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搜索 » 電腦的部件有哪些英文及圖片
擴展閱讀
小紅書號怎麼搜索圖片 2025-07-23 19:56:54
在線圖片批量處理軟體 2025-07-23 19:52:58

電腦的部件有哪些英文及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7-23 13:16:42

1. 台式電腦組成結構圖電腦主機里的各個硬體名稱圖片用途

Ⅰ 電腦機箱內部結構圖,裡面是什麼

電腦機箱內部結構圖如下:

機箱一般包括外殼、支架、面板上的各種開關、指示燈等。外殼用鋼板和塑料結合製成,硬度高,主要起保護機箱內部元件的作用,支架主要用於固定主板、電源和各種驅動器。

(1)台式電腦組成結構圖

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希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擬電子計算機。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

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

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

Ⅱ 台式電腦是由什麼組成

台式電腦有以下部分組成:
1、軟體系統
軟體系統包括:操作系統、應用軟體等。應用軟體中電腦行業的管理軟體,IT電腦行業的發展必備利器,電腦行業的erp軟體。
2、硬體系統
硬體系統包括:機箱(電源、硬碟 、內存 、主板、CPU-中央處理器、光碟機、音效卡、網卡、顯卡 )、顯示器、鍵盤、滑鼠等等(另可配有耳機、音箱、列印機、視屏等)。家用電腦一般主板都有板載音效卡、網卡。部分主板裝有集成顯卡。CPU的英文全稱是"Central Processor Unit",翻譯成中文就是"中央處理器單元"。它在PC機中的作用可以說相當於大腦在人體中的作用。所有的電腦程序都是由它來運行的。
主板又叫Mother Boar。它其實就是一塊電路板,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各種電路。它可以說是PC機的神經系統,CPU、內存、顯示卡、音效卡等等都是直接安裝在主板上的,而硬碟、軟碟機等部件也需要通過接線和主板聯接。
一般將放置在機箱中的電腦部件總稱為"主機"。它是電腦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主板、CPU 和硬碟等主要部件均在主機內。
3、內存
內存與磁碟等外部存儲器相比較,內存是指CPU可以直接讀取的內部存儲器,主要是以晶元的形式出現。內存又叫"主存儲器",簡稱"主存"。一般見到的內存晶元是條狀的,也叫"內存條",它需要插在主板上的內存槽中才能工作。還有一種內存叫作"高速緩存",英文名是"Cache",一般已經內置在CPU中或者主板上。一般說一台機器的內存有多少兆,主要是指內存條的容量。可以在電腦剛開始啟動時的畫面中看到內存的容量顯示,也可以在DOS系統中使用命令來查看內存容量,還可以在Windows系統中查看系統資源看到內存容量。
4、顯卡
是連接顯示器和PC機主板的重要元件。它是插在主板上的擴展槽里的。它主要負責把主機向顯示器發出的顯示信號轉化為一般電信號,使得顯示器能明白PC 機在讓它干什麼。顯示卡上也有存儲器,叫做"顯示內存",它的多少將直接影響顯示器的顯示效果,比如清晰程度和色彩豐富程度等等。
5、顯示器
是電腦的輸出設備之一,外形與電視機相似。Monitor特指顯示器,Screen僅僅指屏幕。
6、磁碟和磁碟驅動器
磁碟是PC機的外部存儲器之一,分為硬碟和軟盤兩種。 二者的共同之處在於都是使用磁介質來儲存數據,所以叫"磁碟"。想要讓PC機使用磁碟,必須將磁碟放置在特殊的裝置中,也就是磁碟驅動器里。
7、硬碟和硬碟驅動器
硬碟的英文是Hard Drive,直譯成中文就是"硬的驅動器"。由於硬碟是內置在硬碟驅動器里的,所以一般就把硬碟和硬碟驅動器混為一談了。硬碟的外觀大小一般是3.5英寸。硬碟的容量一般以M(兆)和G(1024兆)計算。平常見到的硬碟容量從幾十兆到幾千兆都有。 平常所說的C盤、D盤,與真正的硬碟不完全是一回事。一個真正的硬碟術語叫作"物理硬碟",可以在DOS操作系統中把一個物理硬碟分區,分為C盤、D盤、E盤等若干個"假硬碟",術語叫作"邏輯硬碟"。
8、硬碟
電腦電源和機箱 電腦當然要有電源了,不過電腦的電源可不能直接使用 220伏的普通電壓。電腦的電源內部有一個變壓器,把普通的220V市電轉變為電腦各部件所需的電壓,比如 CPU 的工作電壓,一般只有幾伏。 為了安全起見,一般把電腦各部件(當然除了顯示器)合理放置在機箱內部。機箱的外殼上有許多按鈕,如電源啟動按鈕、RESET按鈕(用於電腦的重新啟動)等等。機箱上還有一些指示燈,如電源指示燈在電腦工作時應該是亮的,硬碟指示燈在對硬碟進行操作時會閃爍等等。軟碟機和光碟機在機箱前端可以直接使用。
9、擴展卡和擴展槽
當需要用電腦看VCD、聽音樂時,就需要配置音效卡了。音效卡不是PC機的必備部件,它是PC機的一種功能擴展卡。所謂擴展卡,就是指這種卡可以擴展PC機的功能,比如音效卡可以使PC機發聲、傳真卡可以使PC機具備傳真功能、網卡可以讓您聯入網路等等。擴展卡是直接插在主板上專為擴展卡設計的擴展槽中的。顯示卡其實也是一種擴展卡,因為從計算機的基本原理來說,"顯示"實際是一種額外的功能,只是為了使計算機的工作過程能在人們的直接可視的監控之下。雖然顯示器已經是電腦的基本設備之一了,但由於習慣原因,顯示卡仍然被視作一種擴展卡。當然,音效卡、傳真卡、網卡都是標準的擴展卡。
鍵盤和滑鼠是PC機的輸入設備。當敲擊鍵盤時,被敲擊的鍵就向PC機的主板發送一個信號,並繼續傳送給CPU,由CPU來根據操作系統中的有關程序來確認按下的鍵將會引起什麼反應。比如在做文字處理時,如果沒有啟動漢字輸入系統,敲擊鍵盤上的英文字母會直接輸入英文,敲擊"a"鍵就會顯示"a"。而當啟動漢字輸入系統後,敲擊鍵盤上的英文字母後,就不會直接輸入英文,而先判斷所敲入英文是否符合漢字輸入方法中的規則,如果能夠表達某個或某些漢字,就會輸入漢字。反之則無法輸入漢字。又如在DOS系統中,同時按下"Ctrl"、"Alt"和"Del"將會使電腦重新啟動。 而在Windows 95/98系統中就不會使電腦重新啟動,而會彈出一個"關閉程序"的對話框。鍵盤一般有101或102個鍵,有的鍵盤還有3個Windows 95功能鍵。
10、鍵盤和滑鼠DVD
即數字通用光碟。DVD光碟機指讀取DVD光碟的設備。DVD碟片的容量為4.7GB,相當於CD-ROM光碟的七倍,可以存儲133分鍾電影,包含七個杜比數字化環繞音軌。DVD碟片可分為:DVD-ROM、DVD-R(可一次寫入)、DVD-RAM(可多次寫入)和DVD-RW(讀和重寫)DVD光碟機多採用EIDE介面,能像CD-ROM光碟機一樣連接到IDEas、SATA或SICI介面上。

