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為一位很「哇塞」的成年人
當我18歲成年的時候,我並沒有很大的感受,沒有隆重的儀式感,也沒有意識到過了18歲,我就是能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成年人了。
直到看清社會的殘酷、人性的善變、不得不做到的獨立,我才明白,成年人總是會慢慢學會承受一切。
小時候,我以為長大了一切都會變好,那些尷尬、困難的時刻,在自己變成大人的過程中就再也不會遇到了。
但其實,即使我們到了三十歲、五十歲,那些害怕和窘迫的瞬間還是會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唯一不同的是我們面對這些瞬間的態度。
在我的實習生活中,我遇到了我的第一位主班老師,兩個孩子的媽媽,教齡六七年的老師,我去實習的時候,其實她也剛入職不久。
剛開始,我懷著敬畏又害怕的心情,但是,後來我發現她是一位善良熱心的人,但因為她的一些言行,我卻並不是特別喜歡她,我覺得我們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
因為她以前很少接觸新式的教學方法,所以,有很多東西需要去學習和請教,我經常看到她焦急的臉龐和往返教室的匆匆步履。
可能因為她些許的格格不入,周圍的人都對她有一絲的避讓,明明是需要幾個班主任共同商量的問題,她卻總是一個人落單。
當別人總是一副看不起她的模樣指導她的時候,我看見她的臉上劃過一絲尷尬又無畏的表情。
其實,我們都能在心裡察覺到別人對自己態度和臉色,但她還是默默接受了一切,當做什麼都沒有發生。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小朋友們,當我一言不發怒氣沖沖的站在他們眼前的時候,她們的眼神躲閃,默默低下頭,時刻都在察言觀色。
其實,大人何嘗不是這樣,即使見過各色各樣的人依然會為人際交往而煩惱,即使有過很多經驗,依然會犯一些基礎性的錯誤,即使我們變成了大人,卻經常性的察言觀色。
我們只是有大人的年齡,大人的外表,大人的打扮,卻總是經歷著小孩子的心路歷程。
但大人和小孩子最大的區別就是,小孩可以輕易、簡單的快樂,而越來越多的成年人卻陷入了「網抑雲」無法自拔。
還記得《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在最後,她選擇了出國留學,在三十歲的年紀里不是成家立業,而是繼續提高自己。
對於這個選擇,網友有很大的爭議,覺得三十歲出國留學,有點不太現實,不符合生活實際。
但其實有很多人真的會選擇出國留學,因為她們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是刻意的按部就班,而是,活出自己的人生。
當我們經歷過一些困難和委屈的時候,才明白生活並不總是那麼簡單和純粹,在從小孩向大人過渡的階段中,我們都在思考,生活不僅僅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哄開心了,即使有時它很難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很不容易的存在,努力的生活,努力的進步,卻時刻處在崩潰的邊緣,所以,更要努力打敗自己的消極情緒。
維安說,真正的長大,是明白自己的渺小、無力和孤獨,面對那些來自周圍不可控的紛擾,並不畏懼,勇敢承受,然後慢慢改變這一切。
雖然我們總是在說自己長大了,但是我們好像並不能冷靜的面對周圍一些不可控的事情,反而,總是在羨慕別人的生活。
當父母慢慢老去,時間悄悄溜走,我們越來越渴望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供養父母,也渴望自己的事業和愛情步入正軌,但這些東西好像永遠都不在我們的掌控之內。
我們不知道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等來自己的愛情,不知道自己的事業是否會滿足自己想要的一切,只能被時間推著往前走。
高中時嚮往的就是,去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去看看董小姐是否真的存在,去大冰的小屋坐坐,去北京和天安門合個影。
沒錯,這些還尚未實現,或許遙遙無期了吧,或許從未失去過幻想。
當幻想和現實交織在一起,這才是真的生活,不要失去說走就走的勇氣,也不要失去埋頭工作的果敢。
那些曾經幻想過的,被現實打趴下的行動或者想法,總有一天會被重現燃起,然後慢慢實現。
崛起吧!每一位成年人,做好當下該做的是我們唯一的選擇,除去所謂的一地雞毛,我們都有更大膽的想法和思維,你想要的東西等著你去實現。
懂事、上進、知足且樂觀,我們真的要成為一位很「哇塞」的成年人呀!
圖片來源於微博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