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於古埃及各代法老的故事和傳說還有圖片
在代表愛情的二月 ,自尼羅河畔歸來,不由想起了編織在古代神話傳說、與法老群權勢起伏的埃及6000餘年歷史里,除了雄偉的金字塔、瑰麗引人的墓室、數不盡的石像雕塑及如珠串般傍著尼羅河東奪目撼人的神廟外,更留下了許多動人心扉、堅貞愛情與美麗戀人的故事。法老們除將自己立為人間的帝王,更自呼為神或神的後代,以取得人民的敬畏膜拜而鞏固王朝。在旅人耳聞目睹的世代相傳愛的故事裡,就常混入了人及神的變異與互通。
▋艾瑟詩救夫 感天動地
艾瑟詩(Isis)是古埃及主神奧塞雷(Osiris,奧王)心愛的皇後。奧王在父親去世後,接掌王位治理國政,卻被心懷不軌的王弟塞特(Seth)以盛宴誘飲。席間塞特展示一具裝飾精美華麗的棺木,揚言將此送給任何能適身卧入棺木的人,且請奧王為首試躺。奧王欣然踏入空棺,塞特即關鎖木蓋,棄於尼羅河中隨水流逝。
皇後知情後,淚流滿面,心急如焚。立時將自己變為一隻大鷹,環繞屬地內外,一遍又一遍夙夜不歇地尋找丈夫的下落。最終聽聞棺木被沖入一棵生長在腓尼基地帶的樹身中,而大樹已被砍下運往當地王子宮內做成了大殿的樑柱,同時也聽說王子幼子病重群醫束手。於是她將自己改妝為通靈人,進入宮內治好了小王子的病。王子夫婦感激贈金贈地,皆被艾瑟詩婉謝,但求大廳木柱一根,並告知原因,王子夫婦感動贈木。
為避人耳目,艾瑟詩將木柱暫藏於尼羅河岸的樹叢里,正准備救出心愛的皇夫時,不巧被出獵的塞特發現了。盛怒中,塞特將奧王身體分裂為14塊,再遍棄埃及的14州府。傷心的艾瑟詩不氣餒,再度變為大鷹,不屈不撓含淚振翅飛往各地尋找裂塊,但只能拾集到13塊拼湊成體。再塑以器官、纏以布帛,使其復生,奧王乃成為地府重生之神,這是埃及史上的第一個木乃伊。自此,在埃及人心中衍生為木乃伊,是為重生而准備。
艾瑟詩奮勇救夫的深情,對奧王重生的希望,都久遠地留存於人民心中,埃及人遂稱艾瑟詩為永遠的愛神。如今在街頭巷尾林立的紀念商店中,那雙手狀似展翅、左右平伸、或弧形上揚的美女或鷹頭狀的飾像,就是那為愛、為情、為家、為國的愛神Isis。
▋智慧的蒂 皇室寫歷史
在法老王傳世的42代中,第18位法老王阿曼赫托(Amemhotep III)三世,沒有承襲王室貴族通婚的成規,堅拒了有皇家血統的女子,娶了一見傾心、美麗聰慧的平民少女蒂 (Tiye)。
在3600年前,埃及女子一如中國古時的婦女,相夫教子常居深閨,不聞外界事務,更不為社會重視。而蒂以聰慧才智,溫文通達的人氣,成為法老王最佳、也是最誠信最依賴的左右手。國書上,蒂的名字常與法老王並列;活動時,蒂更與法老王並肩同行,為子民所敬仰。
在埃及傳統閉塞的社會民風里,蒂是有史來第一位獲得如此尊敬的皇後。難得的是因兩人彼此深愛,竟為埃及婦女掀開了一頁新的歷史。
▋美麗娜菲 法老王至愛
古埃及傳統中,法老王死後都被奉為天神,後妃不能為神,故帝後死不同穴,亦不為後妃蓋廟塑像。皇室婦女的安葬,不論是金字塔或墓室,面積必小於法老的三分之一,且多為群葬。偶爾,在神廟或墓室外,隨著法老像旁,會有高僅及膝的後像,以示法老上通天威、下引子民的權威形象。
2300餘年前,法老王雷姆斯二世(Ramses II)與清純秀美的娜菲太蕾青梅竹馬的羅曼史,膾炙人口,代代相傳。在雷姆斯登基前,兩人分別15與13歲時即已成婚。待登基後,法老為表示對娜後的至戀至誠,破例封她為神,且為她建了兩個紀念神廟,至今仍聳立於世人眼前,顯示法老對娜菲的深情。
在因築水庫而被整體提升著名的「Abu Simbel」雷姆斯二世所築的神廟近旁,另立有一精緻動人獻給哈特爾(Hather)女神的廟堂。廟內滿牆刻有奉獻詞句、圖像及以娜後頭像為女神的浮雕。廟外入口左右各塑有形體相等、法老與娜後的石像。兩座神廟面向尼羅河岸並肩而立,這是法老王雷姆斯以此表達對娜菲太蕾的至愛,奉為女神Hather。
娜後逝世後,法老為娜後所准備的墓室,內部寬宏華美;壁上浮刻花葉繁茂,以及連串的歷經重生升天為女神的圖形。墓內共有八室,各室相連的通道上、亦皆細繪著娜後往生的圖文。其佔地之廣、修築之美,更超越了一些法老王群的墓葬室。
至今這被人們贊不絕口的美麗皇後,還經常出現在婦女的飾物上;不論是掛墜、胸針,以及磁鐵裝飾等,都能見到那載有後冠的半身肖像,穿越千餘年的時光,展現雍容華貴、高雅端莊的笑容。
▋一代艷後 凄美又動人
埃及皇族紀錄里有七位克俐奧派屈女性,而被傳聞最廣、也最美麗的是第七位,她不僅是埃及史里少有的女統治者,也是埃及史里最後一位女皇。當時、女皇一心圖強,盼能脫離歷數千年來埃及被環鄰強國的頻繁入侵。在國力微弱的情況下,她以最簡易的方法結強保土。
首先、她以自己艷麗的容顏,結交當時羅馬帝國的強人西澤大帝(Julius Caesar),作為國力的保障,且為西澤生育一子,意欲培養為埃及的新帝。但西澤早亡,女皇又結交另一位羅馬將領馬克安東尼(Marc Antony),在最初懷有互相利用的企圖下,兩人卻很快成為彼此深戀的情人,在育有三個孩子後,更想同心同力統治羅馬與埃及兩國。
