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木製門樓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沖沖沖雙十二圖片素材 2025-08-24 18:52:18
簡介圖片卡通 2025-08-24 18:45:10
電腦桌面圖片大全大圖 2025-08-24 18:30:04

木製門樓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2-09 18:00:30

㈠ 歷史最悠久的牌樓是什麼

據考察分析,牌坊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斷,「衡門」至遲在春秋中期就已出現。衡門是什麼呢?當時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的結構存在的,舊稱「衡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牌坊的老祖宗。在組合的建築群落中,牌樓雖屬於起點綴作用的裝飾品,但也相當於「門面」;書要封面人要臉,牌樓就是街道或建築群的身份證。牌樓是中國建築的文化符號,清末訪問過北京的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在其《變化中的中國人》一書中寫道:「只要有石頭的地方,沿途你就會看到一些橫跨主路的紀念性拱門。這些建築就是經過官方許可後建立的名聞遐邇的『牌樓』。」

廣西已發現的最古老木質牌樓——燕窩樓,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整座牌樓不用一根釘,由324根榫木卯裝而成。

燕窩樓又稱燕子門樓,位於距桂北重鎮全州縣城以北約16公里遠的永歲鄉石頭崗村,原是永歲鄉石崗村的蔣氏宗祠。牌樓始建於明代弘治乙卯年(公元1496年)。現存門樓由石崗村明代工部侍郎蔣淦親自主持設計,於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動工,總建築面積446平方米,主建築有牌樓、門樓、祠堂(分上、下殿),於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建成,全是木質結構。

其中牌樓高12米,寬8米,上4層,下3層。整座牌樓不用一根釘,由324根榫木卯裝而成。因牌樓上的如意斗拱形似「燕窩」而得名。牌樓上的梁枋、雕刻、彩繪,工藝非常精緻,是廣西區內發現最早的帶有如意斗拱的木質牌樓,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93年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門樓的兩邊有一副由明東閣大學士葉向高書寫的檻聯:「累朝榮蔭家聲遠;歷代科名世澤長。」

奇特的是,這門樓上,還常有燕子來這里安家,在這里飛進飛出,讓這「燕子門樓」更加名副其實。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600多年歷史。2009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㈡ 誰能幫我介紹一下古代的宅宇是怎麼樣的

具體介紹,請參看下文:

中國古代房建的發展情況
(一) 原始及上三代、春秋、戰國時期(約1000-4000年前)
原始社會的房屋是由經地穴、半地穴發展成為木骨抹泥和草頂抹泥的地上建築,雖然很是簡陋,但也標志這人類從穴居移至地面,就房屋建築發展史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夏、商、周三代的中心基本上均是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由於該地區屬濕陷性黃土地帶,為防止地基濕陷,古人發明了夯土技術。由於該工藝施工技術簡單,且極易取材,故得以傳承發展並延用至今。另外,夯土技術也可夯築台基和高大的牆壁,建造高大建築,商朝最後一任帝王受辛(紂王)所造之「鹿台」,也許就是夯土技術的產物。此外,經考古發現,陝西西周周原出土的青銅器紋飾上出現了柱間用闌額、柱上用斗的形象,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房建的主要城中體系斗栱已出見端倪。
春秋、戰國時期,經犬戎之亂、平王東遷後,周室王權衰微,先後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各諸侯國均打破禮儀制度修建了大量的宮殿。由於當時的建造技術不具備建造巨大的多層樓閣,從而使「台榭」應運而生。所謂「台榭」,是以階梯形夯土為基礎,逐層建造房屋,依靠土台的逐步升高,營造出多層樓閣的大建築觀感效果。此外,各層土台的邊緣、隔牆底部用橫枋加以固定,從而起到預防崩塌的作用。
此外,戰國時期的宮室在瓦當及地磚的使用上已日漸成熟,並製作出相應紋飾的工具。至於宮室內的裝飾,主要是以朱紅地面配及牆面壁畫,個別壁柱、壁帶也以青銅裝飾,並鑲嵌玉飾,其景豪華萬分。
(二) 秦、兩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王贏政橫掃六合、並吞八荒,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繼而,徙天下富商於咸陽,仿照六國宮殿,在渭水以南之上林苑建造阿房宮,依據現存的阿房前殿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500米。《史記》稱:「上可作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後項羽入關中將其付之一炬,相傳大火連燒三個月不滅。
兩漢時期,雖然與北方匈奴戰爭連綿不斷,又有王莽篡漢的內部紛爭,但作為中國第一個強大而穩定的中央集權國家,其建築水平和發展史達到了一個高峰期。最富盛名的宮殿是西漢前期建造的長樂、未央、建章三宮,長樂宮為故秦之興樂宮;未央宮為漢朝所建第一宮殿;建章宮建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其內設有暖房、涼室,並附有湖泊、園林,由於三宮殿規模宏大,故史籍記載較為詳細,受篇幅所限故不再此一一贅述。漢朝宮殿建築雖然仍以台榭為主,但較之以往,其規模和構造形式已有很大的改進。並在宮門外建造巨闕,「闕」是建立在宮殿、廟宇或陵墓甬道、神道兩旁的一種表示官爵、功績的象徵性裝飾建築,其式樣和牌坊相似,有石制、木製兩種。此外,城內還建有官署府庫。
兩漢時期木製結構現已無存,但從石闕及壁畫上看,中國古代房建的三種主要形式:柱樑式、穿逗式及密梁平頂式已經全部出現。特別是在石闕上,工匠仿造木結構雕出柱、闌額、斗栱、緣飛及屋頂,由此可看出漢代木建築工藝之精良。此外,中國古建屋頂極具代表性的五種樣式,即: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在兩漢時期,已經基本形成。

