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知否知否》里王大娘子被臨時拉去演戲,為什麼卻最出彩
這個看上去咋咋呼呼,動輒呼天搶地,雖然身為大娘子但卻始終要和寵妾鬥智斗勇。她豐富誇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給喜歡調侃的網民提供了不少表情包素材,這些表情包的傳播也讓這部劇多了不少的喜劇色彩。這是大仇即將得報的喜形於色。還有雷厲風行,說打就打的霸氣。這種看上去十分霸道的角色,其實算是有人格缺陷的,但在演員劉琳的演繹下,卻變得喜感十足。
結語
對於那些苦於在流量劇里打轉,也曾有心磨練演技的後輩來說,劉琳的演藝路徑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也驗證了演員的實力斷不是一日之功,僅僅喊兩聲口號是不可能達成的。劉琳在《知否》中大娘子的成功演繹,也證明了女演員在人到中年後依然有路可走,只要堅持著一個演員的初心,耐得住寂寞,總會通過角色發光發熱。
⑵ 中國傳統的戲劇的資料。。。。急!!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角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元雜劇是在民間戲曲肥沃土壤上,繼承和發展前代各種文學藝術的成就,經過教坊、行院、伶人、樂師及「書會」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進和創造出來的綜合性舞台藝術。在形上,元雜劇用北曲四大套數安排故事情節,不連貫處,則用楔子結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獨有的長篇,共寫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結尾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容,叫「題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詞、說白(賓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詞是按導師情需要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詞或歌詞。其作用是敘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全部曲詞都押同一韻腳。說白是用說話形式表達劇情或交代人物關系的一種藝術手段,分對白(角色之間的對話)、獨白(角色獨自抒發個人感情和願望的話)和旁白(角色背著台上其他劇中人對觀眾說的話)、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科是動作、表情等。一本劇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角色:
末:男角。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劇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凈:俗稱「花臉」「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竇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屬凈。
丑: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的次要角色。監斬官——外末。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元雜劇作家,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創作的劇本至少在五六百種以上,保留到現在的也還有一百五十多種。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許多優秀作品,已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描寫一個善良無辜的童養媳竇娥的悲慘遭遇,反映了高利貸者的殘酷剝削、地痞流氓的敲詐勒索和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會的黑暗現實,歌頌了被壓迫者感天動地的堅強意志和寧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馬致遠的《漢宮秋》,藉助歷史題材,通過描寫王昭君為國獻身、毛延壽賣國救榮和王公大臣的腐敗無能,對元代的民族壓迫進行無情地揭露,對當時的統治者給予辛辣的嘲諷。王實甫的《西廂記》,描寫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從「驚艷」、「聯吟」到「賴婚」,充分表現了崔鶯鶯對愛情的渴望。但她出身於名門望,受到封建禮教的熏陶和束縛,因此,又有「鬧簡」、「賴簡」等曲折和反復。在「聽琴」、「佳期」、「長亭」幾折戲中她終於走上了叛逆的道路,為作品增添了濃厚的喜劇色彩。全劇以爭取婚姻自主與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為主線,以崔鶯鶯、張珙和紅娘三人之間的誤會和沖突為副線,互相交織,有節奏地展開,時張時弛,時動時靜,時喜時悲,時聚時散,揮灑自如,色彩斑斕。它那「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題思想和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都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染,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鄭光祖——《倩女離魂》;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
(五)明清——戲曲的繁榮期。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開場白的交代情節,多是大團圓的結局,風格上大都比較纏綿,不像北雜劇那樣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更便於表現生活。可惜早期南戲的本子保留下來的極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戲才開始興盛,經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這種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於變成相當完整的長篇劇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記》就是一部由南戲向傳奇過渡的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來源於民間傳說,比較完整地表現了一個故事,並且有一定的戲劇性,曾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明代中葉,傳奇作家和劇本大量涌現,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湯顯祖。他一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死生離合的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愛情,要求個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給愛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戰勝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取得了最後勝利。這一點,在當時封建禮教牢固統治的社會里,是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的。這個劇作問世三百年來,一直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直到今天,「閨塾」、「驚夢」等片斷還活躍在戲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著它那藝術的光輝。
