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中草葯解毒
魚腥草,金銀花,馬鞭草,蒲公英,斷腸草,金剛藤等都是解毒抗癌的中草葯。
② 常見的清熱解毒草葯有哪些
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一味中草葯是:金銀花
,可代茶飲。清熱解毒的葯物都比較苦,這是中葯的理論決定的,苦寒以清熱,黃芩黃連黃檗梔子都很苦
③ 什麼草葯能清熱解毒
全銀花、連翹、穿心蓮、大青葉、板藍根、蒲公英、菊花、敗醬草、射干都可以。主要還是要看你屬於什麼火,要辯證的,不要亂喝。我一般會泡些梔子、蒲公英、菊花喝。梔子能瀉三焦火熱,而且不會很燥。
④ 古代民間珍貴的解毒葯材
常用解毒中葯及葯方,白茅根,可解白薯茛、南椰、曼陀羅等中毒。解曼陀羅中毒:取白茅根30g,甘蔗500g,搗爛、榨汁,用1個椰子水煎服(無椰子水可用常水代)。白茅根又為清涼利尿劑。崩大碗 (崩口碗、老公根)解大茶葯中毒:取崩大碗搗爛、加茶油灌服。 解木薯中毒:取崩大碗搗爛,溫開水沖服。 解毒野茹中毒:崩大碗120g,片糖60g,煎水內服。或崩大碗120,蘿卜500g,搗爛榨汁內服。 蔥白煎湯可解藜蘆中毒,大蒜,具殺蟲、解毒、消癰作用,可解鉛中毒。地稔藤,解木薯中毒,根杵爛,沖開水內服。並治毒蛇咬傷。番稔 又名番石榴、花稔等, 解射干、巴豆、澤瀉等中毒,多用未成熟的果。 甘草, 甘草對各種葯物中毒或其他物質中毒均具有解毒作用。 漆大伯 (漆大姑、楊漆姑婆)解漆樹中毒,全株煎水洗患處。 崗梅 (點秤星、山梅根) 解零餘薯、白薯莨、海芋、尖尾芋等中毒。 黃芩, 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之效,可解多種中草葯中毒。金錢草,具清熱解毒、利尿排石、活血散瘀之效。50g水煎,每日1劑空腹服用,可解鉛毒, 金銀花, 可解蔓陀羅、飛揚草、相思豆、苦參、白雪花、大茶葯等中毒。綠豆,具清熱解毒、消暑之功效。綠豆120g,甘草60g,配伍水煎內服,廣泛用於治療各種葯物中毒及其他中毒。蘿卜,取新鮮蘿卜1.5~2kg,洗凈搗爛,取汁內服,可解氰化物、附子及人參中毒。生薑,水煎服可解烏頭、半夏、南星中毒。 土茯苓, 可清熱解毒、除濕通絡。據報道對解汞中毒有較強的作用,使病人症狀有顯著好轉,臨床用土茯苓50g,加綠豆、甘草等配伍水煎服。 細葉黃梔子, 解大茶葯中毒、羊角扭中毒,用細葉黃梔子根或果加白茅根共煮水飲服。 小野雞尾草(金花草) 150~240g,水煎服, 杏樹皮, 取杏樹皮100g,剝去外部粗皮,留內層纖維部分,加水500ml,煮沸20分鍾去渣取汁,放溫灌服,可解氰化物中毒,包括杏仁中毒。鴨腳木,取鴨腳木的樹皮0.25kg,搗爛煎湯服後再服生油,可解木薯、大茶葯中毒,解痧毒,洗漆瘡。中葯復方:1.甘豆湯 甘草30g,綠豆60g,水煎服,用於苦杏仁、病畜肉類、腐敗菜飯等中毒。 2.解毒方 板藍根120g,貫眾30g,青黛30g,甘草30g,共研為末,以蜂蜜和入拌勻,製成葯丸如桐子大,再以青黛研粉為衣,每服15~20粒,放在口內嚼爛,以涼開水送服,用於各種葯物、食物中毒。3.解毒驗方 黑豆30g,甘草30g,硃砂(研末另服)3g,加冷開水1碗,煎成半碗、溫服,1歲用1/10,10歲以上用全量。用於金石類,草木類,蟲類等中毒。4.防風甘草 防風30g,甘草20g,水煎服,用於蒼耳子、蓖麻子、曼陀羅等中毒。 5.六一散 曾有報道用六一散解斑蝥中毒。
⑤ 解毒的草葯配方
板蘭根20、大青葉15、貫眾20、魚腥草10克煎湯服用
⑥ 清熱解毒中草葯有那些
清熱解毒類葯具有清熱解毒、消散癰腫及其他較為廣泛的葯理作用。尤其適用於各種腫瘤的早、中期,表現為熱毒蘊積,有口乾、便結、尿黃、舌紅、脈數等症狀者。
本類葯物較多,臨床運用較廣泛。根據不同的葯理作用,其主治症各有側重。如喜樹、白花蛇舌革等常用於消化系統腫瘤;穿心蓮、天花粉等常用於滋養葉細胞腫瘤;三尖杉、青黛等常用於白血病。在這些中葯中已分離出有效的抗癌活性成分,如喜樹鹼、天花粉蛋白、三尖杉酯鹼等。本類葯除具抗腫瘤和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真菌、細菌、原蟲等。)的作用外,它們中的部分還能廣泛的影響機體免疫功能的不同方面和環節,如白花蛇舌草、穿心連、苦參等,對機體的網狀內皮系統功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本類葯物臨床使用上常與活血化瘀葯或扶正補虛葯配伍,以增強療效,減少不良反應,擴大適用范圍。清熱解毒葯性多寒涼,且味苦,對脾虛體弱者不宜久用。 七葉一枝花(百合科重樓屬植物七葉一枝花的根狀莖。)
