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去濕氣艾灸什麼穴位
1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鍾,每天一次。 艾灸足三里穴祛濕
2 足三里穴是位於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鍾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艾灸豐隆穴祛濕
3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鍾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艾灸解溪穴祛濕
4 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於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鍾,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5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鍾,能夠幫助祛濕。 艾灸中脘穴祛濕
6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鍾,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同時有助於祛濕。 艾灸曲池穴祛濕
7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鍾。 艾灸隱白穴祛濕
8 脾經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關的兩條經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分別循行和相交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條灸5-20分鍾。
② 寒濕是百病之源,艾灸可以治療,艾灸這哪些穴位再合適不過
艾灸豐隆穴、命門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可以祛除寒濕。我們想要精氣十足,充滿陽光,充滿活力,總之,要給人一種特別的活力和強大的感覺。在自然界中,描述太陽的形容詞是溫暖的、向上的、明亮的和燦爛的。同樣地,當陽在人體中充分時,它會給人一種活力和活力的感覺,所以相反的是冷濕的體魄。
足三里穴,腿部膝骨外側凹陷約4指是足三里穴灸,能緩解胃寒胃痛現象,增加楊起、體質,改善因陽虛引起的手足寒現象,有效治療寒濕體質。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和足內側延胡索上緣四橫指是三陰交穴灸本穴能有效地熱敷陽氣。以上四穴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並能減輕因寒邪四肢及關節肌肉骨骼所引起的寒邪疼痛症狀。
③ 艾灸哪個部位對祛濕最有效果
首先一個就是足三里穴進行艾灸,祛濕的效果非常好,足三里穴是位於外膝的下三寸,以及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平時艾灸十分鍾左右就可以了,不過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再有就是身體的豐隆穴也是不錯的選擇,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的話,祛濕的效果也是特別好的。每天艾灸十五分鍾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④ 寒濕體質乃百病之源,艾灸能消除困擾,艾灸哪些穴位可以改變濕寒體質呢
俗話說,「十病九寒」。寒是冬季的主要表現,邪寒侵入皮膚,表證稱為傷寒。寒邪直接影響臟腑,有內證者稱為「中寒」。《黃帝內經》有這方面的記載。我們的大多數疾病都是由受寒引起的,幾乎占所到了99%。寒邪導致氣退。當人們感覺到寒邪發病後,會引起皮膚收縮、汗孔不開、筋脈拘急等症狀。這就是為什麼一些病人抱怨他們不流汗,感覺很不舒服,並且到處尋找治療出汗的方法。
選擇適當的位置長期艾灸,對改善寒濕體質很有幫助。一般來說,選擇的穴位有關元、足三里、三陰交、氣海等。艾條點燃後,建議在穴位上方約1~3厘米處熏蒸或焚燒艾條,通常在每一點熏蒸約10分鍾,直至皮膚溫熱發紅,而又不會引起灼痛或燒傷為宜。也可用各種艾灸裝置,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用於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⑤ 寒濕是百病之源,艾灸哪幾個穴位能夠有效改善這種情況
足三里穴能夠開展有關的醫治。俗語說,「十病九寒」,又有俗話「萬惡淫為首;萬病寒為本」。寒是冬天的主氣,邪寒入侵肌膚,表證稱之為傷寒論。濕邪立即危害五臟六腑,有內證者稱之為「中寒」。人們會出現哪些病症及怎樣開展防範呢?
