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讀繪本風是怎樣形成的讀後感
一個小男孩大快樂的白天結束時,問「風停了以後,它到哪裡去了呢?」他媽媽向他解釋風沒有停,只是吹到別的地方去了,讓那裡的樹跳舞。
然後,她循序漸進地告訴了孩子世上物質不滅的道理,只是在另一個地方,或者以另一種形式開始。雨回到了雲里,生成新的雨,波浪退回到大海里,成為新的波浪,白天與黑夜循環往復,晚上給小男孩帶來了黑暗,星星,讓他入夢。
以上是這本《風到哪裡去了》的內容簡介。我想如果你家裡有個三、四歲的孩子。這本繪本,會讓你輕松的解答這些有關生命輪回的問題。
「書中故事我來寫」: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會消失的。秋去冬來,太陽落山月亮升起。
「我的讀後感」:讀完這個故事後,我明白了原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會消失,只是在循環著。當我們這些大人,被孩子問到這些問題時。你是否如書中的媽媽那樣耐心的回答孩子的提問呢? 你看,對待天底下孩子們喋喋不休的「幼稚」問題,蒙學的思路可以如此的不同!一種思路,是讓孩子們去背前人的結論,讓他們不必再追問,等他們長大了,誰知道前人的結論越多,誰就會越「聰明」。另一種思路,則是用孩子們最喜歡的方式,極盡藝術魅力的詩情畫境,誘發孩子們去追問更多的問題,等他們長大了,誰能探問更多前人未發現的新問題,誰就會越智慧。
今天的爸爸媽媽們,你又將如何選擇呢?
㈡ 風到哪裡去了繪本
風到哪裡去了繪本作者是:夏洛特·左羅托夫(Charlotte Zolotow)。
夏洛特·左羅托夫(Charlotte Zolotow),於1915年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
《風到哪裡去了》繪本圍繞著小男孩入睡前向自己的媽媽提出了一些有關自然現象的問題。小男孩的媽媽都做出了充滿詩意的回答,在媽媽溫暖柔軟的話語中小男孩進入了甜蜜的夢鄉。作者和繪圖者以抒情的文字和豐富多彩的插圖完成了一次美麗的對萬物循環鏈的禮贊。
繪本內容:
明晃晃的太陽照了一整天,現在天漸漸晚了。
天光從藍色慢慢變成粉紅色,然後又變成了奇特的灰紫色,太陽漸漸西沉,掉進了四合的晚霞中。
小男孩眼巴巴地望著白天在他眼前消失。
他和他的朋友一直在園子里玩,不想玩了就躺在草地上睡覺。
下午他們還在梨樹下喝了一杯檸檬汁。
晚上上床前小男孩的爸爸在門廊里給他讀了一個故事。
現在他媽媽來向他說晚安。
「為什麼白天會不見呢?」他問媽媽。
媽媽回答:這樣,夜晚才能到這里來呀。
她指著窗外說,晚上就是這樣開始的,有月亮星星和夜色的晚上能讓你入夢。
「可是,白天就這樣不見了,太陽到哪裡去了呢?」小男孩問。
「白天並沒有不見,它只是到別的地方去了。我們這里是晚上,別的地方就是太陽會到那個地方升起,沒有什麼東西會永遠消失的。」媽媽說。
男孩躺在床上,媽媽在床邊坐著。
「那麼風停了以後,又到哪裡去了呢?」小男孩問。
「風停下來時,它其實是吹到別的地方,讓那兒的樹跳舞去了。」媽媽說。
小男孩又問:蒲公英的絨毛被風吹到哪裡去了呢。
媽媽回答:帶著新的花籽飛到別家院子的草地上去了。
山到了山頂後,又到哪裡去了呢。
下了坡,變成山谷啊。
當海里的波浪撲碎在沙灘上以後,還能到哪裡去呢。
再退回海里,變成新的波浪。
當暴風雨過了以後,雨到哪裡去了呢。
回到雲里,再生成新的暴風雨。
㈢ 幼兒園繪本故事《風到哪兒去了》詳細教案
繪本《風那裡去了》故事情節富有想像力,引人入勝,符合大班幼兒的好奇心,蘊涵著多領域的價值,體現了繪本的教育功能。 二、活動目標的描述,層次結構合理 根據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結合繪本的本身的內容,從閱讀著手,以直接理解孩子與媽媽一問一答為落腳點,三個目標分別為 1.直接理解問答的內容 2.欣賞語言的詩意與畫面的美意, 3.初步掌握自然界的循環變化。但是我個人認為,其實第一個目標跟第三個目標可以合起來寫成:在直接理解媽媽與孩子一問一答的內容基礎上,初步掌握大自然的循環變化。 三、簡潔明了的談話引題,過渡自然 從孩子生活經驗出發,提問:你們喜歡看書嗎?我也喜歡看書,老師這里有一本書,今天我們一來看。簡潔明了,自然過渡到教學活動中去。 緊接著出示課件,提問:這本書的名字叫什麼?《風到哪裡去了》,然後告訴幼兒,這即是一個題目,還可以是一個什麼問題,從而激發幼兒讀繪本的興趣,並能引起幼兒進行思考。 四、娓娓道來的語言,極富吸引力, 在講述故事時及利用課件引導幼兒觀察過程中,媽媽的問與孩子的答,全由執教者自己講述,語音清晰、親切,讓幼兒身臨其境,就像跟自己的媽媽在一起說話,整個活動孩子們很投入,學得極認真,為教學目標的的落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只注重解讀重點,不注意優美語言的應用,美中不足 本繪本教材共有16張圖片,圖片畫面豐富景色優美,一問一答的語言富有詩情畫意,執教者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解讀媽媽的答的內容,而沒有重視引導幼兒觀察後回答問題時優美語言的應用,我覺得很遺憾。如第14幅畫面春天的景色,老師問你看到哪些景色時,幼兒回答時用詞單調,老師因急於過渡到下個環節沒有很好地進行啟發引領,讓人感到繪本中的優美語言並沒有感染了孩子,這是本次活動的一個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