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找一款老游戲,太空艦隊對戰類,人物畫風是二次元風格
太空之戰(無敵版)
㈡ 迪迦奧特曼中的 "地球防衛軍UNDF"是什麼防衛軍
全名「Terrestrial Peaceable Consortium(地球平和連合)」是20世紀末,以聯合國秘書長澤井聰一郎的提倡為開端,世界上的科學家團體協力設立的超越國家范圍的組織。
為過去將聯合國轉變為國際維和組織世界和平聯盟(世界平和連盟)後,與增設的IEPF(國際環境保護連合)、WUSRO(世界先端科學研究機構)、NSDA(宇宙新開発事業団)合並而構成,於2005年成立,並以「地球,應該是一顆更為和平與美麗的星球」「地球、より平和で美しい星に」的標語為理念,在世界范圍的試點以維持永久和平作為目的。
但是,重度異變到來的時代,原本是防禦組織的TPC被加強成為具備作戰能力的軍事武裝組織,並旗下設下多項支部。
過去曾解體的「地球防衛軍UNDF」也被此收納在它旗下,基本上除警務局的小型武器以外沒有其他武裝。
在世界各地皆設有支部,主要為北美支部(佛羅里達州)、南美支部(聖地亞哥)、歐洲支部、西亞支部(加德滿都)、非洲支部(亞的斯亞貝巴)和南太平洋支部(茂宜島)。
此外由於宇宙殖民的因素,在月球設有迦羅瓦基地,及三角洲宇宙空間站。
㈢ 為什麼三體系列中的太空艦隊會獨立特別是亞洲艦隊。
政府能夠控制軍隊的三個核心要素:人事權,財政權,後勤補給的控制權。
在真正進入太空時代,特別是相關技術已經成熟普及時。地球母國以及聯合國逐漸失去對以上三個權力的控制。
太空中的資源相較地球來說實在是太充沛了。在太空采礦技術日益成熟後,艦隊已經事實上不再需要地球的補給,甚至反過來地球需要太空上的資源。同時控制了足夠的資源就自然有了獨立的財政能力。且面對三體人的威脅大量的尖端科學研究必然優先為艦隊服務,久而久之艦隊的科學技術超越了地球國家的水平。
此時地球已經事實上失去了對財政權和後勤補給的控制權,更糟糕的是地球政府很可能對艦隊提供的太空資源非常依賴,艦隊事實上擁有了對地球國家的財政權。
隨著人類大規模進入太空,必然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永久居住在太空城市。開始第一代人還不會出現問題,但是到三代人以後就會和地球母國產生非常大的文化隔閡。原因非常簡單,長期生活在外太空所產生的新文化註定和地球環境才是的文化是不同的,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彼此之間的隔閡只會越來越大。漸漸太空上的人不在認同地球母國甚至地球本身。最終地球母國無法再指揮太空艦隊,事實上失去人事權。
其實在人類歷史就有過類似的事件,美洲大陸的獨立和美國的建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還有,新加坡人也是華裔,但是他們會認同中國嗎?
不要忘記人類發源自非洲,你會認為你自己是非洲人嗎?
