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100石有多少圖片
擴展閱讀
家裝圖片哪個網站好 2024-05-19 21:58:11
坐在茶杯裡面的女人圖片 2024-05-19 21:37:26

100石有多少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14 01:24:01

⑴ 一百石麥子多少

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也認定:漢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漢代1石為20000毫升,1斗為2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斗禾重2.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數據。...」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
100石=5920公斤=11840斤

⑵ 100萬石糧食相當於多少噸

石是過去的計量單位,各個時代大小不一,但多數相當於現在70公斤左右,一公斤等於0.001噸。100萬石相當於現在的7萬噸

⑶ 開弓一百石等於多少斤

我大清的一石是歷史上最輕的,大概56斤左右,一百石差不多5600斤左右。也就是說這個人拉弓的力度大概是2.8噸。什麼弓需要那麼大的力氣,後羿的射日神弓嗎?現在一般的汽車也就1噸多點,他能舉起兩輛汽車。在宋朝的1石差不多一百多斤,一百石就一萬多斤了。秦朝的一百石好像是(宋朝×2)

⑷ 歷史上1石是多少

不同的時代都不同
在宋代,一石=97KG
在唐朝,一石=53KG
在清代,一石=28KG
在秦代,一石=109KG

升是體積單位,1升水的質量是1KG,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密度,所以質量不同中國歷朝俸祿
一、秦漢
漢承秦制,西漢時從萬石至斗食佐史,共22級(一說21級),採取的是給谷制。祿秩與實物發放數的對應關系是(下注部分官職俸祿前後有變動,不一一註明,僅作參考):
1)萬石:三公等(名錄不抄了,下同),月谷350斛(註:1斛=1石=10斗),一年4200石;
2)中二千石:九卿等,月谷180斛,一年2160石;
3)真二千石:諸侯相等,月谷150斛,一年1800石;
4)二千石:郡太守等,月谷120斛,一年1440石;
5)比二千石:光祿大夫等,月谷100斛,一年1200石;
6)千石:丞相長史等,月谷90斛,一年1080石;
7) 比千石:太中大夫等,月谷80斛,一年960石;
8)八百石:漢成帝時除,就六百石;
9)比八百石:諫大夫,俸祿不詳,後除;
10)六百石:州刺史等,月谷70斛,一年840石;
11) 比六百石:博士等,月谷60斛,一年720石;
12)五百石:縣長,漢成帝時除。
13)四百石:大縣縣丞、縣尉,月谷50斛,一年600石;
14)比四百石:五官侍郎等,月谷45斛,一年540石;
15)三百石:次縣長,月谷40,一年480石;
16)比三百石:五官郎中等,月谷37斛,一年444石;
17)二百石:縣丞、縣尉等,月谷30斛,一年360石;
18)比二百石:月谷27斛,一年324石;
19)百石:御史屬等,月谷16斛,一年192石;
20)比百石:不詳,後除;
21)斗食:月谷11斛,一說每日1斗2升;
22)佐史:月谷8斛,另一說佐史也並入斗食中。

