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潘鶴雕塑作品有哪些
1、《開荒牛》
1978—1980年由潘鶴、梁明誠合作,原作立於廣州海珠廣場廣州解放紀念碑用花崗石雕成,高11.5米,四方底座高3.6米,周邊各長4.3米,正面刻有葉劍英的題字,底座四邊刻有「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2. 雕塑作品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1、圓雕:就是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手法與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寫實性的與裝飾性的,也有具體的與抽象的,戶內與戶外的,架上的與大型城雕,著色的與非著色的等;
雕塑內容與題材也是豐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動物,甚至於靜物;材質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質、木質、金屬、泥塑、紡織物、紙張、植物、橡膠等等。
2、浮雕:是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並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築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由於其壓縮的特性,所佔空間較小,所以適用於多種環境的裝飾。現代社會,它在城市美化環境中佔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浮雕在內容、形式和材質上與圓雕一樣豐富多彩。它主要有神龕式、高浮雕、淺浮雕、線刻、鏤空式等幾種形式。高浮雕是指壓縮小,起伏大,接近圓雕,甚至半圓雕的一種形式,這種浮雕明暗對比強烈,視覺效果突出;
淺浮雕壓縮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種建築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體量感和起伏感;線刻是繪畫與雕塑的結合,它靠光影產生,以光代筆,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給人一種淡雅含蓄的感覺。
3、透雕:去掉底板的浮雕則稱透雕(鏤空雕)。把底板去掉,從而產生一種變化多端的負空間,並使負空間與正空間的輪廓線有一種相互轉換的節奏。這種手法過去常用於門窗欄桿傢具上,有的可供兩面觀賞。
(2)中國雕塑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雕塑文化舉例: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燦若星河,形成了具有中華文化獨特韻味的雕塑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1、以動物現象為主題造型
如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鴞尊,站立的鴞 鳥圓目大睜,堅實有力,外表裝飾有其它動物紋樣的裝飾;再如湖南 醴陵出土的象尊,在基本寫實的基礎上又有誇張變形的因素,鑄造技術精細。
2、青銅器的雕塑
青銅器的雕塑為以下幾種:表面裝飾有浮雕、圓雕、透雕等形式。如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體態巨大,四角各鑄一卷角羊頭,造型端莊;如河北平山中山國都遺址出土的人物座三連燈,以人物造型為燈具的主體結構,神態自然。
3. 最欣賞的中國城市雕塑
長沙黃興路步行街的炸臭豆腐的雕像和五一路的金色的雕像,他們分別代表著長沙人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憧憬
城市雕塑(urbansculpture),立於城市公共場所中的雕塑作品。它在高樓林立,道路縱橫的城市中,起到緩解因建築物集中而帶來的擁擠、迫塞和呆板、單一的現象,有時也可在空曠的場地上起到增加平衡的作用。它主要是用於城市的裝飾和美化。由於它的出現而使城市的景觀增加,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因此,城市雕塑的建立是非常嚴肅和慎重的,一般需要由行政部門如市政廳或國家政府下令,由其下屬的有關美術或雕塑的組織具體負責籌劃、實施,通過招標或專門邀請某位或某幾位雕塑家進行創作完成。作為城市的組成部分,城市雕塑一般建立在城市的公共場所,如道路、橋梁、廣場、車站、碼頭、戲院、公園、綠地、政府機關等處,它既可以單獨存在,又可以與建築物結合在一起。後者一般是作為建築物的一部分,如高樓、廳堂等公共建築上的浮雕裝飾,和立於街心或廣場上的紀念碑等,因此又需要和建築師合作完成。城市雕塑的題材范圍較廣,舉凡與該城市的地理特徵、歷史沿革、民間傳說、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各行各業的傑出人物等有關聯者皆可創作並建立,有的甚至與此無關者,但能起到美化城市給人以審美價值者也可以採用。優秀的城市雕塑可以被人們視為該城市的市標。
4. 雕塑的發展史
一、中國雕塑發展史
在原始社會末期,居住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原始人,已經開始製作泥塑和陶塑了。
黃河中上游地區先民給後人留下不少陶塑傑作。梟形壺是將壺的頂部作成貓頭鷹的頭面,其中可能含有某種圖騰崇拜的意義。有些器物的蓋紐或口嘴作成人頭形或鳥獸形,稚拙而有趣。
在湖北屈家嶺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中,出土了一些手捏的只有數厘米大小的動物雕塑。從它們的形狀來看,是經過特意燒制的陶製品,如陶鳥、陶豬。好像是當時在製作大體陶器之餘,用剩下的泥巴即興作出來的。它們為後來較大和較精細雕塑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秦兵馬俑,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
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完美的高度。
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動力、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
二、西方雕塑發展史
西方古代時期的雕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主要是為圖騰、魔法和宗教服務。在美洲,墨西哥的普勃洛州的特華坎河谷是偉大的中美洲文化的誕生地,而後在墨西哥灣地區出現了當時最先進的古典前期文化,即奧爾麥克文化。
它被喻為墨西哥文明的前身。公元前300年左右瑪雅文化開始出現並發展,它繼承了中美洲文化傳統,發展了大型雕塑,如神廟等。
14世紀上半葉,墨西哥土著阿茲台克人統治了墨西哥河谷,建立了君主專制王國,形成了阿茲台克文化。
16世紀時,西班牙人征服了阿茲台克王朝,接著向南方掠奪並統治了印加文化的發源地——秘魯。在非洲文化中,雕塑是最重要的美術形式之一。黑非洲的浮雕和圓雕大都是木製的,但也有石材、金屬和陶瓷。
古埃及文化是非洲文化長河中一顆燦爛的星星。古埃及雕刻是雕塑與建築完美結合的藝術典範,具有歷史性紀念碑似的宏偉、博大和非常高的藝術成就。如某些浮雕為了保持建築的平面性,壓縮體積與繪畫形式中的線的組合,達到了一種新奇的藝術效果。
大洋洲和非洲有些文化是相似的。例如大洋洲的美術、雕刻也是為宗教和社會需要服務的。大洋洲雕塑中最著名的是復活節島上的巨大石像。
歐洲古典時期的藝術是一種在赤貧後產生的新的美術形式,這種美術形式給後來整個西方美術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希臘雕塑家努力地使他們的作品顯示出活力,他們努力並迅速地學習掌握了人體解剖結構,並逐漸取代了早期的「幾何」風格,形成了最重要的人體法則,即把人的重心放在一條腿上,另一條腿則保持鬆弛。從而利用這一動態的視覺錯覺,在無知覺的石頭上表現出形體外部的松緊和內部的運動。
