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姓戚龍字的唯美圖片

姓戚龍字的唯美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05 20:14:02

1. 我姓戚卻不能與你齊心 我姓戚卻對你深愛不棄 我姓戚卻從未想過將你拋棄 我姓戚卻期盼不到你歸來 求做

坐著玩,滿意望採納!!!

2. 最好看的龍圖片大全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生活於海中神異生物。

龍為鱗蟲之長,司掌行雲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2)姓戚龍字的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徵。龍文化上下八千年,源遠而流長,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符號。中國歷代正史記載的龍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類型的文獻更是龐大。

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

龍裝飾、雕龍、建築里的龍吻、元宵節舞龍(舞龍燈、耍龍燈)、二月二龍抬頭吃龍須面、端午節龍舟賽,龍圖畫、龍書法、龍詩歌、龍歌曲等等是長期流行的民間文化。

龍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

3. 戚在百家姓怎麼讀

qī。

戚姓由來:在中國人口當中,當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這個少數姓氏卻在明朝出現了一個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將戚繼光。 戚姓是源自春秋時代的衛國,以封地為姓,後來,成為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東海的望族。另有一說是衛大夫孫林父當初被封的采邑「戚」地並不在山東境內,而是在河南省。河南省濮陽縣還保存著古戚城的遺址。故戚氏後人奉孫林父為戚姓的得姓始祖。

(3)姓戚龍字的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戚姓名人:

1、戚袞(519—581),字公文,鹽官袁花(今海寧袁花鎮)人。梁簡文在東宮,召戚袞講論。戚袞神采自若,對答如流,梁簡文深加贊賞。不久封員外散騎侍郎,又改任員外散騎常侍。敬帝承製,戚袞出任江州長史,並隨沈泰鎮南豫州。

沈泰投奔齊朝時,逼戚袞與他同行,戚袞後從鄴工逃回。他又隨程文季北伐,呂梁軍敗,戚袞淪落於周,久而得歸。仍兼國子助教,封中衛始興王府錄事參軍。左建十三年死,死時六十三歲。

2、戚同文(903年—976年,一說912年—985年),字同文。宋州楚丘(今山東曹縣)人。生於唐朝末年,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家,睢陽學舍(應天書院前身)創辦人楊愨的學生,戚同文繼承師業,繼續在睢陽學舍辦學,人稱戚同文為「睢陽先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戚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戚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戚同文

4. "戚"在姓氏中怎麼讀

戚,讀音作qī。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207位。

戚姓是一個具有3000年歷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國人口當中,當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這個少數姓氏卻在明朝出現了一個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將戚繼光。戚姓來源比較純正,出自其他源流的戚姓人與戚姓的主源相比,無論是影響還是人口都有很大差異。

在《春秋》一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公孫敖會晉侯於戚。 」書中並附註說: "戚,衛邑。"這個地方就是後來中國戚姓的發源地。在河南省濮陽縣還保存著古戚城的遺址。故戚氏後人奉孫林父為戚姓的得姓始祖。


(4)姓戚龍字的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戚姓來源:

1、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的封地戚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所以戚氏族人大多尊奉孫林父為得姓始祖。

2、源於官位,出自春秋真納國時期軍制戚衛,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戚衛的後裔子孫中,又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為姓氏者,稱戚氏,世代相傳至今。

3、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4、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蒙古族、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戚氏族人分布。

5. 戚姓女孩名字大全戚姓女孩最潮名字

導語:戚姓,是我國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排行在百家姓第33位。歷史上戚姓名人無數,著名的有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漢代人物戚勰,以及漢高祖寵姬戚夫人等。若姓戚的朋友家裡添了女娃娃,那麼,你知道戚姓女孩起名怎麼起嗎?如何為戚姓女孩起最潮的名字?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戚姓女孩名字大全。

