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南清明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河南清明節吃的食物有:粽子、馬蘭頭、螺螄、潤餅菜、烏稔飯等。
1、粽子
清明節家家都會包粽子,並且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
2、馬蘭頭
馬蘭頭有紅梗和青梗兩種,均可食用,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
3、螺螄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
4、潤餅菜
「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最早,春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里,成為「春盤」。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從宋到明清,吃春餅之風日盛。
5、烏稔飯
每年清明節,河南的家家戶戶都會煮「烏稔飯」,並饋贈親戚朋友。
2. 古代寒食節,傳統食品有哪些
我國的民族有56個,所以在不同的節日不同的地區,對於傳統節日的食物還是有許多不同的和相同之處。寒食節是傳統的節日。寒食節一般都是在冬至第105日,這一節日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士介子推而設立的一個傳統節日。
不同地區的寒食節食俗不同,但是每一個地區的人們都用自己的方式來祭奠先祖。在寒食節期間,人們會用不同的傳統習俗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3. 潤餅菜的製作方法是怎樣的
潤餅菜的內餡原料大多以應季的時令食材為最佳選擇,如胡蘿卜此時最甜,乳豆、蒜仔、韭菜、芫荽又最適口。清明前後正值海蠣肥美的季節,食用最有營養價值。
製作內餡大致分為兩個步驟:切絲、拌炒。
主餡方面,先將胡蘿卜、豌豆、豆腐乾等食材切成絲,隨後分別進行拌炒,再分裝入盤。海蠣煎後切成條。
輔料方面,挑選炒熟的花生,將其磨成粉後,與砂糖混合,製成花生糖粉。再將米粉油炸至酥脆蓬鬆,加上砂糖與海苔拌勻。最後,再備一些蒜、芫荽和香菜。
要將這么多的餡包捲成一束,可是技術活。首先要把薄薄的潤餅皮攤平,撒上一層酥脆的米粉海苔,隨後依次撒上花生粉末以及由胡蘿卜等燴煮成的主餡料,最後點綴一些蒜白和香菜,捲成圓筒狀,雙手握好,一卷美味的潤餅菜就成了。
手握一卷潤餅菜,輕輕咬一口,首先迎接味蕾的是海苔的香氣,還沒享受完香脆的米粉海苔末,主餡料錯綜復雜地在味蕾上散開,一下子,脆的、甜的、鹹的、滑的、酥的都來了,讓人胃口大開。
4. 潤餅菜的介紹
潤餅卷是春卷的一種,是福建省傳統的漢族名點,屬於閩菜系。是重要節日的特色食品。潤餅卷發源於福建泉州,而後流行於台灣、福建地區,又稱潤餅、嫩餅菜,這是一種比春卷更為古老的吃法。福建和台灣一帶的家庭再新年和尾牙以及清明節時會以潤餅皮此來祭祀祖先,之後家族成員圍據一桌,食用者挑選自己喜愛菜色加上花生與糖粉以潤餅皮包裹後食用,是屬於福建台灣一帶家族聚會的重要飲食。
5. 清明節必吃的9種食物
清明節必吃的9種食物
1、青團
青團是在江南地區非常流行的一種小吃,它以糯米、艾草為主要原料製成,在過去是清明祭司經常會用到的祭品,後來青團的祭祀功能逐漸淡化,才慢慢成為一種小吃,變成人們清明節飯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2、艾糍
