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黑膏葯哪個效果好
黑膏葯系以食用油炸取葯料,去渣後在高溫下與黃丹反應而成的鉛硬膏。
一、基質原料的選擇與葯料的處理
1. 植物油:以質地純凈的麻油為好。其優點是煉時泡沫少,有利於操作。且製成的膏葯色澤光亮,性粘,質量好。亦可以採用棉子油、菜子油、花生油等,不宜用豆油。
2. 黃丹:又稱章丹、鉛丹、紅丹、陶丹,橘黃色,質重,粉末狀,主要成為為四氧化三鉛,純度要求在95%以上。(可在大型葯店或化工店買到)
3. 葯料的處理:葯料可分為一般葯料(粗料)與細料兩類。粗料為一般性的中葯根莖葉等,細料為貴重葯與芳香葯。粗料按處方取好,並進行適當的粉碎,為熬枯去渣作準備。細料如麝香等研成細粉備用,攤塗時撒在膏葯表面;可溶性或揮發性的細料如冰片、樟腦、沒葯、乳香等可先研為細粉備用,在攤塗前投入熔化的膏葯中混勻。(細粉要過120目篩)
二、傳統黑膏葯的製作工藝
1.葯料的提取(熬枯去渣):取植物油置鍋中,微熱後將葯料投入,加熱並不斷攪拌,直至葯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內部焦黃為度。此時溫度可達220度,炸好後可用鐵絲篩撈去葯渣,去渣後的油為葯油。(鍋最好用銅鍋,控制溫度可用專用高溫溫度計,醫療器械商場都有賣)
2.煉油:取上述葯油繼續熬煉,待油溫度上升到320度(一定要達到溫度,很關鍵),改用中火。煉油的火候:一是看溫度計,達到規定溫度;二是看油煙,開始為淺青色,漸為黑而濃,進而為白色濃煙,無風時白煙直上;三是看油花:沸騰開始時,油花多在鍋壁周邊附近,當油花向鍋中央聚集時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許葯油滴於水中,不散開成珠狀為度。(本關最難,一定要煉油到滴水成珠,一定要注意防火,溫度太高)
3.下丹成膏:葯油煉成後,離火下丹,一般500克油可加250克左右丹,黃丹在下前先乾燥並過100目篩。少量加丹,邊加邊攪動,一定要向同方向攪拌。攪成粘稠的膏體,膏葯不粘手,拉絲不斷為好,過硬則老,過粘則嫩。
4. 去火毒:膏葯製成後放入冷水,浸泡,每一日換一次水,七日後膏成。
5. 取膏葯團置於容器中,在水浴或文火上熔化,將細料兌入,攪勻,用竹簽取一定量的膏葯在牛皮紙或膏葯布上即可,麝香等特別貴重的葯可最後撒上。
無鉛無丹膏葯的滲透主要靠膏葯的促進滲透劑如麝香、冰片、氮酮等,無鉛無丹膏製作方便,環境衛生,較易為患者接受。
『貳』 陶丹的簡介
陶丹,鄱陽人,東吳揚武將軍,兒子陶侃,東晉大臣
『叄』 黃丹與鉛粉的區別
1、成分不同
黃丹是用鉛、硫磺、硝石等合煉而成的。
鉛粉是氧化鉛和鉛的混合物。
2、外觀不同
黃丹是橙紅色或橙黃色粉末,光澤黯淡,不透明。以色橙紅,細膩光滑,無粗粒。
鉛粉是白色的粉末。
3、作用不同
鉛粉是含有60%~80%氧化鉛和20%~40%鉛的混合物,是用來製造極板活性物質。
黃丹是葯材,外用拔毒生肌。
『肆』 昆明市兒童醫院哪個好
萬萬不可取昆明市兒童醫院(書林路),我家寶寶因拉肚子不止,從貴州六盤水緊急送往該醫院,來後醫生要必須住院,住進後醫院條件極差,家人問了一句有帶衛生間的病房怎麼不給用啊,回答是要住就住不住可以出院,飲用桶裝水都是自己買,醫生相當壞,結果寶寶住院三天沒有任何效果,無用的檢查不斷,去問醫生胥鷺,能不能轉院,然後馬上一大幫醫生圍上來,怎麼怎麼嚴重,怎麼怎麼危險,就是不讓走,可是你們輸幾天也都沒任何效果呀,家人商量,一氣之下,還是出院了,結果檢查費接近2000元,用葯才四十元,大家看看就明白,故意拖你,......