不幸,西澤孩子九歲時死於意外。而安東尼在與羅馬政敵反復爭戰時,接到克俐奧派屈過世的誤傳,情侶已逝,戰事不慎,乃心灰意冷自盡而亡。當安東尼死訊傳至克俐奧派屈耳中後,女皇凄絕心碎,且不欲被敵人所擄,乃以毒蛇纏身隨戀人而逝。
這段凄美的愛情,曾被好萊塢自1912至1999年,一再搬上銀幕七、八次之多。其中以風華正盛時的名星伊麗沙白泰勒的演出最為轟動;當鏡頭上女皇由毛毯中團團轉出、臨風玉立的迷人風釆,以及當女皇被毒蛇炙吻凄然結束生命的一剎間,都令人心扉動搖無可言喻。
而今,在尼羅河東的丹德蕾(Dendera)神廟前後牆上,仍可看到女王與亡子的浮雕。而一代艷後與馬克安東尼的戀情將永遠飄浮在尼羅河畔。
B. 誰有古埃及法老照片或資料
在網路圖片搜索中輸入法老的英文名字,大部分可以查到雕像。
埃及王表
早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100—前2686年)
第1王朝(約公元前3100—前2890年)
王 名 王 銜 統治年數
美尼(美尼斯) 納爾邁
(Meni,Menes) (Narmer)
伊提(阿托色斯) 阿哈
(Iti Athothis) (Aha)
伊提(阿托色斯) 哲爾 47
(Iti Athothis) (Djer)
伊特爾提 捷特
(Iterty) (Djet)
哈什提 登 55~60
(Khasty) (Den)
麥爾伯比阿(麥伊比斯) 阿涅斯吉布 7
(Merpebia,Miebis) (Anedjib)
伊里涅提捷爾 舍麥爾克赫提 8
(Irynetjer) (Semerkhet)
卡阿 卡阿 25
(Qaa) (Qaa)
第2王朝(約公元前2890—前2686年)
王 名 王 銜 統治年數
海特普 海特普塞海姆威
(Hetep) (Hetepsekhemwy)
努布涅菲爾 勒涅布
(Nubnefer) (Reneb)
勒涅特捷爾 尼涅特捷爾 45~47
(Nynetjer) (Ninetjer)
溫涅格 19
(Weneg)
舍涅德
(Sened)
伯裡布森 伯裡布森
(Peribsen) (Peribsen)
阿卡(?)
(Aka)
涅菲爾卡索卡爾(?) 8
(Neferkasokar)
(在王表中『空白』) 哈謝海姆 21(?)
(Khasekhem)
哈謝海姆威 哈謝海姆威 17
(Khasekhemwy) (Khasekhemwy)
古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686—前2181年)
第3王朝(約公元前2686—前2613年)
王 名 王 銜 統治年數
涅布卡 薩納赫特 19
(Nebka) (Sanakhte)
喬賽爾 涅特捷利赫特 19
(Djoser) (Netjerykhet)
喬賽爾·特提 舍赫門赫特 6
(Djoser Teti) (Sekhemkhet)
(在王表中『空白』) 哈巴 6
(Khaba)
胡尼 24
(Huni)
第4王朝(約公元前2613—前2498)
王 名 王 銜 統治年數
斯涅弗魯(斯涅佛魯) 涅布馬特 24
(Snefru,sneferu) (Nebmt)
胡夫(齊奧普斯) 麥吉杜 23
(Khufu,Cheops) (Medj)
勒吉德夫 克赫拍 8
(Redjedef) (Kheper)
哈夫拉(齊夫林) 烏塞勒艾布 25(?)
(Khafre,Chephren) (Useryeb)
門卡瑞(麥凱林努斯) 卡克赫 28(?)
(Menkaure,Mecerinus) (Kakhe)
舍普舍斯卡弗 舍普舍斯克赫 4
(Shepseskaf) (Shepseskhe)
(?) 德德弗普塔赫 2
(Dedefptah)
第5王朝(約公元前2498—前2345年)
王 名 王 銜 統治年數
烏塞爾卡弗 7
(Userkaf)
無 薩胡拉 14
(Sabre)
卡卡伊 涅菲里爾卡勒 10
(Kakai) (Neferirkare)
伊 吉(?) 舍普舍斯卡勒 7
(Izi) (Shepseskare)
拉涅弗勒弗 7(?)
(Raneferef)
伊尼 尼烏舍勒 1
(Iny) (Niuserre)
孟考霍爾 8
(Menkauhor)
伊卓吉 捷德卡勒 39
(Izozi) (Djedkare)
烏納斯 30
(Unas)
第6王朝(約公元前2345—前2181年)
王 名 王 銜 統治年數
特提
(Teti)
無 烏塞爾卡勒 1(?)
(Userkare)
培奧庇(培比一世) 麥利列 49
(Piopi、Pepy Ⅰ) (Meryre)
安提厄門扎耶弗 麥倫列 14
(Antyemzaef) (Merenre)
培奧庇(培比二世) 涅菲爾卡勒 94(?)
(Piopi、Pepy Ⅱ) (Neferkare)
麥倫列二世 1
(Merenre Ⅱ)
孟卡勒(?)·尼托刻利斯 2(?)
