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陳列館
陳列館位於摸底河北岸,是一座斜坡式的方形建築。屋頂的設計被建築師融入了金沙和考古的元素,大大的圓形標志是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太陽神鳥金飾」的圖案,圍繞著太陽神鳥圖案的正方形則象徵著考古中使用的探方。陳列館也採用全鋼架結構,分為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展廳面積5000平方米。陳列館中的主題陳列名為《走進金沙》。由「遠古家園」、「王都剪影」、「天地不絕」、「千載遺珍」、「解讀金沙」五個展廳組成。五個展廳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和詮釋了古蜀文化。每個展廳又根據其不同的展示內容,採取不同的展示手段,讓遊客每走進一個展廳,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同時,陳列館利用多種現代科技手段來豐富陳列,當人們在展廳中聆聽渾厚的罄聲,玩一玩富有趣味的小游戲,完全不會感到枯燥與乏味。陳列館建有四維特效影院,定時播放4D電影《夢回金沙》,藉助最新視聽技術,讓觀眾穿越3000年時空,領略杜宇王朝至開明王朝的古蜀國風采。陳列館還設有新聞發布廳、學術報告廳、金沙特色紀念品商店、品味金沙餐吧、服務咨詢台、寄存處等服務設施。 遺跡館內是金沙遺址最為重要的考古發掘現場,是古蜀金沙王國的大型祭祀活動場所,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商周時期的大型祭祀活動場所。遺跡館建築採用全鋼架結構,面積7588平方米,高19米,跨度63米,是國內僅次於秦始皇兵馬俑的大型遺址現場保護大棚。原生態的展示方式不僅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歷史遺跡和未出土文物,也給走進金沙遺址的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震撼。在這里,觀眾一方面可以實地感受3000年前古蜀王國祭祀活動的宏大氣派,另一方面又能身臨其境,近距離觀看考古發掘現場,了解考古發掘的工作原理。
原狀展示:古老的河道、河道中埋藏的烏木都以原狀展示,用直觀的形式讓觀眾了解當初古蜀先民在河岸祭祀的場景。
圖文標示展示:重要遺跡遺物用圖版標識出土地點,並用文字說明文物出土時的埋藏情況。
考古地層展示:用阿拉伯數字標示探方四壁的地層劃分,讓觀眾直觀地了解金沙遺址所對應的地層。
圖版展示:利用步道旁的牆壁展示「圖說考古」,用漫畫的形式普及考古基本知識,生動、活潑,使博物館的小觀眾們更好的了解考古。
多媒體演示:用電視屏幕播放重要遺跡的考古發掘過程,真實地再現考古學家發掘文物的情景。 該館設置於陳列館二層西廳,面積約900平方米。陳列主旨是再現3000年前成都平原的生態環境。
採用高8.7米、長57米,面積達500平方米的大型想像復原半景畫。畫中,碧野藍天下的摸底河水淙淙流動,綠草叢中鶯歌燕舞、萬獸嬉戲,林蔭掩映著古樸的民居,遠處傳來狩獵歸來的歡聲笑語。在這里,畫布與實景相結合,聲、光、電相結合,虛與實和諧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拉近了現實與過去的時空距離,也激起了現代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大詩人李白所描述的「九天開出一成都,千門萬戶入畫圖」的場景被真實再現。
金沙晨曦復原景觀:大型半景畫中的模擬人物雕塑和場景式復原。
大型遺跡套箱展示:這是以原狀套箱的形式從金沙遺址取出的一處大型祭祀遺跡,博物館將其整體平移至一展廳,與半景畫緊密連接,並對應展示發掘現場的照片。
定向查詢系統:國內首創定向查詢系統。觀眾只要將查詢系統與半景畫中相關的位置對應,就會出現背景資料的介紹。
擊拍式查詢系統:展示世界各地早期文明的圖片,並將金沙遺址與各地文明作地理位置的比較。 基本信息:
設置於二層東廳,面積約900平方米。陳列主旨為展示3000多年前古蜀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巧妙地使用不規則的「碎片拼接」形式,把考古發掘成果、場景復原和高科技手段有機結合,沿著展線緩緩呈現出一幅幅金沙先民生產生活的剪影:居所、工具、燒陶、冶鑄、制玉、墓葬……
