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奮發有為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一等獎的班徽圖片大全 2025-07-28 06:23:38
毒液搞笑卡通畫的圖片 2025-07-28 06:23:32

奮發有為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01 00:24:34

A. 幫我找一下(高分懸賞)

1.漢樂府《長歌行》
作品簡介:
漢樂府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秦及西漢輝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後,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於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注釋: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的一首。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古代的一種蔬菜。 晞:曬干。 陽春:就是春天,是陽光和露水充足的時候。 布:散布,灑滿。 德澤:恩澤。 秋節:秋季。節,時節,節令。 焜黃:枯黃。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 百川:無數條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鬱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幹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野望-王績

王績

東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③懷採薇。

【注釋】
①東皋:皋,水邊地。王績稱他在故鄉的躬耕、游息之地為東皋。薄暮,日將落之 時。
②徙倚:猶徘徊、枋徨。
③「長歌」句:薇,羊齒類草本植物,其嫩葉可食。或以為此句詩意,乃作者聯想 到《詩經》中有關「採薇」的片段,長歌以抒苦悶。或以為此句詩意,即長歌《 採薇歌》,懷念伯夷、叔齊。從作者心態和全詩脈絡看,前解較切。

【評析】
��此詩寫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梁浮艷板滯之弊,是王縝的代表作之一。
首聯敘事兼抒情,總攝以下六句。首句給中間兩聯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遙呼尾句;使全詩籠罩著淡淡的哀愁。頜聯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互文見義,山山、樹樹,一片秋色,一抹落暉。蕭條、靜謐,觸發詩人彷徨無依之感。頸聯寫秋野動景,於山山、樹樹,秋色、落暉的背景上展現「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畫面。這畫面,在秋季薄暮時的山野閑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與「歸」,其由遠而近的動態,也依稀可見。這些牧人、獵人,如果是老相識,可以與他們「言笑無厭時」(陶潛《移居》),該多好!然而井非如此,這就引出尾聯:「相顧無相識」,只能長歌以抒苦悶。王績追慕陶潛,但他並不像陶潛那樣能夠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園詩時露彷徨、悵惘之情。
此詩一洗南朝雕飾華靡之習,卻發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武,已經是一首比較成熟的五律,對近體詩的形式頗有影響。

【詩文賞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象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王績簡介:

王績(585-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為人放誕縱酒,詩多以酒為題材,表現對現實不滿,偶爾也流露出頹放消極思想。有《東皋子集》。
《早寒江上有懷》
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註解】:

1、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陽,襄陽則當襄水之曲,故雲。襄水:也叫襄河,漢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雲襄水曲。

2、遙隔句:指鄉思遙隔雲端。楚:襄陽古屬楚國。

3、迷津句:《論語·微子》有記孔子命子路向長沮、桀溺問津,卻為兩人譏諷事。這里是慨嘆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4、平海:指水面平闊。古時間亦稱江為海。

【韻譯】: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
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
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雲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
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評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洞庭湖水盛漲浩渺無邊,水天含混迷迷��接連太空。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雲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我想渡水苦於找不到船與槳,聖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黃鶴樓》
作者: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註解】:
1、黃鶴樓:故址在湖北武昌縣,民國初年被火焚毀,傳說古代有一位名叫費文�的
��仙人,在此乘鶴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雲去。
2、悠悠:久遠的意思。
3、歷歷:清晰、分明的樣子。
4、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昌縣西南,根據後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
��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

【韻譯】: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
這地方只留下空盪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復返了,
唯有悠悠白雲徒然千載依舊。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在目,
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
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愁!

