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馬的種類有哪些
海馬的種類有哪些?
海馬的種類有54種,今天挑出了其中最受歡迎的10種,希望你喜歡他們!
NO.1管海馬
分布:日本、印度洋、新加坡、菲律賓、夏威夷群島、澳洲及非洲東部、台灣、香港以及渤海、東海、南海等海域。
大小:最大長18cm
棲息地:沿海海灣,海港,潟湖,養魚的圍欄和淺水區的海草床
生活習性:身體纖細,側扁,被骨環包裹,體色多變,從黃色,褐色,黑色,甚至橘紅色都有,但通常都是深背景色上帶有淺色的斑點和雜亂的圖案。常成對或鬆散的聚成一群在棲息地附近活動,尾部纏繞海草、珊瑚或石塊上。
NO.2刺海馬
分布:括日本、新加坡、紅海、台灣島以及中國東海
大小:最長達15cm
棲息地:安靜水域和淺水區的海灣,潟湖海草床
生活習性:長長的吻,身體上有尖刺狀的棘,典型特徵是吻上有白色的帶狀圖案,體色多變化,通常為黃色和淡綠色
NO.3條紋海馬
分布:中西太平洋的澳洲東北部海域
大小:最長達8cm
棲息地:棲息在20-69米的海草床
生活習性:外表像斑馬一樣黑白分明,條紋海馬的背鰭鰭條共17條,尾環38-39個,骨冠呈錐形。
NO.4膨腹海馬
分布:於西南太平洋區的澳洲及紐西蘭海域
大小:最長達35cm
棲息地:棲息在礁石區,港口和避風的沿海海灣
生活習性:特徵是肚子圓鼓,環12至13個,背鰭鰭條27-28枚;胸鰭鰭條15-17枚;無尾鰭,具有突出的圓形眼棘。體灰白色,在頭部與軀幹上有深色的斑點與污點;尾部有交互的深色與淡色的條紋;雄魚有的黑色斑塊比雌性多。
NO.5虎尾海馬
分布:分布於東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活動記錄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泰國和印度(安達曼群島)海域
大小:體長可達18.7cm
棲息地:棲息在珊瑚礁上
生活習性:最常見的樣子是尾巴黃色和黑色交替。這些海馬通常成對出現在珊瑚礁,海綿花園,海帶或浮動的馬尾藻上。
NO.6克式海馬
分布:我國分布於北起浙江省披山,南至海南省三亞的東海、南海海域,國外分布於朝鮮、日本、菲律賓海域。
大小:最大長32.5cm
棲息:近海海藻叢或珊瑚礁叢非常繁茂的地帶
生活習性:全體均呈淡黃色,體側具有一些不規則的白色線狀斑點。吻部細長,呈管狀。頭部及腹側的棱棘較為發達,軀體上的各棱棘較為短而銳利,呈瘤狀突起。
NO.7矛盾海馬
分布:東印度洋的西澳大利亞海域
大小:6.5cm
棲息:棲息在大陸棚
生活習性:全身是黃色奶油色,它覆蓋著小棕色斑點,一系列類似小鰭的葉片構成了這條魚的大部分身體。葉片開始於海馬軀乾的中線附近,並繼續到海馬尾巴的末端。
NO.8豆丁海馬
分布:從日本南部到印度尼西亞的太平洋西部海域。
大小:最長達2cm。
棲息地:僅見於15米深及更深水域中的海扇群落,常在洋流多的水域活動。
生活習性:目前已發現的豆丁海馬體色有紅,灰,黃,白,且會隨著居住的海扇軟角珊瑚顏色變化而變化。它的身上有肉瘤狀凸起物,一般都攀附在特殊的扇形珊瑚上。
NO.9彭式豆丁海馬
分布:從一度尼西亞北部到西八布亞省的太平洋西部海域
大小:最長達1cm
棲息地:據說僅在水螅上發現過
生活習性:身體小而纖細,有一條可捲曲的尾巴。頭部相對較大,約占身體大小的25%, 眼睛很突出。它有一個中等長度的鼻子,身體頭部和背部呈黃色至粉紅色,細紅線也可以從皮膚細絲的起點從其背面延伸,尾巴也有一些紅色的條紋。
NO.10丹尼斯豆丁海馬
分布:西太平洋區的新喀里多尼亞海域
大小:最長可達1.2cm
棲息地:生活在海底的柳珊瑚中