別名: 蚤休(《神農本草經》),重樓金錢、重台、草甘遂(《唐本草》),螯休(《曰華子本草》),紫河車(《圖經本草》),九道箍、鐵燈盞、七葉一盞燈、鴛鴦蟲(《分類草葯性》),重樓一枝箭(《植物名實用圖考》),中華王孫(《鄂西草葯性》),獨腳蓮、鐵燈台、枝花頭(廣西),獨立一枝花、金盤托荔枝、雙台、獨葉一枝花、金盤托珠、重樓、紅重樓、七葉遮花、白河花、金絲兩重樓(浙江),七支蓮、七葉蓮(江西),螺陀三七、一支箭、一把傘、雙喜草、芋頭三七(湖茼),九道箍、海螺七(四川)。
性味功效: 味苦、辛,性微寒,有小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臨床應用: 適用於多種惡性腫瘤,如肺癌、胃癌、肝癌、賁門癌、膀胱癌、腦瘤、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等。
常與石韋、蒲公英、黃芩等配伍治療痰熱戀肺、痰火膠結的肺癌。
常與參三七、石見穿、石打穿、白花蛇舌草等配伍治療瘀毒內阻型的消化道腫瘤。
此外,本品還適用於治療咳喘、呼吸道感染、瘰癘、疔皰癰腫等。
用法用量: 每日10~15g,水煎服。
注意事項: 本品為苦泄之品,不可多服。過量往往出現惡心、嘔吐、頭痛、痙攣等。
--------------------------------------------------------------------------------
了哥王(瑞香科蕘花屬植物嶺南蕘花的根、果實、種子。)
別名: 九信菜(《生草葯性備要》),南嶺蕘花(《中國樹木分類學》),了哥麻(廣東),山豆榴(廣西),山絡麻(浙江),石穀皮(江西),山麻皮(廣東),鋪銀草(福建),紅燈籠(福建),鐵骨散(廣西),雀兒麻(廣西),石棉皮、狗信葯、消山葯、山埔倉、桐皮子、大黃頭樹(《全國中草葯匯編》)。
性味功效: 味辛、苦,性寒,有毒。清熱解毒,化痰散結,通經利水。
臨床應用: 適用於多種腫瘤,如肺癌、肝癌、宮頸癌、淋巴腫瘤及乳腺癌等。對癌腫引起的胸腹水也有一定作用。
常與蒲公英、前胡、石韋、旋復花等配伍治療邪熱壅肺、痰火蘊結於肺的肺癌。
常與夏枯草、天葵子、黃葯子、七葉一枝花等配伍應用於濕熱凝結、痰毒留經的淋巴腫瘤。
此外,本品還適用於瘰癘、風濕疼痛、七葉一枝花等配伍用於濕熱凝結、痰毒留經的淋巴腫瘤。
用法用量: 每日3~9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 本品所含樹脂有較強的瀉下作用,所含南蕘素有利尿作用,所含羥基蕘花素有鎮咳作用,脾虛泄瀉者慎用。
--------------------------------------------------------------------------------
三尖杉(三尖杉科三尖杉屬植物三尖杉的種子或葉。)
別名: 頭形杉(《中國裸子植物志》),藏杉(四川天全),桃松(成都),狗尾松(湖北興山),山榧樹(江西、浙江),血榧、石榧(浙江),水油松(雲南)。
性味功效: 種子:昧甘、澀,性平,驅蟲、消積。葉:味苦、澀,性寒,抗癌。
臨床應用: 本品葉適用於多種腫瘤,如淋巴肉瘤、肺癌、嗜酸淋巴肉芽。對胃癌、上頷竇癌、霍奇金病、子宮平滑肌肉瘤、食管癌有一定效果。
本品主要通過提取生物鹼,製成注射劑發揮抗癌作用,從三尖屬植物中可提取20種左右生物鹼,其中抗腫瘤療效較好的有粗榧醅鹼,其次是高粗榧酯鹼,此外還有異粗榧酩鹼、脫氧相榧酯鹼、粗榧鹼等(粗榧鹼與三尖杉鹼同名,其他也是)。
用法用量: (1)三尖杉酯鹼:每天量0.15~0.3mg/kg體重。(2)高三尖杉酯鹼:每天量0.5~0.1mg/kg體重。均加入5%~10%葡萄糖250~5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5~7天為1療程,停1~2周,可用1~3療程。(3)三尖杉總鹼:0.2~0.3g/d,分2~3次肌注,用葯5天,停3天再用。(4)三尖杉鹼:0.2~0.4g/d,加人5%~10%葡萄靜糖脈滴入,每日1次,4~10g為1療程。