(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年-公元590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時期,期間戰禍不斷、朝代更替頻繁。在這段時期,少數民族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台,鮮卑氏統一北方並建立了北魏政權。由於該段時期社會動盪不安,群眾信佛祈福者非常之多,故南北方均建造了大量的佛寺、佛塔。史載坐落於河南省洛陽市附近的永寧塔,為北魏時期建造,木製結構,高四十餘丈,為我國乃至世界木塔之最。由於佛教盛行,故此階段的建築風格較之前期也有所變化,外觀由莊重式變為流線型,該時期的飛掾(屋檐由直線變為向上翹的曲線)、須彌座(由佛座演變而來,一般用在高級的建築宮殿、壇廟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及梭柱等對後世建築均有較大之影響。此外,期間西方文化經大石由河西走廊傳至中原,對該時期的建築產生了一定影響,如建築裝飾棄用漢代的雲雷紋而該用植物紋樣等。
(四) 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公元590年-公元1279年)
唐代為我國古代建築第二個發展高峰,此期間最為著名的為大明宮、興慶宮。此外,後周皇帝武則天於洛陽修建之「明堂」,其平面呈方形,高86米、長89米;相傳僅用十月完工,可見在當時社會已存在了較為科學、合理的設計及施工組織。
唐代建築保留至今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從用料尺度、結構構件以及設計方法上看,木製結構,特別是斗栱的使用至此已經發展到比較完善的地步,在外裝飾的處理上也達到了建築藝術於技術之一統。中國古建的一大特徵「翼角」,也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
北宋時期現存建築較少,但張擇端所繪之《清明上河圖》為當時的建築樣式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北宋編撰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建築規范—《營造法則》,全書三十四卷,書中共提及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小木作制度、瓦作制度及彩畫作制度等,並附以圖樣說明。在門窗的選用上,此階段出現了格柵,從而取代了唐以前的板門和直欞窗。
(五) 元、明、清、時期(公元1279年-公元1912年)
元朝於公元1267年在金中都東北平野之上建造大都城(今北京),該城市的設計者為漢人郭守敬,元大都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座按完善規劃平地新建的都城,也是惟一按巷制所創之都城。
明朝為中國古代建築第三個發展高峰期,政府設工部,主要負責人稱:尚書、侍郎。其職為總攬皇家及全國建築。明朝建築除單體建築宏偉外,還將院落式布局發揮了最大效率,如北京城的建造是以中軸線為據,穿過皇城的正門、主殿,並出皇城北以鍾鼓樓為結束。此外,衙署在皇城前、太廟分列其左右,天地二壇以「天南地北」之理論排列,其餘各住宅、寺廟乃至倉庫等無不規劃完備,顯示出博大氣勢。
明代宮殿均是以上等之楠木建造,採用以鬥口為單體建築設計模數,外觀採用紅牆、黃瓦、白基台,其風格較之前朝別具一格。
清朝的建築成就主要之一為園林,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園及避暑山莊就是極好的佐證。此外,民間造園在其當時也是較為盛行,南方大小商甲,特別是漕運、鹽販等均有其豪華園林。
清朝政治及社會制度延續明朝,清工部於公元1733頒布《工程做法則列》,該則列較之宋時《營造法則》而言,標准程度高,利於大量預制,保證建築群的統一協調。特別是標准程度的提高,對加快工程進度起到重大的作用。但是,就單體建築方面,清朝除對前明原有大型房屋建築翻新及修繕外,並未有其獨到的發展;1840年後,隨著國門被西方侵略者洞開,期間也引入了西洋建築,但就其整體而言,大多華而不實、誇浮之風盛行,未能得其要義,故最終也隨著洋務運動的告終而一同被掩埋在歷史的車輪中。
二、中國古代房建的基本特徵
(一)以木構架為房屋的主要結構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特點就是以木構架建造,木構架為房屋的骨架,承受屋頂的荷載。其主要形式有二種樣式:
1、樑柱式:此種建築在我國使用非常廣泛,大多皇家、官署建築均是按
此建造。其主要特點為:灰土夯實,在柱頂石上立柱,室內最高柱名為中柱,次為金柱、前後檐最短的叫蟾柱。柱頂橫向間架設大梁,俗稱「五架梁」。而後在其上依次重疊搭設小梁,形成三角屋架。梁間用「瓜柱」連接,局部梁下還配有隨梁枋。柱縱間在樑上架設檁,一般自上而下順序為:脊檁-上金檁-下金檁-檐檁;檁下有枋,並設擋板連接,再在檁上搭掾。該結構的優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可獲得較大的空間,空間相對靈活;缺點是柱樑等用材較大,消耗木材較多。其具體構造見圖2-1:
2、穿逗式:該建築形式主要在我國東南、華南及西南地區建造。其主要特徵與柱樑的柱上架梁、樑上架檁的方式不同,而是將柱的高度不同等分,並在其上直接成檁;另用穿枋直接穿過各柱,使其成為一體;檁上搭掾與樑柱式相同。優點是用料較小,整體剛性好;缺點是室內柱密而空間不夠開闊。其具體構造見圖2-2,此外,還有密梁平頂式構造,其主要特徵是出現了承重牆,頂為平掾,內部也柱、梁、檁構造。該建築主要出現在蒙古、新疆及西藏地區,由於上述地區雨量很少,建築屋面常用平頂。
(二)外觀分為三段
中國古代房屋建築主要是由三部分組成,即:台基、屋身、屋頂。
1、台基:是指建築物下的基座部分。與商周時期的台榭類同,但材料不再以夯土為主,改為石砌。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顯示出建築物的宏偉高大;二是起到防潮作用。在封建社會中,建築物台基的高度代表著建築物本身的等級及其主人的階層、身份和社會地位。還有須彌座台基,它是由佛座演變而來,一般用在高級的建築,如:宮殿、壇廟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台基露在地面以上的部分叫「台明」,台明的結構包括三大部分:柱下結構、柱間結構和台邊結構。柱下結構主要有:磉墩、地基;柱間結構為攔土;柱上結構為柱頂石。
2、屋身:該部分主要由柱、板牆及門窗組成,並其上部設有雀替。雀替是至於梁枋下與柱相交處的短木,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
3、屋頂: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屋頂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形式多種多樣,在極大地豐富建築物的整體造型的同時,大體積的屋頂也可將雪雨水直接排放到基座以外,從而有效的保證了建築物的防潮措施。其結構形式為兩坡頂和四坡頂,並輔以單檐雙檐之分。中國古建屋頂主要有五種形式:即:廡殿、歇山、懸山、硬山及攢尖。
(1)廡殿、歇山
廡殿屬四坡屋頂,是古代建築中最高級的屋頂式樣。一般用於皇宮、廟宇中最主要的大典,可用單檐,特別隆重的用重檐。單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稱為「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圍繞殿身的四條搏脊和位於角部的四條角脊。
歇山是四坡與兩坡重合屋頂,其等級僅次於廡殿。它由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稱「九脊殿」。它也有單檐、重檐的形式。在宮殿中的次要建築和住宅園林中,又有無正脊的卷棚歇山。此外,天安門城樓屋頂即屬於重檐歇山樣式。
2)懸山、硬山
懸山是兩坡頂的一種,也是我國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形式。特點是屋檐懸伸在山牆以外。懸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無正脊的卷棚,山牆的山尖部分常做成五花山牆。
硬山也是兩坡頂的一種,但屋面不懸出於山牆之外。山牆大多用磚石承重牆並高出屋面,牆頭有各種形式。此種樣式以中國南方居多。
(3)攢尖
攢尖多用於面積不太大的建築屋頂,如塔、亭、閣等。特點是屋面較陡,無正脊,數條垂脊交和在頂部,最後再加頂。
(三)斗栱為重要建築構造
斗栱是我國木構架建築特有的結構構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斜的昂組成,下部還有坐斗及翹(圖2-8)。其作用為:
1、在結構上挑出承重,並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經斗栱傳遞到柱上
2、有一定的裝飾作用,又是建築屋頂和屋身立面上的過渡
3、作為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象徵和重要建築的尺度衡量標准。
(四)以間為單位,模數制的設計方法。
中國古代建築的兩道屋架之間的空間稱之為一間,它也是房屋的基本計算單位。建屋時,只要確定了性質、間數,按所規定的材的等級和「分」,即可建成比例適當、構件尺寸基本合理的房屋,從而也就達到了模數制,從而即便是沒有圖紙也能組織施工,並能保持建築群的整體性。
(五)院落式布局,注重建築群的整體性。
中國古代建築多以組合而成為一組建築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常為南北向,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於中國古代黃河中游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築群的布置總要以一條主要的縱軸線為主,將主要建築物布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築物則布置在主要建築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種院落布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這種嚴整的布局並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布置成為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進院落各不相同。第一進為橫長倒座院,第二進為長方形三合院,第三進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進為橫長罩房院。四進院落的平面各異,配以建築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蒔花植樹,置山石盆景,使空間環境清新活潑,寧靜宜人。
三、中國古代房建的主要類型
(一)宮殿
中國自古以來均建造了大量的宮殿建築,現保存最為完好的是明清皇城—紫禁城,此建築為我國古代宮殿建築之典範。前有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後有乾清、坤寧、交泰三宮,這種布局為傳統的「前朝後寢」式布局。紫禁城內有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建築都有主有從,以配殿襯托主殿。整座宮城正是以建築形象體現了皇家森嚴的等級制度和至高無上的皇權。
(二)民宅
受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民宅大多無台榭,屋頂也僅有懸山及硬山兩種。但也是以院落式布置,北房明間為堂,東西間及耳房為居室,以東間為上;多院落住宅中,中軸線上院為上;也是按傳統禮制安排居住。
(三)宗教建築
中國古代的宗教建築以佛教為主要,僅洛陽一帶就曾建寺院1200多座,我國著名的佛像石窟多數是在這個時代開始建造的。其主體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組成,採取中軸線對稱布局,中心為三層台基上的九層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環繞圍牆形成矩形院落。院落的東、南、西三面中央開門,門上都建有門樓。院北是較簡單的烏頭門。僧舍等附屬建築在主體建築的後面和西側。寺牆四角建角樓,牆上有短椽並蓋瓦,牆外挖壕溝環繞,栽種槐樹。此外,道家建築的白雲觀及青羊宮,也是非常有名的建築。
