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全的人体穴位图
人体穴位图:
1、穴位,学名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穴”、“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又称作“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3、《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
(1)脾经是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头颈部的穴位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2、神庭穴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㈡ 十二经络走向图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一、十二经脉包括: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二、其流注次序是: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2)脾经是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一、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二、意义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十二经脉
㈢ 阴陵泉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功效是什么
阴陵泉穴属于足太阴脾经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穴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祛湿减肥:人体有痰湿之邪,多是由脾虚运化水湿不利引起,进而导致痰湿蕴藏体内产生肥胖,因此减肥要注意祛除痰湿。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在小腿内侧的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是全身祛除湿邪的要穴,凡是以湿邪为患者皆可取该穴祛湿,经常按摩该穴位可以起到祛除痰湿,赶走肥肉的作用,还有助于润肠通便。
(3)脾经是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如果按摩后局部疼痛,甚至有淤青,说明按摩力度过大。艾灸方法注意艾条和皮肤的具体,通常3-4cm为佳,太远作用就微弱了,而太近容易烫伤,艾灸的时候要感觉局部温热。但不刺痛。此外艾灸后注意不要受凉。
对于脾运化水湿不利而出现的腹痛、腹泻、女性带下疾病、月经疾病以及身体水肿,不管全身还是肢体局部的水肿,都能起到非常良好的散寒、利湿、消肿的作用。
㈣ 脾在什么位置图
脾脏位于人体左上腹内,深居于肋弓之后,在胃左侧与膈之间,相当左侧第9~第11肋的深面,其长轴与第10肋方向基本一致.正常人在左肋弓下不能触到脾.脾的位置可因体位,呼吸及胃的充盈程度而有所变化,平卧比站立时高约2.5cm.
㈤ 腿部经络走向
腿部经络共有6条,分别是外侧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后侧足太阳膀胱经,以及内侧的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腿部经络不通就容易脂肪堆积,造成肥胖,关节炎,静脉曲张,手脚冰冷。
日常生活中可以多按摩腿部经络,以达到疏通的目的,但是要注意时间,由其胆经不要在晚上敲。因为敲胆经会刺激胆汁,加快胆汁分泌,晚上敲胆经不利于胆的新陈代谢,也不要在饭后敲,因为饭后大量的血液都去消化去了,敲胆经的话,胆经就会和胃部抢血(敲打的部位血液流量会变大),胃部缺血消化就不良,是得不偿失的。
(5)脾经是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㈥ 脾经,膀胱经,肾经这三个穴道分别在哪个位置
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抄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分布。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到耳上角部。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沿腹中线旁到达锁骨下缘。
㈦ 腿上的六条经络分别在什么什么位置
腿上共有六条经络。分别为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肾经、脾经和肝经在腿内侧,胃经、胆经在腿外侧,膀胱经在后侧。 简单来说就是三阳在腿的外侧,三阴在腿的内侧。
1、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外文名Kidney Channel of Foot-Shaoyin,简称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 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足少阴肾经,流注时辰为下午五至七点,即酉时。若小孩身体不好,在三至五岁时,父母可轻轻指压其脊骨两侧,从头椎至腰椎,能引导虚热下降。肾阳不足,水肿病会加强于肾经。肾脏强者才能长寿。
㈧ 人体的足太阴脾经在什么位置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沿第一跖骨上行到足内踝前方,再上腿肚,沿胫骨内侧后上方行股内侧的前缘,经腹到胸部。另有一支入腹到脾脏。本经共有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冲门、府合、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等21个穴位。
㈨ 脾经肺经在什么位置
脾经与肺经均属于十二经脉,首先要清楚十二经脉在四肢,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外侧又分三阳,内侧分为三阴,大体上,阳明、太阴在前缘,太阳、少阴在后缘,少阳、厥阴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颊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在躯干部,手三阳经均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太阳经行于后、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部,内向外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理解了之后就容易了,脾经又称足太阴脾经即从足大趾端经足内侧前缘、前腹部至心中;肺经又称手太阴肺经,即由肺中经腋下行于手内侧前缘至手食指端~希望能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