戚姓女孩起名最潮
戚姓的起源
1、戚氏源於姬姓。
其源流分為前源與後繼兩個時期,前源是戚氏始源於高陽氏顓頊帝之八子仲容為遠祖世系一世祖,傳至三世祖清迎賜姓姚又以姚姓傳世,至三十六世姚輔國之子玉星配姫壽昌之女騰英又被賜姓姫,以姫姓傳世,至四十二世康公楚宋交戰桐柏山衛侯命公往說,兵罷和平20年。
2、源於官位,出自春秋真納國時期軍制戚衛,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在戚衛的後裔子孫中,又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為姓氏者,稱戚氏,世代相傳至今。
3、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1).滿族尼沙氏,亦稱倪沙氏、尼察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盍散部,以姓為氏,滿語為Nisa Hala,漢義「結實」,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尼沙(今遼寧開原)、烏蘇里綏分(今黑龍江今綏分河上游地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戚氏、倪氏等。
(2).滿族齊達哷氏,亦稱戚代勒氏,滿語為Cidar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戚氏、齊氏。
4、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蒙古族、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戚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戚氏,世代相傳至今。

6. 金庸武俠中,哪些人的綽號帶有龍字

行走江湖中,需要響亮的綽號,這樣才能夠讓別人記住你。金庸筆下霸氣的綽號,還當真不少,如九指神丐、千變萬劫、星宿老仙,這樣響當當的綽號,想讓別人忘記都難。

金庸筆下的綽號雖然很多,但若論霸氣,名字應該有一個龍字,這樣的綽號,給人一種震懾,讓敵人畏懼三分。小編仔細翻閱,冥思苦想,發現這七個人,綽號都帶有一個龍字,而且最奇怪的,有兩個人武功詭異,卻可稱為真龍,這七個人都是誰呢?

金庸筆下七人帶龍字的綽號,分別是鬼門龍王沙通天、紫衫龍王黛綺絲、獨眼神龍單鐵生、風火神龍封萬里、陸地神龍言達平、飛天神龍柯辟邪。紫衫龍王和鬼門龍王,這兩個人的武功比較詭異,屬於水中高手,若論水戰,其餘五人自然不敵,而且龍能入水,所以黛綺絲和沙通天可稱為”真龍“。

7. 戚姓的堂號

東海堂:以望立堂,亦稱海州堂。

8. 戚的繁衍播遷

戚姓發源於河南濮陽,戰國時衛國滅亡,戚姓子孫有避居今山東、江蘇間地者。西漢初,漢高祖劉邦有寵姬戚夫人,她是濟陰定陶人,可見在秦漢之際,已有戚姓落籍於魯西南。並有以中尉封臨轅侯的戚鰓,其子孫襲爵,榮耀非常,傳至七世孫戚少時改封為關內侯,關內侯是秦漢時的爵名,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級,有侯號而居京畿,無封地,而有封戶,戚少子孫遂落籍今陝西西安。東漢至魏晉時,繁衍於江蘇、山東間地東海郡的戚姓人丁興旺,族大人眾,昌盛為戚姓東海郡望,並為此為中心,在魏晉南北朝時分衍至安徽、江蘇南部、浙江等地。隋唐兩代,戚姓已廣布黃河中下游各省,今山西、河北均有戚姓人落籍。唐末五代的動亂,導致北方戚姓再次徙奔江南,今江蘇、浙江成為戚姓人的首選之地,湖北、湖南、四川、江西也有戚姓人散居。兩宋時,戚姓繁衍之中心移至今浙江金華和江蘇常州一帶,其名人輩出,世代書香,為後世所敬仰。元代以後,戚姓散居於華東、華南各省,連西南之廣西、雲南等地也有戚姓人入居。明初,山西戚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湖北等地。此際,戚繼光之先祖仕宦山東,遂由祖籍濠州定遠(今屬安徽)定居東牟縣(今山東萊蕪)。明末,戚姓有渡海赴台者,張獻忠屠川後,有湖北、湖南之戚姓入遷今四川、重慶。清康熙年間及其以後,有山東半島之戚姓渡海經旅順島入遷東北三省。歷民國至今,戚姓分布之地愈廣。 如今,戚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戚姓約佔全國漢族戚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65%≈30.76萬)。