艾糍是客家地區流行的一種小吃,它以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為原料製成,通常以赤砂糖、白芝麻為餡,相比於江南地區的青團更難包起來,可以用蒸、煮、炸、煎這幾種方法來烹飪。
3、艾葉粑粑
艾葉粑粑是清明寒食的一種,它外表的顏色是深綠色,製作它需要將艾草、糯米粉混合成面團包入餡料,再放入模型中壓出造型,最後墊在干凈的蒸籠布上隔水蒸十五分鍾左右即可。
4、暖菇包
暖菇包是福建地區的小吃,在福建泰寧,家家戶戶都會在清明節前製作這種小吃來敬土地神,暖菇包以暖菇、梗米為主要原料製成,內部通常包臘肉、春筍、香菇或者是紅米豆、紅糖的餡料。
5、潤餅菜
潤餅菜是閩南地區的特色菜餚,它是一種用薄麵皮捲起蘿卜絲、豬腿肉、豆芽、香菇、海蠣煎等食材而製成的小吃,有「包金包銀」的寓意,還代表著寬容、包容的品質。
6、饃
清明節不同地區的人們習慣吃的食物都有不同,晉南地區的人們在過清明節的時候都會製作白面蒸大饃食用,這種饃內部往往夾著豆子、核桃、棗子,有多子多福的意思。
7、雞蛋
雞蛋是我們家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食材,許多地方的人們有著清明節吃雞蛋的習慣,他們認為在清明節的時候食用雞蛋可以保佑自己的身體在接下來的一年中都遠離病痛。
8、芥菜
芥菜是廣東地區的人們在清明節的時候必吃的一種菜餚,這種食材內含纖維素、礦物質等多種營養成分,可促進消化、清肝明目,非常適合製成芥菜飯來食用。
9、子推饃
子推饃是陝西地區的傳統美食,這種饃的重量大多可達到一斤,通常以紅豆、黑豆、食用色素等物為原料,用剪子、鑷子等工具精心製成,內部或包雞蛋,或包紅棗。
6. 福建 美食
各地特色小吃。泉州的風味美食,因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名譽海內外,今日就給大家盤點一下泉州不可錯過的十大特色小吃!
面線糊
傳統泉州人的早餐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餐食便是面線糊。面線糊,成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製作而成,清而不濁,糊而不爛。面線糊的配料中一般會放入油條(最佳搭檔)、大小腸、蝦仁、豬肝、魷魚、鴨心、豆腐、鹵蛋、煎蛋、炸醋肉等配料,清甜爽滑,味道鮮美,具有閩南地方風味。
肉粽
肉粽是泉州有名的小吃,油潤不膩,光亮金黃,香甜可口,享譽海內外。用糯米淘浸加上豬油、酒、鹵汁、醬油燒透之後,夾鹵豬肉塊、香菇、蓮子、暇干,用竹葉包裹好煮爛,要趁熱食用。泉州的大肉粽如果沒有醬,就不好吃了,配上調好的醬汁,味道更甘美,粽香四溢。
土筍凍
「山裡有冬蟲,海里有星蟲」體現了土筍凍極高的營養價值。土筍凍起源於泉州,是一種由特有蠕蟲加工而成的凍品,呈灰白色,晶瑩透明,其肉清,味美甘鮮,香嫩清脆,富有彈性,和其它調料配食,風味尤佳,是泉州乃至泛閩南地區一帶冬春季節的時令佳餚。
薑母鴨
薑母鴨發源於泉州,可謂是美食中的葯膳。據《中國葯譜》及《漢方葯典》兩書所載,薑母鴨原系一道宮廷御膳,相傳為商代名醫吳仲所創,後來流傳至民間,遂成為一款名菜。薑母鴨先炒後燉至脫骨,食色誘人、香氣撲鼻、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麻油的香、老薑的辣,足以讓整條美食街的過客都顫抖!