(四)陵墓
因為中國古代磚石結構建築主要就是體現在陵墓建設之上,故對其加以敘述。依據中國傳統思想,木屬陽、故造陽宅,石屬陰、繼而造陰宅。中國古代帝王有這「視死如視生」的理念,其生前所住所用,在其死後均移至地下。據考證,墓室最早為楚國所用,西漢時期得以發展,但仍以木製為主,其名為「黃腸題湊」。東漢時期出現了石砌墓室,墓頂發展經平梁頂、拱門頂至東漢末期已發展為蒼穹頂。在明清帝陵的方程明樓及墓室內的門樑柱,也是以磚石建造的,但由於木材的主導地位,在門樑柱及屋頂均雕刻出斗栱及翼角等。由此可見,我國工匠對磚石的使用也是具有較高水平的。
四、中國古代房建發展的幾點弊端
行文至此,已接近尾聲,凡事有利則有弊,中國古建雖歷經千年傳承但也存在多數弊端,在此姑且妄加剖析一二:
1、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觀念及皇權的高度集中制,對中國古代的房建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百姓建房的高度及規格形制不能超越副署,而副署又不得超越皇城,從而使諸工匠即便有了新建造理念,也不敢妄加建造。
2、明清兩朝雖設立工部總管國內建造,但始終未能將其形成一門學科,建造之事僅局限在工匠之間,且好的建築技術不是禁存於大內,就是藏匿在私人的囊狹之中,從而對古代房建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制約作用。
3、受封建觀念及其他因素影響導致磚石一直未能起到建築主導作用,從而使中國古代房建失去了質變的契機。
4、中國二千年文明史,朝代更替頻繁,且又經南北朝及五代十國的兩次大分裂,對古代建築造成了極大的損壞。而戰爭的勝利者往往對前朝遺物進行大肆焚毀,
這是中國古建多數不能保存下來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遠古到漢代的木結構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從半坡遺址到商代盤龍城遺址、西周周原建築遺址、漢代禮制建築、石闕等,雖已有復原研究,但還都未能得出系統的結論,只能看出一些脈絡: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乾式結構,後代雖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結構發展史中卻有重要作用。②自商代至戰國宮殿遺址中已發掘的平面柱網布置,均縱向成行列而橫向常不成行列。據此可推斷屋架構造,系以縱架為主,直至漢代仍有應用,故縱架應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構造形式。後來,遼金時期偶然也有使用縱架承托橫架的構造,那是經過改進提高的縱架。③自西周開始已用櫨斗作為結合柱、梁的構件,以後逐步發展成櫨鬥上用拱、昂等組合成鋪作的復雜構造形式。
現在知道最早的關於具體的結構形式的記錄,是宋代《營造法式》中的殿堂結構、廳堂結構、簇角梁結構三種。根據現存實例,可以推斷這三種結構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應用。它們的特點如下所述。
殿堂結構:全部結構按水平方向分為柱額、鋪作、屋頂三個整體構造層,自下至上逐層安裝,疊壘而成。如造樓房,只須增加柱額和鋪作層(平坐)即可。應用這種結構的房屋,平面均為長方形。有四種地盤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雙槽、單槽和分心斗底槽。
廳堂結構:用橫向的垂直屋架。每個屋架由若干長短不等的柱樑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鋪作。每兩個屋架間用椽、襻間等連接成間。每座房屋的間數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數、相應步架的椽平長相等,各屋架所用樑柱數量、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規定平面形式。廳堂結構施工較殿堂結構簡便,但不宜建造多層房屋。用廳堂結構建造小規模房屋,不用鋪作,稱為"柱樑作",應用普遍。現存實例中,還有一種綜合殿堂和廳堂結構的形式,如奉國寺大殿,用縱、橫、豎三個方向的柱、梁、鋪作等構件,互相交錯,組成一個整體,施工繁難,遼金以後未見再用。
簇角梁結構:用於正圓或正多邊形平面的建築,每個柱頭上的角梁與中心的棖桿(雷公柱)相交,組成圓或方錐形屋頂。
在明清官式建築中,殿堂結構僅存表面形式,實際均為廳堂結構,稱"大木大式"。普遍應用的"柱樑作",稱為"大木小式"。而簇角梁,則稱為"攢尖",多用於小型亭榭。
此外,在長江流域和東南、西南地區,習慣用穿斗式構架。它與廳堂結構同屬橫向垂直的屋架,但廳堂結構由逐層抬高而減短的梁承受檁和屋頂的重量,故稱抬梁式構架。穿斗架用柱直接承檁,不用梁,柱間穿枋僅是連系構件。
構件種類 大木作結構構件,按功能可分為12類。其中拱、昂、爵頭、斗4類屬鋪作構件。
宋代抬梁式構架
根據《營造法式》作如下介紹:
①形制。殿堂型構架內、外柱同高,柱頭以上為一水平鋪作層,再上即為貫通整個房屋進深方向,隨屋面坡度疊架的梁。廳堂型構架內柱升高,沒有貫穿整幢房屋進深方向的大梁,在柱間使用較短的梁疊架起來。
②柱。大多加工成梭形,外檐四周的柱子帶有生起和側腳。
③梁。露明的梁稱為明伏,被天花遮住的梁稱為草伏,明伏有的加工成月梁形式。按每根梁長度和位置的不同稱謂,如檐伏、乳伏、平梁、搭牽等。梁的長度以椽架來衡量,一椽架即指一條架在兩伏之上的椽子的水平長度,一般梁的長度為幾個椽架的長度即稱幾椽檐伏,但兩椽架長的梁在構架最上一層的稱為平梁,在內外柱之間的稱為乳伏,處於乳伏之上一椽架長的梁稱為搭牽。
④鋪作。在樑柱交點的斗拱形成鋪作層,它既能加強構架的整體性,又能巧妙地吸收、傳遞來自不同方向的荷載,是抬梁式構架中起結構作用的重要部分。
清代抬梁式構架
根據清工部《工程做法》作如下介紹:
清七檁硬山大木小式構架。
①形制。清官式建築構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建築等級較高,多用斗拱。有的檐柱、內柱同高,上加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斗拱層,上承梁架,近似宋式殿堂構架,多數則近似宋式廳堂構架。大式也有不用斗拱的,用材較為粗壯。小式建築規模小,不用斗拱,用料也較節省。但無論大式或小式建築均無明伏、草伏的區別。
②柱。抬梁式構架中的柱子按位置定名。位於前、後檐最外一列柱子稱為檐柱,位於山牆正中的柱子稱為山柱,在建築的縱中線上的內柱稱為中柱,除中柱以外的內柱,均稱金柱。從故宮現存建築看,明代建築柱子尚保留了側腳、生起的作法,清代則很不明顯。
③梁。每榀梁架中主要的梁,按本身所承托的檁數定稱謂,例如上承九檁者稱為九架梁,依次有八架梁、七架梁,直至三架梁。梁的長度以步架(即檁間水平距離)來計,九架梁者長八步架,七架梁者長六步架,六架梁者長五步架等。此外,還有幾種次要的短梁,如檐柱與金柱間的梁,長僅一步架,在大式建築中稱桃尖梁,在小式建築中稱抱頭梁。如果廊寬兩步架,桃尖梁加長一倍,稱雙步梁;這時往往上面還有一道一步架長的短梁,稱單步梁。各種類型的梁,截面高寬比,多近於6:5,或5:4,截面近於方形。
④斗拱。元代以後,梁、柱節點上的斗拱逐漸變小,與唐宋建築中的斗拱相比,結構作用減弱,裝飾性加強。到清代斗拱幾乎蛻化為裝飾性構件。
⑤其他。梁架中的叉手、托腳被取消,縱向的聯系構件減少,襻間、串等被統一成檁、墊、枋三位一體的標准作法,稱"一檁三件"。
抬梁式構架所形成的結構體系,對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為現代建築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材料。
穿斗式構架
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的一種形式,這種構架以柱直接承檁,沒有梁,原作穿兜架,後簡化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構架的特點是沿房屋的進深方向按檁數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檁,檁上布椽,屋面荷載直接由檁傳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橫向貫穿起來,成一榀構架。每兩榀構架之間使用斗枋和纖子連接起來,形成一間房間的空間構架。斗枋用在檐柱柱頭之間,形如抬梁構架中的闌額;纖子用在內柱之間。斗枋、纖子往往兼作房屋閣樓的龍骨。
每檁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據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檁三柱一穿"、"五檁五柱二穿"、"十一檁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構架。隨柱子增多,穿的層數也增多。此法發展到較成熟階段後,鑒於柱子過密影響房屋使用,有時將穿斗架由原來的每根柱落地改為每隔一根落地,將不落地的柱子騎在穿枋上,而這些承柱穿枋的層數也相應增加。穿枋穿出檐柱後變成挑枋,承托挑檐。這時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穿斗式構架房屋的屋頂,一般是平坡,不作反凹曲面。有時以墊瓦或加大瓦的疊壓長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
穿斗式構架以柱承檁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縱架有一定淵源關系,已有悠久的歷史。在漢代畫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漢代穿斗式構架房屋的形象。穿斗式構架用料較少,建造時先在地面上拼裝成整榀屋架,然後豎立起來,具有省工、省料,便於施工和比較經濟的優點。同時,密列的立柱也便於安裝壁板和築夾泥牆。因此,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時代採用穿斗式構架的民居。這些地區有的需要較大空間的建築,採取將穿斗式構架與抬梁式構架相結合的辦法:在山牆部分使用穿斗式構架,當中的幾間用抬梁式構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穿斗式構架是一種輕型構架,柱徑一般為20~30厘米;穿枋斷面不過6×12至10×20平方厘米;檁距一般在100厘米以內;椽的用料也較細。椽上直接鋪瓦,不加望板、望磚。屋頂重量較輕,有優良的防震性能。
井乾式結構
雲南南華井乾式結構民居。
一種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結構。這種結構以圓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層層疊置,在轉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圍欄,再在左右兩側壁上立矮柱承脊檁構成房屋。
中國商代墓槨中已應用井乾式結構,漢墓仍有應用。目前所見最早的井乾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獻都屬漢代。在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器中就有雙坡頂的井乾式房屋。《淮南子》中有"延樓棧道,雞棲井干"的記載。
井乾式結構需用大量木材,在絕對尺度和開設門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構架和穿斗式構架。中國目前只在東北林區、西南山區尚有個別使用這種結構建造的房屋。雲南南華井乾式結構民居是井乾式結構房屋的實例。它有平房和二層樓,平面都是長方形,面闊兩間,上覆懸山屋頂。屋頂做法是左右側壁頂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檁,椽子搭在脊檁和前後檐牆頂的井干木上,房屋進深只有二椽。


