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邊框圖片大全 簡筆畫過程
1.
先用正方形的那個選框工具-【注】按住shift拖動滑鼠就是標準的正方形了
2.
然後「編輯」-「描邊」-
按你的喜好設置一下寬度顏色等等
3.
「確定」-
搞定~\(≥▽≤)/~
② 中秋節優秀手抄報邊框內容花邊圖案圖片大全
中秋節已經過去了近一周,孩子們的中秋節手抄報邊框內容花邊圖案早就按時上交了,由於最近太忙,一直沒有整理孩子們的優秀作品,深表抱歉。為了便於大家觀摩學習,減少翻頁,我把精美的手抄報邊框內容花邊圖案作品集結發布,希望大家喜歡。
③ 312植樹節手抄報版面設計邊框圖案
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又快要到了,為了保護我們的綠色家園,我們要多植下綠色的希望。植樹節手抄報版面設計邊框圖案圖片,請欣賞:

312植樹節手抄報版面設計邊框圖案圖片
④ 簡易手抄報邊框、花邊
這簡單,你到網路圖片那裡去看看,那裡有許多,什麼都有啊。
額
邊框可以畫比如氣球等,煙花之類的。
⑤ 中秋節黑板報邊框簡單又漂亮圖片大全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那麼關於中秋節黑板報怎麼做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中秋節黑板報的文字資料和圖片,希望對你有用,歡迎閱讀!
中秋節黑板報圖片:
中秋節黑板報圖片1
中秋節黑板報圖片2
中秋節黑板報圖片3
中秋節黑板報內容1:
主要習俗有
一賞月玩月:文人月下吟詩對詩,賞月,喝酒,聊天。民間月下踏歌,月下歌舞、
二盪鞦韆,喝酒,月下男男或女女結伴出走,又叫「踏月采月,濱江采月」在月下踏歌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遊,走過至少三座橋見顧祿《清嘉錄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見玉魷生《海陬冶遊錄》。「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三賞桂:桂樹下賞月,吟詩,喝酒
四拜月:婦女拜月。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拜月亭》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拜月全家拜還是只有婦女拜。《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五拜月老:求愛情,求偶,愛情如月滿
六吉祥物兔爺兔君: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都有拜兔爺的習慣。兔形玩具,穿人的衣服。或用泥,或用面做。《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
七焚香:焚以桂花香。婦女用桂花油,桂花香粉
八團圓節:夫妻和美。祭祖祭祀。何家團圓飯,賞月
九月宮符: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台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葯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十拜新月:唐代流行每當新月初生,婦女們便在深夜拜禱,希望自己青春永存,韶華常駐。「此只能婦女拜,團扇,又叫月扇
十一中秋互贈銅鏡
既然中秋節也是銅鏡的節日,銅鏡之上出現中秋題材的月神形象紋飾也就變得十分流行,其中最重要的形象是蟾蜍、玉兔和嫦娥。
中秋節黑板報內容2:
中秋傳說——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䙓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看過此黑板報的人,還:
⑥ 簡易邊框畫法
畫法一:
1、首先畫三朵花,每朵花都有五片花瓣,然後在中間畫出他們的花蕊。
2、用藤蔓形狀畫出一個不規則的方形邊框,藤蔓的連接在花朵上,花朵在邊框的左上角。
3、接下來就可以開始上色啦,將花塗成黃色,花蕊也塗成黃色。
4、將藤蔓上的葉子塗成綠色,還可以用綠色的筆沿用波浪線裝飾在藤蔓上。
5、最後在邊框裡面畫上格子線,整理一下,這樣一個簡單手繪藤蔓花邊邊框就完成啦。
畫法三:
1、先畫出房子的尖角的屋頂,往下畫出牆面,在牆上畫出窗戶和門,在側邊也畫出一個小門。然後用曲線畫出地面。
2、往上畫出一顆椰子樹。先畫出長長的樹干,往上畫出樹葉,其中有一片樹葉特別的長。
3、然後在右側用一些彎曲的線條畫出一個柱子,往下柱子越來越細小。邊框就完成的三條邊了。
4、最後用線條和房子地面連接起來,最後房子塗上黃色,樹葉塗上綠色,樹干塗上褐色,柱子塗上粉紅色。
⑦ 簡單可愛邊框 帶圖片啊
看看這個可以嗎,不行就在網路圖片里搜索一下照片邊框素材,就會有出現很多的
⑧ 關於環保手抄報圖片大全4年級邊框簡單又漂亮
關於環保手抄報圖片大全4年級邊框簡單又漂亮
導語:有哪些4年級漂亮環保手抄報圖片?環保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下面是我分享的4年級漂亮環保手抄報圖片,歡迎閱讀!
