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隋唐關隴集團是什麼樣的組織呢
關隴集團是史學家陳寅恪命名的一個泛組織名稱,是指生活在關中和隴西一帶的門閥士族集團的統稱。這個組織像一張無形的大手,掌控了中國北方百年之久的政治導向,導演了北魏的分裂,以及北周代西魏、隋朝代北周、唐朝代隋朝等一系列改朝換代事件。
一方面是皇權與關隴集團的矛盾不可調和性,一方面是皇權對關隴集團的依賴性不可消除,那麼皇權就不可避免被孤立。
關隴集團是如何滅亡的?獨領風騷百年之久的關隴集團,為何沒有延續下來呢?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了呢?關隴集團的衰亡,主要有三個因素。
1.後宇文泰時期關隴集團的內部斗爭
宇文泰作為關隴集團的締造者,具有無可爭議的領袖地位,除了權力,其個人威望也是後人所不具備的。宇文泰去世後,他留下了一個“精神領袖空缺”的時代,他的侄子宇文護,雖然有他的權勢,但完全不具備統領關隴集團的資歷和威望。
這個結果,導致關隴集團不再是鐵板一塊,內部開始出現矛盾沖突與利益分化。周武帝宇文邕就是利用了關隴集團內部,對宇文護的不滿,一舉鏟除了宇文護。
2.新老門閥勢力的消長
隨著關隴集團的第一代先輩離世,後續的家族子弟分化嚴重,有的在政治斗爭中覆滅,有的因能力不夠,逐步淡出主流政治圈。與此同時,新生代的門閥勢力逆勢而上,擠進了關隴集團核心圈。
比如楊堅,原本不是八柱國之後,但是北周時期卻成了最具權勢的家族。類似的還有高氏、令狐等家族的涌現。
新老勢力的交替,必然導致關隴集團內部產生裂變。
3.隋唐兩朝的嚴厲打擊
到了隋朝,關隴集團已經不是早先八柱國十二將軍時的原貌了,勢力分化和實力下降非常明顯。隋文帝和隋煬帝時期,採取了對關隴集團的一系列打壓政策。比如改革軍制、官制,實行科舉制,遷都洛陽,扶植南方士族集團等。
到了唐朝,繼續秉承隋朝對關隴集團的打壓勢態,比如修訂《氏族志》,扶植山東士族等等。到高宗和武周時期,對殘存的關隴集團,採取強力手段,從此,關隴集團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如何從歷史發展趨勢看待關隴集團?關隴集團的誕生,絕非空穴來風,更不是歷史異類,它是歷史特定階段的產物。
關隴集團本質上並不是新生物種,而是自魏晉以來的門閥勢力的加強版。與西魏關隴集團對應的是南朝,東晉、宋、齊、梁、陳五朝,也都是門閥士族的天下。只不過,關隴集團要比南朝的門閥集團,在政治上更具壟斷性而已。
之所以產生這個結果,跟北魏鮮卑政權的軍國體系有關。鮮卑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崇尚武力,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入主中原,關隴集團正北魏軍政一體化特性的受益人。
北魏政權的分裂,則是促成關隴集團誕生的直接因素,可見它也是南北朝大分裂的必然產物。
很顯然,這種格局不可能長久,歷史發展的趨勢是分久必合,隨著大一統王朝的來臨,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也必然會被新時代所拋棄。
B. 內蒙古武川縣出過什麼名人
