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欲說還休的出處
丑奴兒 . 書博山道中壁
作者: 南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當我還是少年的時候,全然不識什麼是愁滋味,只是一味愛爬上高樓,喜歡爬上更高層次的樓;而且還和一般文人墨客一樣,心中本無愁,卻每為了作些新詩新詞而強說愁。原詞是說少年時候的為賦新詞強說愁,事實上是全不識什麼叫做愁。後人卻恆用「少年不識愁滋味」來表示少年時候的無憂無慮;也有用來感嘆少年時候的年輕不懂事的。
「為賦新詞強說愁」,則被用來表示那種多愁善感,愛把自己想成很寂寞,很愛強說愁的無端愁悶情緒。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閑游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詞的上闕,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於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們知道,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復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後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系,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系起來,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闕,著重寫自己現在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這里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復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後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鳳凰台上憶吹簫
【宋】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一般寫離情,總是著重寫別時如何難舍難分,此詞則截取別前別後的兩個橫斷面。別前詞人神情慵怠,懶於梳妝,表達了害怕離別的心態。中間進行大幅度跳躍,過渡到別後。此時丈夫趙明誠遠去,詞人被重重煙霧所封鎖,天天倚樓凝望樓前流水,覺得流水也對她的離別表示同情和憐憫。
❷ 欲語還休還的讀音
欲語還休還的讀音:hái
一、還的讀音:huán,hái
二、漢字釋義:
[ huán ]
1. 回到原處或恢復原狀:~鄉。~俗。衣錦~鄉。返老~童。
2. 回報別人對自己的行動。~手。~擊。以眼~眼。以牙~牙。
3. 償付:歸~。償~。~本。原物奉~。
4. 古同「環」,環繞。
5. 姓。
[ hái ]
1. 依然,仍然:這本書~沒有看完。
2.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3. 再,又:鍛煉身體,~要注意休息。
4. 尚,勉強過得去:身體~好。
5. 尚且:他~搬不動,何況我呢?
三、漢字結構:半包圍結構
四、部首:辶
五、相關片語:
還射、還踵、還闕、還原、已還
(2)又有多少欲語還休圖片擴展閱讀:
一、漢字筆畫:
橫、撇、豎、點、點、橫折折撇、捺
二、詞語釋義:
1、還射[hái shè]
回身而射。
圍繞而射。
2、還踵[hái zhǒng]
旋踵;轉身。
3、還闕[hái quē]
回京;回朝。
歸附朝廷。
4、還原[huán yuán]
事物恢復到原來的狀況或形狀 。
用化學或電化學方法引起的以下的作用或過程:除去非金屬元素以產生金屬;從某物質除去氧;與氫化合或受氫作用;
用降低電負性部分的比例改變某種化合物;改變某種元素或離子從較高的氧化態至較低的氧化態;加一個或幾個電子到一個原子、離子或分子。
5、已還[yǐ hái]
以後;以來。
❸ 「欲說還休」的後一句是什麼
後一句是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一、出處
宋代李清照的《鳳凰台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二、原文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人未梳頭。任寶奩閑掩,日上簾鉤。生怕閑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即難留。念武陵春晚,雲鎖重樓,記取樓前綠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更數,幾段新愁。
三、釋義
鑄有狻猊提鈕的銅爐里,熏香已經冷透,紅色的錦被亂堆床頭,如同波浪一般,我也無心去收。早晨起來,懶洋洋不想梳頭。任憑華貴的梳妝匣落滿灰塵,任憑朝陽的日光照上簾鉤。我生怕想起離別的痛苦,有多少話要向他傾訴,可剛要說又不忍開口。
新近漸漸消瘦起來,不是因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為秋天的影響。算了罷,算了罷,這次他必須要走,即使唱上一萬遍《陽關》離別曲,也無法將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遠去,剩下我獨守空樓了,只有那樓前的流水,應顧念著我,映照著我整天注目凝眸。
就在凝眸遠眺的時候,從今而後,又平添一段日日盼歸的新愁。
(3)又有多少欲語還休圖片擴展閱讀
一、作品賞析
開頭一個對句「香冷金猊,被翻紅浪」,便給人冷漠凄清的感覺。金猊,指狻猊(獅子)形銅香爐。「被翻紅浪」,說的是錦被胡亂地攤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紋起伏,恍似捲起層層紅色的波浪。金爐香冷,反映了詞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錦被亂陳,是她無心折疊所致。
「起來慵自梳頭」,則全寫人物的情緒和神態。這三句工煉沉穩,在舒徐的音節中寄寓著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緒。到了「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則又微微振起,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詞人情緒流程中的波瀾。然而她內心深處的離愁還未顯露,給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嬌慵。慵者,懶也。
爐中香消煙冷,無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錦被亂陳,無心折疊,二慵也;髻鬟蓬鬆,無心梳理,三慵也;寶鏡塵滿,無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猶然未覺光陰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則其慵態已達極點。詞人為何大寫「慵」字,目的仍在寫愁。
這個「慵」字是「詞眼」,使讀者從人物的慵態中感到她內心深處有個愁在。
