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传染病手抄报
关于预防传染病手抄报内容,可可手抄报最新整理预防传染病手抄报内容大全,预防传染病,人人健康。 预防传染病手抄报内容 《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 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8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 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 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 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肺结核、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 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新生儿破 伤风等。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三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 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风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病等。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
(四)甲型H1N1流感
现在,在全世界肆虐的甲型流感漫步开来 首先我们要做到 预防 流感的 措施 以下方案:
1.勤洗手 ,把手朝下方搓洗。
2.强身健体
3.感冒 发烧 不适者 尽快就诊 ,并告诉 医生游历
4.尽快接种疫苗
5.禁止去流感区域
6.打喷嚏 咳嗽 禁止对人 天气变化防感冒;食醋薰蒸常消毒,房间通风勤清扫;流行期间少串门,合理营养多运动;体弱年少打疫苗,身体不适 早治疗;空余之时多学习,保健知识要记 牢;劳逸结合莫疲劳,身体健康合家乐。 洗净手,病菌脏物水冲走;勤通风,病菌病毒无处生;喝开水,不给病菌留机会;吃熟食,肠胃心肺都舒适;晒衣被 ,杀死病虫除异味;少集会,避免传染不遭罪;勤打扫,垃圾病菌都赶跑;会消毒,阻断传播不发愁;细排查,低龄儿 童不漏下;常随访,每天都能知健康;量体温,体温正常才放心;早治疗,及时就医早日好。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 基本环节,我们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1、加强晨检和因病缺课统计工作,认真做好日排查 工作,尤其对发热和缺课学生进行重点排查,对有传染病可疑症状的学生,及时去医院检查。
2、班级出现传染病, 要立即报告辅导员(或班主任)。
3、对确诊为传染病的学生,严格按照传染病的隔离期予以隔离。
二、切断传 播途径:
1、通风换气,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每天开窗户5-10分钟通风换气,课间打开班级门通风换气。
2、搞好环境卫生,湿式扫除。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打喷嚏、咳嗽后要洗手,洗后用清洁的毛巾或纸巾擦干净。aware天 猫
三、保护易感人群: 学生对传染病普遍易感,是重点保护对象。
1、预防接种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与睡眠(10小时/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3、在传染病流行期,尽量少到商店、影剧院等人群多的公共场所 以上是关于预防传染病手抄报
㈡ 关于预防春季传染病黑板报的素材!求!图片首要!!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tn=imagedetail&word=%D4%A4%B7%C0%BC%B2%B2%A1%BA%DA%B0%E5%B1%A8&in=13048&cl=2&lm=-1&pn=0&rn=1&di=46670644755&ln=802&fr=ala0&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
真巧阿,我们帮也要办这样的板报,我就是奉命来找找资料的,嘿嘿,分享一下.
㈢ 怎样预防春季传染病手抄报图片
找一下这个网站吧: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4%BA%BC%BE%B4%AB%C8%BE%B2%A1%CA%D6%B3%AD%B1%A8
㈣ 预防传染病简笔画怎么画
预防传染病人物简笔画步骤:
1、先画出头部,画出眼睛、耳朵,嘴上画一个口罩。
2、画出身体,两只手放在嘴上。
3、画出裙子和脚。
4、最后涂上颜色就画好了。
对于此次肺炎,其实并没有大家所认为的那么夸张,但是为了预防感染,医生还是建议大家做好防护措施,对于孩子来说,防护等级要更高一些。
1、出门戴口罩:出现在公共场所,一定要记得带上,尤其是N95口罩,可以有效的防护病毒传播,对孩子的防护也是很有效的。
2、公共场所不聚众:疾病的传播在人群中格外活跃,一个人生病会造成多人感染,专家已经明确指出,有人传人的存在,所以建议春节期间,少走亲戚,别聚众游玩,不管你在祖国的哪个城市,你都无法预知身边是不是有一位来自武汉的群众。所以还是减少接触!