北魏天興初(公元398年),道武帝拓拔圭將其東部地區的高門弟子及豪傑兩千戶遷到北部居住,以鎮守邊塞。宇文陵「隨例徙居武川」(《北史》卷9第311頁),此為「武川」一名最早的記載。北魏設「六鎮」,武川為其中之一。《隋書》載隋文帝楊堅的五世祖楊元壽「魏初為武川鎮司馬」。《舊唐書》載唐高祖李淵的四世祖李熙「領豪傑,鎮武川,因家焉」;《新唐書》記為「戍於武川,因留家焉」。北魏正光六年(公元525年),破六韓拔陵的起義軍佔領武川鎮。後來,柔然族接受了北魏朝廷的請求,出兵攻打起義軍,首領阿那瑰「拜受詔命,勒從十萬,從武川鎮西向沃野鎮」(《魏書蠕蠕列傳》2302頁)。北朝後期,武川先後屬東魏、北周。北周的皇帝孝閔皇帝宇文覺、世宗明帝宇文毓、高祖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贇和靜帝宇文衍(闡)等五位皇帝及許多大臣均為武川人。保定三年(公元563年),隋國公楊忠「出武川,過故宅,祭先人,席捲二十餘城」(《北史》卷11第398頁)。
C. 武川減震怎麼樣
如下:
1、看減震是否順滑,就是用手按,能否按到底,按壓過程中有沒有不順暢的地方。
2、看減震的阻尼,用手按壓不能像彈簧一樣,一壓就下去,一松就直接彈回來,應該是緩緩的被壓縮又緩緩的彈回。
3、看減震的密封性,彈回來以後看鍍鉻表面是否有油漬,也就是在光線下是否會有彩虹;再就是密封圈周圍是否有油漬。
4、看廠家品牌和做工。
讓汽車減震變舒服的方法是安裝減震緩沖膠墊,其安裝的方法是:
1、用千斤頂抬起安裝部位的車身;2、噴灑肥皂水把避震彈簧清洗干凈,對緩沖膠也噴些肥皂水潤滑;
3、將緩沖膠墊安裝在彈簧中間部位即可。汽車減震緩沖膠墊的作用是:
1、提高駕乘平穩性,增強駕駛舒適感,享受駕駛樂趣;
2、減弱車身震動,吸收懸掛系統的噪音;
3、解決彈簧疲軟問題;
4、緩沖和吸收崎嶇路面導致的瞬間壓力,避免減震系統受損。
D. 武川、定西、恩施、滕州、集寧,到底哪裡的土豆最好
土豆,又名馬鈴薯、洋芋,全世界種植面積4億畝,我國獨種1.5億畝,畝產3000-8000斤不等,是我國的四大主糧之一。
恩施土豆花觀賞園
在這里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下我國土豆的分布情況,以及主要土豆產品的概況,還簡述了土豆的加工,特別介紹了一下兩個土豆經濟地區山西嵐縣和湖北恩施。在土豆被國家定為四大主糧之後,業內人士已經積極從中尋找種植面積、畝產量、種植技術、延伸經濟等各方面取得突破,對於國人來說,應該為之點贊。土豆作為我們百姓的餐桌食品,各有所好,各有所愛,不管您喜歡哪一種,請留言告知吧。
E. 武川鎮曾是北魏軍事要塞,現在怎麼樣了
北魏軍事要塞——武川鎮,如今不過是位於內蒙的一片荒涼靜寂的沙漠,但誰能想到,這個如今荒涼的地方曾經也有過不可一世的輝煌,是幾代王朝皇室的起源之地,左右了中國長達三百年的歷史。
爾朱榮控制住北魏政權,並「挾天子以令諸侯」,此人十分迷信,因無法鑄成金人,不敢稱帝,放棄了大好機會,後為傀儡皇帝所殺。
以爾朱榮為首六鎮軍事集團產生分裂,一方以高歡為首,是為日後東魏的拱衛力量;一方以宇文泰為首,大部分人來自於武川鎮,成為西魏的政權基礎,後來開創了北周、隋以及唐的基業。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一切都將成為塵埃,誰能想到曾經輝煌過得武川軍鎮,如今不過是一片看不到邊的荒漠?但縱使它已成為了歷史,哪裡出現過的人與事,都將被永遠銘記。
F. 誇誇我的家鄉武川作文100
