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醫的艾灸很神奇,哪4個年齡段艾灸有功效
1、兒童期
兒童艾灸方法簡單易行而且對身體沒有任何毒副作用,能提高孩子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時防止疾病的產生。主要是對身柱穴進行艾灸,具有補益肺氣以及健腦益智的效果,同時也達到了止咳平喘和防病強身的功效。另外也能夠輔助治療消化不良,腹瀉腹脹,沒有任何食慾,睡眠質量差、總是感冒,肺炎、哮喘以及發育不良等,每次艾灸的時間不能超過20分鍾。
溫馨提醒
艾灸完成後兩個小時之內不能使用冷水洗澡,因為艾灸後全身毛細孔處於打開狀態,容易受涼。艾灸後要多喝溫開水,能幫助身體排毒。大部分人喜歡艾灸後會出現精神不振以及全身疲勞,這屬於正常現象,要注意休息,避免做劇烈的運動。
『貳』 中醫艾灸時,每個穴位需要灸多長時間啊
實際上,這個時間問題,真的是沒有辦法精確說明,再專業的醫生也沒法子告訴你:你這個病,多少天後就一定能好。不過通過了解自己的病情和下面的知識,是可以大體推算出自己的病啥時候能好的。
一、詳細說下艾灸治療時間的問題
01輕症疾病
1~3個月就能有明顯效果。如胃炎、盆腔炎等,但並不是有好轉後就可以中斷,要徹底治癒還是需要堅持。
02慢性或重症疾病
要做好長期的艾灸打算。至少要3個月,也可能半年甚至更長。
案例一:曾經給一個小孩調理慢性鼻炎,艾灸了9個月,才算控制住病情,沒再復發;
案例二:家裡一個親戚一直有慢性胃病,腸胃不好,身體消瘦。艾灸了一個月後,效果並不明顯,不過感覺大便比以前好點,就沒停過。灸了差不多4個月左右,看她精氣神明顯好多了。
當然,長期灸,並非要每天灸,隔1天或者2天灸都可,也可以灸2~3天停1~2天。
03對於急性病症
像拉肚子、急性感冒,若症狀消失,一般可在短時間內治癒。
比如有人每次感冒,就灸了鼻子兩邊的迎香穴20分鍾,第一次灸完打噴嚏就減少了,灸了三次差不多痊癒。
注意:如果是比較嚴重、危害大的急性病、突發病,還是建議立刻就醫!
04
改善體質或調整全身的灸療
長期堅持艾灸,效果更佳,特別是先天體質不好的人,這種一年左右會有明顯效果。
一周艾灸一兩次,選擇養生保健大穴,像足三里、大椎、神闕等,每個穴位一次灸15分鍾。
二、什麼病易治,什麼病難治
(1) 病在淺層,易治;病在深層,難治。
從皮毛、肌肉、筋髓、骨髓,越往裡,越難治。病在淺層,溫和灸的艾熱和葯力容易到達,病自然好得快。
(2)病在經絡上,易治;病在五臟六腑,難治。
經絡堵塞,疏通經絡就好了。病到了六腑(膀胱、胃、膽、大腸、小腸、三焦),當然就難治多了。正氣再虛,病再往裡走,病到五臟(心、肝、脾、肺、腎)需要花更多時間。
(3)形質未變病,易治;形質變化的病,難治。
形質已變是什麼意思呢?如長瘤了,內膜異位,胃潰瘍了等。患有瘤,不要奢望灸幾次就能好。
(4)病的時間短,易治;病的時間越長,越難治。
病的時間越長,病可能越走越深,病就越來越難治。
三、哪些穴位要加長艾灸時間
1、 看灸感:
如果一個穴位產生明顯灸感,則本次艾灸此穴位時間盡量延長,甚至以此為主。
灸感:如螞蟻爬行、熱傳導、擴散、癢、痛(非灸火過近烤的痛),甚至皮膚表面產生一些花斑、紅線等。
2、主穴時間要長:主要穴位時間往往分配時間偏多。
3、腰腹核心時間長,四肢末梢時間短。 但四肢穴位作為主穴或有良好灸感時除外。
四、平時艾灸要多長時間才好
艾灸一個穴位5~30分鍾是常規情況。做一次艾灸的全部時間一般在30分鍾~2小時。
核心點:以你的身體感受為准!