3、不吃野味:此次病毒的蔓延不少专家都做了论证可能来源于蝙蝠,蝙蝠平时体温都在40度,我们人体的体温未发烧的情况下是达不到四十度的。然而蝙蝠身上的病毒,或与蝙蝠本身共存,如果食用了一些野味有接触过蝙蝠或被感染,进行传播,有时候就算是做熟的野味尽量也不要食用。
4、尽量不要饲养宠物:
城市里的寂寞人群,或者所谓的爱心人士,喜欢饲养小动物,但是也有一些新青年,喜欢养殖一些稀奇古怪的动物,有的甚至于从国外偷偷购买回来,饲养,这是极度危险的,小动物身上会携带一些病毒和细菌,而且孩子很喜欢小动物,很容易被感染到,所有负责人的父母一定要拒绝,也尽量减少带孩子到家禽市场,也尽量少去动物园等场所。
5、重视自身健康,身体不适立即就医:病毒有一定的潜伏期,此次冠状病毒所引发的肺炎,症状有些明显,但有些也不明显,所以并不是一定有发烧的症状,所以最近要多饮水,少吃肉食。如果家里有出现有人发烧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一定要立即自行隔离,并送医。避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㈤ 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有哪些
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包括肠道传染病的预防,虫媒传染病的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一、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肠道传染病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和甲型肝炎等。这类传染病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用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进食后发病。
二、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虫媒传染病
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传播或者鼠类传播,如蚊子,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三、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呼吸道传染病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肺结核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核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5)预防传染病的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1、疫苗的接种,如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苗能有效预防相应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时,要及时进行治疗。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
2、讲究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不暴饮暴食,实行分餐制,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杜绝生吃水产品;罐头食品出现鼓起,色香味改变的情况,不可食用。最好不要在路边露天饮食小摊点就餐。
3、养成良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多喝水,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搞好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不随地吐痰,勤晒被褥、勤换洗衣服。日用品常进行日照消毒和适当处理,各种垃圾及时处理,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
4、根据气候变化适量增减衣物,秋季温差较大,气温变化幅度也增大,容易患扁桃体炎等病症,如果治疗不及时,还会引发严重危害,因此要特别提防,以免病痛的“侵袭”。
5、注意劳逸结合,起居有度,生活有规律。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饮食合理,多吃蔬菜水果,保证睡眠、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提高自身免疫力。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也是预防的关键。
㈥ 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如何预防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infection)。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分为四种传播方式。(1)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2)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3)虫媒传播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4)接触传播 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传染病如何预防?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一)管理传染源---1甲类传染病鼠疫 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一)管理传染源---2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一)管理传染源---3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一)管理传染源---4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 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二)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三)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疫力在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麻疹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等。病人和病原体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所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粪便都含有大量病原体。病原体随病人或携带者排出的粪便污染环境后,经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由口而入引起感染。发病相应地以气温较高的夏秋两季为多。预防措施:1、及时发现病人,加以隔离治疗;2、加强“三管一灭”工作;3、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4、有特异性预防接种的要进行预防接种,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易引起暴发流行。(一)病原体流感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不耐热、酸和乙醚,对甲醛、乙醇与紫外线等均敏感。(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均可有病毒从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2、传播途径: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有可能。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4、流行特征: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和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时,人群普遍易感而发生大流行。一般每10~15年可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 次小流行。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丙型一般只引起散发。(二)流行病学(三)临床表现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症状,虽有轻重不同,但基本表现一致。1、单纯型流感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显着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部分轻症者,类似其他病毒性上感,1~2日即愈,易被忽视。(四)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节在同一地区,1~2日内即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发生,或某地区有流行,均应作为依据。2、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表现较轻。结合查体及X线照片进行诊断。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分类正常或相对淋巴细胞增多。如有显着白细胞增多,常说明继发细菌性感染。另外,可将起病3日内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培养。鉴别诊断:1、其它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可根据临床特点与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初步鉴别。