出院後,我們找到昆明醫科大附屬醫院兒科,掛得急診,看到專家閑著就進去問醫生,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家,讓我們很感動,先看病,她在網上給我們掛專家號,結果老專家說,孩子輸液沒什麼用的,只能補充水分,開了108元的葯,晚上就見好了。
記住昆明兒童醫院(書林路),記住醫生《胥鷺》,這是黑心醫院,黑心醫生,據了解這個醫院是黑心風氣,個個都是一樣,敬告朋友們,萬萬去不的,我都想罵,這是一幫雜種都不如的東西。
『伍』 襄州二中和襄陽二中那個好
襄州二中的綜合實力相對較好,下面從多角度進行二者的對比分析:
一、師資力量
1、襄州二中:教職工165人,具有中、高級職稱教師105人,其中高級教師59人。
2、襄陽二中:高、中級教師47人,省、市級骨幹教師34人,研究生學歷教師達18人。
二、硬體設施
1、襄州二中:三幢學生公寓,一幢電腦管理的現代化標准餐廳可容納2000人同時就餐,設備齊全的學校招待室,可接待大型會議食宿;實驗大樓,正面主樓高八層的教學辦公綜合大樓。
2、襄陽二中:現有2600平米的教學樓,24個標准化教室(每個教室都配有電視機)、3400平米的實驗辦公樓、2500平米的學生公寓(均配有電話),有省一類標準的理化實驗設備、藏書近5萬冊的圖書室、80台(套)微機及多媒體教學手段,體育、音樂、美術等設備功能齊全。
三、辦學理念
1、襄州二中:在「終身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形成了德育為先,以德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辦學特色,在教師中樹立了「不求人人升學,更求個個成才」的教育觀,每一位學生都能成才的學生觀,多元成才的人才觀,為學生體驗成功喜悅的教學觀。
2、襄陽二中:在「以人為本,服務學生」的辦學理念指導下,學校在全市首創了「德育導師制」,通過師生結對子的「導師制」和「分層教學」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得到幫輔。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湖北省襄陽市第二中學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襄州區第二中學
『陸』 東晉時代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呢各方面的都可以說一些,男女皆可…生平簡單介紹一下更好啦!
陶侃(259—334.7.30),字士行,溪族,原籍東晉鄱陽郡(今江西波陽縣東北)人,後遷居廬江郡尋陽縣(今江西九江),東晉著名的軍事家。
王導(276年-339年)字茂弘,是中國東晉初年的權臣。山東臨沂人。
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號東山,東晉政治家,軍事家,祖籍陳郡陽夏(今中國河南省太康)。歷任吳興太守、侍中兼吏部尚書兼中護軍、尚書僕射兼領吏部加後將軍、揚州刺史兼中書監兼錄尚書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兼假節、太保兼都督十五州軍事兼衛將軍等職,死後追封太傅兼廬陵郡公。世稱謝太傅、謝安石、謝相、謝公[1]。
王羲之(303年-361年[1]),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為南遷琅琊王氏貴胄,後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師承衛夫人、鍾繇。著有《蘭亭集序》。其書法尺牘散見於唐臨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喪亂、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獻之亦為書法家。
謝玄(343年-388年),字幼度,中國東晉著名官員、文學家、軍事家,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陳郡謝氏士族。
封康樂縣公,謚獻武,人稱謝獻武、康樂獻武公。追封車騎將軍,是以又被稱為「謝車騎」。
小名羯兒,因此也有人稱呼他為「謝羯」或「謝遏」[1]雅好清談,與張玄之並稱為「南北二玄」(張玄之的名亞於謝玄)。
蘇峻(?~328年),字子高。東晉長廣郡掖縣(今屬山東)人[1]。
少為書生,最初為主簿,年十八,舉孝廉。永嘉之亂爆發,蘇峻在家鄉結壘自保,數千家歸投,為青州刺史曹嶷所迫,遷至廣陵。元帝時,因助破王敦和江南豪族沈充有功,任持節冠軍將軍,封邵陵公,食八千戶。日後擁兵歷陽(今安徽和縣)。成帝咸和二年(327年)十月,庾亮欲征為大司農,蘇峻拒不受命,竟聯合祖約起兵反抗。兵至建康城下,尚書令、領軍將軍卞壺,丹陽尹羊曼等戰死,庾亮出逃,投奔溫嶠。蘇峻遂陷宮城,縱兵大掠。
蘇峻勒兵入宮,自封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專斷朝政,「裸剝士女,皆以壞席苫草自障,無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號之聲,震動內外」。又殺桓彝,逼迫成帝遷居石頭城(江蘇江寧石頭山後),皇太後自殺,王導出逃白石。溫嶠、荊州刺史陶侃等會師討伐蘇峻,次年蘇峻因醉酒敗死,史稱「墜馬,斬首臠割之,焚其骨,三軍皆稱萬歲。」,祖約亦死。其弟蘇逸,子蘇碩亦戰死。
苻堅(338年-385年),字永固,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氐族,苻雄之子,苻洪之孫,苻健之侄,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天王。
劉裕(363年-422年),字德輿,幼名寄奴,廟號高祖。彭城綏輿里(江蘇省銅山縣)人。即南朝宋的武皇帝,是南朝宋的開國君主。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東晉十六國時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後移家魏郡。前秦丞相、大將軍,著名政治家、軍事家。
