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草葯:下生地的功效
指導意見:
目前可以採取中葯調理的,平時一定要多喝水,飲食要以清淡、營養為主,忌辛辣刺激性、油膩、上火的食物的懾入。
B. 請問中葯生地,熟地的功效是什麼
生地:
【性味】味甘;苦;微寒
【歸經】歸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主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大劑量可用至30g;赤可熬膏或入丸、散;或浸潤後搗絞汁飲。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脾虛泄瀉、胃虛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雷公炮炙論》:勿令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並白髭發,損榮衛也。《本草經集注》: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品匯精要》:忌蘿卜、蔥白、韭白、薤白。《醫學入門》: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熟地: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補血滋潤;益精填髓。主血虎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崩不止;肝腎陰虧;潮熱盜汗;遺精陽痿;不育不孕;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頭目昏花;須發早白;消渴;便秘;腎虛喘促。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或入丸散;或熬膏,或浸酒。
【注意】
脾胃虛弱,氣滯痰多,腹滿便溏者忌服。
資料來源:【摘錄】《中華本草》
生地、熟地均來源於玄參科植物地黃的乾燥根,為同一葯物的不同加工品。生地為鮮品的乾燥品;熟地為生地的蒸製品。二者均能滋陰生津,治陰虛津虧諸症。生地長於涼血,熟地長於補血。
供您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C. 中葯「生地」是幹嘛的
生地、熟地均來源於玄參科植物地黃的乾燥根,為同一葯物的不同加工品。生地為鮮品的乾燥品;熟地為生地的蒸製品。二者均能滋陰生津,治陰虛津虧諸症。生地長於涼血,熟地長於補血。
生地黃苦寒清熱,
甘寒質潤養陰,為清涼滋潤之品,擅長於滋陰清熱涼血。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潤腸。主要用於瘟病熱入營血症;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諸出血症;還治熱病後期傷陰,陰虛發熱,內熱消渴的陰虛症;對於陰虛腸躁便秘可引起增水行舟的作用。因本葯寒滑膩滯,脾虛食少便溏及溫滯中滿者忌用。
D. 誰有中草葯名稱和圖片大全
1、八角楓(白金條[側根名]、白龍須[須狀根名]、八角王、八角梧桐、八角將軍、割舌羅、五角楓、七角楓、野羅桐、花冠木)
清熱;祛濕;收澀;消瘀。主肝炎腸炎;淋濁;帶下;脫肛;子宮下垂;肝脾腫大;跌打扭傷
拓展內容:
中葯的優點和不足:
中葯的優點大概有其神秘性,科學性,獨特性,某些中葯有稀有名貴性,可探索性,經濟性,能標本兼治,對疑難雜證有獨特的治療理論和作用,發展空間很大.同時也是中國的國粹,國寶.對預防疾病有獨到之處.且現劑型較多,好多中葯也服用方便起來了.
不足大概有,口服對胃腸道大金有副作用(宜少量多次服用),注射劑副作用大多尚不明確,湯劑口感不是很好.煎熬較為復雜.