【評析】: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
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
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
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詩文解釋】

青山橫亘在城郭的北側,白亮亮的河水環繞在城郭的東方。我們即將在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飛的蓬草一樣踏上萬里征程。空中的白雲飄拂不定,彷彿你行無定蹤的心緒,即將落山的太陽不忍沉沒,亦似我對你的依戀之情。我們揮手告別,從這里各奔前程,兩匹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離別同伴而蕭蕭長鳴。

【詞語解釋】

郭:外城。
茲:此。
蕭蕭:馬嘶叫聲。

【詩文賞析】

這首送別詩,寫得情景交融,聲色具備。「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二句,以工整的對偶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尤耐人咀味。清人仇兆鰲評說:「太白詩詞『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對景懷人,意味深遠。」(《杜詩詳注》)事實上,李白這首詩雖是常見的送別詩,但意致纏綿,語近情遙,有弦外之音,讀之令人神往。全詩語言自然樸素,不事誇飾,別具特色。
<秋詞>二首
唐 劉禹錫

我國古代文學中,常將「秋」與「愁」等同起來。這首寫秋的詩卻爽朗明快,表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境。前兩句是議論,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後兩句晴空中排雲而上的白鶴形象,把詩人的豪邁樂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鴻圖。顯然,這只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斗,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只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斗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斗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一首的主題思想。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象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說過,藝術是思想的結晶,「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像、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劉禹錫這兩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魯山山行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注釋]

①魯山:在今河南魯山縣。

②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心意滿足。

③隨處改:是說山峰隨觀看的角度而變化。

④幽徑:小路。

⑤熊升樹:熊爬上樹。

⑥何許:何處,哪裡

【解說】深秋時節,霜降林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行人,詩人卻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彷彿從雲外傳來一聲鳴叫,告訴詩人有住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賞析】
這是梅堯臣的寫景名篇,作於康定元年(1040)任襄城縣知縣時。
歐陽修《六一詩話》記載梅堯臣有這樣一段話:「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可以用來評價這首詩寫景的親切生動。
浣沙溪
譯文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間小路清沙凈無泥,

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嘆白發,多愁唱黃雞。浣溪沙 北宋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寫生機勃勃之景)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抒積極進取、奮發向上之情)
(主題:從嫩芽、溪水的,領悟人生應積極進取,表現作者曠達樂觀、奮發向上的生活態度。)
浣溪沙 蘇 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①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②。

註:①子規:杜鵑鳥;②黃雞:白居易詩有「黃雞催曉」句,用以感嘆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評價這首詞時認為「門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運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為什麼?請結合全詞進行簡要賞析。

答:同意。蘭芽溪水,沙路無泥,蕭蕭暮雨中傳來杜鵑的啼叫,作者來到一個遠離塵世、潔凈如洗的地方。這里的「溪水西流」給作者極大的啟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輕嗎——體現了作者不因為年老而消極悲觀的態度。通過富含哲理的這一句,全詩體現了作者樂觀向上的精神。
蘇軾的《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其中抒發感慨,表現作者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戌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裡,自己並不感到悲哀,
還想著替國家守衛邊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
就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僵卧 ① 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② 。

夜闌 ③ 卧聽風吹雨,鐵馬 ④ 冰河入夢來。

[ 注釋 ]

① 僵(jiāng)卧:挺直躺著。 ② 戍(shù)輪台:守衛邊疆(jiāng)。輪台,漢代西域地名,現在新疆輪台縣。這里泛指北方的邊防據點。 ③ 夜闌(lán):夜深。 ④ 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

[ 賞析 ]

這是年近七旬的陸游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寒夜,支撐著衰老的身體,躺在冰涼的被子里,寫下的一首熱血沸騰的愛國主義詩篇。

詩的前兩句直接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詩人的老邁境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態,一「僵」一「孤」,凄涼之極,為什麼還「不自哀」呢?因為詩人的愛國熱忱達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經不把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居住環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為國戍輪台」,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但是,他何嘗不知道現實是殘酷的,是不以人的意願為轉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這兩句集中在一個「思」字上,表現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

後兩句是前兩句的深化,集中在一個「夢」字上,寫得形象感人。詩人因關心國事而形成戎馬征戰的夢幻,以夢的形式再現了「戍輪台」的志向,「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御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但是詩人一點也「不自哀」,報國殺敵之心卻更強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此,「鐵馬冰河」的夢境,使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