謝靈運(385年-433年),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中國陳郡陽夏人,陳郡謝氏士族, 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主要成就在於山水詩。由靈運始,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名潛,或名淵明。一說晉世名淵明,字元亮,入劉宋後改名潛。唐人避唐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自號五柳先生[1],私謚靖節先生(陶徵士誄)。潯陽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晉代文學家。以清新自然的詩文著稱於世。
王羲之(303年-361年[1]),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為南遷琅琊王氏貴胄,後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師承衛夫人、鍾繇。著有《蘭亭集序》。其書法尺牘散見於唐臨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喪亂、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獻之亦為書法家。
顧愷之(約344年-405年),字長康,是中國東晉時代的畫家,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約364年在南京為石棺寺畫維摩詰像,引起轟動。366年當上大司馬參軍,392年為殷仲堪參軍,405年升為散騎常侍。
太多了。。。。。。。。
著名的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發生在東晉時代。
『柒』 黃丹的功效
黃丹的功效:外用的話可以去除身體的毒素,有殺害毒蟲,止癢的功效,內服的話可以化痰,止咳。注意事項:本品長期服用會有毒,千萬不可持續服用,防止身體積累過多而中毒。
(7)最好的陶丹多少錢一斤圖片擴展閱讀
黃丹:
處方用名為「鉛丹、黃丹、廣丹、東丹」,別名「鉛丹、陶丹、鉛黃、黃丹、紅丹、丹粉、國丹、朱粉、松丹、東丹、鉛黃、朱丹、章丹、桃丹粉」等。本品為純鉛加工而成的四氧化三鉛。是用鉛、硫磺、硝石等合煉而成的。
性味:
葯材為橙紅色或橙黃色粉末、光澤黯淡、不透明。
黃丹功效:
1、消渴煩亂。
2、吐逆不止。
3、小兒吐逆水上。
4、反胃氣逆。
5、赤白泄痢。
6、妊婦腹痛下痢。
7、吐血、咳血。
8、寒熱瘧疾。
9、小兒瘧,壯熱不寒。
10、客忤中惡。
11、一切目疾。
12、小兒重舌(舌腫厚)。
13、小兒口瘡糜爛。
14、腋下狐臭。
15、蠍子螫傷。
16、刀傷。
17、外痔腫痛。
18、臁瘡。
參考資料來自:網路-黃丹
『捌』 2年沒能見上獄中的親哥哥了我怎麼辦呢2年內我去了好幾次都沒讓進去看一眼,我的內心好沉重我該怎麼辦,
在我們五千年的歷史上,誕生過無數傑出的巨人,他們或者創造歷史,或者因為留下了不朽的思想和文章而名垂青史。探詢他們成功的足跡,我們驚奇的發現,他們的背後幾乎毫無例外地都站著一位偉大的母親!
1 孟母教子 孟母三遷肉啖子(曾參教子)斷機教子
2 徐母大義
在中國歷史上被後世尊為「三大賢母」的母親中,處於第二位的是三國時代的徐庶之母。
徐庶是三國穎州(今河南許昌)人,字元直。早年與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曾投劉表,後投劉備任軍師。徐庶投奔劉備的時候,正值劉備孤軍落難之際,兵不過千,城僅新野一座,將只有關羽、張飛、趙雲、關平、周倉等人。徐庶作了劉備的軍師後,大展才華,在數月間連施妙計,殺呂曠,斬呂翔,大破八門金鎖陣,敗曹仁取樊城,劉備的士氣軍心為之一振,曹操的囂張氣焰為之一寒。曹操的謀士程昱對曹操說:徐庶的才能比他程昱要高出10倍。但令人惋惜的是,就在徐庶越戰越勇時,他不得不激流勇退。在三國初期這謀臣智士縱橫俾闔的較量場上,就失去了一位極其重要的軍事家,失去了許多可令後人學習和效仿的用兵之法。而令人高興的是,在徐庶辭別劉備時,向他推薦了諸葛亮,於是有了傳誦千古的「三顧茅廬」故事。
徐庶正施展才華的時候,為什麼要突然離開劉備?都是因為曹操的謀士程昱。徐庶是有名的孝子。當曹操聽謀士程昱說徐庶在為劉備出謀劃策時,就想納為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騙至許昌,請徐母寫信召喚徐庶。沒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曉大義的老人,徐母識破曹操的奸計,堅決不從。程昱就進一步獻計,偽造徐母一封信,招引徐庶。徐庶是個孝子,收到這封假信後,只得辭別劉備投曹。徐庶臨別劉備時,二人灑淚相別,徐庶指心對劉備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玄德哭著說:「元直去矣!吾將奈何?」徐庶推薦了諸葛亮,說:「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
徐庶被一封假造的書信輕易騙到了許昌,此舉使深明大義的母親痛極而自盡,造成了徐庶終生的遺憾,他因此痛恨曹操,曹操也只落得一場空歡喜,得到的是一位終生不為其設一計的旁觀者。老母親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心灰意冷的徐庶,不由地仰天長嘆:「我徐某,報國有心,卻無力回天;不忠、不孝,枉為人臣。」
在那個時代,曹操名為漢相,是仕途正宗,但是徐母卻能夠區分奸偽,認為兒子投奔曹操是明珠投暗,足見這位母親的大德高義。
3 岳母刺字
岳飛自從槍挑了小梁王,大鬧比武場之後,和牛皋、王貴、湯懷、張顯弟兄五人,一起回到家鄉河南湯陰,閑居起來。
