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花瓣蟠龍銅鏡圖片有多少
擴展閱讀
大巴車扳手在哪裡圖片 2025-05-24 02:28:52

花瓣蟠龍銅鏡圖片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6-21 06:57:27

A. 我有個銅鏡:人說是唐朝的,八花瓣形,有鳥獸圖,請問是真的嗎

: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銅器發明以後,以銅盆盛水鑒形照影。《尚書》《國語》《莊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過古人「鑒於水」。《說文·金部》釋「鑒」為「盆」,因此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
可以說盛水的盆(鑒),就是最早的鏡子。隨著合金技術的出現,開始了使用銅和錫或銀鉛等製作銅鏡的歷史。銅鏡一般製成圓形或方形,其背面鑄銘文飾圖案,並陪鈕以穿系,正面則以鉛錫磨礪光亮,可清晰照面。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的小型銅鏡,造型、裝飾均較原始,應是目前考古資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銅鏡。商、西周和春秋時的銅鏡,都有零星發現,戰國始盛行,產量大增。到漢代,由於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漢中葉後經濟飛速繁榮,銅鏡製作產生了質的飛躍。所制銅鏡工藝精良,質地厚重,鏡背銘文、圖案豐富多樣。後經唐宋時代兩次發展高峰,到明清時期,隨著近代玻璃的誕生,銅鏡逐漸淡出歷史舞台。

你家的銅鏡,最好找專業的人士去鑒定一下。 在網上誤差太大。

B. 春秋戰國的銅鏡除了作為日常生活用具,還有哪些特殊的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銅鏡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銅鏡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全面發展。無論是銅鏡的鑄造工藝,還是鑄造的數量,都大大超過了以前。

齊家文化和商周時期,銅鏡以光素無紋飾者居多,有紋飾者也以幾何紋為主。到了春秋戰國,紋飾已達15個大類,並且出現了各種特殊工藝裝飾藝術,如塗朱繪彩圖案、金銀錯圖案、透空雕圖案等。初起時期簡陋、粗糙的銅鏡,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創造和修飾已臻美輪美奐的境地。

春秋銅鏡的數量、品種都很少,但它與戰國銅鏡有著十分相近的沿革關系。春秋戰國銅鏡的造型、鈕制、紋飾、銅質等方面的共同特點是:

1.造型: 鏡多數為圓形,同時也出現了方形鏡。一般鏡身材料薄,多有邊沿。整個造型規矩,給人以輕巧、典雅之感。

2.鈕制: 鏡鈕仍主要為弓形鈕,但鈕頂部多飾有1—3道凸弦紋,所以又稱「弦紋鈕」。

3.紋飾: 鏡背面光素無紋飾者,除早期外已消失。紋飾刻畫纖細,並多有地紋。

春秋銅鏡 (公元前770年~前475年)

一、春秋銅鏡概況

春秋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朴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銅鏡的鑄造中心,由北開始向南遷移的重要時期。

春秋銅鏡的風格,既繼承了西周銅鏡的傳統,如仍以素鏡為主,鈕制沒有定型,還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時,春秋銅鏡又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它打破了銅鏡僅有圓形的格式,出現了方形鏡;並一改早期銅鏡紋飾僅用陽線勾勒,構圖簡朴的手法,鑄出了透雕繁縟的圖紋;從紋飾的表現形式上看,春秋銅鏡已趕上了青銅器的發展步伐,紋飾內容更具時代特色。這給戰國銅鏡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春秋銅鏡

1.螭虎紋鏡

1956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鏡為圓形,直徑7.5厘米。鏡面略凹,或以為是取火用的陽隧。鏡背中心有半環鈕,圓鈕座。座外周圍有兩虎相對環繞,其外圍以糾結的螭紋一圈。螭紋是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常見紋飾。《說文》:「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鏤。」此銅鏡所飾螭紋,有的龍首,有的鳥頭,設想奇異。此鏡時代被定為春秋早期。(《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青銅器卷》下)

2.蟠虺紋鏡

1978年陝西鳳翔南指揮西村1號大墓出土。直徑11厘米,鏡出土時已破碎。鏡背中央有半環形小鈕,周圍飾細密的蟠 虺紋。《國語》:「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韋昭註:「胞小蛇大;是虺屬蜥或蛇。」仔細觀察蟠虺紋的紋飾,是許多小蛇狀的動物相互纏繞,構成幾何圖形,是春秋時代呈網狀花紋的典型代表。此鏡花紋與春秋中期末至晚期的禮器相似,因此定為春秋中期。(《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青銅器卷》下)

3.透雕龍紋鏡

l 952年湖南長沙黃泥坑84號墓出土。鏡為圓形,直徑7厘米。背中心有半環鈕,圓鈕座。鈕座外為透雕龍紋,龍身軀作S形捲曲,互相纏繞。線條均勻,姿態生動。素平緣。據同墓出土的陶鬲、陶缽的形制判斷,此鏡時代應屬春秋晚期。(《長沙楚墓》,《考古學報》1959年1期)

4.素鏡

1952年湖南長沙龍洞坡墓826號出土一面。直徑8厘米。鏡面平直,背面中心有一鼻鈕,並有一條凸起的范痕橫貫中心。與銅鏡共出的有陶鬲、陶林、銅劍等,據此推測,銅鏡的年代應為春秋晚期,下限可達戰國早期。(《湖南出土銅鏡圖錄》)

5.弦紋鏡

1956年長沙烈士公園6號墓出土一面。直徑9.8厘米。鏡身平直,背面中心鈕部已殘缺,近邊緣處有一周凸起的弦紋,從同墓出土的陶鬲、陶壺、陶林推測,銅鏡的年代屬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湖南出土銅鏡圖錄》)

戰國銅鏡 (公元前475年~前256年)

一. 戰國銅鏡的概況

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處於劇烈變革的時代,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文化藝術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此時,商周以來青銅器中佔主導地位、具有等級象徵的禮樂器逐漸衰落了;而日常生活用器卻得到了普遍發展,特別是銅鏡。銅鏡在戰國時期,至少在統治階級中已經普遍使用了。古文獻中有許多關於戰國人使用銅鏡的記載,如《韓非子」現行篇》說「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楚辭·九辯》「今修飾而窺鏡兮」;《戰國策·齊策—》「朝服、衣冠窺鏡」。今河南和湖南是戰園時期南、北兩個重要的銅鏡產地。湖南是楚國領地,它製作的銅鏡輕薄、精美,圖案多作雙層處理,一般是在精細地紋上再加各種主題淺浮雕。河南是二晉(韓、趙、魏)屆地,它以鑄造精美的金銀錯紋鏡而著稱。戰國銅鏡能夠取得大的發展,主要原因是:第一,青銅冶鑄技術進步,隨著鐵工具在銅器製造業的使用,為作坊內部更細密的分工、創造新技術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第二,經過商周以來的發展,至戰國時期銅鏡的合金比例已趨於科學和穩定,大大提高了實用效果。戰國銅鏡以它那規范化的形制、精美的裝飾紋飾,標志看中國古代銅鏡已經從早期的稚朴走向了成熟。

二、戰國銅鏡的形制特點

1.形狀

多為圓形,也有少數方形鏡。圓形鏡最大直徑為29.8厘米,最小直徑為6.3厘米;方形鏡邊長在7厘米~13厘米;一般銅鏡直徑在10厘米~20厘米之間,厚度在0.1厘米~0.8厘米之間。戰國銅鏡早期至晚期的一般發展規律是:直徑由小到大,厚度由薄到厚。

2.鏡鈕

主要有弦紋鈕和鏤空鈕。弦紋鈕是戰國銅鏡的重要特徵之一,它的形式為橋形鈕背上持有一至三道凸起的弦紋。樓空鈕的上部是圓柱狀鼻鈕,下部為倒扣置半圓形鏤空花紋鈕座,這種鈕制也是戰國所獨有的。

3.鈕座

戰國銅鏡除全素鏡、多鈕鏡等少數無鈕座外,其餘皆有鈕座。鈕座一般為圓形和方形,戰國晚期出現了連弧紋鈕座。

4.鏡緣

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平緣,內又分素平緣和內向連弧紋平緣,只—種是素卷緣,內又分低卷緣和高卷緣。

三、戰國銅鏡的紋飾特點

戰國銅鏡的紋飾,明顯地追求繁縟。紋飾常常布滿鏡子的背面,並多採用淺浮雕、透空雕等技法處理,還鑄有精細的地紋。這時期已經開始將一些特殊工藝用於鏡背面的圖案裝飾,如:彩繪、金銀錯、鑲嵌彩色琉璃等。

戰國銅鏡的花紋式樣豐富多彩,大致可歸納為15大類:

1.素麵:鏡背光素無紋飾。早期此類鏡的形體較小,無鈕座,製作粗拙樸素。

2.弦紋:可分II式。

I式:鈕與緣之間飾一周、兩同或三周凸起弦紋。

II式:鈕與緣之間有兩周或三周鼓起的凹面寬頻。過去習稱此類紋飾鏡為「重輪素地鏡」、「三輪素地鏡」。

3.雲紋

與商周青銅器上的雲紋相同,雲紋鏡發現的數量很少,可分為III式。

I式:1952年湖南長沙年佳湖896號墓出土一面。銅鏡紋飾結構規則,形成一排排雲紋,雲紋細密、緊湊、清晰。

II式:鈕與緣之間飾有大卷雲紋,紋飾疏散、開朗,並施以彩繪。

III式:1964午山東臨淄商王於庄慶出土一面三鈕鏡。鏡背飾幾何形雲紋,並繞以雲紋邊緣。雲紋上錯以金絲地嵌綠松石,並同時間嵌銀質乳釘九枚。嵌錯精細,裝飾色彩絢麗。

4.羽狀紋. 可分III式。

I式:河南鄭州二里岡94號墓出土的一面銅鏡,紋飾為凸起的渦紋和交錯的細條組成的精美圖案。(《鄭州二里崗·戰國墓葬》)

II式:以湖南長沙絲茅沖出上的一面銅鏡為代表。紋飾為變形羽狀紋,特徵是紋飾較大,結構顯鬆散。(《長沙北部絲茅沖工地第一工區的古代墓葬》,《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11期)

III式:四川成都羊馬山192號墓出土的一面銅鏡。其裝飾圖案的組織和結構都不講求對稱,由環紋、羽毛紋、鱗紋、雷紋" target="_blank">雲雷紋、渦紋、三角形雷紋構成極為復雜的圖案,渦紋的中心凸起成乳釘狀。(《成都羊馬山第192號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l956年1期)

5.蟠螭紋。可分為V式。

I式:以河北邯鄲百家村山土的一面銅鏡為代表。在鈕座與鏡邊緣間有一道寬弦紋,此外鏡背上均為類似玉器上的谷紋狀小蟠螭紋。過去也有稱這種紋飾為谷紋的。(《河南邯鄲百家村戰國墓》,《考古》1962年12期)

II式:河南洛陽中州路2719號墓出土的—面銅鏡。鈕座外和周緣內側各有一周貝紋,主題花紋仍為蟠螭紋。(《洛陽小州路》)

III式:傳世戰國鏡中較多見,故宮(微博) 博物院和上海 博物館均有收藏,即獸紋鈕,獸目出現了兩個小洞,以雷紋和細點紋作為鈕座的地紋,外圍淺凹圈帶,並有一周凸弦復線。主要紋飾為復雜文連的蟠螭紋,淺平雕,其形蟠旋環轉。地紋是雷紋和細點紋。整個構圖線條活潑流暢,結構富於變化。

IV式:以湖南長沙出土的銅鏡為代表。圓柱鈕,半球形透雕鈕座,座外有凹面形環帶一周,細雲雷紋地,主紋為三對互相纏繞的蟠螭紋,每對蟠螭之間有一葉形紋相間。

V式:地紋用雷紋間以極規則的細點,其上是三個大的蟠螭紋,互相纏繞,身軀糾結作菱形折疊,長尾細屈而展開。

6.山字紋

山字紋是指鏡背的主題紋飾形狀呈山字形,一般研究者稱它為山字紋鏡。梁廷枬認為:「刻四山形以像四岳,此代形以字。」(見《藤花亭鏡譜》) 日本學者駒井和愛在《中國古鏡的研究》中也提出:山字在金文中作「山」或「山」形,秦漢以後與今天的山字幾乎沒有變化。山在中國古代往往與不動、安靜、養物等觀念結合在一起。因此在銅鏡上使用大的山圖形表示山字,如同福、壽、喜等字一樣,含有強烈的吉樣意味。國外學者也往往稱這種銅鏡為「T」字紋鏡。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又提出了山字紋是由殷周銅器上的勾連雷紋演變而來的觀點。

山字紋是這一時期的銅鏡個數量最多的一種紋飾。從山字的數量上看,又分為三山、四山、五山、六山四種。

(1)三山紋:三山紋鏡傳世的僅有一件,現收藏於法國巴黎。地紋為細密的羽狀紋,主紋為三山與三獸相間排列,三獸形態各異。

(2)四山紋:可分III式。

I式:地紋為細密的羽狀紋,主紋為四山。山字的下邊一橫均向鏡鈕,無論銅鏡如何放置,山字都是兩兩對稱。

II式:鏡鈕座四角或每邊中點各伸出一片桃形葉子,葉尖微微翹起,並有狹帶向上伸展,靠近邊緣處再各連結一個相同的桃形葉,這樣就將鏡背分成四等分,主紋山字均勻地分市在每—等分內。四個山字均向左旋,每一山字中間一豎頂住鏡邊,其餘兩豎之頂端,各有向里轉折的尖角。地紋為羽狀紋,填以主紋的空隙處。

III式:地紋與主紋同於上式。不同的是在方鈕座外繞一菱形格,在菱形格的四角各出一桃形葉,在每兩山之間各出一魚形圖案。

(3)五山紋

地紋仍為羽狀紋。主題紋飾為五山,因比四山紋多一山,在構圖上與四山紋有別。主紋打破了四山紋那種對稱的格式,呈環轉式排列。有的五山鏡,在鈕座外伸出五個翹角花瓣,有的則無花瓣。

(4)六山紋:可分為II式。

I式:地紋為羽狀紋,主紋為六山,與五山紋一樣,呈環轉式排列。但字比五山紋瘦削,山字中間的豎畫甚長,傾斜度更大。

II式:地紋與主紋基本同上式,不同的是由鈕座向外均勻地伸出六花葉,每個山字的右豎畫頂端又配一花葉,共十二花葉。

7.菱形紋:分為II式。

I式:地紋為羽狀紋,用較寬的凹面磐形寬頻為欄,交錯相疊,形成對稱的菱紋,並將鏡背分割為九塊,中心和與其相接的四個空間中均飾一朵四瓣花,其餘四小空內僅飾一花瓣。有的學者認為,銅鏡上的菱形飾紋,是戰國盛行的曲折雷紋的又一變體。

II式:羽狀紋地,主題紋飾是以凹面的磬形寬頻交錯相疊,形成的對稱四菱形格,格內各有四瓣花紋。四菱形格間又有磬形寬頻相連貫。

8.四葉紋:有III式。

I式:鈕座外每隔90度弧上各出一桃形葉紋,有的葉脈表現得很清晰。羽狀紋地,橫豎排列整齊。羽狀紋是變形獸紋的一種,在春秋晚期和戰國早期的青銅器上曾風行一時。這種紋飾作地紋,精細而復雜,能達到纖毫可辨的程度,可見戰國鑄鏡技術之精湛。

II式:細雲雷紋地,鈕座四角向外伸出四竹叫狀長葉,每兩葉間各有四瓣花紋。

III式:鈕座四角均有四葉,葉尖微微翹起,並有狹帶直上,連接一個相同的葉紋。在周緣也作四葉。細雲雷紋地。

9.連弧紋:可分III式。

I式:素地,紋飾為單線或凹面寬頻內向連弧紋。

II式:雲雷紋地,主紋用6、8、11等不同數目的連弧連接,弧為內向的單線連弧或凹面式的寬連弧。單線的連弧緊靠鈕座外圍,凹面式連弧相接點大多數到達鏡邊的內沿。

III式:與II式基本相同。主要區別是在雲雷紋地上再加蟠螭紋。

10.龍鳳紋:分為VI式。

I式:雲雷紋地,主題花紋為單純的龍紋相互纏繞。

II式:鈕座外四角分置四花葉,主紋為四龍,作淺浮雕,其中二龍,龍頭居中作回顧式、張吻利齒,體軀及爪向兩側展開,尾呈枝杈形,兩側頸下是龍翼,可以說是飛龍,線條活潑流暢。另外兩龍,形體相對較小,一作回顧上望,一為俯首下視,均二爪支地。地紋是菱形格內的雷紋和細點紋。

III式:主紋為四組蟠龍,兩兩相對,龍首偏於一方,體軀纏繞成蔓枝狀。外圍11內連弧紋。以菱形格雲雷紋為地。

IV式:雷紋地,主紋為三組龍鳳紋。龍頭居中下俯,張吻利齒,四爪,卷尾,體軀向上旋。在兩側為菱形紋,中有一攔相聯,龍糾纏於此欄上、兩龍相間處有一鳳佇立回首,兩尾兩側展開並上卷,與菱形紋相鉤連。

V式:以菱形格內填雷紋和細點紋作地紋,主紋為四鳳紋。鳳頭居中,長啄似勾,目似獸,有冠羽,頸部有鱗紋,頸末有捲曲的羽翅。鳳的體軀向左旋轉,過鳳頭而向上,爪不甚顯著,尾有兩條分枝。兩鳳之間有一小鳥,停在折疊式的菱紋上,圖形恰和鳳紋倒置,因為貼近鏡邊,倒置的構圖在視覺上也顯合理。