胡榮泉的「鴨母捻」 說甜湯,許多人會想起潮城大街(太平路)胡榮泉的「鴨母捻」。 胡榮泉的「鴨母捻」,就是廣州,客屬的大(米志)耙包上甜餡。昔時胡榮泉店中有一姓鄭名手,他做的「鴨母捻」,潔白柔韌甜滑。王雯墨以上等糯米浸透,用石磨磨成粉漿,再把粉漿倒進一個質地較疏的布袋中,讓它把水分一滴滴的滴出來,到一定時間,使漿粉保存適當水分,然後倒出來用力揉壓,直至它又柔又韌,再做成小酒杯般的(米志)耙皮,包上精製的黑、綠豆沙、芋泥或水晶(冬瓜冊、香黃片制的)甜餡,捏成一粒粒較荔枝果大些的「鴉母捻」,放進白糖湯中煮熟,每碗四粒,配上甜湯;冬夜夏日進店去,來它一碗,不太甜,也不過飽。潮州人多喜歡它。 由於時間的推移,胡榮泉前日名手已年老離去,店也改營餅食,但潮城還有幾檔賣甜湯,「鴨母念」的,目前以下市的一檔,顧客們認為較有昔時風味。 「右營前」周伯的蝦丸魚餃 在西馬路上,距名勝境百米地方,前稱「右營前」。解放前有一間果條鋪「周順興」,主人周海清伯,身材高壯,滿頭白發,圓圓的臉。這周伯目賣果條面湯,可是出名的是蝦丸魚餃湯。他的蝦丸鮮紅甜脆,魚餃更是皮脆餡香。這主要是制魚餃皮的魚,堅持用池魚,不雜海魚腥味。蝦丸全用較大條鮮蝦,捶制夠工,料真物美。白天,入夜,路經右營前,來一碗蝦丸魚餃湯,真是令人腹飽口香,久久不忘。今日「右營前」已不復見這果條鋪,筆者了解,周伯也已逝世,有女兒於西馬路十八曲巷口售賣「魚餃」,甚得好平。現在義安路新街頭市場中,也有幾擋賣蝦丸魚餃的,多已不及周伯所制風味,惟一姓辛的夫婦所售的魚餃,肉香皮爽,日日生意興隆,如遇節日更有應接不暇之慨。 「吉成」的鹵豬母肉 在今日太平路的衛星一路口北面,昔時有一較大間的出名飯萊店——吉成號。進店正中就是樓梯,上面大木樓,安置好幾套桌椅,當日就以售賣鹵豬母肉出名。 「吉成」的鹵豬母肉,尤以乳渣肉最佳。他們把豬母肉{及乳渣肉)裝進一大鉎鍋,這鉎鍋是另加工特製的,上圈加錘下底缶的,慢火精燉,配以上等鼓油,甜鼓油,因時間久,火候夠,故肉糜又香又夠味,色澤棕紅,用筷輕輕一挾,如挾豆腐。這豬母肉下酒、送飯、配粥皆宜,老年人和牙力差者更感妙不可言,故亦名揚遐邇。 「吉成」出名鹵豬母肉外,如鹵鯽魚,也以火候夠,魚腥盡消,肉實味美受人贊賞,另有雞
G. 武川縣的行政區劃
1996年武川縣轄可可以力更鎮、廟溝鄉、哈拉合少鄉、哈拉門獨鄉、西紅山子鄉、西烏蘭不浪鄉、二份子鄉、東紅勝鄉、中後河鄉、納令溝鄉、蘑菇窯鄉、東土城鄉、上禿亥鄉、廠漢木台鄉、壕賴山鄉、哈樂鄉、大藍旗鄉、大豆鋪鄉、大青山鄉、安字型大小鄉等1鎮19鄉。縣政府駐可可以力更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武川縣總人口157530人,其中:可可以力更鎮35201人,大青山鄉6398人,哈樂鄉8147人,大豆鋪鄉6424人,大蘭旗鄉3361人,壕賴山鄉8996人,廠漢木台鄉8837人,上禿亥鄉6659人,安字型大小鄉10506人,東土城鄉9649人,蘑菇窯鄉2247人,納令溝鄉3568人,西烏蘭不浪鄉8756人,中後河鄉7363人,二份子鄉5876人,東紅勝鄉5455人,西紅山子鄉7199人,哈拉合少鄉5573人,哈拉門獨鄉4068人,廟溝鄉3247人。
2001年4月,撤銷安字型大小鄉,並入可可以力更鎮,大蘭旗鄉並入哈樂鄉,蘑菇窯鄉並入納令溝鄉,廟溝鄉並入哈拉合少鄉。調整後,全縣轄1個鎮、15個鄉:可可以力更鎮、大青山鄉、哈樂鄉、大豆鋪鄉、耗賴山鄉、廠漢木台鄉、上禿亥鄉、東土城鄉、納令溝鄉、中後河鄉、西烏蘭不浪鄉、東紅勝鄉、二份子鄉、西紅山子鄉、哈樂合少鄉、哈拉門獨鄉。2002年,撤銷西烏蘭不浪鄉,設立西烏蘭不浪鎮;撤銷哈樂鄉,設立哈樂鎮,並將原大蘭旗鄉的6個行政村(後合並為3個)劃歸哈樂鎮管轄。
