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禪意的唯美句子
禪意唯美句子
琴弦上的兵馬都退回了來世。觀世音依舊晝夜觀心。轉經筒更疊著一個又一個朝代。臣民們卻緊緊地團結在王者的寵愛中。從小恩小惠的深處不能自拔。於是,眾生失憶。離家出走的人渴望被一場戰爭蠱惑。你是誰呀,誰又是你。我只能愛你一世。卻不能愛你一時。失敬。失敬。
萬法無常,緣起性空。萬物既是因緣和合而生,亦會因緣而滅。晚雲收,即使倦鳥回巢時。佛說苦海無崖回頭是岸,每一次歸返都是回頭,每一次渡河都有舟楫。無論前方路有多遠,消除我執,此後風餐露飲,海天雲闊,都是歸屬。
放得下寵辱,那便是安詳自在。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凡事不妄求於前,不追念於後,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便識得有事隨緣皆有禪味。
照見本心,識自本性。心性開闊,靈台自明。抬眼處皆是菩提花開。回眸便是月白風清。願我身似蓮荷,心似琉璃。內外明澈,凈無暇穢。
花看半開,酒飲半酣,茶至半盞,食取半缽,也是一種美妙的禪境。 不貪心,不妄求,安心自在的惜取當下,靜心修得禪心之妙。
趁我們都還年輕,多走幾步路,多欣賞下沿途的風景,不要急於抵達目的地而錯過了流年裡溫暖的人和物。
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能知道他是不是真心的。
能讀無字之書,方可得驚人妙句;能會難通之解,方可參最上禪機。
也許,我們無法留駐時光,但我們可以從容而優雅的老去。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艷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境隨心滅,心隨境無。兩處不生,寂靜虛明。
嗓子落滿了紅塵,江河在琴弦上走調。
② 禪學是什麼
禪學就是研究「禪」的學術門類。
禪的定義
「禪」是從梵文的「禪那」這個詞音翻譯過來的,用今天的話來說,「禪」實際上是一個外來語,它的意思是「思維修」或「靜慮」,屬於菩薩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為基本三學,是每個佛教徒必須修持根本法門。我們這里所說的「禪」是禪宗所傳的禪, 與六度中的「禪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在印度,「禪定」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一種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祖師和各個宗派,無不以「禪定」或「禪觀」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與「禪」相聯的有禪觀、禪定、禪心、禪意、禪味、禪法、禪風、禪機等由禪引伸出來的禪語,真是豐富多彩,韻味無窮。
禪宗興起之後,它所提倡的「禪」與原來的「禪觀」或「禪定」雖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對於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說它,那麼不同的是什麼呢?
第一,禪宗的「禪」是一種認識。與其說它是六度中的「禪定度」,還不如說它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第二,禪宗在方法上重視學人與其師的直接對話,以啟發學人的智慧。
第三,禪宗的目的第一步是開悟,認為只有「悟後起修」,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禪宗的修行是將日常生活與人心的凈化緊密結合,認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以出世的隨神做入世的事業。
禪的種類
《楞伽經》中分為四種禪,一是愚夫所行禪,即執有法不空而行禪。二是觀察義禪,即於定中對義諦作靜慮之禪。三是攀援如禪,即圭峰宗密禪師所說「欣上厭下」之凡夫禪。四是如來禪,即自證聖智境界之禪。
圭峰宗密在其所著《禪源諸詮集都序》中分禪為五種: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凡夫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
宗密所分,是專就學理上的分類。在實際修行中,這五種禪可作為循序而進的五個階段。在有真修實證的禪師引導下,每提高一個層次,就有一番悟境,就會在認識上來一次超越,這才是禪宗所提倡的「禪」。
究竟應該怎樣來定義禪宗所提倡的「禪」,既是一件難事,也是一件多餘的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禪宗是主張參「活句」的,歷代禪師在接引學人時總是應病與葯,精方解縛,從無死法與人。
chanxue
禪學
佛教的禪法理論,中國佛教的重要學說。禪,全稱「禪那」,源於梵文,意譯「靜慮」、「思維修」等,謂靜中思慮,心緒專注一境,深入思慮佛教義理。「禪那」,也就是止觀,「止」是心的安靜,「觀」是思慮某一事物。「禪」原是印度古代各種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學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禪是定的一種,而中國佛教往往把禪和定並稱為「禪定」,含義比較廣泛。
禪作為佛教的修持活動,有小乘大乘的區別,而其共同目的是通過安靜身體,集中精神,排除內心的干擾和外界的誘惑,將思想專注於一定的觀察對象,按照佛教的立場和義理進行思考,以根除煩惱,去惡為善,轉痴為智,以得到精神解脫。
禪學在中國的發展 因時代、地區和派別的不同,禪學發展具有不同的內容和特色,至唐代慧能禪宗,禪學進一步中國化,較以前的禪學產生了重大的差異。
禪學的興起和盛行 中國禪學始於東漢後期安世高和支婁迦讖譯經的流傳。三國吳康僧會、晉代釋道安和支道林都推重禪法。後來鳩摩羅什和佛陀跋陀羅(覺賢)又相繼譯出禪經,推進了禪學的興起。在漢魏晉期間流行的禪法約有 4類:①安般禪。為安世高所譯《安般守意經》倡導。「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安般」即「數息」。它重在調息(呼吸),以集中精神,進入禪定意境;又以「法數」(按數字對教義的分類)為止觀對象,構成「禪數」形式,屬於小乘佛教的禪法。因與當時道家「食氣」、「導氣」等吐納養生術相類似而傳習較廣。
