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首,四岁能让梨,长大后是什么样的人
现在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在背《三字经》了。“融四岁,能让梨”。说的就是孔融小时候的一件趣事。都说孔融小时候对兄弟非常的友爱。有一天与兄弟们一起吃梨,孔融年纪最小所以他先拿,但是他却拿了最小的梨子。父亲询问,孔融说自己小,应该吃小梨子,大梨子应该留给哥哥们吃。所以“孔融让梨”就成为后世千百年来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恃才傲物虽然很潇洒,但是很难有好下场,孔融是如此,杨修也是如此……能展现在明面上的聪明,其实都是小聪明,真正的大智慧,都是深藏不露的。所以,虽然孔融留下了4岁让梨的佳话,也的确很有才华,但他并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乱世当中,终究没得到善终。
Ⅱ 孔融后来怎么样了吗
相信大家肯定都是在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里慢慢成长起来的,从小父母就会将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当作谦逊的品德来告知我们,可是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孔融后来的生活状况,那么他到底是成材成人还是一手好牌被打烂呢?
孔融如此美好的前程,最终还是毁在了自己的手中!可悲可叹啊!
Ⅲ 因为让梨名满天下的孔融,成年的他是什么形象
孔融的童年,有两件趣事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口中的美谈,一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众所周知孔融是家中年纪最小的孩子,但是他不仅不持年幼而娇横,而是懂得礼让年纪大的哥哥们,二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典故也同样来自于孔融,他自幼就聪慧过人,是有名的神童,当时一位名士就调侃他小时候很聪慧但是长大了可不一定成材,没想到小孔融不惧讽刺,直接怼回去,说想必您小时一定十分厉害,他反应迅速又将矛头指向对方,让在座的宾客们都为之惊奇不已。
建安十三年,曹操勾结其他官吏,给孔融安上了意图不轨犯上作乱的罪名,就将孔融处死了,并且他的家人都被株连,一代名儒就这样成为了历史的云烟。
Ⅳ 那个小时候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后成了什么样子
孔融让梨是我们传统儒家文化当中的经典故事,在故事的面我们可以看出谦让的美德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融让梨在4岁的时候就有谦虚的观念意识主要是深受传统文化礼教的熏陶,加上家庭教育的氛围养成的行为习惯。
结语:
孔融不仅小时让梨,大时也依旧遵循着儒家的孝道。孔融在13岁时就失去了亲生父亲,一度伤心欲绝到不能站立的地步,也成为了当时孝子楷模中的一个重要的形象。孔融的孝道和仁爱之心,还有兼容并蓄的思想,都继承了儒家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所在,也是我们这些普罗大众需要积极进取学习的典范。
Ⅳ 孔融原是神童,后来他为什么会变成愤青呢
三字经,小学课本里都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说孔融从小就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实际上孔融小时候不仅懂礼仪,而且非常聪慧,被称为“神通”。而长大之后虽然也做了官,但是孔融并没有多少光芒,能力和才华表现一般,反而变成了一个愤青,为何在孔融身上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反差呢?
由此可以看出,孔融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光环中,就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以至于变成没有多大能力的愤青,要让自己的这个鸡蛋去碰石头,结果就是自己在历史洪流中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童年时那点可怜的尊长之名。
Ⅵ 那个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后怎么样呢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的是孔融四岁时与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时候,其他兄弟都捡大的挑,唯独他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时,他说:“我年龄最小,所以应该拿小的”。这个故事一直为我们所津津乐道,流传了上千年,并将其作为儿童教育的典型范例。《三字经》则明确记录了“融四岁,能让梨”的说法。
但是,我们如果熟悉三国史就会发现,孔融最后死的很惨,并且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的,这是为什么呢?俗话不是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吗?孔融四岁时就已经懂得尊敬兄长的道理,我们也常说“孝悌”,能悌者自然能孝,那为何孔融会如此呢?我们还会疑问,孔融小时候如此聪明,被人们称为“神童”,为何长大后,却如此平庸,是不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呢?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三国,走进孔融。
接下来,我们就揭秘,曹操为何会以“不孝”的罪名杀害孔融。原因在于一篇文章,他提了一个观点:“亲子无亲论”。讲了一个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看原文,根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我们单看这一段话,觉得孔融这是在为不孝找借口,简直就是“名教罪人”,实在是该杀。但如果我们熟悉汉末三国时代的社会风气的话,就不会这样说了。那么,当时是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呢?正如当时有一句童谣叫“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当时朝廷所提倡的“孝”已经成为了一种假名节了。
这时候,我们就明白了,在东汉时期实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儒学变得越来越形式化,本来是以“孝廉”选官的,但“孝廉”变成了一种名声。而这种名声是可以被世家大族所操纵的,所以选了一批“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假名节之辈。这种虚伪的名节是对名节最大的破坏,而孔融则对这提出反抗,他要撕毁这层假面具。正是因为“尚真”的主张,所以要在根源上摧毁这一假名节的根据,于是在理论上便提出了“亲子无亲论”。对于统治者来说,这无疑是“惑世诬民”,不容于“礼法”(用来麻醉民众的假礼法),所以孔融就被杀害了。他虽然被以“不孝”的罪名杀害了,但他恰恰是真孝。
我们再看看稍后的嵇康等人就明白了,“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表面看起来是反对名教,而在鲁迅看来,他们正是把名教当宝贝,所以容不得半点虚伪。
Ⅶ 孔融让梨的故事