(Menkare(?)Nictocis)
第一中間期(第7~10王朝,約公元前2181—前2040年)
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040—前1786年)
第11王朝(約公元前2133—前1991年) 公元前
孟圖霍特普一世(Mentuhotepe Ⅰ) 2133—2188
年
伊利奧特弗一世(Inyotef Ⅰ)
伊利奧特弗二世(Inyotef Ⅱ) 2117—2069
年
伊利奧特弗三世(Inyotef Ⅲ) 2068—2061
年
孟圖霍特普二世(Mentuhotepe Ⅱ) 2060—2010
年
孟圖霍特普三世(Mentuhotepe Ill) 2009—1998
年
孟圖霍特普四世(Mentuhotepe Ⅳ) 1997—1991
年
第12王朝(約公元前1991—前1786年)
阿美涅姆赫特一世(阿美涅麥斯) 1991—1962
年
(Amenemhet Ⅰ,Ammenemes Ⅰ)
塞索斯特里斯一世(塞努塞爾特一世[塞努塞爾特·森沃斯特])(10)[i] 1971—
1928年
(Sesostris Ⅰ [Senusert Ⅰ,Senwosre Ⅰ])
阿美涅姆赫特二世(阿美涅麥斯二世)(2) 1929—1895
年
(Amenemhet Ⅱ [Ammenemes Ⅱ])
塞索斯特里斯二世(塞努塞爾特二世,森沃斯勒二世)(3) 1897—1878
年
(Sesostris Ⅱ [Senusert Ⅱ,Senwosre Ⅱ])
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塞努塞爾特三世,森沃斯勒三世) 1878—1843
年
(Sesostris Ⅲ [Senusert Ⅲ,Senwosre Ⅲ])
阿美涅姆赫特三世(阿美涅麥斯三世) 1842—1797
年
(Amenemhet Ⅲ [AmmenemesⅢ])
阿美涅姆赫特四世(阿美涅麥斯四世) 1796—1790
年
(Amenemhet Ⅳ [Ammenemes Ⅳ])
舍別克諾弗魯(Sebeknofru) 1789—1786
年
第二中間期(第13~17王朝,約公元前1786—前1567年)
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67—前1085年)
第18王朝(約公元前1567—前1320年)
雅赫摩斯Ⅰ(阿摩西斯)(Ahmose[Amosis]Ⅰ) 1570—1546
年
阿蒙霍特普一世(阿美諾菲斯一世) 1546—1526
年
(AmenhotⅠ [AmenophisⅠ])
圖特摩斯一世(圖特摩西斯一世) 1526—1512
年
(DhutmoseⅠ [TuthmosisⅠ])
圖特摩斯二世(圖特摩西斯二世) 1512—1504
年
(DhutmoseⅡ [TuthmosisⅡ])
哈特舍普蘇特(哈舍普索威) 1503—1482
年
(Hatshepsut [Hashepsowe])
圖特摩斯三世(圖特摩西斯三世)(21) 1504—1450
年
(Dhutmose Ⅲ [Tuthmosis Ⅲ])
阿蒙霍特普二世(阿美諾菲斯二世) 1450—1425
年
(AmenhotpeⅡ [AmenophisⅡ])
圖特摩斯四世(圖特摩西斯四世) 1425—1417
年
(Dhutmose Ⅳ [Tuthmosis Ⅳ])
阿蒙霍特普三世(阿美諾菲斯三世) 1417—1379
年
(Amenhotpe Ⅲ [Amenophis Ⅲ])
阿蒙霍特普四世(阿美諾菲斯四世)
(Amenhotpe Ⅳ [Amenophis Ⅳ]) 1379—1362
年
埃赫那吞(Akhenaten)
舍曼克赫卡勒(Smenkhkare) 1364—1361
年
圖坦卡蒙(圖坦哈吞) 1361—1352
年
(Tutanknamun [Tutankhaten])
阿埃(Ay) 1352—1348
年
霍連姆赫布(Haremhab) 1348—1320
年
第19王朝(約公元前1320—前1200年)
拉美酉斯一世(RamessesⅠ) 1320—1318
年
塞提一世(塞索斯一世)(SetiⅠ[SethosⅠ]) 1318—
1304年
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Ⅱ) 1304—1237
年
麥倫普塔赫一霍特菲馬艾(麥爾涅普塔赫) 1236—1223
年
(Merenptah-hotphimae [Merenptah])
阿門麥西斯(阿門麥斯) 1222—1217
年
(Amenmesses [Amenmesse])
塞提二世(塞索斯二世)(SetiⅡ[SethosⅡ]) 1216—
1210年
拉美斯·塞普塔赫(麥爾涅普塔赫) 1209—1200
年
(Ramesses Siptah [Merenptah])
第20王朝(約公元前1200—前1085年)
塞特納克赫特(Setnakhte) 1200—1198
年
拉美西斯三世(Ramesses Ⅲ) 1198—1166
年
拉美西斯四世(Ramesses Ⅳ) 1166—1160
年
拉美西斯五世(Ramesses Ⅴ) 1160—1156
年
拉美西斯六世(Ramesses Ⅵ) 1156—1148
年
拉美西斯七世(Ramesses Ⅶ) 1148—1147
年
拉美西斯八世(Ramesses Ⅷ) 1147—1140
年
拉美西斯九世(Ramesses Ⅸ) 1140—1121
年
拉美西斯十世(Ramesses Ⅹ) 1121—1113
年
拉美西斯十一世(Ramesses Ⅺ) 1113—1085
年
後王朝時期(約公元前1085一前332年)
第21王朝(約公元前1085一前945年)
斯門德斯(Smendes) 1085—1058
年
涅菲爾克赫勒斯(Neferkheres) 1058—1054
年
普蘇塞恩涅斯一世(PsusennesⅠ) 1054—1004
年
阿門涅墨坡(Amenemope) 1004—995年
奧索克霍爾(Osokhor) 995—989年
西阿墨恩(Siamon) 989—969年
普蘇塞恩涅斯二世(PsusennesⅡ) 969—945
年
第22王朝(約公元前945—前730年)
舍桑克一世(Sheshonk,sheshoq) 945—924
年
奧索爾科恩一世(OsorkonⅠ) 924—883年
塔克勞特一世(TakelotⅠ) 883—860
年
(TakelotⅠ[TakelothisⅠ])
奧索爾科恩二世(OsorkonⅡ) 860—833年
舍桑克二世(SheshonkⅡ) 837年
塔克勞特二世(TakelotⅡ)(5) 837—823
年
舍桑克三世(Sheshonk Ⅲ) 823—772年