㈣ 求教一支完整的太空艦隊【或宇宙艦隊】的組成部分
主要 核心 太空堡壘 配有等離子大炮 2艘
作戰力量 星級巡洋艦 配有機關炮 12艘
護衛 星際護衛艇 配有反磁能保護罩 256艘
㈤ 求各類星際小說中宇宙戰艦的名稱和描述!越多越好~~
標准宇宙戰艦種類:
穿梭機(小型):一種用於宇宙港、空間站與星球表面之間的短途交通工具,形狀酷似現代的戰斗機,大多隻能搭乘1至2人。
護衛艦(小型):星際宇宙中最基礎的小型戰斗艦船,優點是飛行速度快,反應敏捷,一般往往扮演著偵察、警戒、護航,或巡邏危險區域的角色。標准搭乘艦員800至1000人。
工業艦(小型):量產泛濫的宇宙運輸船,完全沒有任何攻擊力,飛行速度相對緩慢,而且體形也很笨重,艦體大概是護衛艦的三倍,標准搭乘艦員100至200人。
攔截艦(中型):小型護衛艦的威力加強版,主要功能是阻斷敵方戰艦的空間躍遷行為,使得限制范圍內的敵人無法安然逃脫。不過隨時間流逝,攔截艦卻成為了星際海盜們的專寵,用以堵劫在星之道的貿易航線上,阻斷商船的逃生去路。標准搭乘艦員3000至5000人。
突擊艦(中型):以行動迅速和攻擊靈活著稱,是小型護衛艦與中型驅逐艦的結合體,配備十米厚的外部裝甲,能抵抗一定的密集炮火打擊,反擊能力也表現得不俗,屬於全天候的多功能戰艦。標准搭乘艦員4000至6000人。
驅逐艦(中型):性能跟反應敏捷的護衛艦恰好相反,驅逐艦犧牲了其靈活的機動性,用來提升本身裝甲厚度,炮火的打擊能力,因而艦身堅固、炮火密集的它,通常在戰場之上皆有不俗的表現,驅逐艦的另一個特點作用是排雷、佈雷。標准搭乘艦員5000至8000人。
星際貨艦(大型):好似宇宙中的巨型油輪,同樣沒有任何的攻擊力,飛行速度緩慢。但是龐大空曠的船體空間,可以搭載幾百艘小型護衛艦,內部相當於100艘工業艦的容量,外觀看起來足有航空母艦的五分之一規模。標准搭乘艦員5000至10000人。
巡洋艦(大型):最常見的大型宇宙戰艦,是突擊艦防護、體積和攻擊能力的四到五倍,艦體性能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得非常平均,沒有什麼顯著的優點,也沒有什麼太突出的缺點。屬於是經濟實用性、中規中矩的作戰艦船,配備大型宇宙戰艦,所擁有的中性粒子流主炮。標准搭乘艦員兩萬至三萬人。
戰列艦(大型):戰鬥力強橫的大型宇宙戰艦,一支規模中等的戰列艦編隊組合在一起,其所能釋放出的能量是非常之震撼的。足以輕易地讓一艘巨型航空母艦,包括其附屬的混編戰艦集群,在三次主炮齊射之後,沒有懸念地變成太空垃圾。標准搭乘艦員五萬至八萬人。
航空母艦(巨型):強大的蜂巢型戰艦,配備有數量不等的護衛艦、驅逐艦、突擊艦,以及搭載的人型機甲、防禦衛星等。艦體好似一座可以移動的太空堡壘,能夠全方位地炮火打擊任何角度的敵艦,不過也因為自身蜂巢原因,無法安裝大型戰艦招牌裝備的粒子主炮。標准搭乘艦員二十萬至三十萬人。
無畏艦(巨型):廣泛作為宇宙艦隊的核心旗艦出現,是國家之間星際戰爭的中堅力量。專門用來打擊毀滅太空防禦建築,一舉沖垮對方的艦隊陣型。威力恐怖的高能粒子流主炮,有時可以一次性摧毀空間站、宇宙港,引爆小行星。雖然無畏級戰艦移動起來,緩慢而笨重,但與航空母艦類似,其本身就是一座充滿威脅的太空堡壘。標准搭乘艦員十萬至十五萬人。
泰坦戰艦(超巨型):擁有「天堂猛獸」,或「陽光殺手」的稱號,威力自然不必多說。一般就算準備好所需要的全部建造材料,不考慮人力、物力和能源的消耗,製造一艘泰坦級戰艦也需要三十年以上的時間。它的超巨型船體,質量驚人,甚至能改變星球的潮汐現象。目前在整個宇宙三大國中服役數量不明,標准搭乘艦員不明,最低操作人員不明。
標准宇宙戰艦規格:
小型宇宙戰艦:標准長度在500米以下,寬度為100米~200米之間。
中型宇宙戰艦:標准長度在500米~2000米,寬度為200米~800米之間。
大型宇宙戰艦:標准長度在2000米~5000米,寬度為800米~2000米之間。
巨型宇宙戰艦:標准長度在5000米~10000米,寬度為2000米~4000米之間。
超巨型宇宙戰艦:理論長度超過兩萬米,寬度超過八千米,具體規格沒有限制。
------------------選自《星空戰國》作者:落拓青衫
-----------------------------------------------------------
比較經典的搭配1
第一輪測試最風光的戰艦搭配
大艦LV9 + 10引擎 + 撞角 + 裝甲
按照撞角的解釋,殺傷和耐久速度掛鉤,而相對於高速戰艦脆弱的護甲,明顯還是大艦的高耐久大容量更加吃香.