環保作文:綠色生活 每每煩躁不安時,低頭不語,我就能想起那座橋,那橋下的流水,那流水裡融進的我兒時的歡笑……
初春,正所謂「乍暖還寒」時候,我們便會溜出家門,不理會屋後未化的雪與缸里飄著的塊塊冰碴子,我們眼裡,只有破凍的潺潺流水與水面上不怕冷的野鴨子。嬉笑著,追逐著,瘋玩在河邊油油的麥田裡。有時,牽著心愛的風箏與那頑皮的狗跑啊,跑啊,全然不理會功課的煩惱,更不曾因全球變暖而擔憂,心裡只漾著笑,如同河面只漾著野鴨子的叫聲那般。
待春暖花開已成了夜裡的夢,我們幾個孩子便相伴漫步在河岸,希望看到有人下河游泳。有人游泳就表明夏天來了。我們從不拘泥於日歷表的規定。直到夏天真的走近,卻仍未見有人下河時,我們捺不住了,相約脫了衣服,喊著「一、二、三,跳」,可嘴裡喊著,身子卻往後縮。誰縮得厲害就把誰扔下河裡,那進去的扎一個猛子,再探出頭來,「不冷,不冷!」又在不經意間抓把泥巴扔在另幾個人身上。無奈,只好咬著牙,學就義的烈士那般,奮勇地鑽進水裡,進了水,才發現河水真的已經暖了。
我們在水裡笑了一茬又一茬,水流了一撥又一撥,於是,夏天的暖就被流走了,隨水飄來的是清涼的秋。秋天的.河儼然成了亭亭少女,端莊,嫻靜,偶爾被空中的青鳥親吻一下,便羞得滿臉紅暈。可是,她卻不會拒絕與我們這群孩子親密接觸,我們也會做些有詩意的事。撐一枝長蒿,向蘆葦更深處漫溯;拎一窩鴨蛋,舉著鴨蛋放歌……直到夕陽用余輝與河水吻別,我們才依依不捨上了岸,摸摸口袋,卻發現鴨蛋已丟,只剩個破洞,懊悔不已,便想著回家補口袋,可蹦著蹦著就忘了。於是,漏掉的就不只鴨蛋,還有整個秋天。
漏掉了秋,就真的只剩冬了。凜冽的北風狂妄地叫著,企圖把我們困在屋裡。可我們不怕,我們沖出家門,依然奔向河岸,又跑到冰上飛來飛去,別提有多快活了。只是嚇得大人在岸上大叫,卻又不敢下去抓,不知是冰太薄還是他們的心太厚……
是的,我的小河和幼時的我,有段共同的生活,那生活滿是歡笑,還有無盡的綠色。可現在呢?只剩下回憶了,橋還是那座橋,河水卻變成了黑色,麥田被改成了磚廠,偶爾還能見到野鴨子,卻是漂在水上的屍體……
綠色生活,如今只能回憶了。誰能告訴我,我該去哪兒尋找?