Ⅲ 求一個電腦主機結構示意圖

下圖為電腦主機結構示意圖:

Ⅳ 電腦主機里的各個硬體名稱 圖片 用途

電腦主機里主要有:電源,主板,CPU,內存,顯卡,硬碟,光碟機。

1、電源:

電腦電源是把220V交流電,轉換成直流電,並專門為電腦配件如主板、驅動器、顯卡等供電的設備,是電腦各部件供電的樞紐,是電腦的重要組成部分。

(4)台式電腦組成結構圖

主機特點:

數據通信系統中的主機又不同於一般的單機系統,其主要特點是:

1、面向通信,具有通信處理的能力。在硬體方面,具有與通信控制器連接的輸入/輸出通道部件或匯流排介面。

系統軟體具有對中央處理器(CPU)硬體中斷的分析處理、輸入輸出控制和差錯恢復處理、程序的啟動和停止處理、多重處理和虛擬存儲器管理等功能。通信控製程序(即通信軟體)常與通信控制器相結合,控制用戶的聯機業務程序與遠程終端之間的數據傳輸。

2、具有資料庫管理功能。資料庫是相互關聯的數據的集合,具有數據的共享性、獨立性和最小冗餘性的特點,並對數據進行統一管理。計算機網的最重要應用之一,是網內主機之間建立地理上分散的資料庫,主機通過資料庫管理系統支持用戶訪問本地或遠地資料庫。