再送一個!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這類作品多是描寫邊境風光和戰爭生活的。

②驚風――突然被風吹動。

③引弓――拉弓,開弓,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剛亮的時候。

⑤白羽――箭桿後部的白色羽毛,這里指箭。

⑥沒――陷入,這里是鑽進的意思。

⑦石棱――石頭的邊角。

這首邊塞小詩,寫一位將軍獵虎的故事,取材於西漢只學家司馬遷記載當時名將李廣事跡的《李將軍列傳》。原文是:「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沒鏃(箭頭),視之,石也。」

詩的前兩句寫事件的發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風大作,草叢被喬得刷啦啦起伏抖動;蛙人起落處津津樂道恍恍惚惚有一頭白虎撲來。這時,將軍正從林邊馳馬而過,他眼急手快,拉滿弓一箭射出… …

後兩句寫事件的結果是:第二天清晨,將軍記起昨晚林間的事,順原路來到現場,他不禁大吃一驚: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見被他射中的原來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懼感默然蹲在那裡,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鑽進石棱里去了!請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縫,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細的尖突的石棱――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藝啊!

有人要問,將軍射老虎,干嗎不漢時就看結果,還要等第二天早晨?原來的故事並沒說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頭呀!這,就是詩人的藝術處理了。第一,這樣可以表現將軍的自信,從來是百發百中,這一次還怕它死不了跑掉嗎?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觀性,讓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當夜就看,固然也能發現是一場誤會,但很難取得現在這樣的畫面一般的鮮明效果。

詩,最注重含蓄,最講究意在言外。看到詩中箭入石的描寫,我們會油然聯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將會射成什麼樣子?如果在戰場上射擊敵軍兵馬呢?於是,一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的將軍形象,便盤馬彎弓、巍然屹立在我們眼前了。

B. 圖片中兩個字是什麼字

你這是在問的什麼問題,你根本沒有上傳圖片嗎,這樣的問題叫大家怎麼回答。

C. 誰能提供一份2006年機關單位的宣傳思想工作計劃

宣傳思想工作計劃篇1

一、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為重點,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幹部職工的1、深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不斷鞏固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拓展學習內容,建立健全學習制度,探索完善學習方法,積極構建黨委、支部、黨員「三級聯動」學習體系。進一步豐富學習載體,按照縣委宣傳部每季度理論學習要求,落實好中心組學習,積極參加上級舉辦專題報告會、理論骨幹培訓班,並請相關專家、老師和領導來單位宣講,提高廣大黨員幹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全局形成理論學習的濃厚氛圍。

2、圍繞「財政改革、業務培訓、繼續教育」等活動,加強財政業務學習。圍繞「十二五」規劃、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財政政策、財政業務學習、培訓活動,把與財政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業務程序編印成冊,組織學習,開展領導班子成員帶頭講課活動。同時積極組織幹部走村入戶,進行理論宣傳,政策講解。

二、以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為核心,努力營造「全面宣傳財政政策、加快財政改革、財政事業發展」的社會輿論環境。

圍繞財政工作大局,及時了解群眾的思想反映,准確掌握民情民意,完善信息報送工作,提高信息報送的數量和質量。在新形勢下,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運轉靈活的輿情信息工作機制、輿情信息匯集分析機制和意識形態工作預警機制。圍繞社會一些帶傾向性的問題和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民生等問題,注重信息收集,形成有情況、有分析、有對策建議的專題輿情分析報告,不斷提高對社會輿情的深度把握能力。加強網路宣傳。把局黨委最新的工作動態上傳財政內部網上和石門財政信息上,讓大家及時掌握財政工作動態。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w1DTHgReUUyhoxeTAh2BcQ