帕米(Pami) 772—767年
舍桑克四世(Sheshonk Ⅳ) 767—730年
第23王朝(約公元前818—前715年)
皮狄巴斯特(Pedibast)約818—793年
奧索爾科恩三世(Osorkon Ⅲ)約777—749年
第24王朝(約公元前730—前715年)
特夫那 克赫特(Tefnakht)730—720年
博克霍里斯(Bocchoris)720—715年
第25王朝(約公元前730—前656年)
皮安克希(皮耶)(Piankhi [Piye])730—716年
沙巴卡(Shabaka)716—702年
沙巴塔卡(Shabataka)702—690年
塔哈爾卡(Taharka)690—664年
塔努塔莫恩(Tanutmon)664—656年
第26王朝(約公元前664—前525年)
普薩姆提克一世(PsamtikⅠ)664—610年
尼科(Necho)610—595年
普薩姆提克二世(PsamtikⅡ)595—589年
阿普列斯(Apries)589—570年
阿瑪西斯(Amasis)570—526年
普薩姆提克三世(Psamtik Ⅲ)526—525年
第27王朝(公元前525—前404年)
岡比西斯(Cambyses)525—522年
大流士一世(DariusⅠ)522—486年
薛西斯一世(XerxesⅠ)486—465年
阿塔薛西斯一世(ArtaxerxesⅠ)465—424年
大流士二世(DariusⅡ)424—404年
第28王朝(公元前404—前398年)
阿麥爾泰歐斯(阿門涅爾泰斯)404—398年
(Amyrtaios [Amenertais])
第29王朝(公元前398—前378年)
涅普赫里特斯一世(NepheritesⅠ)398—393年
莫烏提斯(Mouthis)393—391年
普薩姆莫提斯(普薩姆特)
(Psamou this [Psa mut])391—390年
哈考里斯(Hakoris)390—378年
涅普赫里特斯二世(NepheritesⅡ)378年
第30王朝(公元前378—前341年)
涅克塔涅波一世(NectaneboⅠ)378—360年
提奧斯(捷斯赫爾)(Teos [Djedher])361—359年
涅克塔涅波二世(NectaneboⅡ)359—341年
第31王朝(公元前341—前332年)
阿塔薛西斯三世(Artarxerxes Ⅲ)341—338年
阿爾希斯(Arses)338—336年
大流士三世(Darius Ⅲ)336—332年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23—前30年)
托勒密一世·索特[ii](PtolemyⅠSoter)323—282年
托勒密二世·菲拉德爾菲斯282—246年
(PtolemyⅡPhiladelphus)
托勒密三世·幼厄格特斯一世246—222年
(Ptolemy Ⅲ EuergetesⅠ)
托勒密四世·菲拉帕托爾222—205年
(Ptolemy Ⅳ Philopator)
托勒密五世·埃庇勞涅斯205—180年
(Ptolemy Ⅴ Epiphanes)
托勒密六世·菲洛麥托爾180—145年
(Ptolemy Ⅵ Philometer)
托勒密七世·涅奧斯·菲拉帕托爾145年
(Ptolemy Ⅶ Neos Philopator)
托勒密八世·幼厄格特斯(菲斯康)145—116年
(Ptolemy Ⅷ Euergetes [physcon])
克里奧帕特拉三世和托勒密九世·索特二世(拉提洛斯)116—107年
(Cleopatra Ⅲ and Ptolemy Ⅸ SoterⅡ [Lathyros])
克里奧帕特拉三世和托勒密十世·亞歷山大107—101年
(Cleopatra Ⅲ and Ptolemy Ⅹ Alexander)
托勒密十世·亞歷山大一世和克里奧帕特拉·柏倫尼斯101—88年
(Ptolemy Ⅹ AlexanderⅠand Cleopatra Berinice)
托勒密九世·索特二世(Ptolemy Ⅸ SoterⅡ)88—81年
克里奧帕特拉·柏倫尼斯和托勒密十一世·亞歷山大二世80年
(Cleopatra Berinice and Ptolemy Ⅺ Alexander Ⅱ)
托勒密十二世(奧勒特斯)80—58年
(Ptolemy Ⅻ [Auletes])
柏倫尼斯四世(Berinice Ⅳ)58—55年
托勒密十二世(奧勒特斯)55—51年
克里奧帕特拉七世和托勒密十三世51-47年
(Cleopatra Ⅶ and Ptolemy ⅩⅢ)
克里奧帕特拉七世和托勒密十四世47—44年
(Cleopatra Ⅶ and Ptolemy ⅩⅣ)
克里奧帕特拉七世和托勒密十五世(愷撒)44—30年
C. 埃及最著名的四大法老王。
胡夫(Khufu),全名胡尼胡夫,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希臘人稱他為奇阿普斯(Cheops)。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就是為他修建的胡夫大金字塔。
左塞爾 Zoser,根據不同的拼法或稱喬塞爾(Djoser),古埃及第三王朝的法老(按照某些考古學家的看法,他的在位時間是前2780年— 前2760年)。
哈夫拉(Khafre),埃及第四王朝的第四位法老,希臘人稱他為希夫倫,他繼承了胡夫的王位,在吉薩建立了世界上第二大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
圖坦卡蒙(前1341-前1323年)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原來的名字叫「圖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後改為圖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說明他的信仰從崇拜阿吞神向崇拜阿蒙神轉變,圖坦卡蒙9歲君臨天下,19歲暴亡,死因為一種家族遺傳病。圖坦卡蒙並不是古埃及歷史上功績最為卓著的法老,但他墓葬的發現則代表了埃及考古工作的頂峰,他也因此,成為最著名的法老之一。
D. 埃及四大法老有哪些
法老
開放分類: 歷史、世界、埃及、法老王
