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寶「司母戊大方鼎」如何發現的有何文物價值
1939年3月,河南武官村村民吳希增,得知自家祖墳中陪葬了一些值錢寶物,遂與堂弟吳培文去挖陪葬品賣錢。吳希增將祖墳慢慢挖開,鏟子突然碰到一種無比堅硬的東西,二人猜測是好寶貝了。於是回村叫7、8個壯丁幫忙,一群人挖了幾個小時,發現好像是一大鼎。
到第2天晚上,村裡陸續來幾十個人一起挖掘,由於擔心被外人知道,村民們也只敢晚上行動,挖掘過程整整持續了3個晚上,最後將墳墓挖開,搬出來一具生滿銅銹的龐然大物,這就是商代青銅重器,著名的國寶-「後母戊」鼎。
村民們藉助扶輪車,把大鼎轉移到吳培文家中,並悄悄埋在糞坑裡,但這件事還是被了傳了出去,泄露給了日本人。但村民們不願將寶物落到日本人手裡,於是賣給當地古玩商蕭寅卿。但是買家無法接手這大物件,於是想肢解成8塊,但大鼎堅硬無比,根本無法切割,無果而終,只得再放回吳家。
一直到201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運行,正式啟用「後母戊」鼎這個名字,但有學者堅持用「司母戊」,至今大鼎名字仍存爭議。我只能說,名字只是一個代號,何必拘泥?過則迂也。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侵則刪)
㈡ 司母戊鼎是哪個朝代製造的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鑄品。
於1939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內。
商後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
文物鑒賞
商後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庄嚴,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喜歡吃各種食物的神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
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腹內壁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