⑨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大全邊框簡單又漂亮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大全邊框簡單又漂亮
端午情濃,嘗咸鴨蛋,戴五色絲繩,包箬葉粽子。端午節就要到來了,下面由我為大家精心收集的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1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資料】
一、端午節介紹
中文名:端午節
外文名:DragonBoatFestival或DoubleFifthFestival
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日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2二、端午節起源傳說:紀念屈原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3【唐代端午節】
唐代宮廷端午宴享和其他佳節類似的一點,就是皇帝照常例對大臣有所賞賜,以示恩寵。最常賜之物是夏令的扇子。《唐會要》記載:貞觀十八年(西元六四四年)五月五日,唐太宗御筆親題「鸞」、「鳳」、「蝶」、「龍」等字樣於扇上。唐太宗本來就愛好書法,常與大書法家褚遂良等探討書法藝術,他死後還要將王羲之《蘭亭序》真跡陪葬昭陵。唐太宗本人書法也頗有造詣,御筆題寫的這幾字全用飛白書藝術方法,筆勢奇絕,游龍走蛇。唐太宗對司徒長孫無忌及吏部尚書楊師道說:「五月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遂以扇賜寵臣。《新唐書˙禮志》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常在五月五日奠衣扇於諸陵來祀祖宗。唐代還有賞賜衣帶的習俗。《中華古今注》雲:唐貞觀年間端午節,賜給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舊唐書˙李元紘》載李元紘曾於五月五日受賜紫服金魚而感到寵幸無比。除賜寶扇玉帶之外,還賞賜百索粽子。
唐玄宗時端午娛樂活動別出心裁。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置於盤中,再製作纖巧的小角弓,架箭射盤中的粉團,射中者得食之。因為小粉團滑膩又小,頗難射中。這本是宮中游戲,後來傳遍長安都城,一時都仿效之,射粉團成了端午節一種風俗。射粉團作為一種游戲尚可言,唐玄宗在五月五日端午佳節有些作為就令人難以啟齒了。有一年端午,他與楊貴妃避暑於興慶宮,晝寢於池畔的水殿中,一群宮妃嬪女倚欄觀水中雌雄鴛鴦游戲,而唐玄宗擁摟著貴妃在綃帳內對宮嬪們說:「爾等愛水中鴛鴦,爭如我被底鴛鴦!」由此也可看出宮廷節日生活風俗的另一面。
《容齋筆記》記載:「唐時五月五日揚州於江心鑄鏡以進,故國朝翰苑撰端午貼子詞多用其事。」再參照其他有關資料來看,唐代宮廷確實講究五月五日鑄新鏡。《鏡龍記》記載:唐天寶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揚州進水中鏡一面。鏡面直徑九寸,青瑩耀目,鏡背有盤龍紋飾。據進鏡官李守泰說:鑄此鏡時,有一位自稱姓龍名護的老人對鑄鏡工匠呂暉曰:「老人解造真龍鏡。」老人遂入爐所,扃爐三日,後開爐突然不見人,在爐前卻獲得一素絹,上書:「盤龍盤龍,隱於鏡中。分時有象,變化無窮。興雲吐霧,行雨生風。」呂暉看後,移爐於揚子江心,以五月五日時鑄成這面寶鏡。據說此鏡很神,過了七年遇大旱,召來道士葉法善祀鏡,鏡背上的龍口忽生白氣,須臾滿殿,甘雨如注。這固然是一個神話故事,五月五日揚子江心所鑄的鏡是否有此神奇姑且不論,但唐代確實有此講究。
唐代民間端午風俗活動形式也類似前代。像《酉陽雜俎》就記載:「北方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是日又進長命縷,宛轉繩結,皆為人像帶之。」長命縷,只是製作上有所不同,用絲縷結成人形,更有裝飾性。五時圖則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類,是五毒圖之前身,此俗一直影響到明清時期。午時花則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艷之時。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樣翻新。《文昌雜錄》記載:「唐時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詩中就有「穴枕通靈氣,長絲繽命人,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百索粽」還是唐代皇帝賞賜臣下的食品。
