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湘江之战》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湘江之战》(黎汝清)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qcxX0UsyPxC7X2ZFY-hjrQ
书名:湘江之战
作者:黎汝清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9-9
页数:440
内容简介:
如果说长征是震惊寰宇的壮举,那么,红军突破湘江战役,便是这一壮举中令人瞩目的巨大红色惊叹号,它因惨烈、悲壮和辉煌而格外令人刻骨铭心。《湘江之战》则记录了这一战役的全过程。
红军长征途中的湘江之战,红军牺牲3万人,被俘6千人,红八军团、红三军团六师18团、红五军团34师几乎全军覆没,中央红军总兵力锐减为3万人。红军将士以空前巨大的牺牲,粉碎了国民党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保护了在颠沛流离中寻找出路的中国革命。鲜血染红了湘江。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湘江之战》以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主线,真实再现中央红军突围以来的军事现实,以及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该书不仅描写了当时的历史状况,更站在历...
作者简介:
黎汝清(1928-2015),中共党员。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着有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皖南事变》等,儿童文学集《秘密联络站》,诗歌散文集《在祖国的土地上》等,电影文学剧本《长征》等等。曾获全国第二届图书奖金钥匙奖、全军第三届文艺新作品一等奖、1988年华表奖、第二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等。
2. 程翠林的湘江战役纪念碑园雕塑
70多年过去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人都不愿意去触及湘江战役这段惨痛的历史。1984年,着名军旅作家魏巍重走红军长征路时,来到界首光华铺红军烈士墓,思绪万千,禁不住老泪纵横。
回到北京后,老作家找到聂荣臻元帅共同向国务院建议,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以抚慰烈士英魂,教育后代。
纪念碑园就坐落在兴安县城西南一公里的狮子山上,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从我所在的直播间放眼望去,可以看见矗立在山顶上那雄伟的纪念碑。
烈士纪念碑园是一组大型群雕,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途经桂北血战湘江的壮烈场景。一座雕像是“老游击队员”,他手捋胡须,是在深情的告别故土亲人,要随红军长征去; 三个头像分别是“小孩”、“女红军”、“青年指战员”、青年红军面部清瘦,目光刚毅,浴血奋战留在脸部的创伤隐约可见;双目紧闭的女战士似乎已经喋血湘江,明显从她脸上发自内心的微笑,看到了她坚信革命胜利、为革命死而无憾的情怀。唯独这个小孩的眼睛是睁开的,整个雕塑通过一生一死、一老一少的鲜明对比,似乎呈现了当年惨烈的湘江之战场面,也揭示出长征路上“生者伟大、死者光荣”。
正是因为突破湘江是红军长征中最惨烈、最悲壮、也是最辉煌的一幕,为了抚慰烈士英魂,教育后代,聂荣臻元帅建议,国务院批准,于1993年在广西桂林兴安县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1996年,也就是红军长征60周年时,纪念碑正式落成,同时也被列为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这个主碑是建在海拔248米高的狮子山顶。东边是越城岭、西边是都庞岭,这就是毛主席着名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当中,五岭中的两岭。当年长征的红军为摆脱交通工具便捷的敌军,很少走道路方便的平原,都在山区跋涉,因此整个征途总与崇山峻岭为伴。如今我眼前是一片金黄稻田和丰收在望的葡萄园,古老灵渠从狮子山西面穿过,清澈的江水滋养这片迷人的土地,抚慰着长眠在此的红军将士的英灵。
3. 湘江战役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详细过程 结果
1、时间: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
2、地点:广西全州县。
3、主要人物:中央红军、国民党军。
4、过程: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5、结果:
国民党败退,中央红军损失惨重。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
湘江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3)湘江之战卡通图片扩展阅读
湘江战役的战争评价:
