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京劇常用樂器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
相關介紹:
1.板:
有三片長約 25 厘米、寬約 5 厘米、厚約 1 厘米的烏木製成,其中二片用絲弦線緊扎在一起,用紅綢把它和另外一片串起來。演奏時,將紅綢掛在左手大拇指間,以單片碰擊緊扎在一起的雙片,音色堅實、響亮。
2.單皮鼓:
單皮鼓又稱小鼓。是打擊樂和管弦樂的指揮樂器,演奏時用兩根細竹(通稱鼓箭子、鼓簽)。指揮方法用底鼓,有時並配合手勢,各種樂器都隨著它的指揮來演奏。歌唱時輔助板打節奏
3.大鑼:
屬鑼的一種,因面較大 故稱大鑼。它是銅制的,直徑約30厘米,扁平圓體,有邊,邊孔較小,系以繩。演奏時,左手提鑼,右手持木槌擊奏,在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中常用到它。
4.鐃:
鐃又稱鉦,執鍾,是中國古代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是銅制圓形的樂器,常和鈸配合演奏。
5.鈸:
古稱銅鈸、銅盤,民間稱鑔。打擊樂器。碰奏體鳴樂器的一種。中國、外國樂隊中都使用。中國古代把銅鈸、銅鐃或銅盤、鑔等,統稱為鐃鈸。
6.京胡:
是中國的傳統拉弦樂器,18世紀時末期,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7.京二胡:
18世紀末,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8.月琴:
中國傳統彈撥樂器,起源於漢代。音箱呈滿圓形,琴脖短小。
9.三弦:
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面蒙皮,弦三根,側抱於懷演奏。音色粗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京劇
B. 列舉清朝把京胡作為主要演奏樂器的戲曲藝術
在北京,二黃改用胡琴伴奏,曾有過反復變動的復雜情況。清乾隆末,徽,秦腔合流時,曾廢笛改用胡琴伴奏。嘉慶時,因帝王避諱,清廷嚴禁以胡琴伴奏亂彈,梆子腔,二黃調,曾把胡琴從戲曲中廢除,恢復以笛伴奏。同治年間,皮黃戲更為盛行,樂師們又改用胡琴伴奏,連同文場的月琴,三弦並用。時人稱之為「九根弦」徐幕雲所著《中國戲劇史》(213頁)詳細的記載了徽班由笛子演變為胡琴伴奏的過程:「皮黃之託腔 時皆吹雙笛相和,頗費氣力,腔調之轉折亦欠靈活,故頗感不變。前乎程長庚大老闆者有四喜班之袁福堂,擅老生,蓋即以行腔直率結實而見稱於時者也。嗣後四喜班有王曉韶(藝山)者,首創廢除吹笛,而代之以胡琴,托腔便覺較前和諧,深得一般人士之贊賞 。王曉韶所創用之胡琴本系 弓,苟非腕力強健,不易收效,人多苦之。當時有名鼓手劉家福之弟李四者,另創硬弓胡琴試之,效果較為省力,而易於討好。於是賈三(名東林,李四之師弟)與程大老闆之琴師樊三者,均改用硬弓,群稱便利。一時風氣所趨,軟弓胡琴亦如笛子之遭天然淘汰。而無人憶及」。
相傳,徽班初進京時,作為伴奏的胡琴,是用厚竹筒或木製的琴筒,弓桿較短,琴筒也小,為了能提高調門還有鞔蟒皮的,而且是軟弓胡琴。正如周貽白先生所說:「以前的胡琴,筒子很厚,拉手為軟弓,發音亦無今日薄筒硬弓之嘹亮」。(《皮黃劇的變質換形》)
軟弓京胡,又稱吐胡,軟弓胡琴。因弓桿質地軟,馬尾松而得名。是京胡(硬弓)的前身。用於河南曲劇、山東琴書、河南墜子等多種戲曲、曲藝伴奏,最早用於徽調和漢調的伴奏。至此19世紀40年代,隨著京劇聲腔和伴奏藝術的發展,改軟弓胡琴為硬弓胡琴。
新的歷史時期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京劇藝術的進一步繁榮,京胡的演奏和製作也在不斷的創新。京胡出現了戲曲京胡與音樂京胡的分野,京胡的演奏也逐漸從伴奏走向獨奏,從台側走向舞台。
現代的京胡樂器已經不是原有樂器的簡單概念了,而是樂器與藝術美相結合的產物,它來自天然,材料種類眾多,天然花紋,形態各異、能給人帶來遐想。
摘自微薄「京胡藝術的發展與製作」一文。
C. 京胡與2胡外觀上有什麼區別
外觀的差別
京胡:因為唱京劇要氣運丹田,發假聲就高亢,所以前人就發明了京胡。要高亢必須琴短弦短振動頻率高才出高聲,但要響必須蛇皮薄,還要蒙緊,琴碼要小要空,弓毛要用真馬馬尾,才增大磨擦力。所以琴筒只能採用天然的竹筒,因為筒徑圓而光滑,為增加筒桿共鳴,琴桿也用竹桿做的,弓桿都用筆竹做,但比二胡的弓桿要短。
演奏的區別:
京胡:京胡的演奏區別於二胡和高胡,琴師都取駕腿式,左腿駕到右腿上,從而提高琴筒高度方便兩手的近距離操琴,將京胡放在大腿中前部,將京胡向左斜到45度角,為什麼呢?為了弓毛與琴弦呈90度角才與琴碼縮短距離出音實而不虛,所以持弓右手必須向右上呈45度角推拉。
京劇這么復雜的旋律京胡極少換把,怎麼拉呢?京胡演奏的樂譜都是高八度和低八度,內弦沒有的音就在外弦拉,不會唱京劇的人聽不懂拉的什麼旋律,但它與伴奏樂器唱腔形成完全諧和的和聲,極其優美動聽。
二胡:二胡因為弦距長,可換五個傳統把位,適應與所有樂器的和弦演奏,二胡發音酷似人聲,所以它扮演了伴唱,獨奏,合奏的主角。特別扮演京劇的詞唱腔時演奏者採用了上滑和下滑大上和大下及回滑的各種技巧,使二胡委婉的發音近似人聲。二胡的自然泛音能發出嘹亮的哨音,高亢透明,演奏中為描寫優美景象增添了詩情畫意。二胡愛好者在全國有龐大的群體,走到哪兒都能聽到二胡聲,這就是中華文化的魅力。
