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父母應對孩子做到「有效陪伴」,如何做到「有效陪伴」
引言:家長應該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家長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說沒有家長的陪伴,那麼孩子可能會成長的不是那麼健康,但是要知道陪伴也分為有效陪伴和無效陪伴今天就和小編來了解一下,如何做到有效的陪伴。
B. 什麼是有效陪伴
有效陪伴」的概念可以有兩層,示範和引領。
簡單來說,作為父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要規范孩子的生活習慣,要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第二個層面的有效陪伴在於引領。一般來說,減壓的最好方式永遠是運動。所以家長是愛運動的家長,孩子必然會拋開電腦和手機。家長是愛閱讀的家長,孩子們也必然會喜歡閱讀。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家長陪伴孩子的有效時間,「及格線」為每周21.2小時。也就是說,每天至少要有三個小時的時間。
(2)家長有效陪伴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影響親子有效陪伴的壓力來源
1、缺少交流時間所造成的親子關系鬆散和對孩子了解甚少是許多誤會的根源;
2、大部分成人對兒童的情緒情感成熟的步驟所知甚少;
3、育兒信息過多,且相互矛盾;
4、父母需要屬於自己的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時要想感到愉悅幸福,需要父母自身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5、現代社會,家庭日益小型化,父母常常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6、父母受困於自己的成長經歷。
C. 作為父母,三點教你如何給孩子足夠的陪伴
由於城市發展的需要,農村外出打工的人是越來越多了,年輕的小兩口出去工作,留下了年幼的孩子,隨著爺爺奶奶生活,現在又趕上了二胎政策,老兩口的責任就又更重了,接送大的上下學,還要照顧小的生活起居。
現在很多村子裡幾乎都是留守兒童和老人!
有的年輕人說趁著孩子還小就先出去掙錢,等孩子大了,讀小學了再回來陪孩子讀書;
有的父母做生意,為了掙錢,直接就把孩子扔給保姆;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就會惹是生非,叛逆,那個時候父母卻在責怪孩子,說孩子不聽話!
就像我小妹和妹夫,從孩子生下來就給爺爺奶奶帶,他們就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只有現在趁著孩子小,多掙點錢才能在將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
可是事實上是,因為爺爺奶奶不善於表達,和孩子溝通交流少,孩子一直到兩歲多才會說話!三歲多讀幼兒園以後在學校也是不愛和同學小朋友交流!
爸爸媽媽給她打電話視頻她也不怎麼說話!話很少!常常很愛哭!偶爾說幾句話都會讓人很心疼!
開學的時候她爸媽已經出去打工了,她給奶奶說,我爸媽都不愛我,為什麼別人都是爸媽接,而他們就不接我呢?
有時候想想這根本就不像哥孩子所說的話!可是這就是一個四歲的孩子說的話!讓人既難過又心疼!
有的年輕夫妻沒有老人幫忙帶孩子,只能媽媽自己帶,但是還是要生活的呀,那麼爸爸就只能出去打工掙錢;那這樣的家庭就缺少了父親的陪伴;
但是這個社會中這樣的父母又何止千千萬萬!
每個父母都有自己的苦衷,我工作忙;我要掙錢;我要做生意;我要上班;
大家都有千萬種理由,說明沒辦法陪伴孩子!
如果說孩子的成長是從種子長成樹苗,再從樹苗,長成大樹,爸爸媽媽的陪伴,就是這顆種子萌芽、長高、長大的土壤,帶給孩子充足的養分。再高的技術,也不可能無土栽培出一棵大樹。同樣,再好的養育理念,也不可能「隔空」培養出心智健康、獨立自主的孩子。
一、父輩異地帶娃不可取
就像大多數父母一樣,剩下孩子就給雙方父母帶!自己則是出去掙錢。
同樣一些不能長時間不上班,又不放心保姆帶孩子的爸爸媽媽,會選擇把孩子送到外地自己的父母家裡,由祖輩照看,直到孩子能上幼兒園了再接回來。從對孩子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來說,應該放棄這種選擇。
孩子一出生,就需要與他的主要看護者建立親密的情感關聯,他從這種親密關系中獲得愛、信任與安全感。主要看護者,最理想的情況,自然是爸爸媽媽,這樣才能為孩子一生的積極情感打下良好基礎。
如果孩子不在爸爸媽媽身邊,主要看護者換成姥姥奶奶,那麼姥姥奶奶實際上是扮演了媽媽的角色。等到孩子被接回父母身邊,孩子的情感紐帶,會面臨大人難以想像的慘痛撕裂。這種撕裂的痛苦,即便孩子長大後已經忘記當年的具體經歷,仍會長留在他的心底深處,成為難以癒合的心理創傷。成年後可能在某種情形下發作,成為成年人的心理問題。
而且,由祖輩異地帶大的孩子,他和父母的關系中,會有一道看不見的鴻溝,經年難以彌合,或者表面彌合,內里仍在。成年後與父母的爭執、對峙、關系緊張,正是在那時埋下的種子。
二、爸爸不能缺席
媽媽對孩子再多的愛,都抵不過爸爸缺席孩子的成長給孩子帶來的情感缺憾。
有的年輕夫妻沒有老人幫忙帶孩子,只能媽媽自己帶,但是還是要生活的呀,那麼爸爸就只能出去打工掙錢;那這樣的家庭就缺少了父親的陪伴。
因為和媽媽生活在一起,童年倒不至於過得不好,但是全家團聚後,還是經過挺長一段時間,才和爸爸熟悉起來。最初孩子都會覺得爸爸是陌生人,有沒有這種感覺呢?