這時候,北方金國興起,四太子金兀術率領大兵南侵。北宋朝廷無能,無力抵抗,被金兵佔了都城汴梁(今開封),皇帝欽宗、太上皇徽宗也被擄到北國。金兵在中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再加上河南這一年瘟疫盛行,偏偏又遇大旱,顆粒無收,百姓如處水火,苦不可言。岳飛和母親、妻子在家苦守清貧,甚是凄涼。王貴、湯懷、牛皋幾個人的父母相繼過世,幾個人耐不住飢寒,未免去做些不潔之事。岳飛幾次勸他們休取不義之財,他們也不肯聽,最後竟一齊去山中落草了。岳飛見這般光景,心中悲傷不已。
一天,岳飛正與母親在家中說話,有人前來叩門。岳飛把那人接到屋中,談話中才知道來人是洞庭湖楊么起義軍的部將王佐,因楊么久慕岳飛文武全才,特差王佐前來聘請前去相助。當下王佐拿出許多金銀珠寶作為聘禮。岳飛正色說道:「岳飛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堅辭不收。王佐無可奈何,最後只得收拾起聘禮回山去了。
王佐走後,岳飛進去將這些細細說與母親。岳母聽罷,沉思了一會,就讓岳飛去中堂擺下香案,端正香燭,隨後帶媳婦一同出來,焚香點燭,拜過天地祖宗。又叫岳飛跪在地上,媳婦研墨。岳母說道:「孩兒,做娘的見你甘守清貧,不貪富貴,是極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後,又有些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倘我兒一時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豈不把半世芳名喪於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字,願你做個忠臣,盡忠報國,流芳百世,我就含笑於九泉了!」岳飛聽罷,說道:「母親說得有理,就與孩兒刺字罷。」便將衣服脫下半邊。岳母取過筆來,先在岳飛背上寫了「盡忠報國」,然後將綉花針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見岳飛的肉一聳,岳母問:「我兒痛么?」岳飛道:「母親刺也不曾刺,怎麼問孩兒痛不痛?」岳母流淚道:「孩兒,你怕娘的手軟,故說不痛。」說罷,咬著牙根刺起來。刺完,將醋墨塗上,使永遠不褪色了。岳飛起來,叩謝了母親訓子之恩。
這時,宋康王在金陵(今南京)繼位,為高宗。這就是南宋。朝廷傳下聖旨,聘召岳飛進京受職,率兵討賊,圖復中興,報仇雪恨。岳飛接了聖旨,即刻收拾停當。岳母叮嚀孩兒,勿忘「盡忠報國」。岳飛拜別母親,又囑咐了妻子,這才上馬進京去了。這以後,岳飛領兵幾次大敗金兵,力圖恢復中原,不料朝廷奸臣宰相秦檜一夥,私通金國,陷害忠良。他們把岳飛騙進京,誣他謀反,下在獄中。審訊中,岳飛脫下上衣,露出背上「盡忠報國」四個赫然大字,凜凜正氣,貫沖鬥牛。但邪惡猖獗一時,岳飛終被害死於風波亭。可是,岳母訓子報國的故事和民族英雄。岳飛的美名卻千古流傳。
4 孔母授學
孟軻之母因為「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天下母儀的典範。但是孔子母親顏征在的教子故事,卻鮮為人知。其實,孔母在孔子的成長中同樣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弟弟。商朝滅亡後,大哥微子被周封為宋國的國君,微子啟死後,微仲繼位,到孔子父親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魯國只是一名武士。孔子母親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魯國的始祖,周公旦的長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孫子。周文王姬姓,伯禽分封他的後代在顏邑做邑首,以封地為姓,世代相傳,成為顏氏,孔子的母親就是魯國顏氏之女。
晚年再娶年輕女子顏氏,生孔子,在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有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從司馬遷記載當中,印證了三個史實:顏氏女、野合和圩頂。
關於顏氏女,史料記載甚少,出現很晚的《孔子家語本姓解》是這樣說的:「孔子之先,宋之後也。……伯夏生叔梁紇,雖有九女而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乃求婚於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征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征在既往廟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男,而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當時,孔子的父親年紀約在六十多歲,而顏氏女不滿二十歲,讓她心動的原因,除了孔父的「聖王後裔」、「武力絕倫」之外,另外的原因,恐怕就是前面提到的「門當戶對」。
因為年齡相差懸殊,在當時不合禮儀,故有《史記》中記載「野合」之說;有說在野外合歡,按此說法,孔子為私生子。但歷來儒家都避諱此說,認為有失「聖人」體面,才有《孔子家語》粉飾之說。其實,對「野合」之事,傾向於他們兩人未婚同居。
至於「圩頂」的說法,那是孔子父母的共同願望,有一個傳宗接代、傳承宗廟的兒子。孔子生於公元前年9月28日,因孔母曾在尼山祈禱才懷了孕,父母給孔子起名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尼」指尼山,「丘」則暗示出人頭地的意思。孔子約三歲時,叔梁紇病故,葬於防山,後顏氏帶他離開鄹邑,到國都曲阜的闕里居住,當時家境相當貧苦。