2、肺炎支原体肺炎:起病较缓。咯少量粘痰或血丝痰,病情和缓,预后良好。冷凝集试验及MG型链球菌凝集试验效价升高。(五)治疗1、一般治疗:按呼吸道隔离病人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食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后以温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洁卫生。2、对症治疗:有高热烦躁者可予解热镇静剂,酌情选用APC、安乃近、鲁米那等。高热显着、呕吐剧烈者应予适当补液。3、消炎抗病毒治疗:早期用药有一定效果,可抑制病毒增殖,病程缩短。此外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效果明显。(六)预防1、管理传染源:病人隔离治疗1周,或至退热后2天。不住院者外出应戴口罩。单位流行应进行集体检疫,并要健全和加强疫情报告制度。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可用食醋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不到病人家串门,以减少传播机会。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2小时。3、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学生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合理饮食和休息,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六)预防4、接种流感疫苗:在疫苗株与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况下,均有肯定的预防效果。接种时间: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推荐接种时间为9至11月份。接种对象:所有希望减少患流感可能性,没有接种禁忌,年龄在6个月以上者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重点推荐人群(1) 60岁以上人群;(2) 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3) 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4) 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禁止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2)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3)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4)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发作期; (6)严重过敏体质者; (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 (8)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一)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该病毒耐寒,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二)流行病学3、易感性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1岁以内婴儿体内可有母递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可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其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续时间可波动在2~7个月之间。在未行疫苗接种地区,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倾向。(三)临床表现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实验室检查1、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3、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与血凝抑制试验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及血凝抑制抗体,有显着增长者可确诊(效价4倍以上)。国外采用酶联免疫吸咐法及间接荧光免疫检测IgM抗体,可作早期诊断。4、病毒分离 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四)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典型急性发作的腮腺肿痛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对于无腮腺肿痛或再发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及病毒方法。鉴别诊断1、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肿块局限,晚期有波动感,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发现化脓菌。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2、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可活动。可发现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五)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治疗,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可试用干扰素,对病毒有作用。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处理。1、一般护理 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2、对症治疗 宜散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板兰根60~90克水煎服或银翅散加大青叶15克水煎服;局部外涂可用紫金锭或青黛散用醋调,外涂局部,一日数次;或用薄公英、;鸭跖草、水仙花根、马齿苋等捣烂外敷,可减轻局部胀痛。必要时内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六)预防1、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接触者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毒。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3、自动免疫:用腺腮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4、药物预防 采用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水痘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是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以轻微和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为特征。(一)病原学本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径150~200nm。中心为双股DNA,其外为20面体核衣壳,衣壳表面有一层脂蛋白包膜,内含补体结合抗原,不含血凝素或溶血素。本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人为唯一的宿主。该病毒不耐高温,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易被消毒剂灭活。但能在疱疹液中-65℃下存活8年。(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 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三)临床表现潜伏期14~16日(10~24日)1、前驱期 婴幼儿常无前驱症状。年长儿或成人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纳差及上呼吸道症状,1~2日后才出疹。(三)临床表现2、出疹期 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皮疹有以下特点:(1)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形成疱疹,疱疹时感皮肤搔痒,然后干结成痂,此过程有时只需6~8小时,如无感染,1~2周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痕。(2)皮疹常呈椭园形,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浅表易破。疱液初为透明,后混浊,继发感染可呈脓性,结痂时间延长并可留有瘢痕。(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数目由数个至数千个不等。(4)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四)诊断1、流行病学 对冬春季有轻度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的学龄前儿童,应注意仔细查体,询问有无与水痘患者的接触史。2、临床表现根据皮疹的特点,呈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现,各种疹型同时存在,出现粘膜疹,全身症状轻微或无,多能确立诊断。3、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高。(2)病毒分离 在起病3天内取疱疹液做细胞培养,其病毒分离阳性率高。