法老(希伯拉文:פרעה,希臘文:Φαραώ,埃及文轉寫:pr ʿ3)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稱。是埃及語的希伯來文音譯,其象形文字寫作,意為大房屋,在古王國時代(約前2686~前2181)僅指王宮,並不涉及國王本身。新王國第十八王朝圖特摩斯三世起,開始用於國王自身,並逐漸演變成對國王的一種尊稱。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後,成為國王的正式頭銜。習慣上把古埃及的國王通稱為法老。法老作為奴隸制專制君主,掌握全國的軍政、司法、宗教大權,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統治者。法老自稱是太陽神阿蒙-賴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將其當作神一樣來崇拜。
法老站在權力金字塔的頂端,是神的化身,具有絕對的權威。古埃及人對法老的崇拜近乎瘋狂,僅僅是法老的名字就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官員們以親吻法老的腳而感到自豪。
法老死後,其屍體被製成干屍,即「木乃伊」,放在金字塔內部的墓室中。金字塔即埃及法老的陵墓,它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金字塔大多建築於古埃及王國第三到第六朝統治時期(即公元前2800——前2300年)。埃及境內約有70多座金字塔,其中坐落在吉薩的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最為雄偉壯觀。塔高146.5米,繞一周約1公里,佔地52900平方米。塔身由2300000塊石塊砌成,平均每塊石頭重達2.5噸,其中最大的有15噸重。石塊之間無粘著物,全靠石身的重量緊緊地壓在一起。至今已歷時近5000年,塔基還十分牢固。胡夫金字塔的內部結構也相當復雜,恰似一個規模十分巨大的宮殿。
人們在圖坦卡蒙墓中發現了幾處圖坦卡蒙的詛咒銘文,有一處寫道:「誰擾亂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將張開翅膀降臨他的頭上。」還有一處寫著:「任何懷有不純之心進這墳墓的,我要像扼一隻鳥兒一樣扼住他的脖子。這個最年輕的法老的墓門被開啟的同時,神秘伴隨而來。先是卡特寵愛的金絲雀被一隻眼鏡蛇吞掉了。隨後,卡爾納馮伯爵死於由蚊子叮咬而傳染的不知名疾病。被叮咬的部位正是圖坦卡蒙臉上那塊傷疤的位置。而去年9月,埃及文物最高委員會主席哈瓦斯在圖坦卡蒙墓給木乃伊做CT檢查時,也出現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事情。據埃及《消息報》報道,當時帝王谷狂風大作,剛從美國買來的先進儀器竟無端失靈了一個半小時。報道說,哈瓦斯是不信「法老的詛咒」的,他還安慰工作人員說:「不要怕,不會是法老的詛咒。」這時,他的手機響了,是他妹妹打來的:「我丈夫突然去世了!」。民間相傳有埃及法老的詛咒,有待考證。
古埃及新王國第19王朝法老,塞提一世之子,統治埃及67年,是古埃及史上統治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法老,標志著埃及帝國的權力達到頂峰。坐在戰車上的他英姿颯爽,也寓意著他統治生涯的血雨腥風。拉姆西斯二世(RamessesII)是埃及最偉大的法老,他是個偉大的建築師,也是個了不起的勇士。在他統治埃及的66年間總計生了100個小孩。拉姆西斯二世總共有8個正式的妻子,還有將近100個妾。他死於公元前1212年,享年90歲。
拉姆西斯二世的小孩中有12個比他短命,當他終於肯讓出王位給他第13個兒子時,他已經是個糟老頭了。
1881年拉姆西斯二世木乃伊在帝王谷(Deir el Bahri)被發現混在40個木乃伊中。將近100年後人們將他的木乃伊運往巴黎治療時(因為被細菌感染),還特別給了他一本護照,護照的職業欄中填上:國王(已經死了)。
經X光檢查拉姆西斯二世的木乃伊,發現他的鼻子中塞滿了胡椒,推測是用來使他那漂亮的鷹勾鼻外型能夠好好維護保存。另外還發現了他有腰骨關節炎,心臟病,口顎間也有膿腫。
如果圖坦卡門(Tutankhamun)是最著名的法老,那他的岳父阿肯納頓(Akhenaten)就是最引人爭議的法老了。除了外表看起來像女生外,最讓埃及人覺得生氣的就是他推翻了常規的多神信仰而改尊崇一神信仰。
阿肯納頓的爸爸——阿曼霍特普三世(AmenhotepIII)是最喜歡吹牛的法老,他吹牛說曾在一次打獵游戲中一舉殺了56頭野牛。
拉姆西斯三世派人造了大船,然後經由陸地拖到紅海,最後由紅海出發航往索馬利亞,目的是去取一種供神用的樹脂香料。
西元前15世紀時的圖特摩斯三世(TuthmosisIII)應該是第一個穿耳洞的法老。他打獵技巧很不錯,曾唬爛說在一個小時里就殺了120頭大象跟120頭野牛,以及曾在一眨眼間就殺了7隻獅子。
圖特摩斯三世(TuthmosisIII)很討厭他的母後哈謝普蘇(Hatshepsut;哈謝普蘇是圖特摩斯一世之女,二世之妻;圖特摩斯三世則為二世後宮妃子所生),所以就到處破壞她的紀念性建築物,包括在她的方尖碑周圍築起高牆,並騙說這是為了保護後代子孫。
阿曼霍特普二世(AmenhotepII)是著名的大力士,他的弓強勁到沒有任何一個士兵能拉得開。曾有一次節慶他一連射了300箭,而且每一隻箭都深深穿透銅制的靶心。
阿曼霍特普三世(AmenhotepIII)大概是最自以為帥的法老了,他的自畫像比誰都多,另外還做了大約1000座的雕像,好讓人家知道他有多帥。
阿曼霍特普三世最著名的雕像就是位於路克索的那兩個曼農巨像(Colossi of Memnon)。他們都是用一整塊石英石刻成的,大約21公尺高,石頭是從400公里外的亞斯文採石場運來的。有個古老的傳說是其中一個曼尼巨像會在清晨跟黃昏時發出嗚嗚的哭咽聲,還曾經因此嚇到好幾個來參觀的羅馬皇帝。
自以為帥的阿曼霍特普三世娶到了一位伊拉克公主,這位公主嫁到埃及時,除了大批的嫁妝外,還帶了317位宮女一起來服侍她。阿曼霍特普三世為了取悅這位公主,還特地在15天內挖了一座1700公尺長的人工湖(位於現今路克索之卡納克神廟內)。
阿肯納頓(Akhenaten,也就是阿曼霍特普四世)推翻了常規的多神信仰而改尊崇一神信(阿頓神;Aton太陽神,外形為紅色日盤),還要人家叫他類似摩西的先驅者或耶穌的先驅者之類的稱號,讓埃及人氣的半死。
阿肯納頓外表及身體都很特殊,像女生,19世紀時有位古埃及歷史學者還宣稱阿肯納頓可能是女扮男裝的法老。
阿肯納頓的神廟和紀念館在他死後就遭到圖坦卡門以及唾棄他的人有系統的拆除,甚至將他的名字從碑文及其他歷史紀錄中一一抹去。
法老詛咒的科學理論:
類似的事還可以舉出很多,人們不禁要問:這些人究竟是怎麼死去的,法老的詛咒又是怎麼回 事呢?有人認為,古代埃及人可能使用病毒來對付盜墓者。1963年,開羅大學醫學教授伊澤廷塔誼 發表文章說,根據他為許多考古學家做的體驗,這些人均帶有一種能引起呼吸道發炎的病毒。他認為進入法老墓穴的人正是感染了這種病毒,引起肺炎而死的。 1983年,法國女醫生菲利浦提出了又一見解。她認為致命的不是病毒而是黴菌,由於法老陪葬物中有眾多食品,日久腐敗,在墓穴形成眾多的黴菌微塵。進入墓穴者不可避免地要吸入這種微塵,從而肺部感染,痛苦地死去。
