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宮廷糕點名稱,最好帶有圖片
1、宮廷太後餅
原料:五仁餡(腰果、花生、瓜子、芝麻、糖冬瓜)
聚集了多種果仁的天然香氣和滋味,甜度適宜。2000年前以漢文帝母親薄太後喜食而得名,至慈禧太後時,再次得到推崇,成為宮廷中必備的貢品點心。
拓展資料
【我國傳統糕點分類】
京派
以北京地區為代表。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滋味各異,具有重油、輕糖,酥鬆綿軟,口味純甜、純咸等特點。代表品種有京八件和紅、白月餅等。
蘇派
以江蘇省蘇州地區為代表。餡料多用果仁、豬板油丁,用桂花、玫瑰調香,口味重甜。代表品種有蘇式月餅和豬油年糕等。蘇式糕點在中國漢族糕點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廣派
以廣州地區為代表。用料精博,品種繁多,款式新穎,口味清新多樣,製作精細,咸甜兼備,並糅合了西點的技巧和特色,因此能適應四季節令和各方人士的需要。代表品種有綠茵白兔餃、煎蘿卜糕 、馬蹄糕、皮蛋酥等。
潮派
以潮州地區為代表。餡料以豆沙、糖冬瓜、糖肥膘為主,蔥香風味突出。代表品種有老婆餅和春餅。
寧派
以浙江寧波為代表。歷史悠久,寧式糕點選料講究、營養豐富、加工精細、造型別致,並形成以酥為主,酥、軟、脆分明的特點,其極有特色的苔生片、苔菜千層酥、苔菜月餅,以及鬆脆香甜的多孔「三北」藕絲糖是其代表。
川派
以成渝地區為代表。餡料多用花生、芝麻、核桃、蜜餞、豬板油丁,糯米製品較多,軟糯油潤,香甜酥脆。代表品種有桃片和米花糖等。
滇派
以雲南為代表。選取富有當地特色的原始材料精心烹飪而成,鮮美可口,回味無窮。代表有雲腿月餅和鮮花餅等。
2. 中國古代宮廷服裝的圖片
中國古代服裝資料
漢族民族服飾
滿清使漢族人的服裝面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將延續了兩三千年的漢民族冠冕衣裳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從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內要將全體男子統統剃去頭,改梳發辮,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漢族對清政府的命令極力抵制,反抗活動彼伏此起。長期的抵制斗爭與滿清已統一全國的形勢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及:仕宦 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族衣裝中的特點。
一、漢族民族服飾的式樣
男裝的式樣:
1)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
1)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2)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在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
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衛創┑模ɑ蛘咚凳淺鯰諏雲嫘睦恚��⒉皇嗆鶴宕�趁褡宸�巍K蚊魘逼諍鶴甯九�泊┕�恍┍鸕氖窖���跋觳⒉還恪?
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要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不過在細枝末節上還有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
二、漢族服飾的風格
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飽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 抱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樣, 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 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 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 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 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三 清建立後為什麼要強迫漢人剃發易服?
按常理,穿什麼服飾,留什麼發型和統治並無多大關系,但滿洲人入關並建立清後賦予了它們新的內涵。漢人不能接受異族統治主要不是因江山社稷落入異族之手,而是因漢人從骨子裡看不起周邊蠻夷民族,認為他們野蠻愚昧沒文化,接受他們的統治對漢人來講是種侮辱。漢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燦爛的文化,相比異族,漢人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優越感 (文化自大感),相比之下,滿洲人文化實在膚淺,毫無文明可言,實在自愧不如,這種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滿洲貴族拚命學習漢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滿洲貴族深恐漢人看不起他們,因此要想統治漢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使漢人習異族風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漢族精神委縮,使漢人喪失自尊,自信,打掉漢人骨子裡的民族優越感。清建立後全國因服飾,發式而被殺的漢人不下幾十萬,當時在中國的一位西方傳教士看到這些情景寫到:「全世界象漢族這樣因服飾,發式而遭屠殺的民族絕無僅有。」
四、日本和服
在日本飛鳥和奈良時代,中國對日本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影響進入最重大的時期,這時,中國古代吳越地區的寬袖、疊襟式長衫流傳到了日本,成為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的禮服,特別是朝廷的正規制服。在此後的歷史變遷中,小袖由內衣變為外裝,和服的袖筒變短變長,腰帶變窄變寬,花紋圖案不斷翻新,染織工藝日益精製豪華,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終沒有脫離吳服 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日本人仍然將和服又稱為吳服,在許多教授和服編織的學校里,都要講述和服來源於中國隋唐文化的歷史知識。
五、高麗服飾
