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湧泉的准確位置與功效分別是
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主治肺系病證,大便難,小便不利,奔豚氣。操作方法為直刺0.5~1寸。
主治
1、昏厥、中暑、癲癇、小兒驚風等急症及神志病患;
2、頭痛,頭暈;
3、咯血,咽喉腫痛;
4、小便不利,便秘;
5、足心熱;
6、奔豚氣。
(1)腳腎上腺在湧泉穴的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意義
湧泉穴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湧泉者,水如泉涌也。水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水有澆灌、滋潤之能。據現代人體科學研究表明,人體穴位的分布結構獨特,功用玄妙。人體肩上有一「肩井」穴,與足底湧泉穴形成了一條直線。
二穴是「井」有「水」上下呼應,從「井」上可腑視到「泉水」。有水則能生氣,湧泉如山環水抱中的水抱之源,給人體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氣揚,維護著人體的生命活動。
湧泉穴的保健手法主要是按摩。方法:睡前端坐,用手掌托來回搓摩湧泉及足底部108次,要滿面搓,以感覺發燙發熱為度,搓畢,再用大拇指指肚點按湧泉49下,以感覺酸痛為度,兩腳互換。末了,再用手指點按「肩井」穴左右各49次即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湧泉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湧泉
⑵ 腳底的湧泉穴在什麼位置,最好有圖。謝謝
穴位:湧泉 位置:足少陰腎經的井穴,位於足底(去趾)前1/3與2/3交界處,足趾跖屈 時呈凹陷。 操作:用拇指腹自足跟推向足尖,稱推湧泉。推100~500次。 用拇指端在穴位上按揉,稱揉湧泉。揉30~50次。 主治:發熱、嘔吐、腹瀉、五心煩熱、頭痛、頭昏、失眠、目眩、咽喉腫痛、 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兒驚風、癲狂、昏厥。臨床對此穴研究頗多,更擴大了該穴的主治范圍。 祖國醫學認為,湧泉穴是屬於心腎兩經的相接點,位足掌心,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第3趾趾縫頭端與足根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心湧泉穴止於俞府穴。主腎及其經脈循行部位的病症以及與腎有關的脾、胃、心、肺等臟腑病症。 經常按摩此穴能起到鎮靜安神、疏肝明目、健胸壯骨的作用。對防治高血壓、頭頂痛、眩暈、耳鳴、心悸、咽候疼痛及足部痿弱無力、麻木浮腫、下肢痙攣疼痛、食慾不振、大便秘結、小便不利等均有療效,對治療足心熱、失音也大有裨益。《幻科推拿秘書》:「揉湧泉久揉亦能治眼病左擦止吐,右揉止瀉」。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刺激湧泉穴,能使局部神經末稍的敏感性大大增強,使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糸統得到調節,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環使腿腳強健有力,靈活,有助於醒腦提神加強記憶。 按摩湧泉穴的傳統方法有: 1、推湧泉,既用拇指面向足趾推。推湧泉能引火歸元,退虛熱,主要用於五心煩熱、煩躁不安等症。 2、揉湧泉,用指端揉。能止吐瀉,左揉止吐,右揉止瀉。 3、擦湧泉,用手掌緊貼足心,快速用手擦發熱為止,兩足交替進行能起到自我保健作用。 湧泉穴與養生 湧泉穴養生法由來已久 ,宋代在民間就已盛行 ,《蘇東坡文集》中有這樣的記載 :閩廣地區很多人染有瘴氣 (瘧疾 ),有個武將卻多年安然無恙 ,面色紅潤 ,腰腿輕快 ,後來人們發現 ,他每日五更起坐 ,兩足相對 ,熱摩湧泉穴無數次 ,以汗出為度。之後 ,很多人仿效此法 ,不僅很少得病 ,而且有多年痼疾的人也不治而愈。 湧泉穴養生治病的方法很多 ,有用葯物烘烤 ,有用灸炙 ,也有用膏貼的。現簡介如下 : △擦湧泉穴法 :每日早晚 ,用一手握足趾 ,一手摩擦湧泉穴 ,至足心發熱止。常用此法可使中年人步履輕捷、足脛強健 ,並可促進睡眠 ,使大小便通暢。 △火烘湧泉法 :用中葯川烏 (或草烏 )100克 ,樟腦 10克 ,共研為細末 ,用醋調製成彈子大小 ,置於足心 ,足下放微火烘烤 ,溫度以人能耐受為度 ,用衣被圍住身體 ,使汗出如涎 ,即生效。此法可治足、膝等關節風濕疼痛。 △灸湧泉穴法 :穴代《扁鵲心書》指出 :「湧泉二穴 ,在足心宛中 ,治長年腳氣腫痛 ,或腳心連脛骨痛 ,或下肢腿腫 ,沉重少力。」用艾條或艾柱灸湧泉穴 20~ 30分鍾 ,每晚臨睡前灸一次即可。 △灸湧泉穴引火法 :吳茱萸 30克 ,研為細末 ,加麵粉 15克 ,用米醋調成糊 ,貼敷於湧泉穴處 ,用紗布裹住 ,一日一換 ,可治手足厥逆之證。若患者陰虛火旺 ,咽喉腫痛 ,可用中葯附子一個研為細末 ,用米醋調成膏 ,貼於湧泉穴上 ,可引火下行。參考資料: http://www.north24.com/life/3/20060217/7647471156603.html
⑶ 湧泉穴在腳的哪個位置拜託各位大神
湧泉穴的位置是在在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即你的足底前端的凹陷的位置,你自己可以摸到和看到的.