2001-2002年撤鄉並鎮後,由原來的19個鄉1個鎮,123個村委會,964個自然村調整為13個鄉、3個鎮,93個村委會,964個自然村。即:可可以力更鎮、哈樂鎮、西烏蘭不浪鎮、大青山鄉、大豆鋪鄉、耗賴山鄉、廠漢木台鄉、上禿亥鄉、東土城鄉、納令溝鄉、中後河鄉、東紅勝鄉、二份子鄉、西紅山子鄉、哈拉合少鄉、哈拉門獨鄉。
2004年末,全縣總人口約17.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近4萬人。有漢、蒙、回等19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約16.63萬人,蒙古族3613人。
2006年,撤銷大豆鋪鄉、耗賴山鄉,並入哈樂鎮;撤銷中後河鄉,並入西烏蘭不浪鎮;撤銷東紅勝鄉、西紅山子鄉,並入二份子鄉;撤銷哈拉門獨鄉,並入哈拉合少鄉;撤銷東土城鄉、廠漢木台鄉,並入上禿亥鄉;納令溝鄉更名為德勝溝鄉。
2006年,武川縣面積4885平方千米,總人口17.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1萬人;蒙古族佔1.8%,漢族佔98%。轄3個鎮、5個鄉:可可以力更鎮、哈樂鎮、西烏蘭不浪鎮、大青山鄉、上禿亥鄉、二份子鄉、哈拉合少鄉、得勝溝鄉。共有93個行政村,964個自然村。
武川縣轄3個鎮、6個鄉:可可以力更鎮、哈樂鎮、西烏蘭不浪鎮、大青山鄉、上禿亥鄉、德勝溝鄉、二份子鄉、哈拉合少鄉、耗賴山鄉。縣政府駐可可以力更鎮。
H. 請問武川是怎樣過清明節的請寫一篇作文
建國前,武川縣一直沿襲封建婚姻制度。民國29年(1940年)《武川縣志略》載:「民間婚姻,完全為買賣方式,皆由婚妁作伐,家長主婚。在子女方面,唯有父母之命是遵,媒妁之花言巧語是從,男方尚可看,女子則毫無選擇之餘地。普通男女在十三四歲訂婚,女大男小。貧寒之家七八歲之女兒,為童養媳者亦多。訂婚辦法,系將男女命單互為推算相合,書於婚貼之上,由媒妁從中交換,俗謂之『換帖』,並擇定吉日,舉行換帖典禮。當時由男家送交彩禮、彩物,富者較輕,貧者為重,使用彩禮一二百元不等」。「結婚儀式,仍用舊式,為車馬迎娶。參拜天地畢,向遠近親友順序行禮,曰:『拜人』。翌晨新郎新娘一同歸寧女家之父母,曰『回門』。至此,結婚儀式方告一段落。」
建國後,新的《婚姻法》宣傳普及,打破了數千年束縛在婦女身上的封建婚姻枷鎖,婦女身心得到解放,男女開始自由戀愛。婚前男女方有了彼此了解和熟悉的時間。結婚儀式也大為簡化。
六七十年代,女方一般結婚都要三大件,就是自行車、手錶、縫紉機,自由戀愛者也不例外。
到了八十年代,又興起旅行結婚,遠者到北京,近者到呼和浩特,稱為「逛京」或「游呼」,故在彩禮、衣服錢之外,又加「逛京」或「游呼」錢一項,當時為300到500元不等。城鎮幹部、職工中文明戀愛成婚者居多。同時,女方結婚要求購置收錄機、洗衣機、彩色電視機及多用組合傢具等;農村結婚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禮,當時少者五六百元,多者千元以上。家中擺設也逐漸向城鎮看齊。
現在的婚姻,父母在婚姻上較為民主,子女則較為自由,以男女雙方自主自願為主基調。但隨著經濟發展,無論城鄉,有條件者皆備樓房、汽車、彩禮,個別家境貧寒者多從四川、貴州、雲南買入女子,因此多有逃婚者或騙婚者,導致單親家庭較多。
節 日