相傳,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劇種,即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據嘉慶八年的記載:「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舞昇平,伶工薈萃,莫感於京華。」也說明了當時這一歷史盛況。其中所謂南昆即流行於江南崑山一帶的崑山腔;北弋指南戲與北曲結合,產生於江西弋陽地區的弋陽腔,即流傳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當時盛行於京城的京腔;東柳即流行於山東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國西北廣為流傳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說明了東西南北四方藝人匯集北京的盛況。
從當前來看,以上四大聲腔已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圍,有的早已遍及全國許多省份,弋陽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河北廣為流傳,因此有關人士認為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但是這種歷史形成的說法還是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事實。從當前戲曲劇種的分布來看,昆劇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還是有相當的觀眾基礎。弋陽腔不但在北方紮根,從乾隆年間,在京師「六大名班,九城輪轉」,而且對京劇以及一些北方劇種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就是在江南一帶的流傳也主要是在許多北方語系的地區。柳子腔(包括受其影響的柳琴戲)雖然流行於河南、蘇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動還是山東的曲阜、泰安、臨沂。秦腔(即山陝梆子)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盡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們在甘肅、寧夏、陝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卻有著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廣泛的觀眾群,所以說「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說法是有歷史根據的。
全國戲曲的種類
彩調劇 藏劇 潮劇 楚劇 鳳陽花鼓戲 廣東漢劇 桂劇 漢劇 黃梅戲 徽劇 荊州花鼓戲 柳子戲 呂劇 山東梆子 紹劇 四川曲劇 甬劇 雲南花燈 壯劇 越劇 粵劇 越調 豫劇 宜黃戲 揚劇 新疆曲子劇 湘劇 錫劇 婺劇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戲 蘇劇 曲劇 瓊劇 青海平弦戲 秦腔 黔劇 祁劇 蒲劇 莆仙戲 評劇 甌劇 閩劇 隴劇 龍江劇 遼南戲 昆劇 梨園戲 京劇 晉劇 吉劇 黃龍戲 淮劇 滑稽戲 花兒劇 滬劇 河北梆子 贛劇 二人轉 二人台 川劇 北方崑曲 新城戲
聲腔劇種
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宮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戲劇名詞
九宮、入破、卜兒、十三調、二花臉、刀馬旦、人物造型、大麴、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戲、小生、小花臉、三部曲、三花臉、三小戲、才人、廣播劇、引子、引戲、文場、文工團、文明戲、元曲、元雜劇、雲手、雲韶府、丑、介、隊舞、六幺、幺篇、宮調、水袖、化妝、反串、書會、瓦舍、勾欄、開呵、木大、中州韻、內心獨白、手眼身法步、中國戲劇梅花獎、打出馬、打背躬、台詞、台步、正末、正旦、正劇、正凈、四大徽班、四大聲腔、四功五法、旦、旦兒、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龍套、布景、對白、代面、包廂、樂棚、務頭、犯調、北曲、立部伎、東海黃公、蘭陵王入陳曲、行頭、行當、行家、行院、戲文、戲劇、沖末、沖狹、曲破、曲牌、曲譜、老旦、老生、吊毛、傳奇、雜當、過曲、集曲、合生、許胡、百戲、優伶、尋幢、壓軸戲、地方戲、問題劇、自報家門、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邊、走索、場、場面、場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蒼鶻、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聲、搶背、宋雜劇、竹竿子、吳江派、蘇中郎、坐部伎、連台本戲、即興表演、武旦、武丑、武場、武凈、武生、武二花、武花臉、板眼、板式、參軍、參軍戲、定場詩、定場白、倈、凈、帔、轉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話劇、詩劇、掐彈詞、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臉、昇平署、宜春院、貼凈、貼旦、獨白、獨幕劇、科班、科泛、科渾、南曲、南戲、南雜劇、南北合套、俗樂、院本、弦索、啞劇、亮相、起霸、圓場、面具、軸子、客串、草台班、閨門旦、活報劇、音響效果、總會先倡、劇場、劇種、劇本、悲劇、悲喜劇、砌、綵排、旁白、幫腔、家門、賓白、缽頭、俳優、倡優、臨川派、鬼門道、諸宮調、第四堵牆、愛美劇運動、排遍、排演、腳色、腳本、梨園、梨園弟子、副旦、副末、副凈、唱腔、唱賺、唱念做打、基本功、街頭劇、翎子、盔頭、檢場、臉譜、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禿、象人、教坊、虛擬動作、銅錘花臉、魚龍曼延、雅部、雅樂、雅樂部、儺、道具、喜劇、黑頭、腔調、猴戲、掌記、搽旦、散樂、裝孤、傀儡戲、滑稽戲、溫州雜劇、程式動作、鼓板、鼓子詞、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纏令、纏達、韻白、滾調、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賺、摘遍、鑼經、楔子、髦兒戲、潛台詞、舞台、舞台燈光、舞台美術、舞台指示、舞台藝術、題目、題目正名、靠、趟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戲、燕濯、踏謠娘、霓裳羽衣曲等
戲曲的「兩下鍋」
張寶申
近年來,在舞台和電視上,時常出現不同劇種的演員同演一出戲的情況。如:在紀念梅蘭芳誕辰百年時,年愈八旬的豫劇名家馬金鳳與京劇梅派傳人梅葆玖曾同台演出過《穆桂英掛帥》;中國京劇院與西藏藏劇團曾合演過《文成公主》。這種演出形式,戲曲界稱為「兩下鍋」。還有多個劇種同台演出的「三下鍋」、「四下鍋」。在中央電視台的戲曲晚會上,曾有過京劇、豫劇、龍江劇和河北梆子四個劇種的演員合演一台《花木蘭》的情況。因其演出形式新奇,引起觀眾的很大興趣。
在中國戲曲的歷史上,這種「兩下鍋」的演出形式由來已久,是不同劇種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一種重要手段。許多劇種在「兩下鍋」中,演變出新的劇種。元大都時期的北京是雜劇的一統天下,產生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眾多劇作家和《竇娥冤》、《西廂記》等一批著名的劇作。明永樂年間由南京遷都北京後,在移民潮中,大批南人北上,南曲也隨之而來。為適應新的環境,南曲和雜劇實行了「南北合套」的演出。南曲吸收了北曲的優長,形成了新的崑山腔、弋陽腔。而雜劇則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明末清初,崑山腔演變為崑曲,在北京的舞台上占據了主導地位。《長生殿》、《桃花扇》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傳演至今。今天的京劇也是二百多年前漢劇與徽劇「兩下鍋」的產物。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後,與漢劇藝人「兩下鍋」共同演出,在相互融合中,以徽劇的二簧腔和漢劇的西皮腔為基礎,形成了一種新的「皮簧戲」。此後,皮簧戲又從崑曲、梆子腔等劇種中不斷吸取營養,漸漸成為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