它標志了雕塑古典時期的真正來臨。同時,在古典時期浮雕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此外,古羅馬在藝術上深受希臘的影響,但仍保持其自身的特色。特別是在肖像雕塑上,他們更注重客觀對象,追求個性化,而非希臘的理想化。
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是一次著名的歷史運動,始於1401年,是文化藝術的一次再生。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傑出的藝術家,其中多那太羅和米開朗基羅是雕塑的傑出代表。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的藝術成就不僅僅表現在雕塑上,還深入到美術的各個領域。
十七八世紀,受羅馬的影響產生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雕塑。巴洛克雕塑很少是單件作品或單獨存在,它的設計以四周的建築為背景,創造出光影、空氣、環境等與雕塑緊密相連的氛圍。
18世紀一些英法雕塑家以一種忠於客觀對象的表現手法創造了新型的,通常是肖像的作品,這種風格被稱為洛可可。如讓·安托萬·烏東的《伏爾泰》。
19世紀,在歐洲的許多城市廣場和公共建築上安置了一大批顯示出卓越技藝的紀念碑和紀念性雕塑。法國著名雕塑家讓·巴普希斯特·卡爾普以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創作了《舞蹈》。
談到19世紀的雕塑,不能不提到羅丹。羅丹的藝術天才和獨特個性,使他的作品從墨守成規中走了出來。作為一位天才雕塑家,羅丹的秘訣在於善於用雕像的動態和姿勢表達內心的情感和內涵,並注入了令人無法忘懷的現實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
20世紀雕塑的兩大主流之一是康丁斯坦·布朗庫西。
布朗庫西對現代雕塑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創始了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象徵物,這種象徵物的雕塑形式簡潔、強調形體的基本屬性。由於現代生活的急劇變化和快節奏,以及雜亂無章的事物,人們要求在心理上接納一種單純的、簡潔的藝術形式。
另一種是立體派的雕塑,創立人是畢加索,但代表人物是烏克蘭出生的亞歷山大·阿基本科,他的作品特點是把堅實的平面與挖空的開放的體積對比形成一種獨特的節奏和動感,並用凹陷的結構取代原本堅實的甚至凸出的結構使空間流動起來,並探索了正負空間的轉換。
立體派的代表還有蕾蒙、杜桑·維隆、昂利·洛郎斯、雅克·李普契茲。
(4)中國雕塑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雕塑歷史悠久,分類較多。
從發展上看,雕塑可分為傳統雕塑和現代雕塑。傳統雕塑是用傳統材料塑造的可視、可觸、靜態的三維藝術形式;現代雕塑則用新型材料,利用聲、光、電等製作的反傳統的四維、五維雕塑、聲光雕塑,軟雕塑、動態雕塑等。
按傳統的材質,按環境和功能又可分為城市雕塑、園林雕塑、室內雕塑、室外雕塑、案頭雕塑、架上雕塑等。
由於雕塑的材料相當多種,有粘土、石、木、金屬、石膏、樹脂、象牙等。遂發展出幾種類別:
按雕塑的原材料可分為木雕、石雕、泥塑、冰雕、沙雕、陶藝等。
5. 中國最「無奈」雕像,為什麼花費2.5億打造,卻無人問津
這座雕像所在的湖北襄陽硯山,只有一座雕像,周邊旅遊設施缺乏,沒什麼好玩的地方,沒有吸引力,去的人少。
6. 中國古代的雕塑藝術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特點
一、中國古代較少純粹的雕塑藝術品,這是一般人不重視中國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發源於古代希臘,古希臘人重視人體,將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文化、哲學與宗教,都不同於古代希臘。中國遠古時期重禮教,尊鬼神,藝術重心傾向於工藝美術,在禮器、祭器上發揮藝術天才,並且同樣也形成傳統,影響深遠。從陶器、青銅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藝品發展出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實用性雕塑,在歷代都佔有主流地位。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粹的工藝品 ,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擺設的小型工藝雕刻 。一類為建築(包括陵墓)裝飾雕刻,例如一般欣賞教材列舉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順陵石獅。實用性除反映在裝飾雕刻上以外,還反映在明器藝術與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隨葬用品,其中雕塑品佔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動物雕塑,一般教材都舉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馬俑和唐三彩俑、馬為例。 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動物雕塑也用來代替活體陪葬,它們的實用性很強,並非純粹的雕塑藝術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們是供信徒頂禮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純粹的雕塑一般以紀念性雕塑為代表。中國古代重視繪畫藝術,紀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繪畫來表現而極少使用雕塑,例如漢唐功臣和歷代帝王像,都是畫在壁畫和卷軸畫里。中國有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藝術的特殊性。我們不能因為純雕塑品少就不承認帶實用性的雕塑品,也屬於雕塑藝術而拒絕認識它們、理解它們和欣賞它們。
二、出於上述原因,中國古代雕塑的裝飾性相當突出。這是它孕育於工藝美術所帶來的胎記,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也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築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悠久的裝飾趣味。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使之顯出濃厚的裝飾性。和寫實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國佛像因裝飾性的虛擬成分,更帶有一種非人間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種藹人的親切,因為裝飾性既不同於生活真實,卻又是中國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司空見慣的藝術真實,所以有此效果。同時,裝飾性對於增強佛像所要求表現的庄嚴肅穆氣氛,也十分有效。 辟邪石獅的整體造形,完全經過裝飾化變形,猶如青銅器或玉器上的某個裝飾部件。身上更有線刻圖案來加強這種裝飾品格。裝飾性的變形處理是誇張概括的手法之一。經過這樣處理過的石獸,往往比寫實的雕刻石獸更威風、更勇猛,且更神聖不可侵犯,能更好地發揮它們作為建築裝飾的功能。(辟邪和石獅多為陵墓的儀衛性裝飾品,用途在於顯示墓主的權威。)