(3)血清抗体检测可用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测定。(五)治疗1、一般处理与对症治疗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防止庖疹破溃感染。皮疹已破溃可涂以龙胆紫或新霉素软膏。继发感染者应及早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瘙痒者可给予炉甘石洗剂及抗组织胺药物。激素一般禁用,当合并有严重并发症时,在应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酌情使用。病前已用激素者应用尽快减量或停用。2、抗病毒疗法干扰素,10~20万μ/日,连用3~5天;其他如阿糖腺苷、无环鸟苷等也可选用。(六)预防1、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全部皮疹结痂,在集体儿童机构的接触者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毒。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3、接种水痘疫苗:用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1周岁以上儿童。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一)病原学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该病毒外界抵抗力不强,易被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灭活;耐寒不耐热,4℃可存活5个月,-15℃存活5年;而20~37℃仅存活2小时,56℃30分钟即被破坏。(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该病传染性强,易感者直接接触后90%以上可得病2、传播途径: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合膜而致感染。间接传播很少。(二)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 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6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有母递免疫力,极少发病。麻疹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获有效免疫力,但抗体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触传染源还可发病。开展广泛预防接种后,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4、流行特征 本病目前多为散发,但如传染源进入易感者居住集中的地区,则可致暴发流行。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三)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0~14天。严重感染或输血感染者可短至6天;被动免疫或接种疫苗者,可长达3~4周。本病典型经过分三期。(三)临床表现 --- 1、前驱期又称出疹前驱期,持续2~4天,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咳嗽逐日加重。婴儿可伴有呕吐腹泻。起病2~3天第一臼齿对面的颊粘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细盐粒样灰白色斑点,微隆起,周围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此征有早期诊断价值。初少许,随后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及唇龈等处。粘膜斑多数在出疹后1~2天完全消失。下脸缘可见充血的红线(stimson's line)。(三)临床表现-- 2、出疹期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一般持续3~5天。皮疹首先开始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待手脚心见疹时,则为“出齐”或“出透”。皮疹初为稀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逐渐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园形或不规则形,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本期全身中毒症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糜、嗜睡,有时谵妄抽搐。面部浮肿,皮诊,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连眼睑不易睁开,流浓涕,上述表现之面貌称为麻疹面容。舌乳头红肿,咽部肿痛,咳嗽加重,声音嘶哑,呼吸道急促,胸部X线检查,可见轻重不等的较广泛的肺部浸润病变。肺部体征,除重症病人肺部闻有细湿罗音外,多为阴性。该期病人肝脾可肿大,婴幼儿易伴腹泻稀水样便,粪检含有少许脓细胞。(三)临床表现-- 3、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精神食欲好转,呼吸道炎症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并留有糠麸样细小脱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以驱干为多,1~2周退净。若无并发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四)诊断1、流行病学 易感者(未出过麻疹,亦未经自动免疫),在病前3~4周内有与麻疹患者接触史。2、临床表现 凡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结膜充血、流泪等症状应疑为麻疹,如口腔查见麻疹粘膜斑,可基本确诊。若有典型皮疹,退疹后留有色素沉着,其它症状相应减轻,则诊断更加明确。(四)诊断3、实验室检查 仅用于不典型的疑难病例或久无麻疹地区的首发病例的确诊。(1)病毒核酸检测或病毒培养:采早期病人漱口液或鼻、咽拭子。(2)血清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病人血清抗麻疹IgM;以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麻疹抗体IgG,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呈4倍升高,均有诊断价值。鉴别诊断1、风疹(rubella):多见于幼儿,中毒症状及呼吸道炎症轻,起病1~2天即出疹,为细小稀疏淡红色斑丘疹,1~2天退疹,无色素沉着及脱屑。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其显着特点。2、幼儿急疹(exanthema subitum,roseda infantum):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骤发高热,上呼吸道症状轻微,患儿精神好,高热持续3~5天骤退,热退时或退后出疹,无色素沉着,亦不脱屑,是本病的特征。鉴别诊断3、猩红热:前驱期发热,咽痛,起病1~2天内出疹,皮疹为针头大小,红色斑点状斑疹或粟粒疹,疹间皮肤充血,皮肤弥漫性潮红,压之退色,退疹时脱屑脱皮,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4、肠道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感染常发生皮疹。多见于夏秋季,出疹前有发热,咳嗽、腹泻,偶见粘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结肿大,皮疹形态不一,可反复出现,疹退不脱屑,无色素沉着。(五)治疗1、一般治疗及护理:(1)呼吸道隔离 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延长5天。(2)保持室内温暖及空气流通,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水分要充足;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耳的清洁,用温热水洗脸,生理盐水漱口;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药水保护眼睛,防止继发感染。(五)治疗2、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用小剂量退热药,但体温不得降至39℃以下,或适量镇静剂防止惊厥。忌用强退热剂及冰水,酒精等擦浴,以免影响皮疹透发。烦躁不安或惊厥者应给复方氯丙嗪、鲁米那、安定等,咳嗽重痰多者,可服止咳祛痰药。3、并发症治疗:肺炎、喉炎等。(六)预防1、管理传染源: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2、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六)预防3、保护易感人群:(1)自动免疫: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按免疫程序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幼儿接种麻疹疫苗,1.5岁及6周岁复种。由于注射疫苗后的潜伏期比自然感染潜伏期短(3~11天,多数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天接种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生,若于接触2天后接种,则预防效果下降,但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2)被动免疫: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肌注丙种球蛋白0.1~0.2ml/kg,胎盘球蛋白0.5~1.0ml/kg,接触后5天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6~9天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周。
㈦ 素描纸上画关于“预防疾病”的手抄报五年级的图片!!!