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通用11篇)
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下文是整理收集的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孔融让梨的故事 篇1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 篇2
今天我和妈妈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孔融让梨》。
故事里面讲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他四岁一天,邻居家送来一筐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大家都好奇的问他,你为什么挑小梨吃,而不挑大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梨,我是小弟弟,应该吃小的啦。大人们听了都称赞孔融是个懂事谦让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并不是叫我们让一个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应该学会谦让,要多关心别人,不要光想着自己。我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像孔融一样有谦让精神的,有爱心的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 篇3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今天,我翻开《修雅集》看到了小孔融拿着梨送给爸爸的图片,我迫不及待地读起了《孔融让梨》故事。呵,孔融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岁的一天,小孔融的妈妈从集市上买来了许多金黄的鸭梨,她让孔融先吃一个,可是孔融在篮子里挑了许久,却捡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姐姐吃。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年纪小,应该吃小的”,说得太好了,我很赞同小孔融的做法。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但是从现在起,我决定向小孔融学习,因此我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就先夹给妈妈,对她说:“妈妈,请吃!”每次爸爸从上海回来带一大推零食回来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递给妈妈,对她说:“妈妈,你吃吧。”直到看着妈妈吃下,我才放心地离开。每天晚上,我总是把热水袋冲足电,交给妈妈,对妈妈说:“妈妈,请你捂脚。”
在我表姐十岁生日的宴会上,服务员端上了一大盘烤鸭。我拿起一块面,夹了一些鸭肉和葱,蘸了酱,把两头裹起,卷好。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我。我想:你们可别以为我是个“馋嘴猫”,我可不是做给自己吃的!我放下筷子,用双手将烤鸭递给妈妈,大声地说:“妈妈,您吃!”在众目睽睽之下,妈妈接过我递给她的烤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赞不绝口,说:“黄浩洋真孝顺啊!”“我也要让我的孩子向浩洋学习。”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看来,我已成为大家学习的“有孝心的好少年”的榜样了,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现在,我才知道,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而我已经九岁了,这么做也是完全应该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后,我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当代的小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 篇4
今天,我读了一本《懂礼貌的故事》书,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在东汉鲁国时期,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来一筐梨,爸爸让孔融给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让给了爸爸、妈妈、哥哥们,自己留了一个最小的。大家都夸他有礼貌。
我读到这里被孔融的行为感动了,四岁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个懂事又有礼貌的好孩子,可是我以前很自私,吃东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从来都没有想别人。我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很羞愧,从今以后我要做一个懂礼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东西一定先让长辈们吃,玩玩具也一定要懂得谦让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帮助,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心中永远装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 篇5
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让梨的故事 篇6
谦让是我国传统的'礼仪。前不久,我看了一篇〈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讲:孔融,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语。孔融4岁时,一日,父亲给他和他的哥哥买了一些香梨,父亲给他了一个最大的香梨,可是,他却拿了一。最小的香梨,父亲看了非常惊喜、高兴。
记得有一次,我和姐姐上街去玩,我们乘上了车,坐到了位子上,第2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上车了,老奶奶没有位子,只能站着,第3站,一些人下车了,老奶奶刚要坐下,一群年轻人跑过来,把老奶奶推开,自己坐下,老奶奶差点儿摔倒,看到着一幕,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拉了拉姐姐的衣角,轻轻地说道:“姐姐把我们的位子,让给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你看她没有位子坐,多可怜呀!”
“妹妹难道你想站着,不想坐着吗?”姐姐疑惑的问道“不是的,姐姐你想呀!孔融4岁能让梨,我现在是10岁,你现在16岁,难道我们这些都不懂吗?我们把座位让给老奶奶!这样也算助人为乐呀!”我认真地说道。“妹妹,妹妹你说的太有理了,让我实在太佩服了,那我们现在就开始让座吧!”“OK。”我回答到,说着我把老奶奶搀扶了过来,又让老奶奶坐下,老奶奶笑眯眯地连声说:“谢谢,谢谢呀!”“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我站着,偷偷的看着老奶奶,老奶奶舒服的做在凳子上,我偷偷地笑了。
孔融4岁都会让梨了,作为我们一定要向孔融学习,做一个学会谦让的小学生!