同時,個人建議你看看梁思成先生的《拙匠隨筆》和庄裕光先生的《古建春秋》,裡面分章節介紹了中國古建築。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㈢ 廣亮門的與如意門

在豐富悠久的北京歷史文化中,胡同建築文化佔有重要地位;而城區里為數眾多的胡同中,四合院的門樓是最引人注目的建築。
今天,胡同里存在的四合院門樓多為清代所建,已有一二百年的歷史,在一些老胡同里也還保存著極少數的明代建築。這些年代悠久、造型精美、不同風格的門樓,包括其門頭、戧檐、門簪、門墩、門鈸……的裝飾藝術,有著極高的研究、考證、欣賞價值。京城的宅門可分為三類:屋宇門、牆垣門、西洋門。這里只介紹為數較多的廣亮大門和如意門。官宦之家的門樓是廣亮大門。如四合院在胡同北邊,門樓要建在院落的東南角,所謂坐北朝南。大門的進深一分為二,門里門外各形成半間房的開間,從外面看有寬闊的門洞。門洞的前檐下左右對稱裝飾木製雀替與三幅雲,這是官品的象徵。里邊的木製大門,門框上配木製門簪二個或四個,左右檻框下配石制抱鼓石一對,其石質好,造型高大、雕工精細。為什麼叫廣亮大門呢;《說文解字》中解釋「廣」字為「殿之大屋也。」「亮」字為「亮,同諒、同信也。」
廣亮大門門樓兩側砌八字粉牆,臨街地面設置上下馬石一對,其倒座牆上配有石雕洞的拴馬樁。目前,在東城區的黑芝麻胡同或西城區的正覺胡同里還能見到保留著上下馬石或拴馬樁的老門樓。
在眾多的胡同中,保存完好,為數最多的是如意門門樓。其建築造型獨具特色。門樓闊為一大間,大門設在外檐柱間,門框兩側砌磚牆。門楣與兩側磚角交接處砌成如意狀的磚飾,人們稱其為「如意門」。門樓砌工考究,門頭欄板和戧檐均有磚雕圖案。門簪上配木雕花卉圖案。門頭上的磚雕圖案有著濃郁的北京民俗文化特色。以蝙蝠、喜鵲、仙鶴、盤長、如意等分別組成畫面,各有其寓意。還有雕刻多寶閣或「竹林七賢」故事的;是胡同文化史與民俗史的寫照。木門上的門聯,內容多為修、齊、治、平,或宅主人自撰,在書法上涉及行、楷、隸、篆,可謂豐富多彩