3、為保證高的可靠性,主機單機的可靠性要高,可設置備用機,或採取雙機工作方式。

Ⅳ 電腦主機內部結構圖詳細圖

Ⅵ 台式電腦結構圖解

台式電腦的結構圖解,你可以在網上搜一下,一般台式電腦是由主板,CPU,硬碟顯示器鍵盤滑鼠等組成的。

Ⅶ 計算機主機內部結構圖

計算機主機內部結構圖如下:

主機是指計算機除去輸入輸出設備以外的主要機體部分。也是用於放置主板及其他主要部件的控制箱體(容器Mainframe)。通常包括 CPU、內存、硬碟、光碟機、電源、以及其他輸入輸出控制器和介面。

internet上的主機:與internet相連的任何一台計算機都稱為主機,每台主機都有一個唯一的Ip地址,每台主機在互聯網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迷你電腦主機是一款高性能,低功耗,超靜音的迷你電腦,支持1080P解析度高清影片播放器,同時也是一款時尚裝飾家居的家庭設備,上網,看電影,樣樣毫不示弱。

(7)台式電腦組成結構圖:

虛擬主機,也叫「網站空間」 ,就是把一台運行在互聯網上的伺服器劃分成多個「虛擬」的伺服器,每一個虛擬主機都具有獨立的域名和完整的互聯網伺服器(支持萬維網,FTP ,電子郵箱等)功能。

一台伺服器上的不同虛擬主機是各自獨立的,並由用戶自行管理。但一台伺服器主機只能夠支持一定數量的虛擬主機,當超過這個數量時,用戶將會感到性能急劇下降。

一般來說,根據虛擬主機所提供的不同服務類別,一台伺服器共享的用戶少的有幾個,多的也不應多過數百個用戶數的限度。而有的伺服器數量不夠的服務商,為最大限度地利用手中有限的硬體資源,甚至會在一台伺服器上放置幾千個用戶,其效果可想而之。

因此我們要想獲得具備「合理資源」保障的虛擬服務,就必須要注意服務商的實力。如該服務商使用了多少台伺服器、對所選擇的虛擬主機服務中用戶負載量的「具體」承諾。因此最好在多方比較中選擇那種規模大的網站託管服務商做合作夥伴。

Ⅷ 電腦主機由哪些基本部件組成,各種部件的作用是什麼

在主機箱中有:主板、CPU、內存、電源、顯卡、音效卡、網卡、硬碟、光碟機等硬體。其中,主板、CPU、內存、電源、顯卡、硬碟是必須的,只要主機工作,這幾樣缺一不可。

(一) 機箱
首先來看看機箱,機箱除了給計算機系統建立一個外觀形象之外,還為計算機系統的其它配件提供安裝支架。另外,它還可以減輕機箱內向外輻射的電磁污染,保護用戶的健康和其它設備的正常使用,真可稱的上是計算機各配件的「家」。主流產品是採用機箱內部前面板側有用於安裝硬碟、光碟機、軟碟機的托架,後面板側上部有一個用來安裝電源的位置,除此之外,其風部還附有一些引線,用於連接POWER鍵,REST鍵,PC揚聲器,以及一些指示燈。

(二) 主板

主板(英文名Mainboard 或 Motherboard)是計算機系統中最大的一塊電路板,主板又叫主機板、系統板、或母板,它安裝在機箱內,也是微機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的類型和檔次決定整個 微機系統的類型和檔次。主板是由各種介面,擴展槽,插座以及晶元組組成。主板中的晶元組是構成主板的核心,其作用是在BIOS和操作系統的控制下規定的技術標准和規范通過主板為微機系統中的CPU、內存條、圖形卡等部件建立可靠、正確的安裝、運行環境,為各種IDE介面存儲以及其他外部設備提供方便、可靠的連接介面。

(三) CPU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是計算機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是一台電腦的核心,相當於人的大腦,它的內部結構分為控制單元、邏輯單元和存儲單元三大部分。

(四)內存

內存泛指計算機系統中存放數據與指令的半導體存儲單元。

(五)硬碟
硬碟(Hard Disk)是計算機系統的重要存儲設備,其性能直接影響計算機的整體性能。硬碟是一種固定的存儲設備,它的存儲介質是若干個鋼性磁碟片,其特點:速度快、容量大、可靠靠性高幾乎不存在磨損問題。