② 念佛禪。為支婁迦讖譯出的菩薩乘禪經《般舟三昧經》和《首楞嚴三昧經》所倡導。「般舟」即念佛:「首楞嚴」,意為健行、健步如飛;「三昧」即定。前經說藉助於智慧,專心觀念佛的32種相、80種好,可使10方諸佛現前。後經則認為修持首楞嚴三昧可為成佛的行動增加力量,易於達到成佛的目標。
③ 五門禪鳩摩羅什根據弟子僧睿的請求,綜合各家禪法編譯了 3卷《禪秘要法經》,倡導五門禪觀(「五停心」),針對具體情況,講究不同對治:貪欲重的修「不凈」觀;恚重的修「慈悲」觀;愚痴的修「因緣」觀;散亂心重的修「數息」觀;一般的人修習「念佛」。佛陀跋陀羅所譯《達摩多羅禪經》也講五門禪。鳩摩羅什和佛陀跋陀羅的禪學不同。但都是大小乘融貫的禪,強調禪智雙運,寂照相濟。對後來佛學思想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④ 實相禪所謂實相就是空,實相觀就是空觀。大小乘禪法融貫的關鍵,在於把禪觀和空觀聯系起來。鳩摩羅什所傳的禪觀要求同實相聯系,即既要看到空性,又要看到諸法的作用,兩者不可偏廢。這對後來的天台宗產生了影響。
南北朝時代,由於政治情況的不同,南方偏重義理,北方持重禪法。北魏孝文帝為佛陀禪師於嵩山少室立少林寺,作為禪僧集居之所,此後禪法大行。北魏時著名禪師菩提達摩在少林寺修禪,其禪法注重「理人」和「行人」。「理人」,指進行佛教理論思索,即「壁觀」,在牆壁上塗成觀想的圖樣,面壁觀想,以契合佛理。「行人」屬於修持實踐。他強調「理」和「行」兩者結合,在啟發信仰時不離教理,借教悟宗,在形成信仰後不隨於文教,不憑借言教。達摩後被奉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北齊禪師慧文奉行實相禪,他根據《中論》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的思想和《大智度論》的一心中行得三種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觀點,認為從萬物因緣和合而生就可觀察到任何一境的空、假、中三諦的道理,一心就能同時觀察三諦。一境三諦就是萬物的實相,一心三觀就是實相禪。慧文將這種禪法傳給慧思,慧思又傳給智,智在江東傳播實相禪,推動了南方禪法的盛行,使偏重義理的學風有所轉變。
南北宗禪學的流傳 中國佛學到南北朝末期,隨著南北社會經濟的發展,南北師說逐漸出現綜合調和的趨勢,開始形成學派。禪宗的出現是中國禪學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中國禪宗的思想導源於《坐禪三昧》、《達摩多羅禪經》中的 「念佛法門」。相傳菩提達摩、 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依次相傳,弘忍後分化為神秀北宗和慧能南宗,時稱「南能北秀」。神秀一系的禪法、講動、定一體,即所謂「斂心入定,如蛇行入筒」,主張「拂塵看凈,方便通徑」,即逐漸領會,逐漸貫通的方法。慧能和神秀不同,他的修禪方法是頓。他自居於教外別傳,雖不和教義絕緣,但強調傳授不在言教文字,而以覺悟眾生本有佛性為主旨。主張單刀直入,直摩心源,見性成佛。這是對以往禪學思想的最大變革。反映慧能禪學思想的《壇經》成為中國禪學的最重要著作。由於慧能弟子神會等人的大力推崇,慧能被定為禪宗六祖,南宗成為禪宗的正統,並成為佛教中勢力最大、流傳最久、影響最大的宗派。
慧能南宗的主張經過門下南嶽懷讓、青原行思一二傳後,禪師們更是把禪法融會在日常生活里,認為坐住行卧、搬柴挑水等人倫日用都可體現禪法,形成一種隨緣任運的主張,同印度佛教思想以及中國其他教派的思想大相徑庭。
禪教調和 禪宗禪法的流行,引起了同其他教派的矛盾,由此又出現調和禪教的趨勢。中唐時代的宗密是荷澤系的禪師,又是華嚴宗的大師,他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中提出和闡發禪教統一的主張。五代、北宋之際法眼宗禪師延壽鑒於禪宗學入空疏不通教理的弊病,特召集唯識、華嚴、天台三家佛教學生互相質疑,最後用禪宗的觀點作為評判的標准加以評定,成《宗鏡錄》100卷。延壽統一各家對教的不同說法,又調和禪與教的矛盾,為各宗所接受宗密和延壽調和禪教,都把教定於《華嚴》。由此出現華嚴思想和禪學相融合的華嚴禪,對於宋代禪師和宋明理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禪宗禪學的分化 宋代禪宗流派都依賴統治者的支持,著名禪師常與上層人物交往,思想上越來越充分肯定現實。由此禪學思想的發展又發生顯著變化,出現了3種類型的禪:①文字禪。延壽以來禪宗雖重視教理,但真正作為依據判斷是非,還是前輩祖師的語句。由於所傳的語句簡略難解,禪師就用偈頌來陳述其大意,因此一般有文化的禪師都走上從文字上追求禪意的道路。禪學走上文字之途,一方面有助於理解,一方面也產生舞文弄墨的現象。②看話禪。兩宋之際臨濟宗禪師宗杲反對文字禪,他主張不把祖師的語句作為正面文章來領會,只作為「話頭」即題目來參究,認為這樣才能自發地產生智慧,達到自悟成佛的目的。③默照禪。曹洞宗禪師正覺和宗杲交誼頗深,但他反對看話禪,提出寂默靜照,即靜坐看心的禪法。實際上這是以前禪宗北宗的禪法。默照禪出現,禪宗南宗流派轉而採用北宗的禪法,標志著南宗禪學已走到自身發展的盡頭,自此以後禪學思想就愈來愈趨於停滯了。
禪學的影響 禪學作為中國古代的哲學,尤其是作為隋唐哲學的重要部分,對其他哲學流派產生了重要影響。它倡導的不信權威、不信經典的口號,曾為一些進步思想家如李贄、譚嗣同等利用,以攻擊封建正統思想;它宣揚的唯心主義心性學說,為宋明理學家如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吸取,成為理學唯心主義體系的思想淵源之一。
③ 舉例說明王維詩歌的禪意和畫意
積雨輞川庄作
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 蒸藜炊黍餉東??。
漠漠水田飛白鷺, 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 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 海鷗何事更相疑?