湘江战役虽然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后损失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
连同前3次突破封锁线的损失(包括非战斗减员),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这是"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实行逃跳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
此战之所以能够保重红军主力部队渡过湘江,是因为红军指战员在作战中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英勇的献身精神,阻止住了敌人的进攻。
此战之所以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损失,则主要是因为"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没有充分发挥红军的长处,部队在行动中仍要背负着"坛坛罐罐"行军,行动迟缓,战略战术指导上更是存在着严重错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湘江战役
4. 《血战湘江(2017)》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血战湘江(2017)》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6IkH6K21KAH9c5OsgLkfTQ
《血战湘江(2017)》
导演: 陈力
编剧: 柳建伟、项小米、白铁军
主演: 王霙、徐箭、董勇、孙维民、保剑锋、耿乐、张一山、王大治、侯天来、刘之冰、马晓伟、陈创、袁满、江南、王韦智、陶灏景
类型: 历史、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7-06-30(中国大陆)、2017-06-21(上海电影节)
片长: 118分钟
又名: 第四道封锁线、Battle of Xiangjiang River
作为一部为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献礼的影片,本片以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深刻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5. 湘江战役的觉山之战
觉山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着名的三大阻击战之一,是湘江战役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战斗。
在国民党方面,是第1路追剿司令刘建绪指挥的湘军部队,包括16师(章亮基)、62师(陶广)、63师(陈光中)和第19师(李觉)之一部(一个旅)、4个补充团、3个保安团。紧随湘军后面的,还有薛岳的5个师,也已推进到黄沙河。蒋介石派驻衡阳的飞行大队,也随时可以飞来助战,配合湘军的地面进攻。当时湘军的编制,每个师一万至一万二千人,湘军刘建绪部的总兵达到六七万人。
在红军方面,是林彪的红一军团。红一军团共三个师,即红一师、红二师、红十五师(少共国际师),据1934年10月8日红军花名册统计,红一军团共19880人。不过,经过前三道封锁线的不断减员,湘江战役时,红一军团的人数已经没有这么多。在脚山(觉山)铺战斗的第一天,红一军团投入了红二师和红一师的一个团,共四个团。第二天便投入了红一、红二师的全部六个团。
1934年11月27日,湘军刘建绪部进占全州,并在城外布置了警戒线。红一军团二师五团从全州县枧塘乡的屏山渡渡过湘江后,奉命抢占全州县城,但比湘军晚到六个小时,只好占领位于全州南面16公里处的鲁板桥、脚山铺(又名觉山)一线,构筑防御工事。同日,红二师六团由大坪涉渡湘江到达二美滩。红二师四团占领界首,随即将阵地移交三军团四师,紧急赶往脚山铺增援。红一师第二团从全州凤凰乡大坪渡口渡过湘江。到了29日战斗打响时,红二师三个团和红一师二团,共四个团已经全部进入脚山铺阻击阵地。
觉山铺是是一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坐落在桂(林)黄(沙河)公路边,北距全州16公里,南距军委纵队渡河的界首渡口约30公里。村子周围有几座小山,被南北走向的桂黄公路分在东西两侧,与桂黄公路相交,成十字形。这几座山从东到西分别是:黄帝岭、尖峰岭、冲天凤凰岭、美女梳头岭、米花山、怀中抱子山。黄帝岭、尖峰岭在公路东侧,冲天凤凰岭、美女梳头岭、米花山、怀中抱子山在公路西侧。其中又以黄帝岭和怀中抱子山最高,都在南端,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北来的敌人呈仰攻状,而红军居高临下。根据这样的地形地势,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和参谋长左权决定在脚山铺构筑两道阻击线,北侧一列山岭为第一道阻击线,南侧一列山岭为第二道阻击线。军团部设在距脚山铺不远的山头上。
林彪命令红六团扼守公路西侧的美女梳头岭,红五团扼守公路东侧的先锋岭,红四团扼守公路正面和公路的两侧,红二团做预备队。为防止湘军迂回,林彪又紧急电令红一师增援脚山,准备待一师(缺一个团)赶到,将其全部部署在公路西侧美女梳头岭一带。
29日晨,湘军以16(章亮基)、19(李觉)师为前锋,以62(陶广)、63(陈光中)师为预备队,向红一军团的脚山阵地压了过来。
