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中國博山茶碗圖片多少錢
擴展閱讀
龍形圖片素材 2025-05-12 17:47:52
動漫唯美手機高清圖片 2025-05-12 17:26:09
圖片有多少種變形 2025-05-12 16:53:28

中國博山茶碗圖片多少錢

發布時間: 2022-04-15 18:47:52

❶ 博山寶石瓷器茶具有金邊是什麼年代生產的

也是現代的,80/90年代的東西

❷ 想問一下山東淄博的結婚風俗都有哪些我是徐州人,老公是淄博人,他們家那邊好多風俗與我們不一樣

舊時男婚女嫁皆由家長包辦,通媒結親,即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些窮苦人家因生活所迫,有的將女兒賣給人家當童養媳,亦有的實行換親,即互易其女為兒媳。婚齡一般男大女小,男的到十五、六歲,甚至十二、三歲即有父母央人求親,更有甚者「指腹為婚」,訂「娃娃親」。也有女方托媒說婆家的,叫「倒提媒」。媒人受託後,往返男女兩家串通撮合,雙方家庭為慎重起見,暗中打聽情況,並請算命先生「合八字」,如無相剋和不中意處,即可訂親。也有通過串門子、走親戚等方式相親的。淄川的情況稍有不同,待媒人把親事說定後,須再請一媒成為雙數後,才送柬訂婚。
建國後,男女結婚多為自由戀愛,亦有靠人從中牽線的,叫「介紹人」或「紅娘」,雙方經過了解後商定婚事。�

訂 親

舊時又稱「送柬」或「換帖」,是雙方初步落實婚姻意圖的一種書面形式。男家請人用紅紙將求親之意寫成小帖,封面再寫上吉祥的祝詞,以及「敬求金諾」、「恭侯金諾」之類表示求親的字樣,由媒人連同男家准備的衣料、首飾、化妝品、聘金等「彩禮」,用一對大紅包袱包裹,送往女家。女家收到柬帖後即回帖,加「謹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結親的字樣,並附回禮,由媒人帶回男家。多以鞋帽、文房四寶等作回禮,淄川則回以香、艾(意為相愛)、鹽(意為有緣)、麥(意有福),每樣用紅紙包成兩包。臨淄則以糕若干(按新娘年齡,每歲1對)、茶碗1對、10雙高粱莛、9雙筷子作回禮,取意「十停九穩」。然後男家備席答謝媒人。
訂親這一習俗至今仍然沿用,一般男女雙方同意後,再由雙方家長出面走動,以示承認,並向女方贈送聘禮,即算訂婚。近年來,在部分人中要彩禮之風大盛。

擇 吉

即男方選定舉行婚禮的日期。一般男家須托媒人到女家「要媳婦」,女方將嫁女的生辰八字用大紅紙寫好(博山叫「年命帖」)交媒人帶回男家,男方據此請卜人選定「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向,叫「查日子」。同時還要算出迎親、送親之人在屬相上的忌諱,用大紅紙一式兩份寫好,叫「年命帖」,由媒人送往女家,叫「送日子」,而且還要向女方送聘禮。博山多習慣送錢一宗,叫「盒子鈔」,女家用其中一部分置辦嫁妝,留一部分給嫁女壓櫃子,叫「子孫錢」。桓台縣則慣以雞、魚、肉、菜、面、棗、栗子等,隨「年命帖」用食盒抬送女家,上貼「禧」字,俗稱送「上頭盒」。「送日子」之後男女雙方即准備婚嫁物品,男家所縫制的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許棉籽,取「輩輩有子」之意;女家亦請兒女雙全的婦女幫助「棉被子」,多在四角放些紅棗、花生、制錢、栗子等物,取意「早生貴子」。
如今,在一些比較封建保守的家庭里,尤其是幾世同堂的大家庭,兒孫結婚仍沿用「查日子」、「送日子」這一習俗,許多禁忌也沿襲至今。部分青年人多選在「五一」、「十一」、元旦等節假日結婚。