E. 中葯材生地子的作用
生地:涼血滋陰功效多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或懷慶地黃的根莖,將其曬幹人葯稱為生地。生地性涼,味甘,入心、肝、腎經,既能涼血,又能滋陰,具清熱滋陰、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現代葯理研究表明,地黃具有抗輻射、保肝、降低血糖、強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臨床應用也得到進一步的擴充,現簡述如下。高血壓病:生地3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用1月有顯效。病毒性心肌炎:生地30克,麥冬15克,蓮子心10克,蒲公英30克,黃精10克,白芍10克,水煎服,可起輔助治療作用。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將生地90克切碎,加水600-800毫升,煮沸約1小時,濾出300毫升為1日量,1次或分2次服完;兒童酌情減量。一般療程12~50天,療效良好。濕疹、尊麻疹、神經性皮炎:生地90克切碎,加水1000毫升煎煮1小時,過濾得300毫升葯液為1日量,1-2次服完。此法對濕疹療效尤著。上消化道出血:以生地30份,大黃15份,黃連9份,黃芪15份,生甘草6份,研末,混合備用。用時取葯粉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2分鍾過濾,去渣涼服,每天2次,重症者每日4次服用。5天為1個療程,一般1個療程便能止血。紅斑肢痛症:生地120克,黃芩60克;苦參30克,水煎服,效果良好。滑精:生地250克,與150克飴糖拌勻,放入烏雞的腹內,用線縫好,放人碗內置於蒸籠中,蒸熟透,吃雞肉及生地,有補益精髓作用。瘡癤:生地30克,新鮮瘦豬肉30克,加水適量同煮或蒸,待豬肉爛後,將葯、肉及湯頓服,亦可分幾次服完,每天1劑。對反復發作難愈的瘡癤,療效亦滿意。腮腺炎:用生地15-30克,蠶豆7~14個(鮮干均可、去皮使用),食鹽1-2克,共入臼內搗爛後,攤散在塑料膜或樹葉上,貼於患處,外用紗布綳帶包紮,6~12小時換葯1次。特重症者配合服仙方活命飲,一般2~3天即可痊癒。
F. 中葯里的「生地」「熟地」各有什麼主要療效
生地主要用於清熱涼血和養陰生津。熟地主要用於補血養陰和填精益髓。
G. 中葯土生地別名土生地和生地黃是一種嗎
是應該是一樣的,兩個的名稱叫法是一樣的。同一種葯物。
中葯品種繁多,是由於中葯長期發展而形成的。中葯品種的發展,往往與祖國醫學的發展是分不開的。一般來說,越是古代,發展越緩慢;而越是接近現代,其發展也就越快。在古代經典中,記載的葯物較少,如《詩經》、《山海經》所載葯名,多為百餘種而已。到了漢代,我國現存的第一部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則載葯已達365種;其後,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收載葯物就增加到了730種;唐代《新修本草》發展為844種(或作850種);而後,宋代唐慎微的《證類本草》,增至1744種;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集16世紀以前本草學之大成,收載葯物達1892種(實為1897種);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又在《本草綱目》的基礎上新增了大量的民間葯物,使本草典籍所載葯物達到2600餘種。葯物品種增加最快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以來,在50年代至80年代中,先後進行過三次全國性的中葯大普查,基本上摸清了全國(除台灣省外)中草葯資源的分布於品種,總計達12807種。
事實上,將中葯的品種很難說到一個確數。首先,中葯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所使用的葯物,所以,狹義上,中醫師經過辨證施治給患者服用的葯物都可以叫做中葯。其次,在我國,中葯標准除了《中國葯典》以外,還有部頒標准和地方標准,因此,要想集合區分去重之後再篩選中葯的種類實在太難。我國現行的2015版《中國葯典》中收載中葯材一共是625種。
H. 地黃長什麼樣圖片