(六)光碟驅動器

光碟驅動器(CD-ROM)就是讀取光碟上數據的設備。

(七)網卡
將網路信號轉換為計算機能識別的信號的轉換器。

(八)顯卡

顯卡是顯示器與主機通信的控制電路和介面,其作用是將主機的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 並在顯示器上顯示出來。顯卡的基本作用就是控制圖形的輸出,它工作在CPU和顯示器之間它的 主要部件有:顯示晶元、RAMDAC、顯示內存、VGA BIOS VGA插座、特性連接器等。顯卡的三 項重要指標:刷新頻率、解析度、色深。從匯流排類型分,顯示卡有ISA、VESA、PCI、AGP四種。 現在AGP顯示卡已非常普遍。

(九)音效卡

音效卡,想聽音樂可少不了它,電腦就是通過這個玩意傳送聲音給音箱的哦。音效卡是多媒體電腦的主要部件之一,它包含記錄和播放聲音所需的硬體。音效卡的種類很多,功能也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能錄制話音(聲音)和音樂,能選擇以單聲道或雙聲道錄音,並且能控制采樣速率。音效卡上有數模轉換晶元(DAC),用來把數字化的聲音信號轉換成模擬信號,同時還有模數轉換晶元(ADC),用來把模擬聲音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音效卡上有音樂數字介面(MIDI),能使用MIDI樂器,諸如鋼琴鍵、合成器和其MIDI設備。音效卡有聲音混合功能,允許控制聲源和音頻信號的大小。好的音效卡能對低音部分和高音部分進行控制。音效卡上還有一個或幾個CD 音頻輸入介面,用以接收CD-ROM的聲音採集信號。根據匯流排的不同音效卡分為兩大類,一種是ISA音效卡,另一種是PCI音效卡。

Ⅸ 電腦結構圖解

1、顯示器(輸出設備)

2. 電腦由哪些部件組成的

電腦各部件介紹及用途

電腦是由主板、CPU、內存、硬碟、光碟機、顯卡、機箱、電源、鍵盤滑鼠、顯示器等各部件組成,下面將各部件及功用簡單介紹一下。

主板:英文「mainboard」,它是電腦中最大的一塊電路板,是電腦系統中的核心部件,作用相當於人的母體,將CPU、內存、硬碟、光碟機、顯卡等各器官緊緊連接在一起。它的健康程度對電腦的總體指標將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CPU:通常稱為中央處理器也可以叫做中央處理單元,很多人把它比作人的心臟,我個人的觀點它應該比作人的大腦,它的作用是將輸入的指令進行調動分配。

內存:是個臨時存儲系統,作用相當於人體的脊椎。既然CPU對輸入的指令進行了調動分配,那麼就必須有一個執行者,這個執行者就非內存莫屬了。

硬碟:這個東西眾所周知,作用就是存儲數據,所以比作人的胃部非常合適,對數據進行存儲、消化、過濾,最後還能排泄(刪除文件)。

光碟機:是讀取光碟數據的工具,作用相當於人的口腔,對光碟資料進行品嘗,有用的可以轉移到硬碟里,沒用的可以彈出來。

顯卡:顯卡又稱顯示器適配卡,簡單而言它就是連接主機與顯示器的介面卡。主要作用是圖像計算和顯示。但是從功用上看,它可以被當做電腦的靈魂,這個部件也正是人們通常忽略的東西,目前的品牌機大部分都是使用的集成顯卡,這種集成顯卡辦公用當然是夠用的,但是一旦運行大型程序、3D軟體、大型3D游戲等,這些集成顯卡就絕對靠邊站了。

機箱:就是裝載這些部件的外殼,相當於人穿的衣服,一個做工扎實的機箱就相當於人穿了一套面料優秀又可體的服裝。

電源:給所有部件供電的最重要器官,也是經常被人忽略的東西,它是名副其實的心臟。一個功率充足的電源是所有部件正常運行的關鍵,質量不合格或者供電不足的電源有可能燒毀某些部件。

鍵盤滑鼠:是向電腦輸入數據和指令的工具,相當於人的耳朵,通過聽取鍵盤滑鼠傳入的信息傳輸給CPU,然後向各部件分配任務。

顯示器:大家很熟悉了,大多數人把它比作眼睛,其實並不確切,需要加個攝像頭他才能形象的被比作眼睛,不然它只能讓別人看,無法看別人。

數據線 電源線:電腦中各部件的連接需要數據線、電源線等一些線路的支持,這些線可以很形象的比作人體的血管,他連接電腦的各個部件,負責他們傳輸數據以及給它們提供動力。
一、主機板(Motherboard)

