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宋代建窯有哪些特殊的魅力
建窯是宋代著名的黑瓷產地,窯址在今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建窯原是當時從多燒制黑瓷的民窯之一,產品多為碗、盞等茶具。史籍記載,宋徽宗趙佶提倡飲茶用建窯瓷器,建窯曾一度專為朝廷燒制供鬥茶的黑釉茶盞,在出土的茶具底部刻有「供御」、「進盞」等字樣,說明是送往宮中的貢瓷,使有關記載得到印證。建窯茶具,不但在國內流行一時,周圍鄰國也競相仿效,當時浙江天日山的僧人多用建窯盞飲茶,許多日本留學僧學成後帶回國去,稱之為「天目盞」在日本極受珍視。
建窯瓷器的藝術魅力在於黑釉中有豐富的呈色變化,這是因為釉中鐵的成份在高溫下形成結晶,又因燒成工藝和形成肌理的不同,出現多種變化的裝飾效果,當時的匠師逐漸掌握了不同效果的燒制工藝,產生出建窯瓷器的不同品種,其中最著名的有兔毫、油滴、玳瑁斑等。
兔毫。在宋代許多詩文中記述了飲茶的茶盞,絕大多數講的是福建建窯的產品,其中提到兔毫、玉毫、兔毛斑、金絲等,都是兔毫的不同名稱。這種黑釉茶盞,器身里外布滿細長的條狀紋理,很似兔毛,這種細條紋通常在黑釉中閃現銀灰色和黃褐色。兔毫的形成原因是由於胎中氧化鐵過高,在高溫中部分鐵質熔入釉中,鐵質被燒過程中產生的氣泡帶到釉面,當燒成溫度控制到一定程度時,富含鐵質的部分釉質就會流動產生條紋,冷卻時這些鐵質就會呈現在釉面。
② 什麼是建窯茶具
建窯宋代名窯之一。亦稱建安窯、烏泥窯 。窯址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以燒黑釉瓷聞名於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致美觀。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後成的酸化痕跡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由於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纖細毫紋,流速稍慢則粗,就成兔毫之狀。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進琖等字樣,為貢瓷。 在今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的蘆花坪一帶,故名建窯(歷史上也有人稱建陽窯)。該窯始於晚唐,盛於宋,而衰於元。主要是燒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 主要產品以盞、碗、盤、碟為主,兼燒盒、罐、壺、燈、爐、缽、梅瓶、冥器等,在宋代盛產黑釉瓷而聞名於世。足底有供御、進盞字銘的,應是為宋代宮廷燒制的貢品。黑釉盞的特徵:胎含鐵量高,一向有鐵胎之稱,胎體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質粗糙堅硬,露胎處色沉而無光。造型多樣,有大小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淺,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質剛潤,釉色烏黑,器物內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釉面有明顯的垂流和窯變現象,有兔毫、油滴和曜變及鷓鴣斑等有名的品種。目前日本所藏的幾種聞名世界國寶級的曜變天目盞,就是建窯的產品。 在建窯黑釉盞盛名的影響下,各地的仿燒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幾十處瓷窯之外,還有江西的吉州窯,四川、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燒的,形成了以建窯為首的建窯系。 建窯以今天福建省建陽為代表,窯址在建陽水吉鎮,以產黑瓷而著稱。唐代始創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建窯原是江南地區的民窯,北宋晚期由於鬥茶的特殊需要,燒制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盞字樣。