到了清末民初,京劇已發展到成熟階段,不僅成為京城戲曲舞台的主流,而且開始向全國傳播。這一時期,由山陝梆子演變而成的河北梆子(時稱秦腔、直隸梆子)和由「蹦蹦戲」發展起來的評劇,都曾與京劇「兩下鍋」演出。清光緒十七年(1891),著名河北梆子演員、戲曲活動家田際雲在其所主持的玉成班中,首開梆子、皮簧同班「兩下鍋」合演的先例。因其很受觀眾歡迎,許多班社紛紛效尤。一時間,京城內外,京梆「兩下鍋」的演出紅紅火火。許多京劇科班也「梆、簧兼授」。著名京劇科班富連成也「二科生徒幾乎無一不習秦腔(梆子)者。即今之馬連良氏,亦曾習《取洛陽》之小王子」。在與京劇「兩下鍋」的演出中,許多河北梆子演員,如:荀慧生、於連泉(小翠花)、趙桐柵(芙蓉草)等,後來都改唱了京劇,成為著名的京劇演員。
評劇形成於清末民初,是由蓮花落、蹦蹦戲、平腔梆子戲演變而來的新劇種。在解放前一直行當不全,以「三小」(小生、小旦、小花臉)戲為主,稱為「半班戲」。所以,評劇在初期經常與河北梆子、京劇「兩合水」或「三大塊」聯合演出。在與京劇、河北梆子的同台演出中,評劇在音樂、唱腔、劇目等方面,有了長足進步。至上世紀30年代,以評劇「四大名旦」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和愛蓮君為代表的女演員的出現,使評劇發展到一個成熟的階段,不僅流行於京津、東北和華北地區,而且還曾到上海及江浙等南方地區演出,影響很大。但因其男演員較弱,仍常與京劇「兩下鍋」演出。白玉霜在上海就曾與京劇武生演員趙如泉合演過《武松殺嫂》。1945年,新鳳霞在青島,也曾搭周信芳的弟子周麟昆的京劇班,「兩下鍋」演出過《秦香蓮》等戲。
解放後,評劇在改革發展中,健全了生、凈行當,豐富了男聲唱腔,特別是擁有了魏榮元、馬泰、張德福、席寶昆等一批男演員,徹底解決了「半班戲」的問題。而且,創作演出了一批以男演員為主的劇目,受到觀眾的歡迎。「兩下鍋」已成為一段歷史的記載。
⑶ 急!拍戲開拍的開場道具叫什麼
叫打板,場記用的。它的使用方法是:可以在上面寫上多少場,簡明扼要的寫上拍的什麼內容,當導演說可以拍攝後,打板放在攝像機面前,並打響一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拍電影用的是膠卷,後期剪輯很麻煩,當剪輯師剪片子時,打板在膠片中出現的影像就成了一種標記(最後都得剪掉),,光有影像還不夠,打板的聲音作用也和影像一樣,只作為一種幫助剪片的標記。一般打板用在電影拍攝中,電視拍攝也用,但沒有電影那麼廣泛,因為電視後期剪輯都用軟體做,很方便。有些厲害的導演拍片是不需要打板的,因為他對電影已經很熟悉了,拍出來的素材,基本都能連上、用上,當然這需要導演有很好的記憶力。
打板圖片:http://www.dvppp.com/bbs/UploadFile/2006-11/2006112515141743454.jpg
⑷ 怎麼把自己的照片做成戲曲照片
用圖片處理軟體如PS軟體可以把自己的圖片做成各種需要的圖片包括戲曲圖片等等。具體做法,要根據具體需要採用不同方法製作。網上有很多教程可以參考。
⑸ 這張圖片數出自哪部動畫片
玻璃假面(ガラスの仮面),又譯作千面女郎,是日本漫畫家美內鈴惠所作的一部漫畫作品,後來並製成動畫以及電視連續劇。漫畫最早為1976年開始連載於花與夢雜志。內容主要描述女主角北島瑪雅學習演戲的經歷過程。 玻璃假面是日本少女漫畫中廣受到無論男女讀者喜愛的漫畫之一,至今全球單行本的總出售量已超過四千五百萬冊以上,與尼羅河女兒並列為日本早期兩大經典少女漫畫之一。1997.7.7 ,在日本朝日電視台播出電視劇。 《玻璃假面》(Glass Mask)日文名《ガラスの仮面》港譯《玻璃面具》又譯作《千面女郎》 監督:浜津守 系列構成: 佐伯俊道 角色設計: 平山智 美術監督: 吉原俊一郎 攝影監督: 土田榮司 音響監督: なかのとおる 音樂: 寺島民哉 製作·發行 出品年份:2005 總共集數:51 漫畫最早為1976年開始在日本《花與夢》雜志連載,是漫畫家美內鈴惠(美內すすえ)的代表作,單行本出到第42集,至今尚無結局的經典漫畫,舞台劇和動畫化都被進行,深受歡迎,現在已經再次TV化了。《玻璃假面》是日本少女漫畫中廣受到無論男女讀者喜愛的漫畫之一,至今全球單行本的總出售量已超過四千五百萬冊以上,與《尼羅河女兒》並列為日本早期兩大經典少女漫畫。 北島瑪雅是個平凡的高中生,是一個貧窮家裡的小孩,與在橫濱唐人街麵店工作的母親相依為命,與母親住在中華料理店的二樓,但她不論功課、運動各方面表現都不好,但瑪雅十分喜愛戲劇,卻很有模仿演出的才能,只要是她看過一次的戲,就可以將全部台詞背起來。她獲選參與學園祭的戲劇演出機會,但她所飾演的角色(比比)是村裡最窮,受人嘲笑的角色,令她感到十分自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瑪雅遇到了女藝人月影千草,瑪雅受到千草的鼓勵,終於敢抬頭挺胸的站在舞台上,盡情的表演。從此,瑪雅在月影老師的提攜下,到東京加入她的月影劇團學習演戲,認識了劇團里了青木麗等好朋友,以及另一劇團(漪麗劇團)的男性好友櫻小路優。最終一步步邁向她的演藝生活…… 還是中學生的時候(13歲),被月影千草發現有演劇的才能。平時是個開朗的女孩子,在演技上她是個完美的天才演員。只要登上舞台,就能把自己的那種壓倒周圍一切事物的魅力發揮的淋漓至盡。能在演劇「紅天女」中出場一直是她夢寐以求的夢想。只要把劇本的台詞看過一遍就能全部記牢,這就是她的特長。 作者簡介 美內鈴惠 英文:MIUCHI Suzue 性別:女 生日:1951年2月20日 籍貫:大阪府 血型:O型 星座:雙魚座 1951年出生。 1976年出道,初期畫過很多愛情漫畫,有《占卜入門中》、《拿破崙和我》、《妖鬼妃傳》等。 1976年,在「花與夢」第一號開始連載她的《玻璃假面》,此乃美內鈴惠在蘊釀多年的素材上傾注激情而創作的大型故事,它完全發揮了美內鈴惠這位故事作者的本領,她以越趨浪漫的筆觸,把少女主角北島麻彌的舞台熱情、起伏的星途,帶到讀者眼前,深深打動了讀者,該作品開創了少女類演藝題材漫畫的先河,在日本有「女演員聖經」之稱。該作曾於1984年製作成動畫片,1988年搬上舞台,1997年拍成電視劇,一系列的改編都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轟動。該作是連載20年以上的超長篇作品之一,中間數次中斷,2001年開始在《花與夢》專門增刊----月刊《玻璃假面》上繼續連載。 作為老一代少女漫畫家,美內鈴惠對於創作有著極其認真嚴謹的態度,她以日本古代神話為背景的《AMATERASU》(天照)系列可以說算是一本漫畫版的《古事記》,但在忠實於歷史的同時,又加入了許多現代思想和吸引讀者的曲折情節,這是難能可貴的。 雜志《花與夢》 花與夢是白泉社發行的少女漫畫雜志。 1974年5月創刊。連載作品以「花與夢Comics」的名義發行單行本。 1974年5月,作為月刊雜志創刊。創刊號的封面是こやのかずこ的 插畫,價格是280日元。自 1975年1月起,改為半月刊。目前(2008 年)是在每月的5日與20日發行。 在白泉社,被定位為「個性派漫畫雜志」,其上刊載的富有個性的 作品和漫畫家廣為人知。它的競爭對手是《少女Comic》(小學館)。從 2003年開始,這兩本雜志就是半月刊少女漫畫雜志的發行量頭兩名。 在2006年,《花與夢》發行了29萬本,領先於《少女Comic》的26萬本。
主要人物
北島麻亞(1963—)(又名:北島真夜、北島瑪雅):
漫畫的主角,除了演戲的才能和熱情之外,幾乎沒其他優點的她,在月影老師的教導之下,送紫玫瑰的人的鼓勵和支持下,逐漸走向了演藝之路。父親很早就病逝了,母親是中國料理店的店員,北島瑪雅 13歲 命運對她並不太好,在這個名叫北島瑪雅的少女的心中所蘊藏的東西,到底有誰知道呢? 她的演繹生涯將會怎樣呢...... 姬川亞弓(1963—):
外貌出眾頭腦聰明的女演員,父親為著名導演,母親亦為名的演員,身在父母的光芒之下,卻是一個腳踏實地努力靠實力演出的演員,視北島瑪雅為她的最大對手.... 月影千草(1924—): 年輕的月影千草
小時候被老師尾琦一蓮收養,並教她演戲,演出他作的紅天女一劇,成為著名的大明星,但一直深愛著有妻子的尾琦,尾琦一蓮後,以把紅天女傳承下去為最大的人生目標。 速水真澄(1952—):