展示島:在這里,告別了傳統的方形展櫃的陳列方式,用不規則的展示島的形式將不同內容進行串聯,還原了古蜀金沙王國生產生活、手工業技術和喪葬習俗等各個方面。
展示手段:展覽中穿插運用場景、實物、模型、沙盤、聲光電等輔助手段,即使陳列空間豐富多彩,又讓觀眾能在參觀中不斷獲得新鮮感。
大型建築基址:採用多種手段對金沙遺址發現的大型建築進行展示,包括遺址內發現的木建築構件、三合花園建築群復原模型、照片、三合花園地點大型建築群修建過程虛擬影像及電子虛擬書等手段。全方位立體展示金沙遺址大型建築的宏大。
水井:水井的發明,是隨著人們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定居生活出現的,是人類生產力進步的標志。將水井的原件和其使用方法配合展示,讓觀眾了解到3000多年前的古蜀先民已經開始了鑿井而飲的生活。
灰坑:灰坑是古代人類生產生活留下的遺跡之一,可能是垃圾坑、儲物坑或祭祀坑,包含了很多當時在此生活的人們有意或無意留下的物品。在此將灰坑整體套箱,形成了發掘場景與出土文物的對應展示。
木耜:耜是古代翻土的農具。金沙遺址出土的這件木耜長142厘米,是目前我國唯一一件保存較為完整的商周時期的木製農具,也是成都平原稻作農業發達興盛的重要物證。模擬的人形手拿木耜作翻土狀,讓觀眾直觀的了解耜的使用方法。
陶器:陶器是現代考古中發現最多,最富於時空變化的一類器物,因此成為考古學劃分不同文化區域、文化階段、文化性質的重要依據。從金沙遺址出土的眾多陶器,可看出其發展演變的三大時期。
金器銅器殘件:金沙出土的金器種類豐富,工藝精湛。大多採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含金量達83.3%-94.2%。在製作上採用錘揲、剪切、打磨、刻劃、塹刻、模沖等多種技法。出土的銅器系范鑄而成,多為小型器物及大型禮器上的附件。以素麵居多,部分銅器採用了墨繪、穿孔、鑄紋、立體附飾等裝飾手法。對小型金、銅器殘件以斜平櫃展示,並輔以文字介紹。
制玉工藝:留有加工痕跡的玉器殘件展示。這里每一件玉器上都留下了明顯的加工痕跡,從這些痕跡上觀眾能夠了解古蜀先民制玉工藝的成熟和先進。金沙玉料大多來自成都平原西北部山區,另有部分可能取自附近河灘、玉料呈色豐富多彩,玉工多依此特點因料施工。
「幻影成像」:利用光學原理和「實景造型」相結合的方式展示金沙制玉工藝流程。這種繪聲繪色,虛幻莫測的演繹方式非常直觀,能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製作玉器要經過採料、選料、開料、切割、鑽孔、刻紋、鏤空、掏雕、打磨、拋光等多項工序,往往需要經年累月才能完工。 設置於一層東廳,面積約1000平方米。陳列主旨是突出古蜀人「溝通天地」的內容主題,再現古蜀國宗教祭祀的恢宏,讓現代人體會古人的精神世界。
幽暗的燈光、垂降的紗網營造出庄嚴、神聖的氛圍,集中展示的金器、銅器、玉器、石器、象牙、卜甲等精美文物彰顯出這個古老王國曾有的璀璨與神奇,也是古蜀宏大宗教祭祀活動的真實寫照。在展線設計上自由靈活,讓觀眾在參觀時可以隨意選擇。
入口:用鐵紗網分割出一條長長的通道,運用燈光營造出時空隧道的感覺,引領遊客穿越到3000多年前的古蜀金沙。通道的盡頭是金沙遺址出土文物「青銅立人像」的巨大投影,通道中響起的是金沙古老的樂器石罄的聲音,讓觀眾切身體會古蜀國祭祀活動的庄嚴和神聖。
玉器:玉器被遠古先民視為自然造化之精髓,天地靈氣之結聚,是奉獻給諸神的聖潔之物。在祭祀活動中,玉器成為通天地、禮四方,祀鬼神的社稷重器。金沙遺址出土玉器2000多件,色彩艷麗,種類繁多,用矩形展櫃分類展示玉器,並在展櫃上方配以紗網,讓觀眾感受到金沙遺址出土玉器的豐富,也體會到古人以玉溝通天地的神秘思想。
象牙:金沙出土了數量眾多的象牙,它們是古蜀人奉獻給天地神靈的重要祭品。從埋葬情況看,每次祭祀活動使用象牙的數量和方式都有不同。展廳中所陳列的象牙是採用有機硅膠灌封技術,整體封存起來。這種方式不僅能讓觀眾直觀感受到3000多年前象牙體量的巨大,同時使象牙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展陳對象牙的損害。
石璧:是古蜀祭祀活動中特殊的禮儀用器。
石跪坐人像:展出跪坐石人7件,其造型優美、栩栩如生,是中國發現時代較早、製作精美的石雕藝術品。