比如:今天艾灸了2個小時,感覺不錯,後幾天再繼續做...
如果哪天艾灸後有點上火,就休息2天,如果還上火,那就適量縮減時間。如果減到1小時剛剛好,那就把1小時設定為每天的艾灸時間。
『叄』 艾灸是什麼樣的
艾灸也分很多種方法。有隔著生薑片灸的。還有在針灸的針上放點艾絨灸的,還有直接拿個艾柱對准穴位灸的。無論哪種灸法。都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效果。
『肆』 艾灸穴點陣圖的八大穴位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
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慾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 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
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 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
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里。」
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慾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 關元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 。
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集注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
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 (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等。 氣海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
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據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生之術時,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灸氣海能生發和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據《竇材灸法》 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認為灸氣海能預防xxx。日本代田文志(現代日本針灸學家)認為用艾灸氣海可預防闌尾炎,他說:為頓挫闌尾炎而灸 20~3O 壯。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遺尿、遺精、陽痿、滑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 神闕(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 。
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甦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白鼠的神闕穴,其炎症區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內迅速升高,72小時至120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
灸神闕還能治泄瀉、便血及病後大便不通。據《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後大艾灸神闕穴,對泄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後尿瀦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位於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
足三里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甲乙經》載:「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外台科要》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氣也。《醫說》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針灸大成》載:中風預防灸,若有中風先兆時「便宜急企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 」,「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瘡為妙。
《江間式心身鍛煉法》載:「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壽至二百餘歲。」現代研究認為艾灸足三里穴.能調節高血壓病初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能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滯度.並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 ,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艾灸足三里,對消化系統的胃腸功能低下、食慾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潰瘍、胃下垂、腹瀉、便秘,對心腦血管系統的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意外,對呼吸系統的感冒、肺結核,對泌尿生殖系統的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陽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調節神經,有較強的延緩衰老的作用,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 。
