝會員變賣田產到金田集中,並將團營指揮部設在金田村,由楊秀清、蕭朝貴和石達開主持。
當地地主勢力獲得情報後,聯合清朝駐軍對前往金田村集合的會眾施加阻擊,楊秀清多次藉助「天父下凡」來組織隊伍反擊,為金田起義打開通路。12月,金田起義成功。
2、蕭朝貴,父蔣萬興,母盤氏,弟為太平天國懿王蔣有福。居桂平鵬隘山下古棚村,族屬未定(目前史學界有漢、壯、瑤、客家四種說法)。因過繼蕭玉勝為子,故改姓蕭。
有兩子,長子蕭有和,次子蕭有福。蕭有和襲爵為幼西王,在太平天國後期深得洪秀全信任,天京失陷後被清軍殺死。
蕭朝貴自幼隨養父長大,家境貧苦,到桂平市紫荊山山區靠種菜、耕山、燒炭艱難度日。父母親育男四人,蕭朝貴排行第三,次兄為太平天國頂王蕭朝富,四弟為天平天國模王蕭朝興,族弟為式王蕭三發,時家境貧寒,無錢念書,不識多少字。
為了謀生,少年時代的蕭朝貴,就離家外出做工,還當過店伙計。不久,又隨父母背井離鄉,到桂平平隘山的下古棚落戶,以開荒燒炭維持生計。這時,蕭朝貴才20歲出頭,都已備嘗封建社會貧民的顛沛流離生活之苦。
3、馮雲山廣東花縣禾樂地人,與洪秀全的家鄉官祿為鄰村,相距約三里。他約生於公元1815年(清嘉慶二十年),出生在一個家道殷實的家庭。父親叫馮紹銜,母親胡氏。他誦讀經史,博覽百家,學得一套中國舊文化的知識。他不願過剝削階級的生活,去當一名農村蒙館塾師。
馮雲山和洪秀全居同里,年相近,從小同學,後來又同做蒙館塾師,他們志氣十分相投。公元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馮雲山和他共同密圖革命。
馮雲山一向與貧苦農民接觸,使他同情廣大農民的困苦,並產生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憎恨,到鴉片戰爭後,又看到清朝的腐朽和民眾普遍反清,於是離開原來的階級,走上起義的道路。
太平天國在永安州封五王,封馮雲山為南王,所有官制、禮制都由馮雲山制定。又在這里向全國發出討伐清朝的弔民伐罪的檄文,也都由馮雲山主裁。壬子二年正月元旦,太平天國頒行馮雲山創造的天歷。這是中國行陽歷之始,也是世界用四季歷法的首創。
壬子二年四月,太平軍從桂林北出,太平天國這個被史家評為「其忠勇才德與智謀器度實為太平天國之第一人」的開創者,在經過全州城時中炮,犧牲。
4、韋昌輝生於1826年(道光六年),家境豐饒,但「人少無功名,有錢無勢」,常受當地大戶的欺侮與訛索,激起了他反抗清朝統治的情緒。 1848年10月(道光二十八年九月),馮雲山出獄回紫荊山,路經金田,借宿韋家,與韋昌輝交談甚為投合,韋昌輝便加入拜上帝教。
金田組織團營時,韋昌輝盡獻家財,率全家參加了團營,並在他家秘密「開爐火打刀槍,共除妖魔」,為起義做了許多准備工作。金田起義後,他參加各項軍事和政治的指揮活動,在太平軍和群眾中影響頗大,以致清朝官府一度把他當作是「逆首」,在不少奏摺和上諭中竟把他的地位置於洪秀全之上。
1851年先封右軍主將,不久封後護又副軍師,12月,太平軍在永安進行了封王建制,韋昌輝被封為北王、六千歲。在此後太平軍出廣西、入兩湖、下兩江、克南京的過程中,韋昌輝也建有戰功。
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犧牲後,韋昌輝與石達開成為洪秀全、楊秀清的主要助手。建都天京後,韋昌輝主管日常政事與衛戌任務。當時定製,各方軍務必先「稟」韋昌輝、「稟報」石達開,然後「稟奏」楊秀清裁決,韋昌輝僅位列楊秀清下一等。
1856年11月,洪秀全下令處死韋昌輝。12月,太平軍潰敗於武昌,漢陽失守。1857年6月,石達開率兵十萬,離開天京。7月,清重建「江南大營」,進犯天京。12月,鎮江,瓜州,浦口失陷,天京被圍。
1864年5月,太平天國之江,浙重要城鎮盡失,天京孤立無援。6月,天王洪秀全服毒自殺(一說為病死)。7月19日,京失陷,太平天國覆亡。
總而論之,楊秀清假託「天父下凡」和韋昌輝奉「天王密詔」誅殺楊秀清之事件,為我們探求「天京之變」的真相,無疑提供了某些歷史依據。