孔融让梨的故事 篇7
大家一定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它说的是:东汉学者孔融小时候,每当家里买来又香又甜的梨子,总是拣小的吃,把大的留给哥哥。这里,再讲一个孔融与哥哥争刑的故事。从这一“让”一“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美德。
孔融十六岁时,朝廷宦官专权,迫害异已。有一个名叫张俭的官吏触犯了宦官头子侯览。侯览怀恨在心,便谎称张俭谋反朝廷,下令逮捕他。张俭考虑到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老交情,便躲到了孔家。孔融深深同情张俭的不幸遭遇,亲自动手,打扫干净一间密室,把他藏了起来。
后来,侯览不知怎么听说了张俭躲在孔家,便差人前来搜捕。然而,孔融和哥哥已在前一天夜里悄悄将张俭打发走了。差人扑了个空,只好将孔融兄弟带走了。
审讯时,孔融面无惧色地说:“张俭是我藏的,也是我放的,如果有罪,我一人承当。”
孔褒马上抢着说:“张俭是我的朋友,完全是奔我而来的,与弟弟无关。”
地方官见兄弟两人争着受刑,一时不知该如何处置,便将案情上报侯览。
后来,侯览下令杀了孔褒。
孔融让梨的故事 篇8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孔融让梨的故事 篇9
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我小的时候到现在经历过许多事,有高兴的、悲伤的、难忘的、有趣的……从书本上也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故事是这样的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我读完后,想起自己前天为了一个苹果和弟弟吵架的事情,我真是惭愧的无地自容。所以我要向孔融学习。
昨天下午,我和妈妈去赴约,当端上“北京烤鸭”大家说开吃的时候,我赶紧拿了一张蒸饼,夹上一块鸭肉,又放了点葱,我在做的时候听见有好多人都说我没礼貌,当我把蒸饼给妈妈的时候,他们才焕然大悟,原来我的给妈妈的,他们都夸我是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今天早上,我乘着公交车去奶奶家玩,车上的人可真多,我好不容易找了一个位置坐下,还没坐多久,就看到上来了一位老奶奶,车上人比较多,老奶奶只能站着,我看到老奶奶年岁已高,站在那里摇摇晃晃,本来不想让座,可是以想到孔融,我连忙起身过去吧老奶奶扶到了我的座位上,老奶奶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车上的人也夸我是个懂得尊老爱幼的好学生,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人要懂得谦让,不能自私,尊师重教。这样才会向孔融一样成为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 篇10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别!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我天生喜欢读书,我家也正好在少儿图书馆附近,我便有事没事就到图书馆借书,但我一般喜欢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借书,便缠着爷爷跟我去,但爷爷因为在烧开水,而且弟弟一人在家,需要有人照顾,所以爷爷烧完开水就要去照顾弟弟。但我却不懂事,一个劲地缠着爷爷。爷爷非常生气,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也小声嘀咕了几句。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爷爷是多么疼爱我啊,我却那么不尊重他老人家。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我十岁了还那么不懂事,惭愧啊惭愧。
尊老爱幼,是多么伟大的美德啊!它能让每个人都对你刮目相看,快学会这一种美德吧!这样才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让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孔融让梨的故事 篇11
这天,我受邀给洛杉矶一所小学的学生们上一堂关于“礼让”的主题课。
课上,我引用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引导孩子们说:“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了,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懂得礼让的人,大家说好不好?”
让我意外的是,下面只有寥寥数声说“好”。
这时,有个小男孩站起来说:“陈老师,我不打算向孔融学习,我觉得他做错了!”
我一听,感到十分诧异。
男孩略带质疑地说:“孔融是先拿了小梨,然后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可如果他真的打算让梨,为什么要先拿梨呢?为什么不最后一个去拿呢?”
我困惑地问:“先拿后拿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我觉得他的哥哥弟弟也有可能会让梨,但因为孔融抢先拿了小梨,他们没有了表现让梨的机会。孔融不仅抢走了让梨的机会,还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只有他才会让梨的错觉。事实上,他的哥哥弟弟也有可能会让梨的。”
说到这里,男孩显得有些激动,他接着说:“我觉得孔融的做法完全不值得提倡,如果让哥哥弟弟先拿梨,然后他们剩下什么孔融就吃什么,或许这才算是真正的礼让。”
我完全怔住了。
客观地说,这个孩子的解读是对是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讲台上站了15年,却从未见过有学生提出与老师不一样的想法来。这是为什么?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远比孔融究竟是在“让梨”还是在“抢机会”更值得我们思考!
;Ⅷ 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后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虽然孔融小时候就懂得礼让,但是长大以后的他却是另外一个样子。可以用以下几个词语来形容残暴,杀戮,没有责任感,不孝顺。
孔融没有责任感,在北海军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和一些出名的人物谈天说地,但是他并不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他自己没本事就算了,还不愿意听取别人的建议,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真的是没有作为官员的责任感。为了活命,他还丢下了士兵和百姓不顾,自己去投奔曹操。
孔融也不孝顺。孔融在喝酒期间说过父母和儿子之间是没有什么感情的。孔融这样说自己的父母和祖辈看起来非常过分。曹操就用不孝顺的名义把他给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