E. 金字塔里的法老圖片
金字塔(Pyramids) 埃及金字塔介紹 埃及古代奴隸社會的方錐形帝王陵墓。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數量眾多,分布廣泛。開羅西南尼羅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帶最為集中。吉薩南郊8公里處利比亞沙漠中的3座尤為著名,稱吉薩金字塔。其中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最大,建於公元前二十七世紀,高146.5米相當於40層高的摩天大廈,底邊各長230米,由230萬塊重約2.5噸的大石塊疊成,佔地53,900平方米。塔內有走廊、階梯、廳室及各種貴重裝飾品。全部工程歷時30餘年。塔東南有巨大的獅身人面像。 金字塔的建造: 埃及胡夫金字塔最有名,是法老(古埃及的國王)的陵墓。法老為什麼要建造金字塔?巨大的金字塔是怎樣建成的?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 他用山上採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 --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層的,因此又稱作層級金字塔。這是一種高大的角錐體建築物,底座四方形,每個側面是文字三角形,樣子就像漢字的"金"字,所以我們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設計的塔式陵墓是埃及歷史上的第一座石質陵墓。 在最早的時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備將馬斯塔巴作為死後的永久性住所的。後來,大約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時候,埃及人產生了國王死後要成為神,他的靈魂要升天的觀念。在後來發現的《金字塔銘文》中有這樣的話: 「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就是這樣的天梯。 同時,角錐體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對太陽神的崇拜,因為古代埃及太陽神「啦」的標志是太陽光芒。金字塔象徵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太陽光芒。因為,當你站在通往基澤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線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陽光芒。 《金字塔銘文》中有這樣的話:「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猶如拉的眼睛一樣」。後來古代埃及人對方尖碑的崇拜也有這樣意義,因為方尖碑也表示太陽的光芒。 有人認為古埃及人不可能建造出金字塔,說金字塔也許是外星人造出來的,也許是更遠古的人類留下的,因為,金字塔的謎太多了! 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隸制國王的陵寢。這些統治者在歷史上稱之為「法老」。法老們不僅活著時統治人間,而且幻想死後成神,主宰陰界,因此,「法老」死後,便取出內臟,浸以防腐劑,填入香料,將屍體長久保存,稱作「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寢。現在,埃及境內保存至今的金字塔共 96 座,大部分位於尼羅河西岸可耕谷地以西的沙漠邊沿。 大型的金字塔一般建於古王國時期的三至六王朝(約公元前 2664~前 2180 年),在古埃及之都孟菲斯之北不遠的吉薩、塞加拉、拉蘇爾,梅杜姆以及阿布西爾等地都有大量的遺址。 由於金字塔是一種方錐形的建築物,古埃及文稱它為「庇里穆斯」,意思是「高」;而其底座呈四方形,愈上愈窄,直至塔頂,從四面看都像漢字的「金」字,所以中國歷來譯稱「金字塔」。 在眾多金字塔中,最為著名的是吉薩大金字塔,它位於開羅西南約 13公里的吉薩地區。這組金字塔共有 3 座,分別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胡夫(第二代法老)、卡夫勒(第四代法老)和孟考勒(第六代法老)所建。 胡夫金字塔,又稱齊阿普斯金字塔,興建於公元前 2760 年,是歷史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也是世界上的人造奇跡之一,被列為世界 7 大奇觀的首位。該塔原高 146.5 米,由於幾千年的風雨侵蝕,現高 138 米。原四周底邊各長230 米,現長 220 米。錐形建築的四個斜面正對東、南、西、北四方,傾角為 51 度 52 分。塔的四周原鋪設著一條長約 1 公里的石灰石道路,目前在塔的東、西兩側尚有遺跡可尋。整個金字塔建在一塊巨大的凸形岩石上,佔地約 5.29 萬平方米,體積約 260 萬立方米,是由約 230 萬塊石塊砌成。外層石塊約 11.5 萬塊,平均每塊重 2.5 噸,最大的一塊重約 16 噸,全部石塊總重量為 684.8 萬噸。其地理位置為東經 31°07′北緯 29°58′ 令人吃驚的是,這些石塊之間沒有任何粘著物,而是一塊石頭直接疊在另一塊石頭上,完全靠石頭自身的重量堆砌在一起的,表面接縫處嚴密精確,連一個薄刀片都插不進去。而塔的東南角與西北角的高度誤差也僅 1.27 厘米。這是當時徵召了 10 萬勞力、前後歷時 30 年才建成的。
F. 埃及有幾代法老
第一王朝:公元前3200年~2850年。從美尼斯到卡,共有八位法老。
第二王朝:公元前2850~2686年。從霍特普司克摩伊(Hotepseknemoui)到卡斯克摩,共有六位法老
古王國或孟斐斯帝國(公元前2686~2181年)
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2613年。從納特里克特—吉塞(Neteriknet-Djeser)到胡尼(Houni),共有五位國王。焦瑟統治時代是權力和勝利的開始,此時出現了以沙卡拉的階梯金字塔建築群為代表的恢宏壯觀的石頭建築。該建築群的設計師、作家兼學者的伊姆荷泰普成為史書上首批出現的偉人之一。這一時代是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君主製得以發展的時期,君主坐於孟斐斯,分派各省總督統治全國。