唐代端午龍舟競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時期,經濟繁榮,人民生活相對穩定,在節日娛樂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風氣,另一方面對民間的`一些風俗活動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競渡之風尤為鼎盛。張說《岳州觀競渡》詩中描寫當時競渡情景道:「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鼓發南湖槎,標爭西驛樓,並驅常詫速,非畏日光遒。」龍舟競渡時,簫管奏鳴古老的祭祀樂章,船夫唱起高亢激越的船歌,樂聲、歌笙、槳聲、水波聲合奏出一曲壯闊的交響樂。如儲光羲《官莊池觀競渡》詩所寫的:「落日吹簫管,清池發棹歌,船爭先後渡,岸擊去來波。」描寫唐代龍舟競渡以張建封《競渡歌》最為生動,讀後如身臨其境。
【宋代端午節】
宋代以後,端午節許多風俗有了新變化。漢魏時以朱索、桃印施於門戶,止惡氣驅瘟避邪,而宋代卻講究貼天師符。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雲:「端午,都人畫天師像以賣。」還有合泥作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於門戶上。蘇子由作《皇太妃合端午帖子》詩中就有「太醫爭獻天師艾,瑞霧長繞堯母門。」掛天師像、作泥天師人,這些活動很明顯是受到道教的影響。此外,端午節還刻蒲棒為人形或葫蘆形,帶在身上避邪。王曾《端午帖子》詩雲:「明朝知是天中節,旋刻菖蒲要辟邪!」小兒則有帛裹蚌粉,綴填以棉絮,佩於身上,可以吸汗氣。端午節常食的粽子,此時也花樣增多,有角粽、錐粽、茭粽、筒粽、秤錘粽、九子粽多種。從五月一日起家家都准備團粽、蜀葵、桃柳枝、杏子、柰子、林擒、香印等物,到端午還要祭天。食品中還有一種「百頭草」,是用菖蒲、生薑、杏、梅、李子、紫蘇,皆製成細絲,鹽浸曬乾,或用糖、蜂蜜浸之,作工十分講究。有的還納入梅子皮內,叫做「釀梅」。唐代的白粉團,在宋代亦有發展,又叫「水團」或「白團」,有的雜以五色,製成人獸花果之狀。作工最精者稱任「滴粉團」,為了增其香味,有的還加入麝香。這些都是端午食中佳品。
《夢梁錄》記載:南宋時,「杭都風俗,自初一至端午日,家家買桃、柳、葵、榴、蒲葉、伏道,又並市、茭、粽、五色水團、時果、五色瘟紙,當門供養。」端午節日用品叫賣者,從隔宿到五更,沿門唱賣,滿街不絕。有的家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狀懸於門楣上,有的懸虎頭。而仕宦之家還用紅筆書寫「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此日大家都採集百草或修制葯品,用來避瘟疾,杭州人還有特殊風俗。,不論大小之家,都要焚午香(即中午焚香)一月。尤其是端午節這天,葵榴斗艷,梔艾爭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僅是富戶巨室如此,雖貧苦之人,亦對時行樂。
至於南宋偏安的小朝廷宮中,更是紙醉金迷的醉生夢死之世界。像《乾淳歲時記》敘述端午宮中習俗,要插食盤,架設天師艾虎,還用五色菖蒲、百草製作山子數十座,「大合三層,飾以珠翠,葵榴艾花」。作糖蜜韻果,糖蜜巧粽,極其精巧。還用大金瓶子數十,遍插葵榴梔子花,環繞殿閣。賞賜給後妃、內侍、諸閣臣僚的物品有翠葉五色、葵榴、金絲墜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涎佩帶以及紫練、白葛、紅蕉等物。而其他大臣也要賞賜細葛香羅、蒲絲、艾葉、彩團、巧粽之類。堪見當時端午節之豪侈,與原來「辟惡」及「紀念」意義已相去甚遠。
【明清端午節】
明清時期,端午風俗活動形式變化雖不大,但是規模卻愈來愈盛行。尤其南方龍舟競渡,成為轟動一時的盛舉。據《武陵競渡略》記載,龍舟競渡已不限於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劃船賭賽,十八日送標」。還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標者」。可見競渡規模歷時經月。對此事「或官府先禁後馳,民情先鼓後罷也。」龍船形制,中等長九丈五尺,長者有十一丈,短者也七丈五尺。劃龍舟的橈手都是從漁家嚴格挑選募徵身強力壯的健兒。龍船分白龍、黃龍、青龍、紅龍。不僅船身,就連船上那些旌旗羅傘的裝飾,以及劃船橈手們服裝乃至船槳都是一色。比賽時規定有賽龍場、比賽路線、並劃定起點和終點。在終點設有船標,當競渡龍舟到達終點時,投標船就將標投入水中,讓各船爭奪。標又分有魚標、鴨標、和鐵標。