拓展資料
二胡是一種拉弦樂器。有兩根弦,現代二胡以純五度定弦,在胡琴之中屬於中高音域樂器。現在各地方根據需要的條件,獨立發展出不同形狀的弓弦樂器,如高胡、京胡、板胡、二弦、喇叭弦等。為滿足中樂交響化的需要,根據二胡的制式,也另外發明中胡等。
制琴師通常以木材製作二胡,如紅木、小葉紫檀、烏木、雞翅木、血檀、大葉紫檀、非洲紅花梨、非洲紫檀等,也有制琴師以象牙、玉石、塑膠等材料製作二胡,因為他們有聲學以外的考量。琴筒一端蒙以蛇皮,這是二胡獨特音色的來源,一些高級的二胡則採用蟒蛇皮。不論是來自野生或被圈養的蛇,收集蛇皮的成本日益增高。
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限制其參與團體對蠎蛇皮的進出口,近年有人便開發蛇皮的替代材料,以期模仿蛇皮的音色。通常使用鋼弦、尼龍弦、絲弦,羊腸弦已極少人使用。總結來說,這導致了用原材料製作的二胡也隨著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替代材料。
參考鏈接 網路 二胡
D. 想問一下,京胡,二胡,板胡有什麼不一樣!
一、結構不同:
1.京胡:
京胡由琴桿、琴筒、弦軸、千斤鉤、琴碼、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構成,琴桿、琴筒都是竹製,琴桿置有千斤鉤,筒口蒙蛇皮,用馬尾弓拉奏。
2.二胡:
二胡的基本結構包括琴筒、琴皮、琴桿、琴軸、琴弦、琴弓、千斤、琴碼、琴托、制音墊。
3.板胡:
板胡的音箱用椰殼或木製,面板用薄桐木板。琴桿用較硬的烏木或紅木,張二根弦,馬尾竹弓。琴筒又稱瓢,是板胡的共鳴箱。
二、應用領域不同:
1.京胡:
京胡主要用於戲曲、京劇。
2.二胡:
二胡主要用於獨奏、民樂。
3.板胡:
板胡是北方戲曲的主要伴奏樂器。
(4)樂器京胡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板胡是伴隨著中國地方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擦奏弦鳴樂器,歸屬於拉弦樂器。它的名稱是因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又稱梆胡、秦胡、胡胡、呼胡、大弦和瓢,清代時曾別稱板琴。
京胡於清乾隆年間在胡琴基礎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於京劇伴奏而得其名。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隨著京劇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弦樂器,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最早的京胡,不僅琴桿短,琴筒也小,為了能拉高調兒,還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軟弓子(不張緊弓毛)拉弦。
E. 京胡的簡介
京胡於清乾隆年間在胡琴基礎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於京劇伴奏而得其名。 京胡:原稱「胡琴」,最早也稱「二鼓子」。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其名也是因用於京劇伴奏而得。
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隨著京劇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弦樂器,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最早的京胡,不僅琴桿短,琴筒也小,為了能拉高調兒,還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軟弓子(不張緊弓毛)拉弦。
19世紀以後,才開始出現硬弓。現安徽、山東、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軟弓演奏,音色較硬弓演奏的柔軟,並有一種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發音則剛勁、嘹亮。
20世紀上半葉,京劇演員不斷降低音高,講究行腔圓潤,京胡的結構也隨之變化,琴桿、琴筒不斷加長。嗣後,京胡逐漸流行全國,在北京尤為盛行。
20世紀30年代,京劇空前興盛,京胡的製作也出現了繁榮時期,不但樂器行業的牌匾改為胡琴鋪,就連京劇界的名琴師們也招聘工人制賣起京胡來。有的在製作工藝上採用打光劑代替打蠟。使竹皮表面光澤細潤,深得愛好者的稱贊。
最早的京胡琴桿很短,琴筒也小,用軟弓拉奏,當時,人們把它稱為軟弓京胡。19世紀以後,京胡逐漸開始用硬弓拉奏,琴桿、琴筒不斷加大,京胡也逐漸在中國各地流行起來,特別是在北京尤為盛行。 京胡主要由琴桿、琴筒、琴碼、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構成。京胡的琴筒呈圓筒狀,是京胡的音響共鳴部分,琴弦的振動通過弦馬傳至琴筒,使筒內空氣振動,發出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京胡時,演奏者將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