該館設置於一層西廳,面積約900平方米。陳列主旨是展示以「太陽神鳥」金飾為主的30餘件金沙遺址出土的精華之最的文物。
整個展廳的展陳設計都是緊緊圍繞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太陽神鳥」金飾展開的。以陳列「太陽神鳥」金飾的圓形展台為中心,周圍圍繞四組扇形展櫃,將金沙遺址出土的眾多精品文物富有層次地展示在觀眾眼前。高貴燦爛的金器、神秘詭異的青銅器、色澤艷麗的玉器和生動寫實的石器,無不展現出金沙先民關於族群的歷史記憶,凝聚著一個時代文化藝術的精氣神髓。
輔助展廳:展廳右側環形空間內的圖片展板將世界各地的出土文物與金沙文物進行了比較說明,成為第四展廳《千載遺珍》的合理外延。
「太陽神鳥」金飾: 「太陽神鳥」金飾陳列在四展廳的中心位置,可旋轉的圓形展台可以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欣賞這件精美的文物。展台上方是象徵著天際的紅色藻井,一道天光從天而降直射在這件靈秀的金飾上,黃金的熠熠光輝在這里更被無限釋放,紅色和黃色的結合讓我們聯想到3000多前古蜀先民對太陽的崇拜,而這種獨特的展出方式也彰顯出這件鎮館之寶的崇高地位。
金面具:黃金面具是金沙遺址2007年2月12日新發掘出土的文物。這件面具是目前國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體量最大的黃金面具,也是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四大國寶之一。四展廳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金沙遺址的考古工作並未結束,隨時都可能有考古驚喜帶給大家,因此預留了新文物的陳列空間,而這件面具就是開館後半年才入館展出的。它所陳列的位置和「太陽神鳥」金飾在一條直線上,和「太陽神鳥」金飾交相輝映,散發著璀璨的光彩。
該館設置於底層西廳,面積約830平方米。陳列主旨是梳理四川地區古蜀文化秦以前的發展脈絡,讓遊客了解金沙遺址的來源和去向。
中央沙盤展示了古蜀文明的分布區域及其與周邊文化的緊密聯系。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十二橋文化——晚期蜀文化的文明歷程通過圖片展板和出土文物表現得淋漓盡致,金沙文化輝煌燦爛的歷史背景豁然開朗,文化發展的真實脈絡日漸清晰。
古蜀形勢沙盤:空間布局以中央沙盤為核心,圍合出半封閉的主題空間。明朗的基調,簡練的線條,傳遞出古蜀歷史的悠久與厚重。此模型示意性地表示出以蜀地為中心的蜀文化圈與周邊地區文化圈的相互關系。
器物展示:精心製作、量身打造的大量輔助展具與燈光照明系統有機結合,兼顧了文物的藝術美感和展品安全。近幾十年來,在成都平原及四川盆地周邊地區,已發現了幾十處與金沙相類似的商周時代遺存。它們如漫天星斗,形成眾星拱月之勢,烘托出此時金沙作為古蜀國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中心的顯著地位,它們與金沙遺址一起,共同構架出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古蜀王國雄渾壯闊的社會歷史背景。
迷霧:金沙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古蜀史研究的空白,開啟了古蜀歷史研究的新篇章。人們在慶幸於此找到三星堆余脈和戰國蜀文化源頭之時,卻被更多的謎團所困擾。近幾年的發掘與研究、雖然揭開了金沙神秘面紗的一角,但仍有許多謎團一時無法解答,尚待人們去上下求索。
B.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18件國寶都有哪些
分別是:鑲金獸首瑪瑙杯、旟鼎、五祀衛鼎、多友鼎、皇後之璽、鎏金銀竹節熏爐、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客使圖、闕樓儀仗圖。
馬球圖、宮女圖、鴛鴦蓮瓣紋金碗、鎏金鸚鵡紋提梁壺、三彩載樂駝、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黑釉油滴碗、狩獵出行圖、鴛鴦蓮瓣紋金碗有兩件,所以共計18件。