VI式:紋飾為透雕龍紋。湖南長沙楓樹山11號墓曾出一方形透雕龍紋鏡。龍的身軀作S形捲曲,對稱排列,線條粗壯,姿態生動。

11.獸紋:可分為III式。

I式:羽狀紋地,主紋用凸線條簡單地勾出一圈四獸或五獸,獸有豎耳,張口露齒,吐長舌,尾很長,伸展後又向上捲起,四足向四方伸展,獸的兩足踐於鏡的外邊緣,一足踐於鈕座的周圍,另一足與前一獸的長尾相接,四獸或五獸作連續式排列,獸似熊,舞爪而立,很是雄壯。湖南長沙斗登坡出十一面塗朱的獸紋鏡,十分罕見。(《湖南出土銅鏡圖錄》)

II式:主紋為四獸、獸頭短耳、四足分別在獸軀的內側,從整體看是一周鉤連的獸紋,四獸的構圖是用純熟流利的單線勾出輪廓的勾畫方法。

III式:兩圈獸紋圖案,內圈三獸、外圈五獸。獸為尖嘴,長尾上卷似海鼠狀,獸身飾粟粒紋。

12.幾何紋

僅湖南郴州馬家坪出土一面。紋飾以雙線三角形的規矩紋為主,並間花葉、鳥紋(《湖南郴州市馬家坪古墓清理》,《考古》1961年9期)。

13.雲雷紋

內周為雷紋,外周為加斜線組成的雷紋,周緣有簡單的幾何紋。有這類紋飾的銅鏡有一個特點:鏡背有三至四個不等的鈕,鈕不在鏡心,而在邊緣處,作三角形、方形或一字形排列。遼寧朝陽十二台營子出土了幾面此類銅鏡(《遼寧朝陽十二台營子青銅短劍墓》,《考古學報》1960年l期)。

14.獸面紋

獸面紋鏡傳為河南洛陽出土。細雲雷紋地,其上用平凸起的線條勾勒出具有雙目、粗眉、寬鼻的大獸面兩組。以鈕為中心,上下對稱配置。

15.狩獵紋:有II式。

I式:紋飾分為三組,第一組為—頂盔戴甲、騎馬持劍的武士,正與面前的一猛獸相對峙,獸張牙舞爪,直立身軀作撲噬之態;第二組為兩獸互搏,一獸舞爪撲擊,一獸伏身抵抗;第三組則是一展翅鳳鳥,立於葉紋上。三組主紋之間,均配以相同的雙龍紋。雙龍軀體綢繞,糾結成兩個對稱的S形。全部圖紋線條的表面都錯有金銀細線。

II式:湖北雲夢睡虎地9號墓出土的—面銅鏡。地紋為鉤連雷紋,主紋為兩武士手持盾、劍與野獸博斗。(《湖北雲夢睡虎地十—座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9期)

四、戰國銅鏡的分期

戰國銅鏡數量多、種類繁,為我們研究它在不同階段的特點以及它的遞變規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近年來考古學界建立起來的戰國分期序列為:公元前5世紀為戰國早期;公元前4世紀為戰國中期;公元前3世紀為戰國晚期。下面就按照這種界限,將各類紋飾的戰國銅鏡進行時期劃分。劃分時主要依據發掘報告中墓葬時代的結論。

1.戰國早期

素麵鏡。山東臨淄郎家莊1號墓出土一面,粗拙樸素。上限為春秋末期,下限為戰國早期。

I式四山紋鏡。湖南衡陽楚墓中出土一面,同出的有陶鬲。

IV式龍鳳紋鏡。

II式蟠螭紋鏡。

雲雷紋多鈕鏡。1958年遼寧朝陽十二台營子出土五面,直徑都在20厘米以上,比其他類的銅鏡為大。

II式雲紋繪彩銅鏡。雲紋為朱彩,僅河南信陽長台關l號大墓出土一面。

2.戰國中期

II式龍風紋鏡。長沙湖橋AM24號墓出土一面,共存物為陶鼎、陶敦、陶壺。在長沙地區山鼎、敦、壺的墓比僅出陶鬲、陶壇的墓時代要晚。出陶鬲,陶壇的A.136號墓時代可定在春秋末期,下限至戰國初期,出土鼎、敦、壺的墓時代則應定在戰國中期。

四山紋鏡。早期的I式繼續存在。II式、III式四山紋鏡開始出現,與早期的四山紋鏡相比,這時期的山字變得削瘦。

五山紋鏡。湖南長沙月亮山15號墓出土一面,同出的有鼎、敦、壺。

I、II式獸紋鏡。多發現於湖南、安徽等地,同出陶器有鼎、敦、壺。

III式。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一面。(《山西長治分水嶺戰國墓第二次發掘》,《考古》1964年3期)

菱紋鏡。 I式蟠螭紋。河北邯鄲百家村戰國墓出土一面。(《河北邯鄲百家村戰國墓》,《考古》1962年12期)

3.戰國晚期

素鏡。戰國中期消失了,晚期又興盛起來,形體比戰國早期的素鏡要大。河南鄭州二里岡10號戰國晚期的空心磚墓出土一面。

I式龍鳳紋鏡。 I式弦紋鏡。湖南長沙南郊左家公山出土一面(《長沙出土的三座大型木槨墓》,《考古學報》1957年1期);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一面(《湖北雲夢睡虎地十一座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9期)。河南鄭州二里岡出土一面(《鄭州二里岡》)。其下限可到西漢初期。

II式四山紋鏡。湖南長沙楊家灣出土一面,與它同出的有鼎、盒、鈁,說明其流行時代在戰國中期以後。(《長沙楊家灣M006號墓清理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12期)

六山紋鏡。I式四葉紋鏡。1974年甘肅平涼地區戰國晚期墓出土的一面可為代表。

幾何紋鏡。雲雷紋多鈕鏡。山東臨淄商王莊出土的嵌松石紋多鈕鏡,直徑達29.8厘米。(《概述近年來山東出土的青銅器》,《文物》1972年5期)

獸面紋鏡。狩獵紋鏡。湖北雲夢睡虎地9號秦墓出土一面,下限可至秦。

五、戰國銅鏡的地域劃分

戰國銅鏡在考古發現的地域上是比較廣闊的,有湖南、湖北、河南、陝西、山西、河北、四川、江蘇、遼寧、山東等省。從出土的銅鏡數量上看,南北懸殊則很大。南方出土的銅鏡不但數量大大超過北方,而且質量好,花紋多精美,主要流行的有素鏡、弦紋鏡、山字紋鏡、羽狀紋鏡、獸紋鏡、四葉紋鏡、龍鳳紋鏡、菱形紋鏡、連弧紋鏡、獰獵紋鏡等。北方出土的銅鏡質地較差,以素鏡為主,也還有弦紋鏡、蟠螭紋鏡、羽狀紋鏡、獸紋鏡、龍紋鏡、卷雲紋彩繪鏡、多鈕鏡南方地區又尤以湖南出土的戰國銅鏡數量最多,而且鏡子種類也最多,除狩獵紋外,它包括了南方地區出土的多種銅鏡。南方其他地區,如湖北主要有弦紋鏡和狩獵紋鏡,江蘇有龍鳳紋鏡,四川有羽狀紋鏡和弦紋鏡。北方出土銅鏡地區較多。山東有嵌松石雲紋多鈕鏡,湖南有素鏡和蟠螭紋鏡,山西有龍紋鏡、獸紋鏡,河北有蟠螭紋鏡,遼寧有雲雷紋多鈕鏡。

戰國時代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它們各據一方。按照戰國時代考古文化分區,三晉兩周地區范圍大體即黃河中游地區,北至今河北南部,南至淮河以北,西至渭、黃河流處,東達魯、豫、皖交界的平原地區。燕國有今河北大部及遼東的一部分。楚國在長江中游地區,江漢平原至洞庭湖區域。秦國在涇渭流域、關中地區。在哪一國地區出土的銅鏡,應是研究該國銅鏡製造業發展水平及所鑄國銅鏡特徵的重要資料。楚國主要有素鏡、弦紋鏡、山字紋鏡、四葉紋鏡、菱形紋鏡、連弧紋鏡、連弧龍紋鏡、雲紋鏡、獸紋鏡、羽狀紋鏡、幾何紋鏡等。秦國主要有素鏡、弦紋鏡,秦統一後又有龍風紋鏡和狩獵紋鏡。三晉地區主要有素鏡、蛹螺紋鏡、獸紋鏡、狩獵紋鏡。齊國有龍鳳紋鏡、嵌松石雲雷紋多鈕鏡。巴蜀地區有弦紋鏡、羽狀紋鏡。遼寧朝陽十二台營子屬東胡墓出土了雲雷紋三鈕或四鈕的多鈕