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種規格,經過制琴師與演奏者長期的實踐,京胡發展為各種規格,以適應京劇音樂發展的需要。如今,中國的作曲家還為京胡創作了很多獨奏、協奏曲,京胡也從為京劇伴奏的角落走到了舞台的中央。
早期琴桿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張絲弦,用軟弓拉奏,稱軟弓胡琴(參見「軟弓京胡」條)。十九世紀後出現硬弓。二十世紀上半葉形成今日形制。本世紀五十年代始用鋼絲弦。京胡是隨著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在胡琴的基礎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種拉弦樂器。它的聲音剛勁嘹亮,是京劇管弦樂伴奏中的主要樂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劇界一直沿用著胡琴的稱呼,在這之後,為了區別於其他劇種,才正式將這種樂器稱為「京胡」。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陸續來到了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曲調和表演方法,逐漸融合、發展成為了今天的京劇。京劇的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為「皮黃」。京胡是「皮黃」音樂的代表。它是伴著「皮黃腔」的逐漸形成而發展起來的。京胡具有神奇而響亮的音色,能在潤腔韻味上與演員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結合,完美地體現出京劇原汁原味的特色。成為京劇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樂器。 京胡由琴桿、琴筒、弦軸、千斤鉤、琴碼、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構成,琴桿、琴筒都是竹製,琴桿置有千斤鉤,筒口蒙蛇皮,用馬尾弓拉奏。
京胡由琴桿、琴筒、弦軸、千斤鉤、琴碼、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構成。琴桿又名擔子,多用紫竹、白竹、龜背竹或染竹製成,通常有5節,在上方的第一和第二節上,各裝有一個弦軸,下端的底節插入琴筒中,在筒里的一段桿身上,開有長方形、前後對穿的風口,它是琴筒的復共鳴部分。琴筒長11.4、後口直徑4.3厘米,用毛竹製,前口蒙蛇皮,後敞口。弦軸黃楊或黃檀木製。琴碼竹製。弓子江葦竹製,上拴馬尾,長74厘米。張二弦,設有「千斤」。五度定弦,據唱腔和曲牌不同分別為:反二簧do、Sol弦,二黃Sol、re弦,西皮Ia、mi弦,反西皮re、Ia弦。常用的是D調、E調二黃京胡和E調、G調西皮京胡。音域約兩個八度。
琴筒為圓筒狀,用毛竹製成。20世紀70年代以後,也有用低發泡(ABS)材料模壓成型的。筒的前口蒙以薄而堅韌的蛇皮或其他新股膜料。琴筒是京胡的音響共鳴部分,琴弦的振動通過弦馬傳導到蛇皮上,然後波及筒內空氣柱振動,發出強而有力的音響,音色清脆、嘹亮。
弦軸又叫捻子,多用木質細膩、顏色姣艷的黃楊木製成,也有使用黃檀或大檀木的。千斤鉤是用銅絲或鉛絲製成的S形小鉤,前彎鉤住兩根琴弦,後灣用細絲弦系在琴桿第三節的中部,它是劃定琴弦有效強長的固定點。
弦碼用竹材製成,有橋空式和空心式兩種。琴弦是京胡的發音體,原用兩根絲弦,系在下軸的弦較細,稱外弦,系在上軸的弦較粗,稱裡弦。現多用鋼絲弦,音準比絲弦好,發音清脆,不易斷弦。
弓子用富有彈性的江葦竹製作,兩端烘烤出彎來,竹子細的一端在弓的尾部,繫上一股馬尾而成,馬尾置於兩弦間摩擦琴弦而發音。
演奏時,坐姿,琴筒置於左腿正中央處,琴桿向左稍傾斜,左手持琴桿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夾於兩弦間拉奏。
弓法有拉弓、推弓、顫弓、抖弓、頓弓、帶弓、快弓等,指法有按音、揉弦、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用於伴奏或獨奏。是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也用於其它劇種。獨奏曲多源於京劇曲牌,如《小開門》、《夜深沉》、《柳青娘》、《迎春》、《萬年歡》等。 京胡的品種很多,常見的有紫竹京胡、染竹京胡和白竹京胡。此外還有羅漢竹京胡和鳳眼竹京胡。
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種規格,經過制琴師與演奏者長期實踐,根據京劇曲牌的不同,而發展為多種規格,創制了西皮、二黃、娃娃調和撥子等幾種專用京胡。放大了低調門京胡的尺寸,以適應京劇音樂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