1、黑釉油滴碗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質灰白,通體施黑釉。油層表面布滿了大小不一,稱金屬光澤的小圓點,這些圓點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樣,因此被成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個特殊的種類,屬於結晶釉。這件是迄今所見同類器物中體量最大的一件。
古籍記載黑釉油滴碗「盛茶閃金光,盛水閃迄今所見銀光。映日透視,光彩奪目。
2、青釉提梁倒注提壺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1968年陝西彬縣出土。這件造型獨特、構思巧妙的倒灌壺,壺身呈圓形,蓋、梁、身連為一體。
象徵性的壺蓋為柿蒂形,提梁是一隻伏卧著、圓眼短嘴的鳳凰。壺嘴為一張口側卧的母獅,一隻幼獅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動,活潑可愛。
壺身一周飾有凸雕的纏枝牡丹花,下飾一周仰蓮瓣,紋飾簡潔明快。因為鳳凰、獅子和牡丹分別為百鳥之王,百獸之王和百花之王,這件壺也被稱作「三王壺」。
3、唐鴛鴦蓮瓣紋金碗
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共出土兩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徑13.5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1克。
兩碗造型、紋飾均相同。純金質,錘碟成形,鏨刻為紋,造型飽滿莊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每一個蓮瓣單元里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有鴛鴦、野鴨、鸚鵡、狐狸等。
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蓮瓣上空白處裝飾飛禽和雲紋。魚子紋底。兩碗內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應是碗的重量。墨書標重顯示兩碗重量略有差異,但天平實測重量相同。
4、唐舞馬銜杯紋銀壺
壺的造型採用的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壺上的駿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馬形象,《明皇雜錄》記載,玄宗曾在宮中馴養舞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時,則給這些舞馬披上錦綉衣服。
按著「傾杯樂」的節拍,跳舞祝壽,高潮時,舞馬躍上三層高的板床旋轉如飛,有時還讓壯士把床舉起,讓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樂工則站在周圍為馬伴奏。
亦有詩描寫舞馬完成表演後的神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棹尾醉如泥。」此壺的舞馬形象正好與書中記載相互印證,是十分難得的文物珍品。
5、唐獸首瑪瑙杯
唐獸首瑪瑙杯長15.6厘米,口徑5.9厘米。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畫細微精確,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唐獸首瑪瑙杯上口近圓形,下部為獸首形,獸頭圓瞪著大眼,目視前方,似乎在尋找和窺探著什麼,獸頭上有兩只彎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卻似牛,所以不能認為造型完全出自寫實的手法。
但看上去安詳典雅,並無造作感。獸首的口鼻部有類似籠嘴狀的金冒,能夠卸下,突出了獸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C. 客廳的電視背景牆壁畫到底該選什麼樣的好