送嚴房

亦有叫送圓房、送緣方的。一般是在結婚前一日,女家派人把嫁妝送至男家,叫送嚴房,桓台俗稱「下妝奩」。臨淄多是在吉日前最後一個雙日送嫁妝。博山居民多是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搬取嫁妝,叫「搬嚴房」。淄川居民在此之前還有「催妝」的習慣,即在結婚前兩三日內男方送食盆一架給女家,內裝酒、肉、栗、棗等物,皆為雙數,此後女家才派人「送嚴房」。從前的嫁妝,一般人家多是兩鋪兩蓋、桌椅、箱櫃、座鍾、臉盆等,貧窮者從簡,只送茶具等桌上用品。無論貧富,「長命燈」一對是必不可少的,就是現在有了電燈,也作為擺設照送不誤。嫁女妝奩內多貯棗、栗,謂之「早立子」(亦說取「夙興」、「慎栗」之義)。送取嚴房所用的工具皆飾以濃厚的吉慶色彩,所用的繩子要染一段紅色,用的車輛、扁擔、盒、櫃等要貼上寫有「喜」字的紅紙帖,底面用紅紙鋪墊,桌、椅、床、櫃等陪嫁木器上要掛以角形紅布等。這一日親朋鄰里多持禮品往賀,稱「賀喜」(舊時稱「添飯」),向待嫁的女子家裡送喜禮叫「 填箱」。禮品過去多以饅頭等食品相送,現多送現金、喜幛等。喜禮要一筆不漏地記入帳簿,俗稱「喜簿」,以備將來還禮。無論何種形式的喜禮,都要講吉利,不送諧音不雅的物品,如鍾(終)、梨(離)、緞子(斷子)等。一般也不送單數。男家要備宴酬謝賓客(多在宴前先下請帖,後再派專人敬請),博山叫作「待行人」。這天一般都要請親朋鄰居共同幫忙,主持操辦喜事的頭目叫「大總」,由他按照主家的意圖來安排各項事宜,「大總」一般由懂這套禮儀的長者擔任。
搬送嫁妝、賀喜、宴請賓客這些習俗相沿至今。

娶 親

舊時娶親一般有「大娶」、「小娶」之分,但其含義各地又稍有不同。「大娶」,男家備官轎、花轎兩乘,吹鼓手、彩旗前引迎娶。新郎換上新裝,多是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或大禮帽,胸佩大紅花,乘官轎在先。另一乘花轎為新娘備用,去時由幼童或新郎之弟或妹乘坐,名曰「壓轎」,轎門上要貼寫有「吉星高照」的紅符。「大娶」一般白天進行,只有少數闊少結婚採用。「小娶」,男家只發花轎一乘和燈籠火把到女家迎親,多為平民百姓結婚採用。淄川的「小娶」多在夜間進行,博山則均在夜間進行。關於夜間娶親,有這樣一個傳說:舊時,博山有一個惡霸翟三胡,是一個色魔,不論誰家娶親,他都享受初夜權,百姓為逃脫這一厄運,便在夜間偷偷將新娘娶回家。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不論大娶、小娶,男方到女家迎親必須帶皮襖、紅氈,否則女家不發人。至女家,行「求婚禮」,新娘頭蒙紅紗,由父輩或兄長抱入轎內,亦有用椅抬入轎內,意思是腳不沾娘家的土。並有兄弟或近親的兩人相送,名曰「送客」。臨淄還有「押轎」的習慣,有小輩二人提水壺扶轎桿跟在兩旁。舊時,博山一帶新娘上轎有被「搶 」上轎的傳說。結婚那天,新郎帶車或轎,跟著一幫人到女家去「搶親」,新娘的兄弟背著她跑,伴娘在後面衛護,新郎則帶人追趕,經過一陣象徵性地爭奪後,才把新娘請上轎子。上轎前,新娘手中多要拿些東西,桓台多是手抱書和如意鉤(用紅紙包裝),博山的新娘多要帶些手帕,以備應付鬧房的人。起轎後,一路不能落轎,路遇墳墓、廟宇、奇石、怪樹等,均以紅氈遮蔽。桓台縣居民還有沿途送「過街面」的習俗,進村燃火把迎之。轎至男家門前,花轎面對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有的地方這時故意將大門關閉,讓花轎在門前停一會兒,謂之「頓性子」,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綿軟,進門後服婆家的管教。待男家大門頂壓一對紅磚、兩雙筷子,門框貼「青龍」、「赤虎」,紅氈鋪地後,時辰已到,鞭炮齊鳴,新娘由兩「架女」相扶下轎,新郎在前引導,路過門坎時門坎放一紅紙裱糊的馬鞍子,新娘由嫁女攙扶邁過,叫「過門」,意在「前進平安」。在新娘向院內走時,一路有人向其身撒五穀雜糧、彩色紙屑,目的在於驅邪。院內擺放香案,夫妻拜天地,拋「長命火燒」。此後,新郎要用一條紅綢牽著新娘走向洞房,到洞房門口,新郎給新娘挑去「蒙頭紅」。桓台居民還慣以把蒙頭紅拋到房上去,然後才入洞房。新娘進入洞房後,朝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謂之「坐時辰」,同時吃隨身飯——從娘家帶來的面條——在開水鍋里一燙即撈出,不能煮熟,此時有人會問「生不生?」,新娘只能說「生」字,取生養孩子之意。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巹酒,俗稱「交心酒」、「合婚酒」,親朋開始鬧房。
與此同時,新郎家須設宴招待女方的送客,並約定新娘歸家的日期,後返回(淄川境內送客返回時還要將新娘之套腳紅襪帶回)。有的地方是次日女家攜禮來探望,議回門期,名曰「圓飯」。周村的居民女方來「圓飯」的人所帶的禮物必須有一對鮮魚,男家回禮亦必須有一條鮮魚,叫「兩頭子有魚」。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上墳祭祖,博山、桓台多在第三天祭祖,謂之「上喜墳」。三日這天,博山的新娘還要送婆婆一條新褲,有「待要富,三日給婆婆做條褲」的諺語。
建國後,迎親習俗逐步有了一些改革。不再用轎迎娶。50年代境內農村多用馬車,城區多用自行車,「送客」亦隨車陪行,新娘亦不再蒙紅頭巾。還有以彩旗鼓樂為先導,秧歌隊迎娶的。「文化大革命」時期,曾一度實行「革命」結婚,農村多以鋤、鐮、杴、钁為嫁妝;城區則以贈「紅寶書」為時髦,且多半步行至婆家。近年來用麵包車、小轎車迎娶的漸多。但一些禁忌、講究,如夜間娶親、持紅氈迎親、「頓性子」、鬧洞房、上喜墳等習俗仍沿襲至今。
夫婦「拜天地」之俗在農村一些地區仍保留。現在絕大多數地區結婚典禮多是向主婚人致敬、向父母致敬、互相敬禮,主婚人、來賓、新人講話即大禮告成。進入80年代,又提倡舉行集體婚禮,新郎新娘們歡聚一堂,由單位領導當主婚人表示祝賀,分發喜糖、喜煙,此外還有「旅行結婚」等形式。