如果說楊秀清假託「天父下凡」,是洪,楊之間權力斗爭的導火線,那麼,韋昌輝奉「天王密詔」誅楊而導致的「天京之變」血案,不僅意味著洪,楊,韋權力三角關系的徹底解體,同時也標志著太平天國由盛變衰,最終走向了覆亡之路。或曰:「權力腐敗人心。」「絕對權力而失天下。」
5、石達開出生在貴縣(今貴港市港北區奇石鄉達開村)北山裡一個比較富裕農民的家庭里。他的始祖原居廣東省和平縣 ,到了他的高曾祖石永旺(石永旺有胞兄石永興、石永發,為石家十二世)便落籍桂平縣白沙。
石達開的父親石昌輝約在達開五至九歲時便已早逝。丟下了弱妻幼子(四個未成年的兒女),家庭境況大不如前。口碑材料說,達開少年時,種田之外,兼做生意。買賣雞鴨,做牛販。運炭到平天山礦區出售。
年方十四歲的石達開巳凜然成人,早就挑起維持家計的重擔。他奔走江湖,廣交四方豪傑,與當時在潯梧一帶活動的天地會首領羅大綱、大頭羊張釗有交往。
1851年12月,太平天國在永安建制,石達開晉封「翼王五千歲」。1857年,封「左軍主將翼王」,天京事變曾封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軍民尊為「義王」。
「天京事變」爆發,東王楊秀清被殺,上萬東王部屬慘遭株連,石達開在前線聽到天京可能發生內訌的消息,急忙趕回阻止,並痛斥韋昌輝亂殺無辜,但為時已晚。北王韋昌輝把石達開反對濫殺無辜的主張看成對東王的偏袒,意圖予以加害,石達開逃出天京,京中家人與部屬全部遇難。
石達開在安徽舉兵靖難,上書天王,請殺北王以平民憤,天王見全體軍民都支持石達開,遂下詔誅韋。石達開奉詔回京,被軍民尊為「義王」,合朝同舉「提理政務」。他不計私怨,追究屠殺責任時只懲首惡,不咎部屬,連北王親族都得到保護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來
。在石達開的部署下,太平軍穩守要隘,伺機反攻,陳玉成、石鎮吉、李秀成、楊輔清等後起之秀開始走上一線,獨當一面,內訌造成的被動局面逐漸得到扭轉。
但天王見石達開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將自己的兩個哥哥封王,對石達開百般牽制,甚至意圖加害。為了避免再次爆發內訌,石達開不得已於1857年5月避禍離京,前往安慶。
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在成都公堂受審,慷慨陳詞,令主審官崇實理屈詞窮,無言以對,而後從容就義,臨刑之際,神色怡然,身受凌遲酷刑,至死默然無聲,觀者無不動容,嘆為「奇男子」。
石達開受刑時,被割幾千刀,他從始至終默然無聲。石達開的凜然正氣和堅強意志使清軍官兵感到震驚,四川布政使劉蓉敬佩的說他「梟桀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而詞句不卑不亢,不作搖尾乞憐語。臨刑之際,神色怡然,是丑類之最悍者。」
J. 太平天國四位降清將領,一位無奈,一位光榮,一位可恥,另外一個呢
要說就是程學啟了吧,這位降將名氣不大,所以就沒有引起過很多的熱議,這個人是被層郭范偷偷招降的,畢竟投降要看怎麼說了,說好了就是棄暗投明,說不好就是賣主求榮,而他的事情被太平軍發現了,一家老小都被殘忍地殺害了,可是說就不算恥辱了,甚至人家還在對英法的戰爭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也算是比較光榮的一位了。
而丁汝昌算是最光榮的一個了, 太平天國根本就沒有給他發揮才能的機會,於是他果斷地投靠了清軍,在這里他的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機會。不久之後他便是海軍的領頭人了,英雄鄧世昌還是人家的部下呢,而他也英勇戰死,被列為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