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氣層厚多少米
大氣層厚300千米。因為300千米以上是衛星軌道,那裡即使有空氣也是非常非常稀薄,而且那裡空氣受衛星軌道影響,已沒有浮力等大氣層的性質。所以300千米以上屬於太空范疇,而不屬於地球大氣層的范疇,即大氣層厚300千米。否則大氣層沒有更好的界定方法。
㈡ 地面到大氣層的高度是多少米
大氣層緊貼地面。
根據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
對流層在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雲、霧、雨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內,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內存在。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5~6℃。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對流層以上是平流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水蒸氣和塵埃很少,並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平流層以上是中間層,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這里的空氣已經很稀薄,突出的特徵是氣溫防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中間層以上是暖層,大約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層最突出的特徵是當太陽光照射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被該層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溫度升高,故稱暖層。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特殊的層,即臭氧層和電離層。臭氧層距地面20至30千米,實際介於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這一層主要是由於氧分子受太陽光的紫外線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變成了臭氧。電離層很厚,大約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電離層是高空中的氣體,被太陽光的紫外線照射,電離成帶電荷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及部分自由電子形成的。電離層對電磁波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利用電磁短波能被電離層反射回地面的特點,來實現電磁波的遠距離通訊。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數千公里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發現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據科學家估算,大氣質量約6000萬億噸,差不多佔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氬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還有水汽和塵埃等。
㈢ 大氣層離地面有多少米
大氣層緊貼地面。
根據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氣象科學上根據
大氣在不同高度上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一般把大氣層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層、暖層和逸散層.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
①對流層:
從地表到8至15公里高度范圍內稱為對流層。對流層的厚度隨地區和季節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赤道附近約為15公里,在高緯度和中緯度地區為8~12公里。
②平流層:
從對流層頂至55公里高度范圍內稱為平流層。對地球生命至關重要的臭氧層就包括在平流層內,臭氧量從對流層頂開始增加,至22~25公里處達到極大值,然後減少,到平流層頂就微乎其微了。
③中層:
平流層頂至85公里范圍內稱為中層,也稱中間層。
④暖層:
中層頂至800公里范圍內稱為暖層,也稱電離層。這一層空氣密度很小,氣體在宇宙射線作用下處於電離狀態。
⑤逸散層:
暖層頂以上的大氣統稱為逸散層,也稱外層。該層大氣極為稀薄,氣溫高,分子運動速度快,有的高速運動的粒子能克服地球引力的作用而逃逸到太空中去,所以稱為逸散層。
(3)大氣層多少米圖片擴展閱讀
大氣層(atmosphere),氣象學專業術語,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佔78.1%;氧氣佔20.9%;氬氣佔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氣。
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地球大氣圈的成分和各組分的分壓有著極其復雜的演化過程。地球不同於金星和火星。金星的質量近於地球,由於距太陽較近,表面溫度高,內部除氣所產生的水蒸氣不能在表面凝結成水圈,CO2、SO2、H2S、NO、NO2等積累滯留在大氣圈內形成稠密的CO2大氣圈。
火星距太陽較地球遠,表面溫度低,加之質量較小,氣體易於逃逸,火星內部除氣過程釋出的氣體,不能凝結成水體,只能形成極稀薄的CO2大氣圈。
地球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具有協調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地球內部除氣作用釋出的主要氣體為水蒸氣、CO2、CO、HCl、CI2、HF、HBr、H2S、S、SO2、N2、H2、H、O2、CH4、NH3和稀有氣體等。
㈣ 大氣層有多少米
大氣層有多厚,這的確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問題。人類經過不懈地探索和追求,對大氣層的認識越來越清晰了。整個大氣層可以分成幾個層。
從地面到10~12千米以內的這一層空氣,它是大氣層最底下的一層,叫做對流層。主要的天氣現象,如雲、雨、雪、雹等都發生在這一層里。
在對流層的上面,直到大約5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平流層。平流層里的空氣比對流層稀薄得多了,那裡的水汽和塵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氣現象了。
從平流層以上到80千米這一層,有人稱它為中間層,這一層內溫度隨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這一層的空間,叫做熱層,這一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
從地面以上大約50千米開始,到大約100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電離層。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
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麼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米高。在這里空氣極其稀薄。
通常把1000千米之內,即電離層之內作為大氣的高度,即大氣層厚1000千米
參考資料:http://www.cpus.gov.cn/kpwd/content.asp?id=348
從地面到10~12千米以內的這一層空氣,它是大氣層最底下的一層,叫做對流層。主要的天氣現象,如雲、雨、雪、雹等都發生在這一層里。
在對流層的上面,直到大約5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平流層。平流層里的空氣比對流層稀薄得多了,那裡的水汽和塵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氣現象了。
從平流層以上到80千米這一層,有人稱它為中間層,這一層內溫度隨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這一層的空間,叫做熱層,這一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
從地面以上大約50千米開始,到大約100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電離層。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
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麼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米高。在這里空氣極其稀薄。
通常把1000千米之內,即電離層之內作為大氣的高度,即大氣層厚1000千米.