C. 各個時期古銅鏡的典型代表,請附圖,謝謝!

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齊家文化至西周時期 齊家商周銅鏡均為圓形。鏡面平或微凸,鏡身較薄,多為弓形或稱橋形鈕。以素鏡為主,西周中晚期出現重環鏡和鳥獸紋鏡。
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這一時期出現和流行的鏡類有:素鏡(全素鏡、單圈、雙圈凸弦素鏡)、純地紋鏡(方形的很少,圖案都有地紋,但沒有銘文)、花葉鏡、四山鏡、多鈕鏡等。一般都是體薄而圓的,上有橋形小鈕。
戰國中期,銅鏡的種類繁多。銅鏡的紋飾也有所變化,如花葉鏡中的葉紋鏡從簡單的三葉、四葉到八葉,還出現了雲雷紋地花瓣鏡、花葉鏡。四山鏡的山字由粗短變得瘦削,在山字間配有花瓣紋、長葉紋、繩紋,相當繁縟。還出現了五山鏡、六山鏡。這時出現的鏡類有菱紋鏡、禽獸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金銀錯紋鏡、彩繪鏡等。
戰國晚期至秦未出現了四葉蟠螭鏡、蟠螭菱鏡,有三層花紋的雲雷紋地蟠螭連弧紋鏡。
漢代銅鏡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 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銅鏡 ,以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國兩晉南北朝根據考古發掘出土銅鏡資料來看,這一時期的銅鏡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
神獸鏡類:重列式神獸鏡、環繞式神獸鏡、畫文帶佛獸鏡。
變形四葉紋鏡類:變形四葉駕鳳鏡,變形四葉佛像鳥鳳鏡、變形四葉獸首鏡、雙菱紋鏡、瑞獸鏡。
這時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神獸組合成紋飾主題內容。這時的銘文由於文字難十辨認.雖發現一些銘文鏡,但能辨認清楚的很少。吳鏡中發現紀年銘文最多,有:黃龍亦鳥、建興、五鳳、太平、水安、甘露、鳳凰等孫吳年號,三國、兩晉、南北朝出現新的鏡型不多,主要沿襲漢鏡的樣式。這時銅鏡的種類不多,類型集中,創新極少。這時神獸鏡流傳最廣。變形四葉紋鏡中以變形四葉八鳳鏡居多。從銅鏡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個時期處於停滯衰落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
隋唐銅鏡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隋代和唐初年間,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為主,瑞獸鏡比較盛行、瑞獸鏡是隋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類型。它除了繼承中國古代銅鏡的傳統,又有了新的創新。瑞獸葡萄鏡是唐鏡引人注目的鏡類,它揭開了唐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銅鏡裝飾上出現的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使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時期,主要流行對鳥鏡、瑞花鏡、盤龍鏡。
唐代鏡最大特點之一是藝術樣式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銅鏡藝術也呈現出濃郁「盛唐氣象」。
宋遼金銅鏡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鍾形鼎形等多種樣式。並出現了很多花草、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金代銅鏡從近幾十年考古發掘出土的金代銅鏡來看,其主體、紋飾也是十分豐富的。雖有不少是模仿漢、唐、宋各代的銅鏡做工,但也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圖紋。常見的有雙前鏡、歷史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獸鏡、瑞花鏡等。金代銅鏡紋飾,一是仿造漢、唐、宋三代銅鏡的圖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紋樣,又創造出一些新式圖樣。以雙魚鏡、人物故事鏡較為多見,特別是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
元代銅鏡元代銅鏡,多採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紋飾已漸粗略簡陋。這時銅鏡有纏枝牡丹紋鏡、神仙鏡、人物故事鏡、雙龍鏡、「壽山福海」銘文鏡,素鏡、至元四年龍紋鏡。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龍紋鏡及大明宣德年制銘文鏡(銘文在鈕上),還有明末起義首領李自成時創制的大順三年鏡(銘文在鈕上)。到明代以後,銅鏡就逐漸被玻璃鏡取而代之了。
元、明之後銅鏡元、明以後,銅鏡製作更見衰勢,除傳統式樣外,雙魚紋、雙龍紋、人物故事如柳毅傳書等是較新穎的式樣。但這時的銅鏡製作粗糙,較多的只有紀年銘文而無紋飾。在這一時期,特別是明代,仿造漢鏡和唐鏡的風氣很盛,所仿銅鏡多數是漢代的六博紋鏡和唐代的瑞獸葡萄鏡,仿製銅鏡一般形體較小,紋飾模糊不清,已無漢、唐銅鏡的昔日風格。 圖的話太多,給你個鏈接, http://qkzz.net/article/72de884d-0420-4757-806f-d06488231e50.htm

D. 這個是那個代的銅鏡,價格在多少

圖片太少,細節看小清,若是真品應該是宋仿漢鏡,完整品價值千元左右。

E. 周圍像6個半圓花瓣的銅鏡是什麼朝代的,價值多少錢

您的問題,周圍像6個半圓花瓣的銅鏡,這樣的「荷葉式青銅鏡」,真品常見於「宋金時期」;具體的價值取決於是否真品、尺寸大小、版模是否清楚,補充圖片或者鏈接看看就知道!

F. 遼金時期的(四獸)銅鏡值多少錢

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說文》中說:「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在三代之初,監都是用瓦製成的,所以古代的監字是沒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鑒,後來鑒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鑒,但是瓦鑒依然通行。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為鏡的適用優於鑒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後,再不用水作鑒了。秦漢以後,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麵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隋唐以來,還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直到明代末期,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清代乾隆以後,玻璃開始大興於民間。直至民國初年,少數邊遠地區還有以銅為鏡子的。鏡以秦為最古,然而秦鏡流傳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傳世的都不可得到。因為古代,死人用鏡贈於殮者,即用鏡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時代沿襲成為風氣.因此古代的名鏡大多入土。可是古鏡銅質好的,入土多年,都不會失去其良美的質地。因此幾千年後,仍可以看到古人的偉器。鏡雖然開始於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鏡實際上卻難以得到。因為秦朝短促,產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風氣也不比後朝,所以現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鏡大多是漢朝的產物。漢鏡的製作極為精巧,且多有嵌鑲珠寶的。銘文大多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勵的意思。尚方的御鏡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鏡,澤漆光明、花紋明麗、勻凈無疵、字劃清晰、筆勢縱橫。漢代的銅鏡都有銘文,其銘文都是吉祥語句,如家勢富昌、宜子孫、大富貴、大吉祥等。鏡的名稱則有日月鏡、十二生辰鏡、尚方御鏡、辟邪鏡、仙人鏡、神人鏡、宜官鏡等,不可盡數。大概都用銘文或者作者為其取的名字。只有唐代時制有透光鏡,鏡背的字迎著太陽或燈光時,都可以明顯地映射於牆壁之上。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銅鏡的產地,以山東、河南、陝西、安徽為最多,現在各地均已挖絕,只有安徽亳州還不時有出土。銅鏡源流商周銅鏡殷代銅鏡均為圓形。鏡面近平或微凸,鏡身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稱橋形)鈕。西周銅鏡也都是圓形的,鏡面平直或微凸,鏡身較薄,鏡鈕有弓形、半環形、長方形多種。又可分為素鏡、重環鏡、鳥獸紋鏡三類。這時以素鏡為主,到西周中期出現了有紋飾的銅鏡,到晚期鏡背的紋飾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動物紋飾,打破了傳統的風格。素鏡:指鏡的背面沒有紋飾。重環紋鏡:鏡面微凸,背面有弓形鈕,飾重環紋。鳥獸紋鏡:鏡身平直,背面有兩個平行弓形鈕。在鈕的上方用鹿紋,在下方有展開雙翅的鳥紋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這一時期出現和流行的鏡類有:素鏡(全素鏡、單圈、雙圈凸弦素鏡)、純地紋鏡(方形的很少,圖案都有地紋,但沒有銘文)、花葉鏡、四山鏡、多鈕鏡等。一般都是體薄而圓的,上有橋形小鈕。戰國中期,銅鏡的種類繁多。銅鏡的紋飾也有所變化,如花葉鏡中的葉紋鏡從簡單的三葉、四葉到八葉,還出現了雲雷紋地花瓣鏡、花葉鏡。四山鏡的山字由粗短變得瘦削,在山字間配有花瓣紋、長葉紋、繩紋,相當繁縟。還出現了五山鏡、六山鏡。這時出現的鏡類有菱紋鏡、禽獸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金銀錯紋鏡、彩繪鏡等。戰國晚期至秦未出現了四葉蟠螭鏡、蟠螭菱鏡,有三層花紋的雲雷紋地蟠螭連弧紋鏡。漢代銅鏡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 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銅鏡 ,以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三國兩晉南北朝根據考古發掘出土銅鏡資料來看,這一時期的銅鏡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神獸鏡類:重列式神獸鏡、環繞式神獸鏡、畫文帶佛獸鏡。變形四葉紋鏡類:變形四葉駕鳳鏡,變形四葉佛像鳥鳳鏡、變形四葉獸首鏡、雙菱紋鏡、瑞獸鏡。這時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神獸組合成紋飾主題內容。這時的銘文由於文字難十辨認.雖發現一些銘文鏡,但能辨認清楚的很少。吳鏡中發現紀年銘文最多,有:黃龍亦鳥、建興、五鳳、太平、水安、甘露、鳳凰等孫吳年號,三國、兩晉、南北朝出現新的鏡型不多,主要沿襲漢鏡的樣式。這時銅鏡的種類不多,類型集中,創新極少。這時神獸鏡流傳最廣。變形四葉紋鏡中以變形四葉八鳳鏡居多。從銅鏡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個時期處於停滯衰落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隋唐銅鏡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隋代和唐初年間,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為主,瑞獸鏡比較盛行、瑞獸鏡是隋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類型。它除了繼承中國古代銅鏡的傳統,又有了新的創新。瑞獸葡萄鏡是唐鏡引人注目的鏡類,它揭開了唐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銅鏡裝飾上出現的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使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時期,主要流行對鳥鏡、瑞花鏡、盤龍鏡。唐代鏡最大特點之一是藝術樣式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銅鏡藝術也呈現出濃郁「盛唐氣象」。宋遼金銅鏡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鍾形鼎形等多種樣式。並出現了很多花草、 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金代銅鏡從近幾十年考古發掘出土的金代銅鏡來看,其主體、紋飾也是十分豐富的。雖有不少是模仿漢、唐、宋各代的銅鏡做工,但也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圖紋。常見的有雙前鏡、歷史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獸鏡、瑞花鏡等。金代銅鏡紋飾,一是仿造漢、唐、宋三代銅鏡的圖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紋樣,又創造出一些新式圖樣。以雙魚鏡、人物故事鏡較為多見,特別是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元代銅鏡元代銅鏡,多採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紋飾已漸粗略簡陋。這時銅鏡有纏枝牡丹紋鏡、神仙鏡、人物故事鏡、雙龍鏡、「壽山福海」銘文鏡,素鏡、至元四年龍紋鏡。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龍紋鏡及大明宣德年制銘文鏡(銘文在鈕上),還有明末起義首領李自成時創制的大順三年鏡(銘文在鈕上)。到明代以後,銅鏡就逐漸被玻璃鏡取而代之了。元、明之後銅鏡元、明以後,銅鏡製作更見衰勢,除傳統式樣外,雙魚紋、雙龍紋、人物故事如柳毅傳書等是較新穎的式樣。但這時的銅鏡製作粗糙,較多的只有紀年銘文而無紋飾。在這一時期,特別是明代,仿造漢鏡和唐鏡的風氣很盛,所仿銅鏡多數是漢代的六博紋鏡和唐代的瑞獸葡萄鏡,仿製銅鏡一般形體較小,紋飾模糊不清,已無漢、唐銅鏡的昔日風采。