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2494年。從斯內夫盧(Snefrou)到斯克普斯卡夫(Skepseskaf),共有六或七位法老。從金字塔的雄偉程度來判斷,斯奈夫魯、胡夫和哈爾夫的統治時期為這個時代的頂峰。在達夏爾,梅頓和基薩修築的金字塔顯示出王朝的治國有方、經濟繁榮。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2345年。從烏斯卡夫(Ouser)到烏納斯(Ounas),共有九位法老。最著名的是薩胡蕾(Sahoure)和吉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Isesi)。
在第五王朝,「太陽崇拜意識」迅速發展,在沙卡拉的烏尼斯金字塔牆上刻著著名的金字塔銘文。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2181年。從泰蒂(Teti)一世到女王尼托克里斯(Nitocris),共七位國王包括佩比一世和活了上百歲的佩比(Pepi)二世。
雖然第六王朝文治武攻顯赫一時,曾組織過遠至非洲南端的軍商遠征,但一些省督不斷膨脹的全歷史中央集權的孟斐斯備受威脅,而引發了內亂。
第一過渡時期(公元前2181~1991年)
第七王朝:只統治了七十天。
第八王朝:公元前2181~2130年。共有八到二十七位法老,但名字無文獻可查。
第九王朝到第十王朝: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六位法老,有三位名叫凱蒂。
第十一王朝: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三位法老。
蒙圖荷泰普二世在公元前2050年統一全國,從此第十一王朝的底比斯君主統治了整個埃及。這雖然使他們的故鄉底比斯城地位越來越重要,但仍然不足以取代孟斐斯。底比斯的統治者適時尚須來回旅行,並在十二王朝時在通往法尤姆的入口處修建了行宮,和諸如伊蒂—塔維的小城。王朝在不放棄底比斯的同時向北轉移權力中心,顯示出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逐漸恢復。
中王國或底比斯第一帝國(公元前1991~1786年)
第十一王朝末期:公元前2060~2000年。三位蒙圖霍特普法老,第一位在公元前約2040年統一埃及。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1786年。七位法老名阿門埃瑪特(Amenhemat)或塞索斯特里斯,最後一位統治者是女王塞貝克內菲盧雷(Sebekneferoure)。
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穩定總是和動亂是互相交替。各省分權勢力和其他歷史上至今仍然不明的勢力,毀滅了從第十二王朝傳續下來的底比斯政權,埃及分裂成許多的諸侯國。
第二過渡時期(公元前1786~1567年)
第十三到第十四王朝:公元前1786~1674年。約有四十位法老,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時在法老的北部、中部、南部統治。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只不過是西克索法老的封臣。
第十五到第十六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第十六王朝被稱為「小西索克」王朝,只存於三角洲東部。「大西索克」王朝有五位法老,包括一位基安(Khyan)和兩位阿拉比(Apopi)。
第十七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十位法老統治底比斯及周圍地區。他們是西索克的封臣。最後三位法老塔阿(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Kamosis),開始和北方的西索克人斗爭。
新王國或底比斯第二王國(公元前1567~1085年)
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67~1320年。從阿赫莫西斯(Ahmosis)到霍朗赫布,共有十四位君主,其中有四點陣圖特摩斯,四位阿門諾菲斯。王後阿謝普蘇、阿肯納吞(Akhenaton)和圖坦卡蒙,都屬於本王朝。
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320~1200年。九位拉美西斯王族法老,包括拉美西斯一世、二世和塞蒂一世、二世。
第二十王朝:公元前1200~1085年。十位君主,除了第一位名叫賽特納克特(Sethnakht)之外,其餘都叫拉美西斯。
第三過渡時期(公元前1085~715年)
第二十一王朝:公元前1085~945年。在塔尼斯統治的有斯門代斯(Smendes),普蘇賽奈斯一世和二世。在底比斯統治的有埃里霍斯(Herihor)和皮納傑姆。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歷史。
公元前三世紀的曼涅托,將從美尼斯開始至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止的埃及歷史分為三十個(或三十一個)王朝,現在學者又在此基礎上將上古埃及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前王朝時期(約前3100-2686年)
2、早王朝時期(約前2686-2181年)
3、古王朝時期(約前2181-2040年)
4、第一中間期(約前2040-1786年)
5、中王朝時期(約前1786-1567年)
6、第二中間期;(約前1786-1567年)
7、新王朝時期(約前1567-1085年)
8、後王朝時期(約前1085-332年)
9、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統治時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從第1到第4時期,是奴隸制國家形成和統一王朝出現的時期,第5至第7時期是統一王國重建和帝國時期,第8至第9時期是埃及奴隸制國家衰落和陷於外族統治下的時期。