注意事項: 毒性試驗結果表明,三尖杉產地不同,總生物鹼含量及毒性差別很大。本品對造血系統有抑製作用,屬可恢復性骨髓抑制。高三尖杉酯鹼胃腸道反應比較突出。三尖杉醅鹼對體液免疫和以GvH為指標的細胞免疫均有明顯抑製作用。
--------------------------------------------------------------------------------
山豆根(豆科槐屬植物越南槐的根及根莖。)
別名: 廣豆根、柔枝槐、越南槐、南豆根(通稱),小黃連、岩黃連(貴州)。
性味功效: 味苦,性寒,有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臨床應用: 適用於多種腫瘤如咽喉部腫瘤、惡性葡萄胎、絨毛膜上皮癌、自血病、肺癌、膀胱癌、肝癌、宮頸癌、胃癌、膽道腫瘤、乳腺癌等。
常與石上柏、白花蛇舌草、馬勃、玄參等配伍治療熱邪火毒郁滯的咽喉部腫瘤。
常與黃芩、石韋、蒲公英、七葉一枝花等配伍治療痰熱戀肺、熱毒壅盛型的肺癌。
此外,還用於扁桃體炎、牙齦腫痛、肺熱咳嗽及各種癰癤腫毒等疾病。
用法用量: 每日6~12g,與他葯配伍煎湯或製成制劑。
注意事項: 用量不宜過大,否則易引起惡心嘔吐、心悸、胸悶等不良反應。
天花粉(葫蘆科栝樓屬栝樓的乾燥根。)
別名: 栝樓根、瓜蔞根、花粉。
性味功效: 味甘、苦、酸,性涼。生津,止渴,降火,潤燥,排膿消腫。
臨床應用: 適用於多種腫瘤,如絨毛膜上皮癌、惡性葡萄胎、肺癌、鼻咽癌等。
本品製成天花粉注射劑治療惡性葡萄胎、絨毛膜上皮癌。
常與紫草、木饅頭、土茯苓等配伍治療濕聚毒盛的絨毛膜上皮癌、惡性葡萄胎等。
常與沙參、麥冬、瓜蔞皮等配伍治療痰熱壅盛、肺失清肅、損傷肺陰的肺癌。
此外,本品還用於熱病傷津口渴、肺熱咳嗽、消渴及熱毒熾盛、紅腫熱痛的癰腫瘡瘍等症。
用法用量: 每日15~50g,水煎服,或製成片劑、注射劑。注射劑用於腫瘤,每次10mg溶於500ml生理鹽水中靜滴,開始每分鍾4滴,無反應者可漸加滴速,但以不超過每分鍾40滴為宜,4~5小時滴完。用葯每小時測血壓1次,隔2~5天用葯1次,待絨毛膜促性激素低於100國際單位/l後,再用2~3次以鞏固療效。
注意事項: 天花粉蛋白為一大分子物質,具有抗原性,能引起過敏反應,其精品過敏反應較少。用前需做皮試,陽性者不用,或脫敏法使用。有活動性心、肝、腎疾病或嚴重貧血及精神病患者慎用或忌用。用葯後需卧床休息兩天,注意過敏反應或其他不良反應的可能發生,用葯數小時即可出現發熱、頭痛、咽痛、關節酸痛、頸項不利、白細胞上升;嚴重者可以全身皮疹、惡心嘔吐、胸悶氣急、脈快、血壓下降等過敏性休克表現,應立即作抗過敏性休克治療。靜滴前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減輕上述不良反應。
--------------------------------------------------------------------------------
鳳尾草(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鳳尾草的全草。)
別名: 井欄邊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閹雞尾(《中國葯用植物志》),金雞尾(《四川中葯志》),五葉靈芝(雲南),雞爪蓮(福建),鳳凰尾、牛肋巴草(四川),背陰草(江蘇),烏雞腳(浙江),五指草(貴州),九把連環劍(廣西),雞腳草、進邊鳳尾(《全國中草葯匯編》)。
性味功效: 味甘、淡、微苦,性涼。消腫解毒,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生肌。
臨床應用: 適用於多種腫瘤,如胃腸道腫瘤、膀胱腫瘤、咽喉腫瘤、肺癌及子宮癌等。
常與自花蛇舌草、苦參片、生薏苡仁、半枝蓮等配伍治療熱毒蘊結、濕滯留聚的胃腸道腫瘤。
常與小薊草、海金沙、瞿麥、石韋等配伍治療熱毒濕聚、下注膀胱的膀胱腫瘤。常與大青葉、板藍根、玄參等配伍治療熱毒挾痰濕的咽喉部腫瘤。
此外,還適用於菌痢、胃腸炎、黃疸型肝炎、肺咯血、尿血、咽喉腫痛、癰腫瘡毒、毒蛇咬傷,並能解農葯、野菇中毒。
用法用量: 每日15~50g,水煎服;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 其性寒涼,脾胃虛寒者忌用。
