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叫善
通常对于“什么是善”,有两种粗糙的看法。一是认为善是外在的、客观的,就是只要一个人的行为符合某些既定规范,从对父母的晨定昏省到对社会的急公好义,都可以视为好人好事的代表。这种看法的困难是,有些善行可能是伪装的,甚至成为沽名钓誉的手段,譬如,某些造桥修路的大善人竟是为害乡里的恶徒。另一种看法则主张善是内在的、主观的,就是只要一个人有心为善,那么他的行为效果即使造成各种灾难,也不失为一个善人。然而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情况下,谁能不觉得内疚呢?谁还能自视为义人呢? 以上两种看法可以分别称为效果论与动机论,显然各有所偏也各有所见。儒家的立场呢?中庸之道。善必须兼顾效果与动机,涵盖外在规范与内心要求。以孔子当时所面临的处境来说,“礼坏乐崩”是指外在规范之瓦解,那么如何维系并且重建呢?只有通过对内心要求之强烈自觉,而内心要求即是“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明确的呼吁。不过,这里毋须矫枉过正,以为孔子走入内心世界,成为纯粹的动机论者。因为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又说“立于礼”,足见内心要求与外在规范配合起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才是儒家对于“善”的真正见解。 用浅近的话来说,“善”是两个或多数主体之间,适当关系之满全,这里隐含三点意思:其一,独自一人时,无善可言;善必须在人我相待的场合才能展现,“仁”字“从人从二”,确有深旨。试问:人无父母,如何尽孝?人无国家,如何尽忠?人无朋友,又如何讲信修睦?孝、悌、忠、信当然是善,但是独自一人流落荒岛时,如何满全这些要求?其二,人与人之间“在假设上”必有某种适当关系,因此,若不能生而知之。就要学而知之,甚至困而知之,同时,所谓“适当”,又随古今中外时空不同而稍异,若想行善,岂能单靠一厢情愿?这是儒家重视学习与教育的主要原因,亦即不仅为了谋生活,更为了安性命。其三,要求“满全”这种关系的动力,则无疑是与生俱来的。所谓“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兄长自然知弟(同‘悌’)”,在一见之后就有要求满全的动力自然涌现。因此,善一方面摄礼归仁,另一方面摄仁契礼,必待仁礼相应,既有内在基础,又有外在行动,然后可说“为善”。 现实生活只有一个指标,就是“择善固执”,不然难免荒废、遗忘或背离人性向善的根本要求。当然,人生还有一些非关道德的潜能可以体现,如知识与艺术,儒家对此亦充分肯定及发挥。
㈡ 善是什么什么是善
善是什么? --从现实到理想--如果我们接受儒家的信念,肯定人的潜能可以用“人性向善”来描述,那么人的现实与理想又该如何掌握呢?这个问题只有在辨明“什么是善”之后,才可能进一步加以讨论。
通常对于“什么是善”,有两种粗糙的看法。一是认为善是外在的、客观的,就是只要一个人的行为符合某些既定规范,从对父母的晨定昏省到对社会的急公好义,都可以视为好人好事的代表。这种看法的困难是,有些善行可能是伪装的,甚至成为沽名钓誉的手段,譬如,某些造桥修路的大善人竟是为害乡里的恶徒。另一种看法则主张善是内在的、主观的,就是只要一个人有心为善,那么他的行为效果即使造成各种灾难,也不失为一个善人。然而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情况下,谁能不觉得内疚呢?谁还能自视为义人呢?
以上两种看法可以分别称为效果论与动机论,显然各有所偏也各有所见。儒家的立场呢?中庸之道。善必须兼顾效果与动机,涵盖外在规范与内心要求。以孔子当时所面临的处境来说,“礼坏乐崩”是指外在规范之瓦解,那么如何维系并且重建呢?只有通过对内心要求之强烈自觉,而内心要求即是“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明确的呼吁。不过,这里毋须矫枉过正,以为孔子走入内心世界,成为纯粹的动机论者。因为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又说“立于礼”,足见内心要求与外在规范配合起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才是儒家对于“善”的真正见解。
用浅近的话来说,“善”是两个或多数主体之间,适当关系之满全,这里隐含三点意思:其一,独自一人时,无善可言;善必须在人我相待的场合才能展现,“仁”字“从人从二”,确有深旨。试问:人无父母,如何尽孝?人无国家,如何尽忠?人无朋友,又如何讲信修睦?孝、悌、忠、信当然是善,但是独自一人流落荒岛时,如何满全这些要求?其二,人与人之间“在假设上”必有某种适当关系,因此,若不能生而知之。就要学而知之,甚至困而知之,同时,所谓“适当”,又随古今中外时空不同而稍异,若想行善,岂能单靠一厢情愿?这是儒家重视学习与教育的主要原因,亦即不仅为了谋生活,更为了安性命。其三,要求“满全”这种关系的动力,则无疑是与生俱来的。所谓“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兄长自然知弟(同‘悌’)”,在一见之后就有要求满全的动力自然涌现。因此,善一方面摄礼归仁,另一方面摄仁契礼,必待仁礼相应,既有内在基础,又有外在行动,然后可说“为善”。