三、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是一對同胞兄弟,都孕育於原始工藝美術。從彩陶時代起,塑繪便互相補充、緊密結合。在中國古代,繪畫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視。雕塑始終由工匠從事,文人士大夫極少參與。早期繪畫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從東漢晚期開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參與了繪畫創作,從此成為中國古代繪畫創作隊伍的骨幹力量。他們是國家、社會及文化的統治者,自然也統治了繪畫,使繪畫地位高高凌駕在雕塑之上,並以其藝術觀念影響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顯的繪畫性。其繪畫性表現為不是注意雕塑的體積、空間和塊面,而是注意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條的節奏和韻律。這些線條都象繪畫線條一樣,經過高度推敲概括提練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塊面和空間的豐富變化來體現輪廓與衣紋的形狀完全異趣。後者體積感強,前者只有大的體積關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強。 有時在平面上運用陰刻線條來表現肌膚和衣服的皺褶,仍然沒有立體感,只有繪畫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沒有西方雕塑那麼多明暗起伏的細微變化。中國雕塑從這一特點歷代相沿,至今民間匠師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線描草稿,象人物畫白描一般,再復製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質材料上勾線描稿,再雕而刻之。這樣創作雕塑,帶有繪畫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國古代雕塑繪畫性強,自有一種東方趣味,符合中國古人的欣賞習慣,他們是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藝術的。
四、中國古代雕塑的另一個特點是意象性。西方雕塑從古希臘時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現自然,寫實性極強。中國雕塑和繪畫很遲才脫離工藝美術的母體而獨立門戶。中國畫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不象西洋畫那樣精確地寫生刻畫對象,而是主要依據觀察體驗所得印象,再加上想像,經過主觀加工美化而成藝術形象,和客觀對象保有相當距離。 中國雕塑和中國畫觀念是一致的,而且貫穿了整個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表現出高於其他時代的寫實性,但那也僅僅集中在俑的頭部刻劃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為幾種類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體部分則無一例外是十分寫意的。就是比較寫實的頭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語,它只是象中國畫有工筆一樣,比較深入細微而已,本質上依然屬於意象性造型。
五、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練,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藝術特點。中國古代雕塑始終沒有發明西方雕塑的造型術來精確地塑造物象,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象中國畫一般運用經濟的語言,簡練、明快,以少勝多而又耐人尋味,常常給人運行成風、一氣呵成、痛快爽利的藝術享受。誇張乃至變形來強調人與動物的神韻,是普遍運用的手法,漢代四川說唱俑 和霍去病墓石獸最有代表性。西方近現代雕塑一反傳統的寫實為變形,追求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不被客觀物象所役,使藝術創造更純粹。中國古代雕塑實際上也是達到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這種藝術境界的。霍去病墓石獸採取「因勢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聯想接近某種動物的形狀,只進行最低限度的藝術加工,使石獸的造形顯出空間的自由而不斤斤計較於形似。
六、中國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寫神」,必然也象中國繪畫一樣,注重頭部的刻劃。中國古人認為「頭者精明之主也」。 (《黃帝素問》)「頭者,神所居,上圓象天。」(《春秋元命苞》)從原始時代起,人面或人頭,在工藝裝飾中就受到特別重視,這應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展為特別重視傳神的原因之一。這種重視貫穿了幾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間雕塑和農民畫中,頭部仍是藝術家首要表現的部分。頭部以外的人體部分,便被看作是從屬的,較為次要的。這樣,在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中,頭大身小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造型,一旦頭身關系處理不好,在視覺上便難免造成不舒服的特點,這是不必為古人護短的。然而優秀的作品常常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缺點中吸引轉移集中到刻劃精彩的頭部來。在頭部以外,又用充滿韻律的身體衣紋線條來發揮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結構的准確本事,而是傳神美化的功夫。龍門奉先寺大佛、 服侍菩薩與天主力士像都嚴重頭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雕塑的這一特點。
七、中國古代雕塑風格往往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精神。儒家哲學尊天命,受其影響,中國藝術反映為崇高、庄嚴、壯麗、重穆、典雅等等風格。 道家哲學崇自然,在藝術上則表現為飄逸、雄渾、淳厚、古樸、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風格。中國畫和雕塑都具備這兩個系統的風格特徵,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儀衛性雕刻,一般具備前一系統的風格,龍門奉先寺大佛最為典型。它是唐代武則天出資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氣度,風格上必然強調崇高、庄嚴、重穆和典雅。明器藝術中的俑和動物雕塑多屬後一系統的風格,它們和生活關系密切,風格上追求自然,樸拙可愛。兩者各異其趣,各有千秋。中國畫和雕塑卻有意返樸歸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種內在美,一種原始美,一種大巧若拙的哲學精神境界。
八、中國古代雕塑遺產大量屬於佛教造像,佛教美術有其特殊的經儀
軌,形成自己的特點。佛教美術源於古代印度,中國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羅、馬土臘和芨多等地區與時代的佛教雕塑。 中國藝術家在學習摹仿過程中,逐步將它們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產地的樣式,又更多地體現出中國特色。佛和菩薩的肢體動作,特別是手勢(稱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義。各種佛經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頭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飾標識(如佛和羅漢著樸素的袈裟,菩薩則衣飾華麗)、不同的姿勢(如接引佛才站著,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覺得佛教造像怪誕和雷同。
