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木製蟬圖片大全多少錢一個
擴展閱讀
金礦石圖片多少錢 2025-09-02 04:17:48

木製蟬圖片大全多少錢一個

發布時間: 2025-09-02 02:20:55

Ⅰ 中國古代冷兵器大全

[戈]

十八般兵器
中國古代擊刺勾啄長兵器。其特點一般為在端首帶有橫向伸出的短刃,刃鋒向內,安有長柄,用以勾割或啄刺敵人。最早的戈由石刀、石斧、石鐮等原始工具發展為石戈、青銅戈等。戈的形制尺寸多樣,據《考工記》記載,戈的規格是:戈廣2寸,內長七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柄長6尺6寸。但實際上戈的尺寸並不一律。標準的戈,由戈頭、柄、銅尊三部分組成。
[矛]
一種帶有尖銳刃器的長直形刺殺兵器。世界上多數民族過去在野獵和戰爭中曾使用的刺殺武器或投擲武器。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最初的矛是削尖了的棍棒,後來的矛是在矛桿上裝上矛頭。全長1.5一5米。在石器時代使用石矛頭和骨矛頭,從青銅時代開始使用金屬矛頭。矛使用最廣泛的時間是在鐵器時代。羅馬步兵裝備矛頭重而長的投擲矛和長矛。中世紀時,騎兵和步兵使用矛。在古羅馬,矛是徒步軍人和乘騎軍人的一種通用武器,軍人通常將投擲矛放在鑄制的矛簡內攜帶。15一16世紀,俄國的矛主要使用鐵或上等鑄劍銅製作的帶棱矛頭。矛頭的頭部稱為矛尖,套在矛桿上的矛頭的管部,稱作矛盔。矛桿末端有金撬套箍。矛頭和矛盔相連的粳大部分製成球形。一種長桿輕便矛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槍刺的出現,而在騎兵中一直使用到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矛又名銷、鍍,後進化為槍。矛由矛劈、骸、柄、韋尊四部分組成。矛劈,就是矛頭帶刃的部分,中線起脊,有的兩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釜],路呈圓錐形。用來安插矛柄。柄為竹製或木製,長為2丈或2丈4尺。為了防止矛頭脫落,兩旁常有兩個環紐或留出兩個小孔,以便用繩索將矛頭綁牢在矛柄上,或用釘子釘牢。柄端有(原文缺字),用來插地。最初用尖形約石塊或骨角做矛頭,綁在竹木桿上,商周時期,矛頭改用青銅製造,分酋矛和夷矛兩種。戰國以後,改為鐵制。由於槍的出現和興起,矛的作用減弱,晉以後矛逐漸演變為槍。
[槍]