如果爸爸由於工作原因確實需要長期在外,也應盡可能創造全家人在一起享受高質量家庭生活的機會。爸爸在外地,有條件,媽媽和孩子可以隨行,無法隨行,那麼所有的假期,都可以利用起來,或者爸爸回家,或者媽媽和孩子去和爸爸那裡生活一段時間。
三、調整生活形態,為陪伴孩子騰出時間
我一個鄰居,原來夫妻倆一起跑工地,常年都會不在家。夫妻倆在一起掙錢基本上工資還可以!但是當他們有孩子以後,為了能很好的陪伴孩子,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夫妻倆決定放棄之前的工作,留在家裡陪孩子。
雖然他們現在的工作沒有以前干工地那麼高的工資,但是至少他們一家人現在在一起很快樂!也少了異地分居的尷尬!也少了不少矛盾!
說白了也就是事業和工作不能影響生活品質,一旦有沖突、需要權衡,那麼放棄或者調整事業和工作中影響到生活的那部分。
調整自己的生活形態,削減工作、家務之外的佔用個人時間的活動,看電視、逛街、外出應酬、二人世界、上網閑逛、打游戲,這些個人娛樂性質的時間,都可以省出來,為陪伴孩子讓路。
也許會有說這樣會不會犧牲太多,但是事實上,如果帶孩子的方法得當,陪伴孩子也不單純是花更多的時間,爸爸媽媽個人生活的品質也可以完全不受影響。
即便是真的需要大人犧牲一些娛樂,也是值得的。那些事情,什麼時候都能做,而孩子只會和父母共同生活十八年,孩子心理和行為發展最關鍵的,也就是從出生到三歲那幾年,無論是從責任還是從愛的角度來看,父母為孩子做這些,都算不得犧牲。更何況,陪伴孩子一點一滴的成長所能獲得的快樂和幸福,只有真正去做了,才能體會。
父母的陪伴關乎孩子的一生發展,為人父母者做再多的努力,都應該,都值得。
當我們明白了為什麼要陪伴孩子的時候,那麼我們就會想著究竟如何做才能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呢?
有的父母會說,我的孩子很乖,一天除了吃飯睡覺,都會待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我一天都是陪著他的。這種陪伴有益嗎?可取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一、陪娃的首要原則,陪伴,人在,心也要在。
在家,聽他們說話,和他們聊天;
孩子找爸媽說話時,無論說什麼,爸媽都要看著他,認認真真地聽。聽他們講新魔術、講學校某個淘氣的同學、講老師課上講的有趣的事、講高木直子如何愛吃拉麵、講劉備的大耳朵長胳膊、講他們微信朋友圈的學霸學渣段子……只要孩子在講,講多長,大人多聽不明白,都不打斷。
孩子想聊天,我們就聊天,天上地下聊什麼都好,半小時、一小時都沒問題。不要不耐煩。
做好吃的飯菜、陪他們一起吃;給孩子做愛心早點,下午孩子放學回來能吃到媽媽親手做的可口的飯菜。
帶他們做一些有趣的事,在他們想出去玩時陪著出去玩兒;特別愛帶孩子做有趣的事。我們一起在家裡磨過豆腐、打過月餅、裹過粽子、包過湯圓,春天挖過野菜、夏天到海邊趕海、冬天到什剎海玩冰車。帶著孩子捉螃蟹,摸魚,捉迷藏;玩老鷹捉小雞,丟沙包,丟手絹等等各種游戲;只要他們開心。
我們希望,能盡量給他們的童年留下一些真正屬於童年的樂趣,供他們到我們這個年紀時回憶。
二、盡量讓爸爸參與帶娃
很多時候去學校開家長會都會發現,去到現場的,很少是夫妻雙方一起去,大都是媽媽一個人。
很多媽媽們不免大倒苦水:我家先生,怎麼說都不肯來;我家先生說他忙著呢;我家先生說孩子的事歸我管。和現場的幾位爸爸交流,則大多表示:我得忙著掙錢養家呢,真是沒工夫陪孩子。
這讓人大為感慨,父母的陪伴有多重要,不需多說,但是為什麼在相當多的家庭中,照顧孩子、陪伴孩子,還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呢?媽媽們用什麼辦法,能讓孩子爸爸更多地參與照顧和陪伴孩子呢?