原名藤村真澄,小時候因父親早亡,母親到速水家當幫佣,速水英介希望培養他作繼承人故娶了他母親,因此改姓速水,在父親的嚴厲教導下,成為一個精明能幹且只重視業務上利益的人,並作了大都藝能的社長,直到看了北島瑪雅的熱情演出,羨慕她對理想的堅持與執著,心底一直隱藏壓抑著的善良和藹開始慢慢蘇醒。 他不斷地暗中匿名送紫玫瑰鼓勵她且幫助她.... 櫻小路優(1962—): 櫻小路優
與瑪雅年紀相仿的男生,也是一個演員,一直喜歡瑪雅而且對她很好,他也一直希望跟瑪雅同台演出。但在名江連續劇《天之光輝》里瑪雅喜歡上了里美茂,所以他就離開了。後來在《被遺忘的荒野》的演出以及《紅天女》的試演中,成為瑪雅的對手角色。漸漸地,他發現瑪雅一直在他心裡,沒有改變。當瑪雅和他從梅谷回到東京後,就開始《紅天女》的排練...... 一直
速水英介: 速水真澄的父親,年輕時著迷於夢幻劇《紅天女》以及月影千草,因此成立了大都藝能,但卻因想獨占此劇而間接害死了尾琦一蓮,數十年來仍想獨占此劇,是一個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人。 尾琦一蓮(1911—1946): 為著名的演員及編劇導演,《紅天女》的作者,受速水英介的陷害而自殺。 小林源三(源造): 喜歡月影千草的男性演員,雖然知道她心中只有尾琦一蓮,但一直無願無悔照顧她。 青木麗: 瑪雅在月影劇團認識的最重要的好朋友,很照顧瑪雅,因長相常被人誤認為是位英俊的男生。 黑沼龍三: 是一位有才能的導演,但因脾氣不好而常常不受劇場老闆喜愛。 里美茂: 曾為瑪雅男朋友的偶像演員,但在瑪雅被逐出演藝界時被迫與她分手。 水城牙子: 速水真澄的女秘書,能看透世情的特點,是漫畫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宿命的對手
姬川亞弓:絕美的外貌和極好的身體條件,刻苦努力練出的超人演技。演藝界的公主,幾乎毫無缺點。 北島瑪雅:外貌普通(走到街上都沒人回頭的),甚至有點兒笨笨的,一般的日常事情也做不好,學校里成績很差。不會舞蹈,唱歌等等,演技也大大不如亞弓。但是瑪雅是天生的演員,厲害的就是其演戲的本能。 具體說來就是兩點: 1.不管什麼劇本,看過1~2遍就能記住全部台詞;看過一遍的戲,就能演出所有演員的台詞和動作。 2.當她站到舞台上時候,自我就不存在了,完全變成了戲中的人物。以飾演的人性格、感情去行動,說話。就像催眠一樣。而且不管演的是人是動物什麼的都一樣。而且這種情況還可以傳染給同台的演員。 可以說,這部漫畫是以瑪雅這個戲劇天才的成長為主線,天才少女亞弓做對手為支線的故事。演員要先從人物的心去把握角色,再用演技表現給觀眾。能做到這兩點的就是一位出色的演員。那麼,瑪雅就是屬於前者的天才,亞弓則是屬於後者的天才。兩個天才競爭的故事,當然是十分精彩的。 劇情簡介
主角北島瑪雅是一個貧窮家裡的小孩,與在橫濱中華街麵店工作的母親相依為命,但她不論功課、運動各方面表現都不好,卻有模仿演出的才能,因此被從前的大明星月影千草所發掘,使其到東京加入她的劇團學習演戲,在劇團里認識了青木麗等好朋友,同時另一劇團的櫻小路優喜歡上她....在一次一次的學習及演出中,瑪雅的演戲才能逐漸展露了出來。當時被稱為演藝界天才少女的姬川亞弓也開始注意到她的存在,視她為最大的敵手。但此時,由於大都藝能公司,希望取得月影千草所擁有的經典名劇《紅天女》的演出權,因此用手段迫使月影劇團解散,但大都藝能的經理速水真澄因感動於瑪雅的演出熱情,而暗中以送紫玫瑰的方式來鼓勵她。雖然因劇團解散而面臨困難,但瑪雅經過不斷的學習和努力之後,獲得了奇跡人一劇的演出機會,並擊敗了演同一個角色的姬川亞弓,獲得最佳女配角的大獎....離開正式舞台以久的瑪雅,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取得在《兩個公主》中與亞弓共同演出的機會,且表現不遜於亞弓,因此獲得鬼才導演黑沼龍三的賞識,在《被遺忘的荒野》一劇中演出狼少女的角色,卓著精湛的演技,獲得大獎,也取得了另一個紅天女繼承者的資格。瑪雅及亞弓隨月影老師到紅天女的故鄉位於京都府深山裡的紅梅村學習紅天女的演出,並自身在山谷中演出了她最後一次的紅天女,亞弓一度覺得瑪雅的才能遠超過她而一度想放棄競爭,但仍然重新站起來繼續努力,她們回到東京,兩組人馬分別進行排演,希望能在試演會中有好的表現,以爭取正式演出《紅天女》的機會....但同時,瑪雅出發到梅谷之前,在偶然的機會之下,發現了長期以來鼓勵她,送她紫玫瑰的人,竟然是自己平常最討厭痛恨的速水真澄,但逐漸地也發現了他和譪及對她好的一面,但彼此不知道對方的想法而不敢表明自己的情感。而真澄則在父親的要求下,被迫與大企業集團老闆的孫女鷹宮紫織相親及訂婚,瑪雅為此很失落,所以在排練時經常走神。黑沼老師和櫻小路都很驚訝。為了能讓瑪雅高興起來,櫻小路帶她到游樂園玩..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瑪雅看見店裡一對可愛的海豚水晶鏈,沒有說什麼櫻小路就送給她了....瑪雅恢復了情緒,更好地投入了排練。另一方面,亞弓為《紅天女》試演而展開的排練也日催白熱化,她們究竟誰可以演紅天女呢?
《玻璃假面》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不只是本身的劇情,更包括精採的劇中劇,藉由漫畫中的角色來表演呈現一場有一場精採的戲劇演出(有些劇目的演出甚至用了數本的篇幅來呈現)讓讀者宛如親身看了一場場精採的演出。其中除了許多美內鈴惠自行創作的戲劇之外,不少是采自或參考了真正的戲劇或小說原著後改編的戲。列出如下: 《小婦人》(若草物語)---(美)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仲夏夜之夢
《一縷相思情》(たけくらべ)---(日)樋口一葉著 《乞丐王子》(王子とこじき)---(美) 馬克吐溫著 《呼嘯山莊》(嵐ケ丘)---(英)艾米莉‧勃朗特著 《白雪公主》(白雪姬)---出自格林童話 《奇跡之人》(奇跡の人)--- (美)威廉.吉佛遜 《茱麗葉》(ジュリエット)--改編自莎士比亞原作之羅蜜歐與茱麗葉 《仲夏夜之夢》(真夏の夜の夢)---莎士比亞原作 《茶花女》——小仲馬著 《人魚公主》——安徒生著 《全國最棒的新娘》 《白玫瑰夫人》 《命運》 《灰之城》 《吉娜與五個青罐子》 《白色青春譜》 《古城之愛》 《女人河》 《石頭的微笑》 《夢宴櫻》 《天之光輝》 《虹的記憶》 《白色森林》 《黃金果實》 《巫女麗拉》 《卡米拉的肖像》 《菊花的故鄉》 《夜叉郡主》 《女海盜莎琳》 《小雨》 《心愛的羅蘭比亞》 《兩個公主》 《被遺忘的荒野》 《伊莎朵拉》 《蔬菜店的阿七》 《華炎》 《月女神黛安娜》 《紅天女》
目錄
1.千面少女 2.比比的假面 3.逃走的小鳥 4.如火焰般的階段 5.受限制的台詞 6.我的貝絲 7.紫色的玫瑰 8.在風中行走 9.新的美登利 10.《一縷相思情》兩種美登利 11.春天的暴風雨 12.一個人的舞台 13.明日草 14.宿命的對手 15.陷阱 16.舞台風暴 17.咆哮山莊 18.人偶的角色 19.脫落的假面 20.被替換的劇本 21.炙炎的練習曲 22.《奇跡之人》最終審查 23.對決!兩個人的海倫 24.華麗的迷宮 25.天的光輝 26.暗中狙擊麻亞的陰影 27.看不見的陷阱 28.失去女演員的資格 29.卡米拉的肖像 30.100萬的彩虹 31.單人劇 32.仲夏夜之夢 33.野外劇場的奇跡 34.麻亞的挑戰 35.阿魯迪斯和奧麗格魯特 36.冬之星座 37. 兩位公主 前篇 38. 兩位公主 後篇 39.紫色的影子 40.狼少女珍妮 41.野生的心 42.押於藝術祭的賭注 43 .被遺忘的荒野 44. 無限的舞台 45. 都市之星 46 .走向梅之谷 47 .戀之炎 48 .如夢般的一夜 49 .魂之半身 50 .女神的面具 51 .紅天 1.在公園為小朋友即興表演,被路過的月影千草(紅天女的掌門,後來成為麻亞的老師)看出其才華。 2.以無比的毅力獲得姬川亞弓的母親姬川歌子出演的舞台劇《茶花女》(小仲馬原著)的票,看過一遍之後,在月影的面前表演。長達3個半小時的戲中,所有演員的台詞一字不漏,細微動作全部記得。才華初顯。 3.在校慶公演舞台劇《全國最棒的新娘》中飾演配角醜女比比,卻成為焦點。第一次登上舞台。 4.參加漪麗劇團的入團考試,演出啞劇《逃走的小鳥》,受到天才少女姬川亞弓的注意。 5.初入月影劇團,表演吃面條,才華令朋友吃驚。 6.只用台詞「是」、「不」、「謝謝」、「對不起」4句台詞與亞弓對戲超過一個小時,戰勝亞弓的各種挑戰。 7.為了出演舞台劇《小婦人》(奧斯科特原著)中的貝絲,以貝絲的身份生活,竟讓同劇團的春日泰子下意識的喊她貝絲。 8.首演中高燒40度依然能演出貝絲,並取得了相當的成功,送紫玫瑰的人出現。 9.戲劇觀摩大展全國大會東京地區預賽中,緊跟漪麗劇團後同樣演出舞台劇《一縷相思情》(樋口一葉原著)。此時亞弓已經演繹出完美的美登麗,觀眾與評委都先入為主的認為不可能有人超過了。在這種極為不利的情況下,麻亞卻演出了不同的美登麗而同獲第一。麻亞在此被天才少女亞弓所重視。 