G. 求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的圖片和關於他的傳說的介紹。越詳細越好!!!
這個圖片是比較經典的。
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4——1237年)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在他的
時代,來自小亞細亞的赫梯人發展起來,成為埃及最大的心腹之患。赫梯人不斷向外擴張,
攻佔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還攻陷了巴比倫帝國的首都巴比倫。接著,為了爭奪中東,又與
埃及打了起來。
埃及人在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帶領下,在集蓄力量以後,便向赫梯國發動了猛攻。
一天,赫梯王穆瓦塔里正與臣下商議進攻埃及的計劃,一個書吏急匆匆地走進來,對國
王穆瓦塔爾說:「國王陛下,這兒有一份緊急戰報!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率領10萬大軍向我
國發動了進攻……」
赫梯王大驚失色,差點從椅子上摔了下來。歇斯底里叫道:「什麼,埃及也敢來打我
們!不可思議,簡直不可思議!」我們的軍隊無敵於天下,他敢來碰碰,定打得他片甲不
留!」但怎樣擊敗有10萬之眾的埃及大軍呢,赫梯王心中不由得一陣犯難。
赫梯王大聲問道:「誰有退敵妙計,快快獻出來!」他焦急地看著跪在下邊的大臣們,
希望他們中間哪一個人拿出一條退敵的妙計。但是只見他們面面相覷,誰也不說一句話。赫
梯王心中一陣惱怒,心想這群笨蛋,一到關鍵時候,就都沒了主意。
這時一個叫納丁的將軍站起來道:「臣倒有一計……」他詳細地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國
王聽了頻頻點頭,同意了他的作戰方案。
第二天晨光初露,埃及的部隊真向赫梯國浩浩盪盪地開了過來,隊伍分4個梯隊,先鋒
隊由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領,很快接近了被赫梯人佔領的敘利亞的卡疊石城。
拉美西斯二世乘座的是一輛十分華麗的戰車,四周鑲嵌著黃金和寶石,在晨曦中更是光
彩奪目。這時,一個探子騎馬來報:「報告,已經快到卡疊石了」。站在戰車上的拉美西斯
二世法老命令暫緩前進,縱目遠眺著周圍的景色:右邊的一條大道通向波濤洶涌的大海,左
邊是懸崖深谷,中間夾著一條水勢湍急的河流。前面是一片平原,遠處山崗上隱隱約約的城
牆就是卡疊石城。
「報告法老,抓到了兩個間諜!」衛兵報告說。
「帶上來!」法老命令。
被俘的是兩個牧人打扮的赫梯騎兵。他們說,赫梯王為了避免沖突,已經命令軍隊退出
卡疊石城了。拉美西斯二世大喜,下令全軍繼續向卡疊石進發。途中他嫌大隊行進太慢,便
拋開大隊,只帶著他的警衛部隊,迅速來到卡疊石城下。這時,赫梯王已經率領大軍沿著東
面的河谷,包抄到了埃及法老的後面。早晨被埃及軍隊捕獲的兩個赫梯人,其實是赫梯王派
他們來迷惑埃及人的。埃及法老果然上了當。赫梯王准備第二天一早圍殲為數不多的埃及軍
隊,活捉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為了慎重起見,他再派兩個間諜夜間去觀察一下埃及軍營的地
形。
埃及法老正在軍營里准備明天攻城的戰事。突然,衛兵上來報告說:「陛下,又抓到了
兩個間諜!」
法老命令:「帶上來!」
這兩個間諜和早上兩個不同,無論你問他們什麼都不肯說,拉美西斯二世大怒,下令嚴
刑逼供。一陣功夫,兩個間諜就被打得皮開肉綻,實在招架不住,不得不把赫梯人明天要來
反攻的計劃泄露出來。
拉美西斯二世正要追問詳情,一個衛士跌跌撞撞地跑進來報告:「赫梯人已把我們團團
圍住了!」
拉美西斯二世頓時目瞪呆。但他畢竟久經沙場,馬上鎮定下來。一個大臣說:「趁赫梯
人還沒動手,打吧!」另一個大臣說:「突圍吧,再不突圍只有死路一條!」
拉美西斯二世決定馬上突圍。
天蒙蒙亮時,法老全身披掛,跳上戰車率全軍向赫梯人發起進攻,赫梯人被埃及軍隊的
突然行動弄得措手不及,全軍大亂,不少赫梯士兵沒命地往河邊跑,有的跳到河裡被淹死了。
赫梯國王馬上組織了反沖鋒。埃及士兵畢竟人數有限,被迫撤退。赫梯軍隊一下子沖進
了埃及法老的軍營,拉美西斯一看不好,帶著大臣們上馬便逃。這時有一隊赫梯的騎兵追了
過來。拉美西斯大叫:「快把我的護獅放出來!」原來,拉美西斯養了一群護身的獅子,他
從來沒有將他們拿來投入戰斗。這次到了生死關頭,他便把他救命的最後一招使了出來。果
然,赫梯騎兵一見獅子沖了過來,回頭便逃。
在埃及軍營里的赫梯兵則在大搶埃及法老和大臣們的財物。埃及法老的金銀寶貝真是太
多了,一箱又一箱,赫梯士兵看得眼睛也發紅了,紛紛擁上前去你爭多奪。
正當赫梯軍隊扔下刀槍、大肆搶劫的時候,埃及人的先鋒部隊渡海趕到,一下子把混亂
不堪的赫梯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赫梯國王又組織了第三次沖鋒,把最後剩下的1000輛戰車和3000名士兵的後備
部隊全部用了上去。埃及人殊死抵抗著赫梯戰車的進攻。卡疊石城郊到處是雙方士兵的屍
體。埃及部隊人數愈來愈少了,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赫梯軍隊眼看就要勝利了。突然,他們
四散奔逃起來。
埃及法老感到驚奇,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天神相助來了?直到幾匹烈馬飛馳到他面
前,幾個騎兵向他舉臂歡呼的時候,他才知道,是他們的第三梯隊從敵人後面殺過來了。赫
梯人經不住前後夾攻,只得敗退。
卡疊石大戰之後,赫梯和埃及的仇恨越來越深。雙方不斷進行戰爭。
就這樣,埃及人和赫梯人展開了拉鋸戰。他們之間的戰爭整整打了16年。最後,雙方
都已經精疲力盡,損失慘重,再要打下去兩個國家都要滅亡了。
公元前1296年,赫梯的老國王一病不起,死去了。新國王是老國王的弟弟.哈圖西
里。這時的赫梯國已經像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再也無力站起來了。新國王決定派出友好使
團去埃及講和。
拉美西斯二世此時也無力再戰,見赫梯王主動講和,正中下懷。雙方在孟斐斯簽訂了和
約。和約刻在一塊銀板之上,因此又叫「銀板文書」。上面寫著:「偉大而勇敢的赫梯國王
哈士西爾」和「偉大而勇敢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共同宣誓:「從此互相信任,永不交戰;
而且,一國若受其它國家欺凌,另一國應該出兵支援……」這是留傳至今的最早的一份和平
條約。
和約簽訂後,赫梯王又將女兒嫁給了拉美西斯二世。此後,兩國在數百年間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