G. 中國古代有哪些出名的銅鏡,現在價值較高的又有哪些。

  • 中國古代著名銅鏡(價值較高)戰國銅鏡(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四乳光芒鏡,戰國龍紋鏡,戰國蛟龍紋鏡,戰國蛟龍紋鏡,戰國四山紋鏡,戰國四山紋鏡,戰國四山紋鏡,戰國五山紋鏡,戰國五山紋鏡,戰國折疊式菱紋鏡,戰國變形三龍紋鏡。

  1. 漢代銅鏡公元前206年至220年)西漢星雲紋鏡,西漢清白連弧鏡,西漢四乳羽人騎龍鏡,西漢銅華連弧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日有憙草葉紋鏡,西漢投博至明草葉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日有意草葉紋鏡,西漢雙圈銘文鏡,西漢雙圈銘義鏡,西漢單圈銘文鏡,西漢家常貴富銘文鏡,西漢四乳神獸鏡,西漢內而光四神博局鏡,東漢禽獸搏局鏡,新莽王氏四靈博局鏡,新莽魏氏博局紋鏡,東漢十二字博局紋鏡,東漢長宜子孫連弧紋鏡,東漢人物車馬雕像鏡,東漢神人車馬紋雕像鏡,東漢青蓋龍虎銘文鏡,東漢建安十年神人神獸雕像鏡,東漢半圓方枚神獸鏡,東漢重列式神獸鏡,,東漢吾作神人神獸鏡,東漢神人神獸雕像鏡,東漢尚方博局紋鏡,東漢神人神獸鏡,東漢龍虎鏡隋唐銅鏡(581年至709年)

  2. 隋唐十二生肖鏡,隋唐練形神冶仙禽瑞獸鏡,隋唐靈山團紋鏡,隋唐靈山六獸銘文鏡,隋唐昭仁曬德四神鏡,唐代瑞獸菱花鏡,唐代雙獸雙鸞菱花鏡,唐代雙獸雙鸞菱花鏡,唐代鸞鳥菱花鏡,唐代禽獸菱花鏡,唐代山嶽花鳥菱花鏡,唐代孔雀牡丹紋葵花鏡,唐代八卦方鏡,唐代鳳紋葵花鏡,唐代雙鸞銜綬鏡,唐代雙鸞銜綬葵花鏡,唐代蟠龍紋葵花鏡,唐代寶相花葵花鏡,唐代真子飛霜鏡,唐代真子飛霜葵花鏡,庸代菱形方格鏡,唐代孔雀瑞獸葡萄鏡,唐代六瑞獸葡萄鏡,唐代五瑞獸葡萄鏡,唐代六瑞獸葡萄鏡,唐代四神十二生肖鏡,唐代蟠龍紋鏡,唐代四獸紐陰鑒鏡,唐代十二生肖八卦鏡,唐代花鳥帶柄鏡。

  3. 宋、遼、金、元銅鏡(960年至1368年)北宋銀背龍風舞蹈鏡,宋代盾形銘文鏡,宋代四雁折角方鏡,宋代天師降龍葵花鏡,宋代鼎爐形雙龍鏡,宋代鼎爐形雙龍鏡,宋代長命貴富銘文鏡,金代吳牛喘月故事鏡,金代吳牛喘月故事鏡,金代許由巢父故事鏡,金代雙鯉紋鏡,金代雙鯉紋鏡,金代柳毅傳書鏡,金代人物故事鏡,元代牡丹鳳凰紋鏡,元代雙龍紋菱花鏡,元代梵文鏡,元代漢梵兩體咒文佛字鏡明、清銅鏡(1368年至1911年)明代五行大布銘文鏡,明代刷銀吉祥文字鏡,明代雲龍紋鏡,明代准提咒文佛像鏡,清代富貴雙全銘文鏡,清代五子登科帶柄鏡,清代雙喜五蝠紋鏡