10.在全國大賽時,由於小野寺的陰謀,月影劇團的大部分道具和服飾都被破壞了,除了麻亞以外的其他劇團成員困在山中,開演時間漸漸逼近,麻亞決意即使一個人也要上台表演,她一個人獨自演出1小時45分的舞台劇《吉娜與五個青罐子》在觀眾中頗受歡迎,得到了最高的人氣,成為了這個戲劇大會的傳說。但是由於是臨時變更演出形式,麻亞的演出失去了評審的資格。月影劇團因此面臨著解散,開始了演戲打工。 11.電影《白色青春譜》中演路人甲。因為表演生動而驚動導演,下意識的給了個長特寫。 12.星城中學戲劇社的公演舞台劇《古城之愛》中完美的代演了女王。 13.榮進座的舞台劇《女人河》中飾演配角小保姆阿熏,卻連主角都變成了她的陪襯,其他演員更彷彿只是她的影子。原菊子老師因懼怕她而停止她演其他的戲,並且送她「舞台風暴」的外號。 什麼是舞台風暴?即使只有很少的戲份和台詞,卻比主角還要耀眼。只能用「恐怖」來形容。不過這也是雙刃劍。沒有實力堅強的演員做對手,只會破壞整部戲的協調。一般的戲院都只能承認「小廟供不起大佛」。後面一出戲的時候就更加的明顯了。 14.在大學戲劇社打雜,卻因為為幼兒園小朋友表演獨角戲《白雪公主》蓋過了戲劇社的表演而被辭退。 15.舞台劇《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是英國的女小說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1818-1848)去世前一年所發表的長篇小說)中扮演少女卡瑟琳,鋒芒蓋過有2/3戲份的飾演成年卡瑟琳的影星夏莉莉。雖然少女卡瑟琳獲得巨大成功,但是整部戲失敗。 16.月影劇團和獨角獸劇團地下劇場公演舞台劇《石頭的微笑》中飾演洋娃娃伊莉莎。幾個小時不眨眼,被人移動的時候也是似乎全身只有5個關節,而被觀眾誤認為是個真的洋娃娃。演出期間附近的劇院觀眾寥寥。雖然沒有演技的表演,但是想像就覺得洋娃娃真的是太難演了。普通人不可能做到。在這里學會的配合其他演員,為她的繼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來因為麻亞知道她母親失蹤的消息,在街上看見了母親的身影,但卻因為演出在即,而錯過了與母親相會的機會,結果在演出時流出了眼淚。 17.舞台劇《夢宴櫻》中臨時代演千繪。在遭人陷害被調換劇本的情況下,與亞弓成功演出對手戲。這次是第一次和亞弓演對手戲。麻亞用剛剛領悟的配合其他演員來配合亞弓,終於使演出成功。亞弓因為知道劇情和台詞而占優勢。麻亞最後能夠說出那句「無可挽回」的台詞,的確是亞弓的功勞。 18.在舞台劇《奇跡之人》(海倫·凱勒傳)的演員甄選中與亞弓平手,最後決定兩人輪流飾演海倫·凱勒。為了演海倫而進行的特訓以及對角色的領悟,麻亞和亞弓都有成長。在愛情方面,麻亞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19.再次出現9的情形。在亞弓演繹出完美的海倫,觀眾和評委又先入為主的情況下,演出了新鮮的海倫而勝過亞弓,獲得學院藝術祭最佳女配角獎。高潮戲再次出現。與亞弓的第二次對決,而觀眾都是戲劇界的知名人士。麻亞憑借本能又一次勝出。其中並不是緊張的場面她可以讓觀眾緊張,痛苦的場面她能夠讓觀眾發笑,觀眾的情緒完全被她控制。連對手戲的影星姬川歌子都怕了她,不由自主的被她帶著演,最後不得不跟導演要求放棄演技,以演員的本能去演。從第一集的麻亞看姬川歌子演出到現在和她能在舞台上演對手戲,才短短不到2年時間。 20.開始涉足影視業,在名江連續劇《天之光輝》里飾演伯爵千金沼田沙都子大獲成功,成為知名影星。 麻亞又是演戲又是初戀。 21.在電影《白色森林》中飾演少女玫雅,再次大獲成功,成為中小學生的偶像。 22.預備出演舞台劇《巫女麗拉》,這時傳來母親死訊。乙部理惠告訴麻亞導致她母親死的原因是速水真澄,並設下飛車黨和安眠葯的陷阱讓麻亞無法出演,趁機奪取了麻亞的麗拉以及沙都子的角色,代替麻亞一躍成為明星。麻亞因丑聞被逐出演藝界。 23.舞台劇《黃金的果實》中扮演蘋果園主的孫女,13歲的調皮女孩瑪琪。本來應該會成功,但是理惠又來趕盡殺絕,讓人冷嘲熱諷打碎了麻亞的瑪琪面具,演出大為失敗。主角現在的狀態是很不樂觀的,母親死了,所有親人都沒有了,戀人也沒有了,朋友也沒有了,老師也不管她了,最喜歡的演戲也不能演了,所有的東西都失去了。又變成一無是處的普通女孩。 24.舞台劇《菊花的故鄉》中飾演長女小菊,因未從打擊中恢復,無法體會角色而失敗。與此同時,姬川亞弓得知麻亞被陷害之後,在舞台劇《卡蜜拉的肖像》(蒂芬妮原著)中飾演配角吸血鬼卡米拉而將主角理惠徹底擊敗。演藝界對理惠演技的抨擊使她的明星之路斷絕。 25.舞台劇《夜叉郡主》中臨時代演路人角色--乞丐的兒子奇奇。再次遭人陷害,卻依然吃下泥巴做的飯團。其被自己封閉的演藝才能終於覺醒。 26.在明星學校江華高中的校慶公演獨角舞台劇《女海盜莎琳》,超過戲劇社,受到觀眾好評,被聯名要求再演,創歷史先河。 27.再次被聯名要求繼續演,不過換了劇本演出獨角家庭舞台劇《小雨》。在幾乎沒有什麼道具的情況下,演出觀眾都看得懂的家庭生活而再次受到好評,被戲劇社要求客串。 《小雨》是個人認為非常精彩的一出戲。這一部戲是麻亞向自己弱於亞弓的演技方面挑戰的描寫。這是主角進一步成長的證明。 28.戲劇社公演舞台劇《心愛的羅蘭比亞》中客串配角機器人女僕露露,卻帶動全體演員,大獲成功。 這又是向一個新的角色挑戰,繼續磨練演技。 29.舞台劇《仲夏夜之夢》(莎士比亞原著)中飾演妖精撲克,受到全場觀眾和小孩的喜歡。350個座位的3天露天公益演出觀眾超過6000人,捐款超過500萬。妖精撲克是麻亞飾演的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樣在弱勢的演技方面麻亞又有了進步。雖然演技方面離亞弓還很遠,但是已經慢慢的在接近了。麻亞對真澄的態度進一步改觀。不過真澄為了幫助麻亞再次扮演黑臉。 30.由於柏小倩懼怕在舞台上與亞弓演對手戲會丟丑而放棄演出,《兩個公主》重找演另一個公主的演員。麻亞參加面試。第一輪以絕對優勢勝出。第二輪將同一個情景連續演出7部『產生感動』短劇,深受評委贊揚,免試第三輪,當場錄取。 雖然只是考試,卻不亞於一出大戲的精彩。特別是第一場的考試《毒》和《音樂》,表現出麻亞的演技的確提高了不少了。為學校里的演出作出的訓練見到了成果。真的是非看不可的一幕。 31.舞台劇《兩個公主》中麻亞飾演春神之女阿魯迪斯公主,亞弓飾演冬將軍之女奧麗格魯特公主。演出獲得極大成功。 這一出戲作者強調的是光與影。即所謂沒有光,影子也不存在。誠然,劇本結構上偏向亞弓的影之奧麗格魯特公主,演技上也是亞弓占優勢。因為演好了悲劇人物比正面人物更加容易得到觀眾的肯定。但是不要忘記,奧麗格魯特的成功,暗示著背後光之公主阿魯迪斯的成功。只有兩個公主實力相當,才能達到整部戲的成功。所以就如作者所要表現的,實際是兩個人的成功。比如劇中兩個人的出場。奧麗格魯特的出場,觀眾感覺到確實的寒氣彌漫的劇場。而阿魯迪斯公主出場,立刻有從冰庫中到溫暖的陽光下的感覺。兩個公主輪流出場, 還有令人驚奇的是本人和角色的巨大反差。麻亞實在是太普通了,還有點兒笨笨的,生活也是極其普通的。但是她飾演的阿魯迪斯公主卻是高貴端莊、艷麗無雙、溫柔善良。阿魯迪斯的笑容和藹、溫柔、天真無邪又帶有一種聖潔感,能凈化人的靈魂,彷彿一切痛苦、悲傷都可以滌清。當然,養尊處優的公主自然也會有一點兒任性。這位公主和麻亞的外貌、性格以及生活環境相差之遠,不能以道里計。麻亞竟然能在舞台上從動作、語氣等等方面演出實實在在的春神、天使一樣的人物,可見功力不同一般。看看她的同伴們的表情都呆住了。 演完之後亞弓說第一次有了跟角色的一體感,這其實是麻亞的天才能力。結果麻亞說她站在舞台上一直都是這樣的,讓亞弓又受到打擊。不過也是,拿自己的短處跟別人的長處比較,當然會受打擊。 32.舞台劇《被遺忘的荒野》中飾演狼少女珍妮,得到全體演藝界和觀眾的認可,獲得日本演藝協會最優秀演技獎。 這一部分是個人認為除《紅天女》外最出色的部分。看這一部分的表演的時候,我彷彿都聽見了狼的嗚嗚低吼以及站在你面前對著你低吼所產生的那種恐怖的感覺,就像會立刻撲上來一樣。麻亞終於把她的天才充分的表現了出來。亞弓再一次領會了麻亞的才能,並開始產生嫉妒。 33.麻亞和亞弓為飾演「紅天女」而進行特訓。在表演風、火、地、水上兩人不相伯仲。但是在第一次表演紅天女時,亞弓感到深深的失敗感和強烈的嫉妒。 其實亞弓完全沒有看清自己和麻亞的區別。在體會角色的心上,她與麻亞相差甚遠。麻亞甚至能憑借本能掌握紅天女的心,自己彷彿被紅天女附身一樣。這是麻亞恐怖的本能。但是,亞弓的天才能力在演技上。即使無法讓紅天女附身,但是可以用演技詮釋完美的紅天女形象。相反,麻亞這方面就不行。雖然能變成紅天女,但是不能表現給觀眾。認清這一點之後,亞弓不再傷心欲絕的放棄,而再次向麻亞發出挑戰。可以說後面的紅天女之爭會非常精彩。兩個天才將發揮各自的長處,演繹自己的紅天女。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紅天女之戀」。最後誰勝任紅天女這個角色,關鍵是在戀愛上。所以當發現麻亞戀愛之後,月影老師非常高興。因為這是麻亞能不能勝出的關鍵。