征在的父親是飽學之士,在那個時代,同樣能夠讓女兒識字識禮,可以見其開明。父親的直接傳授,使征在不僅僅積累了豐厚的識見和學養,在教育和禮上也有很高的修養。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家,選三間子的一間作書,准備在孔丘滿五歲的時候教他念書。她先收了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家教發蒙的書,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資,五斗小米和一擔乾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
征在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三門功課,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節和儀式。孔丘不到六歲開始跟班學習,後來,征在又收了幾個小學生,小孔丘成為他母親的小幫手,以盡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不到十歲的小孔丘,已經學完全部發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用腦子想問題,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為同窗學習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幫助別人學習的經歷,對孔子以後辦私學、興教育,起到直接的影響。
按照當時的規矩,童子十歲就要外傅(跟別的老師去念書)。孔母關閉了她的學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內最好的學堂,學習詩、典籍、歷史等功課,即被後世稱為《詩》、《書》、《禮》、《樂》的內容。當時學堂稱為「庠」,屬於官辦學府,集中了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實施非常嚴格的教育。因顏氏家族與魯國國君是同宗關系,孔子仍以一個貴族子弟的身份,在學堂里受到貴族式教育。孔子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在家得到了母親的嚴傳身教外,不僅得到了顏氏宗親的支持,也得到魯國姬氏大族的照顧。
孔子貴族的身份,不僅得到顏氏家族的承認,也得到當時魯國國君魯昭公的認可。昭公十年,孔子二十歲得子,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所以取名鯉,字伯魚。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歲時,昭公兵敗奔齊,孔子也亦奔齊避亂。
孔子與顏氏家族,因為母親的緣故,也保持相當親密的關系。孔子早期中,顏路作為顏氏家族的一員,親屬關系不會走遠,後來的仲由,也是娶顏家之女作為妻子。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選擇在衛國,是因為衛靈公接受顏讎由的推薦,給孔子發出邀請,請孔子到衛國做官。仲由是顏讎由的妹夫,顏讎由是孔子母親的同族人,彼此來往密切,消息靈通。孔子七十二之中,還有顏回、顏幸、顏祖、顏高、顏之仆、顏噲、顏何等。
正是有著這種母子情深的依存關系,才有了《禮記·檀弓》里故事的發生:孔子在其十七歲時,其母顏征在仙逝,孔子堅持父母合葬,因母恥於野合之事,未曾告訴父墓所在,孔子為了打聽父墓所在,就想了個殯母於五父之衢的辦法。按常禮,殯當在寢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殯母於外,意在引起人們的注意,使人們怪而問之,孔子便可借機打聽父墓之所在。後來問於鄒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親葬於防,然後使父母得以合葬。
與孟母教子相比,孔母雖然少了些經典的範例,但是作為一個年輕守寡的女人,能夠擇良定居、親臨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代聖人的身後,我們依然可以說,是因為站著一位偉大的母親。
5 歐母畫荻
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學者,於年中進士,童年5月任西京國守推官,掌管文書,此後歷任知縣、知州、館閣校勘、知諫院、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務,是傑出的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出身於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親歐陽觀是一個小吏。在歐陽修出生後的第四年,父親就離開了人世,於是家中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歐陽修的母親鄭氏身上。為了生計,母親不得不帶著剛4歲的歐陽修從廬陵到隨州,以便孤兒寡婦能得到在隨州的歐陽修叔父的照顧。
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出生於一個貧苦的家庭,只讀過幾天書,但卻是一位有毅力、有見識、又肯吃苦的母親。她不斷給年幼的歐陽修講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講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個總結,讓歐陽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導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隨聲附和,不要隨波逐流。歐陽修稍大些以後,鄭氏想方設法教他認字寫字,先是教他讀唐代詩人周朴、鄭谷及當時的九僧詩。盡管歐陽修對這些詩一知半解,卻增強了讀書的興趣。