韓國宮廷中女生的服式,有許多華麗的裝飾。與漢族服飾相似,但是裙子比較寬松、而且蓬蓬的。
漢族基本民族服飾(西周時期):
漢族民族服飾:春秋戰國時期(男服)
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如圖所示的樣式。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本圖所系的為紳帶。
漢族民族服飾:春秋戰國時期(女服)
曲裾袍服。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漢族民族服飾:秦代服飾(女服)
曲裾深衣,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漢族民族服飾:秦代服飾(男服)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仞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族民族服飾:西漢服飾(男裝)(圖片取自《大漢天子》)
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漢代平民百姓服飾:
漢代平民百姓服飾 左1圖為穿襦裙的侍者(內蒙古包頭孟家梁漢墓出土的陶俑)。左2圖為束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鄲彭家寨出土的彩繪陶俑)。左3圖為戴帽、穿袍服的男子。左4圖為頭上簪花、穿襦裙的侍女(四川重慶出土漢代陶俑)。左5圖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雜技藝人(山東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拓片)。右圖為穿袍服的侍者(陝西西安出土陶俑)。漢代規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種帶顏色的服裝,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漢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許平民服青綠之衣。對商人的禁令更嚴。然而在服裝的樣式上,似乎沒有嚴格的制度。從出土的漢代陶俑及畫像磚石來看,勞動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裝,幾乎全是交領,下長至膝,衣袖窄小
漢族民族服飾:西漢服飾(女裝)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族民族服飾:漢代直裾(女服,區別於曲裾)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字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漢族民族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男服)
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漢族民族服飾:南北朝服飾(女服一種)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漢族民族服飾:唐朝服飾(男裝) 唐太宗李世民
這是漢族男服的另一個式樣-----圓領窄(寬)袖袍衫。頭上的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漢族民族服飾:唐朝服飾(女服)
這是漢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飾,上襦下裙。對後世女服影響很大。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本圖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漢族民族服飾:五代時期服飾五代服飾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本圖為穿襦裙的晚唐婦女及穿袍衫的士人(顧閎的《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南唐後主李煜統治時期,曾想擢用中書侍郎韓熙載為相,但聽說韓熙載不聞政事,縱情聲色,經常聚集聲伎密友於家中夜宴。於是派當時的畫院畫師顧閎中窺視和默記賓客夜宴時的情景,然後繪成圖稿呈給李煜。這幅畫稿,就是在中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的《韓熙載夜宴圖》。畫面所繪的人物服飾及生活器具都比較真實,反映了這個時期的情況。圖中男子除韓熙載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襆頭著襕袍,襕袍的顏色,一律用綠色,似與當時的制度有關。襆頭的兩腳,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間納有「絲弦」,故有一些彈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樣式。韓熙載本人,則頭戴紗帽,身穿寬衫,腳著練鞋,完全是一種家常便服。圖中婦女服飾,也符合當時的實情,以短襦及長裙為主,也有圓領袍衫。腰間一般都用絛帶系束,餘下部分下垂,形似兩條飄帶。披帛較唐代狹窄,但長度有明顯增加,長度大約在三至四米之間。
漢族民族服飾:宋朝服飾(男服1)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這種就是大襟右衽交領式樣。
漢族民族服飾:宋朝服飾(男服2)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這種就是圓領式樣,相比唐朝宋朝男服這種式樣的袖口變的寬大。
漢族民族服飾:宋朝服飾(女裝2)
宋朝漢族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這種就是對襟式樣。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
漢族民族服飾:明朝服飾(男服1)
明朝漢族男子服式依然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這種就是圓領式樣。(明朝皇帝服飾)
漢族民族服飾:明朝服飾(男服2)
明朝漢族男子服式依然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這種就是大襟右衽交領式樣。
明代婦女服飾
明代婦女的常服與便服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朴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雲肩及袍服等。袍服是由背子演變而來,特點為低領、對襟、寬袖,領、袖花邊較少或不用,衣長及足。左圖為盛妝、穿禮服的貴婦(明崇禎年間刻本《燕子箋》插圖)。中圖為穿背的婦女(明萬曆年間刻本《月亭記》插圖)。右圖為穿襦裙的婦女(明萬曆年間刻本《荊釵記》插圖)。