  • 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銅鏡的發明可追溯到古史的傳說時代,據說黃帝曾鑄神鏡寶鏡。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貴南縣文化墓葬中發現了兩枚小型銅鏡,距今約四千多年,其時代與黃帝鑄鏡的英雄時代相近,使相傳已久的聖人制鏡的說法得到了實物的印證。
    隨著青銅時代發展,青銅總參鑄業日趨發達,工藝技術日臻完善,在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殷商貴族墓中均發現了早期銅鏡,那時只有少數王室勛戚、高級貴族才可能擁有,平局百姓尚無緣享用。春秋戰國時,銅鏡開始在一般貴族中流行。秦漢以降,尤其是唐宋時期,銅鏡得以普及成為尋常百姓家的用具。當青銅時代結束,各種青銅禮器逐漸銷聲匿跡時,銅鏡卻隨著社會的嬗變,超越了早期的原始粗陋,邁入千餘年繁榮昌盛時期。宋元以後銅鏡製作業走向衰退,直到明代中葉,在玻璃鏡推廣以後,才逐漸地隱退。
    中國的早期銅鏡指原始社會末期、夏、周、西周時期的銅鏡。早期銅鏡只見於考古發掘出土,數量極少,為無價之珍品,相比較而言,早期銅鏡鑄技較差,紋飾古樸簡單,遠不如同時期青銅禮器那樣渾厚,紋飾那樣神秘繁縟,數量那麼眾多,表明它滯後於殷周青銅禮器的發展。
    1、齊家文化銅鏡
    齊家文化是原始社會末期黃河上游的地方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一帶。齊家文化已進入銅石並用時代,零星出土一些紅銅器和小件青銅器,距今約四千多年。迄今為止僅見的兩面銅鏡發現於該文化的墓葬中。
    其一為素鏡。1975年甘肅廣河齊家坪墓葬出土。此鏡圓形,直徑僅6厘米,鏡面平坦,有光澤,背面無紋飾,中部有一拱形環鈕。其時期特徵在環鈕、無座、素背、形小等方面充分顯露出來。
    其二為七角星紋鏡。1976年出土於青海貴南縣25號墓。圓形,直徑8.9厘米,厚0.3厘米,重109克。鏡面平滑,銹蝕嚴重。背有鈕(殘)並飾有不規則的七角星幾何圖案,角與角之間行斜線紋。鏡緣鑽有兩個小孔,可能是代替鈕人微言輕系繩懸掛之用。
    2、商代銅鏡
    夏代冶銅業已有相當規模,夏遺址中曾出土小件青銅器,其中偃師二里頭遺址曾出土一件直徑17厘米、厚0.5厘米的圓形銅片,可能是銅鏡。該器四邊有61塊長形綠松石鑲嵌,中間用綠松石塊嵌兩圈十字形圖案,每圈均為13個,酷似今天的鍾表刻度。可惜只是孤例。
    商代銅鏡共發現五面,均出自殷墟墓葬。這時,殷的青銅鑄造業已相當發達。大到數百公斤重的禮器,小到數克重的貝、箭鏃均鑄造得精美凝重或精巧適用。相比之下,銅鏡顯得出土量既少,鑄技也不高。
    1934年,安陽西北崗殷代貴族大墓曾出土一面弓形鈕、飾有紡織紋和鱗形紋的「圓板具鈕器」,被確認為銅鏡。這是當時發現的最古老的銅鏡,但長期未引起人們的重視。1976年,在殷墟「婦好」墓中又發現四面銅鏡,殷代有銅鏡的事實才最終得到確證。婦好墓出土的四面銅鏡按紋飾差異可分為兩類,每類有兩面。
    葉脈紋鏡二面。鏡面微凸,鏡背飾微凸的弦紋三周,拱形環鈕,第一、二周弦紋之間是斜線葉脈紋,共16組分為四區,第二、三周弦紋之間是鏡的邊緣,上飾小乳釘紋。
    多圈凸弦紋鏡二面,其鏡面微凸,背飾凸弦紋六周,弦紋之間真以密排的豎直短線,乍看似放射狀,實際上每一弦紋間的短線並不相連。
    3、西周銅鏡
    西周銅鏡共發現十多面,出自河南、陝西、遼寧等地墓葬,其中素鏡佔多數。周鏡均為圓形,形體一般在10厘米以內,鏡身較單薄(0.2-0.3厘米),鏡面平或微凸,鏡鈕除弓形外,還有橄欖形、半環形、長方形等。
    紋飾鏡中發現重環紋、鳥獸紋鏡各一面。重環紋常見於西周中晚期的青銅器上,該鏡鏡面中部微凹,弓形鈕,直徑8厘米。
    鳥獸紋鏡出自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1612號墓。其鏡面平直,北有兩個平行的弓形鈕,鈕的左右兩邊對稱的虎紋,虎紋以單線勾勒而成,呈張嘴吞噬狀,虎牙、利爪、虎斑紋清晰。鈕是一隻鹿,鈕下是展翅的大雁,均以單線勾出,紋飾簡陋古樸,是一件難得的珍品。
    春秋戰國銅鏡
    1、分期與特點
    這一時期,尤其是戰國階段,銅鏡數量猛增,見於著錄的達千面以上,種類也頗為復雜,有人按銅鏡的主題紋飾分類,多達11類40多種,表現手法豐富,加上地紋的出現,突出主題紋飾,使鏡背圖案呈現出主紋和地紋和諧結合,紋飾繁簡有致。
    春秋戰國歷史時400多年,銅鏡真正有較大發展是在春秋中葉以後,按《中國古代銅鏡》的分期,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
    春秋中期至戰國早期為第一階段,主要流行全素鏡和有單線、雙線凸弦紋的素鏡,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早期銅鏡的特點。同時新的鏡種如純地紋鏡、四山鏡出現,鏡體圓形為主,少數方形,背有鈕及座,鈕形式為弓形、半環形,鈕座多小圓鈕座、凹面形鈕座、素平緣。鏡質地簿而輕巧,重量也較輕。
    戰國中期為第二階段,鏡類大增,前段流行的確良鏡類有的繼續流行,紋飾上也有變化,常見的如花葉鏡、山字鏡,以及新增的菱紋鏡、獸類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等以幾何紋、動物紋、植物紋為主的鏡類,還出現彩繪鏡、金銀錯紋鏡等特種工藝鏡,就技術和鏡子的精美程度而言,均看出明顯進步。此外如透雕圓鈕座、八連弧紋鈕座的出現,地紋和主紋相結合的裝飾方法等,都表明銅鏡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內涵。
    戰國晚期至秦末為第三階段,前時流行的素鏡,羽狀地紋鏡、禽獸紋鏡等已很少出土,山字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銅鏡流行,紋飾層次分明,主紋地紋相襯托,還出現了三層紋飾重疊的布置法。但前兩個階段以輕巧質薄為重要特徵似乎沒有多大改變。
    2、春秋戰國銅鏡的類型
    這一時期銅鏡大致可分為六大類,這六大類是素鏡類、純地文鏡類、幾何紋鏡類、植物類、動物紋鏡類及特殊加工鏡類。每一類的若干鏡種選其典型者,簡單提及。
    ①素鏡類
    素鏡分為全素鏡和弦紋、寬弦紋素鏡三種。
    ②純地紋鏡
    指鏡背只有一層鋪底的紋飾,這類鏡與地紋上再加上主題紋飾的構圖不同,紋飾細密,鋪滿鏡背,其邊緣一般無紋飾或為另一種花紋圈帶。
    ③幾何紋鏡
    幾何紋是以線條、點、圈、弧線組合成的紋飾。是古代各種紋飾中應用最早、最廣的紋飾。春秋戰國鏡飾中以幾何紋為鋪紋的現象較普通,以幾何紋作主紋的鏡有山字紋鏡、菱紋鏡、連弧紋鏡。
    ④動物紋鏡
    這一時期動物紋鏡種類較多,主紋有饕餮紋、鳳鳥紋、禽獸紋、蟠螭紋、羽鱗紋等,其中禽獸紋鏡、蟠螭紋鏡數量較多,其餘少見或罕見。動物紋鏡均以細雲雷紋為地紋,有圓形、方形兩種鏡形,三弦、四弦或半環鈕,方、圓形鈕座。
    ⑤特殊工藝鏡
    指運用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的銅鏡,在加工工藝、精美程度方面有別於一般銅鏡。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發現彩繪鏡、透雕鏡、金銀錯紋鏡等。彩繪鏡是在素鏡背用彩色或漆繪出各種圖案的鏡子。紋飾有蟠龍紋、夔鳳紋、卷運雲紋,還巧妙地運用細弦紋將鏡背分為內外區及多種色彩的調配。
    綜上所述,春秋戰國銅鏡不僅出土數量多,而且紋飾變化繁多,種類復雜。就中國銅鏡而言形成第一次鑄造高峰。
    秦漢銅鏡
    秦漢銅鏡可分為秦至西漢早期、西漢中晚期、新莽至東漢早期、東漢中晚期四個時期。
    1、秦至西漢早期銅鏡
    秦代銅鏡其形制多沿襲戰國晚期作風,為圓形,弓形弦鈕外,新出現了圓鈕、柿蒂鈕、獸首鈕等,鈕座多圓形或方形,鏡邊為卷緣或平緣,有的是內向連弧紋緣。鏡面一般是平的。