眼看歐陽修就到上學的年齡了,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裡窮,不起紙筆。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突發奇想,用這些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不是也很好嗎?她就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跟著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反反復復地練,錯了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一絲不苟。這就是後人傳為佳話的"畫荻教子"。
幼小的歐陽修在母親的教育下,很快愛上了詩書。每天寫讀,積累越來越多,很小時就已能過目成誦。10歲的時候,母親就帶他經常到附近藏書多的人家去借書讀,因為自己沒有,她就讓他把借來的書抄錄下來。
一天,他從李家舊紙筐里,發現一本六卷本《韓昌黎文集》,經主人允許,帶回家裡。打開一看,大開眼界,便廢寢忘食、日以繼夜地閱讀。宋朝初年,社會上多流行華麗浮躁、內容空洞的文風,而韓愈的文風與之完全不一樣。歐陽修被韓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動。他高興地對母親說,世上竟有這么好的文章啊。
盡管歐陽修年紀尚小,對韓愈文學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卻為他以後革除華而不實的文風打下了基礎。而正是在這種思想啟迪下,一個學習韓愈、革除當時文壇上壞風氣的念頭,在他的腦海里油然升起。
歐陽修長大以後,到東京參加進士考試,連考三場,都得到第一名。當歐陽修20歲的時候,已是當時文學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親為歐陽修的出眾才學而高興,但她希望兒子不僅文學成就出眾,為人做事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歐陽修的父親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過管理行政事務和司法的小官。他關心民間疾苦,正直廉潔,為百姓所愛戴。歐陽修長大做了官以後,母親還經常不斷地將他父親為官的事績講給他聽。她對兒子說:你父親做司法官的時候,常在夜間處理案件,對於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來覆去地看。凡是能夠從輕的,都從輕判處;而對於那些實在不能從輕的,往往深表同情,嘆息不止。她還說:你父親做官,廉潔奉公,不謀私利,而且經常以財物接濟別人,喜歡交結賓朋。他的官俸雖然不多,卻常常不讓有剩餘。他常常說不要把金錢變成累贅。所以他去世後,沒有留下一間,沒有留下一壟地。
她告誡兒子,對於父母的奉養不一定要十分豐盛,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孝心。自己的財物雖然不能布施到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義。我沒有能力教導你,只要你能記住你父親的教誨,我就放心了。
母親的這些語重心長的教誨,深深地印在歐陽修腦海里。其時歐陽修官職並不高,但是十分關心朝政,正直敢諫。當范仲淹得罪呂夷簡,被貶謫到南方去的時候,許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諫官高若訥認為范仲淹應該被貶。歐陽修十分氣憤,寫信責備高若訥不知道人間有羞恥二字。為了這件事,他被降職到外地,過了四年,才回到京城。歐陽修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來說話,使朝廷一些權貴大為惱火。他們捕風捉影,強加給歐陽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歐陽修貶謫到滁州(今安徽滁縣)。
滁州四面環山,風景優美。歐陽修到滁州後,在處理政事之餘,常常在山水間寄託幽情。當地有個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遊人休息。歐陽修登山游覽的時候,常在這座亭上喝酒。他自稱"醉翁",給亭子起個名字叫醉翁亭。他著名的作品《醉翁亭記》,就是這個時候寫成的。"醉翁之意不在醉,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在文中以精練的語言,描述了自己與賓客在醉翁亭中開懷暢飲的歡快情景以及亭外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表達了"與民同樂"的思想情懷。
轉 正如李白所言:天才我材必有用。身懷八斗之才的歐陽修當了十多年地方官後,終於被宋仁宗想起。宋仁宗為歐陽修的才氣所打動,把他調回了京城,擔任翰林學士。上任伊始,他便積極提倡改革文風。有一年,京城進士考試,恰好由他擔任主考官。他認為這正是他選拔人才、改革文風的好機會,便要求閱卷者以一種全新的眼光來審視考生,如發現故弄玄虛、華而不實的文章,一概不錄取。歐陽修的錄榜標准,開了一代文風,招納了大批人才,自然也得罪了那些華而不實的考生。頒榜的那天,有不少考生見自己落選了,對歐陽修十分不滿,吵吵嚷嚷地辱罵他。有些人甚至把騎馬出門的歐陽修攔住,向他。經過這場風波,歐陽修雖然受到了一些壓力,但是考場的文風從此發生了變化,大家開始摒棄那些不痛不癢、嘩眾取龐的文章,繼而形成了樸素而、嚴謹而高雅的文風。
歐陽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風,還十分注意發現和提拔人才。許多原來並不那麼出名的人才,經過他的賞識和提拔推薦,一個個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鞏、王安石、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在文學史上,人們把歐陽修等六個人和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合起來,稱為"唐宋八大家"。