素描纸上画关于“预防疾病”的手抄报
㈧ 手抄报:预防传染病,图片
1花边 用绿色彩笔花 波浪线 圈起来 然后弄点叶子 花 这样的花边占地方 又好看
2字体 一定要用黑色水笔或者黑色钢笔 其他颜色出不来效果
3名字 你们的手抄报不知道是不是固定的报名,一定要起个响亮一点的。我小时候有个期刊叫《聪明泉》每次直接把那三个大字印在手抄报上。下边放白纸,把杂志封面放上去,用圆珠笔在期刊上使劲的描一下,然后拿开,用红彩笔填涂。
4两开的手抄报,报缝实在不想写了直接写几个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刻苦学习报效祖国”之类的
5字体和文字要得体,一个文章一个图。图片不要自己画,很难看的。下边放白纸,把你要参照的图片放上去,用圆珠笔在原版使劲的描一下,然后拿开,用彩笔填涂。
6内容
传染病:找几个艾滋病和乙肝的文章就行了,多了也没意义。网络一下这两个的图片,然后找两篇科普类的关于这两种疾病的具体内容就行了
诗歌:占地方,写的字最少,最好用的。
小故事:名人的成长故事,比如达芬奇画鸡蛋,王羲之怎么练字的之类的。
脑筋急转弯:占地方,答案还能占用一个地方
笑话:写几个可以用彩笔圈起来,也很占地方
英语短语句子,名人名言等等。。
㈨ 手足口病预防小报 最好有图片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十问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10.为什么近期报告感染手足口病的人这么多?
根据卫生部门的监测,专家将目前报告的手足口病发病数与往年的发病数对比,认为今年疫情来得比较早,但仍属散发。今年5月2日起,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病例及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由于以往不要求报告,另外有病人因症状轻微没有就医,因此以往部分病例没被发现或未作报告。在要求依法报告后,报告数量有一定增加是合理的现象。
由于手足口病是常见多发传染病,存在广泛发病的可能。卫生部门提醒全国各地,尤其是目前病例较少或往年发病较少的地区要加强预防与监测,做好疫情的防控。
㈩ 关于“预防近视、春季传染病”的 图片资料
看书、上网、工作1小时后休息15分钟,极目远眺,或者做做眼部按摩,身体活动一下。
注意用眼卫生。上网时显示器屏幕的中心和双眼平齐。眼睛与文稿、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应保持在45-65 厘米间。视线应保持在显示屏上方约20度角。为避免荧光屏反光或不清晰,电脑不应放置在窗户对面或背面。环境照明要柔和,身后窗户应拉上窗帘,避免亮光直射到屏幕上,造成眼部疲劳。
每天喝点绿茶。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还能防辐射损害。
多眨眼。一般人每分钟眨眼少于5次会使眼睛干燥。一方面泪液可以润滑角膜,有利于调节和改善视力;另一方面,长时间盯着显示屏眼睛易干涩,眨眼可以补充水分。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摄入维生素A、B1、C、E等。操作电脑的人应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豆制品、鱼、牛奶、核桃、青菜、西红柿及新鲜水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