㈤ 地球大氣層有多少米
大氣層厚度約為2000-3000公里,各點不全一樣
㈥ 大氣層的高度是多少
地球大氣層從地表起垂直向上,大氣層通常分為5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外逸層。 1、對流層的高度是:0 km~7至11 km。 2、平流層的高度是:7至11 km~50 km。 3、中間層的高度是:50 km~80至85 km。 4、熱層的高度是:80至85 km~800 km。 5、散逸層的高度是:800 km~2000 km至3000 km。 (6)大氣層多少米圖片擴展閱讀地球大氣層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數千公里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發現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
㈦ 大氣層一般指多少米的高空
這個真不好說。
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800~1000千米,但與外太空沒有明顯的界限。就是說,離地面越高,大氣層就越稀薄,直至探測不到大氣分子了,也就到了外太空了。在離地表2000~16000千米的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分子存在。
在上個世紀,美國物理學家馮.卡門曾經指出,因為在海拔大約100千米的位置,空氣就會因為太過稀薄而不能給飛行器提供飛行的升力,所以這個位置就可以看成是大氣層與外太空的分界線。
這條分界線被命名為「卡門線」,後來被人們廣泛採納。所以說,通常情況下我們都可以簡單地認為大氣層的厚度為100千米,或10萬米。
不過,在地表以上平均厚度約為12千米的大氣層的對流層,是大氣中最稠密的一層,就集中了約75%的大氣。再加上地表以上12~50千米的平流層,就佔地球大氣層總質量的90%了。再向上到幾百千米的高空,雖然也屬於大氣層,但實際上已經稀薄到連聲音都不能很好地傳播了。
㈧ 「大氣層」分為幾層,高度各是多少
五層
1、散逸層(800 km~2000 km至3000 km),這里的溫度很高,可達數千度;大氣已極其稀薄,其密度為海平面處的一億億分之一。
2、熱層(80至85 km~800 km),又稱熱氣層,空氣極稀薄,而離子特別多。溫度相當高,且隨高度升高而溫度升高。
3、中間層(50 km~80至85 km),此層主要成分有臭氧、氧、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這些部分是由光化學作用引起之產物,故又稱:光化層。溫度隨高度上升而下降。
4、平流層(7至11 km~50 km),含有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線功能,保護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地表免於受陽光中強烈的紫外線致命的侵襲,又叫同溫層。因為在同溫層內部的臭氧層有吸收太陽輻射的功能,在此層的氣溫會隨高度增加。
5、對流層(0 km~7至11 km),最接近地面的大氣層稱為對流層,平均高度約10公里。對流層高度隨緯度變化,在赤道最高約為15公里,極地最低約8公里。顧名思義,對流層是對流最旺盛的區域,也是天氣現象發生的地方。大氣中的水汽,約有80%存在於對流層,因此它也是蒸發、雲、雨等最經常出現的區域。平均而言,對流層溫度隨高度降低,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約0.6℃。
㈨ 大氣層距地面多少米
大氣層緊貼地面。
根據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
對流層在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雲、霧、雨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內,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內存在。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5~6℃。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對流層以上是平流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水蒸氣和塵埃很少,並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平流層以上是中間層,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這里的空氣已經很稀薄,突出的特徵是氣溫防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中間層以上是暖層,大約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層最突出的特徵是當太陽光照射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被該層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溫度升高,故稱暖層。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特殊的層,即臭氧層和電離層。臭氧層距地面20至30千米,實際介於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這一層主要是由於氧分子受太陽光的紫外線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變成了臭氧。電離層很厚,大約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電離層是高空中的氣體,被太陽光的紫外線照射,電離成帶電荷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及部分自由電子形成的。電離層對電磁波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利用電磁短波能被電離層反射回地面的特點,來實現電磁波的遠距離通訊。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數千公里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發現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據科學家估算,大氣質量約6000萬億噸,差不多佔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氬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還有水汽和塵埃等。
謝謝!
㈩ 大氣層距離地面多少米
大氣層離地面有300千米左右。因為大氣層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所以大氣層幾乎沒有一個准確的界線,而且300千米以上是衛星軌道層,同時大氣層的大氣密度可以忽略不計,比如衛星就是對那裡的大氣忽略不計。
按照溫度的變化規律,地球的大氣層一共分為五層,包括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散逸層。由於測量不同高度的大氣層,需要人類或者飛行器能達到相應的高度,因此測量不同高度的大氣層和人類航空航天器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
(10)大氣層多少米圖片擴展閱讀
總的來說根據不同高度溫度的變化,科學家把大氣層一共分為五層,包括對流層(0-10km左右),平流層(10-50km左右),中間層(50-85km左右),熱層(80-800km左右),散逸層(800-2000或者3000km左右)。
一般飛機的巡航高度就在對流層和平流層的交界處附近,溫度比較低,但是如果再往高處飛的話,會進入平流層。由於平流層存在大量的臭氧,因此會吸收大量的紫外線輻射,溫度就會逐漸升高而不是下降。
另外,不同層面的分界並不是很明顯,會受不同的經緯度的影響,因此給出的數值也是一個估計,不同文獻上也可能會有一些差別,但是總體不會差很多。因此說地球大氣層的厚度在1000-3000千米之間都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