這種瓷器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日本和韓國的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致,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 仿燒代表的窯口有:福清窯,武夷山窯和茶洋窯。以福清窯數量居多,武夷山窯的加金彩的器物為貴(窯址中發現殘片若干,唯一四件完整器現存於日本某博物館中),茶洋窯年代最晚。台灣建窯茶具,有台灣第一品牌陶藝之美譽。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工藝精美,款式多樣,大陸和東南亞久負盛名,是茶具中的精品。建窯燒造的瓷器品種有青釉瓷器、黑釉瓷器,以黑釉瓷器為主。黑釉瓷器又以兔毫盞為主,是宋代最佳鬥茶用具之一。此外,還有油滴、鷓鴣斑、曜變等釉均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
③ 建窯瓷器存世多嗎……
建窯的存世時間它始於晚唐,盛於宋,而衰於元。歷時600餘年,當年製作的建窯瓷器是非常多的,但是歷時經一千年的時間,風風雨雨,好多的真品埋藏於地下、認為使用中的損壞、毀於戰火、被他人搶奪與國外等等,所以他與明清時代的青花瓷器一樣存世量是非常少的,所以目前建窯的瓷器彌足珍貴。謝謝
④ 宋代瓷器有哪些
宋代瓷器,是指宋朝時期的瓷器。宋代是傳統制瓷工藝發展史上一個非常繁榮昌盛的時期。陶瓷史家通常將宋代陶瓷窯大致概括為6個瓷窯系,它們分別是:北方地區的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和磁州窯系;南方地區的龍泉青瓷系和景德鎮的青白瓷系。這些窯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區使用原材料的影響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國時代的政治理念、文化習俗、工藝水平制約而具有的共同性。
宋代瓷器從胎釉上看,宋北方窯系的瓷胎以灰或淺灰色為主,釉色卻各有千秋。例如鈞窯釉,喻為海棠紅、玫瑰紫,燦如晚霞,變化無窮如行雲流水;汝窯釉含蓄瑩潤、積堆如凝脂;磁州窯燒出的則是油滴、鷓鴣斑、玳瑁等神奇的結晶釉。南方窯系的胎質則以白或淺灰白居多,景德鎮窯的青白瓷色質如玉、碧如湖水;龍泉窯青瓷翠綠瑩亮如梅子青青;哥窯的青瓷其釉面開出斷紋,如絲成網,美哉天成,是一種獨特的缺陷美;還有定窯瓷,其圖案工整,嚴謹清晰的印花讓人嘆為觀止;耀州窯瓷,其犀利瀟灑的刻花給人們以流動的韻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質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藝上達到了一個新的美學境界。
一、宋代瓷器特點
宋代瓷器,以其古樸深沉、素雅簡潔,同時又千姿百態、各競風流的氣象為中國勞動人民在世界工藝發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讓世人景仰的豐碑。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類繁多,器型多樣。最受歡迎的有「梅瓶」、「玉壺春」等
3、釉色優美,以典雅含蓄,高貴朴實,有類玉的效果,以單色瓷為主(除鈞窯)。體現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簡潔素雅之美,有明顯的民族精神體現。
4、裝飾方法有印花、畫花、刻花、剔花、貼花、鏤花等,圖案以花鳥蟲魚等為主,造型,色彩,紋樣追求完整、意境、氣韻。
二、宋代瓷器造型
從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較之前代更為豐富多彩,幾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盤、壺、罐、盒、爐、枕、硯與水注等,其中最為多見的是玉壺春瓶。總的說來,民間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實、經濟耐用;而宮廷用瓷則端莊典雅、雍容華貴。最能反映皇家氣派的是哥、官、鈞、汝與定窯口燒制的貢瓷,最能體現百姓喜樂的是磁州、耀州窯口燒制的民間瓷品。