主機板就是電腦裡面最主要的電路板。一般來說,主機板包含中央處理器(CPU)、開機程序記憶體(BIOS)、晶片組(chipset)、序列埠(serial port)、平行埠(parallel port)、擴充槽(expansion slots)、各輸入/輸出埠等等。也就是說主機板就是一台電腦的地基,幾乎主機裡面所有零件跟周邊設備都必須跟他它相附接,主機板的基本架構、效能也關繫到將來系統運作、資料傳輸、硬體的擴充、電腦升級等等重要因素。現在主機板的形狀大小規格都是ATX的,相較於以前的主機板是較有效的設計,例如讓CPU更加的靠近電源供應器、散熱風扇等等。

台灣是主機板的主要產地,主要有以下幾家公司研發生產,技嘉(GIGABYTE)、華碩(ASUS)、建碁(AOpen)、升技(ABIT)。

二、晶片組(chipset)

晶片組(Chipset),顧名思義,指的是一「組」晶片,而非一「顆」晶片。 它們被安置在主機板上,是主機板不可或缺的元件,主宰主機板的功能定位,也是主機板上成本最高的元件。
晶片組的角色,在於輔助中央處理器(CPU)。由於中央處理器僅負責運算功能,至於電流訊號何去何從?中央處理器可不管,這一切都得靠晶片組代為安排 。此外,主機板上負責各種功能的部門,也都由晶片組統籌控制。如果說中央處理器是個人電腦的「大腦」,那麼,晶片組就是主機板上的「心臟」,也就是說晶片組本身具有的功能與速度就關繫到電腦整體運作的效益。

目前全世界晶片組廠商只有五、六家,其中,真正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只有英特爾(Intel)公司,目前佔有全球七成以上的晶片組市場,台灣較有名的有威盛、矽統、揚智等三家公司。

三、開機程序記憶體(BIOS)

BIOS(Basic input and Output system)是唯讀記憶體(ROM)的一種。它常用來寫入與開機程序相關的資料。(請參考第八章第1節)

四、中央處理器(CPU)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如同電腦的大腦一般,電腦所作的動作都必須要經由CPU來作計算整理。現今CPU最快的速度是每秒「脈沖頻率(Clock Rate)」為1.0GHZ,相較於教學主電腦CPU的450MHZ,約快了200多倍。

許多人為了讓電腦跑的快一點,常常運用超頻的技術。所謂的超頻就是將電腦CPU速度調高為比原本被認可的速度還要快。超頻可以經由調主機板上面的jumper來達到。超頻的做法可行但是有一定的限度,假如一般人不知道限度在哪一昧的超頻就會讓CPU易於過熱導致當機的情況發生。舉例來說,現在市面上的有一款Celeron 350MHZ可超504MHZ的CPU,350MH就是這款被認定的CPU速度,504MHZ是它可以被超頻的極限,通常較為保險的超頻速度是400-450MHZ。

CPU因為常常須要做高速運算,為了預防過熱所以在CPU上面在放一個風扇作為散熱之用。當電腦不做任何計算、執行動作時,電腦還是會出現嗡嗡嗡嗡的雜音,那就是風扇在轉的聲音。

CPU較有名的廠牌詳見第八章第1節。

五、插槽
1. 記憶體插槽

專門用來插Ram的插槽。因為主機板上面的Ram槽是做死的,但是Ram槽的數量對電腦日後的設備擴充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比如說主機板上的RAM槽只有兩個,除非上面插的RAM Card單位很大,否則日後一定會面臨到需要加RAM但是RAM槽已經插滿了的情況。因此,在選擇在選擇主機板時,也要注意到其上的Ram槽是否足夠作為日後擴充之用。

2. 擴充槽(Expansion Slots):

主要是用來插輸入/輸出設備卡的的插槽。這些擴充槽所插的卡可以用來增強電腦整體的功能,或是提供特殊設備的支援;現在許多電腦所附的擴充槽界面大部分有三種:AGP(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ISA(In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這三種界面的傳輸速度分別為AGP>PCI>ISA,三種界面標准都由Intel發展出來。通常AGP槽用來插顯示卡,因為AGP不但可以增強呈像的功能,對於3D動畫效果也有支援。PCI、ISA可以用來插音效卡、SCSI卡(這兩者也可用來插顯示卡,但是如果有AGP,就不用考慮插在其他槽上了),主要是看這些卡的界面規格來決定插在PCI上或是ISA上。

六、儲存設備:
1. 記憶體(Ram)

