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河南朱氏的淵源
朱姓的來源和演變
朱姓起源主要有五大支系: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朱襄氏。朱襄氏族是以蜘蛛為圖騰,亦有認為是以赤心木(一種樹心為紅色的樹)為圖騰,活動於河南淮陽一帶的部落,其後有朱姓,有5 000多年的歷史。朱姓的第一個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為朱襄氏的後裔,朱虎的子孫表現不俗,西周的名隱士朱張,戰國時齊人朱毛,魏國大力士朱亥,西漢中邑侯朱進等名人均稱是朱虎的後代。在先秦時一直活躍在冀魯豫地區。
第二支出自曹姓。黃帝之裔高陽氏顓頊之後,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的第五子安,曹姓。曹部落以棗為圖騰,始居於陝西周至,後東遷河南靈寶東的曹陽,舜、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於曹陽。商朝初再東遷河南滑縣東的漕邑,殷商初,曹人被迫東遷於山東定陶。曹部落中有一支朱氏族,居住在曹陽之西南的朱陽,朱人隨曹人而遷移,商朝時遷移到河南淮陽原朱襄氏居住過的地方,春秋時為陳國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媯滿於陳,奪株邑並入陳國,並封曹姓朱人的後裔曹挾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建立邾國,為魯國附庸。公元前614年遷到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一部分邾人南遷朱方,今江蘇丹徒東南。戰國中葉,楚宜王滅邾國,並遷邾人於楚的邾地,今湖北黃岡西北。邾人遂以邾為氏,繼而去邑為朱姓。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時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動於豫魯蘇鄂地區,曹姓朱氏的歷史也有2 400年。漢朝時沛國(今江蘇徐州)成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發祥地。
第三支系出自狸姓。帝堯之子丹朱之後,以名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區,古號丹朱。舜封丹朱為房邑侯,故稱房侯,別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敗後,族人四散居於河南、河北、山東、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為氏。隋唐時期,其後代在沛國相縣發展為望族。狸姓朱氏的歷史也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於宋,以奉商祀。戰國後期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居於江蘇碭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後代以先祖名為姓。秦漢之際徙於河南南陽,東漢時已發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時期,南陽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歷史有2 300年。
第五支系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從三國以來,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施、康、李、范、舒、邱、胡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賜國姓朱,其人數之多、數目之大,是歷史上罕見的。魏晉隋唐時,北方戰亂和民眾大遷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西漢的南越族的朱氏,北魏時鮮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渾氏族,宋朝金國的女真人兀顏氏族,清朝滿洲八旗的烏蘇氏、朱佳氏、珠錫哩氏等氏族的集體改姓朱。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最終同化為漢族。
朱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二十大姓之一,尤其在江浙皖地區中極有影響。朱姓大約佔了當代人口的1.3,即每1 000個中國人中姓朱的人至少有13個,總人口大約在1 500餘萬。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朱姓歷代名人653名,占名人總數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1.9,排在第十二位。
我國朱姓產生過許多世家大族,出現過無數名人。先秦以來,朱姓稱帝者25人,先後建立了高句麗、後梁、明等政權。傑出的人物有:西漢大臣朱買臣、高句麗國君朱蒙,東漢大將朱儁,三國時魏國名僧朱士行,東晉名將朱序,南朝梁國大將朱異,唐朝宰相朱敬則、名將朱環、割地稱秦的朱沘、割地稱冀王的朱滔,五代後梁太祖朱溫,宋朝醫學家朱肱、詞人朱敦儒、詩人朱弁,南宋理學家兼教育家朱熹、學者朱震,元朝醫學家朱丹溪、數學家朱世傑、地理學家朱思本、畫家朱德潤、戲曲作家朱凱,元明之際學士朱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劇作家朱權、朱有燉、歷史學家朱載堉,明清之際學者朱之瑜,清朝書畫家朱耷、文學家朱彝尊、文字訓詁學家朱駿聲,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朱家驊、民主革命家朱執信、地質學家兼古生物學家朱森,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朱德、物理學家朱經武、美學家朱光潛、語言學家朱德熙、民族樂器演奏家朱英、化學下程學家朱亞傑、電子學家朱物華、生理學家朱壬葆、實驗生物學家朱洗、魚類學家朱元鼎、病毒學家朱既明、理論物理學家朱洪元、土壤化學家朱祖祥。
歷史上朱姓的分布和遷移