住日子
一般是新婚第3天,新娘返回娘家,多由女家接送,男家須備席招待。當天返回的叫「回門」,亦有在娘家住6日或8日的,叫「住日子」。返回婆家時,女家備禮多在一早返回,意在吉利。至此,大禮告成。這種「回門」、「住日子」的習俗依舊流傳。

❸ 明成化青花瓷碗價格多少民窯與官窯怎麼區分

明成化青花瓷碗如果品相良好的話,價值一般不會低,下面的拍賣能說明:

2013年10月,香港蘇富比舉行了一場規模龐大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一件青花秋葵紋小碗,以清雅迷人的藝術芳華征服了所有在場的中外人士,最終以1.41億港幣成交,再一次為神話般的成化瓷器增添了一份令人目眩神迷的光環。

也許這樣的價格在今天這個拍賣價格屢創新高的時代,你不會覺得驚奇,但是當年這個碗的估價是8000萬,以6500萬港元起拍,最終成交價加上傭金約是1.41億港元。

區區一個口徑僅為14.5厘米的青花小碗,僅用了不到三分鍾的時間,在當時就締造出明代瓷器世界第二之高價,成為當時香港蘇富比40周年慶典拍賣會上最耀眼的明珠。

民窯與官窯怎麼區分?景德鎮王掌櫃認為主要體現在瓷器產品的製作目的、樣式設計、製作場所、原材料選擇、工藝標准、成品甄選、以及法規條例等諸多方面。下面,王掌櫃簡單說說官窯與民窯的區別。

1、製作目的

通常情況下,官窯製作主要有日常用瓷與祭祀瓷兩大目的。

與官窯相比,民窯製品也以日常實用瓷為主,只是製作質量相對落後,造型不太講究。明清時期民窯外銷瓷製作空前壯大,並發展到外國商人設計紋樣,再由各地窯場按圖紙燒制、提供。現在看來,這應該是明清民窯發展超越官窯的最大亮點。