--------------------------------------------------------------------------------
名上柏(卷柏科卷柏屬植物深綠卷柏的全草。)
別名: 深綠柏,岩青(四川),金龍草、龍鱗草(《全國中草葯匯編》),岩扁柏、過路蜈蚣(《浙江葯用植物志》),梭羅草、地梭羅(貴州),山扁柏、水柏校(廣西)。
性味功效: 味甘,性涼。消腫解毒,驅風散寒,止血生肌及抗癌。
臨床應用: 適用於多種腫瘤,如絨毛膜上皮癌、肺癌、鼻咽癌、喉癌及消化道癌症等。
常與七葉一枝花、三白草、垂盆草等配伍治療肝鬱化火、熱毒壅盛的肝癌。
常與蒲公英、黃芩、七葉一枝花等配伍治療邪熱戀肺、痰熱壅盛的肺癌。
常與穿心蓮、玄參、銀花、紫草根、半枝蓮等配伍治療鬱火上炎、痰火膠結、熱毒熾盛的喉癌、絨毛膜上皮癌。
此外,對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肝硬化也有較好療效。
用法用量: 每日15~50g,或鮮品25~50g,與其他葯配伍煎服。治癌片(佛山制葯廠生產)為本品提取加工而成,每片含原生葯銫,每次7片,每日3次。
注意事項: 本品對化療、放療敏感的腫瘤均有一定療效,其中對體積小的腫瘤療效較好,與化療、放療同用有協同作用。
--------------------------------------------------------------------------------
石打穿(茜草科耳草屬植物石打穿的全草。)
別名: 黃毛耳草(《浙江民間草葯》),傷口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落地蜈蚣草、山蜈蚣、穿地蜈蚣、攤地蜈蚣(浙江),耳草(福建),拖地蓮,青藤仔(廣東),蜈蚣草、錦石草、黃老虎(江西)、絮被草、朴地瓜子(湖南),地蜈蚣(香港),鋪地地蜈蚣、過路蜈蚣(通稱)。
性味功效: 味苦、性平。清熱解毒,涼血平肝,利水消腫,散結。
臨床應用: 常用於治療食管癌、腮腺癌、肝癌、胃癌、賁門癌等。此外,還用於治療病毒性肝炎、暑熱瀉痢、小兒急性腎炎、水腫、風濕性關節炎、乳糜尿、跌打腫痛、毒蛇咬傷、瘡癤腫痛、血崩等。
用法用量: 內服3~10g。
注意事項: http://ke..com/view/934588.htm
⑦ 野生草葯圖片
1、冬葵子
冬葵子,為錦葵科植物野葵Malva verticillataL.和冬葵Mealva crispaL.的果實。
野葵我國各地均有分布。冬葵我國西南及河北、甘肅、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種植。具有利水通淋,滑腸通便,下乳之功效。常用於淋病,水腫,大便不通,乳汁不行。
產河北(小五台山)、陝西、甘肅東南部、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全草入葯;微苦、辛,寒,有小毒;祛風清熱,涼血解毒。
⑧ 清熱解毒的中草葯都有些什麼
1、玄參
玄參為玄參科植物玄參和北玄參的根,含玄參素,環烯醚萜甙類;還含揮發油、生物鹼等;葯理試驗證明、玄參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劑都有降低血壓的作用;玄參還有擴張血管和強心作用;多種玄參屑植物的侵劑都有鎮表和抗驚厥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陰降火,涼血解毒,適用於熱病煩渴,發斑,骨蒸勞熱,夜寐不寧,自汗盜汗,傷津便秘及咽喉腫痛等症。
用量: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濕盛者忌用。
2、決明子
決明子為豆科植物燉葉決明或決明的種子,內含蒽酯及蒽醌甙,決明素及維生素A等,葯理試驗證明:決明子有降低血壓和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種致病菌和軟便瀉下的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適用於肝熱或肝經風熱所致的目赤澀痛,羞明多淚等;此外對治療高血壓,肝炎,肝硬化腹水及習慣性便秘等也有效。
