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孫奕秋是怎樣成為八卦中心的
我們都知道,一般的公司,無論規模大小,什麼行業,在工作的空隙,茶餘飯後,聊的最多的就是八卦。誰人背後沒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其實這也無可厚非,《平凡的榮耀》中的孫奕秋,就因為“走後門”,成為了公司的八卦中心。
的確,在一個公司里,實力與職位不符很容易被指指點點。而這樣的人必定會承受很大的壓力,好在他遇到了吳恪之,給他迷茫的職業生涯指引迷津。其實像這樣的情況在不少公司都有,例如哪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升職加薪速度快,背後馬上就會有人說她跟領導有貓膩,而這種人在公司也是大家排斥的對象,其實,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靠關系的,憑實力晉升的也不少。職場里,最關鍵的還是少說話,多做事,不管別人怎麼樣,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就好。
『貳』 中國古代哪個人物擅長下棋
絕代棋王——王積薪
公元712——756年間,也就是唐朝玄宗皇帝執政的先天、開元、天寶年間,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圍棋大宗師,這便是稱雄唐代棋壇的圍棋天下第一高手——被後人譽為「絕代棋王」的王積薪
鎮神聖手——顧師言
晚唐時期,棋壇最負盛名的圍棋國手就是顧師言。
顧師言是繼「絕代棋王」王積薪之後,有史籍可考的又一位翰林院棋待詔,生活於公元九世紀,是唐宣宗的御用圍棋國手。
宋代棋聖——劉仲甫
繼「絕代棋王」王積薪與「鎮神聖手」顧師言之後的棋壇大宗師,首推北宋哲宗、徽宗元祐、政和年間(公元1086年—1111年)稱霸棋壇二十餘年的圍棋國手劉仲甫,他是中國圍棋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大國手,被後人譽為「宋代棋聖。」
另外一個天才棋手就是出身寒微的絕頂高手晉士明。
宋徽宗政和初年,河東(今山西太原)人晉士明來到了東京。
晉士明年方二十八九歲年紀,血氣方剛,他是中國圍棋史上不世出的一位天才棋王。晉士明的棋藝極有特色,臨局下棋之時看似漫不經心,信手所之,任意揮灑,縱橫捭闔,棋子神出鬼沒,變化無方,談笑之間便將對手殺得大敗虧輸,全軍覆沒。
晉士明自出道以來,棋鋒所指,勢挾風雷,當者披靡,所向無敵,許多名震一時的圍棋名家和高手全都慘敗在了他的手下,無人能攖其鋒。所以,他的聲名轟傳一時,震動天下,短短幾年間,名氣直逼當時的棋壇第一高手劉仲甫。
明代棋神——方新
方新是中國圍棋史上的一位傳奇式的天才棋手,年僅六、七歲之時便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與才智,是晚明時期的一代絕頂圍棋國手,被後人譽為「明代棋神」。
『叄』 【學弈】和【學弈】的意思和【兩小兒辯日】和【兩小兒辯日】的意思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講,可是他心裡卻總以為天上有天鵝要飛過,想拿弓箭去射它。這個人雖然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卻學的不如前一個。能說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注釋】
學弈(下圍棋)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秋,任命,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通國(全國)之(的)善弈者也。使(讓)弈秋誨(教導)二人弈,其(其中)一人專心致志,惟(只聽)弈秋之(的)為聽(教導);一人雖聽之(弈秋的教導),一心以為有鴻鵠(天鵝)將至,思援(拉)弓繳(箭)而射之(天鵝)。雖與之(前者)俱(一起)學,弗(不)若(比)之(前者)矣(好)。為(因為)是其(後者)智(智力)弗若(不如)與(嗎)?曰(答):非(不是)然(這樣)也(的)。
弈:下圍棋。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通國:全國。
之:的。
善:善於,擅長。
使:讓。
誨:教導。
其:其中。
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雖:雖然。
之:指弈秋的教導。
以為:認為,覺得
鴻鵠:天鵝。
援:引,拉。
繳:本文指帶有絲繩的箭。(讀音:zhuó)
之:天鵝。
之:前者。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為:因為。
與:嗎。
曰:說。
非:不是。
其:後者。
然:這樣。
思:想。
【兩小兒辯日】
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1),問其故(2)。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 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距離。
(5)日中:正午。
(6)及:到。
(7)則:就。
(8)為:是。
(9)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0)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
(11)決:決斷,判定。
(12)孰:誰。
(13)汝:你。
翻譯
孔子去東方游學,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兒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太陽遠行到中午時離人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升起的時候看起來像圓車篷大。到了正午就看起來像盤盂一樣大,這不是遠的時候小而近的時候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感覺清清涼涼,到了中午的時候感覺就像把手放進熱水裡一樣燙,這不是近的熱而遠的涼嗎?」
孔子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認為你的智慧比別人多呢?」
原因
根據不同感覺來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並不正確。
兩小兒辯日離一個小孩說因為早晨太陽冷,中午的熱所以早上遠中午近
另外一個說早上的太陽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遠
而且事實的觀察的確如此,那麼如何解釋?到底又是怎麼回事?