    戰國末年,銅鏡上始有銘文出現,秦鏡有文字仍絕少。西漢早期銅鏡銘文逐漸多見,多飾在鈕座外。文體多是秦漢詩歌形式的三字句和四字句,字體古樸方古,多為篆書。內容多是秦漢代貴族享樂求仙,長保富貴的思想。還有丈夫遠戍邊疆,妻子相思相念之詞等。
    2、西漢中晚期銅鏡
    該期銅鏡皆作圓形。基本都為圓鈕,鈕體較小。圓鈕座或連珠紋、柿蒂鈕座等。鏡緣寬平,緣逐漸呈斜坡狀。鏡面多外凸,鏡體較上期稍厚重。
    在紋飾方面,從西漢中期開始,以銘文作為鏡背裝飾的作法較常見,花紋漸趨簡化,有蟠螭紋、星辰紋、連弧紋、弦紋、梳齒紋等,地紋更加潦草,少見。
    3、新莽至東漢早期銅鏡
    這一時期銅鏡,鏡身厚重,均為圓形,鏡面稍向外凸。基本都作半圓鈕,鈕座有圓形、方形和四葉紋座等多種。鏡的邊緣寬平,緣上開始出現花紋。製作都很精緻,是兩漢時期銅鏡發展的高峰。
    銅鏡紋飾復雜多變,由靜向趨於動向,有規矩紋、神仙鳥獸紋、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紋、流雲紋、波折紋和鋸齒紋等,其中流雲紋、波折紋和鋸齒紋多飾於鏡緣上。花紋線條一般很纖細,盤曲如鐵絲,遒勁有力,繁縟細密,流暢生動。
    這個時期。除日光鏡、昭明鏡、四乳螭紋鏡等繼續流行外,象徵天地四方的四神規矩鏡大為流行。鳥獸紋鏡也比較典型。
    4、東漢中晚期銅鏡
    形制皆圓形。圓鈕,鈕大而高呈半球形。多為圓鈕座,也有連珠紋鈕座、柿蒂紋鈕座等。鏡緣寬平,緣的坡度增大。鏡凸面較上期稍平緩。鏡體較厚重。
    紋飾較弧紋、規矩紋繼續使用,規矩紋簡化,多以單線條勾劃而成。新出現了人物神仙故事和車馬畫像及神獸等題材,並開始出現半圓枚和方枚裝飾,枚上或帶銘。紋飾布局常以鈕為中心,或上下對稱,或左右對稱。神獸鏡、畫像鏡則多採用橫行排列或環繞布施的形式。出現了浮雕式表現花紋的手法,通常見於神獸、畫象、龍虎、夔鳳紋等類鏡上,使花紋圖像高低起伏,活潑自然。
    魏晉南北朝銅鏡
    1、六朝銅鏡
    從三國鼎立到隋朝建立,歷時近四個世紀。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大動盪、大分裂持續最久的時期,除西晉短暫統一外,從五胡十六國政權林立到南北對峙,戰爭連綿不斷,一向是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黃河流域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銳減,經濟幾度凋敝,直到北朝時期才呈現出一定程度的發展。相對而言,南方所受劫掠較少,保持持續發展的態勢。與眾多手工業部門相似,銅鏡鑄造業南北相異,總體而言外於中衰時期。這一時期銅鏡仍屬於漢式鏡的范疇,便不如漢代發達,缺乏創新,形制、紋飾、紋飾布局和技法基本沿襲東漢銅鏡,且鑄造質量普遍不如漢鏡精細。
    紋飾上較為顯著的變化是佛像圖紋頗為流行,三國兩晉時期佛像圖紋在鏡飾中屢見不鮮,使東漢以來神獸鏡中傳說神仙、歷史英雄人物的題材更為豐富。
    綜括這一時期鏡鏡的特點是:鏡體圓形,大圓鈕,圓形鈕座常見,寬緣多飾以各種花草、幾何紋飾,也有內向連弧紋或素平緣。主題紋飾流行半浮雕式或淺浮雕式,常見題材南北方有異,北方主人有柿蒂連弧紋、方格規矩紋、獸首紋、夔鳳紋、盤龍紋等,南方主要是神獸鏡、畫像鏡、瑞獸鏡等。紋飾布局沒有新的變化,仍以軸對稱、環繞式為主,主題紋飾或呈區段重列分列,銘文內容與漢夾鈕對置。有銘鏡仍較普遍,有的作圈帶式,有的呈條狀分列,銘文內容與漢鏡有許多相似之處,以及祈求長壽、富貴、宜官、發財、家族興旺之類的吉祥語。以上數點為斷代提供了依據。
    2、銅鏡的類型
    1、神獸鏡
    有重列式、環繞式、區段式、對置式神獸鏡和畫文帶佛獸鏡等多種形式,其基本特點是神像(或佛)與神獸為主紋,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神獸組成主題內容。重列式神獸鏡與東漢末同類鏡相似。圓鈕、圓鈕座,有分五段或六段配列神像,神像數目不等。主要出自吳地。神獸形象一般較小,各段線條劃分鮮明,四神形象清晰,其中青龍、白虎縱向所佔空間較大,吳鏡一般沒有像漢鏡那樣在鈕上方置吉祥銘「君宜官」,而是紋飾疏密有序。
    環緣式神獸鏡以四神四獸環繞圓形鈕座而列為主要形式,在神、獸之間常配若干小獸和侍神,形成四神六獸、六神六獸等名目不同的神獸鏡,實際上仍以四神四獸為主。另有二神四獸鏡,二神呈對置式,四獸分為兩組,每組二獸。如西晉太康三年對置式神獸鏡,圓鈕外為珠紋,主紋二神四獸對置分為兩組,有鏡緣銘:「太康三年十二月八日......貲財千萬,子孫富」。對置式神獸鏡有的分為四組,由六神四獸或六神四獸二禽組成。多有半圓方枚。
    佛獸鏡是這一時期佛教盛行在銅鏡工藝上反映。其主題紋飾以佛像和模彷彿像的神仙代替神獸鏡中的神仙圖像。圖像中出現了蓮座、獅首、圓形頂光等與佛教相關的藝術造型,其餘與一般獸鏡相似。此類鏡國內見於報道的僅一面,出土於湖北鄂城,時代約當吳中後期。在日本出土四面畫文帶佛獸鏡,據分析應是中國吳地輸入或日本人仿製的。
    2、變形四葉紋鏡
    變形四葉紋鏡繼續流行,有四葉鸞鳳、佛像鸞鳳、獸首等不同紋飾。這類鏡飾以變形四葉為主紋,其間配以四鳳或八鳳,有的在花瓣內及連弧紋內配置禽獸紋。較為特殊的是在變形四葉紋的葉瓣或連弧紋緣中有飛天或佛像的形式,佛像的頂光、座蓮均均清晰可辯,花瓣之間各有兩只相對的鳳鳥,近緣處有內向十六弧圈,每個弧內有龍、虎等形象,緣素寬,是罕見的佳品。
    變形四葉獸首鏡,是在四葉之間置獸首,似不如漢同類鏡精細。葉內有銘文一或二字,組成「位至三公」、「君宜高官」等,外區有的有銘帶,紀年銘常見,可供斷代。與沒同類鏡比較,魏鏡外區內向連弧度平緩,而漢鏡弧變較大。此鏡流行於三國晉代。
    3、瑞獸鏡
    瑞獸鏡中常見的瑞獸形象是龍虎對峙、盤龍或瑞獸與方格相間等。龍虎對峙鏡一般作內區一龍一虎夾鈕對峙,也有雙龍結峙、雙虎對峙等形式,外區有銘帶,邊緣紋飾豐富有動物紋、鋸齒紋、水波紋。緣有窄有寬。
    方格瑞獸紋鏡是瑞獸與有銘方格相間,有四獸四方格,三獸三方格、五獸五方格等形式。方格內有一字也有分成四小方格各一字的。以陝西出土尚方四獸方格鏡為例,鈕外十字形分布四個方格,格與格之間空地各有一獸,方格內各四字,連為「尚方作鏡,服者富昌,長宜口王,其師命長。」其外為短斜線圈帶,變形纏繞夔紋紋。另有龍虎禽獸鏡,將龍虎對峙紋作為內區,外區是方格瑞獸(五方格與四獸一禽,六方格與六禽獸)相間,製作甚精,時代屬南北朝時期。
    六、隋唐銅鏡
    唐代物質文化反映在銅鏡工藝方面,有了空前的長足進步。在紋飾和雕鑄方面,它完全脫了以前圖案紋樣那種拘謹古樸的規范,形成了一種自由、豪放的獨特風格。紋飾內容繁盛多采,有蔓草、蓮花、葡萄、忍冬紋、寶相花、飛鳥、麒麟、獅子以及人物、故事等。各具形態,絢麗多姿,充分表現出制鏡工藝的高水平。這些都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繁榮昌盛和中西文化互相交流的結果。不僅內容新穎,而且雕造入微,活潑而生動,極富有現實生活感。尤其是金銀平脫花鳥鏡、螺鈿花鳥鏡、鎏金銀鏡,以及彩繪漆面嵌綠松石鏡等特種加工鏡子,製作都很精巧,代表了唐代制鏡工藝發展的高度水平。
    隋唐銅鏡外表呈銀白色,部分銅鏡呈黑褐色,感覺起來比較厚實,其成份經科學分析得知,銅錫的比例大體是銅平均約佔69%,錫約佔25%,鉛平均佔5。3%,與漢代的比例基本一致。
    關於隋唐銅鏡的分期,一般分作隋至唐初、盛唐、中晚唐三大段,這只是就發現情況來說,因為銅鏡是耐用物品,所以中晚唐發現的就不一定是當時鑄造的。從鑄造上看,安史之亂應該是一大轉折,但表現在銅鏡上卻又延續了許多年才看出來,因此盛唐銅鏡的下限只好定在唐德宗時期,之後為晚唐銅鏡。
    1、隋至唐初銅鏡
    這個時期銅鏡的形制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圓形者較多。鈕除圓形外,也多見獸鈕。有的製作精美,器體厚重,有的則較輕薄。