用量:3--9克,搗碎煎服。
3、地骨皮
地骨皮為茄科枸杞屬植物枸杞的根皮,內含桂皮酸,多種酚類物質,甜菜鹼及亞油酸等;地骨皮有顯著的解熱作用,其煎劑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膽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劑對動物有顯著的降低血壓的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涼血,退蒸,清瀉肺熱,適用於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癰腫惡瘡以及肺結核和高血壓症等。
用量:一般為3--9克。
4、蘆根
蘆根為禾本科植物蘆葦的地下莖,內含薏苡素,天門冬醯胺等。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適用於熱病傷津、煩熱口渴、胃熱嘔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療肺熱咳嗽、肺癰等。
用量:一般干者9---30克;鮮者15--40克。
5、連翹
連翹為木犀科植物連翹的果實,內含揮發油,連翹酚,黃酮甙,生物鹼等;葯理試驗表明:連翹有廣譜抗菌作用,所含連翹酚可能是主要抑菌成分;連翹還有抗炎、鎮吐、利尿和強心的作用;所含黃酮甙能增強毛細血管的緻密度,因而對毛細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皮下溢血等均有止血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適用於溫熱,丹毒,斑疹,癰瘍腫毒及過敏性紫癜等。
用量:一般6--9克。
6、牡丹皮
牡丹皮為毛茛科芍葯屬植物牡丹的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甙,揮發油和植物甾醇等。葯理試驗證明:牡丹皮有降低血壓作用;有鎮痛、鎮靜、抗炎和解熱作用;對多種致病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涼,味苦、辛,功能清熱,涼血、和血、清瘀,適用於熱人血分,發斑、驚痛、吐血、癰瘍,跌打損傷等症。
用量:5---9克,但脾胃虛寒瀉泄者忌用。
7、知母
知母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含多種皂甙及皂甙之,此外還含有兩種黃酮類成分、芒果甙等。試驗證明:知母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對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乙型腦炎、肺結核潮熱均有明顯療效。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適用於肺熱咳喘或陰虛咳嗽,煩熱消渴,骨蒸勞熱,小便不利,大便燥結等症。
用量:一般6---9克,但腎陽虛,兩尺脈微弱及大便溏泄者忌用。
8、板藍根
板藍根為十字花科大青葉屬植物菘蘭和草大青的根,含板藍根靛甙,大青素B,B--谷甾醇等;板藍根有顯著抗病毒作用。對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有條鉤端螺旋體作用。臨床上用板藍根煎劑口服或肌肉注射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有顯著療效;對急慢性肝炎均有一定療效,能緩解或消退症狀,促進肝功能改善;用板藍根治療病毒性皮膚病,如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玫瑰糠疹,扁平疣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咽,適用於流感腦炎、乙型腦炎、肺炎、丹毒、熱毒發斑、火眼、皰疹等。
用量:——般5—9克;但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9、金銀花