潤餅菜
說起老泉州的傳統美食,潤餅可算得上是排頭兵,潤餅菜是閩南人的思鄉菜,是老泉州人一生難忘的回味。
潤餅菜看似簡單、粗糙,其實非常費工費時肥料。稍好一點的潤餅菜,除了主料以外,還有十來種配料,食用時,用薄如蟬翼的熟潤餅皮把各種菜餚製成的餡料包捲成枕頭狀,然後根據個人嗜好蘸各種醬料。潤餅皮是圓形的,象徵一家團團圓圓;其白皮紅餡的特徵,也稱「金包銀」,被賦予了「包金包銀」的招財寓意,深受泉州人喜愛。
蚵仔煎
蚵仔為閩南語,指牡蠣,普通話稱海蠣煎,起源於泉州。在閩南金三角,蚵仔煎是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必備菜之一。雖然菜譜很簡單,但是要做得特別好吃,還是有些難度。泉州潯埔村以盛產海蠣出名,因盛產蚵仔的緣故,這里的民居利用海邊灘塗上取之不盡的蚵仔殼,蓋起極具閩南特色的蚵殼厝。
魚卷
魚卷屬於崇武的特色小吃,泉州的十大名小吃之一。以海為生的人,頂風鑽浪,時時在冒著生命危險,人們最重視的是平安順利、圓滿團聚。魚卷是這里盛宴及家常喜宴必上的一道菜,含有祝願美好圓滿的意思。魚卷的口感非常的q彈,有韌性,魚肉沒有腥味,適合油炸或者煮湯。
綠豆餅
泉州鼎鼎有名的綠豆餅店就屬「林記正泉茂綠豆餅」了,擁有百年的歷史,已經成為泉州飲食的一部分。剛出爐的綠豆餅,外皮酥脆,咬上一口酥香、再咬上一口是綠豆沙的清甜,甜而不膩,飽滿而綿密。它是閩南地區最受歡迎的家常點心之一,它獨特的口感早已融入幾代閩南人的記憶中。
甜粿
在閩南,甜粿最出名的當屬泉州石獅的義興甜粿,採用當地特有的「大冬秫米」加上白砂糖、蜜冬瓜條、金橘等輔料,經過制粉、溶糖、混合、入盒、上蒸籠製成。成品呈扁圓形,油滑透亮,入口軟潤而不黏牙,爽口清甜,味芳香。
閩南一帶將甜粿譽為「過年粿」,將此稱為「吃香」,寓意著「好日子越過越香」,每年過年前,每家每戶都要蒸蒸煮煮,忙活好幾天,備好甜粿。
石花膏
石花膏在泉州有上百年歷史,至今仍廣受歡迎。石花膏是用海里的一種石花草熬成的,冷卻後自然凝固像果凍,透亮清澈,口感方面則脆而嫩。天熱食之可清涼降火氣,也可刮成絲狀,配上紅豆沙、綠豆沙、蓮子等佐料,加入蜜水食用。
7. 福建早餐一般吃什麼
福建各地美味早餐,哪一款能讓你從冬日的被窩里爬出來?
福州
【鍋邊】福州人也叫它鼎邊糊。
8. 泉州十大名小吃
|面線糊|
面線糊作為古早味的美食經典,對於每個泉州人來說,一碗滾燙鮮香的面線糊,不僅僅是一種食物,也是每個泉州人在外最懷念的味道。
一碗可口的面線糊,色澤通透,湯汁濃稠,面線糊而不爛,鮮、香味美。之前小源泉做了泉州早餐排名的投票,面線糊也是當之無愧的No.1。
|泉州咸飯|
咸飯是泉州地方傳統名點。種類五花八門,有南瓜咸飯、蘿卜咸飯、芥菜咸飯、芋頭咸飯、五花肉丁咸飯等。
顆粒分明的米飯,加上各類喜歡的配料。平時小源泉吃咸飯配上一碗牛肉羹,就可以吃得好滿足!
|醋肉|
醋肉是泉州一道極具名氣人氣的地道小吃,它外表金黃,吃起來外酥里嫩,帶著淡淡的醋香,既可當零食解饞,也是面線糊等美食的配料。
醋腌瘦肉炸的醋肉對於嗜好炸物小吃的泉州人來說,簡直就是無可替代的美味。我每次一吃都停不下來!
上次就有人留言說自己也會炸,請跟小源泉回家!!
|土筍凍|
土筍凍作為泉州特色小吃當然沒得說!經過熬煮的蟲體所含膠質溶入水中,冷卻後凝結成塊狀,味美甘鮮,配上醬油、永春陳醋、蒜蓉等即可開吃啦!