㈣ 天安門詳細資料

天安門是明清皇城的正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以示皇帝「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最初的承天門是一座三層樓式的木牌坊。天順元年(1457年)間,牌樓毀於雷火,時至八年後的成化元年(1465年)才得以重建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門樓。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承天門再次為戰火所毀。至清順治八年(1651年),才依皇帝旨意在原址上進行大規模重建,並更名「天安門」(滿語:abkai elhe obure ka),象徵皇帝「受命於天,安邦治國」。此後的康熙年間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造就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宏偉外觀。解放後,天安門在相關部門的關心下,於1952,1970年又進行了兩次整修,基本保持順治年間原貌,只是比原來高了83厘米。
天安門坐北朝南,原通高33.7米,1970年重修後增高至34.7米。天安門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建築的底部為漢白玉精雕的須彌座,高1.59米。城台建於底座之上,面積4800平米。城台的兩側有登城馬道,台上建城樓。
天安門城樓布取「九五」之數,面闊九間(57.14米),進深五間(20.97米),諭示皇帝的「九五之尊」。城樓重檐歇山式頂。屋頂的正脊與垂脊上裝飾著螭吻、仙人、走獸。在兩層正檐之間用滑輪固定著一枚國徽,直徑1.7米,與北京中軸線嚴密重合。屋檐下懸掛17盞大紅宮燈,其中主燈重達450公斤,輔燈也各重350公斤。整座屋頂由60根大紅木柱支撐,每根柱的直徑約2米。城樓的正背面均排列有36扇菱花門窗,天花、斗拱和梁枋上都繪制了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彩畫。樓體的四周迴廊環繞,廊深3米左右。城摟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桿、欄板,雕刻著蓮花寶瓶圖案。城樓內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紅漆巨柱排列整齊。地面鋪的全是金磚,面積約2000平方米。下層是高13米的朱紅色城台,四周環繞琉璃瓦封頂的矮牆,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城台的總面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明清兩代,平時只有皇帝可以進出。城樓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飛架7座漢白玉雕欄石橋,中間一座最寬闊的稱「御路橋」,專為皇帝而設,而皇後大婚的時候,以及科舉的前三甲也可以破例從這里通行一次,以示身份尊貴和皇恩浩盪。到如今,每日升降旗儀仗隊由此橋進出,凸現出了國旗的莊重和人民當家作主;御路橋兩旁有皇親國戚過往的「王公橋」;王公橋左右的「品級橋」是供三品以上的官員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員和兵弁、夫役只能走最邊遠的「公生橋」。公生橋架在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中山公園)門前。5座內金水橋除有類似嚴格的等級規定外,還表示「萬方來朝」之意。
天安門城樓前後共有4隻華表,建於永樂年間。華表的形狀大家都相當的熟悉,現今的華表是由漢白玉雕刻而成的,而在很久很久以前,據說,是從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產生了木製華表,人們用它來標識道路。現在想來,在那個原始的時候,不像現在有這么多的建築,可能大多數地區都是原始的狀態,少有人居住,人們用華表來作為標志,避免迷路,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還有後來產生的郵亭,傳舍也用這個標識。最初的時候,稱之為「桓木」或者「表木」,後來漸漸地被大家讀成了「華表」。人們在這根木柱上刻寫意見,供氏族首領參考。而到近代以後,華表取之石材,雕刻精美已經不再允許人們隨意寫畫,但是依舊有提醒君主勤政愛民的作用。
天安門城門上原本是掛著「天安門」牌匾,民國期間(1949年前)曾掛上蔣介石畫像,1949年以後改掛巨大的毛澤東畫像。畫像繪制在一整塊玻璃鋼板上,每年國慶節前都要更換。畫像的兩側鑲嵌有巨型標語「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 自1987年11月開始,天安門正式對中外遊客開放。整座天安門城樓富麗堂皇,雄偉壯觀,歷經百年浮浮沉沉,卻依舊雄渾,彷彿歷史的吶喊,那樣的深邃,那樣的震撼。這是中華精魂所在, 讓我們永遠為之自豪。

公交路線:公交車1、4、52路,天安門站或乘1線地鐵到天安門東站下車

景點等級:5A

景點電話:010-63095745

具體位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市區中心

門票:成人:15元/人;學生:5元/人,70歲以上老年人:5元/人,現役軍人免費。

開放時間:9:00-17:00 (16:30停止售票)

注意事項:等城樓參觀時,不能帶包、飲料和危險品,稍大的包需在存包處寄存,城樓大廳內禁止照相。

樂你游 出行旅遊第一站為您提供幫助!