二、魏晉南北朝
曹魏時發放粟米為俸祿。至西晉實行占田制,按官品各地分別授予職田和谷帛,授田標准為:一品50頃(每頃100畝),二品45頃,以下每品遞減5頃,至九品10頃,各食其租。此外,《晉書》中記載祿秩有
1)諸公及開府位從公者,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太康二年,又給絹,春百匹,秋絹二百匹,綿二
百斤。元康元年,給菜田十頃,田騶十人,立夏後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2)特進品秩第二,食奉日四斛。太康二年,始賜春服絹五十匹,秋絹百五十匹,綿一百五十斤。元康元年,給菜田八頃,田騶八人,立夏後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3)光祿大夫與卿同秩中二千石,食奉日三斛。太康二年,始給春賜絹五十匹,秋絹百匹,綿百斤。惠帝元康元年,始給菜田六頃,田騶六人。
2 中國歷朝俸祿
4)尚書令,秩千石,食奉月五十斛。太康二年,始給賜絹,春三十匹,秋七十匹。綿七十斤。元康元年,始給菜田六頃,田騶六人,立夏後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5)左右尚書僕射,食奉月四十五斛。
南朝宋、齊大致與晉略同。梁天監時,定一品秩萬石,二、三品秩中二千石,四、五品秩二千石。但
所給錢谷卻任意。陳時稍斂。
北魏初期官吏無俸祿,任其搜刮。至孝文帝改革,始行俸祿,從每戶征調帛3匹、谷2石9斗作為百官
俸祿,地方長官按戶給俸,多少不一。實行均田制後,地方守宰授給公田食租,刺史15頃,太守10頃,縣令、郡丞6頃。
北齊按官品給俸祿,計量單位改為布帛的匹,一品歲秩900匹,從一品800匹,以下以百匹等差,至從三品400匹;四品240匹,以下以40匹等差,至從五品120匹;六品100匹,以下以20匹等差,至從七品40匹,再往下以4匹等差,到從九品24匹為止。另外事繁者可增加1/4的俸祿,閑者將減少1/4。給付方式:一分為帛,一分為粟、一分為錢。地方長吏各分上中下三等九級(按戶口多少):州刺史從300匹至800匹不等,郡太守從220匹至500匹不等,縣令從50匹至150匹不等。
北周復古於周禮,改品為命,祿秩上從下士(正一命、一命)每年125石,歷經中士(正二命、二命)、上士(正三命、三命)、下大夫(正四命、四命)、中大夫(正五命、五命)、上大夫(正六命、六命),每級加倍,至上大夫為4000石。再往上則卿(正七命、七命)6000石、孤(正八命、八命)7000石、公(正九命、九命)萬石。

三、隋唐
隋制以粟為祿,京官:正一品900石,以下以100石為差,至正四品300石;以下按50石為差,至正六品100石;以下以10石為差,至從八品50石,於春秋二季發放。食封者及不管事者、九品官皆不給俸祿。
外官俸祿為:大州620石,以下按40石為差,九等至下下為300石;大郡340石,以下按30石為差,九等至下下為100石;大縣140石,以下按10石為差,九等至下下為60石。後來公卿以下又各給職田,一品5頃,
以下按50畝為差,至九品為1頃。
唐時俸祿分土地、實物和貨幣三種。其中土地分永業田和職分田。永業田按爵、勛、品級授給,不收回,可傳子孫,親王10000畝,正一品6000畝,從一品與郡王5000畝,正二品與國公4000畝,從二品與郡公3500畝,縣公與正三品2500畝,從三品2000畝,正四品與侯1400畝,從四品與伯1000畝,正五品與子800畝,從五品與男500畝,六、七品250畝,八、九品200畝。(以上均為職事官,勛官為60-3000畝不等。)職分田則為在職時可享用其租,作為俸祿一部分,按品級給,一品12頃(1200畝),二品10頃,三品9頃,四品7頃,五品6頃,六品4頃,七品3頃50畝,8品2頃50畝,9品2頃。實物方式的俸祿為唐初所定:
京官正一品700石,從一品600石,正二品500石,從二品460石,正三品400石,從三品360石,正四品300石,從四品260石,正五品200石,從五品160石,正六品100石,從六品90石,正七品80石,從七品70石,正八品67石,從八品62石,正九品57石,從九品52石。中間經過變化,到開元年間合為貨幣形式,按月發放,各品級給付額度是:
一品月俸料8000,食料1800,雜用費1200,防閤20000,總共每月錢31000;
二品月俸料6000,食料1500,雜用費1000,防閤15500,總共每月錢24000;
三品月俸料5000,食料1100,雜用費900,防閤10000,總共每月錢17000;
四品月俸料3500,食料700,雜用費700,防閤6667,總共每月錢11567;
五品月俸料3000,食料600,雜用費600,防閤5000,總共每月錢9200;
六品月俸料2000,食料400,雜用費400,庶仆2500,總共每月錢5300;
七品月俸料1750,食料350,雜用費350,庶仆1600,總共每月錢4050;
八品月俸料1350,食料300,雜用費300,庶仆600,總共每月錢2550;
九品月俸料1050,食料250,雜用費200,庶仆400,總共每月錢1900。