第八章提到當作業系統程式和應用程式在執行、處理資料時,必須先將程式與資料從硬碟載入記憶體(RAM)當中,中央處理器(CPU)再依記憶體中的程式碼,一步步執行命令並處理計算資料,這樣的方法比直接從CPU將程式與資料從硬碟叫出來執行還要快上「千」倍。因為作業系統程式和應用程式在執行、處理資料時的每一個動作並不像我們在螢幕上看到的這麼簡單,而是要CPU去接收上百、上千個指令,如果不經由一個更快速的中介-RAM來執行,而讓CPU從硬碟裡面慢慢地叫出資料、程式來執行、計算,那麼電腦運作起來就會非常的龜速。

RAM依照接腳數目可分為三種類:30pin、70pin、168pin。30pin就是指記憶體的安插部份有30個金屬接腳,72pin是72個金屬接腳,168-pin就是168個金屬接腳。不同的接腳數目必須搭配不同的記憶體插槽。除了外觀,它們還有非常重要的不同處,跟安裝擴充有關系,分述如下:
30pin:這是遠古時代的記憶體形式,為386或早期486電腦所採用,每一條30pin記憶體的資料輸出為8位元,而386或486的資料通道為32位元,所以每次都要以四條記憶體為一個安裝擴充單位,升級上較為麻煩。目前Pentium電腦已經不採用這種記憶體,也就是它已經被淘汰。
72pin:這是中期486及pentium電腦所採用的記憶體,也是目前最常見的記憶體形式,每一條72pin記憶體的資料輸出量為32位元,如前述,486電腦的資料通道為32位元,所以安插時可以一條72pin記憶體為擴充單位,而Pentium的資料通道為64位元,就必須以兩條為擴充單位。72pin RAM又分兩種形式,一種是傳統的DRAM(Dynamic Ram),另一種是EDO RAM(Ram),目前均以EDO為主。
168pin:這是最新的記憶體形式,也就是目前市面上新出現的SDRAM記憶體,每一條168pin記憶體的資料量為64位元,所在Pentium中,可以一條為擴充單位,升級時比較方便。不過,這種新擴充的記憶體也要有特殊的晶片組來支援,例如:Intel的430VX晶片組就支援這種168pin記憶體。目前採用這種晶片組的主機板上大多會提供一個式兩個的168pin擴充槽。選擇這種記憶體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是電壓值168pin記體憶的電壓值為3.3V,所以如果電源供應器的輸出電壓為5V,則主機板要有降壓元件配合;第二是相容性,有些主機板同時提供72pin及168pin的擴充槽,但要注意兩者同時運作的相容性,及此時168pin是否可以發揮應有的快速功能。

基本上Ram不僅僅存在於主機板上面而已,在加強列表機、顯示卡的功能時也會強調這些設備所附Ram數多少來代表其效能。

2. Cache

是一種特殊、快速記憶方式。Cache是利用主記憶體中某一部份來作為我們在電腦上面常常重復執行的動作、資料存放的地方。等到下一次在做到同一個動作的時候,CPU就不需要「重新」的將這些資料從硬碟裡面叫出來執行,直接從Cache抓即可。舉例來說,當開機後,第一次打開網景(Netscape)這個程式時,可以很清楚的聽到硬碟在動的聲音,這是因為CPU正從硬碟裡面呼叫這個程式的指令。等到程式關閉,再次將網景打開時,很明顯的感覺到開啟網景程式的速度比第一次開還要快許多,而且完全聽不見硬碟轉動的聲音,這是因為CPU直接從Cache裡面叫出程式。

3. 唯獨記憶體(ROM, Read-Only Memory)

唯讀記憶體,就是一但被寫入資料就不能被移除只能被讀的記憶體。不同於RAM一但電源關掉,RAM裡面的資料也會隨之消失的特性,ROM裡面所寫入的資料並不會因為關機而消失。ROM的用途除了像寫入開機相關程序的BIOS以外,也常用在記憶列表機的字體上面。

4. 硬碟機(Hard Disk Dirve)

硬碟機是在硬碟上讀寫資料(data)的機器,讀寫資料後再將資料儲存在硬碟裡面。硬碟機依照界面不同分為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內接硬碟、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外接硬碟兩種。IDE硬碟的規格主要是ATA,ATA有好幾個版本,例如ATA-1、ATA-2、ATA-3、Ultra-ATA、ATA/66等等,每個版本依照傳輸速率不同來作分別。SCSI硬碟指的是需要經由SCSI界面卡來外接的硬碟。