三、宋代瓷器紋飾
從紋飾上講,宋瓷的紋飾題材表現手法都極為豐富獨特。一般情況下,龍、鳳、鹿、鶴、游魚、花鳥、嬰戲、山水景色等常作為主體紋飾而突現在各類器形的顯著部位,而回紋、卷枝卷葉紋、雲頭紋、錢紋、蓮瓣紋等多用作邊飾間飾,用以輔助主題紋飾。工匠們用刻、劃、剔、畫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紋樣的神情意態與胎體的方圓長短巧妙結合起來,形成審美與實用的統一整體,令人愛不釋手。如嬰戲紋,或於碗心、或於瓶腹,將肌膚稚嫩,情態活潑的童子置於花叢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樹折花,追逐嬉戲,真切動人,生活氣息甚為濃厚。
四、宋代瓷器分類
宋代工藝美術種類,瓷器成就最高。宋代有著名的五大名窯:汝、哥、官、定、鈞,按體系分,分別有以下幾種:
(一) 青瓷體系
1、汝窯(河南寶豐縣清涼寺)它是在汝州境內(今河南臨汝),故名。
2、官窯:皇家自辦,燒制御用瓷器,有「紫口鐵足」成為南宋瓷器精品。
3、哥窯與龍泉窯(即弟窯)(浙江龍泉縣)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哥窯瓷器最大特點是瓷器通體開片,開大片為「冰裂紋」,開細片「魚子紋」,極碎為「百圾碎」,若裂紋呈黑、黃兩色,則稱為「金絲鐵線」。弟窯,既龍泉窯
4、鈞窯:河南省禹縣,以絢麗多彩著稱於世,突破以鐵為呈色劑,創造銅紅釉窯變技術。
(二)白瓷體系
1、定窯(中心窯場位於河北曲陽縣靈山鎮)
2、磁州窯:宋代著名民間窯,以白地黑花剔刻裝飾最有特色。
(三)黑瓷系
釉汁的鐵含量達到8%,瓷呈純黑色
1、建窯:福建建陽縣水吉鎮
2、吉州窯:江西吉安永和鎮
⑤ 中國古代有那幾大名窯各種窯的瓷器都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有八大名窯,分別是:越窯、耀州窯、龍泉窯、定窯、磁州窯、鈞窯、景德鎮窯和建窯。
1、越窯:
越窯分布於浙江寧紹平原。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溪、寧波等地。自東漢開始生產,經三國、兩晉、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續千餘年。
主要特點:主要生產青瓷。 宋代越窯在胎釉製作上與五代無大異。北宋的造型更加精巧,裝飾方法很多,細線劃花裝飾比較普遍。對周邊窯口影響較大。
2、耀州窯:
耀州窯位於陝西省銅川黃堡鎮。創燒於唐代,五代宋初受越窯影響專燒青瓷。宋金時期是極盛時期,金末走向衰落。
主要特點:北宋早期,胎青灰色,釉青中閃黃。碗多素麵。中期釉色趨於穩定,瓷胎變薄,釉勻,產量大。造型多樣,裝飾有印花、刻花、「半刀泥」最具特點。紋飾多為花卉。晚期胎釉造型與中期無異,胎更薄,器形更小,紋飾滿,質量提高。金代質量有所下降。
3、龍泉窯:
龍泉窯位於浙江龍泉,始燒於五代,一直到清代才敗落。五代時受越窯影響燒青瓷。瓷胎胎土緻密、玻璃質感強,胎色灰白釉色水青。裝飾有細線劃花。南宋時發展出白胎青瓷(主流)和黑胎青瓷(紫口鐵足為其特徵)。
4、定窯:
定窯的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經五代、宋金成為龐大的白瓷體系。
主要特點: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器形多為碗、盤、瓶、碟、盒和枕,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發明了覆燒法。
5、磁州窯:
磁州窯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台鎮,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制。
主要特點:主要生產民窯器,產量大,不乏精品。品種有黑瓷、白瓷、綠瓷、彩繪瓷等。裝飾方法主要為剔劃花和釉下彩繪,形式多樣。
6、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
主要特點:胎質細膩,釉層較厚,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還有紅藍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蚯蚓走泥紋」是其一大特點。