歐陽修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為自己備嘗艱辛的母親。皇祜五年,歐陽修的母親以73歲的高齡病逝於南京,歐陽修將母親遺體運送故鄉安葬。母親慈祥的面容,勞碌奔波的身影,時時出現在眼前,母親的諄諄教導激勵他成就了一生的功業。
為追悼母親,他寫下《先妣事略》,字里行間無不透出母子的綿綿深情。
歐陽修的母親一身正氣,她的言傳身教影響了歐陽修的一生,使歐陽修一生光明磊落,敢說敢為,受到後人的尊敬。
6 陶剪發退魚
今長沙天心區的禮賢街,相傳是為紀念陶侃的母親湛氏禮下士而定名的。
陶侃乃東晉名將,曾任八州都督,征西大將軍,封長沙郡公。他有一個非常賢惠又深明大義的母親。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母親,就在城南沙河街北段陶母曾經居住過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賢母詞, 並把福址所在的街道稱之為「禮賢街」。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有許多少數民族。陶家遷居的廬江郡是盤瓠蠻即溪族雜居的地方。溪族因雜處五溪之內,又稱溪族。陶侃的相貌與有所不同,因此曾被人罵為「溪狗」,史書上也說他「俗異諸華」。
陶侃的先輩,史書上記載不詳。其父陶丹,是吳國的邊將,官至揚武將軍。揚武,系雜,地位不高。陶侃先世無顯赫仕宦可以溯記,年輕時又當過尋陽的「魚梁吏」,說明其家屬於「寒門」這類社會地位很低的階層。晉滅吳後,中原人稱江南人為「亡國之餘」,江東士族在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這樣「望非世族、俗異諸華」的人,處境就更為艱難了。
陶侃少年時喪父,家境清貧,與母親湛氏相依為命。湛氏是位很堅強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兒子出人頭地。在這種環境下,對陶侃管教很嚴,並通過自己紡織資助兒子去結交朋友。後來,陶侃在縣功曹周訪的薦引下當上縣主簿,才開始擺脫充當賤役的地位。
一次,鄱陽郡孝廉范逵途經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貧,擔心沒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母親看在眼裡,安慰他說,你只管留客吧,我會設法招待好的。於是,她把頭上的長發剪下,換成酒菜,又捲起鋪床的乾草切細,陶侃「斫諸屋柱」為薪柴,喂飽范逵的馬。范逵事後得知,感慨地說:「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隨范逵而來的奴僕也覺得大過所望。
等范逵離開時,陶侃又追送百餘里。范逵很感動,臨別時問陶侃:「卿欲仕郡乎?」陶侃趕忙回答:「欲之,困於無津耳」。范逵遂向廬江太守張夔「稱美之。夔召為督郵,領樅陽令。有能名,遷主簿」。這時恰逢州部從事來到郡里,他想借視察之名勒索賂賄,陶侃便讓手下諸吏安心辦公,自己出面對從事說:「若鄙郡有違,自當明憲直繩,不宜相逼。若不以禮,吾能御之。」從事聽了便退了出去。陶侃也未忘報答張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將迎醫於數百里。時正寒雪」,眾僚屬皆面有難色。唯陶侃說:「資於事父以事君。小君,猶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盡心乎」!於是請行,眾咸服其義。後長沙太守萬嗣路過廬江,見到陶侃,陶侃對他特別虛心謙恭,使得太守大為驚訝,臨別時對他說「君終當有大名」。令其子和他結交朋友,而後才離去。
有了這樣的關系,陶侃即被張夔舉為孝廉。靠這種身分,陶侃可以進入洛陽與上層名流結識,去實現他的大志。
不久,陶侃做了漁梁吏,食用官府的魚(腌魚)。他念起貧寒中的母親,就用陶罐盛了一點魚送給母親。不料母親不但不受,還將陶罐封上退回,並附信責備說:「汝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此事給陶侃以極大的教育,為陶侃後來做官的廉潔奉公打下了基礎。
大約在元康六年(年),陶侃到了洛陽。當時的洛陽,經過幾十年的修復、重建,又變得十分繁華、熱鬧起來。但是,京城的繁華卻沒有給陶侃帶來什麼錦綉前程。實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晉在選官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世族子弟憑借自己的父、祖余蔭即可身居要津,並不為今後升遷而費神。
陶侃也深知像他這種身分的人,沒有權門當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陽官場上站住腳的。因此,他去求見「性好人物」的司空張華。但張華卻「初以遠人,不甚接遇」。陶侃對張華的輕視並不灰心。多次求見,「每往,神無忤色」。張華在和陶侃談話時,大吃一驚,認為他不同常人,陶侃很快便在張華的推薦下作了郎中。郎中有資格入選各類官職,但像陶侃這樣的窮賤之士是根本擠不進那些顯要的官位。
陶侃在洛陽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這期間,西晉的內亂愈演愈烈。永康元年(年),趙王倫廢賈後。第二年又廢惠帝自己稱帝。就由宮廷內發展到宮廷外。洛陽內外已成為諸王軍隊沖突、爭奪之地。在這種情況下,寓居洛陽的江東士族紛紛返家避亂。此時陶侃已經認識到,在洛陽的這種門閥下,他是難於出人頭地的。又因 受到江東士族紛紛返回家鄉氣氛的影響,他也准備南下了。