秦漢時,朱姓已普遍分布於中原和華東地區,尤其在江蘇南部興起,形成江南朱姓大族。同時由中原向西北的陝西挺進,至東漢末,朱姓的足跡已西達四川、南抵福建。唐朝時朱姓已出現在廣東。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時期,朱元璋大封同姓王,大賜國姓朱,這樣朱姓迅速地向全國發展,特別是明初向雲南的進軍和屯墾,使西南地區的朱姓得到很大的發展。明朝末朱姓進入了台灣地區。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朱姓大約有1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15.8,占江西省總人口的2.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河南(14.3)、江蘇(10.4)、浙江(10.2),這四省朱姓大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於四川(9.3)、安徽(7.6)、湖北(7.4),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5。全國形成了贛蘇浙皖豫、川鄂兩大朱姓聚集地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朱姓大約有18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列為第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朱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600年中朱姓人口總增加率為69,凈增加了76萬。明朝時期,浙江為朱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19.4,占省總人口的2.4。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18.3)、江西(13.7)三省,大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布於甘肅(9.5)、山東(6)、福建(6),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2。宋、元、明600餘年,朱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同時也向西北和西南運動。東南地區的朱姓有了長足的發展。全國重新形成了蘇浙贛魯、福建、甘肅三塊朱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朱姓的人口已達1 512萬,為全國第十四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2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萬增到1 512萬,增長了大約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可能與在明朝滅亡之後,皇族朱姓因遭追殺避國難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又紛紛改回原來姓的緣故有關。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14.8)、廣東(10.5)、浙汀(9.8)、河南(8.9)四省,大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四川(6.1)、安徽(5.8)、湖南(5.1)、山東(4.6),四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1。江蘇為朱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3。全國形成了蘇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區。在近600年期間,朱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南方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當代朱姓的分布頻率
朱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安徽東部,每平方公里的朱姓人口達到6.4人以上,有的地區最高達到11人以上。密度最高的(6.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2.1,朱姓人口大約161萬;3.2-6.4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7.4,朱姓人口大約283萬;1.6-3.2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5.1,朱姓人口大約767萬;不足1.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55.4,朱姓人口大約301萬。
朱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朱姓在華東地區的長江三角洲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在江蘇南部、浙江、安徽東南。廣東珠江三角洲、雲南昆明地區,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6以上,杭嘉湖地區高達3,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5;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江西大部、福建、廣東大部、雲南大部、黑龍江東部和西北,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2-1.6,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9.2;在青海湖以東的其他地區、新疆西北,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一1.2,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52.8;其他地區,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4,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3.5。