?pwd=wi5i 提取碼: wi5i

D. 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論文怎麼寫

從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勢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曾經不成問題。但走上近代社會後,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們開始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並很大程度上調整了以前對傳統文化的看法。但是,這種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艱難的過程中前進。有前進,有障礙,有時甚至還會倒退。於是鴉片戰爭結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仍舊沒有根本性的突破。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中,可謂絕無僅有,也使許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如此困難,有政治環境惡劣的原因。中國的政治家,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其思想文化觀點相對保守,對專制主義的思想文化很容易產生精神上的共鳴。一旦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有了一定前進、突破,總會有一些從特權政治獲得甜頭的政治家,從幕後跳出來,用政治權力加以打擊。近代不是有一些軍閥,在國內大肆鼓吹尊孔嗎?不懂思想文化,又要對思想文化橫加干預,是中國傳統文化反思難以前進的重要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構成復雜,也是一個原因。中國傳統文化有數千年歷史。時間長,在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增加一些東西,因此內容十分豐富,構成成份極其復雜。有許多東西是好的。有許多東西是糟粕。而精華與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塊。這使後人感到困惑:想說愛你,又不容易。因為分明有著太多的腐朽成份。想恨你吧,又恨不起來。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又有許多至可寶貴的東西。
不能不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構成復雜的這個特點,令後人感到十分尷尬。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難以前進的一個原因。
筆者此文主要談談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及今後發展方向的一些觀點。在寫作過程中,努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這樣或許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優劣,必須把握人類前進的方向。
人類社會總在不斷前進的,這種前進,在政治上,表現為以民為本,直至後來的由民作主;在經濟上,表現在重農重商,直至後來的市場經濟;在思想文化上,表現為尊重別人的思想觀點,直至後來的思想自由;在對待人上,關心人,愛護人,直至後來的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
中國人古代一直存在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商周時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些思想本身,是進步的。在人生態度上,司馬遷那種雖處逆境而奮發有為,蘇東坡豪放達觀的胸懷,張衡、徐霞客那種對真理的執著熱愛,孟子「我善養浩然之氣」,偉大詩人杜甫「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抱負,均是一種健康的精神境界。對待自然、命運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劉禹錫的「天人交相勝」,王夫子的「相天」、「造命」說,無不包含著人定勝天的思想光輝。在對待個體生命的權利和自由上,《古詩十九首》和阮籍《詠懷詩》對人生意義的關注,《世說新語》中對個人價值的肯定,《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對自由愛情的熱烈追求,都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般新鮮的血液。在對待個人與社會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位卑不肯忘憂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對待人與自然上,《棘敕川》、《岳陽樓記》、《春江花月夜》和其它大量的文學作品,更是體現了我們這個民族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的特殊感情。
登長江,誦「大江日夜流」,頓生一種豪情。臨高山,讀「一覽眾山小」,頓生一種鬥志。讀《騰王閣序》,吟及「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又生一種慷慨。如此厚重,如此不屈不撓,如此強健,唯斯國方有也!
但是,同別的國家一樣,中國思想文化也有糟粕。由於時間久,在若干年時間里又沒有及時進行打掃,使糟粕越積越多,給我們民族帶來極大損害。女人有獨特生命價值嗎?不過是男人附庸。每一個中國女子,應以生活於現代為慶幸,而以生活於古代為悲哀。不但女人如此,男人也沒有獨立生命價值。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無數蒼生,都在皇權高壓下葡葡。他們或許渺茫過,懷疑過,反對過,但後來,他們再也不曾有過這個念頭,甚至以高呼「吾皇萬歲」為終身榮耀。馬克思曾經把這種中國特色的社會現象,蔑視地稱之為普遍奴隸制。不是崇高創新,不是倡導一代勝過一代,而是推崇守舊,「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使幾千年期間,政治體制、思想觀念、科學文化,一直難以進步,終於在近代社會不可避免地落後於國際社會。一方面是皇帝窮奢極欲,三宮七十二院,生活腐朽靡爛,官僚貴族欺壓人民、掠奪百姓,另一方面卻鼓吹「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憂道不憂貧」,對平民百姓通過商業或其它途徑謀求更多的物質利益,進行種種抑制。既使人民生活水平難以進一步提高,又使社會經濟發展失去內在動力。壓制個性,壓制自由思想,壓制個體生命正當慾望。哪個人特立獨行,即「槍打出頭鳥」,導致國民雖眾多,實則千人一面,有膽有識的人百中無一。有新的思想,即「鳴鼓而攻之」。有不遜之言,即「禍及九族」、「誅滅十族」。在家聽父母的話,在鄉聽長輩的話,社會上聽官僚的話,而全體官僚則聽皇帝的話。個人的婚姻大事,聽父母的話。否則便是「大逆不道」,群起而伐之。閉關自守,夜郎自大。對外部世界缺乏關心。雖然在鴉片戰爭被打敗,仍不肯認輸,以天朝上國自居,不肯放下架子認真學習別人文化的有價值東西。一次次失敗,仍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不能對自己體制弊端痛加改革,全面激發自己民族生機活力。好了傷疤忘了痛,這樣的情況實在是多得不可勝數!