㈤ 平遙古城住宿有什麼地方推薦

平遙古城住宿推薦平遙古城祁公館、麗楓酒店(平遙古城店)、平遙古城居舍1370民俗客棧這幾家。

1、平遙古城居舍1370民俗客棧

酒店房間寬敞明亮,薰衣草的芳香時刻伴隨您左右,讓住宿者時刻感受寧靜悠閑的舒適體驗;智能窗簾躺在床上就可以按動開關按鈕,調節需要的光線;獨有的音樂覆蓋系統,讓海浪、風聲、蟲鳴、溪流四種自然之音,進入恬靜夢鄉,除了自然之音,還可以選擇藍牙音響、洗澡音樂,想聽就聽,隨心所欲。

㈥ 誰是真正的「前門樓子」

你知道真正的「前門樓子」嗎?提出這個問題,我相信有不少人認為我可能瘋了。

畢竟,提起前門,別說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就是沒來過北京的外地人也從不陌生。幾十年的「大前門」香煙風靡全國,煙盒與煙紙上都標畫著前門的圖案;而且作為北京皇城中軸線的最南端,前門的地標性意義影響深遠,以至於在開國大典前夕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中,前門就曾出現在伍佰元幣值的紙鈔上,一直使用了6年,到1955年才正式停用。

然而,煙盒上的大前門和伍佰元紙幣上的大前門,怎麼會是兩種圖案呢?

奇怪吧。這種混淆一直在困惑著我們,乃至我們的父輩。

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前門呢?

其實,前門就是老北京內城城門中的正陽門,因地處內城最南端,而古代又將南北按傳統風水認知分為「陽」和「陰」,所以這座北京內城正南端的城門,就被稱為正陽門。又因其地位紫禁城的正前方,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給它起了個朗朗上口的俗稱——前門,並一直沿用至今。

嚴格的說,真正的前門是伍佰元紙幣上的正陽門。「大前門」煙標的圖案僅是正陽門的瓮城箭樓而已。但是,普通百姓對俗稱的耳口相傳(最主要的因素)和「大前門」香煙的風靡全國,讓真正的前門樓子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瓮城箭樓成為人們心目中「前門」的真正形象。

不信嗎?那你可以問問你身邊的人,就拿著正陽門城樓和瓮城箭樓兩張圖片,十個人中有多一半會選擇箭樓。

然而,從古代建築規制的角度來看這兩座建築,很明顯,無論從等級、規格和規模來說,正陽門城樓都遠遠高於箭樓。正陽門城樓通高40.36米,通寬41米,進深21米,面闊七間,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朱紅樑柱上飾金花彩雲,為三重檐垂樓閣建築;箭樓通高38米,通寬62米,進深32米,西闊七間,東、南、西三面各闢四層箭窗共94孔,後出抱廈五間、設三門,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為重檐堡壘式建築,城台設券門,與城門相對。

一個是三重檐的歇山頂的樓閣建築,一個是重檐歇山頂的磚砌堡壘建築,在以木結構為建築核心的古老中國,單憑磚木的區分,就能看出兩座建築的等級差異。而且,一個是三檐,一個是重檐,箭樓就這樣又被比下了一頭。如果從功能上區分,磚砌的箭樓與曾經的瓮城連為一體,主要用於御敵;正陽門城樓,是內城南端主城門,專走龍車鳳輦,直通太和殿。一「拒」一「迎」,更能看出兩座建築(其實准確的說是一個建築體的兩個部分)的規格大不相同。

前幾年有部電視劇,片名叫《前門樓子九丈九》。劇情不錯,但片名又是一個坑爹的誤導。按照度量換算,九丈九相當於33米,這比箭樓高度少了5米,和箭樓進深長度相當。可見這個「前門」是指的箭樓。連「文化人」都混淆了,更何況普通百姓對「前門樓子」的認識呢。

這種混淆從明中期一直延續至今,以至於從清中期開始,人們將大柵欄和珠市口一代通通劃進了「前門」的范圍。前門,從一個建築稱謂,外延成一個商業圈子。

人們都知道,在這個古今繁華了近三五百年的前門地區,成就了大批的「老字型大小」,從綢布、葯品,到鞋帽、餐飲、戲樓,等等等等。以至於在今天,在前門地區,商鋪仍舊鱗次櫛比,每天迎接著南來北往數以萬計的遊人。

然而,真正的前門卻不見了,瓮城城牆拆了,一個建築體就這樣在「時代的發展」中被活生生地一分為二。問題來了,到底誰才能代表前門呢?

㈦ 門樓放哪些東西旺財 門樓放什麼旺財

1、葫蘆。想要旺家,大門上非常適合掛葫蘆,這樣能夠將財運全部都聚集起來。家庭成員可以不斷增強賺錢的能力,學生黨可以拿到豐厚的獎金,上班族能夠獲取可觀的工資收入。葫蘆從外形上來看的話,口小腹大,可以吞納很多東西,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能夠全部吸取到腹中。一些人家的大門,尤其是農村地區,大門肯定免不了要遭受風吹日曬。因此在購買葫蘆的時候,務必要選擇好的材質,至於木製類的就不太合適,時間長了之後,容易被侵襲腐爛。葫蘆體積不能太大了,要以小巧為主,否則掛在大門上會顯得特別不協調、不好看,看起來極為突兀,容易影響家居的整體美感。
2、貔貅。如果想要旺家的話,那麼大門上非常適合掛貔貅,這樣可以起到鎮宅保平安的強大作用。具體來說,就是家裡不會有邪祟之物進入,家裡的氣場和運勢,會變得特別平衡與穩定。至於生活在這個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自然也能夠感受到很多幸福與美好的瞬間,日子會越過越紅火。貔貅還有一個特別強大的功效,那就是催旺金錢運勢。在其助力下,家裡的經濟狀況會變得越來越好,全家人都能夠享受到優渥的物質生活條件。除了掛貔貅,也可以掛五帝錢,後者由古代帝王發行製造,具有帝王的威嚴,邪祟之物壓根就不敢靠近。而且這些貨幣在古代,都是正常流通的,所以它也代表著財富,寓意著全家人能夠賺到更多的大錢,享受到更多的幸福與快樂。
3、鈴鐺。鈴鐺是風水學中,非常重要的物品,它不但可以招攬到好的運勢與氣場,而且還能夠招風。將其掛在大門上之後,家裡的氣流流通得會更加順暢,家人可以擁有成功的事業、豐厚的錢財、甜蜜的感情,以及強健的體魄。鈴鐺能夠發出聲音,尤其在大風的吹動下,它們能夠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也能夠讓家人感受到活力。除了大門上可以掛東西,大門口也可以放置一些擺件。麒麟擺件可以帶來好運,還能夠助力家族中出現大人物,它將一直守衛著全家人的安全、健康,以及幸福。石獅子擺件可以帶來威嚴,基本上小偷,或者是其他心懷鬼胎的人,都會被震懾到,不敢輕易下手。水晶擺件能