2、樣式設計

明清官窯瓷的樣式設計主要包括造型與紋飾兩方面,都由內府設計完成。「內府」是皇宮內負責監管製造器具的部門,也稱「內務府」。由於統治者對官窯器物樣式涉及、過問,導致各自時期的官窯器製作風格也與統治者審美觀密不可分。同時,設計者多是畫院名手,令圖案紋飾「皆當時殿中畫院人遺畫也」,因此,官窯的設計質量都很高。民窯在樣式設計方面相對簡單,只要大眾喜歡,商家滿意,就有發展前途。另外,由於涉及人員少,樣式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隨時變更調整。因此,與官窯相比,民窯在樣式設計方面多了隨意,少了拘謹。

3、製作場所

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記載:「洪武二年,設廠於鎮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稱官窯,以別民窯。設大龍缸窯、青窯、色窯、風火窯、匣窯、大小橫窯六種共二十座。」 洪武三十五年,改陶廠為御廠。

清代除了景德鎮御廠製作官窯外,康雍乾三朝還在清宮造辦處使用御廠燒制好的填白瓷胎製作琺琅彩,該類製品堪稱官窯極品。由於製作時間短暫,製品數量有限,只能算在官窯制瓷歷史上的特例。

民窯燒制場所非常復雜,明清疆土遼闊,百姓在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因地制宜,其中較有成就的民窯就有景德鎮窯、龍泉窯、定窯、耀州窯、德化窯、博山窯等,數量之多,體系之廣,令筆者無法深入探討。相對而言,明清官窯製作單純很多,只是景德鎮窯系中的一個分支,涉及層面並不復雜。

4、原材料選擇

制瓷原材料主要以胎土、釉料以及彩料等為主。統治階級掌握著國家政權,為了體現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與優越性,經常利用手中權力限制民窯瓷器自由製作與發展。

1.胎土

史料證明元代已經出現被統治者壟斷使用的「御土」。到了明代,該土又被稱為「官土」、「麻倉官土」。由於統治階層對這類優質陶瓷原料壟斷、獨享,使得官窯器的瓷胎質量出類拔萃,遠優於同時期景德鎮民窯製品。

2.釉料以及彩料

官瓷瓷器表面一般都塗有一層薄薄的釉,它是以石英、長石、硼砂、黏土等為原料製成。制瓷者將其加水稀釋,塗在瓷胎表面,燒制後形成一層玻璃釉。釉通常具有保護、裝飾美化瓷器的功能。因為釉內通常會含有各類微量元素,它們在不同情況下會產生不同釉色。於是,制瓷者經常利用這一特點,調整釉內元素成分,改變釉色,以致出現銅紅、鈷蘭、鐵黑、金紅等釉色。

製作彩瓷時,還需要用到不少彩料。彩料有些被混合在釉內使用,有的則單獨使用。彩瓷初創時期,因為製作尚不普及,顯得技術先進、造價高昂,只有御廠才有相關技術與財力開發應用。更多情況下,統治者嚴禁民窯私自燒造色釉。

違反條例者,所受處罰極其殘酷。因此,僅就彩料應用,民窯已經失去使用權,更談不上與官窯競爭,瓷器色彩多樣性方面自然無法與官窯器並駕齊驅了。

5、製作工藝

對國家最高統治者而言,不論宮內日常用瓷、賜予群臣及外來使者的賞賚製品,還是國家出面的祭祀用瓷、海外貿易瓷,都關繫到國家榮譽、皇權尊嚴。為此,統治者不得不苛刻要求、不計工本、力求完美,這些因素促使景德鎮御廠匯集天下英才。於是,技藝高超的制瓷工匠,使用本朝最優良原材料,以最嚴謹製作態度,在威嚴皇權下,必然能夠製作出當時最高水準的瓷器。鑒於這些原因,中國瓷器製作史上,歷代官窯瓷一直被看做為該時期瓷器製作最高峰,不僅質量凌駕於民窯,紋飾、造型也足以引導全國制瓷發展方向。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❹ 有一個大明時期的碗誰幫我看一下謝謝。

備孕大學
我的知乎 2019
大明美食志:明代的飲食有哪些經典?
17 人贊同了文章
為你朗讀
4 分鍾
大明美食志:Food

年終歲首,又到了各大公司一年一度喜氣盈盈,歡飲達旦的年會時間。精彩的節目,吸晴的獎品為各個晚會創造了無數歡樂,當然也少不了滿桌豐盛的美味佳餚。精彩的演出是晚會的精神食糧,宜人可口的菜品便是盛宴中壓軸的口舌慰藉,是大家交杯換盞的基礎,可以說沒有美味佳餚作陪的局兒便不是一場真正的酒宴,這是從古至今都未變的道理。
說到佳餚酒宴,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明代的飲食文化