春 節 節前殺豬宰羊、壓粉條、蒸糕、焐蘿卜餡兒、燒肉,置辦干鮮果品、應時菜蔬等年貨。除夕之夜,家人團聚,守歲不寐。放鞭炮,包餃子,張燈結綵,歡騰達旦,人們稱為「熬年」。初一凌晨近年在歲交之時,各家各戶點燃「旺火」,爆竹大作、煙花四起,合家共吃更歲餃子,翻身餅,以示團員、幸福、好運。農家還將硬幣置於餃子餡中,家人如有吃得者,預示一年大吉。正月初一,親戚互相拜年,朋友串門祝賀,並以美味佳餚款待客人。一直持續到初五。人們俗稱「拜大年」。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較為隆重的節日,人們俗稱「過十五」。縣內最常見的活動是從13日到16日,以秧歌、高蹺、船燈、獅子舞為主組成表演隊,扮演戲曲中的不同角色,以所設旺火點為活動點,走街串巷,農村則是走村串戶,載歌載舞,消災祈福。戲班子則同時為群眾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二人台小戲。武川的廟溝、東土城、哈拉合少等地過去時興製作五行八卦的「九曲燈」,可鎮70年代開始興辦燈盞和燈謎猜謎活動,直至現在。
春龍節 農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境內居民謂之「龍抬頭」日。這天,農家黎明起床,將硬幣置於水桶內,到村裡井上挑水,返家途中隨走隨灑,至家中將余水和硬幣倒入翁中,稱作「引錢龍」。傳說這樣能把龍引進屋裡,招財進寶。這體現了農民祈雨避災、盼望風調雨順的美好願望。同時,農民還要吃「隔年糕」(撐腰糕)和理發剃頭的習慣。吃了「撐腰糕」以示終年不會腰疼,能夠勝任繁重的體力勞動,寄寓強身健體,准備開春大幹之意。大人小孩叫做「剃龍頭」。
清明節 「清明」這一天,各家舉行墓祭活動。農家給孩子們製作蟲、魚、鳥雀等動物形狀的面試,俗稱「寒燕兒」,贈送親友,娛樂兒童。有的農民還把彩色布剪成指頭大小的園塊,串起來做成藍天白地的「清明串串」,綴在孩子們的衣服上,驅病鎮邪,健康長命。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為紀念屈原的,俗稱「過端午」。各家各戶製作涼糕、粽子。過去,農家還將艾草插於門庭,女子用艾煮水洗浴。有的還用彩色紙剪作蛇、蠍、虎、雞、蚰蜒等「五毒符」貼在門上,做五色絲繩系在孩子們手腕、腳腕、脖頸上,除穢避毒、防邪鎮惡。
鬼 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鬼節,俗稱「過七月十五」。這天,各家都赴祖墳祭奠先人,以表孝心。可遷墳填土。農家還用白面蒸羅漢、女孩等形狀的面人,類似清明節的「寒燕兒」,供孩子們玩賞食用。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此時,秋收大忙接近尾聲,一年收獲已見成效,群眾借中秋之際全家團圓,歡慶豐收。各家用油、糖、麵粉製作月餅,並特意烙一個大月餅,上繪制嫦娥、玉兔圖案,謂之「月亮爺」,待月出之時同瓜果之類一並陳列在院內,供奉月亮,觀賞月景。在這秋高氣爽、月朗如鏡的節日里,外出的家人歸來團聚,把酒話桑麻、笑語明月夜,是頗有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
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節」。這天,農家黎明即起,用黃米、豌豆、小米、紅棗及糖(或加入雲豆、綠豆、江米等)熬煮成粥,以粥為食。有的農家還在臘月初七鑿冰塊雕成「臘八人」立在糞堆上,吃粥前將少許粥湯撒在「臘八人」頭上,表示五穀豐登,吉慶有餘。此外,「臘八節」還有腌臘八蒜的習俗。