輞川庄,在今陝西藍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首聯寫田家生活,是詩人山上靜觀所見:正是連雨時節,天陰地濕,空氣潮潤,靜謐的叢林上空,炊煙緩緩升起來,山下農家正燒火做飯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飯菜准備好,便提攜著送往東??——東面田頭,男人們一清早就去那裡勞作了。詩人視野所及,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不僅把陰雨天的炊煙寫得十分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閑散安逸的心境;再寫農家早炊、餉田以至田頭野餐,展現一系列人物的活動畫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使人想見農婦田夫那怡然自樂的心情。
頷聯寫自然景色,同樣是詩人靜觀所得:「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看吧,廣漠空濛、布滿積水的平疇上,白鷺翩翩起飛,意態是那樣閑靜瀟灑;聽啊,遠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黃鸝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樣甜美快活。輞川之夏,百鳥飛鳴,詩人只選了形態和習性迥然不同的黃鸝、白鷺,聯系著它們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繪:雪白的白鷺,金黃的黃鸝,在視覺上自有色彩濃淡的差異;白鷺飛行,黃鸝鳴囀,一則取動態,一則取聲音;漠漠,形容水田廣布,視野蒼茫;陰陰,描狀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兩種景象互相映襯,互相配合,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
唐人李肇因見李嘉釣集中有「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的詩句,便譏笑王維「好取人文章嘉句」(《國史補》卷上);明人胡應麟力辟其說:「摩詰盛唐,嘉釣中唐,安得前人預偷來者?此正嘉釣用摩詰詩。」(《詩藪·內編》卷五)按,嘉釣與摩詰同時而稍晚,誰襲用誰的詩句,這很難說;然而,從藝術上看,兩人詩句還是有高下的。宋人葉夢得說:「此兩句好處,正在添『漠漠』『陰陰』四字,此乃摩詰為嘉釣點化,以自見其妙。如李光弼將郭子儀軍,一號令之,精采數倍。」(《石林詩話》卷上)「漠漠」有廣闊意,「陰陰」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陰陰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畫面就顯得開闊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積雨天氣空濛迷茫的色調和氣氛。
如果說,首聯所寫農家無憂無慮的勞動生活已引起詩人的濃厚興趣和欣羨之情,那麼,面對這黃鸝、白鷺的自由自在的飛鳴,詩人自會更加陶醉不已。而且這兩聯中,人物活動也好,自然景色也好,並不是客觀事物的簡單摹擬,而是經過詩人心靈的感應和過濾,染上了鮮明的主觀色彩,體現了詩人的個性。對於「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王維來說,置身於這世外桃源般的輞川山莊,真可謂得其所哉了,這不能不使他感到無窮的樂趣。下面兩聯就是抒寫詩人隱居山林的禪寂生活之樂的。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詩人獨處空山之中,幽棲松林之下,參木槿而悟人生短暫,采露葵以供清齋素食。這情調,在一般世人看來,未免過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厭倦塵世喧囂的詩人,卻從中領略到極大的興味,比起那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何啻天壤雲泥!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詩人自謂。詩人快慰地宣稱: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任遇,於人無礙,與世無爭了,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庶幾乎可以免除塵世煩惱,悠悠然耽於山林之樂了。《莊子·雜篇·寓言》載:楊朱去從老子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旅客們卻不再讓座,而與他「爭席」,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沒有隔膜了。《列子·黃帝篇》載:海上有人與鷗鳥相親近,互不猜疑。一天,父親要他把海鷗捉回家來,他又到海濱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心術不正破壞了他和海鷗的親密關系。這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合,抒寫詩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這種心境,正是上聯所寫「清齋」「習靜」的結果。
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從前有人把它推為全唐七律的壓卷,說成「空古准今」的極至,固然是出於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認為「淡雅幽寂,莫過右丞《積雨》」,贊賞這首詩的深邃意境和超邁風格,藝術見解還是不錯的。(參看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卷十)
田園樂(其六)
王維
桃紅復含宿雨, 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 鶯啼山客猶眠。