⑹ 演員怎樣演戲作文素材
1、演員演戲入門有兩種,一種是從台詞入手,另一種是從動作入手,相對來說前者更好把握一些。表演系專門開設了台詞課和形體課就是這個道理。
2、一個沒受過任何專業訓練的人來演戲,而角色又與自己相差甚遠,甚至都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物,怎麼也能演得很好呢?那是因為演員的類型有兩種,一種是感性表演,一種是理性表演,有的演員表演時很會找感覺,特別的生活化特別自然,然而最高境界的表演卻是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的,很多沒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經過多年的磨煉就可以上升到一個新層次,成為真正的演技派。
3、有些演員很有經驗,會因角色而尋找技巧,一個表情,一個小動作,一個小細節,都可以使這個角色更貼近生活;演員體驗生活也很重要,如果你沒有體會到角色的內心,就無法想像角色應怎樣來演,也無法演得傳神。
至於什麼樣才算是演技高的演員,我想他的表演首先一定是真實可信的,同時他對角色的理解和把握不但准確到位,而且表演極富個性。
⑺ 京劇的資料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另外,「京劇」也是一個網路用詞,意思同「驚懼」。
京劇角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又分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馬旦。「凈」,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丑」,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京劇臉譜
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特質,角色和命運,是京劇的一大特點,可以幫助理解劇情。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許多地方戲中都保留了這種傳統。
2010年11月16日,經由正在內羅畢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五次會議24個成員國共同審議,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國京劇傳承機構和流布地區申報的京劇成功入選2010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查看全部19個回答
全新一代-宏光PLUS 全新上市 售價6.58萬起 置換補貼3000元
上汽通用五菱
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關於京劇的資料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另外,「京劇」也是一個網路用詞,意思同「驚懼」。 京劇角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又分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馬旦。「凈」,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丑」,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京劇臉譜 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特質,角色和命運,是京劇的一大特點,可以幫助理解劇情。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許多地方戲中都保留了這種傳統。 2010年11月16日,經由正在內羅畢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五次會議24個成員國共同審議,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國京劇傳承機構和流布地區申報的京劇成功入選2010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5 瀏覽29827 2019-11-20
京劇的資料是什麼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傳統戲曲的臉譜,是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程式。一般應用於凈、丑兩個行當,其中各種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譜式和色彩,藉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使觀眾能目視外表,窺其心胸。因而,臉譜被譽為角色「心靈的畫面」。 臉譜的演變和發展,不是某個人憑空臆造的產物,而是戲曲藝術家們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對生活現象的觀察、體驗、綜合,以及對劇中角色的不斷分析、判斷,作出評價,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藝術手法。 據史料記載,臉譜系由唐朝樂舞大面(傳統戲曲角色行當之一,是京劇和某些地方戲中凈的別稱)所戴面具和參軍戲副凈的塗面逐漸演變而來。 中國戲曲理論家翁偶虹曾撰文說:「中國戲曲臉譜,胚胎於上古的圖騰,濫觴於春秋的儺祭,孽乳為漢、唐的代面,發展為宋、元的塗面,形成為明、清的臉譜。在戲曲形成之後,臉譜與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顯的貴州的『地戲』,江西、安徽的『儺戲』,西藏的『藏戲』,無論生旦凈丑,都戴面具,每劇多至百餘,少者亦須數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並不勾畫臉譜。京劇是具有全國性的大劇種,大量發展臉譜,可是加官、財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從臉譜、面具的混合使用與臉譜譜式的由簡至繁,可以看出中國戲曲累遞發展的軌跡。」 京劇臉譜與京劇表演藝術一樣,是和演員一起出現在舞台上的活的藝術。京劇在中國戲曲史上,雖只有二百餘年的歷史,但與其他戲曲相比,它發展快,流傳廣,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京劇臉譜在中國戲曲臉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京劇臉譜是一種寫意和誇張的藝術,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為圖案勾眉眼面頰,結合誇張的鼻窩、嘴窩來刻畫面部的表情。開朗樂觀的臉譜總是舒眉展眼,悲傷或暴戾的臉譜多是曲眉合目。勾畫時以「魚尾紋」的高低曲直來反映年齡,用「法令紋」的上下開合來表現氣質,用「印堂紋」的不同圖案象徵人物性格。 京劇臉譜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關於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 京劇臉譜,是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為採用某些色彩的。紅色的臉譜表示忠勇士義烈,如關羽、妾維、常遇春;黑色的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等;黃色的臉譜表示兇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竇爾敦、馬武等;白色的臉譜一般表示奸臣、壞人,如曹操、趙高等。 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為三類:揉臉、抹臉、勾臉。臉譜最初的作用,只是誇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紋理,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徵,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服務,可是發展到後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裡、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為表現手段的圖案藝術了