国民党军一开始便出动了十几架飞机,三架一组,对红二师阵地进行扫射轰炸,然后以密集的炮火进行炮击。炮击一停,湘军步兵便以密集的队形发起了冲锋。
29日湘军组织了数次进攻,也未能攻占红军的一个山头。进攻之敌担心遭到红军夜袭,便撤回到鲁班(板)桥以北。
30日晨,红一师师长李聚奎、政委赖传珠率领该师的另外两个团从湘桂边境赶到脚山。林彪将李聚奎带来的第一、三团部署在公路西侧左翼米花山一线,其中杨得志的第一团作预备队,第三团与先到达的第二团进行前沿阻击。
红一师到达觉山之时,北面的湘军也进一步作了调整,在原来的进攻部队的基础上再投入一个多师的兵力,以突破觉山防线,南下封锁湘江渡口。
天一亮,湘军的进攻便开始了,人数比第一天更多,火力比起第一天更加猛烈。红军的工事被炮火摧毁,各团的指挥所被迫不断地转移,但各部队仍凭险死守,相机反击。几次冲锋之后,湘军判断出红军兵力不足,遂改变战术,一面继续对红军正面阵地进行轮番攻击,一面以大部队迂回至红军阵地侧翼,将红军的战线拉长,以便寻找薄弱环节予以突破。
湘军这一招很快奏效,红军前沿阵地的几个小山头相继失守,成为湘军向几个主峰发起攻击的桥头堡。打到下午,左翼红一师米花山阵地失守。湘军占领米花山后,将更多的后续部队投入战斗,以米花山为跳板,向美女梳头岭以东各山头发起连续攻击。为避免被包围和减少损失,红一师放弃美女梳头岭,向二师驻守的怀中抱子岭靠拢。林彪军和聂荣臻将军团部转移到右侧红二师阵地的皇帝岭上。米花山、美女梳头岭的失守后,湘军又集中兵力重点进攻红二师五团防守的右翼阵地尖峰岭。先锋岭是红五团的突出位置,上面只有团政委易荡平带着两个连的战士进行防守。在湘军的优势兵力轮番进攻下,红五团两个连伤亡殆尽,团政委易荡平身负重伤,因不愿当俘虏而开枪自杀。红五团只有少量人员突围而出。
尖峰岭陷落后,湘军随即猛攻陷于孤立的红四团阵地。当时,红四团奉命布防于桂黄公路两侧,三营在左,由参谋长李英华指挥;二营在右,由政委杨成武率领;一营则由团长耿飚带领,摆在觉山铺中心公路转弯处迎面的山坡上,形成一个凹形的防御阵地。一股湘军不顾部署在左右两侧的二营、三营,直接冲到到了位于阵地中间的一营阵地。正在右侧阵地指挥作战的四团政委杨成武见一营渐渐不支,便组织二营赶去支援,在穿越公路时,右腿中弹负伤。
大约在杨成武受伤前后,红二师师长陈光亲自冲到前沿阵地,指示耿飚放弃山下阵地,向黄帝岭靠拢。耿飚将全团分成3批交替掩护,且战且退,撤到了位于尖峰岭南面的黄帝岭。红五、六团这时也撤退到了黄帝岭。至此,红一、红二师分别退守怀中抱子岭和黄帝岭,当时已经是30日的黄昏。
夜幕降临后,阵地上渐渐地安静下来,左翼的怀中抱子岭仍然在红一师手中,右翼的黄帝岭仍然在在红二师手中。但是,湘军已经占领了公路,将红一军团的两个师分隔开来。
当晚,湘军在黑幕的掩护下,对坚守怀中抱子岭的红一师进行迂回。为了免遭湘军包围和歼灭,红一师师长李聚奎指挥部队撤退到西南方向的水头、夏壁田一带。
红一师撤出后,红二师显得孤立无援。师长陈光将红二师撤退到红一师右侧的珠兰铺、白沙一带,与红一师防守的水头、夏壁田共同构成第二道阻击线。第二道阻击线长达十公里,战线过长,而且是一片低矮的小土山,南低北高,进攻的湘军居高临下,红一军团的处境十分不利。
12月1日天刚放亮,湘军的进攻就开始了。阵地上炮声隆隆,杀声震天。仗愈打愈烈,伤亡越来越多。红军占据的各个山头都在吃紧,特别是红一、红二师的结合部。红一、红二师结合部的左翼是黄永胜率领的红一师三团,右翼是耿飚率领的红二师四团。湘军先向位于左翼的一师红三团阵地发起猛攻,接连攻了9次,都被红三团击退。这时,湘军发现红四团防守的珠兰铺是个薄弱点,因为珠兰铺长约5公里,而红四团已经不足千人,兵力十分单薄。当时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已经负伤,团长耿飚也因患疟疾身体非常虚弱。湘军集中兵力,重点进攻珠兰铺,红四团左翼被湘军突破。
结合部被突破后,一股湘军竟然鬼使神差地冲到了红一军团指挥部附近,林彪、聂荣臻、左权等师首长差点当了俘虏。
红二师部署在东面靠近湘江的地方,有被切断西进退路的危险,师领导当机立断,命令防守白沙的红六团掩护,坚决顶住敌人,其他两个团撤出阵地向西边大山靠拢。
接近中午时分,红一军团在军团首长指挥下,一师和二师相互交替掩护,边打边撤,向西转移。
觉山一战,红一军团两个师,与湘军鏖战3天,伤亡惨重。军团政委聂荣臻负伤,四团政委杨成武和五团团长钟学高负伤,五团政委易荡平等千余人牺牲,两个师共损失近四千人(一说红一军团伤亡六千多人,其中牺牲两千余人;一说伤亡三千多人)。
6. 打仗从来都是很残忍的,你知道历史上最艰难的战役是哪一场吗
自从电影《绝命后卫师》上映后,很多人开始知道了长征中造成中央红军巨大损失的湘江之战,但是,对这场战役的过程和艰难程度了解得还不是特别清楚。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这场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浴血之战。
战前态势
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了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损失3700余人;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损失9700人;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损失8600人。虽然沿途红军扩红征召了部分新兵,到达湘江边上时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加上军委纵队也就剩七万人左右。眼前,是国民党布置的最后一道封锁线。
7. 有谁知道湘江之战介绍一下