E. 問下,別人誇我年輕有為,對方是中年男女的話,有哪些成語回應

讀音: fēng huá zhâng mào
釋義: 風華:風采、才華;茂:旺盛。正是青春煥發、風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
出自: 《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恰同學年少,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造句: 恰同學年少,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 年富力強 朝氣勃勃
反義詞: 老態龍鍾 年逾古稀
紅男綠女
讀音: hïng nán lǜ nǚ
釋義: 指穿著各種漂亮服裝的青年男女。
出自: 清·舒位《修簫譜傳奇》:「紅男綠女,到如今野草荒田。」
造句: 沒有人這么早來逛廟,他自己也並不希望看見什麼豆汁攤子,大糖葫蘆,沙雁,風車與那些紅男綠女。(老舍《四世同堂》三十五)
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指穿著漂亮服裝的青年男女
近義詞: 綠女紅男
後生可畏
讀音: hîu shēng kě wâi
釋義: 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出自: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造句: 後生可畏,非虛言也。(宋·朱熹《寄陳同甫書》十二)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褒義,稱贊年輕人
近義詞: 少年老成
反義詞: 少不更事 乳臭未乾
讀音: tïu jiǎo zhēng rïng
釋義: 頭角:比喻青年人顯露出來的才華;崢嶸:特出的樣子。形容年輕有為,才華出眾。 出自: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露頭角。」 造句: 那時頭角崢嶸際,攪海翻江上九天。(元·無名氏《黃鶴樓》第三折)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用於年輕人
近義詞: 初生牛犢
反義詞: 乳臭未乾
學老於年
讀音: xuã lǎo yú nián
釋義: 指青年人的博學。
出自: 《宋史·文苑傳七·熊克》:「克幼而翹秀,既長,好學善屬文,郡博士胡憲器之,曰:『子學老於年,他日當以文章顯。』」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燕侶鶯儔
讀音: yàn lǚ yīng chïu
釋義: 比喻年輕的女伴。也比喻相愛的青年男女。
出自: 元·徐琰《青樓十詠·小酌》:「結鳳世鸞交鳳友,盡今生燕侶鶯儔。」
造句: 大媒又借重了過老先生,內里有的是香閨綉閣,何不與舍侄女竟成了燕侶鶯儔,便完了一件百年的大事?(《好逑傳》第一六回)
用法: 聯合式;作賓語;比喻相愛的青年男女
近義詞: 燕儔鶯侶
鑽穴逾牆
讀音: zuān xuã yú qiáng
釋義: 穴:洞。逾:越過。鑽洞爬牆。舊時常比喻違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青年男女自由相戀的行為。後也指男女偷情或小偷行竊。
出自: 《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 鑽穴逾隙 鑽穴逾垣
雛鷹展翅
讀音: chú yīng zhǎn chì
釋義: 雛:幼鳥。幼鷹展開翅膀飛翔。比喻青年人開始獨立生活、工作。
用法: 大學已經畢業了,這正是他~的時侯。
初生之犢不畏虎
讀音: 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wâi hǔ
釋義: 比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幹,無所畏懼。
出自: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剛吃過早飯,人馬全都匯齊,有些人震於闖王和李過的威名,不免驚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犢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廝殺。」 用法: 我看你二人,也真是~! ◎粵劇《搜書院》形容年輕有為的成語。