四、宋金
宋代俸祿包括正俸(錢)、祿粟(米)、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給卷(差旅費)、廚料、薪炭等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名目,大多均以錢支付。還有謙人(僕役)、衣料(官員使喚之僕役,每人每年糧食折錢3000文,綢絹每匹折錢一貫,布每匹350文,綿每兩40文等)等等,不一一列舉。此外朝廷還時常給予賞賜。宋初基本沿襲後周之制,採用俸戶制。太宗初年廢俸戶制,本官月俸給1/3錢,2/3實物。初期俸祿較低,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首次大幅度加薪,仁宗嘉佑年間正式制定\"祿令\",如規定宰相、樞密使月俸料300貫,春、冬衣服各賜綾20匹、絹30匹、冬棉100兩,每月祿粟各100石,謙人衣糧各70人,每月薪(柴草)1200束,每年炭1600秤,鹽7石等。元豐改制,調整了官階與俸祿,又有增加。南宋初,財政困窘,俸給和米麥均減半支給。宋朝的俸祿制度非常復雜,如仁宗年間定41等,每等內依官職不同又多少有差,詳參見以下的《宋史 職官志》(略)。

金朝俸祿包括錢粟、口糧及絹棉三類,據《金史 百官志》所載各品級俸祿為:
正一品:錢粟220-300貫石,曲米麥各35-50稱石,春衣羅秋衣綾各35-50匹,春秋絹各120-200匹,綿600-1000兩。
從一品:錢粟180-200貫石,曲米麥各25-30稱石,春秋衣羅綾各25-30匹,絹各90-100匹,綿400-500兩。
正二品:錢粟150貫石。曲米麥各22稱石,春羅秋綾各22匹,絹各80匹,綿350兩。
從二品:錢粟120-140貫石,曲米麥各18-20稱石,春羅秋綾各18-20匹,絹各70-75匹,綿250-300兩。
正三品:京官錢粟70貫石,曲米麥各16稱石,春羅秋綾各12匹,絹55匹,綿200兩;外官錢粟70-100貫石,曲米麥各12-15稱石,絹各30-40匹,綿140-200兩,公田25-30頃。
從三品:京官錢粟60貫石,曲米麥各14稱石,春秋衣羅綾各10匹,絹各50匹,綿180兩;外官錢粟60貫石,曲米麥各10稱石,絹各25匹,綿120兩,公田21頃。
正四品:京官錢粟45貫石,曲米麥各8-12稱石,春秋衣羅綾各8匹,絹各20-40匹,綿150兩;外官錢粟45-50貫石,絹各20-22匹,綿70-80兩,職田15-17頃。
從四品:京官錢粟40貫石,曲麥米各10稱石,春秋羅綾各6匹,絹各30匹,綿130兩;外官錢粟40貫石,曲米麥各7稱石,絹各18匹,綿六10兩,公田14頃。(猛安僅有錢粟48貫石,余皆無)。
正五品:錢粟35貫石,曲米麥各8稱石,春秋衣羅綾各5匹,絹各25匹,綿100兩;外官錢粟30-35貫石,曲米麥各6稱石,絹各16-17匹,綿50-55兩,職田10-13頃。
從五品:錢粟30貫石,曲米麥6稱石,春秋羅綾各5匹,絹各20匹,綿80兩;外官錢粟25貫石,曲米麥各4稱石,絹各10匹,綿四10兩,公田7頃。(謀克,錢粟二十貫石,余皆無。)
正六品:錢粟25貫石,麥5石,絹各17匹,綿70兩;外官錢粟20貫石,曲米麥3稱石,絹各8匹,綿30兩,公田6頃。
從六品:錢粟22貫石,麥5石,春秋絹各15匹,綿60兩;外官同正七品。
正七品:錢粟22貫石,麥4石,衣絹各12匹,綿55兩;外官錢粟18貫石,曲米麥各1-2稱石,春秋衣絹各6-7匹,綿25-30兩。
從七品:錢粟17貫石,麥四石,衣絹各10匹,綿50兩;外官錢粟17-18貫石,麥4石(或曲米麥各1-2稱石),衣絹各6-10匹,綿20-50兩。有的有職田4頃。
正八品:朝官錢粟15貫石,麥3石,衣絹各8匹,綿45兩;外官錢粟12-15貫石,曲米麥各1稱石,衣絹各2-6匹,綿8-20兩,職田2-4頃。
從八品:朝官錢粟13貫石,麥3石,衣絹各7匹,綿40兩;外官錢粟13貫石,麥2-3石,衣絹各5-7匹,綿15-40,職田三頃。
正九品:朝官錢粟12貫石,麥2石,衣絹各6匹,綿35兩;外官錢粟11-13貫石,麥1-2石,衣絹2-6匹,綿8-35兩。
從九品:朝官錢粟10貫石,麥2石,衣絹各5匹,綿30兩;外官錢粟10-12貫石,麥1石,衣絹各2-3匹,綿1兩,職田2頃。三品以上官司知法,錢粟一十貫石,麥一石,衣絹各三匹,綿6-10兩