战败不是因为天险,而是人为的错误。红军战略转移的出发点是江西瑞金,目的地是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交界的红军根据地,就是贺龙所在的二六军团的所在地。这一路上就必须渡过湘江。 湘江之战也被形容为是红军撤退大搬家的行动。当时红军有一个中央军委,还有一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所谓大搬家,就是从瑞金把中央军委和中央政府,包括所有机关、医院、学校的所有机器设备都要搬,拖着这些坛坛罐罐,走得非常慢。我们知道,红军比国民党军队优越的是灵活机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如果可以一天走120里,像林彪率领第一军团直扑湘江,那红军一下子就渡过去了。但中央军委和政府走得这么慢,120里要走足5天5夜,让红军主力在湘江边死顶着3倍优势的敌军,每天消耗几千人,所以5天就消耗了5万。在兵力武器悬殊下死拼当时两军的兵力对比悬殊。红军方面有一、三、五、八、九军团,其中一军团是林彪,三军团是彭德怀,这两个军团是主力,兵多,武器好,战斗力强。五个军团加起来一共是12个师,战斗兵力估计有五六万人,非战斗部队二万人。白军方面有何键,何键是湖南军阀,在湖南打仗由他做总指挥。还有蒋介石中央军的薛岳、周浑元部队,有白崇禧的桂军,陈济棠的粤军。加起来有二三十万人马,但是真正投入湘江之战的约有15万人。 当时的作战形势是红军要渡过湘江,白军从四面包围,前面拦截的是湘军,左右包抄的是粤军、桂军,中央军在尾追,一路跟着打,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包围的态势。包围不奇怪,红军和白军打仗就经常被包围,红军可以突围,非常灵活,东南西北任你走,只要摆脱敌军就行,但这一次是由共产国际的顾问李德和洋书生博古指挥,他们的指挥死板,要红军死守,把战役限制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那就要拼消耗,拼武器装备了。当时白军的装备是比较精良的,因为有德国等欧美列强的支持。红军就相形见绌了,连步枪手榴弹都是比较简陋的。比如林彪被包围的时候,他用望远镜观察敌人的炮阵,然后对手下的团长和师长说:今晚摸过去把那个炮搞掉。因为红军没有炮,敌人的迫击炮、山炮、野炮打过来,红军只能躺在战壕里挨炸,红军的枪顶多打1000公尺,而白军的炮打几公里,更别说飞机在上面轰炸了。红军连炸药包都没有,就用集束手榴弹,把十个八个手榴弹捆在一起扔过去,扔手榴弹的战士死定了,因为爆炸力那么大,这十几斤重的东西能扔多远。他们就是敢死队,这说明红军有一往无前的牺牲精神。 但是牺牲精神在敌军的优势火力下,结果可想而知。红军拼刺刀,湘军也是很能打的,有所谓“无湘不成军”。毛泽东过湘江时说这是罪过但是蛮干不是红军的强项。林彪是个狐狸一般的统帅,最善于打机动战,有便宜就打,没便宜就走,让他打硬仗,打死仗,这就把他困死在阵地上了,所以他的一军团和彭德怀的三军团在坚持5天5夜后死伤惨重。12月1日,毛泽东过湘江时看到江上岸边有很多两军的尸体,他说了一句话:罪过、罪过。这5天5夜里,前面是一、三军团主力,接着是八、九军团,断后的是第五军团,所以第五军团打得特别惨。第五军团是刘伯承当参谋长。刘伯承很能打仗,但中央下死命令,就得死守,就算有三十六计也都使不出来。刘伯承手下最能打的是34师师长陈树湘,他身先士卒,带着部队在湘江边死守,每天飞机大炮轰过来,部队一批批地牺牲。陈师长被5倍的敌军包围,直至腹部伤重被俘。当他醒过来的时候,发现敌军已经抬着他去领功了。因为活捉一个红军师长不容易,排长抓到他可以升营长,所以白军排长一路上很好地招呼他,给他烟抽。陈树湘认为死也不能落在敌人手里,当时他的肚子被炸开了,肠子往外翻,他就悄悄地把绷带拉开,抓住自己的肠子一拉,就这样血淋淋地自杀了。 红军的作战素质并不高在湘江之战中红军损失了5万人,除了被打死打伤和俘虏的,还有一部分溃散了。比如周昆的第八军团,在半夜里被敌军三面袭击,部队的建制被打乱了。当时军团的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后来在回忆录里说,这一仗,部队确实有混乱、自相践踏甚至开小差的现象。而第五军团本来有1万人左右,但是过了湘江就只剩下800人了。损耗是相当大的,这里面包括了被打散的人员。当时这些士兵都是踊跃当红军的,毛泽东有个调查:江西的才溪乡和福建的长岗乡有80%到88%的青壮年男女都当红军了,差不多是全民皆兵。 的确,他们都有非常坚强的战斗意志,但也存在着素质不高的问题。因为从1928年打到1934年,经过6年的内战,中央苏区十几个县,人口密度不是很大,兵源已经枯竭。首先是赤卫队,23岁到50岁的所有青壮年男女都编到赤卫队,然后是15岁到22岁的少赤队,15岁以下是儿童团,所以差不多所有男子都编进准军事队伍。红军在长征时的兵源,或者身体不是太好,或者年纪比较大了。而红军溃败还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国民党的俘虏,抓过来,然后衣服都不用换,马上就当了红军,两三天红军的军龄和两三年白军的军龄比较起来,一打起来,肯定他那个心就跑了。二是新兵,红军离开江西以后,一路上经过广东、湖南,不断有人参加红军,但是他们没有经过军事训练,不懂得打仗,打起仗来就会发生误伤。最大败笔是李德的瞎指挥湘江之战,红军最大的败笔就在指挥,而当时的指挥官是李德。李德是德国人,他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当时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李德打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官,而且他在德国工人起义的时候打过街垒战,对于小规模的巷战,他的确有一套。