慘綠少年
釋義: 唐 張固 《幽閑鼓吹》:「 潘孟陽 初為戶部侍郎,太夫人憂惕,謂曰:『以爾人材,而在丞郎之位,吾懼禍之必至也。』戶部解喻再三,乃曰:『不然,試會爾列,吾觀之。』因徧招深熟者。客至,夫人垂簾視之,既罷會,喜曰:『皆爾之儔也,不足憂矣,末座慘綠少年何人也?』答曰:『補闕 杜黃裳 。』夫人曰:『此人全別,必是有名卿相。』」 宋 錢易 《南部新書》己、 宋 宋讜 《唐語林·識鑒》、 宋 孔平仲 《續世說·賢緩》均載有此事。本指穿淡綠衣衫的少年。後稱風度翩翩的青年男子為「慘綠少年」,本此。 慘綠年華
釋義: 風華正茂的青年時期。 清 龔自珍 《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詩之七:「十年提倡受恩身,慘綠年華記憶真。」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上:「喜狎俊少,見有翩翩白袷慘綠年華者,紆望流連而不置。」參見「 慘綠少年 」。
初生犢
讀音: chū shēng dú 
釋義: 剛出生的小牛,比喻單純或勇猛的青年人。同「初生之犢」。
慘綠年華
讀音: cǎn lǜ nián huá
釋義: 指風華正茂的青年時期。
出自: 清·龔自珍《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詩之七:「十年提倡受思身,慘綠年華記憶真。」
用法: 喜狎俊少,見有翩翩白袷~者,紆望連而不置。 ◎清·二石生《十洲春語》卷上 耳聞目染
讀音: ěr wãn mù rǎn
釋義: 同「 耳濡目染 」。 孫犁 《<從維熙小說選>序》:「老伴是一個文盲,她之所以能『青年作家』雲雲,不過是因為與我朝夕相處,耳聞目染的結果。」 從維熙 《北國草》
第一章五:「由於他小時候在 巴黎 耳聞目染的結果,愛情比同齡的年輕人要早醒得多。」 出自: 叢維熙《北國草》第一章:「由於他小時候在巴黎耳聞目染的結果,愛情比同齡的年輕人要早醒得多。」
造句: 她的改變是因為和我朝夕相處、耳聞目染的結果
用法: 作謂語、定語、分句;指不知不覺地改變
近義詞: 耳濡目染
紅男綠女
釋義: 裝飾艷麗的青年男女。 蘇曼殊 《華洋義賑會觀》:「 張園 開 華 洋義賑會,衲往參觀,紅男綠女,極形踴躍。」 茅盾 《劫後拾遺》:「海水依舊是那樣深藍,陽光依舊是那樣明艷,紅男綠女依舊是那樣擁擠。」
佳人才子
讀音: jiā rãn cái zǐ
釋義: 年輕貌美的女子和才華橫溢的男子。泛指年貌相當,有婚姻或愛情關系的青年男女。
出自: 唐·李隱《瀟湘錄·呼延冀》:「妾既與君匹偶,諸鄰皆謂之才子佳人。」宋·柳永《玉女搖仙佩·佳人》:「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當年雙美。且恁相偎依。」 綠女紅男
釋義: 服裝艷麗的青年男女。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萬壽寺》:「每至四月,自初一日起,開廟半月。遊人甚多,綠女紅男,聯蹁道路。」
馬上牆頭
讀音: mǎ shàng qiáng tïu
釋義: 指男女青年相戀的地方。
出自: 宋·晁端禮《水龍吟》詞:「馬上牆頭,縱教瞥見,也難相認。」
用法: 聯合式;作賓語;指男女青年相戀的地方
近義詞: 牆頭馬上 花前月下
誘掖獎勸
釋義: 引導扶持,獎勵勸勉。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先生曰:『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 安老爺 便讓 程師爺 加墨。 程師爺 道:『今日這課是老翁特地要看看他的真面目;兄弟圈點起來,誘掖獎勸之下,未免總要看得寬些,竟是老翁自己來。』」 魯迅 《華蓋集·並非閑話(三)》:「也許是一做批評家,眼界便極高卓,所以我只見到對於青年作家的迎頭痛擊,冷笑,抹殺,卻很少見誘掖獎勸的意思的批評。」
幽期密約
讀音: yōu qī mì yuē
釋義: 幽期:相愛男女幽會的時刻。指男女青年定期秘密會面。
遺老遺少
讀音: yí lǎo yí shào