7、景德鎮窯:
景德鎮窯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始燒於五代,至今仍在燒造。
主要特點:不同時期燒造品種不同,但瓷器質量較高。代表為宋代青白瓷,明清青花等。
8、建窯
建窯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始於晚唐,盛於宋,而衰於元。
主要特點:燒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黑瓷為最。器形以碗(盞)最著名。裝飾主要是各種窯變,也有其他精美裝飾。
⑥ 如何鑒別建窯瓷器
建窯鑒別特徵:
胎體厚重堅致,胎色紫黑。
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掛,有的凝聚成滴珠狀。釉面呈現褐黃色,銀灰色和褐藍色。因釉色細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稱"兔毫盞",按其釉色又叫"金盞"、"銀盞"和"藍盞"。"藍盞"更為可貴。在高倍放大鏡下,可見其釉面開細小蟬羽紋,點綴著雪花片的金星、銀星和紅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紋,呈現著濃淡深淺、曲曲彎彎不規則的宛如西北黃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濃下淡,以至消失,給人一種自然的美感。在太陽光下,其黑色釉面閃爍著金紅色的光點,盛滿水其金紅色光點在水中跳躍,其妙無窮。
建窯器物以碗盞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兩種,以敞口為多。底為淺玉環圈足,有旋坯紋。有的器物底足刻有"進王戔 "、"供御"銘文,為朝廷貢品。
建窯,以在瓷釉上的紋理表現是道家思想在瓷器上的一種反應。北宋徽宗曾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能夠得到皇帝的評價,可見建窯瓷在當時受到皇室的重視程度。「冰雪為容玉作胎」是當時文人雅士做人的理想追求,採用和田頁岩白玉掏膛作胎,製作出建窯風格的精品瓷器,是瓷器家族裡的一個新品種——玉胎瓷。玉胎水盂的燒製成功,把建窯地方性鄉土風味一下子提升為宮廷高貴迷人的韻味,在細如毫發的玉毫絲中夾雜無數金黃斑點,說明釉的配方與火的精妙,燒出了建窯風格最美的韻味,成為中國古陶瓷中的精品之作。
⑦ 建窯是中國南方的宋代名窯,它出產的瓷器有何特色呢
該窯以生產黑陶聞名。建堯生產的黑陶是宋代著名的陶器之一,黑釉光亮且上漆,窯是宋代五個著名窯的冠冕。在唐朝,它被燒制而成,並在宋朝末期沿用,特別是沿用至南宋末期。
3.陶器的特色——黒釉
釉料是黑色且潮濕的,在釉料的內部和外部進行塗覆,底部暴露在外,釉料流掛下來並變稠,有些凝結成水滴。釉料為棕黃色,銀灰色和棕藍色。該釉由於其英俊而下垂而看起來像兔子,因此被稱為「 兔毫盞」,而窯陶釉也被稱為「金蜻蜓」,「錦衣」,「藍蜻蜓」。 「藍色盞」更有價值。在高倍放大鏡下,可以看到釉面小而薄,還有金星,銀星和紅星點綴著雪花。以及緩慢流動的兔子,像高原的土丘,厚,深,彎曲,形狀不規則,厚而輕,就顯示出了它們自然的美。在陽光下,黑釉的表面閃著金紅色斑點,金紅色斑點跳入水中,特別的漂亮。
⑧ 建窯瓷器的特點
關於建窯產品的胎釉和器型問題。宋代很多瓷窯都生產黑釉碗盞,要把其他窯口的黑釉碗盞與建窯產品鑒別區分開來,最重要的就是要真正把握建窯產品的胎、釉、器型特徵,多見實物,多識出土物,多加比較,以利鑒真,而不能象有些文章圖錄,只述皮毛,未及真諦。根據筆者在閩北近十幾年來對建窯產品的收藏鑒賞經歷,並從建窯產品的實物來印證研究,其鑒真要點可概括為:
1.胎:建窯產品因胎土含鐵量高,胎骨極厚重堅致,呈黑褐色,質地粗糙但十分堅硬,古有「鐵胎」之說,敲之有清脆悅耳的金屬聲。碗盞類的口沿部份胎較薄,腹部以下至底與圈足則厚度最大,有的則厚達1 厘米,胎薄者少。北宋碗盞胎體比南宋更為厚重粗糙,外壁施釉不及底,底部均有露胎處,露胎面大小不一,形狀也不規整,這是建窯黑釉瓷的重要特徵之一。
2.釉:釉色黑而滋潤,有光澤,釉面有白色小疵點,口沿為褐色。碗盞類口沿釉薄(僅1毫米),腹部以下逐漸增厚,碗盞內底最厚(達7--18毫米),器內滿釉, 器外壁施釉不及底,器內外釉里見有細長的兔毫紋,兔毫紋不明顯,兔毫紋在陽光下閃藍銀色光。器外壁釉有垂流厚掛現象,在器底周圍凝聚成不規則的滴水珠狀釉珠,滴珠大者真,這是建窯黑釉碗盞的重要特徵之二。