時黃慶已經作了吏部令吏,舉薦陶侃補任武岡縣令。武岡是荊州南部的一個縣。這時的陶侃已經四十多歲。陶侃到任後,與太守呂岳的關系很緊張。他遂棄官回家。以後又當過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晉末江南的給他以儕身戎旅的機會,恐怕他終生也只能當個縣令之類的小官。八王之亂引起江南動盪不安的局勢,為陶侃施展才幹提供了機遇。
就在這個時候,對陶侃一生影響巨大的母親病故了,終年75歲。
陶侃「性聰敏,勤於吏職,恭而近禮,愛好人倫」。終日危襟正坐,無論遇到什麼事,他都處理得滴水不漏,各種文件,全用手答,筆翰如流,未嘗壅滯。接待來訪門無停滯。他常對人講:「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他行事小到竹頭木屑,大到設城駐兵,考慮頗為慎密細致。他曾主持造船,他下令把木屑和竹頭都收藏起來,眾人不知為什麼。後逢大雪,天晴雪融,官府聽事前余雪泥濘,木屑正好用來布地,方便大家進出。幾十年後,桓溫為荊州刺史。伐蜀造船時,又以陶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陶侃時刻不忘為公事著想,受到人們的一致稱贊。
陶侃在幾十年的為官生涯中,時刻牢記母親的教誨,堅持每天早上把一百塊磚搬到屋子外面去,晚上又如數搬回來。部下問為什麼這樣做,他回答說:我的志向是領兵橫掃強虜,恢復中原,如果不鍛煉一個好身體怎麼可以呢!
陶侃名篇有《遜位表》、《祖國賦》,著有文集二卷行世。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即陶侃曾孫。
7 大義的徐霞客之母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別霞客,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文學家、史學家。徐霞客生性蔬狂,不喜官場仕途,於是把整個生命都寄置於山水之中。他自助游歷考察了今天的、天津、河北、河南、江蘇、上海、浙江、山東、山西、陝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足跡遍布五湖四海。在考察途中徐霞客將親眼所見以及自己的學術思考用優美的文筆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為世人留下了一部寶貴的著作。徐霞客本人被譽為「千古奇人」,而《徐霞客游記》一書則被譽為「千古奇書」。
但正是母親的理解和支持,徐霞客才能夠大膽放心地走上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道路。
『玖』 爸爸姓陶 媽媽姓陳!今年出生的鼠寶寶取什麼名字好
男baby:陶天碩 陶彥傑 女baby:陳羽淑 陳煙凝
『拾』 自古以來有很多母親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留下了很多典故,有哪些
1、岳母刺字
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嶽母刺字的故事也極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歷史上卻查無依據。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雲:「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精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註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其實岳母刺的字是精忠報國。
2、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3、陶母教子
陶母湛氏,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以教子有方、寬厚待人著稱,與孟子的母親、歐陽修的母親、岳飛的母親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湛氏,出生於三國時期吳國的新淦縣市南村(今新干縣金川鎮),家境貧寒,早年喪父,從小跟母親學習紡紗織布。湛氏十六歲那年,被吳國揚武將軍陶丹納為妾,生陶侃。
幾年後陶丹病逝。由於時局混亂,家道中落,湛氏只好攜陶侃回新乾娘家,以紡織謀生,供陶侃讀書。童年時的陶侃貪玩,讀書不用功,湛氏用織布梭子啟發陶侃,使其明白「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道理,陶侃從此非常珍惜時間,發奮苦讀,終於成才。
4、斷機教子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
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5、蘇母教蘇
據《宋史》記載,蘇軾剛十歲時,父親蘇洵就游學四方,蘇軾的母親在家中主持家務,教育子女。她對蘇軾要求很嚴格,親自教他讀經史等書籍。不僅教蘇軾識字,還特別注重對兒子的德育教育。一次,蘇母教蘇軾讀《後漢書》時,讀到了《范滂傳》,蘇母為范滂母子不畏暴,為了正義而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動,不禁放下書來,喟然嘆息。
年幼的蘇軾也深深被感動,他問母親:「如果我長大後,跟范滂一樣,不惜捨身就義,母親會允許嗎?」蘇母肅然答道:「如果你能學范滂的樣,難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親一樣嗎?」 蘇軾從小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二十歲時已經是博通經史,寫起文章來,下筆數千言,毫不費力。1057年考中進士,做過多年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