《田園樂》是由七首六言絕句構成的組詩,寫作者退居輞川別墅與大自然親近的樂趣,所以一題作「輞川六言」。這里選的是其中一首。詩中寫到春「眠」、「鶯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絕《春曉》。兩首詩寫的生活內容有那麼多相類之處,而意境卻很不相同。彼此相較,最易見出王維此詩的兩個顯著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繪形繪色,詩中有畫。這並不等於說孟詩就無畫,只不過孟詩重在寫意,雖然也提到花鳥風雨,但並不細致描繪,它的境是讓讀者從詩意間接悟到的。王維此詩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構圖,而且有具體鮮明的設色和細節描畫,使讀者先見畫,後會意。寫桃花、柳絲、鶯啼,捕捉住春天富於特徵的景物,這里,桃、柳、鶯都是確指,比孟詩一般地提到花、鳥更具體,更容易喚起直觀印象。通過「宿雨」、「朝煙」來寫「夜來風雨」,也顯然有同樣藝術效果。在鉤勒景物基礎上,進而有著色,「紅」、「綠」兩個顏色字的運用,使景物鮮明怡目。讀者眼前會展現一派柳暗花明的圖畫。「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加上「楊柳依依」,景物宜人。著色之後還有進一層渲染:深紅淺紅的花瓣上略帶隔夜的雨滴,色澤更柔和可愛,雨後空氣澄鮮,彌散著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綠的柳絲籠在一片若有若無的水煙中,更裊娜迷人。經過層層渲染、細致描繪,詩境自成一幅工筆重彩的圖畫;相比之下,孟詩則似不著色的寫意畫。一個妙在有色,一個妙在無色。孟詩從「春眠不覺曉」寫起,先見人,後入境。王詩正好相反,在入境後才見到人。因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該打掃,然而「家童未掃」。未掃非不掃,乃是因為清晨人尚未起的緣故。這無人過問滿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別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這正是王維所偏愛的境界。「未掃」二字有意無意得之,毫不著力,渾然無跡。末了寫到「鶯啼」,鶯啼卻不驚夢,山客猶自酣睡,這正是一幅「春眠不覺曉」的入神圖畫。但與孟詩又有微妙的差異,孟詩從「春眠不覺曉」寫起,其實人已醒了,所以有「處處聞啼鳥」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懸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鬧」的「鬧」字概括。此詩最後才寫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穩,於身外之境一無所知。花落鶯啼雖有動靜有聲響,只襯托得「山客」的居處與心境越見寧靜,所以其意境主在「靜」字上。王維之「樂」也就在這里。人們說他的詩有禪味,並沒有錯。崇尚靜寂的思想固有消極的一面,然而,王維詩難能可貴在它的靜境與寂滅到底有不同。他能通過動靜相成,寫出靜中的生趣,給人的感覺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詩有意境渾成的特點,但具體表現時仍有兩類,一種偏於意,讓人間接感到境,如孟詩《春曉》就是;另一種偏於境,讓人從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詩就是。而由境生情,詩中有畫。是此詩最顯著優點。
第二個特點是對仗工緻,音韻鏗鏘。孟詩《春曉》是古體五言絕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於孟詩散行,意脈一貫,有行雲流水之妙。此詩則另有一工,因屬近體六言絕句,格律極精嚴。從駢偶上看,不但「桃紅」與「柳綠」、「宿雨」與「朝煙」等實詞對仗工穩,連虛字的對仗也很經心。如「復」與「更」相對,在句中都有遞進詩意的作用;「未」與「猶」對,在句中都有轉折詩意的作用。「含」與「帶」兩個動詞在詞義上都有主動色彩,使客觀景物染上主觀色彩,十分生動。且對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卻又呼應聯絡,渾成一體。「桃紅」、「柳綠」,「宿雨」、「朝煙」,彼此相關,而「花落」句承「桃」而來,「鶯啼」句承「柳」而來,「家童未掃」與「山客猶眠」也都是呼應著的。這里表現出的是人工剪裁經營的藝術匠心,畫家構圖之完美。對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詩句念來鏗鏘上口。中國古代詩歌以五、七言為主體,六言絕句在歷代並不發達,佳作尤少,王維的幾首可以算是鳳毛麟角了。
④ 蘇軾詩詞中的禪意
【蘇軾·借自然說禪意 】
借自然說禪意是指在詩歌創作中,從靜態、動態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禪理,它是蘇軾山水詩創作的具體的表現形式之一。這類詩的特點是自然景物的描寫與感悟禪理在同一首詩中分開。如《百步洪》:「長洪斗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麿。……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覺一念逾新羅。紛紛爭奪醉夢里,豈信荊棘埋銅駝。覺來俯仰失千劫,回視此水殊委蛇。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但應此心無所住,造物雖駛如吾何!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譊譊師所呵。」詩的前半部分,先用博喻的手法極力渲染了水流的湍急迅疾,以象徵人生的短暫,後十四句則是說禪,尤其是「君看岸邊蒼苔上,古來蒿眼如蜂窩」一聯,形象而又精闢地道出了多少舟人已逝,而流水依舊的禪理。並指出只要心無所在,上述的造物規律就無法成為生命的桎梏。這里蘇軾藉助山水,在「靜」與「動」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禪理。
在中國文學史上,自建安以來就出現了「純粹」意義上的「模山范水,流離光景」的山水詩,詩人們在「王朝」的衰敗中,意識到了「天命」同樣是瞬間即逝,然而,當他們睜開世俗的眼睛時,突然發現這司空見慣的山水是那樣的雄偉與壯美,是那樣的富有光輝而又青春長在。於是便出現了反映現實生活比「天命」更美好的、更有價值的詩文,這些詩文往往更多地顯示出濃厚的生活氣息,顯示出對社會政治與世俗的關注。他們通過描寫自然,寄情山水,喧泄自己的郁悶。就象謝靈運山水詩,「野曠岸凈,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川後時安流,天吳靜不發。揚帆採石華,掛席拾海月。」(《游赤石進帆海》)。在自然山水中感受古樸本真的生活情景,在自然中領悟對功名與現實的超越。而到了柳宗元則山水詩的創作,不再是單純的「模山范水」,而是使詩文賦於了濃烈的感情色彩,成了詩人情感的化身。如《南澗中題》「秋氣集南澗,獨游亭午時。……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去國魂已游,懷人淚空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等。