優勢
1.高耐久,高殺傷,撞角威力雖然不是最強,不是大范圍,但是依然擁有中上等的殺傷力
2.廉價,對比高科技出的制導、定向能、彈道等,什麼都不需要的撞角在科技點和生產時的造價都是超級的廉價
3.建造時間,相對於滿裝的武器,只佔裝備1的撞角會節省很多生產時間
4.低消耗,撞角不消耗H3,這使撞角艦如同神一樣可以一夜十戰
劣勢
1.普遍不會選擇安裝火控雷達,所以面對高迴避戰艦時很頭疼
2.沒有遠距離作戰能力,一旦被炮灰包圍容易受到敵遠距離打擊
3.對行星能力超級低下,如果數量不是爆多,沒有其他武器戰艦配合,攻擊行星時你就郁悶去吧
比較經典的搭配2
第一輪測試出現的閃電戰配備
高速戰艦 + 10引擎 + 撞角 + 護盾或裝甲
高速戰艦 + 10引擎 + 存儲艙 +對行星武器 + 護盾或裝甲
這種兩種戰艦搭配使用可以出現躍遷時間低於30的恐怖速度,一般國家防禦都存在於外圍結構,一旦被打開口子,這種艦隊可以長驅直入,迅速瓦解無數星系.
優勢
1.神話般的躍遷速度,本人LV6高速戰艦LV2的推進系統,已經能使艦隊躍遷時間達到29分之低,如果是頂級戰艦,頂級引擎估計速度能到達20分
2.等同於大型撞角的一些優勢,如低消耗、低成本、建造時間快等
3.對行星武器和存儲艙的配備使艦隊不需要單獨配備運輸和其他攻擊艦隊,所以可以實現閃電戰的理論
劣勢
1.高速的耐久、空間明顯不如大型戰艦,所以在面對對方主力作戰艦時,會大量損失
2.由於超高的推進速度使得補給成為不可能,因為沒有任何殖民船能追趕的上......(所以需要在戰略上有合理布局)
3.需要指揮官盡可能的持續作戰,一旦你休息,那麼在敵人內部會被輕易圍剿
4.需要一定的推理能力和RP,進攻路線盡量飄忽不定,盡量避開可能是對方生產基地的星系,否則一頭撞上基本就完蛋了
比較經典的搭配3
批量化的低級戰艦配合高價遠程武器
這種極端配置其實沒什麼好評價的,只要你先制夠高,先出手來那麼一下就夠敵人受的,不過需要有其他近戰戰艦配合,否則被反擊時就能看煙花了
比較經典的搭配4
炮灰神作
低級戰艦 + 撞角(還有無武裝型) + 1引擎
還是沒什麼可評價,撞角型可以當炮灰的同時消耗敵人,不過命中和殺傷都有問題.而無武裝炮灰可以有效阻擋敵人移動.炮灰一般3種布置方式,單炮灰編組,3炮灰斜向編組,9炮灰滿編組,主要針對是否有面傷武器來配置設計的
--------------------------------------------------------------
㈥ 中國真的有太空艦隊
你所說的太空艦隊太廣義了。。。根本就沒有答案!
比方說衛星就屬於太空飛行器吧--也是星際艦隊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吧。。
比方說美國的軍事衛星通過發射能量波頻線能夠摧毀飛入大氣層的導彈(當然這個也是理論上的,誰也沒見過)--但你能說這不屬於太空艦隊的一部分??