    紋飾方面,該期仍繼續流行「四神」和獸紋,間配以流雲紋或規矩紋,但數量較前減少。而以鸞鳥葡萄、寶相花等為主題的圖案紋飾,逐漸盛行起來。並多見於十二生肖形象紋飾。鏡緣花紋常見雲紋、流雲紋、鋸齒紋及水波紋和點線紋。
    2、盛唐銅鏡
    這個時期的銅鏡,無論從形制和紋飾方面,都有著顯著的變化,顯示了盛唐時期制鏡工藝的嶄新面貌和風格,這與當時繁榮昌盛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銅鏡形制有了新的變化,除圓形及方形外,又創造出菱花式、葵花式等造型新穎的花式鏡,並很為流行。鏡體一般都較厚重,鈕低而大。給人以渾厚、凝重之感。特別是銅鏡合金中錫的成分比例增多,因而顏色凈白如銀。
    銅鏡花紋,除上期流行的獸紋、鳥紋、寶相花紋等以外,出現了一大批新題材,呈現出豐富多採的景象。花紋有取材於自然界的花鳥蜂蝶,有想像傳說中的珍禽瑞獸,有嚮往幸福美好神話故事,也有來自社會生活和外來文化題材的。紋飾的表現手法富於寫實,具有高度的藝術感。圖案多用高浮雕或淺浮雕技法處理。花紋組織秀麗柔健,細膩利落,結構疏密,恰到好處,整齊布局,完美得當,和諧大方。
    這一時期,唐初的獸紋鏡、海獸葡萄鏡、寶相花鏡等幾種鏡子,這時期還繼續流行,並有所變化。
    3、中晚唐銅鏡
    唐代中晚期,「安史之亂」的惡果此時已發出了霉爛的氣息 ,地方割據、混戰不止、經濟蕭條促成了唐代銅鏡的急劇衰退,無論是造形、技法還是主題紋樣,都與前一時期顯著不同。
    銅鏡的形制除圓形外,還流行方形和方亞字形鏡。圓鈕,多無鈕座。鏡緣多為素緣。質地輕薄,鑄造不精。
    紋飾多見植物紋,同時流行帶有佛教色彩的形紋和道教意味的八封符號式的裝飾,紋飾顯得草率無力,單調乏味。
    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宋、金元時期,其中北宋與遼和西夏同時並立,南宋與金又長期對峙,這種復雜混亂的政治局面到元朝時才有了一個短暫的統一。這一時期,由於連年戰爭使兵器用銅量很大,銅源匱乏,民間鑄鏡還要官驗,而且按量計本,客觀上影響了銅鏡手工業的自由發展。加以造紙、燒瓷、織錦等手工業的興起,也不同程度排擠了唐代以來鑄鏡工藝的特殊地位,使之漸趨衰落。因此一般銅鏡生產,只注重實用而不求華麗,如湖州、饒州所產銅鏡,就是突出的代表。金代在唐末以來銅鏡日趨衰落的情況下,異軍突起,呈現出多樣的風格。尤其是人物故事鏡,種類豐富,內容新穎。官鑄銅鏡中出現過一些較精緻的作品。但由於當時金人統治區內銅源困難,統治者三令五申關於禁銅的命令,使銅鏡鑄造受到限制,因此現今所見金代銅鏡尤其是私鑄銅鏡的鑄造及圖紋多較粗劣。元代手工從13世紀逐漸恢復,其金銀器製造均顯示了高超的技藝。但是因元朝的國土面積比較遼闊,遍及歐亞,西方的玻璃也迅速東傳,使銅鏡衰落更加明顯,所見實物不但數量少,而且種類比較單調。
    這一個大的歷史時期的銅鏡,遠不如唐鏡那樣有一個明晰的發展線索。
    1、銅鏡的分期與特點
    從總體上將宋元明清的銅鏡進行分期,似乎很困難,因時間跨度大,情況復雜,資料也欠缺。按朝代綜述其發展階段或特徵則可能的。
    ①宋鏡分期和特點
    宋鏡出土量大,民間流傳、收藏者眾,其發展衍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宋初,銅鏡形制、紋飾保持晚唐遺風,質厚而圖紋線條粗陋,流行旋轉式布局,第二階段是北宋中晚期,社會相對安定,鑄鏡工藝似有一短期發展,圖案題材多為纏枝花草、花卉,仿唐鏡常見;第三階段是南宋時期,鑄鏡更重實用性,素鏡、素地鑄造商標字型大小銘的銅鏡流行,紋飾鏡銳減。銅鏡的風格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中國古代銅鏡重實用而不尚裝飾的時期,表明人們對鏡子的審美觀念已發生變化。
    宋鏡以形式多樣化而著稱,除唐時頗為流行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到宋代仍較常見外,亞字形鏡顯著增多,又創新了帶柄形、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鍾形、鼎形等多種鏡形,宋鏡一般胎質較簿,鑄工也不如唐代精細,多採用細線淺雕法加工紋飾,使圖案纖巧,其中不乏精品。宋鏡另一大特點是鏡銘多為商標字型大小,字型大小前往往冠以州名、姓名、甚至店鋪所在地、價值,表明宋鏡私營商品經濟特點。其中著名的鑄鏡地有湖州、饒州、四川成都。
    宋鏡的這些特徵表明鑄鏡業在經歷了繁榮興盛的發展階段後,繼晚唐五代後,繼續走向衰落,這種發展真切勢並不意味著鑄銅業及其技術的倒退,也不是銅鏡作為一種人人需要的日常用具已走到了歷史的心頭,而是由以下兩方面軍的原因交叉作用的結果。其一,北宋與遼、西夏並立,南宋與金對峙。處於不同政權和民話傳統控制下的官府手工業作坊和私人作坊更注重銅鏡的實用性,容易忽視鏡背紋飾的創新,這條例許多種類器物發展的規律,也是銅鏡更為普及的結果,對絕大多數普通的老百姓來說,實用性銅鏡比裝飾性工藝品更受歡迎。其二,宋政權封建經濟發達,大量銅材用於鑄幣,北方少數民族控制地區歷代產銅甚少,南北銅荒現象均十分突出,致使鑄鏡量減少,重量變簿,質量也大不如前。由於私營鑄鏡作坊以盈利為目的,為滿足一般市民的消費需要和實用心理,大量鑄造紋飾簡單的鏡甚至素鏡。
    ②金鏡的特點
    金鏡中有不少是模仿漢、唐、宋銅鏡紋飾的作品,人物故事鏡中的童子攀枝鏡、許由巢父故事鏡、柳毅傳書故事鏡等情趣盎然。也有一些鏡紋,如雙魚鏡、摩羯鏡、海泊鏡等是前所沒有,其中不乏精品。金鏡另一個重要特徵是邊緣多數刻有官司署檢驗時的款識,這是政府為了防止民間私自鑄鏡。這些款識、簽記成為鑒定的重要依據之一。
    金鏡的形狀以圓形為主,偶有菱花形、葵花形、八角形、帶柄桃形等,一般圓鈕,無座素緣部稍有紋飾。
    ③元鏡的特點
    元朝銅鏡鑄造得較粗糙,形狀多為圓形,紋飾有簡略的纏枝牡丹紋、雲鶴紋、雙魚紋、雙龍紋等,也有人物故事鏡,少有精緻品。
    2、宋代銅鏡的類別
    宋鏡中較大量的是素鏡,此外還有植物類紋飾如花卉鏡,動物性紋飾如雙龍鏡、花鳥鏡、神仙人物故事鏡、八封紋鏡等,其中素鏡中紀名號銘鏡數量很多。
    3、遼代銅鏡的類別
    遼的銅鏡質地與北宋銅鏡基本相同。
    銅鏡形制有圓形、八角形等。紋飾以花草、禽鳥紋為多見,還有連線紋等圖案,紋飾稍顯粗率。
    4、金代銅鏡的類別
    金代銅鏡銅質仍是黃銅,色澤白中泛黃。
    銅鏡形制主要是圓形,也有菱形、葵花形、八角形等,有柄鏡也較多見。鏡鈕常見圓鈕,鈕頂為平面。素緣略寬,有的鏡緣上鏨刻官府驗記銘,並有畫押。
    5、元代銅鏡的特點
    元代銅鏡的銅質與宋代相似,為鉛鋅合金的黃銅,質地粗糙。
    形制基本上保存了宋代銅鏡流行的形制,有圓形、菱花形、葵花形及帶柄鏡。圓鈕,鈕座以圓形和花瓣形多見,素緣,緣較寬厚。
    紋飾有雙魚紋、雙龍紋、花草紋、禽鳥紋、八封星象圖案和人物故事圖案等。
    明清以後,玻璃鏡興起,銅鏡便退出了人們生活的歷史舞台。近代雖也鑄造過銅鏡如松鹿人壽鏡等,不過是以仿古賞玩為目的擺設罷了。但任何事物往往於絕處獲得新生,生產力的發展埋葬了它的使用價值,出於對古代物質文化研究的需要,又促使人們去探尋其藝術和歷史價值。

H. 自有銅鏡一枚 ,直徑11厘米,詳見圖片,請大家鑒定。

1、紋飾古怪,應為現代臆造品。
2、包漿淺薄,不開門。
3、市場價值一二百尚可,多了就砸在手裡了。
4、自己多長心,少聽騙子胡說。
5、誰說你的東西好,趕緊賣他,本錢處理就行。
6、清代鏡子有仿前代的,但造型,包漿,紋飾仍然有清的特點。

I. 元代銅鏡不知道現在市場價值是多少

博寶在線拍賣元代銅鏡最新價格行情,同時包括元代銅鏡圖片、元代銅鏡鑒定、元代銅鏡拍賣、元代銅鏡資訊等信息,為您購買元代銅鏡提供最有價值的參考

J. 古銅鏡圖片及價格

您的這一個青銅鏡,真品是「唐代的海獸葡萄鏡」,完整地市場上一般喊價在3000元左右;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一定要好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