灶 日 臘月二十三為祭灶日。過去,送灶神是境內民間的一件大事。人們千百年來視其為管家之神,相傳二十三日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民情,百姓希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又擔心他亂說一頓,降下災禍,便在這天用糕糖香火祭祀他,免得講壞話。同時將各自家中的水瓮填滿,准備讓灶神爺「飲馬」,俗稱「飲灶馬」。體現了勞動人民渴望來年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
掃塵日 臘月二十四謂之「交年」,即日至除夕,家家要清掃、粉刷和布置房屋,使之煥然一新。同時製作各種食品,如點心、炸糕、麻花、油食子、包子、粉條、扒肉條、肉丸子等,以備正月食用。
舍籽節 正月初十是「舍籽節」,這天武川的老百姓都會吃莜麵。農家老百姓在這一天蒸莜麵時會用莜麵捏一個龍的形狀,上面依次捏出十二個儲水窩,代表十二個月。然後上籠蒸熟,起籠後,觀察龍背上的十二個儲水窩,可以判斷出哪個月有雨,哪個月沒雨,哪個月雨多,哪個月雨少。農民們根據各月份雨水的多寡,為春季播種農作物提供參考。如今,武川人在這一天大多會吃莜麵,但「蒸龍看雨」的習俗在城裡已不多見了。
在過去遺留下來的傳統節日中,還有農歷正月初一「迎喜神」,正月初五「送窮媳婦兒」,正月初八「游八仙」。正月十三「游百病」,正月二十「小添倉」,正月二十五「老添倉」,四月二十八「奶奶廟會」,五月十三「祭關帝」,六月六「踏青野遊」,七月七「祭雙星」(雙七會),十月一「祭祖先」,十二月一「咬鬼豆」等,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這些節俗逐步消亡。
I. 武川縣縣長靳春亮圖片
上圖就是武川縣縣長靳春亮。
望採納我的回答。
J. 武川縣歷史上出了多少個皇帝
武川縣位於陰山北麓,內蒙古首輔西北三四十公里處,東西長110公里,南北60公里,面積4885平方公里,人口18萬左右。在全國范圍內,是一個不怎麼顯眼的地方。但武川縣在歷史上確是赫赫有名人才輩出的,共誕生了北周,隋,唐三代開國君主,十位皇帝及眾多文武官員,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武帝宇文邕繼位,他英明神武,發展經濟,滅北齊統一北方,正要興兵滅南陳時病逝。宣帝宇文贇繼位不久即禪位給七歲靜帝宇文闡,不幾年聲色犬馬而死。北周外戚楊堅矯詔取得軍政大權,三年後禪周建立國號隋,八年後興兵滅南陳,重新統一分裂近三百年的中國。
宇文泰是北周的開創者,被追封為周文帝。北周共有六個皇帝出自武川,文帝宇文泰,孝閔帝宇文覺,世宗明帝宇文毓,高祖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贇和靜帝宇文闡。
隋朝有兩位皇帝出自武川,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唐朝有兩位皇帝出自武川,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在南北朝後期,武川鎮人材輩出,共誕生三代十個皇帝,一大批文武官員和帝後,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鳴。武川縣雖小,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