有明一代創造了許多燦爛輝煌的文化,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市民經濟和市民文化的繁榮,這種文化注重享樂,表現在美食上就是宮廷菜(官宦菜)和江湖菜的雙峰並峙。
宮廷菜自然以明朝皇帝們的飲食為主要代表,特別是萬曆皇帝朱翊鈞;江湖菜的代表則是小說《金瓶梅》中記載的那些菜品,也可以說《金瓶梅》中所記菜餚是當時流行的商務菜的代表。
先說宮廷菜。因為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其手下的開國將領也多為淮揚一帶的人,所以,官場上流行的菜還是以淮揚風味為主,比如太祖燒香菇、長壽菜、徽州毛豆腐等,都帶有濃郁的淮揚菜特色。

國宴常客:淮揚菜

明代中期以後,隨著經濟的繁榮、烹飪技術的提高和原料的增多,菜式更加豐富,味道也在淮揚風味為主的基礎上加以本地化。
在明代宮廷菜的發展中,開國皇帝朱元璋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據《明大政紀》記載,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工部在京城(今南京)建了十座大酒樓,具體經營權全部交給民間的商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用官方的投資來拉動內需。這些酒樓陳設裝修極盡豪華,里邊還設有劇場、舞台等娛樂場地,有些酒樓里甚至還設有水上流動餐位。
這些酒樓的名字也很大氣,富有想像力,比如「鶴鳴」、「醉仙」、「謳歌」、「鼓腹」、「來賓」、「重澤」等。後來,又加蓋了五座酒樓,共十五座,於當年的八月二十三(農歷)建成。為了拉動消費,朱元璋又賞給文武百官巨額官鈔(相當於政府為了拉動內需而發放的消費券),讓他們到這些酒樓中去消費。有了皇帝和百官的帶領,這些酒樓自然生意興隆,客流不斷,以至於「日收十萬錢」。
而在當時的江南地區,流行著另一種極富地方特色的「船宴」,特別是在江蘇揚州一帶,並在清代進一步盛行。所謂船宴,就是以船舶作為宴飲場所,將美食、美景、美趣結合,別有一番情致。當時,杭州西湖、無錫太湖、揚州瘦西湖、南京秦淮河、蘇州野芳浜以及南北大運河等水上風景區,都有專門供應船宴的「沙飛船」(又名「鐙船」),其船艙中有爐灶,尾隨在遊船後供應酒食。清代沈朝初有一首《憶江南》詞,栩栩如生地描寫了船宴之樂:「蘇州好,載酒卷艄船。幾上博山香篆細,筵前水碗五侯鮮,穩坐到山前。」

因為社會物質的豐富以及文化的繁榮,到了明代,飲食在民間也逐漸走出了「吃」的局限,成為一種獨特的娛樂方式,這與宋代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比如,《水滸傳》中經常記載的梁山好漢「上酒樓」的目的還是吃飯,填肚子,酒樓的主要功能還是「吃飯」,而明代人去酒樓則更多成了一種娛樂行為,這一點與現代酒桌文化在形式上不謀而合,也許後者的雛形就是從明代開始出現的。
明代飲食的另一大特點是:很多外來食材出現在尋常百姓家,這也大大豐富了中國原本的菜式譜系。
一些我們現在常見的食物,如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等,原來都是「舶來品」,都是隨著「地理大發現」在明代傳入中國的。特別是辣椒的傳入,對於中國飲食來說具有革命性的意義,沒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無法形成。有意思的是,現代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的番茄雞蛋湯,在明代也已經出現了。
在明代的宮廷名菜菜譜中,由當時人創制的就有22道,它們分別是:燒香菇、蟠龍菜、炙蛤蜊、炒大蝦、田雞腿、筍雞脯、三事、烹河豚、酒糟蚶、燒鹿肉、鑲肚子、帶凍姜醋魚、生爨牛、花珍珠、烹虎肉、炙泥鰍、酢腐、水母燴、油煎雞、炙鴨、一捻珍、水煠肉。
其中,蟠龍菜現在還是湖北鍾祥縣的名菜,這道菜與明朝的一位皇帝有關——明代以數十年不臨朝聞名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朱厚熜本是明興獻王朱祐杬的長子,封地就在鍾祥,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無子即位,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嫡親堂弟,按「兄終弟及」的規矩,朱厚熜就進京做了皇帝。由一個地方諸侯王成為皇帝,自然是蟠龍升天了。在赴京登基前,朱厚熜的蒙師給他送行,其中就有一道蟠龍菜。這道菜以瘦豬肉、肥肉膘、鮮魚片、雞蛋清、綠豆乾粉、蔥白、胡椒、食鹽等為原料,將魚肉剁成肉餡,紗布過濾,作料拌和,蛋皮包裹,然後擺成蟠龍造型,入籠蒸制而成。由於這道菜是由廚師詹多創制的,因而,在當地又被稱為「多菜」,諧音為「剁菜」,或稱「詹剁」、「粘剁」,因為做法是由蛋皮包裹而切成片,又名「卷切」。