㈧ 巴黎凱旋門簡介!

凱旋門(Triumphal Arch)是歐洲紀念戰爭勝利的一種建築。始建於古羅馬時期,當時統治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績。後為歐洲其他國家所效仿。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廣場上。用石塊砌築,形似門樓,有一個或三個拱券門洞,上刻宣揚統治者戰績的浮雕。法國巴黎的星形廣場凱旋門,又稱戴高樂廣場凱旋門,始建於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政權的鼎盛時期的1806年。這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為巴黎四大代表建築之一,是法國政府重點保護的名勝古跡。
凱旋門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戴高樂廣場中央,是拿破崙為紀念他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大敗奧俄聯軍的功績,於1806年2月下令興建的,1836年建成。它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高50米,寬45米。厚約22米。門牆上的石雕描繪的是拿破崙在1792-1815年的戰爭歷史,拱門右邊是路德所雕的《馬賽曲》。每年7月14日法國國慶,都會在凱旋門舉行盛大隆重的國慶獻禮,引得成千上萬的遊客到此觀賞。凱旋門內的無名戰士墓,埋葬了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無名法國士兵。1921年至今,紀念火焰和鮮花從未中斷過。巴黎凱旋門(The Arc de Triomphe),

位於巴黎戴高樂星形廣場的中央,又稱星形廣場凱旋門,為巴黎四大代表建築之一(埃菲爾鐵塔,星形廣場凱旋門,盧浮宮和盧浮宮博物館,巴黎聖母院)。面對香榭麗舍大街,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1769---1821)為紀念奧斯特利茨戰爭的勝利而建立,1806年8月15日奠基,1836年7月29日落成。它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設計師是沙勒格蘭CHALGRIN。星形廣場凱旋門全部由石材建成,高48.8米,寬44.5米,厚22米,中心拱門寬14.6米。四面各有一門,門上有許多精美的雕像,門內刻有跟隨拿破崙·波拿巴遠征的286名將軍的名字,門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間的法國戰事史。外牆上刻有取材於1792~1815年間法國戰史的巨幅雕像。所有雕像各具特色,同門楣上花飾浮雕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儼然是一件精美動人的藝術品。正面有四幅浮雕——《馬賽曲》、《勝利》、《抵抗》、《和平》。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刻在右側(面向田園大街)石柱上的「1792年志願軍出發遠征」,即著名的《馬賽曲》的浮雕,是世界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不朽藝術傑作。凱旋門建成後,到19世紀中期,又在其周圍修建了圓形廣場以及12條放射狀道路。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1920年11月,在凱旋門的下方建造了一座無名烈士墓。墓是平的,裡面埋葬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士,他代表著在大戰中死難的150萬法國官兵。在停戰紀念日等重大節日,法國總統在此為陣亡的法國烈士敬獻鮮花、默哀悼念。每年7月14日法國國慶節的閱兵隊伍都是從這里開始的。凱旋門內設有電梯,可直達50米高的拱門。人們亦可沿著273級螺旋形石梯拾級而上。上去後可以看到一座小型的歷史博物館。館內陳列著許多有關凱旋門建築史的圖片和歷史文件,以及介紹法國歷史上偉大人物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和558位隨拿破崙征戰的將軍的名字。另外設有兩間配有英法兩種語言解說的電影放映室,專門放映一些反映巴黎歷史變遷的資料片。廣場的周圍有12條放射形林蔭大道,廣場上幾乎總是車水馬龍,遊人可以登上凱旋門欣賞巴黎的美麗景色。
巴黎12條大街都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放射,氣勢磅礴,為歐洲大城市的設計典範。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門高36.6米,寬14.6米。在凱旋門兩面門墩的牆面上,有4組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出征」、「勝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還高達[2]五六米。凱旋門的四周都有門,門內刻有跟隨拿破崙遠征的386名將軍和96場勝戰的名字,門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間的法國戰事史。凱旋門的拱門上可以乘電梯或登石梯上去,石梯共273級,上去後第一站有一個小型的歷史博物館,裡面陳列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和法國的各種勛章、獎章。另外,還有兩間配有法語解

說的電影放映室,專門放映一些反映巴黎歷史變遷的資料片。再往上走,就到了凱旋門的頂部平台,從這里可以鳥瞰巴黎名勝。凱旋門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無名烈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著紅色的墓誌:「這里安息的是為國犧牲的法國軍人。」據說,墓中長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士,他代表著在大戰中死難的150萬法國官兵。墓前有一長明燈,每天晚上,這里都會點起不滅的火焰。每逢節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長的法國國旗從拱門頂端直垂下來,在無名烈士墓上空招展飄揚。卡魯塞爾凱旋門是為了慶祝1805年拿破崙·波拿巴的一系列戰爭勝利而在1806至1808年由皮埃爾·弗朗索瓦·封丹那和沙爾勒·拜爾西耶設計、建造的。可以說它是對羅馬的塞蒂米奧·塞韋羅凱旋門的模仿,包括仿造了塞韋羅凱旋門的紀念性建築結構及其上面的雕塑飾物。紅色和白色的大理石圓柱之間是三個圓拱門。拱門的上方布滿了紀念拿破崙皇帝戰績的淺浮雕。凱旋門頂端擺放了四匹鍍金的奔馬。這些馬是根據拿破崙命令從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移來的,原物於1815年歸還給了義大利,現在上面是換上去的復製品,同時還添了一輛馬車和和平女神像。