一種觀點是:早上地球表面有雲氣,透過雲氣來看太陽,就顯得太陽大。中午雲氣消散,就顯得太陽小,其實太陽的大小並沒有變。
另一種觀點是:太陽高度不同,大氣折射率不同,早上太陽高度角低,折射率大,所以太陽看起來大。
還有一種觀點是: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為眼睛的錯覺。我們看白色圖形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些。這在物理學上叫「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而在中午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是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早晨比中午時大些的原因。總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還有,中午較早晨時熱,是不是因為中午時太陽離我們較早晨時離我們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為什麼呢?
中午時較早晨熱,是因為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陽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里、相等的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較早晨時熱。
而實際上,天氣的冷熱主要決定於空氣溫度的高低。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陽的輻射強度所決定的,但太陽光熱並不是直接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因為空氣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只是太陽輻射總熱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後,再通過輻射、對流等傳熱方式向上傳導給空氣,這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
總之,每天中午較熱,早晨較冷,並非太陽離我們地面有遠有近之故。
推薦於 2016-07-01
查看全部15個回答
相關問題全部
學弈和兩小兒辯日的意思
學弈 弈秋(秋,人名,因為他善於下棋,所以叫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全國善於下棋的人.)使弈秋誨二人弈(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只聽弈秋的教導.);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一個人雖然在聽,但是他一心以為有天鵝要到了,想著用帶絲繩的箭帶射天鵝.)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他們是在一起學習,但是後一個的成績卻沒第一個好.)為是其智弗若於?(難道後一個人的智力沒前一個好?)曰:非然也.(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參考譯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1),問其故(2)。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你。 《兩小兒辯日》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2、善於運用比喻。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一現象的時候,一方從視覺出發,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清了;一方從感覺出發,以「如探湯」作比,結合「日初」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由於作者善於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兩小兒辯日》參考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98 瀏覽3619
學弈 和 兩小兒辯日 的意思
學奕:學習下棋射箭 兩小兒辯日:兩個小孩爭辯太陽
瀏覽66
文言文兩首中學弈和兩小兒辯日的意思是什麼
學弈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huì)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選自《孟子·告子》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有名的下棋高手。弈秋教導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也聽講,可是心裡卻想著天上有天鵝要飛過來,便想拿拉弓搭箭去射它。於是乎這個人雖然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那個人。是說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並非這樣。 【啟示】 通過講述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故事,說明了在同樣條件下,不同的態度一定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 【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念「智」)乎?」 【譯文】 有一天,孔子到東方游學,看到兩個小孩在為什麼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中午時離人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是怎麼回事。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啟示】 《兩小兒辯日》告訴我們:(1)生活中要善於觀察,才會有所發現。(2)說話要有理有據。(3)要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4)即使是孔子這樣的大學問家也有不知道的事情,每個人都需要虛心學習。(5)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6)學海無涯,我們應該樹立終身的思考。(7)學習兩小兒執著探究、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275 瀏覽13362018-02-16
學弈和兩小兒辯日翻譯
《學弈》是選自《孟子·告子》中的一個故事。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棋的事,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全文翻譯: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人。於是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也聽講,可是他心裡卻想著天上有天鵝要飛過,怎樣拿弓箭去射它。這個人雖然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那個人。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其記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孩子在爭辯太陽遠近的問題,而孔子不能作決斷之事。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同時也贊揚了孔子實事求是、敢於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於探求客觀真理,並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全文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人物語言極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則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全文翻譯: 一天,孔子向東游歷,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遠些,而中午時離人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這件事的對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您十分有智慧呢?」
64 瀏覽3982019-02-21
古文學弈和兩小兒辯日的意思
弈秋(2),通國(3)之(4)善弈者也。使(6)弈秋誨(7)二人弈,其(8)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9);一人雖(10)聽之(11),一心以為有鴻鵠(12)將至,思援(13)弓繳(14)而射之。雖與之(15)俱(16)學,弗若(17)之矣。為(18)是其(20)智弗若與(20)?曰(22):非(23)然(24)也。 (1)弈:下棋。 (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3)通國:全國。 (4)之:的。 (5)善:善於,擅長。 (6)使:讓。 (7)誨:教導。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10)雖:雖然。 (11)之:指弈秋的教導。 (12)鴻鵠:天鵝。 (13)援:引,拉。 (14)繳:本課指有絲繩的箭。 (15)之:他,指前一個人。 (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 (18)矣:了。 (19)為:謂,說。 (20)其:他,指後一個人。 (21)與:嗎。 (22)曰:說。 (23)非:不是。 (24)然:這樣。 《學弈》參考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孔子到東方游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列子》是先秦時著作集,內容多記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紀昌學射等,形象鮮明,含義深刻,直到現在,仍有較高的文學意義及思想寓義。 《列子》,相傳為戰國時列禦寇所著。列禦寇,亦作圄寇,圉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鄭國圃田(今河南鄭州市)人。師事金丘子林(名林,鄭人),學本於黃帝、老子,好虛靜,不與人交往,終身不仕。其學說「主正」、「貴虛」、「主正」即接受儒家「正名」學說,即要求名實一致;「貴虛」本於道家學說,主張「虛無」,一切聽其自然,不要有所作為。列子著書二十篇,凡十萬言,今僅存八篇,計有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唐天寶年間,詔號《列子》為《沖虛真經》,作為道家的經典之一。
53 瀏覽2058
6評論
撒比5184
真的好厲害,我們老師都驚了
棕熊power4
回答的好專業,厲害!