明代婦女下裳多穿裙,穿褲的少見。其中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都綉以花鳥圖案,另在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即為「鳳尾裙」。更有用整緞折以細褶的,為「百摺裙」。
明代將官胄甲
明代胄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3. 古代皇帝皇宮內部是什麼樣(要圖片加文字的,越雄偉越好,謝謝拉)
參考故宮來說: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故宮三大殿:
太和殿(明朝稱奉天殿、皇極殿),俗稱「金鑾殿」。
太和殿高35.05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面積約2380多平方米。面積是紫禁城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規格,最富麗堂皇的建築。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後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築術語上叫廡殿式。檐角有10個走獸(分別為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大約從14世紀明代起,重檐廡殿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徵——金漆雕龍寶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背後是雕龍屏。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庄嚴絢麗。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元旦等都在這里慶祝。
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基台三層重疊,每層台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三台當中有三層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檯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雲龍翔鳳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台,造型重疊起伏,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檯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龍頭流出,千龍噴水,蔚為壯觀。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
希望能夠參考。
4. 古代皇宮中的場景有什麼
宗人府
清代宗人府沿襲明制,設於順治九年(1652)。長官改稱宗令,由親王或郡王內選充。宗令以下設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府丞、堂主事等官職。
北京故宮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明清時皇帝登基和舉行大典的地方。是世上最高的重檐廡殿頂建築
太醫院有院使、院判,所屬有御醫、吏目醫術分十三科。太醫院有管理院事王大臣、院使、院判,所屬有御醫、吏醫士、醫生等。
內務府是清朝管理宮廷事務的機構。為清代特有,始設於順治初年。至順治十一年(1654)仿明制改內務府為十三衙門;十八年,裁十三衙門,復設內務府。自此遂為定製。
5. 急求秦朝上朝時的宮殿內景要高清無水印,類似於這張圖
6. 求古代宮廷唯美圖片
(希望採納)
7. 求古代皇宮寢室的圖片,或者是古代宮廷的照片,在線等啊,個位幫 幫忙
你這難度有點大列,等哥穿越下給你弄兩張
8. 求故宮清朝是各個宮殿用途的詳細地圖(就是原版故宮地圖)!
東六宮在故宮中軸線東側,分別為:景仁宮、鍾粹宮、承乾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 西六宮分別為: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咸福宮、長春宮、太極殿
*東西十二宮多為妃嬪住所,也有太後級別的住過西六宮
太和殿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 保和殿是宴客和殿試的地方(乾隆五十四年殿試地點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 文華殿前有文華門,後有主敬殿,東西向有配殿。東側還有跨院稱傳心殿。是「經筵」前祭祀孔子的地方;
文淵閣是清宮藏書樓。
武英殿與位於外朝之東的文華殿相對應,即一文一武。清兵入關之初,攝政王多爾袞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舉行小型朝賀、賞賜、祭祀等儀典。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宮等處維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此後敬思殿作為存儲版片之處。
乾清宮是後三宮之首,它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章的地方,後來還在這里接見外國使節。
養心殿,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清初順治皇帝病逝於此地。康熙年間,這里曾經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製作宮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養心殿後,造辦處的各作坊遂逐漸遷出內廷,這里就一直作為清代皇帝的寢宮,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為一組集召見群臣、處理政務、皇帝讀書、學習及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築群。一直到溥儀出宮,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後居住在養心殿。 坤寧宮,皇後舉行祭祀的地方;它還有另外一個功用,就是皇帝大婚的新房。清朝皇帝大婚時要在這里住兩天,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
南三所,,也稱「阿哥所」或「所兒」,清代的皇子們,只有在幼年時候可以居住在東西六宮享受父母之愛,十歲遷出後宮,暫居毓慶宮或更為偏遠的「南三所」,受封親王後便徹底遷出紫禁城,到父皇賞賜的王府居住。
毓慶宮是康熙年間特為皇太子允礽所建,後作為皇子居所。乾隆皇帝12歲到17歲間一直居於此宮。嘉慶皇帝5歲時曾與兄弟子侄等人居於此宮,後遷往擷芳殿,乾隆六十年(1795年)退位後又遷回毓慶宮。同治、光緒兩朝,此宮均作為皇帝讀書處,光緒皇帝曾在此居住。