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臟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中醫學文獻記載,三陰交能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痹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小便不利,疝氣,夢遺失精,臍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經》載: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 。《外台秘要》集驗:灸丈夫夢泄法,灸足內踝上名三陰交二七壯。
《千金要方》載:內踝上3寸絕骨宛宛中灸五十壯。主咳逆,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疵氣、痔血……凡二十二種病,皆當灸之也。《眼科錦囊》載:上瞼低垂輕證者,灸三陰交。
現代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睾丸炎,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產後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泄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 等都有防治作用。
延年益壽保健灸
穴位:
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艾灸足三里,對消化系統的胃腸功能低下、食慾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潰瘍、胃下垂、腹瀉、便秘,對心腦血管系統的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意外,對呼吸系統的感冒、肺結核,對泌尿生殖系統的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陽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調節神經,有較強的延緩衰老的作用,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 。
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臟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中醫學文獻記載,三陰交能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痹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小便不利,疝氣,夢遺失精,臍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經》載: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 。《外台秘要》集驗:灸丈夫夢泄法,灸足內踝上名三陰交二七壯。
《千金要方》載:內踝上3寸絕骨宛宛中灸五十壯。主咳逆,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疵氣、痔血……凡二十二種病,皆當灸之也。《眼科錦囊》載:上瞼低垂輕證者,灸三陰交。
現代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睾丸炎,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產後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泄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 等都有防治作用。
延年益壽保健灸
穴位:
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伍』 艾灸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艾灸有以下好處:
1、祛濕散寒
艾灸可以通過對經脈進行溫熱刺激,達到祛濕散寒的作用。
2、防病保健
艾灸可溫陽補虛,艾灸可使精血充足,從而提升人體的免疫力,達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3、行氣活血
艾灸具有調理氣血的作用,不但可以梳理氣機,還可以提升中氣,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4、調節陰陽
通過艾灸療法,可以達到調節陰陽、補益身體的作用,最終使陰陽達到平衡,身體恢復健康。
5、通經活絡
艾灸可通十二經,三陰,可以溫熱機體穴位及其經脈,從而活絡血氣,治療由寒凝血滯、經絡不通等引起的各種疾病。
艾灸有以下壞處:
1、若操作不當或艾條質量不佳,可能會引起皮膚過敏、水泡等情況。
2、艾灸時吸入大量煙,可能會出現口舌乾燥、上火、惡心、嘔吐等症狀。
『陸』 中醫的常用診治醫術艾灸,到底有著怎樣的功效呢
艾灸是一種傳統的治療中醫疾病和醫療保健方式。 蠟本身具有非常好的冷和除濕。平等效果。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實際情況,適當的針灸可以發揮良好的療效和作用,包括出汗和排毒,提高睡眠質量,改變身體微循環,增強免疫力等。
中醫認為,天然氣是生命的源泉。血是人的基本物質,只有血液和血液,並保持正常活動。通過艾灸,它可以達到齊和暴力效果,梳理氣機,以幫助改善氣體,讓血液轉移,達到艾灸健康效果。保持陰陽平衡可以保持健康,陰陽失衡會誘發各種疾病。艾灸調整陰陽的陰陽,讓陰陽恢復失去平衡。
通過艾灸來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加強各種抗體,提高免疫效應,增強免疫功能,並預防條件侵入。此外,艾灸還可以改善各種系統功能以防止疾病侵襲。此外,它可以通過艾灸調節健康狀態,減少疲勞。艾灸有回報和救援,可有助於治療多種疾病,特別是對於圍源點和艾灸來說。當楊弱弱時,光線落下,沉重的人有一個虛擬,我可以使用ai ye,葉子是純正的,艾灸可以從陽中受益。
當艾灸應該注意思想的焦點時,不要分散注意力的注意力,以便在移動時不傷害肉體。當艾灸需要暴露一部分身體的一部分時,在冬天保持溫暖。如果艾灸在艾灸有更多的穴位,如果它被分散,第一背部,胸部,第一四肢。注意艾灸時間,失眠只要睡覺,艾灸,在飯前禁食,飯後不能灸。當第一個艾灸時,你必須掌握刺激量和少量的小劑量。
『柒』 自己在家怎麼做艾灸,正確的方法是怎樣的
自己在家是可以用燃燒的艾條做艾灸的,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
不過這種方式不適合新手,不然很容易燒傷,所以大唐艾神艾灸床建議大家先用艾灸盒去艾灸,可以綁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比較安全,也比較有效果。