足三里穴,腳部膝骨兩側凹痕約4指是足三里穴灸,能減輕脾胃虛寒胃疼現象,提升楊起、身體素質,改進因陰虛造成的手腳寒現象,合理醫治濕寒體質。三陰交穴、小腿肚裡側、足里側延胡索上緣四橫指是三陰交穴灸本穴能合理地敷熱氣血。左右四穴可做到不錯的醫治實際效果,能夠緩解因濕邪四肢及骨節肌肉骨骼所造成的濕邪痛疼病症。
⑥ 艾灸哪些穴位可以去體內寒濕
常常有些女性朋友會問我,身體寒冷應該怎麼艾灸。一般說來,身體有自動調節能力。當身體暴露在冷空氣中,會自然放慢新陳代謝速度,去維持器官熱能不散失。
以中醫而言,寒冷更是百病之源,需要加以把關注意。寒對身體有很大的傷害。氣候寒冷時身體機能會降低,抵抗力減弱,疾病特別容易入侵。因此只要寒流一過,醫院急診室里總是人滿為患。
隨之而來的會有很多寒冷性的疾病發生,像雷諾氏病,因為血管過度收縮,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良,甚至阻塞,因此熱能傳不到手腳。還會有針刺的感覺。但只要溫暖就立刻復原。
我們在臨床中不一定都會發生這種疾病,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身體寒冷,時間久了,就會導致一些因寒冷而發生的疾病。雷諾氏病、風濕、類風濕、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會乘虛而入。
在臨床中常常會遇到很多女性肢端寒涼,這些與女性的愛美,穿著過度裸露和衣著過緊有直接關系。如果您常常暴露脖子,久了會得頸椎病;穿低腰褲子,露著肚臍和命門,這些部位會導致寒邪長驅直八,會引發胃腸疾病。婦科病,會導致宮寒而引發不孕或月經失調;衣褲過緊會導致血液循環變慢,全身血流供給過緩,末梢血液循環自然變差,會引發四肢寒冷。我們常常會在不經意間給風邪一些侵入的途徑,這些絕不是聳言聽聞。
眼看秋去冬來,用什麼方法可以控制寒冷的侵襲,從而改善體寒症狀呢?用艾灸來預防寒邪和治療這類疾病,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艾灸: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溫散寒邪、活血止痛、補中益氣、溫陽補虛、排毒邪熱、消瘀散結、防病保健、延年益壽等功能。
取穴:艾灸中脘、神闕、關元、命門、足三里、大椎、局部阿是穴(即哪痛灸哪,身體哪裡感覺寒涼,這些部位就應該是施灸的穴位),這些穴位可以算是一個整體的調整,提高正氣,補氣血。
艾灸工具:可以使用艾灸盒或艾灸罐,以後天氣逐漸涼了,適合艾灸罐的使用,把艾灸罐包好,放在施灸的穴位上,真的很方便。
艾灸時間:應該是循序漸進地,以自己適合為度。剛開始艾灸的人,不要急於上太多穴位,太久的時間,還是應該慢慢體會療效和自我感覺。一般腰腹部的艾灸時間大約在30—40分鍾,肢體艾灸大約在10—20分鍾,逐漸適應,逐漸延長時間直到自己感覺很舒服為宜。
艾灸穴位:關元過去也叫玄關,就像人體腹部的一個閥門,有將人體元氣關在體內不泄漏的意思,歷來為修煉家所重視。灸關元就是利用艾條燃燒發出的溫陽之氣,通過關元穴送入小腹,是恢復體力補充能量最快的方法;足三里穴是個強身健體的大穴,此穴多氣多血,主人後天之氣;命門,命,人之根本也,門。出入的門戶也,本穴外輸的陰性水液有維系督脈氣血流行不息的作用,為人體的生命之本。上述穴位有效結合,可以驅寒邪,補正氣。通經絡。
在艾灸的過程中,會有一些返病的現象和一些艾灸的反應,比如口乾舌燥、嗜睡、乏力、排尿多、拉稀、發燒等現象,輕則不用處理,多喝水,如果上火嚴重,可以艾灸太溪穴去火。
治療寒冷疾病出現的最大返病現象就是有的人會越灸越冷,這應該是寒邪通過艾灸的熱力反映在體表的一種表現。尤其是感覺自己寒邪重的人,這樣的表現會比較突出,甚至持續很長時間。艾灸是去寒邪最快捷的方式,如果寒邪持久不退,那麼您在艾灸的時候,可以配合服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丸(這些葯物可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⑦ 艾灸常見的幾個部位是哪裡
艾灸常見的幾個部位如下:
1、身柱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臟的疾病有防治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艾灸穴點陣圖
⑧ 去濕氣艾灸哪個部位最好
去濕氣通常的艾灸取穴是神闕、中脘、關元、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
⑨ 艾灸哪些穴位可以去體內寒濕,冬天怎麼艾灸
我認為應該灸命門、腎腧、脾腧、大椎、足三里、關元和神闕。祛除體內寒濕的關鍵是使自身的陽氣旺起來,行氣利濕。
冬天天氣比較冷,不適合直接懸灸,可以使用艾灸盒隔著衣服艾灸,特別注意艾灸之後不要受寒,否則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