⑷ 湧泉穴在腳的哪個位置
湧泉穴, 在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湧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此穴位的尋找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此穴位的主治疾病: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後的復原、穴道按摩治療膀胱炎、指壓法治療白發等等。 推搓湧泉穴俗稱「搓腳心」,它是我國流傳已久的自我養生保健按摩療法之一。 推搓湧泉穴之所以能防治各種疾病,尤其是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便秘等病效果較明顯,這是因為: (1)中醫的經絡系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而俞穴是人體臟腑組織氣血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它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可以反應病症,協助診斷和接受各種刺激,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通過推搓湧泉穴,可以達到對腎、腎經及全身起到由下到上的整體性調節和整體性治療的目的。 (2)人類的足底部含有豐富的末梢神經網,以及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等器官,它與人體各個系統、組織、器官有著密切的聯系。 通過對湧泉穴的推搓可以加強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有效地改善局部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的通透性,和有節律的運動性,從而促進了血液、淋巴液在體內的循環,調整人體的代謝過程。 (3)推搓摩擦出現的熱感,就是一種良性的刺激。加之在推搓過程中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的形體導引運動和身心的修養過程。 利用刺激湧泉穴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有很多,歸結起來可分為三類:一是用葯物烘烤、熏洗;二是用灸療、膏貼;三是用各種按摩手法或其他的物理性方法。 下面是幾種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 (1)用熱鹽水浸泡雙側湧泉穴。熱水以自己能適應為度,加少許食鹽,每日臨睡覺前浸泡15~30分鍾。 (2)用艾灸或隔葯物灸,每日一次,至湧泉穴有熱感上行為度。 (3)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湧泉穴。 ①在床上取坐位,雙腳自然向上分開,或取盤腿坐位。然後用雙拇指從足跟向足尖方向湧泉穴處,作前後反復的推搓;或用雙手掌自然輕緩的拍打湧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熱感為適宜。 ②取自然體位、仰卧位或俯卧位,用自己雙腳作相互交替的對搓動作,可也用腳心蹬搓床頭或其他器械。 俗話說:「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據臨床應用觀察,如果每日堅持推搓湧泉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防病能力增強。據統計,推搓湧泉穴療法可以防治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無力、失眠多夢、神經衰弱、頭暈、頭痛、高血壓、耳聾、耳鳴、大便秘結等五十餘種疾病。
⑸ 足底湧泉穴的准確位置是哪這個穴位該怎樣刺激呢
人有四根,即耳根、鼻根、乳根和腳根,腳根為四根之本。湧泉穴為起始於足底的腎經第一穴。湧泉,位於足心中央,當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處。據報道,針刺、按摩、理療、中葯熱敷或熏洗此穴,均有益精補腎的作用,對頭痛、頭昏、失眠、失音、便秘、小便不利等效果較好。
⑹ 腳底腎穴位在什麼位置
你好,人體腳底主管腎臟的學位是: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1/3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
⑺ 湧泉穴在腳的什麼位置
湧泉穴,在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
⑻ 湧泉穴位置圖
「湧泉」穴位在腳板的前1/3正中凹陷處。
⑼ 腳底的湧泉穴點陣圖在那裡
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作為人體最低的穴位,腎經之氣如泉水自湧泉穴湧出,而腎氣是人體先天之本,藏精主骨,腎精充足則耳聰目明、精神飽滿、腰膝壯實、行走有力,寒濕之氣欲入無門。睡前可以手心搓對側湧泉穴,使其微微發熱為度。
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因此,常按湧泉穴可以起到補腎固元的作用。中醫認為,腎在人體是一個極其重要而又包含多種功能的臟器;內藏元陰元陽(腎之陰陽的別稱),為水火之宅,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
(9)腳腎上腺在湧泉穴的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腳板「方寸之地」,猶如人體的反射區,「藏」著不少知名的強壯保健穴位,經常刺激這些穴位可行氣活血、驅寒逐濕、改善腳部健康狀況,進而通過「內聯臟腑,外接四肢百骸」的經絡作用起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步入中年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五臟的功能也逐漸衰竭,這時候經常按摩湧泉穴,可以補腎固元,使身體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