釋義: 遺老:舊稱前朝的舊臣;遺少:留戀舊時代的少年。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朝的老人和青年。也泛指留戀過去、思想頑固陳舊的人。
出自: 魯迅《南腔北調集·作文秘訣》:「這一個所謂『錯』,就使《文選》之類在遺老遺少們的心眼裡保住了威靈。」
第二篇:《成語大全》
從小學到高中的語文答題公式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准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朴、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
總之,鑒賞古代詩詞:
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細讀標題和注釋;
2分析意象;
3品味意境;
4聯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點;
2辨析表達技巧;
3說明表達作用。
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
1概括主旨;
2聯系背景;
3分清主次;
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
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景」關系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形容年輕有為的成語。
高中語文課本成語大全
必修一
1.崢嶸歲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2.風華正茂:正是風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年輕有為。
3.揮斥方遒:是說熱情奔放,勁頭正足。
4.百舸爭流:形容群舟爭相行駛。
5.天倫敘樂: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樣子。
6.危在旦夕:形容危險即在眼前。
7.從諫如流:指聽從好的建議就像水從高處流下一樣順暢自然,形容樂意接受別人的意見。
8.洞若觀火:就像黑夜裡看火一樣,形容觀察事物非常清楚。
9.以退為進:表面上退卻,其實准備進攻的一種戰略或戰術。
10.化險為夷:將危險轉化為平安。
10.放浪形骸:指行為放縱,不受約束。
11.一去不復返:一去之後就不再回來。
12.圖窮匕首:比喻事情發展到了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出來。
13.悲歌擊築: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14.切齒拊心:形容憤恨到極點。
15.發上指冠:毛發豎起的樣子。形容極度憤怒。
16.無可奈何:沒有辦法,無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無能為力。
17.變徵之聲:樂聲中的徵調變化,常作悲壯之聲。
18.秋毫不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9.勞苦功高: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20.約法三章:比喻以語言或文字規定出幾條共同遵守的條款。劉邦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後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
21.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處於被人宰割的地位。
第三篇:《關於才華的成語及解釋如下:》
關於才華的成語及解釋如下:
【八斗之才】:才:才華。比喻人極有才華。
【才高八斗】:才:才華。比喻人極有才華。
【才華橫溢】:才華:表現於外的才能。多指文學藝術方面而言,很有才華。
【才誇八斗】:誇耀才華出眾。
【才藻富贍】:藻:文采;贍:充足。富有才華文采。
【才藻艷逸】:才藻:才情和文采,才華;艷:華美;逸;超逸。才華華美超逸。
【才佔八斗】:才:文才,才華。形容人學問高,文才

