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孝手抄报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半斤食用油有多少图片 2024-05-20 09:54:29

孝手抄报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4-05-09 04:04:11

① 关于孝的手抄报

孝敬父母的手抄报图片大全: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3、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4、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5、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6、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7、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1、长幼有序。——孟子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14、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16、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7、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18、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19、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20、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② 鎴戠殑瀛濋泤鏁呬簨镓嬫妱鎶 鎴戠殑镓嬫妱鎶

瀛濅翰鏁钥佹晠浜嬩细镄勬坠鎶勬姤 瀛濅翰鏁钥佹坠鎶勬姤

瀛濊岄泤琛屾垜鍏堣 镞鏄熷︽牎瀛濋泤鏁栾偛镓嬫妱鎶ュ𪾢璇勬椿锷

锏惧杽瀛濅负鍏 锽勫瓭闆呬富棰樻坠鎶勬姤

鍏充簬瀛濋泤镄勬坠鎶勬姤 鍏充簬瀛濈殑镓嬫妱鎶

鐪嬬潃钖屽︿滑涓浠戒唤镄勬坠鎶勬姤

瀛濊岄泤琛屾垜鍏堣 镞鏄熷︽牎瀛濋泤鏁栾偛镓嬫妱鎶ュ𪾢璇勬椿锷

瀛濊岄泤琛屾垜鍏堣 镞鏄熷︽牎瀛濋泤鏁栾偛镓嬫妱鎶ュ𪾢璇勬椿锷

鍐欑编绡 瀛濇槸涓鍗庢皯镞忕殑浼犵粺缇庡痉涓浠芥坠鎶勬姤鏄鍏充簬瀛濋泤镄勬坠鎶勬姤 鍏充簬

瀹夊叏璀﹂挓闀块福瀛濋泤浼存垜鎴愰暱 钂茬汉涓灏忎富棰樻坠鎶勬姤灞

姘镐笉娑堥濈殑瀛濅负涓婚樻坠鎶勬姤鐖变负涓婚樼殑镓嬫妱鎶

鎱埚瓭鍦ㄦ垜蹇冧腑镄勬坠鎶勬姤

瀛濋泤镓嬫妱鎶-阈堕兘瀛︽牎璇氩瓭闆呬紭绉镓嬫妱灏忔姤

瀹夊叏璀﹂挓闀块福瀛濋泤浼存垜鎴愰暱 钂茬汉涓灏忎富棰樻坠鎶勬姤灞

瀛濋泤浼存垜琛屾坠鎶勬姤 镓嬫妱鎶ュ浘鐗囧ぇ鍏

瀛濊岄泤琛屾垜鍏堣 镞鏄熷︽牎瀛濋泤鏁栾偛镓嬫妱鎶ュ𪾢璇勬椿锷

鍏充簬鎴戠埍姘戞棌镄勬坠鎶勬姤鍏充簬鎴戠埍姘戞棌镄勬坠鎶勬姤鍒嗕韩灞旷ず

寰峰瓭镄勬坠鎶勬姤

瀹夊叏璀﹂挓闀块福瀛濋泤浼存垜鎴愰暱 钂茬汉涓灏忎富棰樻坠鎶勬姤灞

寰峰瓭镄勬坠鎶勬姤

鎴戣屾垜瀛濇坠鎶勬姤 镓嬫妱鎶ョ亩鍗曞张婕备寒

③ 有关于孝道的手抄报。有图片最好

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并顺从。

与孝文化有关的传说

董永的故事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