土筍凍讓很多外地人望而卻步,但卻是泉州人的最愛。小源泉最愛誘惑外地朋友吃了再告訴他們土筍凍的原料。
|燒肉粽|
泉州肉粽以香菇、芋頭粒、栗子、豬肉或雞肉糯米等為原料,把糯米拌上鹵湯,蔥頭油,放在鍋里炒得又干又松,再和肉、生栗子攪拌均勻,用竹葉包好煮爛。
泉州的肉粽要趁熱食用,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配上沙茶醬、蒜茸、甜辣醬等調料,更是美味可口。
|滿煎糕|
滿煎糕上過「舌尖」,說它是名小吃絕不為過。吃起來口感松軟,黑芝麻、冬瓜、花生碎混合的飽滿夾層,被厚厚的皮包裹住,一口咬下去有股莫名滿足感,甜而不膩。
它是泉州人的經典早點,平時配碗豆漿當早餐吃,不能更完美了!
|石花膏|
石花膏在泉州已有上百年歷史,是夏季解暑、降火之妙品,至今仍廣受歡迎。
吃的時候,將固體狀石花膏刮成均勻的細條盛在碗里,再加上紅豆沙或是芋泥等,最後舀上一勺蜂蜜水。夏天吃上一碗簡直爽翻!
|牛肉羹|
牛肉是泉州常見的一種入菜食材,牛排、牛肉羹、牛肉丸等都深受泉州人的喜愛。
湯的味道清淡鮮美,淡紅色的牛肉嫩滑爽口,不論做正餐還是當做小吃都很贊!
|海蠣煎|
蚵仔煎雖然風靡閩南台灣,但卻是起源泉州的。蚵仔煎可以說是泉州具代表性的市井小吃了。
番薯粉Q彈軟糯,甜中帶咸、咸中帶辣,咬到一塊蚵仔,鮮甜的味道又馬上在口腔中爆炸開來~
|潤餅菜|
潤餅菜最主要的餡料是紅蘿卜,離開紅蘿卜,也就無所謂潤餅菜了。另一種餡料是蚝煎。夏天吃蟶,冬天吃蚝,泉州人吃蚝一般是拿來煎,也就是蚝仔煎,離開了蚝仔煎,潤餅菜也就遜色幾分。
潤餅最初是家庭聚會的一道重要菜品,隨著時代的進步,潤餅不再局限於清明節或者聚會食用,已然成為泉州人日常生活中的風味小吃。
9. 祭奠親人用的五碗菜要怎麼做
五碗高貢,豆腐,肉,魚,粉條,白菜。豆腐跟肉切成塔狀;粉條用線綁一下,下鍋過油,做成發財樹;白菜用菜心;鮁魚一條。
祭拜必備供品五果:
各種天然水果,如鳳梨、香蕉、蘋果、甘蔗、柑橘、芒果、龍眼、香瓜、 哈密瓜、柚子等。
用當季水果祭祀神叫四果,任選五樣為「五果」。
拜祭去世的人適合用什麼花
中國人講究文化傳承,當然各地的拜祭風俗也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
一般來說,白色的花表示哀悼,祭拜去世的人用白菊花、白百合、馬蹄蓮會比較合適。
白玫瑰、梔子花、白蓮花一級其它素色鮮花則象徵著惋惜和懷念,祭奠逝者也很合適。
當然還有不少人會選擇送一些綠植,比如萬年青、常青樹,這些堅韌的植物寓意著逝者精神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在祭拜去世的人的時候,也有一些地方不流行送花,而是選擇燒紙錢、點細香的方式,但是這些方式對環境污染比較大,相比之下,鮮花祭奠低碳更環保,也更受年輕人的歡迎。
在祭拜逝者時,送花也可以不用拘泥於此。如果逝者生前有特別喜歡的鮮花,也可以根據逝者生前喜歡的鮮花來選擇送花類型。
10. 清明節閩南為什麼要吃潤餅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喜好之。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復一。當時同安屬泉州府轄,因此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在閩南成了家常名品。不過,閩南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內容卻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晉江的「潤餅菜」卻復雜許多,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種多樣,擺了滿滿一桌的。有這么一些主料菜餚:豌豆、豆芽、豆乾、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卜菜。還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敷、蕪荽、蒜絲。吃的時候必須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內容所撐破。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不過,據我所知,晉江的「潤餅菜」並不是最復雜的;論復雜,應該是廈門為最。晉江用的主料廈門都有,此外還要加上筍、魚、油酥扁魚干、油炒韭,再蘸上芥辣、辣醬、甜醬,這才叫地道的廈門「薄餅」。 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然而吃「潤餅菜」的習俗依舊,這該是一種傳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