還有「三事」這道菜,也有必要特別說一下。它是由海味(海參、鮑魚或魚翅)加上肥母雞、豬蹄筋三種食材混合,加入調料小火慢煨而成的。或者也可以說,這道菜是現在的福建名菜佛跳牆和湖南名菜祖庵魚翅的鼻祖。

福建名菜:佛跳牆

繁榮的經濟與開放的社會風氣成就了明朝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並為後世留下了許多豐富多彩的菜品,這些菜品流傳至今無論是對大眾家常菜還是正規的飯店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說到(明朝歷史),以明朝文化為核心的項目「再現大明」(主題樂園+大型沉浸式劇場演出),即將在北京建成,屆時「再現大明」將以復興傳統文化為己任,努力打造一個正能量園區,文旅兩開花,弘揚中華文化,希望大家多多關注。
文章來源:閑話明朝宮廷菜

編輯於 2019-01-29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 申請轉載
分享到



明朝歷史
飲食文化
評論

添加評論...
推薦閱讀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哪個更高明?
地圖帝的文章 · 1,057 贊同
明朝世守雲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什麼來頭呢?
宋安之的文章 · 649 贊同
明朝兩京制中,南京擁有完整的六部班子到底起到了什麼作用?
宋安之的文章 · 586 贊同
他被評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為何被朱元璋腰斬,還親自監斬?
看鑒的文章 · 213 贊同
【原創】明代的「烏斯藏」
烏斯藏是明清時期中原王朝對於西藏的稱呼,沒有貶義。在唐朝,西藏由一個大英雄松贊干布建立一個政權,叫吐蕃。吐蕃的勢力很大,經常騷擾唐朝的邊境,一度給唐朝帶來很大的麻煩。 唐太宗李…
明史小蝦...的文章 · 30 贊同
看了明朝皇帝吃的這些菜,估計慈禧太後也要哭暈了(第二集)
甜心愛吃...的文章 · 224 贊同
洪武十三年(1380)的明朝大事件究竟有多恐怖?
備孕大學的文章 · 40 贊同
「天下無敵」的明朝,坐擁兩百多萬軍隊,為何還會被打的那麼慘?
大伊萬的文章 · 25 贊同
為什麼明朝初期大量江南士族不支持朱元璋,反而支持元朝
歷史大學...的文章 · 19 贊同

❺ 請問各位古董專家這個碗是什麼年代的有收藏價值嗎能賣多少錢

這叫《套五盆》,每套大小五個,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品,產地:山東博山陶瓷。

套五盆是新中國成立後,由博山區山頭鎮的手工業者研製的一套比較精美的陶瓷傢具,全套盆分為大中小五個,因此叫套五盆,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傢具。

由於過去是手工業個體經濟,以追逐利潤為目的,所生產的套五盆規格不一,花色雜亂,質量較差,銷量不大。1953年手工業工作組進駐了博山區山頭鎮陶瓷生產基地,對手工業者實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組織他們由個體經濟向集體經濟發展,先後組建了大眾、義眾、新義、義盛、新新五個手工業合作社,對於陶瓷產品作了統一的質量標准,特別對大眾喜歡的套五盆要求規格、花色統一。套五盆的幫花要用松竹蘭梅,底花要用荷花或菊花,荷花象徵高節,菊花象徵吉慶,這樣使套五盆色彩鮮艷,美觀大方,經久耐用,受到了陶瓷商的普遍歡迎。那時,套五盆天天源源不斷地外運,使手工業者經濟收入大增,未加入和作社的手工業者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

那時家裡能買上套五盆,就算是較講究的傢具了。有的人不僅自己買套五盆使用,還將套五盆作為饋贈禮品。這種套五盆二十餘年經銷不衰。改革開放後,工業化發展速度加快,各種鋁製品和不綉鋼傢具如雨後春筍,套五盆逐漸退出了消費市場。

❻ 底款寫著中國博山寶石英文的瓷碗是什麼時侯的

不一定吧 地址是存在很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