血型分布特徵
朱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497萬,佔32.9;A型437萬,佔28.9;B型440萬,佔29.1;AB型138萬,佔9.1。朱姓總人口1 512萬。
江蘇大部、浙江大部、安徽南部地區是朱姓人口最密的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3.3,朱姓220萬,約占朱姓總人口的14.6。其中O型76萬,A型66萬,B型59萬,AB型19萬。
蘇浙皖其他地區、冀魯豫、川鄂湘贛、閩粵、滇中北、黔北、甘南、青東南、寧夏、陝南、遼吉黑、內蒙古東部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41.3,朱姓991萬,約占朱姓總人口的65.5。其中O型325萬,A型287萬,B型289萬,AB型90萬。
其他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31.1,朱姓301萬,約占朱姓總人口的19.9。其中O型96萬,A型84萬,B型92萬,AB型29萬。
朱亮——下相(現江蘇宿遷)人,天賦異能,降生之日平息20餘日暴雨。天空大亮,故名亮。能通過意志力改變事物最終結果。與宣氏奇才宣力井一見如故,一同隱居於項王故里共探大宇宙之奧秘。
一.朱姓是當今中國第十四大姓,人口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灣排名第三十二。朱姓原作邾姓,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挾,是古帝顓項的後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國。因為邾國比較弱小,就依附於強大的魯國。到戰國時期,邾國被楚國滅掉,邾國的王室成員逃到沛,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又把「邾」的右半邊去掉,就成了朱姓。 發展和演變:朱姓也有另外一個起源,是說帝舜時有一個大臣叫朱虎的,他的子孫也以朱為姓。雖然這一支的時間比較早,但朱虎的後代卻沒有資料可以查證。朱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沛縣,丹陽,吳郡,錢塘,譙郡,義陽,太康,洛陽,長沙,南康,吉安,建陽,廬陵等。朱姓名人,尚有朱子清、朱子謙等。
二,朱、庄、嚴三姓聯宗 1970年,生活於台灣、香港的朱、庄、嚴三姓發起並完成聯宗,編輯出版《朱庄嚴氏大族譜》。[15] 三姓得以聯宗的歷史因緣並不單一,而是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庄、嚴二姓原姓「庄」,後因避諱而改姓「嚴」。鄭樵《氏族略第六》避諱第八:「庄氏避漢明帝諱,改為嚴氏。」與此類似的例子,還有「籍氏避項羽諱,改為席氏」,「慶氏避漢安帝父諱,改為賀氏」,「師氏避晉景帝諱,改為帥氏」等等。《朱庄嚴氏大族譜》轉載《香港庄嚴宗親總會會刊》中的《庄嚴氏族考》一文,作者嚴既澄,所述庄、嚴二姓淵源頗詳,茲引如下: 庄、嚴二氏,均導源於春秋時代之楚國,原屬羋氏。至春秋末葉,楚莊王之後裔,始有改稱庄氏者,此亦我漢族古代以謚為氏之例。惟在楚莊王之前,宋國已先有庄氏之族,見於《左氏傳》;其地區亦在今河南省之東南部,與楚國領土相毗連。宋國之庄氏苗裔不多,遠不如楚國之一支。故今日回溯我族之起源,仍當以楚莊王之後裔為主,而以宋國之庄氏為旁支。當時楚國幅員甚廣,至戰國時代,且一躍而為七雄之一,與魯省之齊國,同為新興之秦之勁敵。由是庄氏之族人,亦隨政治勢力之擴張,而遍布於中原各地;惟仍以楚國本部所轄之豫、鄂、湘、桂,以及吳越兩國之領土為宗支最繁。至東漢明帝時,以明帝名庄,乃諱庄為嚴,所有西、東漢嚴姓之著名人物,殆均為庄氏所改稱。大抵兩漢時通都大邑之中,當不復有以庄為姓者;惟山陬海隅、政令不及之處,或不免有一仍舊貫者。至晉、唐以後,恢復本姓者漸多,從此庄、嚴二氏遂並行於中國各地。 庄、嚴二姓以東漢明帝以前之庄姓,為二姓聯宗的根據。因此,庄、嚴異姓聯宗的性質,大致接近於本文第一節討論的源於同一古姓的異姓聯宗類型。 第二,朱與庄、嚴聯宗的根據,源於贅婿關系。《朱庄嚴氏大族譜》載有《朱庄嚴三姓淵源》一文。此文原作者為庄氏龜洋十二世孫庄英玉,作於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岩嶺十九世孫庄順安(序平)於1968年改寫。移錄如下: 夫始三郎庄公,號太平山老人,系唐黃門都監庄森公之第十三世孫也,父庄杉公,母蘇氏;先世乃廣東潮州府揭陽縣人氏。值宋末元初,世景擾攘,屢遭兵燹;父祖避亂,僑居大埔縣神前鄉獅子口住焉。不幸年幼失怙,依伯松公教養。迨元至治二年(1322),公年廿七,未娶也。素諳勘輿之道,因游於霞漳靖邑永豐里龜洋社。有朱開山公者,邑首富也,一子早哀。公游來朱家看地有素,朱翁以公性行端愨,篤信忠義,甚器之,許以故男婦何氏,招婿入嗣,依以為老。公事雙親,猶生身父母;翁視東床,猶如己出。翁婿相得,一家圓融,樂莫大矣。何氏生二子,朱翁無嗣,公承業垂統。厥後建祠祭祀,配以必文、必華二孫,蓋不忘所自也。而庄公特祠,不與朱翁同廟,禮也。自是朱嗣庄續,傳統四百星霜,裔孫何止巨萬,誠吾朱、庄不祧之祖也。 洎夫明清變革之際,皇明淪亡,國姓遭劫,族人唯恐罹禍,因而倚附於庄氏者眾。及至局勢大定,滿清雖停止殺戮,惟代遠族繁,子姓混淆不清,且鮮有再復朱氏本姓者,故而相議朱、庄不通婚姻,以示同氣連枝之意也。 復考庄、嚴二氏聯宗,其在漢以前原為一姓,以有嫌名之諱,遂成音義之分。氏雖各判,系本同源。昔者漆園作吏,莊周並稱道家之祖;富春垂釣,嚴光獨具高義之風。至若考亭世德,朱熹窮理道貫孔孟,皆我三姓先祖之光,抑亦後人之矩范也。 據此可知,朱、庄、嚴三氏得以聯宗,是因為在元中期庄氏通過「招婿入嗣」的方式與朱氏發生了世系聯系。[16] 根據元代制度,庄氏入贅屬養老女婿性質,俗稱「補代」,故所生子姓朱,在法律上屬於朱姓後裔,即「朱嗣庄續」。[17] 因此,在朱氏聚居的地區,庄、朱二姓祖先分廟祭祀,庄氏不具正式祖先的地位,只是一個「特祠」,其目的是將庄氏世系與朱氏世系作並列的對照,以示父系血統淵源,是所謂「不忘所自」。清初朱氏子孫為避牽連,一時間有改姓庄氏的趨向。這一行為在世系關繫上屬於向庄(嚴)氏的「歸宗」或「復姓」。由於年代久遠,「子姓混淆不清」,改、避已意義不大,只能相約不通婚姻,以免世系過於混亂;最後,在朱、庄、嚴三姓間,構成了異姓聯宗關系。這一解釋,大致上說明了三姓聯宗的歷史淵源。 庄、嚴二姓聯宗尚有一定的普遍意義,但朱、庄、嚴三姓聯宗顯然只是始三郎庄公後代所能接受的一個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