9. 求繁體龍字的楷書,隸書,篆書,行書圖片各一張

一、繁體龍字的各種寫法

1、行書寫法


二、龍的繁體——龍的基本信息

拼音:lóng;部首:龍;四角碼:01211;倉頡:ybysp;86五筆:uegd;98五筆:uegd;鄭碼:SI;統一碼:9F8D;總筆畫數:16;筆順:4143125111515111。

三、龍的基本釋義

1、傳說中的一種長形、有鱗、有角的神異動物,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作雨:~舟。~燈。~宮。~駒(駿馬,喻才華出眾的少年)。畫~點睛。~蟠虎踞。

2、古生物學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蟲:恐~。

3、封建時代用作皇帝的象徵,或稱關於皇帝的東西:~顏。~體。~袍。

4、姓。

(9)姓戚龍字的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龍的組詞

一、龍珠 [ lóng zhū ]

珍貴的寶珠。傳說得自龍頷下或龍口中,故名。也稱夜明珠。

二、飛燕化龍 [ fēi yàn huà lóng ]

形容男子未動情時如新生雛燕,動情後雄姿如龍。

三、喜得龍子 [ xǐ de lóng zǐ ]

非常高興妻子生了一個兒子,「龍子''一詞一般是對長輩,富貴人家得子的尊稱。

四、馭龍賓天 [ yù lóng bīn tiān ]

古代將皇帝駕崩稱為崩,賓天等,這個詞彙是對皇帝亡故的專屬詞彙,皇帝駕崩即為馭龍賓天。

五、騰龍換鳥 [ téng lóng huàn niǎo ]

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轉移;而東西兩翼、粵北山區的勞動力,一方面向當地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較高素質勞動力,向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轉移。

10. 百家姓戚姓氏源流

百家姓戚姓氏源流

戚姓應該是一個具有3000年歷史的古老姓氏。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戚姓氏源流,歡迎大家觀看!

一、姓氏源流

戚(Qī)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為春秋時衛國大夫孫林父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姓譜》、《萬姓統譜》、《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書辨證》、《通志·氏族略》等資料所載,戚姓源於姬姓孫氏,起源於春秋時期,戚姓的始祖是衛國大夫孫林父。春秋時衛武公有個兒子叫公子惠孫,惠孫的子孫稱為孫氏。惠孫的七世孫孫林父在衛獻公時任上卿。孫林父因在國內失寵,先後出奔晉國和齊國,衛殤公時歸國,受封於戚邑(今河南省濮陽市戚城)。當時,戚邑是晉、鄭、吳、楚各國交通要塞 ,瀕臨黃河,有險可據,平原沃野,堪稱樂土。孫林父的支庶子孫戀居戚城,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因此,戚姓的姓源只有一個,即孫氏的戚邑。後衛國滅亡,戚姓族人逃往東海,形成望族。