這些詩雖然寫得情深意切,驚心動魄,但就其創作的主體都沒有超脫自然之外。
蘇軾則不同,首先在創作理念上蘇軾提出觀察自然之物,要用「空靜」的心態,以靜觀動。他在《贈袁陟》詩中說:「是身如虛空,萬物皆我儲。」《次韻僧潛見贈》又雲「道人胸中水鏡清,萬象起滅無形。」在《送參寥師》中又說;「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鏡。」在《朝辭赴定州狀》再次強調:「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於前」。蘇軾提出了詩人應當潛思靜慮,集中精神,以清明開曠的心胸去觀察和收攝世間萬象及其運動的觀點。在蘇軾看來大自然是美的,詩人要善於傳自然景物之神,盡自然萬物之變,窮自然固有之理,寓主觀之情意。蘇軾沒有象前代任何一位詩人那樣,或是寫景,或是抒情,甚至並不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是以禪意的眼光去審視自然,從自然中脫身而出,獲取把握自然的自由。
在蘇軾初到黃州時,貧病交加、窮困潦倒。這一時期的詩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窮到骨」,在給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說道自己右目病篤,卧病半年,並「杜門齋僧,百想灰滅」(《與蔡景繁》)在這種情況下,他「歸誠佛僧」,專心研讀佛經,開始了他對道家的更一步深入的探訪。在他的《黃州安國寺記》概述了初到黃州學佛的緣由及心理。
「閉門卻掃,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之所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夫其二。觸類而求之,有不可勝悔者。於是喟然嘆曰:『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後必復作。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黓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靜,染污自落,表裡翛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旦往而暮還者,五年於此矣。」但在「舍館粗定,衣食稍給」之後,他就開始了「自我反省」。這段表面上看是閉門思過,誠心歸佛,但細細品味,又覺不然。首先是「皆不中道」,絕非誠心悔過之語,而是用一種藝術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憤激情緒;後面的話與其說是祈求福祐,倒不如說更是一種求諸已心,從精神上拋棄塵垢世污,以達到「物我相忘」的境地。因此,「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機」這是蘇軾對待佛教的一個鮮明的態度。
在中國歷史上,佛老思想往往成為困窘士子的精神支柱,但蘇軾並沒有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在「窮」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響,從而走向「超世入佛」的虛無人生。
蘇軾的「歸誠佛僧」不僅僅是為了排遣愁郁,消弭煩惱,更重要的是以此來作為分析既往人生的精神向度,求得更為曠達的灑脫的人生態度。
可以說,蘇軾的詩是借禪理來實現對自然的超越性把握,而對詩中的禪意,詩人同樣有著清醒的認識,「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
因此,如果我們說謝靈運的山水詩是詩人心靈的外圍屏障,只有在自然山水的保護下,他才能放任自我,感受本真生命的律動。那麼柳宗元則將山水詩推到了一個情意自然的新起點。他們都沒有超脫於自然之外,而是將自然看作是體道之物,媚道之形,或是情感的載體,只有蘇軾才真正將山水詩走出自然,在禪意與詩文之間築起了訴求內心思想的橋梁,創造出了獨特的審美形象。
⑤ 那一日那一年那一世是倉央嘉措為誰寫的
傳說,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雖為達賴,但生性自由,在一次的游歷中愛上一個民間女子瑪吉阿米,並難以自拔,甚至溜出寺院與其相會。在20歲那年這驚俗之戀得到了徹底的爆發,五世達賴大師准備為他授比丘戒的時候,他竟悲憤的想要自殺。為愛情的自由,凡人可以逃亡,小喇嘛可以還俗,只有他,作為達賴佛教第一人,無處躲,也無處逃。為了阻止倉央嘉措,一些當地的宗教勢力甚至派人將瑪吉阿米姦汙,告訴他這是一個如何污穢的女子,而倉央嘉措卻說,世間一切的污濁都不足以沾染瑪吉阿米的聖潔。
由此可以判斷倉央嘉措的《那一日那一年那一世》可能為此女子所寫,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沒有真實的史料記載,我們不能妄下斷言。因此,是否是為上述女子所寫並不能考證。