3 瀏覽52
京劇簡介50字左右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7)演戲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占行)、凈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 京劇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現的。京劇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當中人的本來面貌出現的,而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凈、丑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里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 京劇主要分為「西皮」與「二黃」兩大類。 常見劇目中,有《四郎探母》,楊延輝唱的「未開言不由人淚流滿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導板」,鐵鏡公主唱的「夫妻們打坐在皇宮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導板」。西皮導板用來起頭大量的唱段,比較常用。諸如此類的還有該劇中楊宗保唱的「楊宗保在馬上傳將令」是小生的西皮導板,《鍘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是凈行的西皮導板,《打龍袍》中國太唱的「龍駒鳳輦進皇城」則是老旦的西皮導板。 悶簾導板與一般導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員沒有上場的情況下先在幕後唱的,如《消遙津》中的劉協(漢獻帝)在幕內有一大段唱「父子們在宮院傷心落淚」就是悶簾導板,唱完後人物才出場。但這是二黃導板,不是西皮導板。
418 瀏覽12758 2018-09-07
找關於京劇的資料
京劇的形成
京劇的形成大約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萬壽"祝壽。徽班是指演徽調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慶、四喜、春台、和春,習稱"四大徽班"。他們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慶擅演整本大戲;四喜長於崑腔劇目;春台多青少年為主的童伶;和春武戲出眾。
1828年以後,一批漢戲演員陸續進入北京。漢戲又名楚調,現名漢劇,以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尤側重西皮,是流行於湖北的地方戲。由於徽、漢兩個劇種在聲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緣關系,所以漢戲演員在進京後,大都參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為徽班的主要演員,如餘三勝即是。
徽調多為二黃調、高撥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有西皮調、崑腔和弋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徽、漢兩班合作,兩調合流,經過一個時期的互相融會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從崑曲、弋腔、秦腔不斷汲取營養,終於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第一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
京劇從產生以來曾經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回答者:FinnyIvy - 魔法師 五級 5-28 14:08
京劇簡介
京劇於清光緒年間形成於北京(一說形成於道光年間)。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簧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為盛行。
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道光年間,漢調進京,被二簧調吸收,形成徽漢二腔合流。嚴格地說,二簧與皮簧兩個名稱應有區別: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調,而皮簧則為包括西皮在內的新的徽調。至清末民初,通稱皮簧戲。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與同出一源、來自安徽的皮簧聲腔不同,而且更為悅耳動聽,遂稱為「京調」,以示區別。民國以後,上海梨園全部為京班所掌握,於是正式稱京皮簧為「京戲」。「京戲」一名,實創自上海,而後流傳至北京。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唐韻笙、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京劇繼承了皮簧戲的豐富劇目,不僅有屬於二簧系統的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調、撥子等劇目,而且還包括崑腔、高腔、秦腔、羅羅腔、柳枝腔等聲腔劇目。這類傳統劇目,據粗略統計,不下200餘種,豐富多彩,琳琅滿目。其題材和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文戲、武戲、唱功戲、做功戲、對兒戲、摺子戲、群戲、本戲等。如《宇宙鋒》、《玉堂春》、《群英會》、《挑滑車》、《拾玉鐲》、《四進士》、《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等,數百年來,盛演不絕。在整理傳統劇目的同時,又新編、改編、移植了一大批劇目,如《趙氏孤兒》、《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創作了一批現代戲,如《紅燈記》、《蘆盪火種》、《 智取威虎山 》、《 杜鵑山 》、《黛諾》等,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710 瀏覽16894 2016-09-21
關於京劇的資料(20字以內)
京劇清代南方徽班入北京,與漢調合作,接受了崑曲、秦腔、吸收地方民間曲調,最終形成京劇
284 瀏覽854 2017-11-20
3條評論
666666的人時代
10
2019-11-16 13:08
很全面
回復Ta
熱心網友 5
2019-11-20 18:41
很全,正在抄資料上課
回復Ta
熱心網友 3
2019-11-17 11:02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另外,「京劇」也是一個網路用詞,意思同「驚懼」。
⑻ 如何利用繪本進行幼兒創意戲劇表演的探索具體有哪些好的做法
繪本是一種非常有趣的學習方式,因為它不同於其他純文字的故事,繪本顧名思義,它裡面會有繪畫,所以也更具有趣味性。而且孩子不僅僅是可以用來閱讀,還可以把它運用到幼兒創意戲劇的表演當中。
三、從繪本學習表演思路
繪本其實他也相當於一種小型的表演腳本,因為它是把一個章節的文字內容,通過畫面的方式來表達出來,而且還是彩色的,對孩子們來說,可以刺激他們的大腦發育,同時也是可以讓他們去思考,因為孩子在面對色彩豐富的畫面的時候,他們會積極思考,讓他們的大腦變得活躍起來。繪本他就像一個小的拍攝腳本,所以它也是可以從中學習到戲劇表演的一些思路,可以從中借鑒。繪本她也不僅僅是能夠給戲劇表演提供素材,也可以讓孩子從中學習。
⑼ 找尋<戲曲大舞台>的資料啊,誰有啊...