3.器型:建窯產品以兔毫紋碗盞為多見,另見有少量的缽、玉壺春瓶、小罐、小壺等,器型偏小,大器少見,其胎、釉特徵與碗盞類相同。最具特色的建窯兔毫盞有斂口和撇口兩大類,據建窯遺址出土物分析,撇口碗盞少於斂口碗盞,其造型皆為口大足小,形如漏斗,底足為淺圈足,可見旋坯紋。有的碗盞底足見陰文印刻有各種文字、圖案紋。碗盞類口徑最大的有20厘米左右,小的9厘米左右,較為常見的為12厘米左右,標准器為12.5厘米左右。
4.價值:據鐵源主編、華齡出版社1997年1 月版《民間古玩買賣價格》第11頁載:1995年美國紐約佳士得公司拍賣一組3件宋建窯小盞,口徑分別為10.5、9.8、9.5厘米,成交價為3680美元,約合為人民幣10000元一件。南宋建窯黑釉兔毫盞撇口型的比斂口型的出土和傳世要稀少的多,比較珍貴。筆者的私人古陶瓷陳列研究室「富屯寶齋」收藏有2件宋代黑釉兔毫盞(民間古玩買賣價格)第11頁載:1995年美國紐約佳士得公司拍賣一組3件宋建窯小盞,口徑分別為10.5、9.8、9.5厘米,成交價為3680美元,約合為人民幣10000元一件。南宋建窯黑釉兔毫盞撇口型的比斂口型的出土和傳世要稀少的多,比較珍貴。筆者的私人古陶瓷陳列研究室「富屯寶齋」收藏有2件宋代黑釉兔毫盞。撇口盞高4.8 厘米,口徑12.5厘米,足徑3.5厘米,其胎、釉、 器型與本文上述鑒真要點完全相符,現特予以刊登發表,以供讀者鑒賞時參考。
⑨ 3.建窯、越窯、刑窯分別有哪些特色瓷器舉例說明。
越窯是我國聞名遐邇的青瓷窯之一。越窯青瓷是中國最久遠的瓷器之一,是世界公認的「瓷母」。古越地不僅是我國青瓷的發源地,也是我國瓷器的誕生地。越窯燒造瓷器歷史悠久,從西周原始瓷到唐宋秘色瓷,從未間斷,唐代越窯青瓷成為皇室貢品,唐詩人陸龜蒙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贊美越窯青瓷的典雅秀美,對其釉色清澈碧綠、如冰似玉的光澤,給人以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譽稱為秘色瓷。越窯青瓷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隋、初唐繼承南朝風格,生產碗、盤、盤口四系壺、四耳罐、雞頭壺等產品。盛唐以後產品精美,贏得聲譽。產品都做得很規整,一絲不苟。常將口沿做成花口、荷葉口、葵口,底部加寬,作成玉璧形、玉環形或多曲結構,十分美觀。胎體為灰胎,細膩堅致;釉為青釉,晶瑩滋潤,如玉似冰。
東晉中期以後,越窯青瓷多為日常用具,如燭台、燈、盆、缽、盤碗、壺、硯等,造型趨向簡朴,裝飾簡練,紋樣以弦紋為主。在東晉晚期出現的蓮瓣紋,在南朝時成為越窯青瓷的主要紋飾。器物上裝飾有小而密集的褐彩。器物以日用品為主,胎、釉分為兩種。一種胎質緻密,胎呈灰色,施青釉。另一種胎質粗松,呈土黃色,外施青黃釉或黃釉。
唐、五代時期是越窯發展鼎盛時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所謂的「秘色」瓷,更是當時越窯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產品。越窯青瓷在初唐時胎質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黃色。晚唐時胎質細膩緻密,胎骨精細而輕盈,釉質腴潤勻凈如玉,釉色為黃或青中含黃,無紋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劃紋的裝飾方法。另有一種在器物上堆貼花卉、人物、魚獸等的方法,器物常見的有碗、盤、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硯、執壺、瓷罌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淺腹的越瓷甌,風靡一時,成為文人墨客的歌詠對象。
五代越窯青瓷胎質細膩,胎壁較薄,表面光澤,胎色呈灰或澆灰色,釉質腴潤光亮,半透明,釉層薄而勻,釉色前期以黃為主,後期以青為主。裝飾初期以素麵為主,後期堆貼尤其是刻花大為盛行,題材多為人物、山水、花鳥、走獸。藝術形式多種多樣,藝術風格豐富多彩。