原文: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啊 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夜 我聽了一宿梵唱 不為參悟 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 我轉過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 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朝佛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萬大山 不為修來世 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飛升成仙 不為長生 只為佑你喜樂平安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啊 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夜 我聽了一宿梵唱 不為參悟 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 我轉過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 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朝佛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萬大山 不為修來世 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飛升成仙 不為長生 只為佑你喜樂平安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啊 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夜 我聽了一宿梵唱 不為參悟 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 我轉過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 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朝佛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萬大山 不為修來世 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飛升成仙 不為長生 只為佑你喜樂平安
(5)禪意經筒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倉央嘉措文學成就:
1、詩歌內容之美:
倉央嘉措的詩歌表現了他短暫而傳奇一生的愛與憎、 苦與樂、 行與思、 感與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願望,主題積極深刻,其思想內容上的特點主要如下:
(1)大膽的寫實性。倉央嘉措是宗教領袖人物, 但他敢於寫出自己的現實行動、 內心感受和生活理想, 突破了宗教對人性的束縛, 大膽地向傳統勢力挑戰, 表現出巨大的勇氣。
(2)真摯的情感性。倉央嘉措的詩歌大多是描寫男女愛情的,詩中有初識乍遇的羞怯,有兩情相悅的歡欣, 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堅貞,也有對於負心背離的怨尤, 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生活的熱切渴望與真摯追求。
(3)深刻的哲理性。倉央嘉措的詩歌, 有不少在敘事的同時,概括出豐富的人生哲理, 通俗中透著深刻, 給讀者以啟發
2、形式之美:
(1)和諧的音樂美。倉央嘉措的詩歌運用了語言本身的抑揚節奏和藏族「諧體」 民歌的特點, 使詩歌韻律極強, 呈現出一種和諧的音樂美, 讀起來琅琅上口, 鏗鏘悅耳。主要表現在: 一是運用民歌「諧體」 的特點和語音的抑揚頓挫來體現韻律美。
(2)倉詩大多每首四句, 每句六個音節, 句法整齊, 每兩個音節一「頓」 ,每句分為三個「頓」 , 即「四句六音三頓」 , 再加上一、 三句表示語氣未完的「揚式」 和二、 四句收尾的「降式」 ,就顯得節奏清晰,起伏跌宕,簡短有力, 形成一種優美的音樂效果。
(3)悠遠的意境美。倉央嘉措的詩歌大量地運用了比擬、 雙關、 象徵、 排比等手法, 以此烘托渲染氣氛, 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創設出悠遠的藝術境界, 取得了完美的藝術效果。倉央嘉措堪稱使用意象傳情達意的巨匠,詩歌作品中各類意象比比皆是。事實上,意象的豐富性已經構成了倉央嘉措詩歌的顯著特點之一。
(4)通俗的自然美。倉央嘉措所處的時代, 文人多受「年阿」 詩體的影響,崇尚典雅深奧、 講求詞藻堆砌之風盛行, 而他卻堅持將通俗的語言寫入詩篇, 使《情歌》 語言簡潔清新,平淡質朴,自然流暢, 柔美委婉。
參考資料來源:倉央嘉措文學成就-網路
⑥ 胭脂茉莉的簡介
胭脂茉莉簡介:江蘇人,作家,詩人,本名劉彥芹。詩歌被選入《中國詩歌》《詩選刊》《當代精美短詩百首賞析》《詩歌周刊》《詩歌月刊》《中國詩人陣線》《當代詩人代表作名錄》《華語詩刊》《美國休士頓詩刊》《新加坡千紅文學報》香港《流派詩刊》《現代禪詩探索叢刊》《2015年禪意詩選本》《2016年禪意詩選本》《2017年禪意詩選本》等多種刊物,現代禪詩研究會會員。公開出版發行《攤開畫布的人》《這獨一無二的人間》等,待出版《胭脂茉莉十四行詩》《胭脂茉莉現代禪詩選》。代表作:現代禪詩系列,胭脂茉莉十四行詩,《真實的風景》系列等。
補充問題:為什麼評論家認為胭脂茉莉這段話具有一個時代的經典意義?原因很簡單,在這樣的語言里,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對「黃昏」的真實敬意與一個詩人在人類自身的高度里,對人間滄桑莫大的善意對待。如果一個人沒有大愛,如果一個詩人並不具有闊達的胸懷,是寫不出這些語言的,也是不可能在人類的「黃昏」里做真正的遊走。胭脂茉莉以她詩人獨有的實質性,讓靈魂說話。
「詩說」,實際上是詩人的另一種詩寫。這種不分行的詩寫,從語言到結構,都給人另一種開闊。也許,從這里我們可以更為直接地進入到詩人的內心,從此我們更可得見詩人朴實文筆下河流的實質性動態,更可感到家園的氣息,故土的純味,故人的體香,籬笆和樹的深眸....
⑦ 求有點佛、禪意的現當代情詩
那一天
,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
那一天,
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
驀然聽見
是你誦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啊
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⑧ 你用過哪些有「禪意」的東西
自己用過最具有禪意的東西,就是「香」。
而且不是那種一根一根的香,而是用木頭磨出來的香······
有一次過年去叔叔家,就看到叔叔在桌子旁邊磨木頭。
然後讓我把木頭屑放到模具里,壓成圓餅,然後埋到熱沙子裡面散發香味······
真的感覺太有禪意了,整個過程都不敢大口呼吸。
⑨ 轉經筒當微信頭像可以嗎
當然可以,有禪意有意境!