硬碟存量都是以GB來作單位,現在市面上最大容量的硬碟是IBM所出的75G硬碟。

硬碟機的轉速主要取決於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硬碟機本身的轉速。硬碟轉速是以rpm來作為單位,也就是每秒硬碟磁碟轉幾轉的意思,每秒轉的越多,磁頭讀取資料也就越快速。現在硬碟轉速最快是每分鍾10000轉(10000rpm)。另外一個是硬碟存取某一筆資料並讓CPU做進一步計算處理所花的時間(access time),單位是毫秒(milliseconds,簡寫為ms)也就是數千分之一秒,因此硬碟存取資料所花的時間越小,表示硬碟速度越快。

現在硬碟市場比較有名的廠牌有美國IBM、SEAGATE、QUANTUM。

5. 軟碟機(Floppy Disk Dirve)

軟碟機的種類有兩種,一種是3.5吋小軟碟機,一種是5.25吋大軟碟機。5.25吋的軟碟機已經很少人使用了。3.5吋小軟碟機能夠接納的磁碟片容量只有1.4MB。

現在軟碟機主要的廠牌有Teac、Panasonic、NEC

6. 唯讀光碟機(CD-ROM Drive)

CD-ROM Drive(Disc-Read-Only Memory Drive)就是用來讀取CD-ROM裡面資料的磁碟機。CD-ROM就是一般我們說的CD片, 之所以稱為唯讀光碟機主要是因為光碟機只能做讀取CD資料的動作沒辦法儲存、燒錄資料到CD-ROM裡面。

判別唯讀光碟機速度的方式跟硬碟機類似,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光碟機的轉速。光碟機的轉速是以單速為標准來作倍數計算。單速(single-speed)相當於每分鍾150轉,40倍數(40X)光碟機相當於每分鍾6000轉,幾乎跟硬碟現在普及的轉速相當了。另外一種就是光碟機讀取資料的時間,讀取時間越少,光碟機讀取資料速度就越快。

7. 燒錄機(CD-R Drive)

CD-R Drive(Compact Disk-Recordable Drive)就是俗稱的燒錄機,用來製作影音光碟、備份光碟片資料的磁碟機。它的功能不像光碟機就只能讀取資料,不能燒錄資料。以上兩種功能它都具備。不過要達到上述燒錄的目的還需要特殊程式來配合,否則單單一個燒錄機沒辦法直接燒錄資料到空白光碟片。

七、各式卡類
1. 顯示卡(Video Adapter)

讓電腦有呈像能力的卡。然而取決電腦呈像能力如何除了顯示卡的好壞以外,也關繫到螢幕的品質,也就是說一台黑白的螢幕不論影像卡多好,也不能呈現出彩色。現在的顯示卡大部分都附有Ram,作為加強呈像的效能之用。顯示卡所支援的解析度大小也跟電腦呈像能力有關,解析度越大,呈像能力越好。

較有名的廠牌有巫毒卡、CREATIVE、DIAMOND、MATROX、SKYWELL。

2. 音效卡(Sound Card)

主要讓電腦可以輸出、輸入、操作(manipulate)聲音之用。在現今電腦裡面,音效卡是不可或缺的零件。經由音效卡可以讓與之連結的喇叭輸出音樂、讓麥克風將聲音經由音效卡輸入電腦裡面,更進一部的可以將聲音儲存在電腦裡面。

較有名的廠牌有CREATIVE、AOPEN、DIAMOND。

3. 網路卡

可用來做資料分享的卡。通常還需要網路線、集線器來連接相互分享資料的幾台電腦。

4. SCSI卡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是一種平行埠界面標准,被廣泛的用在蘋果麥金塔、個人電腦、Unix系統電腦外接其他周邊設備上面。SCSI傳輸資料速率是每秒80MB(80MBps),遠高於序列埠、平行埠、USB的速度。SCSI的規格依照傳輸速度分好幾種:SCSI-1、SCSI-2、Wide SCSI、Fast SCSI、Fast Wide SCSI、Ultra SCSI、SCSI-3等等。

八、輸入/輸出埠(Input/Output Port)