其實從媽媽懷著寶寶開始,寶媽就該讓爸爸開始感受到帶娃的重要性!
夫妻倆要一起,為寶寶的出生做好准備。
夫妻倆都要多關注肚子里寶寶的成長,同時利用孕期工作節奏稍緩的便利,學習育兒方法,一起討論未來的育兒理念。
從孕期開始,准爸爸就投入足夠多精力關注寶寶,會給寶寶出生後爸爸能充分的照顧和陪伴,打下好的基礎。
兩個人一起看書、討論,學習,如何帶娃,一起成長。
這樣,從懷孕開始,兩個人就慢慢了進入爸爸、媽媽的角色。到寶寶真正出生,爸爸已經非常了解這個小小嬰兒,而且已經為幫他洗澡、給他換尿布、給他擦嬰兒霜、給他做撫觸,做好了充足的知識儲備。
爸爸越早參與照顧寶寶,越能養成在未來的日子裡和媽媽一起照顧孩子、陪伴孩子的習慣。如果寶寶一出生,他的照顧工作就歸了老人和保姆,連媽媽都成為「勞苦功高」、不用參與、只需要被照顧的產婦,那麼就更不要期待爸爸能參與照顧寶寶了。
媽媽不做超級全能育兒嫂,偶爾裝下無能,讓老公多做,多參與帶孩子,絕對能培養出個超級奶爸。
三、育兒是兩個人的工作
帶孩子,真的不是媽媽一個人可以勝任的工作。
照顧吃喝拉撒,繁重且瑣碎;孩子的磕磕碰碰、感冒發燒拉肚子,讓人緊張焦慮;孩子各種能力的發展,需要大人投入足夠多的精力去引導;孩子上學後接送、學習、成績,哪一項,大人都不能掉以輕心。即便是不工作的媽媽,一個人應付這些也會壓力巨大,更何況大多數媽媽需要和爸爸一樣,每天上班,下班後還要承擔這些工作量。
如果只由一個人投入精力,這些工作,真的是很難高質量完成。「甩手掌櫃」爸爸們在孩子小時候可能會很輕松,「我家孩子都是我老婆一個人管,可省心了」,但是孩子大一點之後,爸爸精力投入不足的問題就會顯現,孩子可能很難和爸爸建立親密關系,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你想管,也管不動,而且爸爸從小陪伴不足的男孩子,在青春期開始後,還可能和爸爸發生嚴重的對立、沖突。
這和孩子媽媽能力高低沒有關系,孩子是兩個人的孩子,他需要和父母同時建立親密關系,需要同時從爸爸媽媽那裡得到足夠的扶助、支持。有些文章把現在很普遍的主要由媽媽帶孩子的家庭叫「准單親家庭」,認為這種狀況對孩子心理、智力、行為的發展有諸多不利,絕對不是聳人聽聞。
爸爸媽媽,要盡一切可能,親自、一起,給孩子日常的、用心的陪伴。他開心,找你聊天,你在;他不開心,找你訴苦,剛好你又在;他好像早戀了,找你想對策,剛好你又在;從小到大,你都是他的知心朋友一樣的存在,這樣的家庭,這樣的孩子,還會出什麼問題呢?
所以,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爭取做到,父母一起努力用心,至少陪伴好孩子這十八年。
搜索
陪伴孩子是最好的愛
最好的愛莫過於陪伴
如何有效陪伴孩子
陪伴孩子的經典語錄
陪伴就是最好的愛
孩子膽小害怕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