⑩ 江蘇靈山大佛的主要景點
九龍灌浴
根據佛教典籍《本行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一誕生就能說話會走路,他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開出一朵蓮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吾獨尊」,這時候花園里忽然出現了兩方池水,天空中出現九條巨龍,吐出水柱,為其沐浴凈身。
這個故事十分神奇,讓人浮想聯翩。更難得的是,靈山勝境的大型音樂動態群雕「九龍灌浴,花開見佛」再現了故事中的絢麗景象。在九龍灌浴廣場,我們可以看到一座含苞待放的巨大蓮花銅雕矗立在前方,巨大的荷花由四個威武的大力士托起,底部襯托著白色的圓形大理石水池,九條飛龍和八個形態各異的供養人環繞著巨大的水池。
當《佛之誕》音樂奏響時,巨大的六片蓮花瓣徐徐綻開,一尊高達7.2米全身鎏金的金身太子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從蓮花中緩緩升起,這時,九龍口中一齊噴射出數十米高的水柱,為太子佛像沐浴。頃刻間,廣場四方鼓樂齊鳴,噴泉百態千姿。太子佛像在巨幅水幕中順時針環繞一周,象徵著「花開見佛」、「佛光普照」。隨著樂聲漸弱,蓮花花瓣包裹著太子佛像緩緩合攏。
此時,噴泉周圍八組鳳凰的口中會流出凈水,供大家飲用。大家知道嗎?這可不是一般的凈水哦,按照佛教的說法,這是「八功德水」,即佛教「聖水」。您到了靈山一定要喝上一杯,也可以用瓶子將其帶回家,據說,喝了「八功德水」或者拿它來供奉佛像,可以護佑您和您的家人,給大家帶來吉祥平安。
千年古剎祥符禪寺
千年古剎祥符禪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歷史上香火旺盛,高僧輩出,素有「山連鷲嶺,法繼慈恩」之譽。據傳說,唐代玄奘三藏法師曾游於此,因見寺後主峰與西天取經的靈鷲山頗為相似,遂賜名為「小靈山」,杭惲將軍見玄奘法師如此喜歡這塊「風水寶地」,就出資在山腳下修建了「小靈山剎」, 並由玄奘的大徒弟窺基出任第一任主持。從唐代以來,這一歷史佳話一直在當地廣為流傳。到了北宋祥符年間,寺廟改名為「祥符禪寺」。然世事滄桑,祥符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毀於戰火。改革開放後,這一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古剎才得以重建,並由高僧住持,香火日益興旺,成為太湖沿岸重要的佛教聖地。寺內現存的古井蓮池、銀杏梅樁等成為歷史文化的遺存和古剎千年風雨的見證,睹之使人頓生思古之幽情。
無盡意齋
這里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的在靈山的紀念館。靈山「無盡意齋」以趙朴老北京「南小栓一號」故居為原型,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四合院,由南北端無盡意館、書房兼會客廳以及東西側小書房、佛堂、朴老故里等建築組合而成。紀念館內陳列了趙朴老生前有關的許多資料:近百幅珍貴照片,詩詞墨寶以及具有史料價值的相關紀念品。通過照片、書稿等方式,記載了從50年代佛教協會成立之初到90年代末,朴老參與海內外各項重大佛教界活動以及朴老故里、家人的相關境況,生動而詳盡地展示出趙朴初先生對佛教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
靈山大照壁
靈山大照壁氣勢恢弘,莊重大氣。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老先生認為靈山勝境與太湖相互輝映,好似佛教中的琉璃世界。因此題寫了「湖光萬頃凈琉璃」的詩句。在照壁的北立面,是趙朴老題的《小靈山》一詩――「昔游天竺訪靈鷲,嘆息空荒憶法華。不意鷲峰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 這是1997年趙朴老考察靈山勝境,看到靈山大佛庄嚴慈祥,香火鼎盛,欣然提筆寫下的詩句。意思是說:我曾去過印度靈鷲山,那裡原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地方,現在卻一片空荒,令人嘆息。而靈山勝境卻是香火鼎盛,一派興盛,重現了靈鷲峰當日的盛況,就像靈鷲飛來一樣啊。字里行間,處處可見朴老對靈山的贊許,以及寄予靈山能成為新時期的佛教聖地、世界佛教文化中心的殷切期望。
五明橋
五明橋為漢白玉橋身,仿造自天安門金水橋,是園林橋梁的精品。靈山勝境門樓前的這五座橋稱為「五明橋」。佛教把人類文明分為五類。分別為:聲明(語言學) 、因明 (邏輯學)、內明(哲學)、 醫方明(醫學) 和工巧明(應用科學)。其中,「內明」是達到「四明」之後的最高境界,要廣學五明,這樣才能更好的為眾生服務。現在我們過「五明橋」,通過不斷的提升自己達到文明大道更高境界。五座橋分別與五明相對應,如果有遊客希望提高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就可以選擇其中一座橋走過。
「靈山勝境」門樓
「靈山勝境」門樓糅合徽式建築之古樸端莊,北方皇家建築之雄偉大氣以及藏式建築之鮮明活躍風格於一體。正門懸掛 「靈山勝境」匾額亦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題寫。門樓背面為梵文書寫的「靈山勝境」匾額,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羨林教授親筆題寫。
洗心池
進入勝境門樓即可見兩側的洗心池,大家可能都熟悉一首禪詩「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擦拭,莫使染塵埃」。洗心池寓意就是讓我們要時時洗心反省,清凈心靈,除卻在塵世中沾染的塵垢,放下心中一切執著,恢復清靜純正的自然本心,這樣才能更深刻感受和體味人生的美景、意境和真諦。
佛足壇
進入靈山勝境的第一個景觀就是佛足壇。相傳佛祖涅槃前為弟子留下雙足印,稱為「兩足尊」,是佛教徒千百年一直供奉的聖跡,後由唐玄奘法師到古印度取經時將其臨摹帶回我國。靈山佛足壇內供奉的佛足,足印長1.2米,寬0.6米,足底平滿,五趾齊平。佛祖一生傳教50年,足跡遍布南亞大大小小的國家,直到涅槃,佛足印就是佛祖腳踏實地、精進不止精神的象徵。讓我們沿著佛祖的足跡,了解這樣一位有覺悟的聖人在創立佛教思想過程中的艱辛歷程吧!