1、 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戲曲家: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程硯秋
戲曲基礎知識
【戲曲虛擬】 指用藝術的虛來表現生活的實的過程,是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靈活處理時間、空間。在藝術和生活的關繫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劃槳虛擬行船,以摸索虛擬夜晚,以更聲表示時間變化等。對自然環境、物體、人物、自然現象等,同樣採取虛擬的手法,藉助觀眾的聯想來完成藝術創造。戲曲節奏 戲曲術語。是使唱念打諸般藝術手段統一的共同要素。由戲曲形體動作節奏和音樂節奏兩部分組成,二者相輔相成。戲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強的節奏性。它能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氣氛。 【戲曲程式】 戲曲表演中形成發展起來的藝術及技術上的格律和規范。它把生活中的語言和動作提煉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樂伴奏、化妝、服裝等都形成規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態音樂化、舞蹈化、規范化。如表演中的關門、行船、跑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態更富有表現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有所豐富、變化和發展。 【壓軸】 一台摺子戲演出中倒數第二個劇目。因最後一個劇目稱大軸得名。 【串】 演戲俗稱「串戲」,因腳色須連貫成隊故稱串。一說串字來源於「爨」字,因舊時也以「爨」或「爨弄」泛稱演劇。 【反串】 指藝人扮演原所屬行當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員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職業演員參加戲班演出稱客串。 【票友】 舊時對戲曲、曲藝的非職業演員、樂師的通稱。相傳清代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取報酬,為清廷宣傳,後就把非職業演員稱為票友。 【優伶】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雜技表演為業的藝人之統稱。一般認為以表演戲謔為主的稱「俳優」,以表演樂舞為主的稱「倡優」。演奏音樂的藝人稱「伶人」。宋元以來,常稱戲曲演員作優伶。 【行當】 傳統戲曲角色的類別。近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總分行方法。每個行當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為老生、小生等。各劇種在分支的層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簡之別。 【生】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見於宋元南戲,後除元雜劇外,歷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壯年男子,是劇中主要人物。隨著藝術的發展,生行又據所扮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劃分為許多專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見於宋代歌舞,宋雜劇已有裝旦,後歷代都有這行腳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劃分為許多專行,如正旦、花旦、貼旦、閨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凈】 俗稱「花臉」、「花面」。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一般認為是雜劇和金院本的副凈演變而來。面部化妝用臉譜、唱用寬音或假音,動作大開大闔,大都扮演性格剛烈或粗魯*險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藝術特點,又劃分為許多專行,如京劇的正凈、副凈、武凈等。 【末】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宋雜劇中有副末。元雜劇的正末是同正旦並重的兩個主要角色。明清時,成為獨立行當,常扮社會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並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數劇種末已並入老生行。 【丑】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與凈腳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俗稱「三花臉」。宋元南戲已有丑腳。可表現幽默、機智的人物,也可表現靈魂丑惡、*詐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龍套】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劇中士兵、夫役等侍從人員,因身著特殊形式的龍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兩堂龍套,以表人員眾多,起烘托聲勢作用。 【四功五法】 戲曲演員唱、念、做、打4種藝術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種技術方法的合稱,為戲曲演員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 戲曲表演的4種藝術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習稱「四功」。是戲曲演員的4種基本功夫。 【聲腔】 指戲曲以演唱的腔調來區分不同品種。某些戲曲劇種或劇種的腔調在音樂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較多共同性被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系統。 【板眼】 戲曲音樂名詞。奏樂或唱曲時,每一小節,強拍以板敲,稱「板」;弱拍或次強拍則以鼓點擊,稱「眼」,合稱板眼。分別稱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無眼(一拍子或稱流水板),無板無眼(散板)等。 【自報家門】 戲曲中介紹人物的一種傳統手法,劇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時用引子、定場詩、定場白等作自我介紹,包括姓名、籍貫、身世和劇中規定情境等。 【起霸】 戲曲表演程式。傳說因首先用於明代傳奇《千金記•起霸》一出而得名。通過一套連續的舞蹈動作,表現古代將士出征上陣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稱整霸或全霸,大都用於劇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稱半霸。兩個人同時起霸稱雙起霸。 【亮相】 戲曲表演程式。劇中人在上下場或一節舞蹈結束時的短暫停頓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單人、雙人或多人各種形式。用以突出顯示人物的精神狀態。 【趟馬】 戲曲表演程式動作。通過成套的連續的舞蹈動作,配合快速的鑼鼓節奏,表現策馬疾行的姿態。有單人趟馬、雙人趟馬、多人趟馬等多種。 【打出手】 戲曲武打中的特技。簡稱「出手」。一個主要腳色手足並用同敵對數人相互接、踢、拋、擲武器,用2桿至8桿槍不等,形成驚險復雜的戰斗場面。常用於神怪鬥法的武旦戲。有時也用於亂軍中搶奪武器的情節。 【臉譜】 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是從唐代樂舞「代面」面具逐漸演變而來。演員面部勾畫各種顏色、圖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對人物的褒貶。主要用於凈、丑角。 【行頭】 廣義泛指演戲用的道具、服裝。狹義只代表戲裝。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節,只按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進行妝飾。 【翎子】 戲曲中演員盔帽上的兩根五六尺長的雉雞尾制飾物。插翎子多為英武、勇猛、強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現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稱為「翎子功」。 【髯口】 又稱「口面」。戲曲演員所掛的假須,用氂牛毛或人發做成。按劇中人年齡分黑、黲(灰)、白三種,個別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則戴紅髯、紫髯等。根據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樣分為多種。 【水袖】 戲曲服裝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綴一尺上下的白綢。以其甩動時形似水波紋而名。水袖技術是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員可利用它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 戲曲服裝。劇中古代武將的鎧甲。身分前後兩塊,滿綉魚鱗紋。腹部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後插三角形小旗,稱「靠旗」。不用靠旗的稱「軟靠」。女將穿的「女靠」,身下綴數十根彩色飄帶,內穿襯裙。 【盔頭】 傳統戲曲中劇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稱。主要指帥盔、草盔、鳳冠等硬質冠帽,也包括鴨尾巾,羅帽等軟質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別使用。大都著重裝飾性。
⑽ 如果我們都是在演戲又何必在乎結局的字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