家庭裝修的風格越來越多變,,每個人喜歡的風格也都各不相同。電視背景作為一個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裝修也不可馬虎。但無論怎麼樣子的裝修風格,每一件傢具、牆壁顏色都是需要統一風格的,不然就會看上去很突兀。那麼如何選擇一個與家裝修風格相符的電視背景牆,並且有哪些地方要注意的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關於搭配
電視背景牆作為客廳裝飾的一部分,它在色彩的把握上一定要與整個空間的色調相一致,如果電視背景牆色系和客廳的色調不協調,會影響感觀和情緒。電視背景牆的選擇一定要結合電視櫃,茶幾,沙發和窗簾的色系來選擇,一般來說,選擇接近色系會顯得比較和諧統一,電視背景牆不易選擇太重太深的顏色。
關於質量
1、基材
一般來說,市場上的壁畫基材主要有壓紋PVC,仿皮PVC,純紙,無紡紙,無紡布,以及一些特定的材料如織物,金屬等。在家庭裝修中,一般更多的是選用常規材料如PVC,無紡紙,無紡布。PVC的優勢在於易打理,可擦洗。而純紙,無紡紙的優勢在於其環保性能。而一些特定的基材,則是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個性需要。
2、油墨
油墨是決定壁畫質量的重要因素,市面上大部分是弱溶性油墨,也有部分廠家在高端產品上使用水溶性油墨和生物油墨。油墨的質量不僅影響壁畫畫面的色彩逼真程度,其使用年限,還是壁畫產品是否環保的重要要素之一。
3、設備和生產工藝壁畫生產其實主要拼的是硬實力,設備,油墨,生產工藝絕對地決定著產品的質量。生產工藝這一塊,主要由色彩管理技術,色彩輸出管理軟體和現場控制幾個要素組成。
4、噴塗
油漆、噴塗就是在電視背景牆後,採用不同的顏色形成對比,採用藝術噴塗做背景牆色彩給人的視覺感很強。用油漆做電視背景材料,成本低顏色多變。
電視背景牆能烘托整個房間的氣氛,或溫馨或冷淡,相信更多人會選擇比較溫馨、簡約一點的背景牆壁畫,看上去干凈利落,又能為房間增加一些美感。市面上有許多電視壁畫的選擇,最方便的是用牆紙貼,或者是一塊塊的畫板拼裝在一起,還有的是直接噴塗,但是它的缺點是很難清理,如果過了一段時間想換風格的話,需要重新打磨,刷漆。
D. 廣州有哪些博物館
1、廣東省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東路2號,廣州新城市中軸線——珠江新城中心區南部,1957年開始籌建,1959年正式對外開放。新館於2004年12月奠基開工,2010年建成,總佔地面積6.7萬平方米,是廣東省唯一的省級綜合博物館,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
2、廣州博物館
廣州博物館,位於廣州市越秀山鎮海樓,1929年2月11日,正式對外開放,為我國最早期創建的博物館之一。是收藏有關廣州歷史文物,舉辦陳列展覽和進行科學研究的專門機構。
館址鎮海樓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距今已有六百三十多年的歷史,是廣州著名的古建築,被譽為「五嶺以南第一樓」。「鎮海層樓」和「越秀層樓」分別是清代和現代羊城八景之一。
3、廣州藝術博物院
廣州藝術博物院位於白雲山腳麓湖岸邊,總投資近兩億元人民幣。藝博院是全國獨有的集多位藝術家名人館、專題展覽館、交流展覽館於一體的現代化大型藝術類博物院館。
4、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廣州越秀山一象崗文化史跡游覽線的主要景點,建築以軸線對稱布局,按參觀路線依山建館,拾級而上,把展館、墓室及擴建之展室連成有機整體。
5、荔灣博物館
荔灣博物館,成立於1996年12月,是以收藏、陳列和研究荔灣歷史、文化、民俗為主要內容的廣東省首家區級博物館。荔灣博物館正門位於荔灣區龍津西路泮溪酒家西側,側門位於龍津西路逢源北街84號,為民初的中式庭園、西式建築的富商別墅。
6、廣東地質博物館
廣東地質博物館,中國地方綜合性地質科學博物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東風東路。始建於1958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開館。全館建築面積1080平方米,館藏標本有4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