北宋時期越窯繼續燒造青瓷。據文獻記載,宋朝立國初期,前越國控制下的越窯曾為北宋朝廷燒制青瓷貢品達17萬件之多,說明北宋初年越窯生產的青瓷不僅質精而且量大,許多珍品還作為禮品被宋廷贈與遼國,所以在北方遼代貴族墓葬中也常有越窯瓷器出土。越窯青瓷,以胎質細膩、造型典雅、青釉瑩瑩、質如碧玉而著稱於世。這種如冰似玉的美麗釉色,深受詩人的贊賞和喜愛。
越窯青瓷在晚唐五代時被稱為「秘色瓷」。關於「秘色」瓷也有兩說。一說是廣義的,越窯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說是狹義的,越窯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稱之為「秘色瓷」。狹義中的「秘色瓷」,曾是越窯中燒制的供御之物。
越窯瓷器之所以著稱於世,因為她不但釉色類 玉、類冰,而且造型高超精湛,雕塑精美、器物眾多千瓷百態,深受國內外人們所喜愛和珍視。越窯的研究從淺層次而逐步向深層次的深度、廣度 拓展。鑒定的水平也是由表及裡,從一般的古玩角度,逐步向考古類型學研究入手。
⑩ 宋代的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有什麼特點,怎麼區分
1、汝窯特點: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區別:鈞瓷與以上四大名窯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銅元素,創造性的燒出了五彩斑斕的窯變紫紅色釉,開銅紅釉之先河。
2、官窯特點: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區別:汝窯採用滿釉支燒工藝,器物底部會留有支釘痕,多為3~5個,也有6個的,器物以盤、洗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窯特點: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開(小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
區別:哥窯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盤等,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
4、鈞窯特點: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
區別: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爐、洗、盤等,相傳哥窯是從官窯發展而來,常說官哥不分,一般「開大片為官,開小片為哥」做為簡單判斷。
5、定窯特點: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造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
區別:定瓷光澤柔潤,釉面可可見「淚痕」和「竹刷絲紋」,定窯常以雕刻來體現它的紋飾之美,雕刻圖案以花果、禽鳥比較多見。
(10)建窯瓷器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中國的陶瓷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北宋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也是傳統制瓷工藝繁榮昌盛的時期。
當時,制瓷業空前繁榮,大江南北名窯迭起。現今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於全國170個縣,其中北宋窯址的就有130個縣,約占總數的75%。
當時的窯廠各有特色,定窯、景德窯清秀,汝窯、耀州窯渾厚,官窯、哥窯典雅,鈞窯絢麗,建窯淳樸,磁州窯、吉州窯具有民間風采,都是我國的藝術精品。
而「五大名窯」代表了中國單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館和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瑰寶,其市場價值不言而喻。從北宋流傳至今,「五大名窯」傳世瓷器極為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