在莫斯科城西的繁忙大街中央,有一座造型和巴黎凱旋門幾乎一模一樣的凱旋門,只是形體略微小些。讓人詫異的是,這兩座凱旋門都是為了紀念同一次戰爭而建。是為紀念俄軍打敗拿破崙這也許是絕無僅有的史例。 說起莫斯科的這座凱旋門,還有一段故事。1812年,拿破崙率領64萬大軍攻進了莫斯科,並放火燒毀城池,他認為他勝利了。而莫斯科軍民在拿破倫抵達前實施了堅壁清野,讓拿破崙大軍欣欣而來,無功而退,並在拿破崙撤離途中頻頻予以狙擊,加之天寒地凍,糧草不繼,讓拿破崙吃盡了苦頭,導致傷亡慘重。莫斯科人當然也勝利了。這是當事人對歷史常有的立場。 1814年,為慶祝戰勝拿破崙和俄軍將士從西歐遠征歸來,莫斯科人在特維爾關卡建立了一個木製凱旋門。不過在12年後的1826年,該凱旋門就因木頭腐朽而倒塌。經過商議,決定用石頭原料重新建一個新的凱旋門。幾經周折,才於1829年8月17日正式動工,於1834年9月20日建成。1936年蘇維埃政府決定規劃白俄羅斯車站附近的廣場,於是將凱旋門等其他建築推到。大量的凱旋門雕刻裝飾品被保存到了舒塞夫建築博物館中。1966年,莫斯科勞動代表大會決定在新的地址上重建凱旋門。1968年11月6日,新的凱旋門在新的地址上再次被建立起來。從1814年的木製凱旋門,到1968年新的莫斯科凱旋門在勝利廣場東面落成,已經過去了整整154年。 [1]

[1]
這座凱旋門高28米,,是按照古羅馬康斯坦丁凱旋門樣式建造。門的基座上共豎立著6組12根圓柱。圓柱用生鐵鑄成,高12米、重16噸。圓柱之間站立著手持盾牌和長矛的勇士,勇士頭頂的牆壁上是反映俄軍同法軍作戰的浮雕。凱旋門頂部安放著6匹背生雙翅馬拉著的凱旋車,車里坐著勝利女神,她的右手高擎著月桂花環,面向城市入口處。其下武士,手執利劍,或月桂花環和橄欖枝,象徵勝利和平。門柱之間,四尊俄軍士兵,身披盔甲,手執盾槍,手指上刻著「驅逐法蘭西,解放莫斯科」,門楣上飾有抗擊拿破崙軍隊的44個俄羅斯城市的城標。整個凱旋門用白石貼面,在黑色圓柱的映襯下格外醒目。 凱旋門巍峨壯觀,記載著歷史的輝煌。它聳立在馬路中央,默默地守護著莫斯科的門戶,目睹了一百七十多年的滄桑變遷。 值得一提的是,前蘇聯高官大多居住在這條街上。離凱旋門幾十米處,就是俯首山頂上的勝利廣場,那是為紀念另一次抗擊侵略的戰爭而建的。廣場面積宏大,更有200來個水柱狀噴泉沖天噴涌,蔚為壯觀。1995年建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紀念館就坐落在廣場的另一端。
凱旋門是羅馬帝王為炫耀其侵略戰爭勝利而創造出的紀念性建築物。羅馬共和時期的凱旋門建立不多,到了帝國時期,幾乎每一次重大戰役的勝利都要建立凱旋門。後為歐洲其他國家所沿用。凱旋門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廣場上。用石塊砌築,形似門樓,有一個或三個拱券門洞,上刻宣揚統治者戰績的浮雕。提圖斯凱旋門是帝國前期提圖斯皇帝為紀念他鎮壓猶太人的勝利而建立的。是現在羅馬城中保留下來的最典型的三座凱旋門之一。
提圖斯,教會中文作提多王,41年(一說為39年)12月30日—81年9月13日。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的第二

君士坦丁凱旋門
任皇帝,79年—81年在位。提圖斯以主將的身份,在公元70年攻破耶路撒冷,大體上終結了猶太戰役。在他短暫兩年的執政期間,羅馬卻發生了三件嚴重災害︰79年的維蘇威火山爆發、80年的羅馬大火與瘟疫。他是一個在當時普遍受到人民愛戴的皇帝。在瑪利亞·特蕾西亞大街的南端,矗立著一座氣勢磅礴的羅馬式凱旋門。這是瑪利亞·特蕾西亞女皇於

1765年為慶賀其兒子里奧波特和西班牙公主瑪利亞·露朵維卡的婚禮而建造。這位王子後來加冕成為里奧波特二世皇帝。凱旋門上的兩塊大理石浮雕修築於1774年,記述了哈布斯堡皇朝的婚喪大事。南端的浮雕記述的是王儲里奧波特歡慶的婚禮,而北端浮雕上陳列的卻是悲哀的葬禮,瑪利亞·特蕾西亞女皇的丈夫弗蘭茨正是在這場婚禮上暴卒而死。塞維魯凱旋門(Arch of Septimius Severus)是古羅馬廣場上現存的三座凱旋門之一,它位於古羅馬廣場西北端,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築,建於公元203年。該凱旋門是為了紀念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皇帝(emperor Septimius Severus)和他的兩個兒子卡拉卡拉(Caracalla)和塞普提米烏斯·蓋塔(Geta)在194或195年和197-199年兩次戰勝波斯。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皇帝是古羅馬歷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在考門達斯皇帝(emperor Commos)混亂的統治之後使得羅馬帝國重新恢復了穩定局面。塞維魯凱旋門高23米,寬25米,有3個拱道。最中間的拱道高12米,剩下兩個都高7.8米。最初在兩個樓梯平台之間的一段樓梯連接著中間的拱門。公元4世紀時被一條路所取代。靠近卡匹托爾山腳(Capitoline Hill)的塞維魯凱旋門,兩個樓梯平台之間的一段樓梯連接著中間的拱門當時只有位於安科納(Ancona)的圖拉真凱旋門(Arch of Trajan)擁有相同的結構。由於到公元4世紀時,自然腐蝕造成的影響比較大,所以將這里改成了一條道路。在中世紀時期,再三發生洪水將更多的沉積物沖刷到了這里,使得當時很多浮雕都被沖刷掉,直到1742年才再次補畫上去,不過目前只有拱門的上半部門可以看得出來。這座凱旋門之所以能夠保持的比較完好主要依賴於當時與一座基地教堂結構相組合。當教堂被重建於別處時,凱旋門仍然保留著教會的性質,所以它能夠一直保留至今而沒有被其他建築所代替。羅馬最為知名的修建於315年的康斯坦丁凱旋門(Arch of Constantine)就受了塞維魯凱旋門很大的影響。所以說,塞維魯凱旋門的影響力還是相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