九、中國藝術家在學習摹仿過程中,逐步將它們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產地的樣式,又更多地體現出中國特色。而印度犍陀羅佛像受到希臘化時期的古典雕刻影響,它們也有個雕塑本土化的演變過程。因此,在欣賞中國古代佛像時,適當對照希臘、印度的古代雕刻進行比較,有助於加深認識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區別。同時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經規儀軌。上文提到的佛像兩耳垂肩,手長過膝,就出自經規儀軌。佛像有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徵,兩耳垂肩、手長過膝而外,又如螺發紺青相、頂上肉髻相(不是普通發髻)、眉間的毫相等等可以通過造型藝術加以表現的相好,在雕塑時都必須嚴格符合要求。 佛和菩薩的肢體動作,特別是手勢(稱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義。各種佛經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頭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飾標識(如佛和羅漢著樸素的袈裟,菩薩則衣飾華麗)、不同的姿勢(如接引佛才站著,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覺得佛教造像怪誕和雷同。
引言----
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史,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也是個體自我意識從覺醒走向自覺的縮影。在史前的遺存中,我們看到了自我意識的覺醒,在春秋戰國的造型中,我們看到了個體尊嚴意識的覺醒,在漢代則看到了道德觀念和自由意識的覺醒。在此後的發展中,世俗化傾向和個體價值確立的關系是密切的。而雕塑本身,從古老的巫術含義中延伸開來,在它的早期階段,還能夠負載深刻的精神內容,但隨著個體自我意識的不斷增長,雕塑原來所具有的精神性越來越少,無論是陵墓雕刻、明器作品、還是佛教造像,都在向世俗化發展。這種發展到了明清時期,由於觀念和技術基本處於封閉狀態、已經走向窮途末路了。
西方文明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是傳統獲得新的生機的前提;中國傳統雕塑也是如此。應該感謝這種新的撞擊,它讓我們在中國傳統雕塑走向山窮水盡之際,看到了新的希望。 近現代的中國雕塑基本上是按照西方的觀念來塑造的,與中國傳統的雕塑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無論這些新的作品水平如何,至少它們在雕塑的語言上是比較純粹的,而且比之明清的雕塑,也的確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當代的中國的雕塑藝術
引言----
我國當代雕塑的主要力量還是廣大民間雕塑藝人,他們繼承發展了我國的雕塑藝術傳統,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們有整套的傳統表現方法,形式豐富多樣,題材非常廣泛,歷來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現在舉主要的介紹如下: 廣東石灣、江西景德鎮的陶瓷雕塑。藝人們創作的古代歷史人物,如偉大詩人屈原、杜甫、李白的塑像,都是相當成功的作品。近年來,老藝人劉傳創作的《僧一行》,表現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觀察宇宙的瞬間,作品形神兼備,古樸、沉著、色釉渾厚,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陶瓷雕塑具有便於大量復制、價格較低、顏色鮮艷美觀、不易退色的優點,是一種普及的藝術品。小型彩塑一般叫「泥人」或稱「泥娃娃」,也是一種普及的民間雕塑藝術,以江蘇無錫「惠山泥人」和河北天津的「泥人張」為最聞名。惠山泥人素有「大阿福」、「壽星」、「人仙」等題材。現在擴大了內容,如《將相和》、《李逵》、《傣族醫生》等。近年來陳剛、張小權創作的《西廂記》,造型生動,用色簡潔清秀,在無錫泥人的傳統基礎上有了發展和提高,是一件受人注意的作品。天津泥人張彩塑,有140多年的歷史,創始人是張明山,現在已是第三代第四代了,著名藝人有張景祜、張銘、張鉞。解放後不斷推陳出新,創作了不少新的作品,如《蔡文姬》、《踏遍高原千里雪》、《蔣門神》、《武松打虎》、《地雷開花》、《顆粒歸公》等。著名的彩塑藝人還有鄭於鶴,他吸取各家所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作品如《林沖》、《恨法海》等。這些彩塑的共同特點是:造型誇張、色彩明快、充滿生活情趣,引人入勝。象牙雕刻長期來成了帝王貴族、豪富家中的玩賞品,建國以後,也轉向為社會主義服務了。廣東的牙雕,近三百年來一直以鏤空技巧著稱於世,善雕多層牙球、花舫、花燈、龍舟等。近年來,藝人運用鏤雕通花技術,雕出了41層的異形球《奔向人間》,這件作品,設計新穎,做工精細,月形球體的表層刻有神話故事,球內各層鏤空並有精緻的花紋,變化多樣,層層轉動自如。球下一組人物描繪了嫦娥奔向春光明媚的人間、仙女舞樂相送的動人情景。作品寓意偉大祖國繁榮美好,引起嫦娥思慕之情,從而歌頌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南京工藝廠的大型牙雕《文成公主入藏》,塑造了四、五十個人物。文成公主騎在馬上,形象端莊秀麗;松贊干布英俊威武,面露笑容,手指前方;護送的衛士騎著形態不同的14匹駿馬作為前導;跟隨的是19個正在彈唱歌舞的宮女。這是一件精工細雕、氣勢磅礴、繁而不亂、主題突出、形象生動的大型組雕的傑作。東陽木雕擅長浮雕和鏤空雕,適用於掛屏、傢具、建築上的裝飾。如《高原練武》,畫面氣勢動人,雕工異常精細,人物形象生動,採用多層浮雕的表現方法,是一件具有傳統風格的好作品。福州龍眼木雕,擅長於表現傳統故事人物和走獸禽鳥等題材。如林友財的《東方朔》,取材於民間傳說。作者以熟練的刀法,刻畫了這位神話式老人樂觀、詼諧、機智而又略帶惶惑的形態,身軀微向前傾,把前面空隙部分刻上童子和猴71子,使作品構圖飽滿,加強了木雕的牢固,顯示了福建木雕的藝術特色。 浙江的青田石雕,石料顏色豐富,樓空工藝精巧,刀法利落挺健。林耀光的(駿馬奔騰》,利用材料的天然色彩和質地雕刻了奔騰馬群,構思巧妙,造型生動,技巧熟練,是一件大型優秀作品。還有福建的壽山石雕,廣西的貴翠石雕,石質好,顏色豐富,刀法細膩,也是各具特色的。本世紀20、30年代,在北京藝專、杭州藝專都設有雕塑專業。一些從法國學習雕塑回國的雕塑家,如劉開渠、程曼叔。周輕鼎、王臨乙、滑田友、曾竹韶等,都在這兩所學校任教,於是西洋的雕塑方法傳入中國。解放後,全國美術學院都設有雕塑專業,培養了一批從事雕刻的專業人才,並創作了一批優秀的雕塑作品。劉開渠是我國當代老一輩著名雕塑家和美術教育家,在30年代就開始雕塑創作,早期的作品如(工農之家》等表現了工農兵的形象。這種以勞動人民為題材,並採取歌頌的態度,在舊中國是非常可貴的!解放後,他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創作了不少反映人民群眾革命斗爭的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勝利渡長江)、怔農紅軍卜(支援前線》。他以熟練的藝術技巧、簡練的手法,塑造了人民英雄和勞動人民的真實形象,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建國以來的優秀雕塑作品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十塊浮雕,反映了我國一百多年來為推翻三座大山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歷史。四川大邑泥塑(收租院》大型群雕,是由四川美術學院教師、民間藝人和青年雕塑工作者創作的,它由「麥租」、「驗租」、「過斗」、「算賬」、「逼租」和「反抗」等六個部分組成,表現舊社會農民受到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的血淚史,以及他們的反抗斗爭。此外王朝聞的《劉胡蘭》、肖傳久的《魯迅》、張充仁的《游擊英雄》、潘鶴的《艱苦歲月)等,在群眾中都有一定的影響。
引言----
雕塑從早期的功能性(指的是它的直接使用價值)到發展階段的功能性加藝術性,以及發展到現代作為一門純藝術性學科的形式是與許多代雕塑家的開拓努力分不開的!沒有他們的努力,也沒有如今中國的現代雕塑!