撒比5182
真的好厲害,我們老師都驚了
查看全部6條評論
評論兩句6237
『肆』 求一篇網王與棋魂的同人!!
樓主,你的要求也太高了吧!不過你可以去貼吧上看,或者自己在貼吧上吧這個問題寫上去,這樣應該會有人來寫的,因為我有經驗。
『伍』 古文閱讀-奕秋
奕
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苦與?曰:非然也。
注釋:
通:全;
使:讓;
惟:只要;
弈秋之為:弈秋所講的;
心:心裡;
援:拉,拉開;
之:指那個專心致志學習的人;
弗:不;
若:如;
之:指專心學習的學生;
矣:語氣詞,相當於「了」;
其:指不專心學習的人;
曰:說。非然—不是這樣。
也: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
譯文:
奕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人,讓奕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學習的非常認真,認真記憶奕秋所講的話,另外一個人雖然看似在聽奕秋的講話,卻在心裡想像是鴻鵠將要來了.想如何拉開弓去射它們,雖然與他人一起學習下棋,卻不如他.難道是他的智力不如認真聽講的人嗎?不是的!
賞析:
此文章讓我想起了哪個著名的天才公式:組成天才的大部分是汗水,一個人是否有作為不僅僅要看他的天資,更與他的後天努力密切相關 .這篇文章是要告訴學生們,不可自侍聰明,想要學習進步,必須不停的努力
『陸』 六年級下冊第一課文言文兩則的意思是什麼
孔子到東方游歷,路遇兩個小孩兒在爭論。便問他們爭論的緣故。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出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太陽運行到中午時就離人遠了。」另一個小孩兒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太陽遠行到中午時離人近。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象車的傘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的就覺得涼嗎?」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兒笑著說:「誰說你知識豐富呢?」
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運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很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斗,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你。
『柒』 奕秋是那哪個朝代的
《奕秋》出自《孟子·告子上》,說明學習要專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否則什麼也學不會的道理。孟子⑴曰:「無或⑵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⑶之物也,一日暴⑷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⑸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⑹哉!今夫奕⑺之為數,小數⑻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弈秋⑼,通⑽國之⑾善⑿弈者也。使⒀弈秋誨⒁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⒂有鴻鵠⒃將至⒄,思⒅援⒆弓繳⒇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
『捌』 學弈寫成一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奕秋的人,棋藝非常好,於是便有兩人慕名而來,來到奕秋的家中學習下棋,每雞鳴時刻便是他們學棋一天的開始,而月亮初升之時,便是一天的結束。
他們倆勤學、苦練,每天和奕秋下棋,奕秋教導著他們,告訴他們如何與對方對陣,如何破一些難陣術,兩位弟子總是悉心的聽奕秋的教導,一步一步的慢慢來,奕秋告訴他們:「只有多看別人下棋,多觀察就一定能夠發現陣術中的破綻,方可勝敵」。於是,兩個弟子在一天當中,除了吃飯、休息,重要的就是下棋,終於,有一天,兩個分別與奕秋對戰,第一個人輕松地過了關,第二個人也輕輕鬆鬆地過了關,兩人的成績非常不錯, 弈秋滿意的宣布兩人學有所成。
兩個弟子便告別了奕秋,一個來到吳國,一個來到趙國,在這兩個國家很快便人盡皆知他們棋藝很好,兩人都收了不少弟子,個個都是下棋的好手,一日楚國舉辦了棋藝大賽,兩個人各派了一名得意的弟子去參加大賽,最終這兩名弟子在比賽中過關斬將,不相上下,同為冠軍,奕秋的那兩名弟子聽聞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與一個對手打平,同為冠軍,很想認識認識哪個人是誰,便來到楚國想與那人成為棋友,切磋技藝,到了楚國安頓下後,來到街上,正巧碰到曾經和自己一起拜學在奕秋門下的那個弟子,兩人許久末見,很是開心,第一個人把第二個帶到自己徒弟住的地方,雙方看見自己的徒弟都在,很是疑惑,弟子一解釋,兩人相視而笑,笑聲傳到很遠很遠。
『玖』 奕秋是那哪個朝代的
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