畢竟太空艦隊在現在來說還很難說,沒有標準的定義。。
㈦ 《三體》-2000艘超級太空巨艦對1個水滴的戰爭
三體文明的「水滴」與地球太空戰艦之戰,是兩個文明真正的第一次戰爭。由於數量和性能方面的強烈對比,讓人們顯而易見地認為地球必勝,但全軍覆滅的慘烈給人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水滴 科技 的先進讓人們感到夢幻,但對水滴而言,對地球艦隊的攻擊卻堪稱驚艷。
壹 人們對水滴的初步認識
羅輯真正開始面壁計劃後,悟出了黑暗森林法則,並以50光年外的一顆恆星做為目標進行了試驗。三體文明得知後,一方面第二次派地球三體組織暗殺羅輯,一方面在第一艦隊中派出了10個水滴,提前到達遮擋太陽。
水滴的真正名稱是「強互作用力宇宙探測器」,第一次露面是哈勃二號太空望遠鏡控制中心的兩位專家在危機紀年12年發現的,他們發現三體第一艦隊1000艘戰艦的航跡中多出了10個航跡,經過計算,多出的東西體積只有三體戰艦的幾十萬分之一,也就是一輛卡車大小,人們估計是探測器。第二次露面是193年後在哈勃六號太空望遠鏡控制中心。不過這時望遠鏡已經不再用哈勃命名,而是叫林格-斐茲羅望遠鏡,控制中心也改為林格-斐茲羅監測站。此時,探測器發動機已經熄火,說明正在減速即將到達太陽系。第三次露面,就是三大艦隊派出研究人員抵近研究,發現探測器約3.5米,像水銀一樣。由於人們無法破解它的高 科技 認為它是來和平談判的,因此給探測器取名「水滴」。
貳 迎戰前太空艦隊的准備
既然人們認為水滴是來和平談判的,出於三大艦隊參戰機會的公平性,也是為了給人類強烈的視覺震撼,因此攔截艦隊採用了檢閱陣型。
三大艦隊共2015艘戰艦,由2000艘組成100*20的矩陣,戰艦之間的間隔20公里,其餘10多艘處於陣列外的機動狀態。由於人們認為水滴沒有攻擊性,而且三體艦隊遠未到達,因此這個陣型可以確保安全。
2000艘超級巨艦對1個水滴,誰輸誰贏,一目瞭然。然而人們剛知道了水滴的強互作用力結構下的強度和隱形,災難就發生了……
叄 水滴對太空艦隊的驚艷攻擊
1、水滴發動機啟動時發出的藍色光環,溫度近似太陽的核心,「螳螂」號考察艦的金屬船體瞬間象蠟一樣熔化,然後爆炸。
2、水滴啟動後利用50秒飛行1500公里到達地球太空艦隊矩陣一角,速度不減拐了一個30度的銳角沖向第一艘「無限邊疆」號,接著穿透「遠方」號、「霧角」號、「南極洲」號、「極限」號等,不到1秒的間隔接連穿透多艘戰艦,共1分18秒飛越2000公里貫穿第一列的100艘太空戰艦。
3、1分31秒後,第二列100艘太空戰艦也被全部摧毀。
4、第三列100艘戰艦開始逃亡,但水滴像綉花針一樣上下翻飛,在2分35秒內將它們全部毀滅。
5、太空戰艦開始反擊,但金屬彈只能減慢水滴的速度,而水滴可以立即高速推進力恢復到原來的速度。由於水滴的強互作用力材料,人類對水滴的攻擊,如同海浪沖擊礁石,短時間內不能造成任何破壞。
6、隨著太空戰艦的逃離,艦船之間的間隔擴大,但水滴繼續加速攔阻,像一隻迅猛的牧羊犬一樣維持羊群的形狀,同時仍以撞擊燃料倉的方式毀滅它們。
7、20分鍾擊毀1000多艘太空戰艦後,水滴的速度超過第三宇宙速度的十倍,即每秒170公里,繼續追擊剩餘戰艦。
毀滅人類全部太空力量的,只是一粒水滴,而這樣的水滴還有9個三年後也將來到太陽系,這10個水滴的大小不能一艘三體戰艦,而1000艘三體戰艦正在夜以繼日地向太陽系飛來。
人類,該怎麼面對……
(圖片來自網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