靈山五智門
靈山五智門造型宏偉而精緻,是一座具有深刻佛教文化內涵的大型石牌樓,用去花崗岩石材1000餘噸。其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組大字。「六度」通俗的說就是學佛之人達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准則。
「布施」,就是給與,無私地不求回報的給與別人。佛教把布施分為:財施、法施和無畏施。
「持戒」就是守法,遵守法律法規、行為規范、社會公德。修行者要持五種最基本的戒律:不殺生,不妄語、不邪淫、不偷盜、不飲酒。佛教以戒為師,我們講以法治國。
「忍辱」:指我們處世要安心忍性,忍辱負重,有忍力,有耐心,不魯莽,不浮躁才能成就大事業,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精進」就是奮斗,凡成就事業必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和奮斗,要有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
「禪定」是一種心性的修養,提高專注力和定力,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恆,專心致志,不輕易被各類事物誘惑。
「般若」就是大智慧,是說我們為人做事要講究大智慧,講究方法,不要蠻干,要圓融;也不要耍小聰明,要誠信。
五智門門柱由整根花崗岩雕琢而成的,每個石柱上都有一隻威武的石獅子,俗語說:雄獅一吼,威震四方。獅子吼在佛教中是法音傳播四方的象徵。門柱兩面還有名人名家的對聯,意義深刻,值得品味。
菩提大道
菩提樹是印度的名樹,相傳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樹又是智慧的象徵,由於氣候原因,在中國一般以長壽的銀杏樹象徵佛教中的菩提樹。菩提大道又稱「覺悟之道」,共植銀杏216棵,待到秋天,樹影婆娑,金黃的銀杏葉隨風飄落,獨具禪境。菩提大道路中間刻有七朵蓮花,引自釋迦牟尼佛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大道兩側地面裝飾有連綿不斷的雲紋,稱為不斷雲,諧音不斷運。沿菩提大道前行,可以感受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禪境。
轉經廊
九龍灌浴廣場四周為轉經廊,共設有108隻轉經筒。轉經筒是藏傳佛教祈福專用的法器,轉經一周等於讀誦經文一遍,功德無量。如果您有誠意則可以轉經一周,寓意誦讀了百遍經文,功德百倍、福壽延年。
降魔成道
降魔浮雕記載著佛祖降魔成道的故事,整壁由紫銅鍛造而成,寬26米,高8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相傳釋迦牟尼在長達六年苦行後,在菩提樹下打禪靜思,並發誓「若不能洞悉宇宙萬物的道理,永遠不離開此座」。大家可以看到雕塑中間佛祖端坐,一手觸地,為「降魔印」,佛祖兩面分別展示了魔王分別用權欲、財寶、美色來引誘佛祖,用誹謗誣蔑佛祖,用魔兵魔將恐嚇佛祖的場景,佛祖威然不為所動,將魔王的攻擊一一擊潰, 經過七天七夜,終於克服了金錢、權力、女色、恐懼、誹謗等等障礙,終大徹大悟,成為真正的大覺者,天地都為之震動。佛祖的前下方,土地神跪在佛祖面前,向當地獵戶訴說釋迦牟尼成佛的事跡。
阿育王柱
靈山阿育王柱,通高16.9米,直徑1.8米,重達200多噸,是國內罕見的由整根花崗岩手工雕刻而成的石柱。阿育王柱源於古印度,相傳於秦始皇同時期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一生征戰殺伐,晚年自感罪孽深重,受僧人點化後皈依佛門,以佛法來教化百姓,為了弘揚佛法,他在各地豎立石柱,上刻有經文供老百姓學習,並派遣使臣出使各國,把佛教傳向周邊各個國家。由於阿育王的大力弘揚,佛教才能夠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靈山阿育王柱石材取自盛產花崗岩的福建山區,柱身中文和梵文阿育王柱四字由當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題寫。阿育王柱造型庄嚴古樸,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觀賞價值,是我國雕塑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天下第一掌
天下第一掌為靈山大佛右手的復製件,它與靈山大佛右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以1:1的比例復制而成。手掌高達11.7米,相當於三層樓的高度,寬5.5米,手指直徑就達1米,總重量達13噸,由此可見大佛的雄偉高大了。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令眾生無畏無懼。 「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我們不妨帶著美好的心願去摸摸佛手,燃一炷清香,讓大佛為您驅除煩惱,保佑您一生平安。
百子戲彌勒
「容天下難容之事,笑世間可笑之人」的笑口彌勒的形象,是人人所熟悉和喜愛的。大型青銅藝術珍品 「百子戲彌勒」,斜倚而卧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在彌勒碩大的身體上,塑有整整一百個正在嬉戲耍鬧的小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您看:他們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捅彌勒的肚臍,更有調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一點也不為所動,依舊樂呵呵。這些小頑童為何如此捉弄彌勒呢?據說他們是在考驗彌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稱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實證明,只有心胸開闊之人才是真正擁有快樂的人。
古銀杏樹
靈山杏壇廣場上矗立著一棵古銀杏樹,那是祥符寺悠久歷史的見證。古銀杏植於唐貞觀年間,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此樹姿態各異,樹乳累結。每年秋天枝頭都掛滿白果,令人稱奇,人們都說這棵樹是鎮寺神樹。
登雲道
通往靈山大佛腳下的這道長長的階梯,稱之為「登雲道」。登雲大道一共216級,共分七個平台,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只見平台不見台階,寓意 「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登雲道中間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了一副靈山史卷,記載著靈山從唐玄奘弟子窺基法師開寺弘法到靈山大佛開光的輝煌歷史。佛教中認為人生共有108種煩惱和108種願望,登上216級台階,寓意煩惱盡消、心願圓滿。
六角井
登雲道左側的一口古井,稱為「六角井」,這是一口相當有來歷的古井,建設時特地按原貌保留在原地的,井欄面上鐫刻的文字,可供遊客的追思和鑒賞。據史料記載,唐時祥符寺僧為解炊飲之用,掘井於寺西茶園,一名茶房井。據說茶聖陸羽曾品過井中的泉水,認為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譽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