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含綠原酸,肌醇,黃酮類成分等;葯理試驗證明:金銀花有抗炎和解熱作用,對流感病毒和多種致病菌、皮膚致病真菌都有抑製作用,反映了金銀花的清熱解毒功效。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熱,解毒,適用於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瘡、癰、癤腫等熱毒壅盛之症。
用量:一般為6-12克;但虛寒泄瀉及瘡流清膿無熱毒者不宜用。
10、夏枯草
夏枯草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卉或全草,內含三萜皂甙及其甙元齊墩果酸,揮發油及維生素,氯化鉀等;葯理研究證明:夏枯草的全草均有降低血壓的作用;其煎劑對某些常見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對多種致病菌亦有抑製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苦、辛,功能清肝火,散郁結,降血壓,適用於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目珠疼痛,羞明流淚、頭痛、眩暈等;用於痰火郁結所致的瘰癘,癭瘤等。
用量:一般為9克左右。
11、梔子
梔子為茜草科植物山梔的果實,含多種苦味素甙,還含甘露醇,熊果酸等,梔子有利膽作用,或使膽汁分泌增加;同時梔子有降溫,鎮靜,鎮痛和抗驚厥作用;還有抗微生物作用,對多種致病菌及多種皮膚致病真菌有抑製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苦,功能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適用於熱病虛煩不眠、黃疸、目赤、衄血、熱毒瘡瘍等症。
用量:3—9克。
12、蒲公英
蒲公英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帶根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膽鹼、菊糖和果酸等;其煎劑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又有保肝、利膽和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適用於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肩挑腺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等。
用量:9——15克,搗爛外敷,可用於乳癰、疹瘡、癰腫等。
⑨ 山上野生草葯圖片大全
1、虎耳草
虎耳草,又名石荷葉、金線吊芙蓉、老虎耳等。鞭匐枝細長,密被捲曲長腺毛,具鱗片狀葉。
產河北(小五台山)、陝西、甘肅東南部、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全草入葯;微苦、辛,寒,有小毒;祛風清熱,涼血解毒。
中國有龍膽屬240多種,多產於西南高山地區,北京周邊、祁連山區只有少數幾種。耐寒,喜光,耐半陰,喜深喜、肥沃及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
⑩ 誰有中草葯名稱和圖片大全
1、八角楓(白金條[側根名]、白龍須[須狀根名]、八角王、八角梧桐、八角將軍、割舌羅、五角楓、七角楓、野羅桐、花冠木)
清熱;祛濕;收澀;消瘀。主肝炎腸炎;淋濁;帶下;脫肛;子宮下垂;肝脾腫大;跌打扭傷
拓展內容:
中葯的優點和不足:
中葯的優點大概有其神秘性,科學性,獨特性,某些中葯有稀有名貴性,可探索性,經濟性,能標本兼治,對疑難雜證有獨特的治療理論和作用,發展空間很大.同時也是中國的國粹,國寶.對預防疾病有獨到之處.且現劑型較多,好多中葯也服用方便起來了.
不足大概有,口服對胃腸道大金有副作用(宜少量多次服用),注射劑副作用大多尚不明確,湯劑口感不是很好.煎熬較為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