中國雕塑的存在與發展小分析
早期的雕塑功能性是佔主導地位的,這個要追溯到原始人類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許多表達方式都是懵懂的,他們出自本能的反應在一些樹枝,獸角,岩石等上刻一些抽象(這種「抽象」概念是現代人加以解釋的一種藝術風格)的符號語言來表達他們當時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狀況,或者是表達當時的一段精彩的故事情節等。如發現在公元前30000年的法國勞塞爾的岩石浮雕《持角的維納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浮雕記載著一位左手舉著獸角的女人在祈禱豐收和人運安康的一個故事。我們感嘆在哪個時代就有如此造型能力,刻畫生動的作品出來真的是不可思議。還如中國出土的大量陶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秦始皇兵馬俑」,可以確切的說製作這么龐大的雕塑群出發點是為了統治者自身思想服務的,其功能性是秦始皇想在死後還能夠像活著時候一樣擁有領導千軍萬馬的統治地位。雕塑藝術發展到現代已經由功能性和實用性佔主導轉變為藝術性佔主導的完全蛻變,現代的雕塑藝術更注重其內在價值和它的外在表現形式。
雕塑的發展與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出現是直接取決於不同時期人們審美觀的不斷變化而最終確定的,它是受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的。就比如說中國古代盛唐時期人們追求的是「肥為美」,當時的人們思想也是相對開放的,所以出現的唐三彩 ,彩色陶佣等都追求風韻肥美,色彩運用也是豐富而大膽,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人們在不同時代的審美觀念和表達方式是一致的。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產物,雕塑作為萬物中之一物,他也是要遵循這個原則,不然他就會被遺棄,被淡忘。雖然雕塑本身有其自身的特性,但是它的存在形式,風格與人的思想觀念,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有著非一般的聯系,就比如說同一個時代中國的雕塑藝術風格與歐美,拉美,非洲的雕塑藝術風格是孑然不同的。
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中國的藝術發展是迅速的,中外藝術的互相吸收和融合,從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老一輩藝術家把國外的的藝術形式風格體制傳入到國內來,中國大地從此就沸騰起來了,一批渴望知識的藝術家們滿腔熱血地投入到藝術的開拓創新上來,雕塑藝術也自然有了前所沒有的進步與發展,從以前的小泥人塑造和佛像製作一下轉變為研究人體解剖,從以前傳統的寫意一下轉變為練習寫實造型,從此時開始雕塑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提供給一批愛好雕塑的青年,雕塑也由此把藝術性提高了一個深度!新中國成立以後,雕塑的發展和其它的藝術形式一樣,立碑紀念先烈,謳歌祖國等等一系列的雕塑作品出現,最有代表的作品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浮雕,這些大氣磅礴的作品出現表達了人們當時的心情願望,在這個時期中國雕塑受前蘇聯的雕塑影響很大,雕塑最求大面積,大體量,這個形式的出現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有著直接的聯系。現如今雕塑的發展可謂是百花爭鳴,各種風格形式的雕塑出現在大眾的面前,從1979年的《星星美展》到現在,
引言----
短短的30年不到,中國雕塑走完了國外百年甚至更長的雕塑發展階段,可以說現在的雕塑藝術已經擺脫了功能性佔主導的時代,轉化為從雕塑本身的藝術角度和觀念角度去思考,去表達,這種發展是空前的!
中國當代雕塑中的後現代性
中國雕塑在九十年代具有了一種真正意義的現代性觀念和後現代形式,這是與1949年到80年代末期間中國現代雕塑的根本區別。1949年到80年代末的中國現代雕塑的現代性主要體現於政治主體意識和現代政治社會的象徵視覺,這一主流傾向就是政治性題材雕塑。而將雕塑置於國際當代藝術的范疇和全球文化的發展背景下看總是則是九十年代以後發生的,這一改變使中國雕塑真正具有一種當代性和前衛性,或者說,具有了種真正意義的當代雕塑。 九十年代末,中國當代雕塑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後現代波普形式被青年雕塑家的大量採用,像劉建華、李占洋、徐一暉等。劉建華的創作著意體現一種物質化時代的道德不確定性體驗,通過沙發、女人體等物象的翻制組合成一種寓言式的語匯.李占洋的雕塑介於一種新現實主義和波普雕塑的結合,翻制記錄了舞廳、卡拉OK、按摩房等新民間生活空間的現實場景。徐一暉不是雕塑系畢業的,但他在九十年代後期創作的艷俗風格的彩陶雕塑無疑是重要的後現代作品。
在九十年末產生真正意義的後現代雕塑和波普風格的雕塑是和中國社會及藝術的發展密切相關的。一方面,中國社會的文化結構開始進入多元化時期,商業精神、物質消費和流行文化已真正變成一種日常性,這為後現代雕塑的產生提供了視覺經驗和意義背景。傳統雕塑概念意義的造型和彩繪的重新使用,不僅僅是現實主義反映的需要,事實上,新現實主義和波普藝術的方式在九十年代末表明了當代雕塑試圖回到九十年代社會文化變在視覺癥候層次的道德反省和自我分析。波普風格的雕塑創作在雕塑的色彩和材料的使用上都有創新。在九址年代,當代雕塑對波普顏色風格的實踐事實上要超過前衛的繪畫。值得一提的是,劉建華和徐一暉將景德鎮陶藝和波普風格的結合,使中國陶藝概念走向了一種真正意義的當代陶藝概念。當代雕塑在九十年代的一促重要實踐是對雕塑寫實造型的重新認識。寫實雕塑和觀念藝術、波普藝術的結合使中國當代雕塑找到了一種造型和前衛性結合的方式,這也是九十年代國際當代藝術的潮流。 觀念性和波普化被九十年代中國雕塑實踐後,就使中國當代雕塑真正具有一種前衛性和當代國際文化背景,這是與二十世紀中國現代雕塑要概念產生根本區別的兩個方面,也是當代雕塑概念真正確立的標志。 九十年代中國雕塑完成了由現代題材向雕塑的現代性和後現代性,以及後現代雕塑的轉換。