现实生活只有一个指标,就是“择善固执”,不然难免荒废、遗忘或背离人性向善的根本要求。当然,人生还有一些非关道德的潜能可以体现,如知识与艺术,儒家对此亦充分肯定及发挥。但是,若试问什么是所有的人共同的立足点?则答案不是需要智慧与环境才能获得的知识,也不是需要敏感与才情才能品味的艺术,而是只要踏实地活在人间,尽其心安与人相处就可以成就道德上的善。这是人的现实呢?还是人的理想?儒家把现实与理想相含互摄的手法,令我心悦诚服。
㈢ 真善的善是什么
真善美:zhēn shàn měi
解释:
真:真实,比如每个人都希望知道真相。
善:有佛家与儒家之分,真诚引发良知而做出对别人有益而适当的行为,良知每个人都有,但是未必起作用,所以需要真诚的力量来引发,真诚在《易经》孔子有定义为“闲邪存其诚”和“修辞立其诚”即“防范邪恶来保存内心的真诚”和“修饰言语行为来精确表达内心的真诚”,代表真诚与邪恶势不两立,“真诚的偷钱包”,这句话不能够成立,而且还需要适当的行为才能够表达自己想要说的做的,否则可能会表达错误。
关于做善事,比如:帮助别人,但是佛家讲的善因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平等的原因,所以不可以狭义的完全定义在人的身上,但是儒家讲的善要定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因为儒家讲究人文,只针对人进行研究,不针对老虎狮子等动物。
㈣ 什么是善的
什么是真?
真者,非假也。真者,为道中之道也。真者,含义有二:一者,为个体,为真我,为原人之初也。他相对独立,永恒存在,天真无邪,灵气十足,无生无死,永恒生物。此真者,是人外在活动的内在动因;二者,为主体,为无数原人的统一整体,为宇宙的至上意识。他绝对独立,永恒存在,全知全能,是万源之源,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它是我们永恒追求的真理。
什么是善?
善者,非恶也。善者,原人之初也。善者,他本有心、有觉、有智,意识向上,皈依真理,公而无私,全心全意为主体意识服务,为整体的统一而活动。
什么是美?
美者,非丑也。真美者,为见真行善也。见真者,纯有善行,而无杂染。为何?道之所然也。凡见真行善者,当有较高品味,令人向往追求,具有永恒的吸引力。美的展示,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如尝甘露,沁人心肺,令人心旷神怡。美者,是真者见智,是智者大善,是善者有知,是知者有觉,是觉者皈依。皈依者,是依附整体而存在,皈依真理而活动。这正是,统一有序,和谐为美。因此,美会给人以大爱,美会给人以活力,美会给人以快乐!
总而言之,真善美,是人的理想追求。人类追求真善美,就是追求品味,追求觉悟,就是追求快乐的人生。有道是,结缘结上缘,向上求知最根本;人往高处走,无私奉爱人最美!
㈤ 什么是善
名
好人;好事;好处
存抚良善。——宋·沈括《梦溪笔谈》
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副
1.完好之处,完好
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战国策·燕策》
2.多;常;易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刘基《苦斋记》
又如:善变;善疑;善怀(多所怀思)
(5)什么是善的图片唯美扩展阅读
伦理学
共同满足为善,在被动个体自我意识出于自愿或不拒绝的情况下,主动方对被动个体实施精神、语言、行为的任何一项的介入,皆为善。
哲学
善的哲学定义:善是具体事物完好、圆满的组成,是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完好圆满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
参考资料:善-网络
㈥ 善是什么
善良;慈善(跟“恶”相对)。 2.善行;善事(跟“恶”相对)。 3.良好。 4.友好;和好。 5.熟悉。 6.办好;弄好。 7.擅长;长于。 8.好好地。 9.容易;易于。 10.姓。
善,shàn,会意字,从羊从言。本义:像羊一样说话。像羊一样说话,才不会吵架、打架,才会有进一步产生合作的可能。
羊是中国的吉祥物,祥字右边就是羊。此外,美、义都与羊有关。羊最大的特点是羊角内弯,它们打架不会杀死对方。此外,羊温顺。所以,羊是一种合作的象征。
羊气上出为芈(牛气口出为牟)。羊取其“人人”之意;其言为人人上出之气,为善。
本义“吉祥”,做形容词用有“完好、共同满足、吉、美好、善良、慈善、应诺、领先、慎重、高明、熟悉”等义项,做动词用有“擅长、修治、羡慕、认为好、赞许、友好”等义项,做名词用有“好人”义,还做姓氏。还有“好好地;多;常;易”等义项。“善”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和佛学内涵。中国传统伦理有丰富的劝善内容,如《太上感应篇》等。“善姓”为罕有姓氏。《吾思/圣神贤》诗曰:深思熟思,必有奇思。信师行师,自可名师。圣学博学,方成绝学。知善致善,是为上善。性勿恶,形勿舍。省勿止,神勿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