武陵沅湘一帶競渡活動如上所述,其特點氣勢磅礴,船大人多,風格粗獷豪邁。而杭州西湖中龍舟競渡則另具特色。吳地習俗稱呼龍舟競渡為「劃龍船」。《清嘉錄》記載:「龍船,閶、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各佔一色,四角枋柱,揚旌拽旗。」不過西湖龍船形制及劃法卻另有很多講究。在龍船中艙伏有鼓吹手,兩旁劃槳十六,俗稱其人為「劃手」;在船頭有一位篙師,手執長鉤立於船頭,叫「檔頭篙」;在頭亭之上,還要選長相端莊漂亮的小孩,裝扮台閣故事,俗稱為「龍頭太子」;船尾高丈許,牽有彩繩,令兒童在上面化裝扮成「獨占鱉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貴妃醉酒」等戲劇人物造型。有競渡龍船,也有畫舫遊艇供遊客觀龍船比賽。在正式比賽前數日,就開始祀神並在水中演練,稱作「下水」;上岸後送神稱作「拔龍頭」。當頭的人率里巷游水能手,年前就用帶葉竹竿插樹橋頭,為來年出龍認色,作好准備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漢族端午節俗也被遼、金兩國吸收。如《遼史˙禮志》就記載遼國重午朝儀,皇帝要系長壽彩縷才升坐。對南北臣僚也要各賜壽縷。而金國除吸收一些漢族風俗外,在端午節還有拜天之禮、射柳之俗及擊鞠娛樂活動。《金史˙世宗本紀》就記載:大定三年(西元一二六四年)重午,金世宗「幸廣樂園射柳,勝者賜物有差,復御常武殿,賜宴擊鞠,自是歲以為常。」《金史˙禮志》對此俗有詳細敘述。金俗重午、中元(七月十五日)、重九日行拜天之禮,築台拜天。重五拜天之後,插柳球場,射者要以尊卑為序。柳枝要去皮露白,離地數寸。然後馳馬彎弓而射。射不斷或射不中者為負。射柳要擊鼓助威。射柳完畢要打馬球。風俗是彼此影響、互相吸收的。所以到了明代,端午節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風俗。明永樂年間禁宮中就有剪柳之戲,剪柳即射柳,北方人還有將鵓鴣鳥藏在葫蘆,懸於柳枝,彎弓射之。如果射中葫蘆中,鵓鴣就飛出來,以此來定勝負。這種民間比賽也是常在端五日舉行,考其淵源,正是遼金遺俗。
明代把端午又稱「女兒節」。《帝京景物略》雲:「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不僅節日名稱有異宋代,而且民間風俗也有變化。來自民間的許多夏令保健活動,也摻雜在這個節日習俗中。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們要群入天壇去避毒,過了正午才出來。在端午節還講究捉蝦蟆取蟾蜍,其方法是用針刺破蟾眉,將蟾蜍汁擠出。蟾蜍是一種珍貴的中葯,可拔毒、消熱、消腫,治療疔毒惡疽有奇效。以菖蒲漬酒飲用避惡氣,用艾葉插門固為前代之遺俗。明代新出現的風俗是用雄黃塗耳鼻,認為這樣可以避蟲毒。據《閩越搜奇談》雲:閩地在五日,還以雄黃浸水,蘸書「王」字於兒童額上,這種風俗稱作「畫額」。古人對雄黃殺蟲驅毒作用早有認識,葛洪《抱朴子˙仙葯篇》已有論述。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解釋「雄黃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驅痰功效。」可「主治百蟲毒、蛇虺毒。」在沒有碘酒和紅葯水的年代裡,我們祖先用白酒浸雄黃,再加幾塊白礬,待酒揮發干後,便成了雄黃礬,用來殺菌消毒。因此,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干凈,在房內食物貯存處及廚房裡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或防止毒蟲。正因古代人十分重視端午用雄黃防毒蟲,所以,《白蛇傳》的故事及戲劇中,才有白蛇端午飲雄黃酒顯原形的情節。這個故事婦孺皆知,流傳至今。
⑩ 邊框圖片大全 簡筆畫過程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 無論畫什麼 畫得怎麼樣 都一定要 誇獎 鼓勵 表揚 稱贊 這樣就不會輕易間抹殺其興趣幼芽 就會使孩子一直保持愛畫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只要一直有興趣 那麼就一直愛畫畫 就會有許許多多的方法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