結束語:
大自然中萬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用唯物辯證法來說:「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雕塑作為一門藝術學科逐漸被世人知曉甚至了解。作為藝術范疇之內的雕塑來說,它的出現比其它的藝術形式出現要早很多,這個與人類的本能反應和其表達方式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從最早原始人類的「結繩記事」到圖騰活動,祭祀慶典都可以看出來雕塑在人們生活之中真是無處不在。在這里我不是追根溯源來說雕塑怎麼怎麼優先於其它的藝術形式,而是闡述中國雕塑從古至今它的存在方式,它的發展狀況。
上述各種觀點,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互相關連。我們在欣賞中國雕塑時,需要綜合各個特點來認識,才可能得出比較合理的結論,承認它們確實還有不少好處;也許特點不一定就是優點,但有了特點,一種藝術就有了它存在與發展的理由和價值。中國藝術,包括中國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獨秀地屹立在世界藝術之林,全在於它有著與眾不同的許多特點。這些特點是世界所承認和尊重的。
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與發展與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有著相當直接的關聯。所以就會有一種曇花一現的雕塑,雕塑家的作品從一種新的形式方式的產生到逐漸的消失和被人們淡忘,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我想說的是現代藝術的流派眾多,能夠存在和消失就要看它可符合時代賦予它的任務和它可能夠起到引導和推動雕塑的發展問題!能夠延傳下來的雕塑藝術形式和風格是經的起時間考驗的,在現如今各種各樣的雕塑形式局面之中,追求著雕塑本身的藝術性和有開拓性的藝術家只佔九牛一毛,而大多數的雕塑家卻是跟著別人的屁股後面跑。繼承和創新,發展和進步是需要我們不斷的實踐,不斷的思考才能夠完成的。中國的雕塑藝術還將更加的與時俱進,而我們所需要做的不是駐足遠望而是帶著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去觀察!
-----------一雙《雕塑的眼睛》
7. 上海一商業廣場雕塑太辣眼,遭投訴後更換,和賈淺淺的詩有何區別
管理方已經考慮撤換了。畢竟這是公共的區域,所以不能夠將這些不雅觀的雕像放在公共的場所,這個和藝術是沒有直接的關系的,和審美有關。
8. 為什麼傳統雕塑作品很多沒有顏色
古希臘的雕塑是有色彩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盛行白色雕塑。有兩種可能。一個是往年的雕塑由於常年自然風化,變成了白色。還有原因是雕塑塗料本身具有分解性,時日一長,分解了,故留下石膏原本的色彩。所以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以為雕塑本是白色,故模仿之。
9. 中國歷朝歷代雕塑的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所出的6個鍾銅人,均作武士裝束,有彩繪,為戰國時期人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 商周時期還有很多玉石、牙、骨等材料雕刻的小型裝飾性雕塑作品和陶塑、木雕作品。商代婦好墓出土的865件玉石雕刻中,玉人、玉人頭雕刻共有15件,是研究商代社會生活、服飾等問題的珍貴資料。而各種禽、獸、蟲、魚的圓雕與浮雕則十分生動,富有意趣。陝西寶雞國墓出土的大批玉器是西周玉雕的代表性作品。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商代的陶塑奴隸形象,皆盤發戴枷。甘肅靈台出土的西周時期的玉人和一些青銅器人形器足,作裸體,也屬於奴隸形象。春秋以後以俑隨葬的風氣盛行,主要有陶俑、木俑兩類,也有以不同的金屬材料製作的。遺存最多的是南方楚國地區的漆繪木俑,以及鎮墓獸、鳥獸座屏、虎座飛鳥等,還出現了木根雕的辟邪。 商周時期的大型雕塑作品,有四川廣漢縣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物立像和數十具青銅人頭像、人面像。為古代巴蜀文化的遺存,年代相當於中原的殷墟文化早期。
秦漢時期
漢代各類材料製作的俑,對於現實生活有了更進一步的反映。如四川出土的陶俑,有農夫、工匠、廚夫、俳優、部曲等各種不同身份和活動特徵,其中擊鼓說唱俑,動作至為傳神。山東濟南無影山出土的舞樂雜伎陶俑群,手法自由,神態生動(見無影山陶塑)。一些表現宮廷侍女形象的女俑,表情端莊矜持,其對內在性情的刻畫,是前此所未曾有過的。 西漢大型雕刻的代表作是霍去病墓的16件動物石刻。作為將軍生前為國立功的戰場──祁連山的象徵,墓上散置各種現實生活中的野獸和神怪的幻想動物形象,與大自然環境結為一體,充溢著生命力。這些作品雕刻手法異常簡練概括,利用了石材的自然形態,略加雕鑿,便生動地呈現出不同動物的神態,形式博大、雄渾。其中馬踏匈奴石刻具有象徵意義和紀念碑的成分(見霍去病墓石刻)。 雲南古滇族墓葬出土的戰國至秦漢時期,青銅器中的貯貝器蓋上,多人物的群像雕塑和透雕扣飾,真實地表現了處於奴隸制社會階段的滇人的生活環境和宗教、戰爭、狩獵、樂舞等活動,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其表現牛、虎等動物題材的器物,描寫動物之間生死搏鬥的銅扣飾,表現的動態令人驚心動魄(見滇人青銅雕塑)。北方草原的東胡、匈奴等民族的青銅扣飾,金、銀製品中的動物形象風格較為粗獷剽悍。這些作品成功地表現出動勢之美、力之美(見中國北方草原民族銅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雕塑發展上的一個重要現象是隨著佛教的興盛而出現的大規模的營造石窟寺的活動。中國幾個最大的石窟群如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均開鑿於此一時期。營造石窟風氣以北魏為最盛。北朝營造的石窟廣泛分布於山西、河南、甘肅等地區,南朝石窟則僅存南京棲霞山一處。