「生怕離懷別苦」,開始切題,可是緊接著,作者又一筆宕開,「多少事,欲說還休」,萬種愁情,一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盡情傾吐,可是話到嘴邊,又吞咽下去。詞情又多了一層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層。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從人生的廣義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每天喝酒賞花,有人是因離別,而自己卻是因為傷離惜別這種不足與旁人道的緣由。
從「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躍。詞人一下子從別前跳到別後,略去話別的纏綿和餞行的傷感,筆法極為精煉。離歌唱了千千遍,終是難留,惜別之情,躍然紙上。「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把雙方別後相思的感情作了極其精確的概括。武陵人,用劉晨、阮肇典故,借指心愛之人。
秦樓,一稱鳳樓、鳳台。相傳春秋時有個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築鳳台以居,一夕吹簫引鳳,夫婦乘鳳而去。李清照化此典,既寫她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也寫趙明誠對其妝樓的凝望,豐富而又深刻。同時後一個典故,還暗合調名,照應題意。
下片後半段用頂真格,使各句之間銜接緊湊,而語言節奏也相應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隨之增強,使詞中所寫的「離懷別苦」達到了高潮。「惟有樓前流水」句中的「樓前」,是銜接上句的「秦樓」,「凝眸處」是緊接上句的「凝眸」。
把它們連起來吟誦,便有一種自然的旋律推動吟誦的速度,而哀音促節便在不知不覺中搏動人們的心弦。古代寫倚樓懷人的不乏佳作,卻沒有如李清照寫得這樣痴情的。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遠了,人影消失在迷濛的霧靄之中,她一個人被留在「秦樓」,獃獃地倚樓凝望。
她那盼望的心情,無可與語;她那凝望的眼神,無人理解。唯有樓前流水,映出她終日倚樓的身影,印下她鍾情凝望的眼神。詞筆至此,主題似已完成了,而結尾三句又使情思盪漾無邊,留有不盡意味。
自從得知趙明誠出遊的消息,她就產生了「新愁」,此為一段;明誠走後,洞房空設,佳人獨坐,此又是「新愁」一段。從今而後,山高路遠,枉自凝眸,其愁將與日俱增,愈發無從排遣了。
二、作者創作風格
李清照工詩善文,更擅長詞。李清照詞,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錄。其詞流傳至今的,據今人所輯約有45首,另存疑10餘首。她的《漱玉詞》既男性亦為之驚嘆。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內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前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後期: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惆悵。
❹ 欲語還休是什麼意思
欲說還休的意思是想說卻說不出。原句出自於宋代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原文: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白話譯文: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4)又有多少欲語還休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創作時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游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賞析:
此詞表現了作者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個愁字,並以此為線索層層鋪展,感情真摯委婉,言淺而意深,將詞人大半生的經歷感受高度概括出來,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❺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什麼意思
意思是: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出處:《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原文: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棄疾【朝代】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譯文: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
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5)又有多少欲語還休圖片擴展閱讀: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
此詞通篇言愁,上片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情態,下片寫出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鬱,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之情。
全詞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構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回味無窮。
創作背景:
此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創作時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間。
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游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❻ 欲說還休是什麼意思
釋義:多用於詩詞語句中,表達難於啟齒的感情或者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想說卻又馬上停下沒有說。
讀音:yù shuō hái xiū
出處:南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譯文: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造句:任憑誰去問那地老天荒的誓言,謹瑟的心事,欲說還休的埋怨,停留鍵盤的手,欲挽流年嘆息。
(6)又有多少欲語還休圖片擴展閱讀:
近義詞:欲言又止
讀音:yù yán yòu zhǐ
釋義:意思是想說又停止不說,形容有難言的苦衷。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語甚凄楚,驚問之,欲言而止者再。」
譯文:她的講話十分凄涼悲愴,十分驚奇地問他,不斷地想說又停止不說。
造句:我含羞帶笑,你欲言又止;我情花豆蔻,你似水柔情;我依偎你肩,你手臂輕挽;我朱唇輕啟,你皓齒微現。這一刻把一生的幸福點燃,每次回憶都有幸福漫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