(7)中醫艾灸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隔鹽灸
隔鹽灸,也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載於《肘後備急方》,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症。後世的醫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如《本草綱目》卷十一「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
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中,以艾灸之」。現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范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已用於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的治療。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臍部。取純凈乾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預先有臍周圍一濕面圈,再填入食鹽。如須再隔其他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葯物(葯膏或葯末),再放鹽。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一薄薑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壯,但對急性病證則可多灸,不拘壯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艾灸
『捌』 艾灸的基本常識
大家基本上都知道針灸,但是很少人知道灸。其實針是針法,灸是灸法。和在一起才叫針灸。艾灸費時費力往往醫生不願意為了你一個病人浪費那麼多時間,有的學院派學生根本對灸法不感冒,忙著研究小白鼠呢。但是灸法的效果是不容置疑的。古人雲: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葯第二,附子第三,醫之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薪.―宋.竇材
(這里的丹葯我理解是內丹精氣神,附子是中葯),還有說一灸二針三用葯。都說明灸法非常之重要。因為針法對穴位和手法非常講究,我在這里與有緣的朋友一起聊聊灸法。我也是學生就算是讀書和實踐的心得體會吧。
要了解灸法,就要知道一個植物--艾葉: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艾的葉片,春夏之末花開時採摘,曬干或陰干後使用。我國民間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懸門戶上,以禳毒氣」的習俗。
灸法就是以艾葉作為原料,做成艾絨,用不同的燃燒方法作用於穴位,通過穴位的傳導達到治病於防病保健的方法。灸解字就是,久與火,不言而喻。
為什麼要找艾葉呢?神農氏,就是炎帝在選的過程中有的草也是可以用的,但是沒有艾葉的性味中正,土話就是穩定性好。艾性辛、溫,味苦,入肝、脾、腎經,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祛風止癢之功。這個日本人都做個實驗,外國人倒是很喜歡我們的傳統東西。反而我們自己不識,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難道人家科技太落後。有說:「居家常備艾,老少無疾患」,說明艾對維護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為什麼要學習?看過我寫的文章都知道,我一直強調「求」於「養」.求是求己,不是肉身的己,求你真心。就是《心經》說的觀自在菩薩的「自」。養是內斂、收藏,藏是為了用。不要意念飛舞,看電視上網無度,那不是養病。那也是在造病。不管是艾灸也好,拔罐、刮痧也好,經絡按摩,葯物也罷。僅僅是為了輔助五臟六腑正常工作,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暢快。根本就沒有什麼靈丹妙葯一吃就靈。一切都要去養去求。要有的話明朝的練丹的皇帝為什麼那麼早亡呢。好比拔河:你在與病魔拔河,醫生喊加油。醫生叫破了喉嚨,你說醫生你來幫我拔吧,你省點心吧,靠誰也不行。佛吃飽了,不等於你吃飽,佛也不會替你吃。佛不是不渡我們,是我們自己不吃。艾灸就是養身體的輔助方法。
說方法:
形式很多,有直接灸法(疤痕灸、非疤痕灸)間接灸法(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艾卷灸法。
我就說我們經常用到的,艾卷灸法,艾卷市面上有清艾條與葯艾條。清艾條就是純的艾絨做的,葯艾條的裡面放中葯的。這個就要對症什麼的,相對難點。我們就用清艾條。有時會遇到什麼一壯,壯就是用艾絨做成金字塔狀的物體,有的麥粒大,有的蓮子大。這就是所謂的壯。壯與艾條只是形式不同。
灸的宗旨是:以皮熱里熱,熱到氣足為好。剛開始也不必強求,慢慢體會。功夫是要練的。一般病每日灸一次,灸後要慎起居,節房事。灸後喝杯溫水,當心冷暖。灸法偏重在補,無病防身,有病提高免疫力,在能助你一臂之力。
『玖』 艾灸真的有用嗎,說說我的親身經歷
艾灸真的有用。艾灸是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都是以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重要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的療法。用中醫的話來說,它具有溫陽補虛、溫通經絡、等作用。具體功效如下:
1、艾灸通過回陽固脫,溫補陽氣,來調理脾腎兩虛引起的脾氣不足,可解郁散肝氣達到身體平衡,可改善內分泌失調,讓子宮卵巢神經活躍達到有效的改善。
2、灸,散寒祛濕提升陽氣,改善血塊排不出,子宮痰濕太重造成月經不暢,艾有通經絡調氣血,祛濕活血之效。
3、艾灸可以增加身體免疫力,讓子宮環境變好,免受細菌危害,加快子宮的分泌物代謝,不殘留,為人體補充元氣,幫助人體自身來修復及代謝。
4、艾灸可以有效緩解情緒,放鬆神經通過艾灸溫熱子宮,激活子宮收縮,內膜才會有節律性脫落,肌瘤大部分是由於子宮內月經排不幹凈導致長期堆積,長期艾灸可有效改善子宮內的垃圾惡露清除。
5、艾灸能夠增加腸胃的蠕動功能,能有效改善便秘,排除腸道內的濁氣,有的人做艾灸時,肚子咕咕響就是艾灸促進腸胃蠕動的表現,做完艾灸要大量喝水,有利經絡排毒及腸道排便。胃寒濕重就會胃脹胃酸胃潰瘍,艾灸有消炎殺菌,驅寒,修復胃部不適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