但是真正指挥十几万中央红军打这样的大仗,就没有经验了,所以他就把苏联军事学院的那一套正规战搬过来,把德国巷战那一套搬过来。而红军的游动性很大,装备又不好,和优势的白军只能打游击战,他又看不起游击战,还和王明、博古和张闻天等人一起排斥毛泽东,把毛泽东的军权和党权都剥夺掉,所以就造成了湘江之败。 当时中央军事指挥的核心是三人团,是中央代主席博古和王稼祥、周恩来,但博古是听李德的,王稼祥也没有意见,周恩来一个人也不好说什么,所以就全凭李德瞎指挥了。红军长征非常艰苦,很多士兵没有鞋子,没有军装,没有食物,没有武器,可是李德却有老婆照顾,还有两匹马,有大量的烟抽,有咖啡喝。湘江之战后,红军上下都知道李德不行,要把他炒鱿鱼,然后请毛泽东出山,这是湘江之战最大的收获。打完这仗后,毛泽东就逐渐走到领导岗位,领导红军打破敌人的包围,闯出一条生路。而且敌人并没有把红军消灭,没有把党中央消灭,这就留下一个火种,可以星火燎原。
8. 湘江战役简介资料 湘江战役国民党指挥官是谁
湘江战役——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他任命湘军头目何健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此时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定能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了。
11月20日,白崇禧见红军的一支部队占领了湘南的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来,白崇禧同粤军和湘军一样,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实力,以防红军进入本省或被蒋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够及防止红军南进广西,在11月21日忽然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使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何键为求自保,也不尽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这130里防线无兵防守达7天之久。
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到来了。可惜,红军未能抓住这一良机。
11月25日,中革军委才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红1军团先头部队于11月27日赶到界首,未经战斗就占领了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华里的湘江两岸。这时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
剩下的问题就是争取时间。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遗感的是,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行军的速度。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边。最高三人团是想将中央苏区整个地搬到湘西去。临突围前,雇了几千名挑夫,绑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庞大的启方运输队。需要七、八个人抬的石印机,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也舍不得丢下。在山间羊肠小道上行走,这样的队伍怎么能加快行军速度呢?
11月29日,湘军和桂军蜂拥而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
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至当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湘江一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9. 跪求好心人分享血战湘江2017年上映的由王霙主演的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
《血战湘江》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sNLBRGrGpCHD-6667BukGQ
《血战湘江》
导演:陈力
编剧:柳建伟、项小米、白铁军
主演:王霙、徐箭、董勇、孙维民、保剑锋、耿乐、张一山、王大治、侯天来、刘之冰、马晓伟、陈创、袁满、江南、王韦智、陶灏景
类型:历史、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2017-06-30(中国大陆)、2017-06-21(上海电影节)
片长:118分钟
又名:第四道封锁线、BattleofXiangjiangRiver
作为一部为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献礼的影片,本片以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