弘義閣與體仁閣作為太和殿的陪襯建築左右對稱,清代為內務府銀庫,收存金、銀、制錢、珠寶、玉器、金銀器皿等。
慈寧宮和壽康宮是太後老佛爺住的地方。慈寧宮主要是為太後舉行重大典禮的殿堂,凡遇皇太後聖壽節、上徽號、進冊寶、公主下嫁,均在此處舉行慶賀儀式。特別是太後壽辰時,皇帝親自率眾行禮,並與近支皇戚一同綵衣起舞,禮節十分隆重。
皇極殿,初名寧壽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寧壽宮一區建築時,將寧壽宮改稱為皇極殿,作為乾隆皇帝歸政後臨朝受賀之所。
英華殿是明清兩代皇太後及太妃、太嬪禮佛之地。 壽安宮,初名咸熙宮,嘉靖四年(1525年)改稱咸安宮。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間在此興辦咸安宮官學,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宮官學移出。同年,乾隆皇帝為慶賀皇太後六十壽誕,將此宮修葺一新後改稱壽安宮。
壽安宮是皇太後及太妃、嬪等人的居所,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皇太後七十聖壽慶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層大戲台。嘉慶四年(1799年)將戲台拆除,扮戲樓改建為春禧殿後卷殿。
北五所:早期也為皇子住處,後期為如意館、敬事房等機構 欽安殿內供奉道教中的北方神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是道教場所。
9. 古代宮廷的卡通圖片,最好宮女,皇後,貴人什麼的都有,越萌的越好,最好是一個系列的!急用
10. 古代後宮妃嬪住處
嬪妃的住處有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等。
1、永壽宮
永壽宮是一座明清宮殿建築。屬於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翊坤宮南面,太極殿(原啟祥宮)東面,是後宮之中離養心殿最近的一個宮。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更為現名。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永壽宮為明代妃嬪、清代後妃所居之處。明孝宗的母親孝穆紀太後曾在這里短暫居住,後突然暴死,成為明宮疑案之一。
後因乾清宮發生火災,萬曆皇帝也曾住此宮,並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在此召見大學士申時行等人。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國內災情異象屢屢出現,皇帝在此宮齋居。
順治皇帝恪妃,乾隆帝孝儀皇後,嘉慶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崇慶皇太後,即孝聖憲皇後居永壽宮,乾隆皇帝居乾清宮南廊苫次,並詣永壽宮問安。
清代的永壽宮因為距離慈寧宮、養心殿最近,所以屢次作為筵宴場所,在公主下嫁時宴請女眷。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碩和恪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固倫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設宴於永壽宮,而且還設了中和樂器,演奏營造喜慶的氣氛。
道光中晚期,外侮內患日盛,而朝廷內部一味諱飾,將各疆吏密奏匿於永壽宮。光緒以後,此宮前後殿均設為大庫,收貯御用物件。
2、翊坤宮
翊坤宮是明清宮殿建築之一。位於故宮西路開放區。曾是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地方,二進院格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始稱萬安宮,明嘉靖時改稱翊坤宮。
清沿用明朝舊稱。清代曾多次修繕,光緒年間為慶慈禧五十大壽,將此宮與儲秀宮打通,形成四進院的格局。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3、儲秀宮
儲秀宮,北京故宮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咸福宮之東、翊坤宮之北,是始建於明代的宮殿建築,明清後妃居住地。儲秀宮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前出廊。
檐下斗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東、西配殿分別為養和殿、緩福殿,均為面闊三間,硬山頂建築。後殿麗景軒面闊五間,單檐硬山頂,東、西配殿分別為鳳光室、猗蘭館。
清咸豐年間,孝欽顯皇後(即慈禧太後)入宮後曾居住儲秀宮後殿(今麗景軒),並在此生下同治皇帝。清朝退位後,婉容曾居住於此,並在裝修陳設中融入西洋元素。現為1884年慈禧五十大壽時期的原狀陳列。
4、咸福宮
咸福宮是始建於明代的中國宮殿建築,屬於故宮內廷西六宮之一,為後妃所居,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咸福宮。
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後殿為寢宮。雖為後妃居所,但仍有皇帝在此居住。乾隆年間,便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
乾隆駕崩後,嘉慶帝住於咸福宮守孝同年十月才移居養心殿。此後咸福宮一度恢復為妃嬪居所。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皇帝住於咸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
5、長春宮
長春宮,故宮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太極殿之北,咸福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復稱長春宮。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後殿太極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辛酉政變後,慈禧慈安兩宮太後居於此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永壽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翊坤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儲秀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咸福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