抗日大刀
古代一種刺擊長兵器。根據李簽《太白陰經》記載:兩軍對陣時,持槍刺敵;宿營結寨時,樹槍為營;涉渡河川時,縛槍為筏。槍的形制和矛相似,起初將竹竿、木削制尖頭,後又加銅或鐵判槍頭。晉代,槍頭改為短而尖的形式。唐和五代以至更後各時期,槍都成為軍隊的主要武器。唐代槍分漆槍、木槍、自桿槍、棒撲槍四種,漆槍短,是騎兵用的;木槍長,是步兵用的,其餘兩種為皇朝禁衛軍所用。宋朝的槍種類繁多,《武經總要》申記有搗馬突槍。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素木槍、鴉項槍、鍵槍、梭槍、褪槍、太寧筆槍、短刃槍、抓槍(兩種),藻黎槍、拐槍、拐突槍、拐刃槍等。明朝軍隊申,槍仍屜「白刃之首」,主要有舀角槍、箭形槍、龍刀槍等,還有手頭標槍。清代的長槍有嫉形槍、筆形槍、鉤形槍、矛形槍等。到清末,經戰爭的淘汰,種類繁多的長槍趨向於單一化,槍頭一般為扁形,圓底,筒外加數個銅箍,其外形接近矛頭。這種槍一直沿用到中國工農民主大革命時期。北方革命根據地叫做紅纓槍,南方革命人民則叫做梭鏢。
[戟]
古代一種戈、矛合一或矛、斧合一的長柄兵器。中國戳又稱饅、棘等,是戈與矛的合一體,這種形制是世界獨有的。中國柄前安置直刃,一側枝生橫刃,具有鉤、啄、刺、割四種功能,殺傷力強於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聯裝在木柄上。據《考工記》記載,西周時期的規格是:戳廣寸半,內長4寸半。胡長6寸,援長7寸半,刺長6寸,重1斤4兩,柄長1丈6寸。中國目前已發現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遺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體銅戳。普遍使用於商、周以至漢、晉各代。南北朝後逐漸被槍代替,變為儀仗兵器,唐代以後被淘汰。
[長刀]
古代安有長柄的大刀。一種砍殺兵器。創自後漢時期,有單面刃、雙面刃之分,各代形制、名稱各不相同。三國時稱偃月刀,晉代稱大刀,刃長3尺,柄長4尺,下有鐵糟。唐代稱陌刀,全長1丈,重15斤。它是從佩刀和短柄長刀發展起來的,是漢後各代的常備武器之一。
[朴刀]
中國古代刀名。其柄比大刀的短,雙手使用。《水游傳》第二回:"少華山上朱武、陳達、楊春……將了朴刀"。
[陌刀]
中國唐代一種長柄大刀。唐開元之間,"軍隊中初用陌刀"。據
《唐璃_李嗣業傳》載,唐代軍中有陌刀隊,並設有陌刀將。陌刀兩面有刃,通長l丈,重15斤。
[拍刀]
中國唐代一種長柄大刀。長約1丈。
[鉤]
鉤殺、捕獲敵人的白刃兵器。鉤有一刃或數刃,刃向內彎曲似鷹瓜。鉤的種類很多,性能和用途也各不相同。根據歷代兵書記載,大致可分為三類:飛鉤、短柄鉤,長柄鉤。
[長柄鉤]
一種安有長柄的鉤。從戈、鐮演變而來。柄很長。可達1丈5尺,主要用於攻守戰中。公元前11世紀的文王伐祟戰爭申,曾經使用長桿鉤來攻擊崇城。《詩經_大雅_皇點》朱熹注:"鉤援、鉤梯,所以鉤行上城"。鉤援鄭後世的長柄鉤。水戰中,使用長柄鉤或和多頭的撩鉤來割斷敵軍的船纜,蓬蓬。或搭鉤敵船,也可以用來撈取落水的敵人首級。步騎兵交戰時,步兵期長橇鉤鉤敵騎的下肢。
[鉤刀]
古代海戰中用於破壞敵艦設備的鉤割工具。其基本形制是一根很長的桿子上綴縛圈寵一把銳利的鉤形刀,接近敵艦時伸出鉤刀,鉤割敵艦桅惋的繩索,使其帆布落下從而失去風動力,戮便於接船作戰。凱撒在《高盧戰記》中曾記載,羅馬艦隊在海上與艦只比已方高大的高盧艦隊作戰時即使用鉤刀,割鉤高盧艦隊桅溯的繩索,使其處於被動處境。
[斧]
古代劈砍兵器。石斧在原始人類遺存中常有發現。以後發展為銅、鐵及鋼制斧。主要有長斧短斧兩類。是古代出現最早和最有效的兵器之一。有一種又被演變為禮器,象徵權力。
[長柄斧]
古代一種劈砍兵器。斧頭安柄。刃部加室,柄安其中。安裝方便,使用靈活,為唐代常備兵器之一。
投射兵器

[投矛器]
提高矛的投擲距離、打擊力量和准確性的拋射裝置。投矛器是一塊扁平的骨頭或木頭製成的小板(長30一150厘米),板上裝有矛桿托架和握把,握把上有指槽。投矛器出現在太古時期,在考古發掘時曾在上舊石器時代地層發現了投矛器(公元前1一1.2萬年)。澳洲土著民族下巴西的印第安人和其他一些民族都曾使用過投矛器。
[彈弓]
發射彈丸的弓。彈弓早於射箭的弓弩出現,原為打獵工具,後也用於作戰格鬥。明清兩代軍中,也有身懷彈弓做為暗器的。彈弓彈力較小,弓脂多用竹製,外裹牛筋,內襯牛角,強弓內襯鋼片,以增加彈力。弓弦絲制,也有用牛筋劈絲,混合人發、雜絲編成。強弓需四個力才能晚開。普通弓為兩個半力。強弓射出彈丸,著人即斃命。弓長約十八拳,如拳寬2寸,則弓長3.6尺。一般彈丸用粘土和膠團製成,曬至極干,即可使用,也有鋼鐵彈丸。
[飛去來器]
投擲兵器。它原是原始人的行獵工具。古代埃及人和其它一些國家中也把它作為兵器。它是有一定長度、角度和形狀(十字形,折角形等)的薄片或曲棒,拋出後飛速旋轉,利用空氣動力原理呈曲線擊向敵人,如擊不中目標可藉助自身的迴旋力飛回來。
[弓]
射箭用的器械。起源於原始社會,初將樹枝弩曲用繩索綳緊即成,以後在製作技術上不斷發展,選材、配料、製作程序和規格逐步充實,精良。但弓的基本動力原理和形制沒有改變,即由弓背,弓弦兩部分組成,射箭時拉引弓弦使弓背弩曲度加大,利用弓背曲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