位於主機背後,可以看到許多插著接線的孔,這就是輸入/輸出埠。凡是用輸入/輸出埠來與主機做連結的設備稱為外接設備或是周邊設備。通常主機的輸入/輸出埠有幾種:
序列埠(serial port):用來接鍵盤、滑鼠、數據機,序列埠的傳輸資料速度是1bit。現在為了增強傳輸效率已經將用來接鍵盤、滑鼠的序列埠改為PS/2的界面。PS/2是由IBM公司所發展較為快速的外接界面標准。
平行埠(parallel port):用來接列表機、掃描器,比起序列埠來說,是比較高頻寬的傳輸埠。
USB(Universal Serial Bus):一種新的外接標准。傳輸的速度是每秒1200萬bit(12Mbps),可外接127個周邊設備,例如鍵盤、滑鼠、數據機、Zip機…。從1996年,才有一些電腦公司在它們推出的新電腦裡面提供USB的支援,直到1998年Imac的大賣,USB才廣泛為人接受使用。預計將來USB可以完全取代序列埠、平行埠這兩種外接界面標准。
各式擴充卡上所附的插孔也是輸入/輸出埠的一種:音效卡、影像卡、網路卡、SCSI卡…。

九、電源供應器(Power Supply)

電源供應器主要是提供電源給電腦,並且穩定電腦的電力系統。越強大的電腦所需的電力就越強,一般的電腦所需電力大約為200瓦以上。並不是所有的電源供應器都可以達到穩定電腦電力系統的作用,通常需要經過安全規格檢驗才能夠保證電源供應器的效能。

在第八章第4節提到許多停電、斷電的情況會造成電腦裡面資料的毀損,因此多加裝不斷電系統(UPS)變得很重要,它常被人當作備用電力來使用。

十、機殼(Case)

電腦外麵包的那層皮就是機殼。它是用來保護電腦不受灰塵水氣侵害、避免擦撞的屏障。但是電腦機殼也不完全是密不通風的,機殼背後通常會預留電源風扇的散熱孔,保持主機內通風順利。

電腦機殼正面會預留大小開口給其他主機零件作為操作零件面版之用。例如大開口是預留給硬碟、唯讀光碟機、燒錄機、內接式Zip等等。但是平常我們在機殼正面不會看硬碟是因為硬碟較其他零件脆弱、精細,如果敲開開口可能會讓硬碟受到灰塵、水氣的損害。小開口是預留給軟碟機、數位相機讀卡機等等。所以啦,機殼的開口數跟主機本身零件多寡跟日後擴充有關,使用者在選擇機殼之前最好選擇多開口的設計,以方便日後擴充。

3. 電腦配件都有什麼啊

1、顯示器:英文名為「monitor」,顯示器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品種多樣,其作用是把電腦處理完的結果顯示出來。它是一個輸出設備,是電腦必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

2、鍵盤:英文名為「Keyboard」,分為有線和無線,鍵盤是主要的人工學輸入設備,通常為104或105鍵,用於把文字、數字等輸到電腦上,以及電腦操控。

3、滑鼠:英文名為「Mouse」,當人們移動滑鼠時,電腦屏幕上就會有一個箭頭指針跟著移動,並可以很准確指到想指的位置,快速地在屏幕上定位,它是人們使用電腦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

4、音箱:英文名為「Loud speaker」,通過音頻線連接到功率放大器,再通過晶體管把聲笑衡音放大,輸出到喇叭上,從而使喇叭發出電腦的聲音。

5、列印機:英文名為「謹閉Printer」,通過它可以把電腦中的文件列印到紙上,它是重要的輸出設備之一。在列印機領域形成了針式列印機、噴墨列印機、激光列印機三足鼎立的主流產品,各自發揮其優點,滿足各界用戶不同的需求。

(3)電腦的部件有哪些英文及圖片擴展閱讀:

電腦的特點:

運算速度快: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准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復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

計算精確度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計算機控制的導彈之所以能准確地擊中預定的目標,是與計算機的精確計算分不開的。

邏輯運算能力強: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

存儲容量大: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具有記憶特性,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各類數據信息,還包括加工這些數據的程序。

自動化程度高:由於計算機具有存儲記憶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所以人們可以將預先編好的程序組納入計算機內存,在程序控制下,計算機可以連續、自動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預。碰晌做

4. 電腦的各個部件英文名字

示器/屏幕:monitor/screen
鍵盤:keyboard
滑鼠:mouse
硬碟(驅動器):hard disk(driver) 合稱:IDE
光碟(驅動器):compact disk(driver) 全稱:CD-ROM
軟盤(驅動器):floopy disk(driver) 合稱:FDD
存儲器(通常指內存):memory
主板:mainboard/motherboard
中央處理器:CPU
列印機:printer
掃描儀:scanner
數據機:modem
筆記本電腦:notebook
各種板卡統稱:……board
不間斷電源: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