⑸ 100石等 於多少張

怎麼會張呢,容量單位啊

引用:

石 dan

1.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詳細字義
〈量〉

1. 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 dan ,Chinese unit of dry measure]
十斗為一石。——《說苑·辨物》
關石和鈞。——《國語·周語》。注:「今之斛也。」
一石沙,幾斤重,朝載暮載將何用?——唐· 白居易《官牛》
2. 重量單位,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
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書·律歷志上》
重不過石。——《國語·周語》。注:「百二十斤也。」
3. 〈方〉∶面積單位,用以計量土地。其具體數量各地不一:有以十畝為一石的,也有以一畝為一石的。如:他家有兩石田

⑹ 一石是多少斤

宋代:一石=75.96千克=151.92市斤

元代:一石=75.96千克=151.92市斤

明代:一石=70.8千克=141.6市斤

清代:一石=70.8千克=141.6市斤

明朝之前與一石對等的叫一斛。

⑺ 古詩一百石糧食是多少錢

作為容積,一石是十斗,一斗是十升.作為重量,明代的一石是120斤,清代的一石是100斤.
拿清朝來說,一百石=10000斤,1斤 = 16兩 = 160錢 所以一百石=1600 000錢

⑻ 100噸的石頭有多大

剛好站立攝影的這個朋友可以做一個參考,身高大概1.7,按照中國人穿鞋子戴帽子的平均身高來計算,從這個角度看過去的寬和高大概都在3.5米左右,此角度的截面積大概應該在10平方米,如果這樣這塊勢頭的長度至少要到5米以上的長度,才能有170噸.

很顯然石頭的重量被誇大了,這塊勢頭的體積應該在3.2*3.2*3mm左右,體積大概會是30立方,重量大概在100噸,絕沒可能達到170噸的重量,另外一塊號稱240噸的石頭看照片大概應該是最大截面積25平米厚度最大2.5米,大概會在50立方左右,重量估計也就是150~170噸,

⑼ 歷史上1石等於多少

1.容量單位。10斗為1石。
2.重量單位。在漢代,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書·律歷志上》
作為容量單位,1石是現在的多少斤?石主要用來計量糧食,稻穀、粟等等。一石多少斤,有個比重問題。
以下摘自《關於古代糧食鍾畝、石的問題》
「古代常用容量單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鍾,通常學者們認為斛和石相通,自秦漢開始它們之間都是十進制。...
...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也認定:漢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漢代1石為20000毫升,1斗為2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斗禾重2.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數據。...」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