得姓始祖:孫林父。追溯起來,戚姓應該是一個具有3000年歷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國人口當中,當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這個少數姓氏卻在明朝出現了一個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將戚繼光。 戚姓是發源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姓氏,關於戚姓的來源,據《萬姓統譜》上有這樣的記載:「衛大夫孫林父食采於戚,其支庶以為氏,望出東海。」由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時代的衛國,以封地為姓,後來,成為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東海的望族。另有一說是衛大夫孫林父當初被封的采邑「戚」地並不在山東境內,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公孫敖會晉侯於戚。」書中並附註說:「戚,衛邑。」這個地方是後來中國戚姓的發源地。現在河南省濮陽縣還保存著古戚城的遺址。故戚氏後人奉孫林父為戚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戚姓在大陸和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公元前205年,楚漢相爭,彭城(徐州)一戰,劉邦戰敗,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廟東,今無)戚員外家。戚員外見劉邦相貌堂堂,將來必富貴,就把其女兒戚姬許配給他。戚姬姿容艷麗,裊裊婷婷,劉邦一見傾心,遂當晚拜堂成親。戚姬後來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定陶稱帝,建都洛陽,後遷長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宮。如意聰明伶俐,劉邦說他酷肖自己,甚為寵愛。如意10歲時,封為趙王。劉邦晚年,疏呂後而寵戚姬,當時,戚夫人常隨劉邦外出打仗,而令呂後守候宮中。劉邦以太子劉盈性軟弱,欲廢之而改立趙王,因大臣固爭,而未能如願,由是呂後嫉恨戚姬及趙王。劉邦死後,劉盈即位,呂後為皇太後,大權獨攬。她下令將戚姬囚禁。剪去她的頭發,頸上再給她戴上鐵鎖,穿上罪人衣服,罰她舂米。戚姬兒子雖封為趙王,但遠在河北不得相見。她常常一邊舂米,一邊悲歌:「子為王兮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使誰告汝。」呂後為絕後患,遣使召回趙王,欲殺之。惠帝知母後意,乃親自迎趙王入宮,同起居共飲食呂後未得其便。一日惠帝晨起出射,趙王年幼,不能早起。呂後聞其獨居,使人攜毒酒強迫趙王飲下而毒殺之。接著以酷刑加戚姬,斷其手足,挖其雙眼,又熏聾雙耳,葯啞喉嚨,扔到豬圈裡,稱之為「人彘」。惠帝知是戚姬,悲痛欲絕,病年余不能起,使人對母後說:「這不是人做得出來的事。我為太後之子太後所為如此,我將何以治天下。」從此縱情酒色,不問政事。戚姬被害,戚家被剿,為避族滅之禍,戚姓人曾改姓齊,遷徙別居。漢文帝劉恆即位,為戚姬昭雪,並在戚家寨修廟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復原姓。當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大陸和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時候,衛國大夫孫林父受封於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其支系子孫就世代以封地名「戚」為姓。戚亡國以後,其子孫後代逃到山東省東海郡,並且逐步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因此,戚姓世稱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省郯城北)。

三、歷史名人

戚 勰:漢代時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封為表臨侯,顯赫多年,他的爵位一連傳了七代。

戚 袞:字公文,南北朝時吳郡(今江蘇省)鹽官人。祖顯,齊給事中。父霸,梁臨賀王府中兵參軍。戚袞少聰慧,游學京都,受《三禮》於國子助教劉文紹,一二年中,大義略備。年十九,梁武帝敕策《孔子正言》並《周禮》、《禮記》義,袞對高第。仍除揚州祭酒從事史。就國子博士宋懷方質《儀禮》義,懷方北人,自魏攜《儀禮》、《禮記》疏,秘惜不傳,及將亡,謂家人曰:「吾死後,戚生若赴,便以《儀禮》、《禮記義本》付之,若其不來,即宜隨屍而殯。」其為儒者推許如此。尋兼太學博士。梁簡文在東宮,召戚袞講論。又嘗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學互相質難,次令中庶子徐摛馳騁大義,間以劇談。摛辭辯縱橫,難以答抗,諸人懾氣,皆失次序。戚袞時騁義,摛與往復,袞精彩自若,對答如流,簡文深加嘆賞。尋除員外散騎侍郎,又遷員外散騎常侍。敬帝承製,出為江州長史,仍隨沈泰鎮南豫州。泰之奔齊,逼戚袞俱行,後自鄴下遁還。又隨程文季北伐,呂梁軍敗,戚袞沒於周,久之得歸。仍兼國子助教,除中衛始興王府錄事參軍。太建十三年卒,時年六十三歲。戚袞於梁代撰《三禮義記》,值亂亡失,著有《禮記義》四十卷行於世。