主要的造窟工程是以皇室或勛臣貴戚名義,動用國家資金和營建力量興造的,工程浩大、宏偉。其中雲岡石窟曇曜五窟的大佛、龍門石窟古陽洞的群龕,都代表了北魏盛期的雕刻水平和藝術風貌。雲岡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庄嚴渾朴,是古代大型石造像的傑作。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後,從典章制度到審美風尚均受到南朝漢族文化的影響,石窟造像也開始脫出早期所受西域印度樣式的影響,而形成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新風格特徵。如麥積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優美,表現出一種富於內心修養的儒雅氣質,其衣紋流暢,層疊稠密,具有很強的裝飾性。石窟寺雕刻藝術樣式風格的變化,也直接影響了同時期為寺廟供養而雕塑的單體造像和造像碑、金銅佛造像。金銅佛是小型雕塑,造型玲巧,富於變化。著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東晉時的戴逵、戴父子,他們以首創夾造像和善於權衡大型造像的比例關系而著稱。南北朝時期另一類大型石雕是陵墓地面石刻群。存世的作品主要是分布於南京及其附近地區的宋、齊、梁、陳四代帝王及王侯陵墓的31處石雕群。其組合關系為成對的石獸、石柱與石碑。置於帝陵前的石獸有角,稱天祿或麒麟;王侯墓前的石獸無角,稱辟邪。其造型自漢代墓前大型石獸脫出,而趨向於勁健、華麗。獸作行進姿態,頸部很長,頭向後仰,其影像與弓屈的背部形成一個極富於力度的S形曲線。身上有翼,並有流暢而華麗的線刻花紋(見南朝陵墓石刻)。北朝陵前石雕遭後世破壞,僅存個別文吏殘像。此外,在南、北各地墓葬中還發現有磚、石浮雕和石刻線畫,有對現實生活的描寫,也有神話人物。墓室中隨葬俑的風氣,北朝盛於南朝,數量日增,並形成固定組合。北魏以後隨葬俑群,主要包括鎮墓俑與鎮墓獸、出行儀仗、奴婢和伎樂等。一個墓中隨葬俑群數量由數百以至千件以上。其造型早期粗獷,北魏太和以後趨向清瘦修長,到北朝晚期又轉向豐圓,其審美趨向的變化,大體與石窟寺造像的變化相一致。
隋唐時期
北朝晚期的東、西魏和北齊、北周晚期是雕刻藝術發展中的過渡階段,歷隋、初唐,至高宗、武後以迄玄宗時期(約當7世紀後期至8世紀前期),達到中國雕塑史上的鼎盛期。安史之亂後中衰,會昌五年(845),武宗下令毀寺廟、銷銅像,佛教雕塑受到空前毀壞。此後,終唐之世不復有大規模的營造石窟活動。 唐代雕刻藝術的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藝術方面。一些重要的早期石窟,唐代都續有大規模的開鑿。其代表性作品為雕成於高宗、武後時期的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本尊盧舍那大佛面相庄嚴、睿智,氣度非凡,是唐代盛期強大國勢與充滿活力與自信的時代精神在雕塑藝術上的反映;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形象各自體現著宗教藝術類型化表現的具體要求,9尊造像之間的組合關系、尺度的權衡、動靜的呼應,為適應大型雕像與膜拜者之間距離與觀賞角度而在造像身軀比例上所作的調整,以及雕刻手法的流暢、自然,都表現出古代雕刻家斬山造像,創作大唐代雕塑家創造了一系列與時代審美風尚相一致的宗教藝術形象。陝西、河南、山西等地出土的與真人等高的石雕菩薩立像,敦煌莫高窟第159、194等窟的彩塑菩薩像,都女性化了,造型以當時貴族婦女形象為參照,豐頤長目,體態婀娜,纓絡遍體,表現出超出了宗教氛圍的富貴氣息。性格、氣質迥異的弟子,神情威猛的天王,筋肉暴突、孔武有力的力士,作現世裝束的虔誠供養人,也都是此一時期在宗教人物形象創造上的新發展。 唐代陵墓石刻群的主要部分集中於陝西關中地區,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和許多陪葬墓。其中有14座陵因借山勢,以增強整體布局的宏大氣勢,是雕刻群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的成功範例(見唐代陵墓石刻)。石刻內容早期諸陵差異較大,乾陵(高宗、武則天合葬陵)以後,逐漸規范化。配置於神道的石刻主要由華表、飛馬、朱雀、鞍馬及馭者、石人、碑、蕃酋群像、石獅等所組成,在雕刻手法上注重整體的單純、完整和置於山崗之上的影像效果,以數量上的參差、重復,體量的變化,形成節奏感,作用於謁陵者的心理,在行進過程中,不斷增強對於整個陵區的崇高印象。石刻代表作品有獻陵的石犀,昭陵的六駿(見昭陵石刻),順陵(見順陵石刻)、乾陵的石獅,庄、泰、建諸陵的石人等。唐代晚期諸陵規模縮小,石刻造型矯飾、平庸,失去早期的恢宏氣度。 唐代盛期還曾在都城建造過紀念性雕刻。如武則天在洛陽以銅鐵材料鑄造的天樞紀念柱,立體部分高達百尺,四周有石獅、麒麟環繞。 俑類作品在隋唐時期也達到新的藝術高度。製作材料有泥、木、瓷、石等多種材料,以黃、褐、藍、綠等釉色燒制而成的三彩俑數量眾多,特別能夠代表俑類作品新的塑造水平。在侍女、文吏等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十分熱衷於表現人物處於具體情節之中的特殊神態和動作。婦女形象由早期的窈窕轉向豐腴,面相圓潤,神情恬適、慵懶,長衣曳地,是唐代藝術中表現婦女理想美的典型樣式。以佛教天國形象塑造的鎮墓俑,神采飛揚,動中有靜,誇張而有分寸。對於馬與駱駝等動物形象,注重描寫具體性與生動性,多表現處於精神亢奮狀態中的動勢(見唐三彩)。此外,在隋唐時期,許多金銀器上的錘、鑲嵌浮雕紋飾、青銅鏡上的花紋,也十分豐富、生動,並常有一些現實生活內容或神話題材的描寫。有些紋飾受到波斯等國藝術的影響。隋唐雕塑藝術對周圍鄰國也有重要影響。 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楊惠之,以長於塑造具體人物達到傳神地步而著稱。
五代、宋、遼、金時期