生活習性:它們有多種形狀和顏色,它們凸起的結節形狀取決於居住的柳珊瑚的伸縮息肉的樣子,光滑的豆丁海馬生活在光滑的柳珊瑚上,有結節的豆丁海馬生活在凹凸不平的柳珊瑚上。顏色有紅色,橙色,褐色,總是和珊瑚的顏色一致。
Ⅱ 海馬有幾種
【種類】
[編輯本段]
▲1.克氏海馬Hippocampus kelloggi Jordan & Snyder--脊椎動物門Vertebrata,魚綱Pisces,幅鰭亞綱Actinopterygii,海龍目Syngnathiformes,海龍科Syngnathidae
海棲魚類。海馬中以此種體形最大,體長30~33厘米。側扁,腹部頗凸出。背鰭18~19;臀鰭4;胸鰭18。體環11+39~40。軀幹部骨環呈七棱形,尾部骨環呈四棱形,尾端捲曲。除頭部及腹側棱棘較發達外,體上各棱棘均短鈍,呈瘤狀。頭冠低小,尖端具5個短小棘,略向後方彎曲。吻細長,呈管狀;吻長稍大於眶後頭部長度,約等於眼後緣頸背第一棘長。眼較大,側上位。眼間隔小於眼徑,微隆起。鼻孔很小,每側兩個,相距甚近,位於眼前方。口小,位於吻端;張開時,略呈半圓形。無牙。鰓蓋凸出,無放射狀嵴紋。鰓孔小,位於頭側之背後方。緊靠於頸部背方第一棘基底。頸部背方中央嵴紋較銳,具2突起狀棘;具頰下棘;胸鰭基部下前方,亦有短鈍粗強的棘。肛門位於軀干第十一骨環的腹側下方。體無鱗,完全為骨質環所包。體上各環棱棘均不發達,呈短鈍瘤狀;唯腹側棱棘突出,腹下嵴不甚突出。背鰭長,較發達,有18~19鰭條,位於軀干最後2骨環及尾部最前2骨環背方。臀鰭短小,位於肛門後方。胸鰭短寬,略呈扇形,側位。無腹鰭及尾鰭。各鰭無棘,鰭條不分枝。體淡黃褐色,體側具不甚規則或呈囊紋狀的白色斑點及線紋。
▲2.刺海馬 Hippocampus histrix Kaup--海龍科Syngnathidae
體形較大,體長20~24厘米。背鰭18;臀鰭4;胸鰭18。體環11+35~36。頭冠不高,尖端具4~5細而尖銳的小棘。吻細長,呈管狀;吻長大於或等於眶後之頭長。體上各骨環接結處及頭部的小棘特別發達,僅後部尾環的小棘不甚明顯。這是刺海馬有別於其他種類的特徵。體為淡黃褐色,背鰭近尖端具一縱列斑點,臀、胸鰭淡色,體上小棘尖端呈黑色。
分布於我國廣東沿海及福建;日本、朝鮮、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東非和紅海。
▲3.大海馬 Hippocampus kuda Bleeker--海龍科Syngnathidae
體形亦較大,體長20~24厘米。背鰭17;臀鰭4;胸鰭16。體環11+35~36。頭冠較低,頂端具5個短鈍粗棘。吻呈管狀,吻長恰等於眶後頭長。頭部及體環與尾環上的小棘均不甚明顯。體呈黑褐色,頭部及體側有細小暗黑色斑點且獼散有細小的銀白色斑點,背鰭有黑色縱列斑紋,臀、胸鰭淡色。
▲4.三斑海馬 Hippocampus trimaculatus Leach--海龍科Syngnathidae
體形較大,體長10~18厘米;背魯鰭20~21;臀鰭4;胸鰭17~18。體環11+40~41。頭冠短小,頂端具5個短小突棘。吻管較短,不及頭長的1/2。體節1、4、7、11骨環,尾節1、5、9、13、17骨環,背方接結呈隆起狀嵴,背側方棘亦較其他種類為大。體黃褐色乃至黑褐色,眼上具放射狀褐色斑紋,體側背方第1、4、7節小棘基部各具一大黑斑,是三斑海馬與其他種類的明顯特徵。
分布於我國東海與南海、福建與廣東沿海(包括海南島)均有出產;此外還分布於東非、新加坡及東印度群島的沿海。
▲5.小海馬 Hippocampus japonicum Kaup.
體形很小,略側扁。頭部小刺及體環上棱棘發達。體冠較小,有不突出的鈍棘。吻短口小。鰓蓋突出而光滑,鰓孔小,位於鰓蓋後方。體暗褐色,有時可隨環境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