F. 與時俱進是什麼意思

與時俱進的意思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前進。

該詞出自蔡元培撰寫《中國倫理學史》。

他把散見於中國古書中的「與時偕行」、「與時俱化」、「與時俱新」等激勵人的說法概括綜合為「與時俱進」。

用該詞造句:馬克思思想具有與時俱進的的品質。

(6)奮發有為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與時俱進由來已久,1910年初,蔡元培撰寫《中國倫理學史》。針對清朝末年中國思想文化界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局面,蔡元培通過中西文化對比。

是指准確把握時代特徵,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開拓進取,在大膽探索中繼承發展。

G. 幫我弄一份初中關於 奮發有為 的手抄報 謝謝啊 光是內容也行

2007年5月19日,朱紀輝同志在認真翻閱了新聞周刊報社出版的各期報紙後,欣然題詞:「新聞事業,時時出新,情系師生,學院是根。」既是充分的肯定,也是高度的贊譽,既是有力的鞭策,更是深情的囑托。不僅為新聞周刊報社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也為所有大學生社團在學院長期存在和發展,找到根本方向。
中國奧委會主席袁偉民說:「想要在事業上真正干出名堂來,首先就是要有一顆強烈的事業心以及在這種事業心支配下產生的鑽勁和出奇的迷勁。」新聞周刊報社的成立、存在和發展,正是因為有這樣一顆強烈的事業心和在這種事業心支配下產生的鑽勁和出奇的迷勁。
新聞周刊報社從每期發行30張手抄報紙起步,走到今天,已經發展成為相對固定地擁有幾十名骨幹成員,成員分布各院系,每期發行千餘張、發行遍及學院及周邊社區的大型新聞社團。
七年來,一屆一屆的新聞周刊人,始終把學院黨委書記朱國材同志2003年在濟南校區題贈新聞周刊報社的「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作為工作的指導方針,把記錄和推動德科發展進程作為奮斗的目標,以一片赤誠之心、克艱克難,耕雲釣月,開拓了一片片思想新土,發出了一個個高雅音響,影響了一個個求知學子,譜寫了一篇篇錦綉文章,錘煉了一代代周刊人物,記錄了一段段德科榮光。
這就是我們的事業,是大學生「學習之餘」的事業。盡管現在我們還不能完全達到「事業」這樣的高度,但目標是高高矗立、明朗而清晰在前的,我們也是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的。擺正心態,熱情面對,激情耕耘,從心裡把「周刊」的工作當成一份事業來做,我們就能真正的把「新聞周刊」乃至「新聞事業」做好做強!在「學習之餘」, 只有全身心投入進來,才會從內心深處生發出對新聞周刊、對學院的無盡之愛,才會把自己與新聞周刊、與學院的發展進步融為一體,打不散,捶不爛;才會把新聞周刊每一滴失敗的淚水、每一個成功的歡笑,都融入到自身的憂傷和歡樂里。「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全院師生的鼎力支持。
朱熹詩雲:「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對於《新聞周刊》而言,她源於全院師生,面向全院師生、服務全院師生,尊重師生的主體地位。她關心大家所關心的人,關注大家所關注的事,關注學院的發展繁榮和師生的個體成長。人民群眾是歷史真正的創造者。在大學里,一個社團想要發展,全院師生才是源頭活水。新聞周刊只有把德科師生歡笑當成自己的歡笑,把德科師生的憂傷當作自己的憂傷,與學院同發展、與師生共進步,才能無愧於這片成長的熱土,才能無愧於大學生時代。這些,都是新聞周刊存在和發展的動力,都是新聞周刊努力服務的對象。只有準確定位,才能更好地實現「情為師生所系,利為師生所謀」。「情系師生,學院是根」,已經不僅是對新聞周刊報社的要求,也是對全體大學生社團的深情囑托。生長於此、鍛煉於此、生存於此、發展於此的大學生社團,對此如果沒有清醒的認識,就會喪失生存之根本。
未來之路何其長遠,而目標道路又是何其明確。我們要牢記囑托,不辜負新聞周刊的未來,我們更應該奮發有為,不辜負學院領導和全院師生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