五代雕塑作品保存下來的較少,比較重要的有山西平遙鎮國寺一組彩塑佛教造像(見鎮國寺彩塑),前蜀王建墓的王建像和刻有浮雕伎樂、抬棺神將的石棺(見王建墓雕刻),南唐欽、順二陵的 190件陶俑(見南唐二陵陶俑)。五代雕塑代表了由晚唐以來過渡時期的藝術風格。 世俗題材和寫實風格的發展,在宋代宗教雕塑和墓室雕刻、俑類作品中都有明顯的表現大足石窟中136窟(心神車窟, 雕於南宋紹興年間)八菩薩像庄嚴婉麗,129窟數珠手觀音豐姿綽約,同為宋代佛教造像的精品。而寶頂山的父母恩重經變相、地獄變相、牧牛道場等摩崖造像,則充滿了生動的人情世態。雕塑家熱情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常與宗教教義背道而馳。宋代寺廟金屬造像遺存比較重要的有河北正定隆興寺大悲菩薩銅像,四川峨眉山萬年寺普賢菩薩金銅像(見萬年寺普賢像),河南登封中嶽廟鎮庫鐵人等。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的侍女像(見晉祠聖母殿彩塑),江蘇直保聖寺、山東長清靈岩寺、江蘇吳縣紫金庵的羅漢像,被造成具有內心活動特徵,更接近於現實生活中真實人物的宗教形象。一些羅漢像被塑造成睿智、有異稟的哲人形象。此外,福建泉州老君石雕像,是古代重要的大型道教造像。 遼、金兩代在北方地區曾開鑿石窟,並有不少寺廟造像遺存。遼代的薊縣獨樂寺觀音像,遼寧義縣奉國寺、山西大同下華嚴寺的菩薩,猶存唐風,但又顯示了向勻稱、秀美發展的趨向。遼代許多佛塔還有精美的浮雕。 北宋陵墓石刻的主要部分在河南鞏縣,共有8陵,現存石刻539件,加上陪葬墓石刻,共千餘件。自永昌陵以後形成定製,大體沿襲唐陵規范,而內容有較大差異。主要由望柱、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鞍馬及馭者、虎、羊、蕃使、文武大臣、獅、鎮陵將軍、宮人組成。宋陵石刻在規模與藝術水平上均遜於唐代,但造型尚嚴謹。其陵區集中,石刻內容、數量更加規范的特點,對明清兩代很有影響(見北宋陵墓石刻)。 宋、遼、金時期的俑數量不多。但墓室內的雕塑、壁畫和隨葬的俑很有特點。由於宋代日常生活習俗有很大變化,墓內出現大量直接模擬現實、表現起居生活和桌、椅等日用器物的雕刻作品。河南、山西等地還出現很多宋、金、以迄元代表現雜劇演出活動的雕磚(見宋-金-元雜劇雕磚)。
元、明、清時期
元代以後雕塑藝術成就突出地表現在宮廷、皇家園林的環境雕塑方面。元大都宮殿建築已毀,從遺址出土的鳳麒麟石雕、走龍欄板等建築飾件,猶能見出元代雕刻富麗繁縟的特點。元代存世的重要作品居庸關雲台浮雕護法天王、十方佛、千佛、券門上的「六具」等石刻(見居庸關雲台雕刻),杭州飛來峰密宗石刻等也都表現了共同的時代風格。元代著名的雕塑家有生於尼泊爾的阿尼哥和他的學生劉元。元代還留下有關雕塑史料的著作型石刻的豐富經驗,也標志著民族的宗教雕刻藝術的完全成熟。 明、清兩代建築雕刻的精華薈萃於故宮建築群和天壇(見天壇)、北海、頤和園、圓明園等皇家壇廟、園林。故宮天安門前的華表、石獅,宮廷內主體建築三大殿白石須彌座上浮雕雲龍、雲鳳的望柱,圓雕的螭首,能燃香的銅龜、鶴等,都對烘托宮殿建築的庄嚴、輝煌,增加局部藝術氣氛起著重要作用。作為此組建築有力結束的保和殿後長近17米、寬3米多的下層石雕御路, 浮雕著蟠龍、海水江涯與各種圖案,布局宏偉,雕刻精謹,是明清石雕藝術的傑作。建於大同、北京故宮、北海的琉璃九龍照壁,故宮內的鎏金銅龍、鳳、麒麟、獅、象等動物雕塑,也各以不同的材、質和豐富多樣的造型點綴和調節著宮殿群的氣氛。 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較完整,主要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群,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易縣清西陵多組石刻群。其內容和配置沿襲宋陵而有所發展。清代裕陵等陵地宮內的門、壁、券頂上刻有精細的浮雕佛像和各種圖案。兩個時代的雕刻風格,明代較渾朴、有力,清代追求精巧而易流於瑣細。 宗教雕塑主要為寺廟彩塑和小型的木、石、金銅佛像。明代優秀造像有陝西藍田水陸庵塑壁,山西平遙雙林寺的天王、力士、羅漢、渡海觀音等(見平遙雙林寺彩塑)。清代小型嘛教金銅佛中也多有精品。 明朝時期玉、石、竹、木、陶瓷、金屬、牙、骨等材料製作的工藝美術品和民間建築、器用裝飾中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雕塑作品,如福建德化的瓷塑觀音等。清末天津張明山的民俗題材和肖像泥塑達到很高的寫實水平。
10. 中國古代雕塑分為哪兩類
一、從製作工藝來分,雕塑可分為雕和塑。
1、雕是從完整而堅固的坯體上把多餘部分刪削、挖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
2、塑是用具有粘結性的材料聯接、構成為所需要的形體,如泥塑、陶塑等。
二、從題材來分,雕塑可分為紀念性雕塑、建築裝飾性雕塑、城市園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陳列性雕塑。
三、從表現形式來分,雕塑可分為圓雕、浮雕。
1、圓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從四面八方觀賞的立體雕塑。
2、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藝術形象。表現手法藉助於體積和結構等。
(10)中國雕塑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關,同時又受到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
在人類還處於舊石器時代時,就出現了原始石雕、骨雕等。雕塑是一種相對永久性的藝術,傳統的觀念認為雕塑是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物體,通過雕塑訴諸視覺的空間形象來反映現實,因而被認為是最典型的造型藝術、靜態藝術和空間藝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在現代藝術中出現了反傳統的四維雕塑、五維雕塑、聲光雕塑、動態雕塑和軟雕塑等。
這是由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出現,沖破了由牛頓學說建立的世界觀,改變著人們的時空觀,使雕塑藝術從更高的層次上認識和表現世界,突破三維的、視覺的、靜態的形式,向多維的時空心態方面探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雕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