戚 仲:宋代畫家,畫院祗候。畫山水平遠頗工,常於畫上反手題其名字。

戚夫人:漢高祖的寵姬,故又稱戚姬,生趙王如意。高祖屢欲立為儲君,不果。高祖崩,呂後酖趙王;殺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廁所中,稱為「人彘」。

戚逍遙:唐代冀州南宮(女子)人。傳說幼好道,父以女誡授逍遙,逍遙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經誦之。年二十餘,適同邑蒯潯。不為塵俗事,惟獨居一室,絕食靜想,作歌雲雲。人悉以為妖。一夜,聞室內有人語聲。又三日,忽聞屋裂聲如雷,仰視天半,逍遙與仙眾俱在雲中,歷歷聞分別語。觀望無不驚嘆。

戚同文:北宋初與范仲淹所創高平學派。戚同文幼年父母雙亡,由祖母帶著投奔外祖父之家。當時,邑人楊惡教授生徒,戚同文非常羨慕,來到學舍,見到《禮記》,過目成誦,楊蔥十分驚異,即收留為徒,不到一年,畢誦五經,很快即遠近聞名。當時正值晉末喪亂,他絕意仕進,思見天下統一,因取名為同文。後來依將軍趙直,築室聚徒,講學於眼陽(今河南省商丘),求學之人,不遠千里而來,絡繹不絕。高平范仲淹亦聞名而至,依之為學,繼而授徒傳業,其學更為繁盛,遂形成高平學派。

戚文秀:宋代畫家,善畫水,史稱畫水名家。嘗畫《清濟灌河圖》,一筆長五丈,自邊際起,通貫於波浪之間,與眾毫不失次序。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朝山東省蓬萊人。抗倭名將,編建新軍,加強訓練,紀律嚴明,將士無不用命,所率之軍聞名當時,人稱「戚家軍」。著有《紀效新書》、《練兵紀實》、《茫戎要略》、《武備新書》等書。

戚延齡:明萬曆年間考中歲貢後,任順天府薊州平谷縣知縣。在任多年,為人正直,體恤民情,後升任薊州知州。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7月間,薊州有個壯男名張差,拿著大木棒闖入太子常洛的慈慶宮內,打傷看門者多人,被捕歸案。巡視皇城御史劉廷元以張差「有瘋癲」奏於皇帝,遂有「挺擊之案」。朝廷遂下文到薊州,命令戚延齡查清案情。戚延齡知案情重大,若不設法排解,勢必興起大逮捕,不僅張差有滅族之禍,還要株連很多無辜的百姓。於是,他便奏報張差得「瘋癲」前後的經過情況。朝廷根據他的奏報結案,只判處張差一人死刑。戚延齡因此頗得薊州百姓的敬重和稱頌。

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省上虞人。曾赴美國留學,人加利福尼亞斯但福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回國後自民國16年(1927年)起,先後在上海大廈大學、安徽大學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文系主任。抗戰勝利後,赴浙江大學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3年起,任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亞與(哈姆雷特》。譯有菲爾丁:《湯姆·瓊斯沖》(合譯稿本),稿本有《論湯顯祖與(牡丹亭》、《讀(紅樓夢)筆記》、《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試譯》等。

戚慶隆:當代著名書法家。曾任淮安市書協主席,今移居南京,其魏碑楷書相當精彩。耿立軍,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書法名家,現任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其書得力於王鐸、傅山大氣、拙重。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據《姓譜》記載:「衛大夫孫林父食采於戚,其支庶以為氏」。望出東海。

東海郡:秦代設置,漢代沿用。秦漢東海郡治郯(今山東省郯城北一帶),秦漢之際曾稱郯郡(漢現今山東省鄭城縣)。東晉僑置於海虞縣(今江蘇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鎮江)。隋唐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朐山(今江蘇省連雲港西南海州鎮)。

2、堂號

戚姓的主要堂號有:「享倫堂」、「三禮堂」、「景文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