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地黃。鮮地黃是呈紡錘形或條狀,外皮薄,表面淺紅黃色,具彎曲的縱皺紋、芽痕、橫長皮7L樣突起及不規則疤痕。肉質,易斷,斷麵皮部淡黃白色,可見橘紅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導管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黃是多呈不規則的團塊狀或長圓形,中間膨大,兩端稍細,有的細小,長條狀,稍扁而扭曲,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極皺縮,具不規則的橫曲紋。體重,質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具黏性。氣微,味微甜。
(8)中葯生地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地黃,中葯名。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乾燥塊根。秋季採挖,除去蘆頭、須根及泥沙,鮮用或炮製後用。分為鮮地黃,乾地黃和熟地黃。地黃產地主要分布於湖北、浙江、台灣、四川、西南及廣西等省區。中國各地及國外均有栽培。
鮮地黃曬干後變成乾地黃,此時取乾地黃,除去雜質,用水稍泡後,洗凈,悶潤,切厚片,乾燥,即為性寒,善於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生地黃。到了生地黃之後還可以繼續加工,取洗凈後的生地,加黃酒拌勻,置罐內或適宜容器內,密閉,隔水蒸至酒被吸盡後顯烏黑色光澤,味轉甜。
在臨床應用上,生地黃與熟地黃也是各有千秋。就生地黃來說,血熱出血、陰虛發熱、津枯便秘、煩渴多飲、骨蒸內熱、熱毒斑疹可見生地黃的應用。比較有名的方子中的應用如在地骨皮散與地骨皮同用治療鼻中衄血;在增液湯中與麥門冬同用,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用治陰虛火旺。
I. 中葯生地有何功效
生地黃味甘微苦,性寒。主要有涼血清熱和滋陰補腎的作用。 1.涼血清熱:生地黃甘苦而寒,能涼血而清熱,並能涼血止血。最常用於濕熱病,熱邪侵入營分(高熱、甚或神志恍惚,口反不渴、舌質紅或絳、斑疹隱隱欲現、脈象數而略細)或血分(高熱、譫語、舌質紫絳少津、斑疹透露、或吐血、衄血、晝靜夜躁、脈象細數)時,常與元參、連翹、梔子、鬱金、竹葉心、丹皮、赤芍、生石膏、犀角等同用,如清營湯、化斑湯、犀角地黃湯等。據近代研究報導,生地有止血作用,能促進血液凝固。 2.滋陰補腎:本品能滋陰補腎,可用於陰虛有熱而產生的骨蒸癆熱、乾咳、咽喉燥痛、痰中帶血、手足心熱、盜汗等症。常與地骨皮、炙鱉甲、丹皮、秦艽、知母、白薇、元參、天冬等同用。 另外,溫熱病後期,因熱邪傷耗津液而致的口渴、食慾不振、下午煩熱、暮熱早涼等症,也可用本品與麥冬、玉竹、沙參、梨汁、冰糖、藕汁、生麥芽、炒谷芽、香稻芽等同用,可以養陰生津,清熱益胃(如益胃湯等)。 對於陰虛不能勝熱,而致消渴(口渴思冷飲,飲不解渴,人漸瘦弱,小便頻多,易餓等),常以生地黃與山萸肉、山葯、茯苓、丹皮、澤瀉、五味子、天花粉等同用。我常重用生地黃、熟地黃、山葯,配合山萸、茯苓、澤瀉、丹皮、五味子、紫肉桂(不可太多,0.9~2.5克即可)等,隨證加減,用於治療糖尿病、尿崩症等,每獲良效,請參考試用。據近代研究報導,本品有明顯降低血糖作用。 生地黃簡稱生地,主用於涼血、清熱、滋陰、生血;炒炭稱生地炭,主用於止血(衄血、便血、尿血、吐血、咳血、崩漏等);用黃酒蒸制者,名熟地黃,主用於補腎滋陰、養血;地黃從土中挖出洗凈即用者名鮮生地,性大寒,主用於溫熱時疫,血中火毒熱熾而狂熱譫語等症。 另有細生地或小生地,養陰而不膩,適用於溫熱病後期、陰津不足而食納不好的情況。生地黃味厚滋膩,用大量或久服時,容易滯膩有礙胃口,此時宜用細生地;或配用一些砂仁,或用薑汁炒用。 配麥冬潤肺清火;配天冬滋腎降火;配元參解毒清熱涼血;配犀角涼血化斑。 用量一般9~15克;重症可用30克,或更多些。鮮生地常用30~60克。 脾胃虛寒、大便溏軟者不能用;暑濕盛、胸悶不言者禁用。
J. 中葯:生地的功能主治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肺經
功能主治:
具有清熱涼血功效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壯熱神昏,口乾舌絳。如清營湯。
治溫病後期,余熱未盡,陰液已傷,夜熱早涼,舌紅脈數者,如青蒿鱉甲湯。
可用於治溫熱病熱入營血,血熱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養陰生津功效 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治溫病傷陰,腸燥便秘,如增液湯
10~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